1、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1江西上饶中学开学检测)下列有关环境容纳量的说法,正确的是(C)试管号培养液体积(mL)105105起始酵母菌数(103个)105510A.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时,设计了如表所示的几组实验,第组和第组到达K值所需时间相同B“J”型曲线的K值比“S”型曲线的K值大C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引入某生物的天敌,会降低该种生物的K值D种内斗争会降低生物的K值解析第组
2、和第组培养液体积相同,K值相同,但由于开始的个体数量不同,所以到达K值所需时间不相同,A错误;“J”型曲线下种群的数量一直增长,没有K值,“S”型曲线有K值,B错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引入某生物的天敌,该种群的生存环境变差,K值随之降低,C正确;种内斗争是一个种群的内部变化,不是种群环境的改变,K值不会变,D错误。2(2021山东临沂高三试题)下图是某种昆虫受双因子影响下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C)A相对来说,环境温度越高,该昆虫生活所需要的最适相对湿度也越大B从图中可知,影响该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最适温度可能在32.5 左右C该昆虫在湿度为90%和温度为32.5 的条件下,其
3、种群数量变化按指数方式增长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除图中所示的外源性因素(温度和湿度)外,还应该有内源性因素解析由题图可知,环境温度在30 、32.5 、35 时,出现的峰值所对应的相对湿度逐渐增加,A项正确;种群数量最大的峰值出现在32.5 ,偏离该温度种群数量都下降,说明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最适温度可能在32.5 左右,B项正确;由于受到食物、天敌、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项错误;温度、湿度都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等内源性因素也能影响种群数量变化,D项正确。3(2020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二模)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木死亡形成的林冠层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
4、调查了某森林生物群落中,林窗下与林下枯落物层及不同深度土壤中小动物的情况,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C)A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常用样方法B光照仅影响森林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C林窗下和林下土壤小动物种类数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D据图可知,林窗下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中小动物种群密度不同解析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光照不仅影响森林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还影响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林窗下和林下土壤小动物种类数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C正确;据图可知,林窗下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中小动物种类数不同,无法得知种群密度,D错误。故选C。4(2020 山东省潍
5、坊市高三二模)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 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单独处理土壤的情况见下表,处理后的土壤再与落叶混合进行实验。以下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1组2组3组4组土壤处理灭菌不灭菌灭菌不灭菌湿润湿润较干燥较干燥A.该实验没有遵循单一变量原则B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C该小组探究的问题包括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D预期结果是1、3组的落叶不被分解,2、4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的分解解析该实验的变量有两个,一个是灭菌、不灭菌,一个是湿润、不湿润。自变量是灭菌、不灭菌,在湿润条件下1、2
6、形成对照,在干燥条件下3、4形成对照,所以1、3分别是两组对照实验的对照组,该实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A错误;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可能存在微生物)也应进行灭菌处理,B正确;2、4组可以看出,该小组探究的问题包括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C正确;预期结果是1、3组的落叶不被分解(灭菌后,没有微生物),2、4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的分解,D正确。故选A。5(2020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三模)科研人员对岱衢洋海域的鱼类资源生态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下表(说明:优势种相对重要性指效IRI1 000为优势种,生态位宽度Bi值越大,表示该物种的生态位宽度越大,G
7、f是底层鱼类,Nb是近底层鱼类,Mu是中上层鱼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编号种类IRIBi生态类型A1鳀9 507.311.79MuA2鲮6 997.831.82MuA3黄姑鱼16.240.80NbA4带鱼24.300.9NbA5焦氏舌鳎13.540.76GfA6前颌间银鱼20.661.21GfA.该海域的优势种是鳀和鲮B该海域的鱼类不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C环境污染可影响生态位宽度的大小D在所调查物种中,鲮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和竞争能力最强解析据题可推知,鳀和鲮为优势种,A正确;根据分布情况可知,该海域的鱼类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环境污染会造成鱼类宜居水域的缩小等影响,进而影响生态位宽度的大
8、小,C正确;从鲮的IRI指数和Bi指数可看出,鲮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和竞争能力最强,D正确。故选B。6(2020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高三上学期期末)由于高铁的修建,一座山林被分为两个区域,恰好导致山林中的野猪隔离成了两个数量相等的种群,若干年后(A)A两个野猪种群的基因库出现差异B两个野猪种群的数量一定相等C高铁的修建破坏了该山林的物质循环D该山林的水平结构不会发生改变解析由于高铁的修建,导致两个野猪种群基因不能进行交流,所以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出现了差异,A正确;两个野猪种群的数量不一定相等,B错误;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高铁的修建没有破坏该山林的物质循环,C错误;该山林的水平结构发生了改变,D错误。7
