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95830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7页
第37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8页
第38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9页
第39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0页
第40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1页
第41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2页
第42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3页
第43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4页
第44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5页
第45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6页
第46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7页
第47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8页
第48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9页
第49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0页
第50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1页
第51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2页
第52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3页
第53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4页
第54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5页
第55页 / 共56页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六 一人物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6页
第56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人物传记1(2015宁夏固原一中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承认自己是“神经病”的章太炎光绪二十九年(1903),上海大同书局出版了一本名为革命军的小册子,作者为年仅十八岁的青年邹容,书前并有章太炎作序。由于此书宣扬反清思想,向来鼓吹反清革命的苏报特地刊文介绍,并获得广大回响。然而对清政府来说,此举不啻叛国行为,于是派员前往逮捕邹、章二人。据章太炎于坐牢期满出狱、东渡日本后所撰的邹容传记述,当时他正在整理学社事务,且“志在流血”,所以不肯离去,坐等巡捕前来捉拿。而邹容原本已从后门逃跑,躲在一英国传教士住所,但听说章太炎被捕下狱,立刻到衙门自首。后来,这对忘年之交以平民的

2、身份与清政府在上海租界法庭当庭对质,痛斥朝廷的腐败。虽然清政府想以“毁谤朝廷”“大逆不道”“图谋不轨”的罪名将他们凌迟处死,但在强大舆论的压力与租界当局的干预下,只得分别判处邹、章二人两年及三年徒刑。审讯结束后,章太炎与邹容被送回牢房,不想沿路观者如堵,章太炎见状,即高声吟道:“风吹枷锁满城香,都市争看员外郎。”回到牢里,他还与邹容互吟诗相赠。不久,邹容因无法适应狱中恶劣的环境而病逝,章太炎则刑满出狱,继续从事革命活动。袁世凯窃取大总统宝座后,曾聘章为总统府高等顾问。章太炎看出袁有称帝野心,拟效方孝孺故事,执丧杖,穿麻衣,痛哭于国门,以哀共和之将亡,为同人所劝阻。然而“章疯子”的名声,由此传开

3、。章太炎就是这样喜欢特立独行,当听到有人说他是“疯子”和“神经病”时,他非但不以为忤,还赞成对方的说法,自认是神经病,且希望他的同志、朋友,都能带点神经病。他在东京加入同盟会时,曾有过一段演讲:“大凡非常的议论;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想,就能想亦不能说,遇着艰难困苦的时候,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所以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必得有神经病,才能做到。为这缘故,兄弟承认自己有神经病,也愿诸位同志人人个个都有一两分神经病。近来传说某某有神经病,某某也有神经病,兄弟看来,不怕有神经病,只怕富贵利禄当面出现的时候,那神经病立刻好了,这才是要不得呢!”章太炎被袁世凯幽禁于北京龙泉寺时,因愤怒

4、而绝食以示抗议。由于正逢隆冬,滴水成冰,绝食两天后,他又冷又饥,躺在床上已奄奄一息。门人朱逖先、吴承仕、钱玄同等闻讯,纷纷跑去劝他进食,但从早到晚,不管大家怎么劝说,章太炎都摇头不理会。就在无计可施时,吴承仕突然灵光一闪,问:“您比祢衡如何?”章太炎两眼一瞪,哼声道:“祢正平(祢衡)怎么比得上我?”吴承仕于是告诉他,刘表欲杀祢衡,但自己不想背罪名,所以将弥衡送到黄祖那里,让他下手当恶人;如今袁世凯比刘表更厉害,因为他不需利用黄祖那样的人,就可让先生(指章太炎)自己把自己杀了。龙泉寺软禁中的章太炎一听,赶紧从床上翻身坐起,斥道:“这是什么话!”众门人见状趁机苦劝,并拿出荷包蛋等章太炎爱吃的食物,

5、终于让他恢复了饮食。胡适所著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最早使用新式标点符号的书籍。书出来后,胡适特地送一本给章太炎,并在封面里写上“太炎先生指谬”,署名“胡适敬赠”。其中“太炎”和“胡适”二词右边都加条黑线,表示是“人名”。然而,章太炎不懂新式标点符号的应用,所以看到自己名字旁的黑线,即骂说:“何物胡适!敢在我名上胡抹乱画!”继而发现“胡适”两字旁边也画一黑线,这才笑说:“他名字边也有线。就彼此抵消了。”章太炎晚年居住上海时,离家五十公尺之外,即找不到路回来。偏偏他又记不得自家地址,只能沿途问人,其问法是:“我家在哪里?”被问到的人,常当他是疯子。某次,他从南京返回上海,由于家人记错班次,没接到

6、他,他只好雇一辆马车,并告诉车夫说:“到我家里。”车夫无法,只好在街上穷兜,转了半天才被家人寻获。此外,章太炎也不会用钱,只知一张钞票可用一次。所以他叫佣人买烟一包,给五元大洋;儿子想买大衣,他给五元大洋;后来要在苏州盖房子,他也只拨了五元大洋。(节选自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有删改)相关链接:民国成立后,章太炎自日本返国,担任孙中山的总统府枢密顾问。宋教仁遇刺后,因参与讨袁活动而被袁世凯禁锢。1924年脱离国民党,并在苏州设立“章氏国学讲习会”,从此以讲习为业。“九一八事变”后,积极赞助抗日运动。后病逝于苏州。(承认自己是“神经病”的章太炎)在革命军中,邹容开宗明义的提出,要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

7、朝的皇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并为这个国家定名“中华共和国”。(历史上的今天)革命军被誉为中国近代的人权宣言。孙中山赞誉它“为排满最激烈之言论”,“能大动人心,他日必收好果”的作品。当时苏报主笔章士钊著文说:革命军“诚今日国民教育之一教科书也”。可见其宣传鼓动力量之巨大。(历史上的今天)(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CE)A在“苏报案”中,章太炎因为志在流血,所以才坐等巡捕前来捉拿;而邹容到衙门自首,是因为听说章太炎已被捕入狱。B章太炎在审讯结束后回牢房的路上,见围观的群众很多,于是高声吟诵诗句,这样做是因为他想唤醒民众反清的意识。C章太炎对别人称自己为神经病非但不以

8、为忤,还自认就是神经病,是因为他认为只有特立独行的人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成就大学问、大事业。D章太炎性格开通,并不固执己见。听到劝说有理便停止绝食,看到书中胡适的名字旁也有黑线便怒气平息,就体现了这一点。E邹容在他的革命军中提出要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的皇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得到了包括章太炎在内的许多革命志士的积极响应。解析:A项,“志在流血”前有“且”字,表明原因并非一个;B项,“唤醒民众意识”无依据;D项,“看到胡适的名字旁也有黑线便怒气平息”与“性格开通”和“不固执己见”没有关系。(2)本文是章太炎先生的传记,但文章开头为什么却写了邹容之事?请结合全部材料作简要分析。_解析:先立

9、足全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再根据题干要求思考答题;可从塑造传主形象角度,结构角度考虑其作用;注意一定要结合材料,一定要有分析。答案:有助于了解章太炎当时生活的时代背景。章太炎因为为邹容的革命军作序,而受连累,这就自然简捷地引出了主人公。展示邹容的思想倾向,有力地烘托了章太炎先生的形象。(3)你认为作品中章太炎的哪些革命行为可能让人们觉得他是“神经病”?_解析:审题目明确鉴赏的方向:章太炎身上“革命行为”。审要求明确鉴赏的角度。审文本找出答题区间。答案:在苏报案中,因为事业在身,且志在流血,不仅不肯逃离,还要坐等巡捕前来捉拿。在法庭上受审时不顾生死,而大声斥责清廷的腐败。在审讯结束回牢房的路上向

10、沿路的围观群众高声吟诗。准备执丧杖,穿麻衣,到国门痛哭,以哀共和将亡。(4)当章太炎听说别人称他为神经病时,他并不以为忤,并自认是神经病。请你结合对“神经病”内涵的分析,谈谈你对章太炎的这种态度的看法。_解析:审题目的明示了解探究的角度是对章太炎的看法;审题目的暗示作者写此文的意图,启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苦难与误解。答案:为追求进步与真理不顾个人安危的牺牲精神。面对牢狱之灾仍能表现从容的乐观精神。在艰难困苦面前要具有百折不回、孤行己意的顽强精神。能想能说“非常议论”的无畏精神。我认同他的这种态度。要想成就非常之事业,当然要有非常的精神和行为,章太炎正是在别人不理解他的情况下仍能坚持自己的

11、思想和行为,才最终成为民国著名的思想家、革命家和学者。他的这种态度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借鉴意义。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胡同生出“中国的脊梁”彭俐安福胡同,梁漱溟先生的摇篮。梁漱溟先生的生日适逢九九重阳节,一生放言无忌的梁漱溟先生,生长在一个清朝末年的“民主家庭”。父亲梁济,清末曾任内阁中书,60岁生日前写下敬告世人书后投积水潭自尽。地安门中学就是梁漱溟先生的母校,如今,其原址是五中分校。班上,梁漱溟与廖福申、王毓芬、姚万里三人最为要好。四位翩翩少年,曾一起在酒楼聚餐,食蟹饮酒。商定从每人身上缺点、短处摘出一字,作为相呼之名,以资警醒。梁的一字之名是“傲”,廖的称呼是“惰”,王的大

