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西昌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95520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西昌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四川省西昌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四川省西昌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四川省西昌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四川省西昌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四川省西昌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四川省西昌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四川省西昌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四川省西昌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四川省西昌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四川省西昌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四川省西昌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四川省西昌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四川省西昌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四川省西昌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四川省西昌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川省西昌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本试卷分为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试题卷8页,答题卡2页。全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其他试题用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题框内,不得超越题框区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第卷 阅读题(共51分)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当屈原以身殉志、投入湘水时,绝对无法想到:那一时激起的波浪会

2、在历代文人心中产生久远难平的震荡。如果说两汉时期,文人们还在争论着屈原的归宿到底有无意义?那么,到了晋、宋易代之际,当采菊东篱、悠然自得的贫士陶渊明,以自作挽辞、平淡而终的形象,向人们昭示了一条田园隐居的生活道路之后,屈原与陶渊明,便成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归宿的象征人物,成为历代文人经常加以比较的对象。其实,陶渊明与屈原在精神脉络上是息息相通的。屈原所以悲愤绝望,在于对“天道”的根本怀疑。儒、道两家学说都相信存在着公正的“天道”,这是贤士进德修业、完善自我的内在动力。老子说过:“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屈原也相信过“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但为何存在着贤士不遇的社会现实呢?这在当时是一个解不

3、开的绳结。屈原在天问中已经提出了疑问:“天命反侧,何罚何佑?齐桓九会,卒然身杀。”十分同情屈原的司马迁曾在史记中对仁德高洁的人士往往穷饿而死的现象表示:“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陶渊明在感士不遇赋中也为屈原离骚所抒发的悲哀情感而共鸣,并顺着司马迁的思路,指斥“天道”“报德”之说的虚妄。尽管屈原和陶渊明都认识到:并不存在一个公正无私的“天道”,但他们依旧执着于这一人格理想。所不同的是,屈原一心想通过楚王实现美政,建立功业,终于无路可走;陶渊明却在自我修善、自我肯定的同时,将并不公正的外在功名、社会承认看得轻如浮烟、毫无意义了。从屈原到陶渊明,这恰恰说明了一种基于文化选择的心路历程。在

4、传统社会中,失意于仕途、困惑于人生的文人,从无路可走转变为有路可走,而且选择了自得其乐的道路。陶渊明的归去,正是古代文人在人格理想与社会现实相冲突时,所能够选择和把握的自我调适、内心平衡的一种途径,其实也是一种矢志坚守、出入有度的人生信念。自从有了陶渊明作为典范,悲愤无奈的文人便有了“柳暗花明”的转机,纷纷以追和陶诗的形式,表达“归去来”的想法。宋代大诗人苏轼在厌倦了官场风波之后,幡然省悟自己“深愧渊明”,不知“早悟”而归。陶渊明那种身居草屋、却自得其乐的“心远”境界,更被苏轼的诗文发挥到无往而不适意、无往而不逍遥的境地。对这种“心远”境界,朱光潜先生指出,“陶渊明胸中自有无限,所以不拘限于一

5、切迹象,他不但在诗里,而且在生活里都达到最高的禅境。”或许,那是一种文化积淀深厚的精神“田园”,是一种人的内心可以领悟的审美境界。时至当今,在纷纷扰扰的现实世界中,文人们也会感受到被外在诸多因素所牵制而身不由己的困境,更加渴望获得一种使自我回归、精神自在的支撑力量。于是,陶渊明笔下令人“心远”境界,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在眼前,无论是花鸟、诗文,还是山水、田园,所有平淡自然的生活,都变得生机盎然、充满情趣,值得细细品味了。(摘编自古代文人的归宿:从屈原到陶渊明)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屈原投水殉志的行为引发了两汉时期对其归宿是否有意义的讨论,更激发了历代文人心

6、中难以平静的震荡和长久的思考。B. 相信存在一个公正“天道”的儒、道两家,成为了贤士们完善人格、增长德业的内在动力,让他们相信贤士定会有“遇”的人格理想。C. 司马迁对道德高尚的贤士穷困而死的不合“天道”现象产生了怀疑,陶渊明更是在此基础上,斥责了“天道”说法的虚假。D. 在人格理想与社会现实产生矛盾时,陶渊明选择了悠然自得、平淡面对,不能不说这种选择是古代文人文化选择的一个转机。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文章对比了屈原和陶渊明的不同的人生归宿,意在指出两人不同的精神追求。B. 引用老子的话“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是为了证明老子对公正的“天道”存在与否这一

