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导与练》2017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评估(四)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95533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与练》2017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评估(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导与练》2017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评估(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导与练》2017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评估(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导与练》2017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评估(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导与练》2017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评估(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导与练》2017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评估(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导与练》2017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评估(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导与练》2017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评估(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导与练》2017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评估(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导与练》2017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评估(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导与练》2017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评估(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导与练》2017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评估(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导与练》2017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评估(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综合评估(四)(时间:35分钟分值:75分)一、选择题 (本题共6小题,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2016山东济宁二模)下列生命活动可“双向”进行的是(D)A.金丝雀藕草的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B.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C.草原生态系统中狼和兔子间的碳元素传递D.垂体细胞与甲状腺细胞间的信息传递解析: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只能沿着反射弧单向传递;草原生态系统中狼和兔子间的碳元素传递只能沿着食物链单向传递;垂体细胞与甲状腺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2.

2、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非细胞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B.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C.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D.某同学感冒发热39 ,与病前相比,其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解析: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但激素需在细胞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A项错误。甲状腺激素一般作用于全身各处细胞,B项正确。垂体功能受损,促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减少,进而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C项正确。甲状腺激素能增强细胞代谢速率,促进产热,D项正确。3.(2016广东揭阳一模)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m的颗粒

3、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目前PM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B)A.PM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B.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血浆呈酸性C.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解析:消化道、呼吸道、膀胱、肺泡等与外界环境相通,属于人体外部环境;内环境具有一定的渗透压、酸碱度等理化性质,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 过敏原具有异物性,过敏反应

4、是机体免疫系统功能过强引起的免疫失调病; 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主要在脊髓,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4.(2015重庆卷,3)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项目测定值参考范围单位甲状腺激素10.03.16.8p mol/L胰岛素1.75.020.0mIU/L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C)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B.血糖含量低于正常C.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D.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解析:甲状腺激素含量高于正常值,故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应提高,通过负反馈调节,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A错误,C正确;胰岛素含量低于正常值。故血糖的含量应该上升,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的速率应降低,B、D错误。5.为

5、研究人的T细胞对B细胞的影响,研究人员将来自同一个体的B细胞等分为三组,实验操作和结果如下所示(“+”表示加入该细胞、“-”表示未加入该细胞)。下列分析错误的是(B)甲乙丙B细胞+T细胞+-受抗原刺激的T细胞-+-A.乙组培养液中可能产生了记忆细胞B.甲、丙两组没有检测到抗体的原因不同C.受抗原刺激的T细胞能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D.第412天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乙组抗体量逐渐增加解析:从题图中可以看出,只有乙组培养液中产生了抗体,说明乙组的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了记忆细胞和浆细胞;甲、丙两组没有检测到抗体是因为B细胞没有增殖分化;乙组能检测到抗体是因为受抗原刺激的T细胞能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

6、成浆细胞;从曲线中可以看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抗体的合成量逐渐增加。6.(2016山东烟台模拟)为研究某种矮生南瓜属于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还是激素不敏感型突变体,研究者用赤霉素和生长素溶液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A)A.南瓜茎对赤霉素更敏感B.赤霉素对正常南瓜茎有促进生长的作用C.该矮生南瓜不属于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D.喷施赤霉素或生长素不能使矮生南瓜的茎恢复正常解析:由于两个图中横坐标的单位不同,很明显南瓜茎对生长素更加敏感;正常植株用赤霉素处理以后茎伸长,说明赤霉素有促进茎伸长的作用;由图中矮生南瓜茎伸长量与赤霉素(生长素)浓度关系可知,对于矮生南瓜茎,赤霉素或

7、生长素不能发挥作用,由此推测矮生南瓜应该属于激素不敏感型突变体。二、非选择题 (本题共4小题,共39分)7.(10分)冬天天气严寒,然而同学们在打雪仗时并未感觉到很冷。人体的体温调节机制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通过分泌激素A(填名称)来调节垂体的活动,同时作为相关反射弧的参与体温平衡调节。(2)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和乙(填名称)的活动加强,C和D含量都增加,共同促进以维持体温恒定。(3)研究表明:发热症状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淋巴因子刺激下丘脑中的相应区域,其一方面通过神经支配,使,减少散热;另一方面,引起下丘脑分泌,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促进产热,从而引起发热症状。此时