12、号是“懦”,而姚的命名是“暴”。梁在国文课上,总喜欢做翻案文章,不肯落入俗套。一王姓老师年逾古稀,对其恼恨之余批语道:“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但亦有一范姓老师对他赏识有加,曰:“语不惊人死不休。”梁漱溟先生感叹:“遂成我之自学的,完全是我父亲,在读过三字经后,便让我读传播世界新知识的地球韵言,我大约从十岁开始即好用思想。”梁漱溟先生回忆:“到十几岁以后,我胸中渐渐自有思想见解,或发于言论,或见之行事。先父认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励,他不同意的,让我晓得他不同意而止,却从不干涉。十七八岁时,有些关系颇大之事,他仍然不加干涉,而听我去。就在他不干涉之中,成就了我的自学。”关于自学,梁先生深有

13、体味:“学问必经自己求得来者,方才切实受用。所谓自学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有智慧识见发出来,就是生命向上自强之效验,就是善学。世俗之人虽不必是坏人,但缺乏眼光见识那就是不行的。因此,一个人必须力争上游。倾所谓一片向上心,大抵在当时便是如此。向上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二是社会问题(即中国问题)。”“约14岁光景,我胸中已有了一个价值标准,时时用以评判一切人和一切事。这就是凡事看它于人有没有好处和其好处的大小。假使于群于己都没有好处,就是一件要不得的事了。掉转来,若于群于己都有顶大好处,便是天下第一等事。以此衡量一切并解释一切,似乎无往不通。”在梁

14、漱溟先生的旧居遗址前踱步,只见垂柳、碧波、山石、小桥,叠加成画,一片祥和。秋天的阳光如同那成熟的智慧,并不刺人眼目,和煦、熨帖地照在身上,冷暖适中,不卑不亢。正是在这里,父亲梁济于1918年投湖自尽前几天,曾问过只有25岁的儿子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先生回答父亲:“我信任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人们很难想象,猝然失去挚爱的父亲,梁漱溟先生是怎样平复内心伤痛的。就在父亲沉湖一年之后,他开始写作为其奠定学者地位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在“东西方文化比较学”已然成为热门显学的今天,梁漱溟先生的一些学术观点和见解依然耐人寻味。比如,他认为西方文化是理智文化,由身出发;而中国文化(东方文化

15、)则是理性文化,由心出发。理智着重于外在事功,而理性偏重于内心体验。故西方科学昌盛,而中国玄学发达。他认为中国文化“植基深厚”、“坚卓伟大”,而民族精神见诸儒学者多。他在阐述儒家学说时,说得精辟而透彻:一是“向上心强”,二是“相与情厚”。即仁人之准则,是要在社会里“向上”,在人伦中“相厚”。(节选自醒狮国学,2012年第5期,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CD)A文章开头介绍梁漱溟先生的父亲梁济的事迹,通过父亲梁济投积水潭自尽一事,烘托出梁漱溟先生“民主”的成长环境。B一王姓老师给梁漱溟的批语:“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而一范姓老师则认为他“语不惊人死不休”

16、,这说明梁漱溟当时总是惹王老师生气,而总能讨范老师欢心。C梁漱溟先生的父亲对梁漱溟的影响是很大的,认为梁漱溟的观点正确,就支持鼓励;而不赞同的,也不强加干涉,这使得梁漱溟在思想上获得了很大的自由。D作者对于梁漱溟先生的旧居遗址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一片祥和的秋日景象,更以冷暖适中的色调烘托出他的父亲梁济不卑不亢性格特点。E猝然失去挚爱的父亲,梁漱溟先生内心是无比伤痛的,正是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他认识到了西方科学昌盛,而中国玄学发达的观点。解析:A项“投积水潭自尽”一事与“民主”不构成因果关系;B项“惹王老师生气,而总能讨范老师欢心”错;E项强加因果。(2)如何理解梁漱溟先生回答父亲“我信任世界是

17、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这句话的含义?_解析: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只需要抓住语境,即可得出答案。答案:这既是对父亲的一种宽慰,也是对生活的一种深刻理解,他认为社会应该是不断发展的,暂时的黑暗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步伐。(3)梁漱溟先生关于自学有哪些深刻的体会?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概括。_解析:首先,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第二,认真阅读文本,找到相关的答题区间;第三,整合形成答案,注意条理清晰。答案在第7自然段。答案:学问必经自己求得来者,方才切实受用;具备眼光见识,力争上游;方向明确,追求不已。(4)梁漱溟先生在阐述儒家学说时,得出精辟而透彻的看法:一是“向上心强”,二是“相与情厚”。你对此有怎样的认

18、识?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探究。_解析: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切不可空发议论。第二:整合形成答案,注意条理清晰。答案:所谓“向上心强”,指的是一种对待学问的态度和精神,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够力争上游,都能够高标准要求自己。而“相与情厚”则是对做学问时的情感价值观的理解,一份深厚的情感,能够激发一个人内心的力量,从而支撑着他不断去努力探索。具备了这两种品质,便能够产生一种内在动力,让自己带着一种自觉与自信去面对一切。3(2015山西省太原市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李小文:特立独行的

19、布鞋院士这几天,院士李小文颇有些苦恼。被强推到聚光灯下的不自在,源自他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座的一张照片走红网络。4月18日,这张照片被贴到人人网上,照片里,蓄着胡须的李小文穿着黑色外套,没穿袜子的脚上蹬着一双布鞋,不经意地跷着二郎腿,低头念着发言稿。山村老人形象与院士身份形成的强烈反差,让网友惊叹,“一派仙风道骨,完全就是古龙笔下的侠士。”李小文传奇的经历一层层被剥开,网络上充满了排山倒海的惊叹之声。有网友说,照片里的李小文像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低调、沉默,却有着惊人的天分和盖世神功。而在照片的“背后”,熟悉李小文的人却觉得莫名其妙,作为国内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李小文在学术界早就是人尽皆知的“技

20、术宅”和“优质叔”。“扫地僧”的修为貌不惊人,盖世神功。这是网友认为李小文像天龙八部里扫地僧的理由。在北师大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谢云看来,李小文是国内遥感界泰斗级的专家。但第一次见面让谢云很意外。当时,学院里一名老教师即将退休,为了让学院在遥感领域进一步发展,领导邀请了在中科院遥感所的李小文,“那时他才53岁,已经有那么多成果了,在我们眼里那就是偶像”。一天,谢云下楼时,发现迎面上楼的男子穿着白衬衫黑裤子,手里拎着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半圆形黑包,脚上是一双布鞋,“特别土,我还想这人来我们这儿有什么事,别人告诉我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小文”。偶像的这身装扮,让谢云很意外。他后来听同事讲,

21、李小文第一次到学院报到,就因为这身装束被门卫挡在了外面,以为他是来推销的农民。在学生王易的印象里,每次见到李老师,脚上都是一双布鞋,甚至裤腿也会挽起来,和网上流传的照片几乎一模一样。她纳闷,为什么这一次老师会出名,“这些都是我们见惯了的”。“扫地僧”更值得称道的是他在学术上的修炼和勤勉。2005年,李小文在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做所长,白天在研究所上班,晚上回北师大做课题。地遥学院晚上11点关门,李小文经常忙到很晚,每次回来都要叫值班室帮忙开门。李小文去找系主任,当时有个口号是“要把北师大办成国际一流大学”,他问系主任,“咱不是要办成国际一流大学吗?你在美国时,看哪个国际一流大学晚上11点钟就把

22、门锁了?”后来院里开会,把钥匙分给了李小文一把,再也不影响他忙到半夜了。后来,李小文接连承担两个大的国家项目,作为其中的首席科学家,忙到2011年,累得生病住进了医院。对于这次住院,谢云觉得是李小文太不关心自己。他的两个女儿在国外读书,妻子也在国外,独自在家,没有严格的作息规律,一天到晚吃点米粥、咸菜就行。在谢云印象里,李小文此前还住过一次院,医生诊断结果是营养不良,“这个年代了,院士还能得营养不良?”爱打赌的教书匠李小文做的是遥感基础研究。波士顿大学地理系主任Strahler教授曾评价,李小文是这一领域最顶尖的两三位科学家之一。除了很多被广泛引用的研究论文,李小文的快乐来自学生。有人曾问李小

23、文喜欢带什么样的学生,李小文的观点是“有教无类”,“只要愿意跟我念书的,我都愿意带。”学生胡荣海说,李小文在讲解遥感知识时,特别擅长比喻,遥感观测力学中有“尺度”效应,李小文是这样解释的:观测就和看美女一样,太远了什么都看不清,太近了看到她的毛孔又不美了,只有不远不近时,才是最美的。他善于用古诗词解释复杂的遥感理论。谈到遥感的优势,李小文引用苏东坡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讲到遥感的大气纠正,他引用“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冬心的诗:“夕阳方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讲到自己的成名作“遥感几何光学模型”,他说其实就是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

24、中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春草直生,远看绿色浓郁,但站到近处看,绿色就没有那么浓密了。李小文喜欢和学生打赌,学生们也知道,老师和自己打赌另有用意。他从来不反对学生的意见,哪怕是特别幼稚的想法,他也会让学生试一试,而打赌更能坚定学生尝试的决心。有一次,一名学生在实验观测中发现,太阳可以从东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李小文起初认为这有悖于人们的常识,为了给学生一个发现真理的机会,他就和这个学生打赌。师生俩分头查阅资料,仔细论证。最终,学生赢了老师。他曾在博客里提到“老师合格的标准”:就是让学生做自己的掘墓人。他举了一个例子,“柯达发明了数码相机,反而成了自己(彩卷)的掘墓人。这有什么不好呢?如果柯达