7、问题持乐观的态度。C. 文章在论证屈原的无路可走和陶渊明的自得其乐都对“志”的坚守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后者更为当今文人所向往。D. 文章在引入话题之后,分析了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产生的原因,并进一步说明陶渊明的选择对他之后的文人产生了重要影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如果说屈原的纵身洪流是一种对人格理想的坚持,那么陶渊明隐居田园,更为后代文人提供一种内心平衡、出入有度的选择。B. 苏轼官场沉浮后,深深悔恨自己没有“早悟”而归,在他醒悟后,在诗文创作上将陶渊明的“心远”之境发挥到适意、逍遥的境地,达到了“穷而后工”的效果。C. 对于“心远”之境,朱光潜先生认

8、为,这不仅是陶渊明不拘于表象,内心达到最高禅境的表现,更是一种文化积淀的田园和可以领悟的审美境界。D. 作者认为,现实世界中的文人被众多因素牵制、身不由己时,到陶渊明笔下去寻找那种达到“心远”境界的精神力量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八宝印泥王雄这是民国初年的一天。中秋节刚过,襄阳城的天气便骤然凉了下来。入夜后,江风打着口哨般的尖声怪叫在城外马背巷古渡口码头肆意疯狂,风卷着江雾细细碎碎地飘洒下来,落在古渡口的麻石台阶上,仿佛铮然有声。过往船只趴在江边,静静地歇息着。不时地有些过渡的客人上上下下,顽强地支撑着码头的人气。一只疲惫的

9、小客船穿过江雾悄悄地停靠在古渡口码头。船客乃远道而来的王云升一家子。王云升本为北京琥璃厂鸿文斋刻字铺的少东家。京城战乱不断,导致家道中落,王云升只得变卖了家产,辞去了堂倌,带着老母妻儿离开京城回到祖籍襄阳来。从船上下来,突然,走在前头的王母被一个后生拦住。那后生举着一瓷质菱形印盒,说道:“这是我家祖传的印泥,换些银两行不?”王母连连摇头:“不要,不要!我家就是卖印泥的呢。”可那后生仍然拦着路,恳求道:“您老就行行好吧。”这时,王云升走了过来,问明事由,好奇地从那后生手中接过印泥盒,打开盒盖,一阵香气扑鼻。他用手指蘸了蘸,又搓了搓,不由脱口而出:“好印泥。”王云升正欲向后生问明来历,只见那后生突

10、然尖叫了一声,拔腿便跑。王云升扭头一看,只见一长者追赶过来。那长者对王云升恶狠狠地说:“给我!”一把夺过了印泥盒。王云升不解,问:“你是”“那狗杂种偷了我的八宝泥印。”说完,长者气呼呼地扬长而去。王云升事后得知,那长者乃襄阳城颇有名气的“娄东派”画家,大名李涛。据说、他鉴定书画,常在画轴展开半尺之际,就已辨出真伪、故得雅号“李半尺”。那后生则是李半尺的傻儿子,即被傻儿子盗出的八宝印泥乃李家祖传之物。八宝印泥究竟为何物?即琉璃厂清秘阁供给宫廷和六部衙门用玺盖印和字画家落款盖章用的一种特制印泥。其气味幽香,质地细腻,色泽鲜艳,印迹长久不变色。王云升在京城便熟知八宝印泥的故事。在他看来,八宝印泥已远

11、远超过了其本身的价值,它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例证,也是一种智慧的象征。他有责任将这种文化继承和延续下去。他曾在清秘阁里找到八宝印泥制作的配方,然而多次实践都未能成功。后来才知制出八宝印泥,必须有实物做参照,可要找八宝印泥实物谈何容易?王云升做梦也没有想到,在踏入襄阳古渡口之时,竟然见到了梦寐以求的八宝印泥,不由惊喜万分。不过,这八宝印泥只是在他眼前一闪即逝,又令他遗憾万分。这些年,王云升为从李半尺手中求得那盒八宝印泥,可谓用尽了心机。无奈李半尺戒心太重,与王云升交往很有分寸,李半尺乃裱画匠出身,但善学肯钻,熟读画史会要,不仅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而且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他一副儒者风度,只是性