8、,体温调节中枢细胞的膜内电位为。发热时,体表与外界温差增大,体表散热增多,皮肤内感受器兴奋,继而引起畏寒的感觉。(4)由温暖的室内到室外,同学们不由自主地打寒战。请用文字、连线和图中数字表示出该反射的反射弧: 。解析:(1)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来调节垂体的活动,同时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2)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和肾上腺的活动加强,C(甲状腺激素)和D(肾上腺激素)含量增加,促进机体的细胞代谢,产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恒定。(3)发热症状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淋巴因子刺激下丘脑中的相应区域,其一方面通过神经支配,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减少散热;另一方面,引起下

9、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促进产热,从而引起发热症状。此时,体温调节中枢细胞的膜电位为内正外负。发热时,体表与外界温差增大,体表散热增多,皮肤内冷觉感受器兴奋,继而引起畏寒的感觉。(4)由温暖的室内到室外,同学们不由自主地打寒战,相关反射弧: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骨骼肌。答案:(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神经中枢(2)肾上腺机体的细胞代谢,产热量增加(3)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正电位冷觉(4)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骨骼肌8.(2016四川成都三诊)(11分)为研究运动营养剂D核糖提高运动能力和恢复运动疲劳的作用机制,科研

10、人员利用大鼠进行了相关实验。SC组大鼠进行8周游泳训练,RT组大鼠每天灌喂一定剂量的D核糖后进行同样的游泳训练。8周后,将两组大鼠进行相同时间的游泳训练,检测每组的血糖和血乳酸含量,结果如下表。组别血糖(mmol/L)血乳酸(mmol/L)运动后即刻恢复72小时运动后即刻恢复72小时SC4.624.815.175.32RT4.114.805.354.85如图表示骨骼肌细胞中与D核糖有关的生理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大鼠在游泳时,骨骼肌细胞提供能量的主要途径是图中过程中的过程,参与此过程的反应物除了图中A物质,还有。(2)大鼠在运动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葡萄糖后,胰岛A细胞分泌的可以通过促进和,使血

11、糖得到补充。(3)比较RT组与SC组含量可以推测,在运动中RT组大鼠骨骼肌细胞的无氧呼吸强度大于SC组。比较 ,可以推测D核糖具有清除血液中乳酸的作用。(4)研究发现,大鼠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中ATP易被彻底分解成次黄嘌呤而流出细胞外,次黄嘌呤再合成IMP的速度极慢,从而影响ATP的再合成。据图分析推测,RT组大鼠在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中ATP的再合成速率应(填“大于”“小于”或“等于”)SC组,结合各组大鼠血糖浓度的变化,推测D核糖可以提高运动能力的原因是 。解析:(1)大鼠在游泳时,主要由线粒体为骨骼肌细胞提供能量,线粒体中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即过程,参与此过程的反应物除了图中A丙

12、酮酸外,还有H2O、H和O2。(2)大鼠在运动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葡萄糖后,血糖浓度降低,故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来补充血糖,从而使血糖浓度恢复正常。(3)据表格数据可知,RT组大鼠运动后即刻的血乳酸含量较高,故推测在运动中RT组大鼠骨骼肌细胞的无氧呼吸强度大于SC组。比较两组大鼠运动后即刻与恢复72小时后的血乳酸含量的变化可知,RT组乳酸减少量较多,故可以推测D核糖具有清除血液中乳酸的作用。(4)据题干和图分析推测,RT组大鼠在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中,D核糖通过加速IMP的合成促进ADP(或ATP)的合成,使其细胞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速率加快,

13、保证充足的能量供应,从而使大鼠的运动能力提高。答案:(1)H2O、H和O2(2)胰高血糖素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3)运动后即刻的血乳酸两组大鼠运动后即刻血乳酸含量与恢复72小时后血乳酸含量的变化(4)大于D核糖通过加速IMP的合成促进ADP(或ATP)的合成,使其细胞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速率加快,保证充足的能量供应,使运动能力提高9.(10分)乙酰胆碱是一种可引起受体膜产生动作电位的神经递质,能特异性地作用于各类乙酰胆碱受体。当人体被银环蛇咬后会引起机体出现一系列反应。如图甲是银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效应的部分示意图。图乙是银环蛇毒影响兴奋传递的部分示意图。请分析回答:(1)图甲中细胞的名