25、吃了亏,那是自己转轨太慢。”(节选自新京报,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CE)A作为国内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李小文的山村老人形象与院士身份形成强烈反差,他早就是人尽皆知的“技术宅”和“优质叔”。B北师大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谢云第一次见到李小文时,感觉到他特别土,他的装束就像一位来推销的农民。C李小文接连承担了两个大的国家项目常常要忙到半夜,没有严格的作息规律,饮食上也不注意,累得生病住进了医院。D李小文在讲解遥感观测力学中有“尺度”效应时,将观测与看美女相比,认为只有不远不近,才能产生朦胧之美,达到最好的效果。E在李小文的心目中,“老师合格的标准”就是让学

26、生超越自己,做“自己的掘墓人”,他认为,如若说自己被学生超越,那恰恰是老师“转轨太慢”。解析:本题考查对传主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A项,“早就是人尽皆知的”有误,原文表述为“李小文在学术界早就是”,扩大了范围;B项,“他的装束就像一位来推销的农民”与原文不符,这是李小文第一次到学院报到时“门卫”对他的看法;D项,“产生朦胧之美”属于无中生有。(2)有的网友为什么认为李小文像天龙八部里“扫地僧”?请简要说明理由。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确定答题区域,仔细分析该答题区域,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即可。从文本的第二部分“扫地僧的修为”寻找答案。答案

27、:穿着朴素,生活洒脱。在教授谢云眼中,李小文“穿着白衬衫黑裤子”“脚上是一双布鞋”;而在学生王易印象中,他脚上总是一双布鞋,“甚至裤腿也会挽起来”。学术造诣深厚。李小文是国内遥感界泰斗级的专家,接连承担两个大的国家项目,是其中的首席科学家。在学术上的修炼和勤勉为人称道。白天在研究所上班,晚上回北师大做课题,总是工作到半夜,直至累得生病住进了医院。(3)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李小文在教学方面有哪些独特之处。_解析:本题考查对传主事迹的归纳和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要紧紧抓住这篇传记的第三部分“爱打赌的教书匠”,在原文原句基础上整合出答案。答案:教育思想方面坚持“有教无类”,他的快乐来自学生,强调

28、“只要愿意跟我念书的,我都愿意带”。讲授遥感知识和理论时擅长运用比喻和古诗词。讲授遥感知识时,将观测比作看美女;谈到遥感优势,信手拈来苏东坡的诗词。喜欢与学生打赌。他认为与学生打赌更能坚定学生尝试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超越老师的欲望。(4)这篇传记的题目是“李小文:特立独行的布鞋院士”,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特立独行”的看法。_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章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结合文本,答出自己的看法。答案:低调做人,默默做事。李小文着装任性,不拘一格,有着魏晋名士风度,这样一个沉默、不起眼的小角色,默默地做着他

29、所喜爱的事业,执着而又坚韧。专心实务,不慕虚名。李小文低调做学问,不慕名与利,傲骨一生,清廉一世。勤奋执着,刻苦钻研。为研究遥感应用技术,他常常是工作到深夜,直至累病入院。教法独到,创意巧妙,李小文讲授遥感知识通俗风趣,通过打赌的方式让学生有更高的突破。4(2015山西省四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姜文:时势英雄坚硬如水靳锦在公共视野里,姜文先生2014年只做了一件事情,他贡献了自己20年导演生涯的第5部作品一步之遥,继续保持着低产而高质的节奏。中国影坛如早期的制造业,高歌猛进却充斥着粗制滥造,姜文因此显得不同寻常。他的上一部电影让子弹飞出现在2010年,赢得极佳的观影口碑,

30、最终票房6.7亿,是他目前电影中票房最高的一部。4年时间,中国电影银幕数从6 000块增长到2万块,快速扩大的市场吸引了众多的参与者,电影质量却无法一蹴而就,烂片高票房的情况屡见不鲜。姜文的回归像一次仪式,观众乐于见到一个艺术家在商业时代获得尊重。一步之遥故事的原型是发生在1920年的一起命案。美术指导柳青接到的要求是“high”,“制作人跟我说应该弄得特high。”技术上high的表现为高色彩饱和度和快速的剪辑节奏,导演的要求是“它一定是强烈的、鲜艳的、感染人的。”故事上,“high”则和阳刚的人物形象紧密相连。姜文电影中的男性主人公重情信义,对弱者有极强的保护本能,是目前中国影坛稀缺的类型

31、。戏外,以高品质电影著称的姜文与他的银幕角色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重叠,展现出一个实力强大的飞扬形象。“中国人太渴望有一个自己感觉特别硬朗、特别佩服的这么一个电影,有一个这样的精神需求。”柳青说。导演中心制巩固了这种形象。今年3月份,姜文出席投资方英皇公司的酒会时曾对媒体表示,艺术创作一定要集权,“我觉得凡是那些一流的电影,他们的导演都用集权制。”他试图竭尽可能去打造一个理想世界。一步之遥里有场发生在火车里的戏,姜文给柳青的要求是“火车要搭得不像火车,但还是火车,比火车还要火车”。为配合主人公快乐的心境,火车中有金色的沙滩。沙子和小米的颜色都不符合姜文所描绘的“温暖的感受”,美术组最终运来几吨玉米磨

32、碎,才让火车里出现金光闪闪的“沙滩”。“他必须通过这种苛求,把其他人带出世俗生活的气场。”影评人史航如此评价姜文的电影追求。与姜文合作过让子弹飞的摄影师赵非表示,姜文电影的视觉要求是“坚决不要脏乱差”的“主观现实主义”,“要的是那种特别脆、特别有劲儿的风格”。强硬的姜文亦曾多次碰壁。2000年的鬼子来了之后,他被禁拍6年。2007年推出蛰伏之作太阳照常升起,却因情节晦涩而遭到市场冷遇,6 000万投资仅收获1 800万票房。“他们不看啊,他们不但不看,还嘲笑我,说这个电影我们看不懂。我原来以为看不懂会不好意思,起码还得装懂吧,结果人家就是看不懂,就不想看,那我也没办法。”姜文对人物记者说:“所

33、以拍了让子弹飞,起码让人家把钱赚回去呗。”重新打量市场需求的姜文在2010年带来了让子弹飞,“站着把钱挣了”是电影里的一句台词,也是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其中包含了莫大的欣慰:商业市场终于拥抱了有质量的艺术作品。姜文不是“死磕”型导演,他不去硬碰体制,也不蔑视市场,而是想尽办法找到合适的语法讲述自己的故事。“智者近水,水是不跟人作对的。它一定绕道而行,找到它应该可以找到的方式。”柳青说。悲情英雄并不是姜文的选择,他要做的是时势英雄。制片人马珂为姜文的故事做资本上的保驾护航。让子弹飞投资超过1亿,宣发费用5 000万,创了当年中国电影的宣发纪录。一步之遥的投资超过3亿,宣发费用“打破了我们自己创

34、造的纪录”。在目前的中国影坛,没有类似美国奥斯卡奖一样对于优质内容的公信判断,票房可能是评价创作者与观众之间关系的最高量化指标。马珂希望姜文只管创作,他想办法为作品找到更多的观众,“姜文这样一个对品质有极端要求的创作者,对我是最大的保险栓。”“我觉得拍一个挣钱的电影不是特别难的事。”姜文眯起眼睛。票房是他最不想谈的话题,却在任何一个场合都无法避免。具体的数字结果似乎正成为诱人的果实,他努力说明,那不是种下种子的目的,“我们把更多的精力让这个电影变得更有意思,更好看,总比死乞白赖掉钱眼里有意思,对不对?”(节选自人物2014年第10期,有删改)相关链接:姜文,中国大陆演员、导演、编剧、监制。19

35、8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24岁即凭借在芙蓉镇春桃中的表演获得了1987年、1988年两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之后的一系列作品也都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包括获得198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红高粱、获得1993年中国电视金鹰奖的北京人在纽约等。作为导演的姜文亦获得较多肯定,他擅长在电影中加入特有的幽默风格,并以此反映某些时代现实。自编自导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被时代周刊评为“九五年度全世界十大最佳电影”之首;抗战题材影片鬼子来了在2000年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荣获了评审团大奖;2010年末上映的贺岁电影让子弹飞刷新了国产电影的多项票房纪录,并斩获国内大小奖项二十余个。2014年获上海国

36、际电影节“华语电影杰出贡献奖”。(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B)A姜文在2014年制作完成了自己20年导演生涯的第5部作品一步之遥,投资超过3亿,继续保持着低产而高质的节奏。B姜文在2010年导演并主演的电影让子弹飞,“站着把钱挣了”,刷新了当年国产电影的多项票房纪录,并斩获国内大小奖项二十余个。C姜文在2000年导演并主演的抗战题材影片鬼子来了荣获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因为他的强硬态度,随后影片遭到禁演。D姜文在2007年推出蛰伏之作太阳照常升起,却因情节晦涩而遭到市场冷遇,没有收回6 000万元的投资,他自己也不满意这部作品。E姜文年轻时主演的电影芙

