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为什么要产生新细胞”B. 在细胞学说建立过程中,电子显微镜发挥了重要作用C. 细胞学说的建立经历了器官、组织、细胞等水平认知过程D. 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多样性【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
2、胞中产生。【详解】A.细胞学说揭示了“新细胞从老细胞中产生”,没有解释原因,A错误;B.在细胞学说建立过程中,光学显微镜发挥了重要作用,B错误;C.细胞学说的建立经历了器官、组织、细胞等水平认知过程,C正确;D.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D错误;故选C。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稀释的唾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后出现紫色反应说明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B. 利用淀粉酶、淀粉、蔗糖探究酶的专一性时,可用碘液检测反应结果C.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蔗糖分子可以穿过植物细胞原生质层中的细胞壁,但不能穿过细胞膜D. 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中所使用的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是一种指示剂,随着
3、实验过程的进行,二氧化碳可以使其由蓝变绿再变为黄色【答案】D【解析】【分析】用淀粉、蔗糖和淀粉酶来探究酶的专一性,不能用碘液检测实验结果,因为碘液无法检测蔗糖是否水解。蛋白质中的肽键可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细胞壁为全透性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详解】A、在稀释的唾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后出现紫色反应说明唾液中含有蛋白质,但不能证明是唾液淀粉酶,A错误;B、无论蔗糖是否被分解,都不能与碘液反应,所以利用淀粉酶、淀粉、蔗糖探究酶的专一性时,不能用碘液检测反应结果,可用斐林试剂检测,B错误;C、原生质层是由细胞膜、液泡膜和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构成的,不包括细胞壁,C错误;D、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可
4、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D正确。故选D。3. 下列有关糖类、脂质和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组成麦芽糖、蔗糖、纤维素、糖原的单体都是葡萄糖B. 脂质分子中氢的含量少于糖类,而氧的含量更多C. 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D. 糖类、脂质和核酸都是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单体连接而成的【答案】C【解析】组成麦芽糖、纤维素、糖原的单体都是葡萄糖,而组成蔗糖的单体是葡萄糖和果糖,A错误;脂质分子中氧的含量少于糖类,而氢的含量更多,这也是脂肪作为储能物质的原因之一,B错误;DNA是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
5、,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C正确;糖类中的多糖、蛋白质和核酸都是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单体连接而成的,而糖类中的单糖和二糖不是生物大分子,D错误。4. 如图为细胞膜结构及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示意图,关于图的解释正确的是()A. 能与斐林试剂发生砖红色反应B. c可代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C. 可能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D. 细胞吸水膨胀时的厚度变小,说明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答案】C【解析】【分析】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
6、部嵌人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详解】A、为糖蛋白是由多糖和蛋白质组成,多糖不属于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不能生成砖红色沉淀,、为蛋白质,与斐林试剂不能发生砖红色反应,A错误;B、c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而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为协助扩散,B错误;C、为糖蛋白,具有细胞识别、保护和润滑等功能,则在体液免疫、激素调节中进行信息交流,C正确;D、细胞吸水膨胀时磷脂双分子层的厚度变小,可说明磷脂分子层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错误。故选C。5. 将某活组织放入适宜的完全营养液中,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培养液中甲、乙两种离子的浓度保持相等且恒定,定期测得细胞
7、中两种离子的含量,得到如图所示曲线。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该组织的细胞吸收甲、乙两种离子的方式是协助扩散B. 该组织细胞运输离子甲的载体蛋白数量没有运输离子乙的载体蛋白数量多C. 两种离子可以从高浓度的一侧运输到低浓度的一侧D. 曲线mn段和ab段表明细胞内两种离子浓度的升高抑制了细胞的吸收【答案】C【解析】【分析】自由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不需载体和能量,常见的有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协助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的方向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常见的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
8、等。【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一段时间后细胞内甲、乙两种离子浓度超过细胞外离子浓度,因此可判断细胞对两者的吸收都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A错误;B、在相同的时间内,甲曲线表示的浓度高于乙曲线,说明甲离子的吸收速率快,主要原因是其载体蛋白的数量相对较多,B错误;C、可从图中直接得出:细胞内浓度无论大于或小于细胞外浓度,细胞均能吸收甲、乙两种离子,C正确;D、曲线mn段和ab段两种离子的吸收趋于平衡状态,而不是因为两种离子浓度的升高抑制了细胞的吸收,而是因为受到了载体数量的限制,D错误。故选C。6.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它不是其组分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组分间结构和功能的密切联系形成的统一整体,
9、以下有关下图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 图中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B. 图中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C. 若该细胞能分泌某种消化酶,则这种消化酶的修饰加工是由图中的和共同完成的D. 图中的化学组成与T2噬菌体相似【答案】D【解析】【分析】图示各结构名称:核糖体,细胞膜,中心体,内质网,细胞质基质,线粒体,高尔基体,核仁,核膜。据此答题:【详解】细胞膜在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交换、信息传递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A正确;核仁的功能是与某种RNA的合成和核糖体的形成有关,B正确;消化酶是分泌蛋白,加工修饰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C正确;核