12、子高傲,一脸不容人之气。大约是王云升回襄阳两年后的一天,李半尺突然犯了案。起因是李半尺从窜货市场上买了一古笔筒,此物为小偷从京城所偷,官府传他对案。这古笔筒乃元代官窑闪绿瓷,名叫“钻蓝釉”,上有“枢府”二字。李半尺乃襄阳城的头面之人,被官府传讯,脸面何处?李半尺选择了舍财免灾之举,让人将古物送到官府。谁料,李半尺的大度之举反而让官府倍加生疑,官府更是不依不饶,硬说李半尺与盗贼有染,将其关押,强令他交出其他赃物。事到如此,李半尺已是欲哭无泪。王云升闻之,设想了多条营救计策,可效果不佳。无奈之际,他想到了能言巧辩的张文静,请他出山也许有法。于是,王云升连夜出门,赶往河北乡下张各庄。这是一个夕阳西下

13、的傍晚,王云升来到张家时,只见张老太太正用一尺见圆的瓷盘子喂鸡。老太太眼不好使,闻见有生人来,说道:“这鸡盘子,我是从来不洗也不换,盘里的鸡食不断,夏天盘里的鸡食也不馊呢。”王云升说:“您这盘子是个宝物呢。”这时,张文静闻声走了出来,对老太太说:“你又在瞎说什么?”王云升叫了声:“张伯。”张文静一愣,盯着王云升看了好一会儿,终于认了出来:“这不是小云子吗?”张文静告诉他,这盘子的神奇之处在于此乃南宋官窑闪绿瓷,无论盛什么食品,都具有保鲜之功效。王云升一愣:“这盘子也是南宋官窑闪绿瓷?”张文静问:“你见过?”王云升便道出李半尺一案,同时也将李半尺收藏八宝印泥之事说了出来,并请求设法救之。张文静问

14、:“那古笔筒上有字否?”王云升答:“有枢府二字。”张文静微微点了点头,说:“李先生有救了。”原来,由于南宋官窑闪绿瓷名气之大,元灭南宋后,一些私窑纷纷袭南宋旧制,烧制闪绿瓷。由于害怕官府追查,只得在瓷器上加印“枢府”二字,以示区别。张文静认定,李半尺所得古笔筒乃元代私窑瓷,这类瓷存世颇多,绝不能与南宋的官窑瓷相提并论,不足以量刑。王云升赶回襄阳以此为据,为李半尺讨公道,大获全胜。李半尺对王云升的感激之情自然不言而喻。李半尺乃义重泰山之人,让家人安排酒菜与王云升一醉方休,当场拿出那盒八宝印泥一分为二,赠予王云升一半,两人终成知己。以这一半印泥为参照,王云升也终于制出了八宝印泥。(有删改)4.下列

15、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李半尺的傻儿子一出场便悬念顿生,引出王云升梦寐以求的八宝印泥及其持有者李半尺,为后文王云升向李半尺求八宝印泥埋下伏笔。B. 王云升用尽心机也没能从李半尺那里得到八宝印泥,直到王云升帮他解决了官司他才赠予一半,表现出了李半尺的心胸狭窄,唯利是图和奸诈C. 张文静根据李半尺所得古笔筒上的“枢府”二字就认定其为元代私窑瓷,从而化解了李半尺的危难,表现了他学识渊博、见多识广、乐于助人。D. 文中介绍八宝印泥的用途、特点等及王云升为传承其文化而多次制作失败的内容,属插叙,丰富了小说内容,且突出了人物性格。5.请简要分析文章开篇写景有什

16、么作用?(4分)6.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民间艺人,王云升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5分)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公讳光,字君实,其先河内人,晋安平献王孚之后。王之裔孙,征东大将军阳,始葬今陕州夏县涑水乡,子孙因家焉。自高祖、曾祖皆以五代衰乱,不仕。祖讳炫,始举进士,没于县令。皆以气节闻于乡里。而天章公以文学行义,事真宗、仁宗为转运使,御吏,知杂事,三司副使,历知凤翔、河中、同杭、虢、晋六州,以清直仁厚,闻于天下,号称一时名臣。公自儿童凛然如成人七岁闻讲左氏春秋大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义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年十五