9、(2021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凤城高中高三)下列关于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D)A种群密度的大小能反映出种群在一定时期内数量的变化趋势B在森林群落中,动物与植物的空间结构类型不相同C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都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供消费者利用D反馈调节在个体内环境稳态、生物群落内部乃至生态系统中都普遍存在解析种群的年龄组成能反映出种群在一定时期其数量的变化趋势,A错误;在森林群落中,动物与植物的空间结构均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错误;生产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的自养生物,可能是光能自养型或化能自养型,C错误;反馈调节在个体稳态、生物群落内部乃至生态系统都普遍存在,D正确。故选D。8(2020
10、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三模)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M、N两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C)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Cdb时,M与N竞争激烈DM、N将呈现“J”型增长解析曲线不重叠时,生活在同一个区域的M、N两种生物会存在空间上的竞争,A项错误;b表示生物的取食范围,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强,B项错误;d表示两种生物取食食物种类的最高点之间的距离,d越小,两种生物摄取的相同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就越多,竞争就越激烈,C项正确;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有限,M、N将呈现“S ”型增长,D项错误。9(2021山东省青岛
11、市二中高三上学期期末)如图三条曲线代表了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动物数量易变程度及冬眠动物比例在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中的变化趋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A曲线分别代表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和数量易变程度B图示生态系统中热带雨林的物质和能量循环速率最快C北极苔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恢复力稳定性高D常用标志重捕法或样方法调查温带落叶林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解析根据题图分析可知,曲线分别代表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和数量易变程度,A正确;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B错误;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C错误;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适宜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
12、调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D错误。故选A。10(2020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一模)某农场面积为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两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C)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解析鹰是黑线姬鼠的天敌,鹰的迁入率增加,其种群数量会增加,捕食黑线姬鼠增加,
13、黑线姬鼠种群密度将下降,A正确。根据第一次捕获数量/总数量第二次捕获的带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总数,100/总数量2/280,可推出总数量(100280)/214 000,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4 000/140100只/hm2,B正确。群落的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群落中物种的数目并没有发生变化,C错误。根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营养级越高,流入的能量越少,D正确。11(2020山东省烟台市高三一模)“海底黑烟囱”是指海底富含硫化物的高温热液活动区,其热液喷出时形似“黑烟”。此区域是高温、高压、没有阳光和缺乏氧气的极端环境,却发现了许多
14、前所未见的生物,包括大得出奇的红蛤、海蟹、血红色的管虫、形状类似蒲公英的水螅生物、蠕虫及硫细菌(类似硝化细菌)等许多生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是这里特殊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B当前科学家利用该区域的某些生物研制耐热酶,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海底黑烟囱”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等D“海底黑烟囱”中的细菌若移到地面实验室富氧环境里,其数量会呈“S”型增长解析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是这里特殊的生产者通过化能合成作用获得的能量,A错误;利用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研制耐热酶,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错误;“海底黑烟囱”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如红蛤、海蟹、管虫、水螅
15、生物、蠕虫及硫细菌等生物种间存在捕食、竞争等关系,C正确;“海底黑烟囱”是高温、高压、没有阳光和缺乏氧气的极端环境,将其中的细菌移到地面实验室富氧环境里,细菌会死亡,D错误。故选C。12(2021大武口区期末)下列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D)A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直接减轻臭氧层的破坏B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C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等属于就地保护D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可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解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减轻温室效应,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A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B错误;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等不属于就地保护,建立自然