10、糖体的成分是蛋白质和RNA,而T2噬菌体的成分是DNA和蛋白质,D错误。综上,本题答案为D。7. 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人体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采集到的血液在体外0温度条件下凝固最快B. 多酶片中含有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这种药片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能量C. 常温常压下,要使过氧化氢溶液迅速放出大量的氧气,应投入新鲜猪肝研磨液D. 在测定唾液淀粉酶活性时,将溶液pH由3上升到6的过程中,该酶的活性不断上升【答案】C【解析】【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2.酶的特性,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
11、3倍;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详解】A、人体内酶催化的最适温度在37左右,故采集到的血液在体外37温度条件下凝固最快,A错误;B、酶不能提供能量,只起催化作用,B错误;C、新鲜猪肝研磨液中含有过氧化氢酶,能催化过氧化氢溶液迅速放出大量的氧气,C正确;D、pH为3时,唾液淀粉酶可能已失活,因此将溶液pH由3上升到6的过程中,该酶的活性将不变,D错误。故选C。8. 某果农将广柑贮藏于密闭的土窑中,贮藏时间可以达到45 个月之久;某地利用大窑套小窑的办法,可使黄瓜贮存期达
12、到3个月。以上方法在生物学上称为“自体保藏法”。下列关于“自体保藏法”的分析错误的是( )A. 自体保藏法是一种简便的果蔬贮藏法,但其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B. 自体保藏法的原理是依靠果蔬呼吸释放的CO2抑制自身的呼吸作用C. 在密闭环境中,CO2浓度越高,贮藏效果越好D. 在自体保藏法中如能控温在15 ,贮藏时间会更长【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呼吸原理具有广泛的应用,如粮食和蔬菜的贮藏:(1)粮食贮藏的适宜条件是:低温、低氧(CO2浓度较高)和干燥;(2)水果贮藏的适宜条件是:低温、低氧(CO2浓度较高)和一定湿度。【详解】A、“自体保藏法”是一种简便的果蔬贮藏法,但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温
13、度、密闭程度等,A正确;B、水果和蔬菜等细胞呼吸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自体保藏法”的原理是依靠果蔬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抑制自身的有氧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B正确;C、在密闭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应该保持较高水平,但浓度过高,会使无氧呼吸增强,所以不是二氧化碳浓度越高,贮藏效果越好,C错误;D、室温时酶的活性较强,催化细胞呼吸作用的能力较强,所以在“自体保藏法”中如能控在低温条件下,即温度保持在1-5,则贮藏时间应该会更长,D正确。故选C。9. 下图为某高等植物细胞部分代谢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A过程是吸能反应,B过程是放能反应B. 植物进行A过程将会有NADPH生成C. 植物
14、进行B过程时,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D. 温度升高,A和B过程反应速率都会下降【答案】A【解析】【分析】题图分析,A过程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该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合成有机物,储存了能量,B过程为细胞呼吸过程,发生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有氧呼吸)或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该过程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详解】A、A过程需要消耗ATP,故为吸能反应,B过程伴随有ATP的合成,故为放能反应,A正确;B、A过程是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植物细胞进行A过程时,会发生NADPHNADP+的反应,B错误;C、B过程为细胞呼吸过程,如果植物细胞进行无氧呼吸,则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C错误;D、温度升高影响
15、细胞代谢酶的活性,因A和B过程的酶的最适温度未知,所以温度升高,A和B过程反应速率不一定下降,D错误。故选A。10. 下图为叶肉细胞中部分代谢途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磷酸丙糖载体属于糖类B. 淀粉可直接运出到细胞质中C. 光合作用的整个过程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完成D. 运出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产物主要是以蔗糖形式【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示的生理过程为卡尔文循环,该循环的关键步骤是三碳酸的还原,即CO2的还原、每个三碳酸分子接受来自NADPH的氢和来自ATP的磷酸基团,形成三碳糖,NADPH含有高能量并是强还原剂,因此在该循环中的作用为供氢(作还原剂)和供能。【详解
16、】A、磷酸丙糖载体位于叶绿体膜上,属于蛋白质,A错误;B、磷酸丙糖在叶绿体基质中合成淀粉,暂时贮存起来,淀粉不能直接运出到细胞质中,B错误;C、光合作用的整个过程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和叶绿体基质中完成,C错误;D、运出叶绿体的磷酸丙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蔗糖,进而运出细胞,结合图示可知,运出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产物主要是以蔗糖形式,D正确。故选D。11. 将 DNA 分子双链用 3H 标记的蚕豆(2n12)根尖移入普通培养液(不含放射性元素)中,再让细胞连续进行有丝 分裂。某普通培养液中的第三次有丝分裂中期,根据图示,判断该细胞中染色体的标记情况最可能是( )A. 12 个 bB. 6 个 a,6
17、 个 bC. 6 个 b,6 个 cD. bc12 个,但 b 和 c 数目不确定【答案】D【解析】【分析】在普通培养液中第一次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每个DNA分子中仅有1条链被标记,故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时,每条染色体的2条染色单体中仅有1条染色单体具有放射性;在有丝分裂后期时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两条子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两极,即第二次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具体放射性的染色体数目不能确定;所以在第三次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仅有1条染色单体具有放射性,有的染色体无放射性,但二者之和肯定为12。【详解】根据题意可知,亲代DNA分子双链用3H标记,由于DNA分子为半保留复制,因此亲代细胞中染