37、蓉镇春桃红高粱北京人在纽约等多次获得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等。解析:C项,“因为他的强硬态度,随后影片遭到禁演”与原文不符,鬼子来了并没有遭禁演,原文是说“2000年的鬼子来了之后,他被禁拍6年”。D项,“他自己也不满意这部作品”不对,不合文意。E项,北京人在纽约属于电视作品,不是电影。(2)“中国人太渴望有一个自己感觉特别硬朗、特别佩服的这么一个电影,有一个这样的精神需求。”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精神需求?请简要概括。_答案:重情信义:姜文电影中的男性主人公重情信义,是目前中国影坛稀缺的类型。实力强大:展现出一个实力强大、阳刚之气的飞扬形象。这是现实生活中所少的。对弱者有

38、极强的保护本能。这也是现实生活中缺少的精神品格。(3)制片人马珂说“姜文是一个对品质有极端要求的创作者”,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_答案:姜文要求他的电影一定是强烈的、鲜艳的、感染人的;姜文电影的视觉要求是“坚决不要脏乱差”的“主观现实主义”,“要的是那种特别脆特别有劲儿的风格”;“我们把更多的精力让这个电影变得更有意思,想尽办法找到合适的语法讲述自己的故事。”(4)本文以“姜文:时势英雄,坚硬如水”为题,有什么含义?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_答案:时势英雄:姜文擅长在电影中加入特有的幽默风格,并以此反映某些时代现实;姜文打量市场需求,让高品质电影获得商业认可,取得高的票房。坚硬如水:姜文坚持自己

39、导演的电影保持着低产而高质的节奏,这在当前的电影界不同寻常;姜文不是“死磕”型导演,他不去硬碰体制,也不蔑视市场。而是像水一样绕道而行,用合适的角度讲述自己的故事。5(2015甘肃省高三第二次诊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分裂者宫崎骏刘珏欣宫崎骏这次没有罩在标志性的白色大围裙里。72岁的他穿着白西服,白须白发,只有眉毛还是黑的。9月6日,站在为他退休发布会赶来的六百多名记者前,宫崎骏批评自己:“之前说过好几次退休,搞得大家都不相信了。”“但是这次”他表情严肃起来,“是认真的。”说完却噗嗤笑出来,笑完又不好意思似的,抬手挠了挠头顶的白发。早在1987年,还是筹备龙猫的时候,他便说过自

40、己:一边嚷着要洗手不干,一边转头又与人谈论新的影片策划。“我自身的分裂也愈加深重。一边说讨厌专职意识,一边在公司中却仅仅以才能来评价别人;我明知要以如今的状况创作优秀的、人性的作品,就必须忍受这非人性的现实,因而又心安理得地成为工作之奴。”分裂感在宫崎骏的身上几乎无处不在。他是著名的反战主义者,同时也是著名的武器爱好者。童年经历让他曾极度厌恶日本,批评起日本来毫不留情,但出国时,他又会视日本的荣辱为己任,一再提醒同行者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最后,宫崎骏总能把各种分裂处捏合在一起。当被问到他身上的矛盾之处时,他回答:“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没有矛盾的人估计也是无趣的人。”现在,尽管看起来,他似乎已经

41、变成他本人曾期望的“有着温厚的白发和胡须的老人”。其实,岁月并没有把他变得心平气和。他说,即使他很努力地想让自己变沉稳,却怎么也办不到。“我的内心似乎住着一个我所不知道的宫崎骏。”他在67岁时写道:“我是个在诸如凶残的部分或是愤怒、憎恶之类的情绪部分,都比别人强上一倍的人。明明是个偶尔会陷入失控的危险境地的人,却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压抑住这部分,因而甚至被认为是个好人。这和我的真面目是不一样的。”在共事近五十年的老朋友高田勋眼里,宫崎骏“有孩子气的一面,天真无邪又任性率真,所以会把自己的欲望表现在脸上。可是,却又因为有着比别人多一倍的律己、禁欲意志及羞耻心,所以经常想要加以隐藏,使得表现出来的行为

42、显得曲折不可测”。给无数人带来美妙童年的宫崎骏自己并没有一个美妙童年,他甚至也没有一个悲惨童年。他的童年以“好孩子”的姿态平淡度过。“在朋友之中,我应该算是颇为开朗的人。但在内心深处,却存在着一个充满极度惶恐与恐惧的自己。”他记得自己18岁之前,总是躲在房间里乱吼乱叫,看那些描述恨意和不快事物的连环画,一心一意想要忘掉一切。他真的忘掉了,他能记得初次见到蝉的眼睛有多漂亮,也记得螯虾那呈现剪刀形状的大螯有多感人,但是关于自己与他人那时互动的模样,却全部从记忆里消失了。“所以我后来会制作儿童动画,其实是一种补偿心理。”宫崎骏后来总结:“童年不是为了长大成人而存在的,它是为了童年本身、为了体会做孩子

43、时才能体验的事物而存在的。”在准备高考的黑暗季节里,宫崎骏看到了日本首部长篇彩色动画片白蛇传。看完电影后,他几乎失魂落魄地晃荡在飘雪的回家路上,蜷缩在桌炉边哭了一整晚,这里面夹杂着考生的抑郁、青春期的惶恐和少年的怀春。正在模仿愤世嫉俗连环画的宫崎骏感觉醍醐灌顶:其实他不想画那些,他渴望自己能够肯定这个世界。“人类是无可救药的东西。”这句母亲的口头禅曾经无数次引发宫崎骏的激辩,但抗议的同时,他又确实因为战败后的丑恶现实感到无地自容。许多年后,宫崎骏与他尊敬的作家堀田善卫和司马辽太郎对谈,听到他们也说出“人类真是无可救药”,心情竟轻松了许多。“如果把它说成一种透彻的虚无主义,或者会招致误解。这是归

44、结于现实主义的说法,并没有否定人类的意思。”宫崎骏说。按照高田勋的想象,老去的宫崎骏应该一边感叹“人类真是无可救药”,一边泰然自若,寄希望于未来(节选自南方人物周刊2013年第9期,有删改)【注】宫崎骏,日本著名动画导演、动画师及漫画家。其动画作品大多涉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平主义及女权运动,出品的动漫电影以精湛的技术、动人的故事和温暖的风格在世界动画界独树一帜。他在日本动画界占有超重量级的地位,更在全球动画界具有无可替代的声望,迪士尼称他为“动画界的黑泽明”,时代周刊评价他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宫崎骏执导过12部长篇动画电影,主要有风之谷天空之城龙猫等。(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

45、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DE)A白须白发的宫崎骏穿着白西服,而不是那件标志性的白色大围裙,这一细节显示出主人公退休的决心和诚意,看来这次是真的要退休了。B退休发布会上,宫崎骏严肃批评了自己先前的退休声明,接着郑重其辞地宣称“这次是认真的”,从而证明过去的所谓退休都是有名无实的。C为了创作出精品,宫崎骏要求自己“必须忍受非人性的现实”,“心安理得地成为工作之奴”,因此,每当身心俱疲时产生退休的想法是很自然的。D母亲说“人类是无可救药的东西”时,曾引起宫崎骏无数次的激辩和抗议,但后来听到两位作家也持这样的观点时,宫崎骏已经能比较愉快地接受了。E宫崎骏因为内心深处充满对现实的极度惶惑和恐惧,所以他就在

46、动漫电影里采用温暖的风格,用电影艺术的独特形式表现自己对现实世界的信心。解析:D项中“愉快地接受”比原文“心情竟轻松了许多”表达的意思要更重一些,表达不够准确;E项因果关系不充分,“表现自己对现实世界的信心”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2)“分裂者宫崎骏”的“分裂”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根据全文内容分点概括。_答案:工作方面:对自己,一边嚷着要退休,一边又拼命地工作;对他人,虽讨厌专职意识,却又唯才论人。是著名的反战主义者,却同时又是一个著名的武器爱好者。对国家和人类态度方面,曾极度厌恶自己的国家,批评起来毫不留情,但又以国家的荣辱为己任;是认同“人类是无可救药的”虚无主义者,却又相信未来,寄希

47、望于未来。性格、形象上,内里爱憎强烈鲜明,表面上看却像是一个沉稳、温厚(或心平气和)的“好人”(或“老人”);人们看到的“天真无邪又人性率真”的“孩子气”的背后,其心里却是“极度惶恐与恐惧”的。(3)文中画线部分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_解析:划线部分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既然是“赏析”,那就要在“手法”之后点出这样写的好处(效果)。答案:划线部分在刻画人物是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或情态)描写和细节(或动作)描写,通过详细描写宫崎骏显示认真严肃继而率真开朗的表情,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矛盾、“分裂”的主人公形象。(4)宫崎骏是“在全球动画界具有无可替代的声望”的动画大

48、师,但本文并未叙写他的成就、地位和影响等内容。你认为本传记的选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_解析:本文组织素材确实比较特别,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让读者感知到宫崎骏鲜为人知的地方。从表现形式上分析也可以适当给分,比如“选材独特,与众不同”等等。答案:特点:这篇传记不写宫崎骏尽人皆知的成就、影响等“大事情”,而是通过独特视角刻画主人公温厚的形象,剖析主人公的精神、性格的独特性分裂感。好处:揭示了主人公的精神世界,给读者开通了一条了解宫崎骏的新路。刻画出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形象,既拉近了主人公和读者的距离,给人亲近感,又使文本具有了人文关怀的内蕴。文本叙述的内容,明白地告诉了