16、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有效的措施,C错误;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可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对濒危物种进行保护,D正确。第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13分)(2020北京生物高考)北极圈附近的A群岛由众多生态环境相似的岛屿组成,是许多海鸟的栖息地。一百多年以前,北极狐被引入到一些岛屿上定居。几十年后发现,无北极狐岛(W岛)的植物群落无明显变化,而有北极狐岛(Y岛)上较高的草本植物明显减少,苔藓增加。为分析北极狐的引入是否导致植物群落的变化,生态学家进行了相关研究。(1)Y岛的生态系统由岛上所有的生物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共同组成,在此生态系统
17、组成成分中,北极狐属于消费者。(2)研究者调查了若干Y岛和W岛的海鸟密度,统计结果如图所示。由图可知,Y岛上的海鸟密度比W岛低。(3)进一步调查发现,Y岛上单位面积的植物干重及土壤氮、磷含量均低于W岛。研究者选择Y岛上的若干代表性地块,通过施肥实验证明了Y岛植物干重较低是由土壤肥力低所致。支持此结论的实验结果应为在Y岛选择若干代表性地块,通过适量施肥实验后发现Y岛植物干重有所恢复,与W岛差异不显著。(4)综上所述,请将下列选项排序以解释北极狐的引入导致的植物群落变化。A岛屿土壤肥力降低B北极狐捕食海鸟C土壤中的鸟粪减少D海鸟数量减少北极狐引入并定居BDCA植物群落变化解析(1)某一区域的所有生
18、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构成生态系统,在此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北极狐属于消费者。(2)由图可知,Y岛的海鸟种群密度低于W岛。(3)为验证Y岛植物干重较低是否由土壤肥力低所致,需对Y岛植物进行适量施肥,观察Y岛植物干重是否恢复,如果有所恢复说明Y岛植物干重较低是由土壤肥力低导致的。(4)由此推断,Y岛植物干重之所以低,是因为北极狐的引入定居,海鸟被北极狐捕食,导致海鸟数目下降,进而使得土壤中的鸟粪减少,最终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群落发生变化。14(13分)(2021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高三上学期期末)回答下列有关农田生态系统的问题:(1)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生活着以植物A为食的昆虫、以植物A和昆虫为食的
19、鸟B、以鸟B为食的C等,且植物A具有生存优势。根据自然选择学说分析,植物A具有生存优势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用样方法调查植物A的种群密度时,取样时应考虑到注意随机取样。各种昆虫的种群密度总是围绕着各自种群的平衡密度上下波动,对种群数量波动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是气候。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种群数量很小的一种昆虫在该草原绝迹,但是对该生态系统中其他物种的数量基本没有影响,其原因是该昆虫在食物网中的位置被其他同营养级的物种替代。某人从外地向该生态系统中引入了一种植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等),预测这种植物对该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可能产生的影响:大量繁殖导致本地物种减少,使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也可能
20、与其他物种相互制约,成为其中的一个组分,增加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2)鸭为杂食性水禽,除捕食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外,对该农田生态系统稻田中几乎所有的杂草都有取食。鸭稻共育后,稻田中的能量可以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原因是鸭捕食杂草和害虫,可使水稻产量增加;害虫和杂草的能量可通过鸭流向人类。(答出两点)解析(1)生存斗争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植物A具有生存优势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用样方法调查植物A的种群密度时,取样时应考虑注意随机取样。气候是对各种昆虫的种群密度波动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种群数量很小的一种昆虫在该草原绝迹,但其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可以被其他
21、同营养级的物种替代,故对该生态系统中其他物种的数量基本没有影响。引入的外来物种可能大量繁殖导致本地物种减少,使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2)鸭稻共育后,鸭捕食杂草和害虫,可使水稻产量增加;害虫和杂草的能量可通过鸭流向人类,最终使稻田中的能量可以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15(14分)(2020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高三)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1)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称为(生物)群落。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分解者,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物质循环(答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也得分)。
22、(2)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下表。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不同处理蒙古栎杨红松白桦未分解叶2.445.944.797.30半分解叶7.209.428.715.23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或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灭菌处理。据表分析,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高于(或“大于”)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杨半分解叶最为
23、喜好。由此说明叶片种类和分解(腐解)程度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蚯蚓的数量和种类,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解析(1)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群落。蚯蚓主要分解腐肉和遗体,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分解者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物质循环。(2) 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外,其余各个变量保持一致,以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灭菌处理。 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蚯蚓的食物中日平均食物消耗量半分解叶比较多,而对杨的半分解叶尤其喜好。蚯蚓对植物的种类有选择,对分解程度有选择。(3)蚯蚓属于这个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增加分解者的数量,可以加快物质循环的过程,从而增加抵抗力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