18、色体经过复制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均有标记,如图a;第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后产生的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均有一条链被标记,该细胞再经过复制,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染色单体只有一条有标记,如图b;由于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时两条子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两极,因此第二次分裂结束后产生的子细胞中的具有放射性的染色体的数目不确定,可能是0条,最多可能是12条;该细胞再经过染色体的复制,染色体可能有两种情况,即图b和图c,但是不能确定b、c各自确切的数目,而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肯定是12条,即b+c=12个。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具有一定的难度,考查了DNA的半保留复制和有丝分裂过程中
19、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空间思维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从第一次分裂情况逐次考虑,并且染色单体在分离时是随机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的;在分析过程中能够紧扣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12. 在一定条件下,细胞会将受损或功能退化的细胞结构等,通过溶酶体降解后再利用,这是一种细胞自噬的现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处于营养缺乏条件下的细胞,通过细胞自噬可获得维持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能量B. 细菌侵入细胞后,通过细胞自噬将细菌菌体释放到胞外,利于抗体与菌体结合C. 在细胞受到损伤或细胞衰老时,通过细胞自噬可以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D. 哺乳动物红细胞成熟过程中通过细胞自噬可将线粒体、核糖
20、体等细胞器清除【答案】B【解析】【分析】溶酶体为细胞内由单层脂蛋白膜包绕的内含一系列酸性水解酶的小体。溶酶体是细胞内具有单层膜囊状结构的细胞器,溶酶体内含有许多种水解酶类,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溶酶体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详解】处于营养缺乏条件下的细胞,通过细胞自噬作用可以将受损或功能退化的细胞结构分解,从而获得维持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能量,A正确;细菌侵入人体细胞后,溶酶体酶释放水解酶并将细菌分解,B错误;在细胞受到损伤或细胞衰老时,通过细胞自噬可以损伤或衰老的细胞分解,进而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C正确;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线粒体、核糖体等细胞器,其成熟过程中通过细胞自噬可
21、将线粒体、核糖体等细胞器清除,D正确。13. 下列关于遗传问题的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红花与白花杂交,F1代全为红花,即可支持了孟德尔的遗传定律B. 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AaBbCCDdEE个体自交,子代基因型有81种C. 进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F2中与亲本表现型不同的个体占3/8D. 白花红花 粉红花1白2粉1红,该花色遗传遵循分离定律【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而同源染色体的分开是有性生殖生物产生的现象【详解】A、红花与白花进行正反交,F1代全为红花,F1自交出现性状分离比,且红:白的比例为3:1,即可支持了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22、,A错误;B、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AaBbCCDdEE个体自交,该基因型中有3对等位基因,则子代基因型有33=27种,B错误;C、进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由于亲本为双显纯合子和双隐性亲本杂交以及两种单显类型的纯合子杂交获得的F1代全为双显类型,F1自交得到F2出现相同的性状分离比,据此推知F2中与亲本表现型不同的个体占3/8或5/8,C错误;D、白花红花 粉红花1白2粉1红,该结果说明控制花色的基因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基因之间表现不完全显性,故该花色遗传遵循分离定律,D正确。故选D。14. 甲、乙两图为某二倍体高等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在形成图甲细胞
23、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B. 甲、乙两图说明该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C. 甲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8条姐妹染色单体D. 若图乙表示卵细胞,则图甲表示次级卵母细胞【答案】A【解析】【详解】AB、图甲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左数第三条染色体上的一条染色单体颜色有差异,图乙细胞是与甲同时形成的另一次级性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两图说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该变异属于基因重组,不是染色体变异,A项正确、B项错误;C、图甲细胞中有一个染色体组,8条染色单体,C项错误;D、因为图乙细胞是与甲同时形成的另一次级性母细胞减数第
24、二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若图乙为卵细胞(由次级卵母细胞形成),则图甲为第一极体,D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和识图能力。15. 在果蝇种群中染色体组成正常的果蝇偶尔会产生XXY、XYY(雄性可育)、XO(O表示缺少一条性染色体)等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几种后代,下列对产生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后代原因的分析及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 产生XXY的后代是由母本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所致B. 产生XYY的后代是由父本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所致C. 产生XO的后代是由父本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所致D. XXY个体的后
25、代能产生X、YY、XY、Y四种数量相等的精子【答案】B【解析】【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主要特点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如果生殖细胞中同时出现XY染色体,则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主要特点为着丝点分裂,如果生殖细胞中同时出现两条X(非同源染色体)或两条Y染色体,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详解】A、患者的染色体组成为XXY,说明多了一条X,因此可能是卵细胞异常(XX)或精子异常(XY),如果是卵细胞异常,则是由于母本减数第一次同源染色体XY没有分离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YY没有分离所致,A错误;B、XYY综合症患者含有两条Y染色体,是男性个体;XYY是X卵细胞和YY精子结合形成的,可见