49、读者宫崎骏的作品为什么会有“精湛的技术、动人的故事和温暖的风格”,宫崎骏为什么会“占有超重量级的地位”“具有无可替代的声望”,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人物”。6(2015河南省郑州高三第一次质检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大医精诚妙手仁心“相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生,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黄凯钧友渔斋医话2008年,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成立50周年,亦是罗征祥教授从事心血管病研究56周年。祥和的面容,儒雅的风度,神情中透着成熟与稳重,眉宇间充满平和与慈祥这就是罗教授给大家的印

50、象。罗教授1952年从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毕业,几乎没有多少犹豫地选择了当时在医学领域里最难最复杂的专业心脏外科学。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几乎无人涉足的禁区:除了专业技术的难度外,还有众多的不解和怀疑。罗教授经过与广大患者的接触后,深信心血管疾病并不是少见病、富人病,他就是要到这个没有路的地方闯一闯,为数以万计的病人闯出一条新路来!他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图书馆,从摸清心脏基本结构开始,不畏艰难,披荆斩棘,在心脏外科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心脏手术要求极高,罗教授从最基本的止血练起。大血管不慎破了,满视野都是涌出的鲜血,触目惊心,罗教授眼睛看着无影灯,一按、一压、一捏,大弯针缝合创面,气定神闲

51、的几下子:好了!瓣膜要一针针依次缝合,重复的动作简单却枯燥,1小时,2小时有些医生已经站酸了腿,看花了眼;罗征祥依然目不转睛,一双手不紧不慢,对生命精雕细琢。经过多年的探索,禁区的大门终于向这个不服输的突破者缓缓打开。1974年,为发展中国心血管事业,周总理推荐阿根廷专家到广州、北京、上海选定交流医院及团队。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罗教授现场演示心脏手术准确无误,动作干净利落,旁观者叹为观止。考察结束后,阿根廷决定邀请以罗教授为团长的7名心血管病专家赴阿学习考察。在国内,手术间是他人生拼搏的战场,他努力地做好每一台手术;在国外,他的字典里没有节假日,争分夺秒地学习心血管领域的新知识,常常带着面包等简

52、单方便的食品,泡在手术间和病房。“坚持就是胜利!”这是罗教授的座右铭,经年累月的探索与辛劳终于换来了丰厚的回报。1977年,罗教授主持研制了国内首创的广东、型生物心脏瓣膜和左心室辅助循环器“罗叶泵”,罗叶泵被认为是中国医学的一项重要突破。罗教授的名气越来越大,但他没有一点大牌专家的架子。他的手术做得“漂亮”是远近闻名的,因此,每年都有全国各地的同行专程前来观摩。每当这时,罗教授总是将自己的技术倾囊相授,有时还一边手术一边讲解操作要领,使观摩的同行受益匪浅。这种毫无保留的大医风范赢得了同行们的广泛赞誉。在这些年中,盘桓在罗教授脑海中的一直是一个未能达成的愿望:建立一个集预防、临床诊治、教学、科研

53、于一体的心血管病研究中心。1984年,罗教授遇到了志同道合的霍英东先生,在霍英东先生的帮助下,罗教授从零做起,克服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研究中心规划、建筑专家聘请、施工现场勘察每一项都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罗教授亲力亲为,同专家们一起克服一个个困难。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霍英东心脏中心(原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终于建成了。该中心被世界卫生组织指定为我国首批仅有的3个心血管病研究培训合作中心之一,并连续多次任命至今。罗教授在治病医人的同时,不忘进行医学科普宣传,教育广大群众;也不忘培养更多的学生,让医学事业这朵火花不断放大。罗教授对年轻医生的要求是要提高自身素质,先学好做人,再好好做事;要

54、树立目标,不怕困难,干好自己的临床工作和相应的科研工作。罗教授把培养年轻医生比作链式反应。也正是有了罗教授这些老一辈省医人对年轻医生的辛勤培养,省医的精神才得以在新省医人的身上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如今,心研所已经建立了一支立体的人才队伍,科研与临床互相支持,前沿和基础相互渗透,有力地推动着心研所的可持续发展。罗教授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是成功的,他所创立的心血管病研究所,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心血管病研究与治疗中心。作为学科带头人,他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不断探索,从不停止。现在已经81岁高龄的罗老,依然保持着饱满的工作热情,继续为繁荣我国的心脏外科事业奉献着心血!(节选自中国人物传记网)(1)下列对材料有

55、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E)A当时的人们认为心血管疾病是少见病、富人病,对罗教授选择心脏外科学专业感到不解和怀疑,但罗教授用几十年的医学研究和实践证明了自己的正确选择。B为发展中国心血管事业,在周总理的推荐下,罗教授作为团长带领专家赴阿根廷考察,学习心血管领域的新知识。C在罗教授主持心研所工作期间,心研所科研与临床并重,前沿与基础渗透,建立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立体人才队伍。D文章按照时间线索叙述了罗教授在心血管疾病研究和治疗上的业绩,选例典型,叙评结合,并采用对比、衬托等手法凸显了罗教授的医术和医德。E罗教授毕业后就从事心血管病研究和治疗工作,通过经年累月的探索与辛劳,在该领域取

56、得了许多开创性的成绩,为我国心脏外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解析:B项“在周总理的推荐下”理解有误。C项“老中青相结合”在文中没有明示,也不是“立体人才队伍”的主要内涵。D项“对比、衬托”原文中“有些医生已经站酸了腿,看花了眼;罗征祥依然目不转睛,一双手不紧不慢,对生命精雕细琢”是对罗教授形象的衬托,突出他工作的一丝不苟,与“医德”无关;另外,全文来看,没有对比手法。(2)文章开篇引用黄凯钧友渔斋医话中的一段话,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_解析: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答案:从内容上看,这段话主要概括了历来良医的优良品德及社会作用,集中表现了罗教授医德高尚、影响深远的特点。从

57、结构上看,引用该段话,既照应了文章的题目,又引出了下文罗教授在求学治病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从表达效果上看,引用文言语段,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又使文章文辞典雅,开篇不俗。(3)罗征祥教授在心血管病研究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_解析:答题区域在27自然段,概括归纳即可。答案:立志高远,勇于突破。毕业后,毫不犹豫地选择心外科方向,并深信能攻克难关;在事业有起色后,又致力于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心血管病研究中心。不畏艰难,坚持不懈。进入旁人视为禁区的心脏外科学领域,并进行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终于在该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在建立心血管病综合研究中心的过程中,他克服诸多

58、困难,努力不懈。勤于学习,刻苦训练。研究心脏外科学之初,到图书馆大量查阅资料,在国外如饥似渴地学习心血管病新知识,并坚持从最基本的止血练起,苦练血管缝合技术,为他以后的临床医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认真细致,精益求精。认真细致地做好简单而枯燥的瓣膜缝合技术,精益求精地做好每一台手术。霍英东先生的大力支持。正是志同道合的霍英东先生的大力支持,才有了心血管病研究中心的成立,他的医学研究事业有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持。(4)“妙手仁心”一词常用来赞美医生,作者用它来形容罗征祥教授可谓恰如其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_答案:“妙手仁心”的内涵是具有高超的医疗技术,同时具有高尚的仁德。罗征祥教授既具有高超的

59、医能,又具有高尚的医德。“妙手”主要体现在:罗教授手术做得漂亮:缝合破裂的大血管时,气定神闲,令人赞叹;缝合瓣膜时,不紧不慢,精雕细琢。为阿根廷专家现场演示心脏手术,动作干净利落,旁观者叹为观止。罗教授主持研制了国内首创的广东、型生物心脏瓣膜和左心室辅助循环器“罗叶泵”,罗叶泵被认为是中国医学的一项重要突破。“仁心”主要体现在:对前来观摩的同行,罗教授总是将自己的技术倾囊相授,使大家受益匪浅。罗教授不忘进行医学科普宣传,教育广大群众。罗教授不忘培养更多的学生,尤其重视年轻医生医德的培养。尽管年事已高,罗教授依然为繁荣我国的心脏外科事业奉献着心血。7(2015第一次全国大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60、成(1)(4)题。于敏院士:出国留学不要等到老了才落叶归根少年于敏有一个执着的信念:在那个内乱外侮的国土上,尽管自己不能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驰骋沙场,但他相信,总会有诸葛亮、岳飞式的盖世英雄出现,能够荡寇平虏,重振河山。于敏怎么也想不到,半个世纪后,自己会成为这样的“盖世英雄”。1945年高中毕业后,于敏考取了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系。但他发现强调动手能力的工科,并不适合“心灵手不巧”的他。沉静好思的性格使他更倾心于理科,他喜欢并选修了理论物理,并最终弃工从理,转至理学院物理系。1951年研究生毕业后,被我国核物理学家彭桓武和钱三强器重,调入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当时,国内没人懂原

61、子核理论,于敏的研究对于中国来说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他很快就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站在了国际前沿。1962年,在原子核理论中创立了集体运动模型的丹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A玻尔亲自邀请他去哥本哈根,于敏婉谢。与同时期从事核武器研制的大多数同仁不同,于敏不曾出国留学或进修。于敏那时却不曾踏出国门一步,他对此有些许遗憾。“如果生在现在,重新上大学,我当然会留学。”他说,“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广阔视野,但留学后须“回国再给国家做点事儿”,而且“不要到老了才回来,落叶归根只能起点肥料作用,应该开花结果的时候回来”。1960年12月,我国作出部署,由核武器研究院集中攻关,