17、,书无所不通。年二十,举进士甲科,改奉礼郎。以天章公在杭,辞所迁官,求签书苏州判官以便事亲,许之。未上,丁太夫人忧。未除,丁天章公忧。执丧累年,毁瘠如礼。公始进士甲科,事仁宗皇帝,至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始发大议,乞立宗子为后,以安宗庙,宰相韩琦等因其言,遂定大计。事英宗皇帝,为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论陕西刺义勇为民患;及内侍任守忠奸蠹,乞斩以谢天下,守忠竟以谴死。事神宗皇帝,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西戎部将嵬名山欲以横山之众降,公极论其不可纳,后必为边患。已而果然。及王安石为相,始行青苗、助役、农田水利,谓之新法,公首言其害,以身争之。当时士大夫不附安石,言新法不便者,皆倚公为重。帝以公为枢密

18、副使,公以言不行,不受命。乃以为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遂以留司御史台及提举崇福宫,退居于洛十有五年。及上即位,太皇太后摄政,起公为门下侍郎,迁正议大夫,遂拜左仆射。公首更诏书以开言路,分别邪正,进退其甚者十余人。旋罢保甲、保马、市易及诸道新行盐铁茶法,最后遂罢助役、青苗。而公卧病,以元佑元年九月丙辰,薨于位,享年六十八。太皇太后闻之恸,上亦感涕不已。二圣皆临其丧,哭之哀甚,辍视朝。赠太师、温国公,襚以一品礼服,谥曰文正。官其亲属十人。公娶张氏,礼部尚书存之女,封清河郡君,先公卒,追封温国夫人。以元佑三年正月辛酉,葬于陕之夏县涑水南原之晁村。上以御篆表其墓道,曰忠清粹德之碑,而其文以命臣轼。(

19、选自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有删改)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公自儿童凛然如成人七岁闻讲左氏春秋大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义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B. 公自儿童凛然如成人七岁闻讲左氏春秋大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义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C. 公自儿童凛然如成人七岁闻讲左氏春秋大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义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D. 公自儿童凛然如成人七岁闻讲左氏春秋大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义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8.下列对相关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晋授爵位之人。唐代始置进士科目

20、,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B.“丁忧”,也称“丁艰”,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的人不准为官,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以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C.“仆射”,官名,秦 始置, 汉以后延续。汉成帝建始四年,初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位仅次尚书令,职权渐重。汉献帝建安四年,置左右仆射。唐宋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D庙号: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所以,文中的“仁宗”、“神宗”是庙号。

2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司马光祖先是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司马光非常孝顺,因父亲在杭州任职,为了就近侍奉,辞去所任的官职,请求调任苏州,终因双亲离世,连续守孝服丧,未能成行。B司马光是北宋名臣,侍奉过仁宗、英宗、神宗三位皇帝。他为政敢于进谏,坚持自己的主张,大力打击任守忠等奸恶之人。C司马光极力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后遭外放,并曾经退居洛阳十五年。在被太皇太后起用后,迅速废除了许多新法政策。D司马光逝世后,朝廷给予他高规格的丧仪,皇上亲笔用篆字书写碑名,将碑立在他的墓道上以示表彰,并让苏轼撰写碑文。10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以天章公在杭

22、,辞所迁官,求签书苏州判官事以便事亲,许之。(4分)(2)乃以为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遂以留司御史台及提举崇福宫,退居于洛十有五年。(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登兖州城楼杜甫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注】此诗和望岳同是诗人第一次游齐赵时所作,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当时杜甫父亲杜闲任兖州司马。趋庭:典出论语注疏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鲤,孔子之子伯鱼。后因以“趋庭”为承受父教的代称。此指到兖州看

23、望父亲。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本诗紧紧围绕“登兖州城楼”展开,诗人一方面广览祖国的山海,一方面回顾前朝的历史胜迹,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分别进行了观览与思考。B. 在艺术上此诗一、二、三联均是实写。尾联才由“临眺”引出思“古”之“意”,则带有虚写的意味。C. “秦碑”是秦始皇命人所记的歌颂他功德的石碑,诗人借古讽今,批判当朝统治者好大喜功,提醒统治者当以秦朝覆亡的历史为戒,否则将重蹈覆辙。D. “在”、“余”二字从历史角度关照“秦碑”、“鲁殿”,蕴含了诗人深沉的历史反思 。12.本诗的颔联“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6分)(三)

24、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4分)1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4分)(1)沁园春长沙中写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 , 。(2)再别康桥中,康河的流水和水草呈现出的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徐志摩向往的境界,“ , ”便直接抒发了这种情感。第卷 表达题(共49分)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如今,微信朋友圈已成为不少人自我表达和展示的重要平台。从 的文案到层层滤镜的美颜,从 的定位再到恰到好处的点赞,我们每一次的“苦心经营”,都是为了在好友心中留下一个更好的印象,( )。可以说,基于真实的人设管理与建设,是一种正常人际交往的需要,本身