26、XYY综合症是由于父方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YY染色体没有分离,产生YY异常精子所致,B正确;C、产生XO的后代是缺少一条性染色体,可能是精子或卵细胞异常,因此有可能是母本减数分裂异常,也可能是父本减数分裂异常,C错误;D、XYY个体的后代能产生X、YY、XY、Y四种精子,数量比为1:1:2:2,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减数分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能够准确分析后代染色体异常是父本还是母本减数分裂异常所致,同时根据异常配子中异常性染色体的关系确定减数第一次或第二次分裂异常。16. 遗传学家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27、下列内容与摩尔根成就的取得没有关系的是A. 孟德尔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因子理论,阐述两大遗传定律B. 萨顿研究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提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平行C. 20世纪初,科学家们在一些蝗虫的细胞里发现了性染色体D. 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答案】D【解析】【详解】A、摩尔根在孟德尔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果蝇实验的研究,获得了基因的连锁与互换定律,A正确;B、萨顿研究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提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平行,摩尔根通过果蝇的实验验证了萨顿的假说,即基因在染色体上,B正确;C、摩尔根通过果蝇做实验,证明了果蝇的白眼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所以性染色体的
28、提出是其实验的条件之一,C正确;D、摩尔根的实验比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早,D错误。故选D。【点睛】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17. 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调查某一城市人群中男性红绿色盲发病率为P、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发病率为Q。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人群中女性红绿色盲发病率大于PB. 抗维生素D佝偻病女患者的父亲和母亲可以都正常C. 人群中女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发病率大于Q
29、D. 男性中色盲基因频率为P,抗维生素D佝偻病基因频率大于Q【答案】C【解析】【分析】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此遗传病的遗传特点为:男患多于女患、交叉遗传、一般为隔代遗传;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此遗传病的遗传特点为:女患多于男患、表现为世代相传。【详解】A、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男患者多于女患者,若某一城市人群中男性红绿色盲发病率为P,则该城市女性红绿色盲的几率小于P,A错误;B、由于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所以抗维生素D佝偻病女患者的父亲和母亲至少有一个患该病,B错误;C、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是女患者多于男患者,若某一城市人群中男性抗维生
30、素D佝偻病发病率为Q,则该城市女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大于Q,C正确;D、由于色盲基因和维生素D佝偻病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男性中色盲基因频率为P,抗维生素D佝偻病基因频率为Q,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常见的几种人类遗传病,掌握人类遗传病的特点,明确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男患者多于女患者,而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是女患者多于男患者,再选出正确答案即可。18. 雄鸟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雌鸟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某种鸟羽毛的颜色由常染色体基因(A、a)和伴Z染色体基因(ZB、Zb)共同决定,其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见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基
31、因组合A不存在,不管B存在与否(aaZZ或aaZW)A存在,B不存在(A_ZbZb或A_ZbW)A和B同时存在(A_ZBZ或A_ZBW)羽毛颜色白色灰色黑色A. 黑鸟的基因型有6种,灰鸟的基因型有4种B. 基因型纯合的灰雄鸟与杂合的黑雌鸟交配,子代中雄鸟的羽毛全为黑色C. 两只黑鸟交配,子代羽毛只有黑色和白色,则母本的基因型为AaZBWD. 一只黑雄鸟与一只灰雌鸟交配,若子代羽毛出现上述三种颜色,则理论上子代羽毛的黑色灰色白色934【答案】D【解析】【详解】基因A和B同时存在(A_ZBZ-或A_ZBW)表现为黑鸟,根据题意A/a有2种基因型(AA、Aa),ZB/Zb的基因型有ZBZB、ZBZb
32、、ZBW3种,故黑鸟的基因型为23=6种,灰鸟的基因型有4种,即AAZbZb、AaZbZb、AAZbW、AaZbW,A正确。基因型纯合的灰雄鸟(AAZbZb)与杂合的黑雌鸟(Aa ZBW)交配,子代中雄鸟的基因型为A_ZBZb,故子代中雄鸟的羽毛全为黑色,B正确。两只黑鸟交配(A_ZBZ-或A_ZBW),子代羽毛只有黑色(A_ZBZ-或A_ZBW)和白色(aaZ-Z-或aaZ-W),则母本的基因型为AaZBW,父本的基因型为AaZBZB,C正确。一只黑雄鸟(A_ZBZ_)与一只灰雌鸟(A_ZbW)交配,子代羽毛有黑色、灰色和白色三种,有分离出来的白色aa,说明亲本第一对基因均为Aa杂合,亲本雌
33、性基因型为AaZbW;有分离出来的灰色ZbZb、ZbW,说明亲代雄性两对基因都杂合,基因型为AaZBZb,第二对基因在产生后代中出现ZB_、Zb_的概率均为1/2,根据图表中的表现型及基因型,子代黑色A_ZBZ-或A_ZBW概率为3/41/2=3/8,灰色A_ZbZb或A_ZbW为3/41/2=3/8,白色aaZ-Z-或aaZ-W为1/41=1/4,即后代性状分离比为黑、灰、白=3:3:2,D错误。故选D【点睛】认真分析表格,明确各种表现型所对应的基因型;其次根据亲代和子代的表现型判断亲本的基因型及子代表现型的比例。19. 如图所示,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搅拌强度、时
34、长等都合理)和“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相关强度或数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图甲表示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沉淀物放射性强度的变化B. 图乙表示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沉淀物放射性强度的变化C. 图丙表示“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的R型细菌+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组中,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数量变化D. 图丁表示“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的R型细菌+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组中,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数量变化【答案】D【解析】【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体内存在着某种转化因子能