62、突破原子弹,同时,原子能研究所先行一步对氢弹作理论探索。1961年1月12日,于敏作为副组长领导“轻核理论组”,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于敏感到很突然,甚至有些不解。他内向沉默,喜欢做基础理论研究,不喜欢搞应用研究,自认为不适宜从事研制氢弹这种大系统科学工程。而且,他当时的原子核理论研究正处于可能取得重要成果的关键时期。不过,于敏没有犹豫,因为他忘不了“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带给他的惨痛记忆,他忘不了少年时代的那个关于“盖世英雄”的信念。“这次改变决定了我的一生。”于敏说,“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于敏的身影在这条道路上渐行

63、渐远,消失于公众的视野。他的夫人孙玉芹甚至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工作,二十多年后才恍然,“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1960年到1965年初,“轻核理论组”在于敏等人的带领下,对氢弹原理和结构作了初步探索,并解决了一系列热核材料燃烧的应用问题,产生了六十多篇论文,但均作为秘密文件保存。1965年9月底,于敏率领研究人员赶在国庆节前夕奔赴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利用该所假期间空出的J501计算机完成了加强型原子弹的优化设计。同年10月下旬,于敏为上海研究人员作了“氢弹原理设想”系列学术报告,提出了两级氢弹的原理和构形的设想,并在计算机上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在上海的近百个日夜,于敏形成了一套

64、从氢弹初级到能量传输到氢弹次级的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方案。氢弹原理一突破,大家斗志昂扬,恨不得立马就造出氢弹。但是,氢弹原理还需经过核试验的检验。接下来的一年,于敏他们忙于氢弹原理试验准备工作。1966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和英国之后,第四个掌握氢弹原理和制造技术的国家。但在试验现场的于敏,看着蘑菇云翻滚而上,仍不觉得圆满,直至听到测试队报来的测试结果时,脱口而出:“与理论预估的结果完全一样!”尽管在氢弹研制中居功至伟,但对于别人送来的“氢弹之父”称呼,于敏并不接受。“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

65、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他说。(节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1月11日,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CD)A少年于敏有一个执着的信念要成为诸葛亮、岳飞式的盖世英雄,荡寇平虏,重振河山,半个世纪后,他真的成为这样的“盖世英雄”。B1951他很快就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站在了国际前沿,因此可以说于敏的研究对于中国来说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C于敏说“如果生在现在,重新上大学,我当然会留学。”话语中有些许遗憾,因为他认为“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广阔视野。D1966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取得

66、圆满成功,与理论预估的结果完全一样,中国成为第四个掌握氢弹原理和制造技术的国家。E尽管在氢弹研制中居功至伟,但对于别人送来的“氢弹之父”称呼,于敏并不接受,因为他觉得自己只是氢弹的“父亲”之一。解析:A原文是“尽管自己不能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驰骋沙场,但他相信,总会有诸葛亮、岳飞式的盖世英雄出现”,选项为“自己要成为”这样的人,张冠李戴;B“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是“于敏的研究对于中国来说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原因,但后面的内容又开创性研究的具体体现,有合理的成分;E“他觉得自己只是氢弹的父亲之一”没有依据。(2)于敏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请概括于敏在中国氢弹研制工作中取得的成绩。_解析:这是

67、一道局部内容概括的题目,注意找到答题区域,然后提取关键的词语或句子作答,关键是区位要选准。答案:带领“轻核理论组”对氢弹原理和结构作了初步探索,并解决了一系列热核材料燃烧的应用问题;率领研究人员完成了加强型原子弹的优化设计;提出了两级氢弹的原理和构形的设想,并在计算机上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形成了一套从氢弹初级到能量传输到氢弹次级的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方案;参加氢弹原理试验准备工作。(3)于敏说“这次改变决定了我的一生”,改变对人的一生很重要,请概括于敏一生中的改变,并分析他改变的原因。_解析:这是一道文章整体内容概括的题目,要立足全文,提取关键的信息,主要是三个方面的转变,找到然后分析

68、原因。答案:高中毕业后,考取了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系,最终弃工从理,转至理学院物理系。原因强调动手能力的工科,并不适合“心灵手不巧”的他,他更倾心于理科,理论物理。A.玻尔亲自邀请他去哥本哈根,于敏婉谢,留在国内,因为他对祖国的热爱,要对祖国做贡献;从基础理论研究转入应用研究。因为民族情感和少年时代的信念。(4)于敏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获得较高的声望,在这些成绩和声望的背后定有美好的品质作支撑,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_解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课标卷的探究主要是列举式的,针对题干答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文

69、中找到依据即可。答案:有执着的信念:从小坚信总会有盖世英雄出现。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主改变:在北京大学从工学院电机系转至理学院物理系;热爱祖国:婉谢玻尔的邀请,根据需要由正处于可能取得重要成果的关键时期的原子核理论研究转为应用研究;刻苦钻研:利用假期用空出的计算机完成了加强型原子弹的优化设计;追求圆满:在试验现场看着蘑菇云翻滚而上,仍不觉得圆满,直至听到测试队报来的测试结果时,才满意;谦虚:尽管在氢弹研制中居功至伟,但对于别人送来的“氢弹之父”称呼,并不接受。8(2015贺州市高中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葛浩文:帮莫言得奖的功臣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作品的翻译

70、者、73岁的美国翻译家葛浩文功不可没。在此之前,他已将好几位中国作家送上国际文学的领奖台,姜戎、苏童和毕飞宇都是凭着他的译本,先后获得了曼氏亚洲文学奖。在将中国当代小说推荐给世界这方面,葛浩文堪称第一人。葛浩文1939年出生在美国加州。上学的第一堂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几个汉字,他就想:“我连英文都认不全,为啥还要学中文?”后来,葛浩文加入海军,并被派到美国海军驻台湾的司令部,成为一名通讯官。“最初我听说自己将被派往台北,等正式命令下来后却发现是派往台湾。我感觉受到了愚弄,因为我根本就不知道台北是台湾的一个城市。”多年以后,葛浩文这样回忆道。此后,葛浩文先后被派驻日本和越南,然后又回到中国台湾。

71、经受过越战洗礼的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年少轻狂,并拿起书本。“那是我这辈子第一次真正看进书去”。他发现自己有学汉语的天赋。“我有一双好耳朵,能够区分复杂的汉字发音。”他向一位跟随国民党到台湾的东北老兵学习中文,“葛浩文”就是这位老师给他起的名字。退伍后他进入台湾师范大学汉语中心学习。回国后,葛浩文继续学习中文,他的博士导师是柳亚子的儿子、旅美散文家柳无忌。学习期间,导师向他提起中国有一对作家伉俪萧军、萧红,他们的爱情故事曲折动人。葛浩文就找来一本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读了起来,那是他读的第一本中国小说。而萧红则激起了他更浓厚的兴趣。他以萧红为研究对象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5年后,他以这篇论文为基础所写的萧

72、红评传在港台出版,掀起了一股萧红热。葛浩文翻译出版的第一部中国小说是张洁创作的沉重的翅膀,译本在美国卖得不错,“于是我下定决心,这辈子我就干这个了!”此后,葛浩文“一翻而不可收拾”,贾平凹、刘恒、苏童、王朔、莫言、阿来等20多位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的40多部作品通过他的笔译成英文,在英语世界得到推广。“一部中国作品,哪怕中国人特别喜欢,但是如果我觉得在国外没有市场,我也不翻。我基本上还是以一个洋人的眼光来看中国文学。”葛浩文说。在翻译中文小说时,他非常注意对小说所处的文化、社会及历史背景的把握。在翻译刘震云的手机时,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小说场景始于30年前,然后闪回到现代,接着又回到30年前。“如果

73、照这种顺序翻,看过40页后,美国读者就会说真没劲,然后把它扔到一边。”他建议把开场设在现代,然后再展开回忆。这个建议得到了作者的同意。“我这样做并没有改变作品的质量,改变的只是它的销量。”多年笔耕不辍,葛浩文逐渐奠定了自己在中文小说翻译界的泰斗地位。他被誉为“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杨宪益先生的妻子、出生在北京的英裔著名女翻译戴乃迭这样评价他:“他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曾两度荣获普利策奖的著名小说家厄普代克对葛浩文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文小说翻译几乎是他一个人的地盘儿。”除了萧红之外,葛浩文翻译作品最多的中国作家就是莫言,迄今他已将其10多部作品介绍给西方读者。1988

74、年,葛浩文看到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很震撼,写信给莫言,希望获得翻译版权。“当时莫言远没有现在有名,而我,也只是有个好听中国名字的学者。现在想起往事,我会觉得有点小骄傲,并非为我翻译得好而骄傲,而是为我在20多年前就发现了他这样的作家。”莫言的作品销路不错,翻译了其几部小说后,葛浩文和莫言在北京见了面。后来,他们又一起去了很多国家,推荐莫言的新书。有一次,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推荐酒国时,几天之内,莫言几乎把客房书架上的中国小说都看了个遍。葛浩文和美国的出版商都对这个12岁就辍学,却写出大量美妙小说的作家惊叹不已。葛浩文认为莫言是一位谦和的人,“他经常夸奖他的译者,正如他的译者时常夸奖他的著作一样”。