14、称是,物质A是,细胞通过过程产生细胞。(2)在图甲中的细胞中,不能识别银环蛇毒的细胞代号是,物质B与银环蛇毒结合的部位是。(3)人被毒蛇咬伤后会产生恐惧感,同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含量也增加,使机体出现上述变化的调节方式有。(4)当兴奋传导到图乙处时,其膜内的电位是。由图乙可知,银环蛇毒影响兴奋传递的原因是 。(5)在野外工作的科研人员,为防止银环蛇伤害,一般要进行预防接种。如图曲线A、B表示甲、乙两人第一次注射银环蛇毒的抗体血清、银环蛇毒疫苗后血液中的银环蛇毒的抗体含量,请在图中分别画出第二次两人均注射等量 银环蛇毒疫苗后血液中银环蛇毒的抗体含量变化曲线(曲线线形按A、B线形)。解析:

15、(1)观察甲图可知,细胞能产生抗体,可知其为浆细胞,该过程为体液免疫,为记忆细胞,为B细胞,为T细胞;细胞能摄取抗原,并将抗原处理后呈递给T细胞,可知细胞为吞噬细胞;T细胞产生的物质A能作用于B细胞,可知物质A为淋巴因子;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通过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2)图甲中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为浆细胞,即细胞;抗体与银环蛇毒结合的部位为人体的内环境。(3)人体在恐惧时产生较多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该过程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4)为神经纤维的轴突末梢,当兴奋传导到该部位时,膜内电位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分析图乙可知,银环蛇毒能代替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阻碍兴奋

16、的传递。(5)甲第一次注射的为银环蛇毒抗体血清,而乙注射的是银环蛇毒疫苗,故第二次注射相同抗原后,甲的机体为初次接触该种抗原,免疫反应为初次免疫,曲线等同于乙第一次注射疫苗的曲线B,而乙机体注射相同抗原后产生二次免疫反应,较之第一次,反应速率更快,产生抗体更多。答案:(1)吞噬细胞淋巴因子增殖、分化(或分裂、分化)(2)内环境(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4)正电位银环蛇毒代替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5)如图10.(8分)科研人员在黑暗环境中培养水平放置的豌豆种子,获得图1所示豌豆幼苗,研究生长素(IAA)对植物背地(向上)生长的影响。(1)实验一:科研人员切取幼苗的AB段(上胚轴

17、),分别提取P侧和D侧细胞的所有mRNA,与被IAA诱导表达的PsIAA4/5基因的探针进行,目的是通过检测P侧和D侧PsIAA4/5基因的水平,来检测。检测发现P侧的IAA浓度较高,推测该侧细胞的生长较快,导致上胚轴向上弯曲,表现出背地性。(2)实验二:科研人员将若干幼苗分为两组,每一组切取AB段并纵剖为P侧和D侧两部分,将其中一组B端插入含有14CIAA溶液的试管中,另一组A端插入。6 h后分别测定两组不接触14CIAA溶液一端的14CIAA相对浓度,结果如图2。A端插入和B端插入结果相比较,说明,并且侧运输能力较强。(3)实验三:科研人员制备切去P侧或D侧3 mm的AB段,将它们的A端插

18、入含有14CIAA溶液的试管中(插入深度不超过3 mm),6 h后检测B端14CIAA含量,得到图3所示数据。由实验数据判断,P侧和D侧对IAA的运输能力,被切去的一侧也检测到14CIAA,说明。解析:(1)豌豆幼苗中合成生长素的主要部位是顶端即幼叶;可利用基因探针和mRNA进行核酸分子杂交,以检测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如果有杂交带,说明PsIAA4/5基因已经转录,进而可以判断生长素的含量。生长素的作用机制是促进细胞的伸长。(2)AB段的A端为形态学上端,B端为形态学下端。分析实验结果,A端插入时,B端 14CIAA 浓度高于B端插入时A端的14CIAA浓度,说明生长素极性运输强于非极性运输,而P侧14CIAA浓度高于D侧,说明P侧的运输能力强。(3)题图显示,第一组实验的P侧和第二组实验的D侧14CIAA的浓度明显不同,所以判定两侧对生长素的运输能力不同,被切去的一侧也能检测到生长素,说明存在生长素的横向运输。答案:(1)核酸(或“DNARNA”)杂交转录IAA(生长素)的含量伸长(2)IAA(生长素)极性运输强于非极性运输P(3)不同IAA存在横向(或“侧向”)运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