35、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研究者: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用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为实验材料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对生物的遗传物质进行了研究,方法如下: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图甲表示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上清液放射性强度的变化,
36、A错误;B、图乙表示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上清液放射性强度的变化,B错误;C、在肺炎链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中,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的DNA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S型细菌通过繁殖,数量增多,故其数量会先增加后稳定,而R型细菌在小鼠体内开始时大部分会被免疫系统消灭,所以曲线在开始时段有所下降,而后随着小鼠免疫系统的破坏,R型细菌数量又开始增加,所以曲线上升,C错误;D、根据C项解释,图丁表示“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的R型细菌+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组中,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数量变化,D正确。故选D。20. 真核细胞中DNA的复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 多起点双向
37、复制能保证DNA复制在短时间内完成B. 每个子代DNA都有一条脱氧核苷酸链来自亲代C. 复制过程中氢键的破坏和形成都需要DNA聚合酶的催化D. DNA分子的准确复制依赖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和精确的模板【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多起点双向同时复制,能保证DNA复制在短时间内完成,A正确;B、DNA复制以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分别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子链DNA,所以每个子代DNA都有一条核苷酸链来自亲代,B正确;C、复制过程中氢键的破坏需要解旋酶的催化,C错误;D、DNA分子的准确复制依赖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与T配对、G与C配对,D正确。故选C。21. 下列关于甲、乙、丙三
38、个与DNA分子相关的图形的说法正确的是A. 图甲所示DNA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两代,含14N的子代DNA占1/8B. 图丙中所示的碱基发生替换后不一定影响相关密码子的改变C. 图甲和图乙所示物质均出现在图丙中,图丙所示过程可发生在蓝藻细胞中D. 人体细胞能进行图乙过程的部位有细胞核和线粒体,图丙中转录的方向为从左到右【答案】C【解析】【详解】A、图甲所示1个一条链含有15N、另一条链含有14N的DNA分子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两代,共产生224个DNA分子,依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在这4个DNA分子中,只有1个DNA分子的1条链含15N、另1条链含14N,余下的3个DNA分子的2条链
39、均含15N,所以含14N的子代DNA占1/4,A错误;B、图丙中所示的碱基位于转录的DNA模板链上,发生替换后一定影响相关密码子的改变,B错误;C、图丙所示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同时进行,表明相关的细胞没有细胞核,为原核细胞,因此可发生在蓝藻细胞中,C正确;D、人体细胞能进行图乙所示的转录过程的部位有细胞核和线粒体,图丙中转录的方向为从右到左,D错误。故选C。22. 下图为人体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分析可知( ) A. 基因1和基因2一般不会出现在人体内的同一个细胞中B. 图中过程需RNA聚合酶的催化,过程需tRNA的催化C. 生物的性状完全由基因控制,且基因与性状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D. 过程体
40、现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间接控制人体的性状【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中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生物性状的途径,表示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据此分析。【详解】A、人体的所有体细胞均由受精卵经有丝分裂产生,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相同,因此基因1和基因2一般会出现在人体内的同一个细胞中,A错误;B、过程、分别为转录和翻译过程,前者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后者需要tRNA的协助,但是tRNA无催化作用,B错误;C、生物的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但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C错误;D、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种途径: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
41、生物体的性状,如图中的,此外,基因还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D正确。故选D。23. 在果蝇的X染色体上可以发生隐性突变,而隐形突变会导致不同情况的出现:如突变不会引起个体死亡、突变会导致完全致死(突变体全部死亡)和不完全致死(突变体死亡一部分),下图表示经诱变处理的红眼雄果蝇与野生型纯合红眼雌果蝇交配(B表示红眼基因),得F1,使Fl单对交配,分别饲养,观察F2的分离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若经诱变后没有发生突变,则F2果蝇均为红眼B. 若只发生隐性突变而不引起致死现象,则F2中红眼与白眼的比值为3:1C. 若发生突变后,会导致完全致死现象的发生,则F2中雌:雄1:
42、2D. 若发生突变后,会导致不完全致死现象的发生,则F2中雌:雄介于1:1和2:1之间【答案】C【解析】【详解】A、若经诱变后没有发生突变,则F2中X-Y的基因型为XBY,都为红眼,A正确;B、若只发生隐性突变而不引起致死现象,则F2中表现型为红眼与白眼的比值为3:1,且雄性中有隐性突变体,B正确;C、若发生突变后,会导致完全致死现象的发生,F2中X-Y死亡,则F2中雌:雄=2:1,C错误;D、若突变不致死,则F2中雌:雄为1:1,若完全致死,则F2中雌:雄=2:1,所以若不完全致死,则F2中雌:雄介于1:1和2:1之间,D正确。故选C。24. 将、两个植株杂交,得到,将再做进一步处理,如图所