75、莫言对葛浩文的翻译水准充分信任,总是十分放心地把自己的作品交给他。“他会对我说,那已经不是我的小说了,是你的。因为他清楚地知道我是在帮他的作品扩大国际影响,他对此也十分感谢。”对于自己,葛浩文显得十分低调。“我很幸运,找到了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情,大多数人没有这么幸运!”(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B)(E)A葛浩文是著名的翻译家,也是莫言作品的翻译者,在他的精心运作下,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他功不可没。B葛浩文因其博士导师的推荐,对萧红产生浓厚的兴趣,以萧红为研究对象,并出版了萧红评传,掀起了一股萧红热。C文章中插入葛浩文上学第一堂课的情景,意在暗

76、示其从小就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为其翻译莫言作品作铺垫。D传记中作者用夸张的手法,运用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的方法,逼真细腻地描写了葛浩文被派往台湾时复杂的内心感受。E本文选取了葛浩文在中西方文学交流方面的几个片段,侧重记叙了他对莫言作品的翻译、介绍来表现文章主旨。解析:A项,“在他的精心运作下,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于文无据,无中生有;C项,“暗示其从小就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为其翻译莫言作品作铺垫”与原文不符;D项,“夸张”“环境、心理的描写方法”“逼真细腻”有意夸大。(2)葛浩文被誉为介绍当代中国小说的“第一人”,具体表现有哪些?请简要概括。_答案:致力于将贾平凹、刘恒

77、、苏童、王朔、莫言、阿来等作家的40多部作品介绍给英语世界;侧重介绍莫言作品,并与莫言一起到多个国家推荐其作品;介绍当代中国小说有自己的原则,以西方人的眼光为审美标准;在翻译中文小说时,他很注意对小说所处的文化、社会及历史背景的把握,保证了翻译质量。(3)联系文本,举例说明文章是如何塑造传主形象的。_答案:语言描写,如葛浩文的自述“最初我听说自己将被派往台北,等正式命令下来后却发现是派往台湾。我感觉受到了愚弄,因为我根本就不知道台北是台湾的一个城市”;心理描写,如“我连英文都认不全,为啥还要学中文?”典型事例描写,如翻译刘震云手机等。侧面描写,如葛浩文被誉为“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戴乃迭与

78、厄普代克对葛浩文的评价均是。(4)结合文本,探究葛浩文成功的原因有哪些。_答案:善于反思,发奋读书,刻苦学习;基于兴趣,善于选择,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工作;坚持原则,恪守标准,坚持以“西方人”视角介绍中国当代小说;乐于合作,擅长沟通。9(2015广雅中学、广东实验中学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约翰纳什:最不幸而又最万幸的诺贝尔奖得主1928年6月,约翰纳什出生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工业城布鲁菲尔德的一个富裕家庭。纳什从小就很孤僻,喜欢思考问题,上学后,立时显露出数学才华,常常使用一些奇特的方法解答数学问题。中学时,这种情况就更加频繁了,老师在黑板上演算了整个黑板的习题,纳什往往只用简

79、单的几步就能解出答案。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位“无所不知的人”(别人这样称呼纳什)越来越高大和强壮。他的谈吐尖锐,受到周围人的崇敬。1948年,还是大学三年级学生的纳什同时被哈佛、普林斯顿、芝加哥大学录取,而普林斯顿大学则表现得更加热情,当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系主任莱夫谢茨感到纳什的犹豫时,适时写来一封热情洋溢的邀请信:“来吧,小伙子,普林斯顿有你想要的东西”这话不假,此时的普林斯顿已是全世界的数学中心,大师云集。纳什选择了普林斯顿,后来的情况证明,此次选择,对他一生影响重大。在普林斯顿自由的学术空气里,纳什如鱼得水,精神开始自由地舞蹈,一会缠着莱夫谢茨请教,一会拽着冯诺依曼讨论,还不止一次造访爱因

80、斯坦陈述自己对于重力的看法,以至于发展到“谁都无法忽视他的存在”的地步。他不到30岁已经闻名遐迩。1958年,纳什因其在数学领域的优异工作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新一代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约翰纳什最重要的理论就是现在广泛出现在经济学教科书上的“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是他21岁博士毕业的论文,也奠定了数十年后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基础。他的才华和个人魅力吸引了一个漂亮的女生艾里西亚,她是当时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仅有的两名女生之一。1957年,他们结婚了。之后漫长的岁月证明,这也许正是纳什一生中比获得诺贝尔奖更重要的事。1958年的秋天,正当艾里西亚半惊半喜地发现自己怀孕时,纳什却为自己的未来满怀

81、心事,坐卧不安,并表现出各种稀奇古怪的行为:他梦想成立一个世界政府;他认为纽约时报上每一个字母都隐含着神秘的意义,而只有他才能读懂其中的寓意;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用一个数学公式表达终于,在孩子出生以前,纳什因“妄想型精神分裂症”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几年后,因为艾里西亚无法忍受在纳什的阴影下生活,他们离婚了,但是她并没有放弃纳什。离婚以后,艾里西亚再也没有结婚,她依靠自己作为电脑程序员的微薄收入和亲友的接济,继续照料前夫和他们唯一的儿子。她坚持纳什应该回到普林斯顿,因为如果一个人行为古怪,在别的地方会被当作疯子,而在普林斯顿这个广纳天才的地方,人们会充满爱心地想,他可能是一个天才。于是,在上

82、世纪70和80年代,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和学者们总能在校园里看见一个消瘦而沉默的男人在徘徊,他穿着紫色的拖鞋,偶尔在黑板上写下数字论题。他们称他为“幽灵”,这个“幽灵”是一个数学天才,只是突然疯了。如果有人敢抱怨纳什在附近徘徊使人不自在的话,他会立即受到警告:“你这辈子都不可能成为像他那样杰出的数学家!”尽管纳什决心辞去教授的职位,但他的同事和上司们还是设法为他保全了保险。他的同事听说他被关进了精神病医院后,给当时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专家打电话说:“为了国家利益,必须竭尽所能将纳什教授复原为那个富有创造精神的人。”很多外人以为他已去世,或者是一个“行将就木的废人”。但在处于梦境一般的精神状态中,纳

83、什仍奇迹一般继续在学术领域艰难地跋涉着,并取得一系列显著的成就。他的名字开始出现在70年代和80年代的经济学课本,纳什的博弈理论越来越有影响力。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个清晨,当戴森教授像平常一样向在校园里“溜达”的纳什道早安时,满头白发的纳什微笑着说:“嘿嘿,戴森先生,我看见你的女儿今天又上了电视。”顿时,戴森教授惊呆了,好半天才回过神来,语无伦次:“噢亲爱的纳什你当真好了吗”纳什认真地点了点头。纳什渐渐从疯癫中苏醒,而他的苏醒似乎是为了迎接他生命中的一件大事: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当1994年瑞典国王宣布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是约翰纳什时,数学圈里的许多人惊叹:原来纳什还活着。纳什没有因为

84、获得了诺贝尔奖就放弃他的研究。“由于出现了长达25年部分不真实的思维,相当于提供了某种假期,我希望通过目前的研究成果或以后出现的任何新鲜想法,取得一些有价值的成果。”2001年,艾里西亚与约翰纳什复婚。事实上,在漫长的岁月里,艾里西亚在心灵上从来没有离开过纳什她用一生与命运进行博弈,终于赢得了胜利。而纳什,也在得与失的博弈中取得了均衡。(有删改)相关链接:约翰纳什:美国著名数学家,国际博弈论领域的顶级权威人士,有“数学天才”与“博弈论大师”之称。博弈理论与纳什均衡:纳什均衡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约翰纳什命名。博弈论所研究的是理性的决策者之间冲突及合作的理论,可以为实际

85、决策提供理论基础和方向指导。其最终追求结果是使博弈方达到利益最大化的均衡。(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BE)A约翰纳什从小孤僻,他的老师并没有留意到他的出众之处。直到上大学,他才显示出数学才华。B普林斯顿大学对人才的态度堪称典范。从识别天才,到培养人才,到呵护甚至是庇护人才,体现了对人才的真正珍惜与人文关怀。C在不惑之年,约翰纳什因其在数学领域的优异工作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新一代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D天妒英才,30岁的约翰得了严重的“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从此,他饱受精神病的折磨长达二十几年,几乎成为废人。E“纳什均衡”是纳什最重要的理论,该理论广泛出现在经济学教科

86、书上。1994年,他因为“博弈理论”的重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解析:A.一是错在“他的老师并没有留意到他的出众之处”,文中无据;二是错在“直到上大学,才显示出数学才华”,原文是“上学后,立时显露出数学才华,常常使用一些奇特的方法解答数学问题。中学时,这种情况就更加频繁了”。C.错在“不惑之年”,应是“而立之年”。D.“几乎成为废人”不够准确,原文说的是“但在处于梦境一般的精神状态中,纳什仍奇迹一般继续在学术领域艰难地跋涉着,并取得一系列显著的成就”。(2)为什么说约翰纳什是最不幸而又最万幸的诺贝尔奖得主?请根据材料分析。_答案:说“约翰纳什是最不幸的”,是因为他正值事业高峰期时得了“妄想

87、型精神分裂症”,且长达20多年。说“约翰纳什是最万幸的”,是因为纳什在发疯之后并不孤独,他有幸生活在爱惜人才的普林斯顿大学,并得到妻子、朋友、同事的关爱,最终奇迹般地康复,获得诺贝尔奖。(3)材料中约翰纳什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请简要概括。_答案:数学天才,而立之年闻名遐迩;不幸患病,艰难跋涉成就显著;病愈苏醒,获诺贝尔经济奖。(4)约翰纳什在事业上的成功,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_答案:天赋。约翰纳什是个天才儿童,从小喜欢思考问题,上学后,立时显露出数学才华,老师在黑板上演算了整个黑板的习题,纳什往往只用简单的几步就能解出答案。别人称呼他是“无所不知的人。”努力。约

88、翰纳什在数学王国里为之着迷,在普林斯顿大学,他一会缠着莱夫谢茨请教,一会拽着冯诺依曼讨论,还不止一次造访爱因斯坦陈述自己对于重力的看法。即使处于梦境一般的精神状态中,仍然在学术领域艰难地跋涉。得了诺贝尔奖后希望继续他的研究。普林斯顿大学良好的环境。是普林斯顿大学慧眼识珠,使纳什能够在大师云集的世界数学中心里深造;也正是普林斯顿大学自由的学术空气,使纳什如鱼得水,并不到30岁便闻名遐迩;也正是普林斯顿大学爱惜人才的宽容环境,容纳了患病的纳什,并使他在此期间获得卓著的成就。妻子以及众人的关心和支持。患病期间,妻子虽然和他离了婚,但却继续照料他和他们的儿子,并且坚持让纳什回到普林斯顿。也正是妻子的这

89、一坚持,让纳什获得了事业的辉煌。还有就是普林斯顿人的爱心和宽容。比如如果有人对纳什有所抱怨,就会有人对他发出警告。10(2015江西省新余市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梅汝璈:孤寂的大法袍有天晚上,北京顶银胡同停电。梅汝璈枯坐在家中吱吱作响的藤椅上。黑暗中他轻轻地哼起了清华学校早年的校歌:“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岿立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这一幕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今天,梅汝璈的儿子梅小璈回忆自己的父亲时,一下就想到了这一幕。他对记者谈起父亲的晚年时,有些唏嘘。他用了这样一个形容词:“孤寂”。梅小璈说,虽然上世纪60年代初,父亲尚不足花甲之年,可他心知肚明,属于他的

90、那个“东西文化,荟萃一堂”的时代已经逝去了。新中国在学科建制上完全照搬“老大哥”苏联,全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大学保留了法律系,且讲授的内容都是苏联的社会主义法学。这让毕业于清华学校、留学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在芝加哥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的梅汝璈常常感到无所适从。他努力按照党对“旧知识分子”改造的要求,虔诚地学习俄语,试图不被形势甩下。据梅小璈说,现在他家还能找到父亲当年抄写俄文单词的小本。在苏联法学教材上,还有父亲留下的铅笔批注。作为一个留美法学博士,梅汝璈曾执著坚持的那些法学信念渐渐失去了依托三权分立;司法独立这是法哲学奠基人孟德斯鸠奠定的理论,又在杰斐逊等人的实践中加以完善的。显然,这一切已不合

91、时宜。“文革”中,梅汝璈在一份“检查”里写道:“我实际上只是一本破烂过时的小字典而已。”“其实,他个人的小环境还是不错的,起码在物质上。如果以季羡林的牛棚杂忆为参照系,他并没有受太大的罪。”梅小璈在解释父亲晚年的孤寂心境时如是说,“但他的学科没有了,他的学术没有了。”在那个年代,“梅汝璈”三字变成一个空洞的符号。充盈其间的,不是这个人的赤子情怀和渊博学识,而是一个随“形势”沉浮的抽象指称。有研究者曾这样评价这位外交部前顾问:“梅汝璈名字出现的频率和受关注的程度,基本上是中日关系的晴雨表。”在上世纪整个50年代和60年代初,一旦中日关系出现“问题”了,他就会被邀请出面撰写文章;而中日关系“良好”

92、时,他的名字则不愿被各方的人们所提及。但梅汝璈注定名垂青史。这位晚年“孤寂”的大法官,曾书写过现代中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1946年3月19日,受命担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的梅汝璈博士离开上海,远赴东京。当日,中央日报等中国最权威的媒体,同时在显著版面刊出标题:“清算血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官梅汝璈今飞东京”。东京帝国饭店,盟军最高统帅部中国联络官为梅法官举办接风宴会。宴会上,时任国民政府教育次长兼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的顾毓琇,将一柄装饰华贵的宝剑赠予梅汝璈。梅汝璈深深鞠躬,双手过顶接剑。他说:红粉送佳人,宝剑赠壮士。可惜我非壮士,受之有愧。”顾毓琇说:“你代表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和千百万死难同

93、胞,到这侵略国的首都来惩罚元凶祸首。天下之壮烈事,以此为最。君不为壮士谁为壮士!”听罢,梅汝璈拔剑出鞘,动情地表示:“戏文中常有尚方宝剑,先斩后奏。如今系法治时代,必须先审后斩。否则,我真要先斩他几个,方雪我心头之恨。对这些战犯必予严惩,非如此,不能稍慰千百万冤死的同胞。我既受国人之托,定将勉力依法行事,断不使战争元凶逃脱法网!”这位“壮士”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在这场历时达两年半之久、人类司法史上所罕见的大规模审判中,受审的28名日本甲级战犯,除两名病死狱中,1名因精神病终止审判外,东条英机、广田弘毅、松井石根、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武藤章、木村兵太郎等7人被判处绞刑,梅津美治郎等16人被判处

94、无期徒刑,判处有期徒刑者2人。今天,由梅汝璈亲属捐赠的东京审判判决书底稿和梅汝璈当时身穿的法袍,已被收藏于国家博物馆。这位慷慨激昂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大法官,曾经的一席话至今在我们耳边徘徊不去:“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者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有删改)相关链接:(1)东京审判中,一些法官们不赞成处以死刑,甚至有人主张以国家犯罪不应追究个人责任等原因无罪释放25名战犯。梅汝璈根据审判过程中两年来收集的日军暴行,主张对南京大屠杀主犯松井石根必须处以死刑,并全力争取将几个侵华首恶判决死刑。最后,表决结果以6票对5票的微弱优

95、势,终于将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等七名罪恶累累的首犯送上绞刑架!(2)在“文革”期间,由于极左意识形态操纵,高中历史课本都不记入南京大屠杀。当时梅汝璈写的关于谷寿夫、松井石根和南京大屠杀事件遭到了“莫须有”的指责,被扣上煽动“民族仇恨”、“鼓吹战争报复”,还有人甚至从截然相反的方面指责文章夸耀侵略者的勇猛,为军国主义张目,迹近“汉奸”“卖国贼”。(1)下列对材料有关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BD)A面对新中国“苏联式”的学科建制和国内为数不多的大学保留法律系,且只讲授苏联社会主义法学的现实,梅汝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深深地失望。B三权分立、司法独立等法学观念是以孟德斯鸠理论为基础,由杰斐逊等

96、人在实践中完善的。曾在美国留学的梅汝璈曾执着坚持这些法学信念。C以季羡林等人的遭遇为参考,梅汝璈没有遭遇身体上的痛苦和物质生活的匮乏,但是学科没有了,学术没有了,这使他遭受了精神的孤寂。D梅汝璈对日本侵华这段历史的态度,至今对我们仍有启发。但是在一些历史时期,梅汝璈的观点和作品被误解和曲解。E在长达两年半、人类司法史上规模罕见的东京审判中,梅汝璈孤军奋战,对28名日本甲级战犯,分别处以相应的惩罚。解析:A项“梅汝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深深地失望”表述不准确,原文说到了“虔诚地学习俄语,试图不被形势甩下”。C项“梅汝璈没有遭遇身体上的痛苦和物质生活的匮乏”表述有误,原文是“他没有受太大的罪”。E

97、项“孤军奋战”不准确,有一些法官支持梅的做法。(2)文章首段介绍梅小璈对父亲的回忆和评价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_答案:这段回忆表现了梅汝璈对自己年轻岁月的追忆,对自己坚持法理信念的追思。通过梅小璈的回忆和评价,引出了梅汝璈所处的处境孤寂。儿子的回忆,使传主的事迹更加真实可信。描写具体鲜活,吸引读者阅读兴趣。(3)作为一位法官,梅汝璈在东京审判中表现出哪些可贵的精神?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_答案:强烈的爱国精神。严惩战犯以慰同胞,不使战争元凶逃脱法网。崇尚法理的精神。主张法治时代,先审后斩;依据收集证据审判;无意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者欠下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头上。坚持正义的精神。面对其他法官无罪的意见,梅汝璈据理力争,对罪大恶极的甲级战犯给予了相应的审判。(4)本文的题目“孤寂的大法袍”有怎样的含义?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_答案:“法袍”是梅汝璈法理信念的象征,“孤寂”表明坚守这种信念的困境。东京审判中,他力排众议,以事实为依据,依法理为准绳,使战犯得到应有的判决。新中国的学科建制使梅汝璈的学科没有了,学术没有了,梅汝璈的法理信念只能成为一种追忆。在法理信念失落的“孤寂”中,梅汝璈没有放弃对这种信念的向往,才会更加孤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