43、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获得和植株的原理不同B. 图中各种筛选过程均不改变基因频率C. 由到过程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D. 若的基因型为AaBbdd,则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1/4【答案】B【解析】【详解】A、获得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获得植株的原理是基因重组,二者原理不同,A正确;B、图中各种筛选过程涉及到人工选择,均改变基因频率,B错误;C、由到过程,涉及到产生花粉的减数分裂,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C正确;D、若的基因型为AaBbdd,则植株是自交而来的,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1/2 1/2 =1 /4 ,D正确。故选B25. 下列关于
44、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协同进化的结果B.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C.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答案】D【解析】【分析】共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与发展。【详解】A、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B、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生物进化的机制,B正确;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可以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D、生物多样性主
45、要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故选D。【点睛】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标志着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26. 最新自然载文:科研人员从一种溶杆菌属的细菌中提取一种新型抗生素(Lysocin E),它能对抗常见抗生素无法对付的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药性变异来源于突变或基因重组B. 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超级细菌形成的实质是:自然选择使耐药性变异定向积累的结果C.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一超级细菌的形成意味着该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D. 施用新型抗生素(Lysocin E)会使耐甲氧
46、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消亡【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的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狭义的基因重组包含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广义的基因重组包含转基因技术。可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原材料,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变异具有不定向性,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是适应进化的唯一因素。【详解】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药性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A错误;B、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选择了耐药性的细菌,B错误;C、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一超级细菌的形成,伴随着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该种群发生了进化,C正确;D
4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中存在着抗新型抗生素的个体差异,使用新型抗生素,不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灭绝,D错误。故选C。27. 如图为某果蝇两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朱红眼色和暗栗眼色是相对性状,基因cn与基因cl为等位基因B. 有丝分裂中期,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C. 有丝分裂后期,基因cn、cl、v、w会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D.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cn、cl、v、w可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答案】A【解析】【分析】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
48、,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病均匀的移向两级;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2、减数分裂过程。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染色体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病均匀的移向两级;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等位基因是指
49、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性对性状的基因,朱红眼色和暗栗眼色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故基因cn与基因cl为非等位基因,A错误;B、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故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着丝点也排列在赤道板上,B正确;C、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故基因cn、cl、v、w会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C正确;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图中的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是非同源染色体,可以出现在一个细胞中,故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cn、cl、v、w可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D正确。故选A
50、。【点睛】熟练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8. 果蝇的眼色有一种隐性突变体猩红眼(r1 r1)。研究者获得了两个新的朱砂眼隐性突变体朱砂眼a(r2 r2)和朱砂眼b(r3 r3),做了如下杂交实验。据此分析不合理的是组别亲本组合F1朱砂眼a 猩红眼野生型朱砂眼a 朱砂眼b朱砂眼朱砂眼b 猩红眼野生型A. r1和r2不是等位基因B. r2和r3等位基因C. r1和r3一定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D. III组F1的自交后代一定出现性状分离【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51、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详解】A、根据第组杂交朱砂眼a和猩红眼杂交,子代全为野生型,说明朱砂眼a和猩红眼是由不同的基因控制的,第组朱砂眼a基因型为R1R1r2r2,第组猩红眼基因型为r1r1R2R2,子代全为R1r1R2 r2,表现为野生型,因此r1和r2不是等位基因,A正确;B、根据第组杂交结果,朱砂眼a和朱砂眼b杂交,子代全为朱砂眼,说明朱砂眼ab实际上是一种性状,因此r2和r3是等位基因,B正确;C、根据第组杂交朱砂眼b和猩红眼杂交,子代全为野生型,说明了r1和r3是非等位基因,但由于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所以r1和r3可能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C
52、错误;D、根据C项的分析亲代组杂交朱砂眼b的基因型为R1R1r3r3,猩红眼的基因型为r1r1R3R3,所以子代全为R1r1R3r3,自交后代一定出现性状分离,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要深刻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如果是由1对基因控制的则子代与亲代相同,如果是两对基因则为野生型。29. 真核细胞部分蛋白质需在内质网中进行加工。研究发现,错误折叠的蛋白质会通过 与内质网中的伴侣蛋白结合而被“扣留”在内质网中,直到正确折叠,如图所示。下 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错误折叠的蛋白作为信号调控伴侣蛋白基因表达B. 转录因子和伴侣蛋白 mRNA 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C. 伴侣蛋白能使错误折叠
53、的蛋白空间结构发生改变D. 蛋白质 A 和伴侣蛋白由细胞核中的同一基因编码【答案】D【解析】【分析】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识图分析可知,图中错误折叠的蛋白使内质网膜上的受体活化,进而促进转录因子的形成,转录因子形成后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调控伴侣基因的表达过程;内质网中错误折叠的蛋白形成后,与内质网中的伴侣蛋白结合而被“扣留”在内质网中,在伴侣蛋白的影响下形成正确折叠的蛋白。【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错误折叠的蛋白作为信号激活内质网膜上的受体,形成
54、转录因子进入细胞核内调控伴侣蛋白基因的表达,A正确;识图分析可知,转录因子和伴侣蛋白mRNA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B正确;错误折叠的蛋白与内质网中的伴侣蛋白结合而被“扣留”在内质网中,在伴侣蛋白作用下能使错误折叠的蛋白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形成正确折叠的蛋白,C正确;蛋白质A和伴侣蛋白属于不同的蛋白质,因此由细胞核中不同的基因编码,D错误。30. 流感病毒是一种负链RNA病毒,它侵染宿主细胞后的增殖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流感病毒的RNA中储存着遗传信息B. 病毒增殖时会发生A-T间的碱基互补配对C. 翻译过程是以+RNA作为模板进行的D. 病毒需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自身
55、蛋白质【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病毒的繁殖过程,其中-RNA先形成+RNA,再形成-RNA和蛋白质,-RNA和蛋白质组装形成病毒。【详解】A、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中储存着遗传信息,A正确;B、流感病毒增殖过程中只会发生A-U、G-C间的碱基互补配对,B错误;C、根据图示可知,翻译过程的直接模板是+RNA,场所是核糖体,C正确;D、病毒没有核糖体,其合成的蛋白质利用的原料和场所都由宿主细胞提供,D正确。故选B。二、简答题31. 茶叶有降压、提神和保健等功效。某科研人员在晴朗夏季的一天中探究茶树净光合速率和胞间CO2浓度的日变化规律,结果如下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56、1)图中曲线表示净光合速率的是_(填“实线”或“虚线”)。从胞间CO2浓度分析,与12点相比,14点时叶肉细胞中C3含量_(填“高”或“低”)。(2)茶树在中午时分会出现光合“午休”现象。从图中的曲线分析,主要原因是气温升高,植物为减少水分散失,气孔_(填“部分关闭”或“全部关闭”),导致胞间CO2浓度降低。(3)研究C02在植物体内的转移途径时,采用的方法是_法,C02中的氧经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后转移到终产物_中。(3)由于茶树光合“午休”影响产量,为减缓光合“午休”,该科研人员打算间种高茎玉米。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间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
57、种植方式。)该实验目的是_。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该实验须在_时间进行。检测净光合速率与胞间CO2浓度,若_,说明科研人员的研究达到预期目的。【答案】 (1). 实线 (2). 高 (3). 部分关闭 (4). 同位素标记法 (5). CO2 (6). 探究间种高茎玉米能否减缓茶树光合“午休” (7). 是否间种高茎玉米 (8). 晴朗夏季 (9). 实验组的净光合速率与胞间CO2浓度均高于对照组【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呼吸作用、光合作用,考查对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植物光合“午休”的机理判断图中两条曲线代表的含义,根据光合作应、呼吸作用反应式分析氧元素的来龙去脉。(1)晴朗夏
58、季的中午,植物会出现光合“午休”现象,导致净光合速率降低,胞间CO2浓度中午后可恢复,图中实线表示净光合速率。与12点相比,14点时胞间CO2浓度较高,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被固定为C3,叶肉细胞中C3含量高。(2)气孔是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通道,据图可知,中午前后胞间CO2浓度降低,但仍保持一定浓度,气孔应是部分关闭。(3)研究CO2在植物体内的转移途径时,可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CO2中的氧经光合作用转移到有机物和生成的水中,再经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后转移到终产物二氧化碳中。(3)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间种高茎玉米能否减缓茶树光合“午休”。根据实验目的可确定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间种高茎玉米。间种高茎玉米
59、的为实验组,不间种高茎玉米的为对照组。晴朗夏季的中午,植物会出现光合“午休”现象,该实验须在晴朗夏季中午检测进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净光合速率与胞间CO2浓度。若间种高茎玉米能减缓茶树光合“午休”,则实验组的净光合速率与胞间CO2浓度均高于对照组。【点睛】环境改变时光合作用各物质含量的变化分析(1)分析方法:需从物质的生成和消耗两个方向综合分析。示例:CO2供应正常,光照停止时C3的含量变化(2)物质含量变化的比较条件光照由强到弱,CO2供应不变光照由弱到强,CO2供应不变CO2供应由充足到不足,光照不变CO2供应由不足到充足,光照不变C3含量增加减少减少增加C5含量减少增加增加减少H和ATP的含
60、量减少增加增加减少(CH2O)的合成量减少增加减少增加32. 心肌细胞不能增殖,基因ARC在心肌细胞中的特异性表达,能抑制其凋亡,以维持正常数量。细胞中另一些基因通过转录形成前体RNA,再经过加工会产生许多非编码RNA,如miR223(链状),HRCR(环状)。结合图回答问题:(1)启动过程时,_酶需识别并与基因上的启动部位结合。进行过程的场所是_,该过程最终合成的T1、T2、T3三条多肽链的氨基酸顺序_(填“相同”或“不同”),翻译的方向是_(填“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2)当心肌缺血、缺氧时,会引起基因miR223过度表达,所产生的miR223可与ARC的mRNA特定序列通过_原则结
61、合,形成核酸杂交分子1,使ARC无法合成,最终导致心力衰竭。与基因ARC相比,核酸杂交分子1中特有的碱基对是_。(3)根据题意,RNA除了具有为蛋白质合成提供模板外,还具有_功能(写出一种即可)。(4)科研人员认为,HRCR有望成为减缓心力衰竭的新药物,原因是_。【答案】 (1). RNA聚合 (2). 核糖体 (3). 相同 (4). 从左到右 (5). 碱互补配对 (6). A-U (7). 形成核酸杂变分子,调控基因的表达 (8). HRCR与miR-223互补配对,清除miR-223,使ARC基因的表达增加,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中为转录过程,为翻译过程,其中m
62、RNA可与miR-233结合形成核酸杂交分子1,miR-233可与HRCR结合形成核酸杂交分子2。【详解】(1)是转录过程,催化该过程的酶是RNA聚合酶,所以启动过程时,RNA聚合酶需识别并与基因上的启动子结合。是翻译过程,其场所是核糖体。由于控制合成的三条多肽链是同一个模板mRNA,所以最终合成的T1、T2、T3三条多肽链的氨基酸顺序相同。根据肽链的长短可知,翻译的方向是从左到右。(2)当心肌缺血、缺氧时,某些基因过度表达产生过多的miR-223,miR-233与mRNA特定序列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结合形成核酸杂交分子1,导致过程因模板的缺失而受阻,最终导致心力衰竭。与ARC基因(碱基配对方
63、式为A-T、C-G)相比,核酸杂交分子1(碱基配对方式为A-U、T-A、C-G)中特有的碱基对是A-U。(3)根题意RNA除了具有为蛋白质合成提供模板外,还具有形成核酸杂交分子,调控基因的表达功能。(4)科研人员认为,HRCR有望成为减缓心力衰竭的新药物,其依据是HRCR与miR-223碱基互补配对,清除miR-223,使ARC基因的表达增加,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33. 果蝇的黑身、灰身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
64、因(R、r)会影响黑身果蝇的体色深度。实验一:黑身雌蝇甲与灰身雄蝇乙杂交,F1全为灰身,F1随机交配,F2雌雄果蝇表型比均为灰身:黑身3:1。 实验二:黑身雌蝇丙(基因型同甲)与灰身雄蝇丁杂交,F1全为灰身,F1随机交配,F2表型比为:雌蝇中灰身:黑身3:1;雄蝇中灰身:黑身:深黑身6:1:1。 (1)R、r基因位于_染色体上,雄蝇丁的基因型为_,F2中灰身雄蝇共有_种基因型。 现有一只黑身雌蝇(基因型同丙),其细胞(2n8)中、号染色体发生如图所示变异。 变异细胞在减数分裂时,所有染色体同源区段须联会且均相互分离,才能形成可育配子。用该果蝇重复实验二,则F1雌蝇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有_
65、条染色体,F2的雄蝇中深黑身个体占_。(2)请用遗传图解表示丙与丁杂交得到子代的过程。_【答案】 (1). X (2). BBXrY (3). 4 (4). 8或6 (5). 1/32 (6). 【解析】【分析】实验一:黑身雌蝇甲与灰身雄蝇乙杂交,F1全为灰身,说明灰身是显性性状,F1随机交配,F2雌雄果蝇表型比均为灰身:黑身=3:1,说明是常染色体遗传,且F1是杂合子Bb,则亲本是BB和bb,据此分析答题。【详解】(1)实验二:黑身雌蝇丙(基因型同甲bb)与灰身雄蝇丁(BB)杂交,F1全为灰身(Bb),F1随机交配,F2表型比为:雌蝇中灰身:黑身=3:1,雄蝇中灰身:黑身:深黑身=6:1:1
66、,后代表现型与性别相关联,说明R、r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雄果蝇的比例可知子一代雌性是BbXRXr,根据后代雌果蝇的比例可知子一代雄果蝇是BbXRY,则亲本雄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Y。F2中灰身雄蝇(B XRY、B XrY)共有2+2=4种。现有一只黑身雌蝇(基因型同丙bbXRXR),其细胞(2n=8)中有一条I移接到了号染色体上,改变异细胞在减数分裂时,所有染色体同源区段须联会且均相互分离,才能形成可育配子,故其产生两种配子1/2bXR(连锁在新染色体说),1/2 bXR(b、XR分别处于号和I号上),其他2对染色体正常,故子细胞中染色体数分别是3条或4条,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有6或8条染
67、色体。其与灰身雄蝇丁BBXrY杂交,F1的雄蝇中1/2BbXRY正常,产生bY精子的概率=1/21/4=1/8,1/2BbXRY异常(bXR连锁)不能产生bY精子,F1的雌蝇中1/2BbXRXr正常,产生bXr的概率=1/21/4=1/8,1/2BbXRXr异常(bXR连锁)不能产生bXr卵细胞,故F2中深黑身个体bbXrY占1/81/8=1/64,只有雄性表现深黑色,故在F2的雄蝇中深黑身个体占1/32。(2)丙与丁杂交得到子代过程的遗传图解如下:【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位置的判断,要求学生掌握缺失一条染色体的杂交过程。34. T4噬菌体
68、中双链DNA分子的某一片段可发生多种突变。T4噬菌体这一片段发生突变的所有突变型独立感染大肠杆菌后,均丧失产生子代的能力。(1)T4噬菌体基因的基本单位是_。T4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将DNA注入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_和_过程,利用_提供的物质合成蛋白质,用以产生子代噬菌体。(2)现有仅一个位点发生突变的T4噬菌体的三种突变型(突变体甲、乙、丙)。突变型噬菌体成对组合同时感染大肠杆菌,两噬菌体在大肠杆菌细胞内产生的蛋白质可以共用;两个噬菌体的DNA会有类似真核生物有性生殖中遗传物质交叉互换的过程。实验发现:甲与乙同时感染大肠杆菌,产生了子代噬菌体,表明甲、乙中的相应突变基因之间的关系为_。甲与
69、丙同时感染大肠杆菌,大多数情况下不能产生子代噬菌体。表明两突变体产生的蛋白质_ (填写“能”或“不能”)相互弥补缺陷,故甲、丙的相应突变基因是由_突变来的。通过上述实验现象可以看出,一个基因中_(可以/不可以)发生多个突变。甲与丙同时感染大肠杆菌后,偶尔也会产生子代噬菌体。原因是两个突变体的DNA之间发生片段的交换,使得其中一个噬菌体的DNA拥有了全部的_ (填写“正常”或“突变”)基因,从而可以产生后代。(3)结合已有知识,就T4噬菌体而言,请判断基因是否是遗传物质控制其性状的功能单位,是否是其发生突变或重组的最小结构单位,并阐述理由_。【答案】 (1). 脱氧核苷酸 (2). 转录 (3)
70、. 翻译 (4). 大肠杆菌 (5). 不同基因 (6). 不能 (7). 同一基因 (8). 可以 (9). 正常 (10).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功能单位,因为基因可以指导多肽(蛋白质)合成。基因不是发生突变或重组的最小结构单位。一个基因内部的许多位点上可以发生突变,并且可以在这些位点之间发生交换,一个基因可以包括许多突变单位和许多重组单位。【解析】【分析】1、T4噬菌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一种专性寄生到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2、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多向性和不定性。【详解】(1)
71、T4噬菌体基因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T4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将DNA注入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转录和翻译过程,利用大肠杆菌提供的物质合成蛋白质,用以产生子代噬菌体。(2)甲与乙同时感染大肠杆菌,产生了子代噬菌体,表明两突变体产生的蛋白质能相互弥补缺陷,表明甲、乙中的相应突变基因之间的关系为不同基因。甲与丙同时感染大肠杆菌,大多数情况下不能产生子代噬菌体。表明两突变体产生的蛋白质不能相互弥补缺陷,故甲、丙的相应突变基因是由同一基因突变来的。通过上述实验现象可以看出,一个基因中可以发生多个突变,证明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甲与丙同时感染大肠杆菌后,偶尔也会产生子代噬菌体。原因是两个突变体的DNA之间发生片段的交换,使得其中一个噬菌体的DNA拥有了全部的正常基因,从而可以产生后代。(3)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功能单位,因为基因可以指导多肽(蛋白质)合成。基因不是发生突变或重组的最小结构单位。一个基因内部的许多位点上可以发生突变,并且可以在这些位点之间发生交换,一个基因可以包括许多突变单位和许多重组单位。【点睛】深刻理解基因的功能和基因突变的相关内容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