25、,可过度包装却多少让这个圈“有点假”。朋友之间,谁还不知谁几斤几两?难怪有网友吐槽:有人一边晒豪宅高调“炫富”,一边却还在转发求砍价的链接。生活不是演戏, 只会遭人嘲笑和不屑,何苦呢?在家“游”全球,偶尔“骗骗”自己,虽无聊,但也无害。如果常常扮戏精,其损害也不可轻视。一方面,“高大上人设”的背后,既是虚荣和浮躁的驱使,并不乏商家逐利的推波助澜,这让本身如戴假面相见的网络社交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另一方面,电商平台上这些来路不明的照片、视频也存在极大的法律和安全风险。生活不在别处,表演换不来精彩。只有让朋友圈呈现出你在生活中最真实的样子,激发好友的共鸣,才会收获来自大家的真诚点赞。14

2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字斟句酌 精挑细选 无可厚非 掩耳盗铃B. 咬文嚼字 精挑细选 无可非议 一叶障目C. 咬文嚼字 百里挑一 无可厚非 掩耳盗铃D. 字斟句酌 百里挑一 无可非议 一叶障目1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呈现出自己更好的方面,并逐步搭建起符合自我期待的人设。B. 呈现出一个更好的自己,并搭建起符合自我期待的人设。 C. 呈现出一个更好的自己,并逐步搭建起符合自我期待的人设。D. 呈现出自己更好的方面,并搭建起符合自我期待的人设。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27、. 既有虚荣和浮躁心理驱使,也不乏商家逐利的推波助澜,这让本身如戴假面相见的网络社交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B. 既有虚荣和浮躁心理驱使,也不乏商家逐利的推波助澜,这让本身如戴假面相见的网络社交增添了更多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C. 既有商家逐利的推波助澜,也不乏虚荣和浮躁心理驱使,这让本身如戴假面相见的网络社交增添了更多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D. 既有商家逐利的推波助澜,也不乏虚荣和浮躁心理驱使,这让本身如戴假面相见的网络社交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四、作文(40分)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在目送一书中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

28、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目送”或许是世间一切美好情感的顾盼和流连,请以“目送、驻足、回望”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注意详略,着眼细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西昌市20202021学年度上期半期检测高一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答案:B【解析】原文内容为“儒、道两家学说都相信存在着公正的“天道”,这是贤士进德修业、完善自我的内在动力。”在这里,“这”指代的是“相信天道”,选项中将此概念偷

29、换为“儒、道两家”。2.答案:A【解析】据“其实,陶渊明与屈原在精神脉络上是息息相通的。”知两人的精神追求是相同的。且此选项与选项C矛盾,必有一处错,对照原文知选项A错。3.答案:C【解析】“更是一种文化积淀的田园和可以领悟的审美境界”,这并非朱光潜的观点,是作者的观点。(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4. 答案:B【解析】B项,“可见李半尺心胸狭窄,唯利是图和奸诈”错,李半尺与王云升交往保持分寸,使王云升百般求八宝印泥而不得,表现的是李半尺对八宝印泥的珍视,而他最后赠予王云升半块印泥,则表现了他的知恩图报。5.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了小说的时代背景。渲染了萧条、荒凉、凄

30、清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王云升因战乱、家道中落,不得已变卖家产归乡伤感、失落的心情。(对两点给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6.热爱传统文化,珍视传统技艺。当他发现八宝印泥后,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将这种文化继承和延续下去。坚韧执着,永不放弃。为了传承八宝印泥,找其制作方式,多次实践未能成功依然不放弃,用尽心思求得李半尺的八宝印泥做参照,最终制成了八宝印泥。有情有义,宽容大度:虽然李半尺一直不卖给王云升八宝印泥,但是在李半尺遇难之时王云升设想多条计策营救,甚至跑到河北找张文静出招,最终救出了李半尺。技艺高超,做事细致:王云升从李半尺儿子手中接过印泥盒,通过蘸、搓便能辨别出其为“好印泥”。(每对一点

31、给2分,对两点给4分,对三点给满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思路分析】题干要求分析王云升“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民间艺人”的优秀品质,可从他自身的技艺及其对八宝印泥的传承、对李半尺的情谊等方面切入。王云升在偶遇李半尺的儿子时,“用手指蘸了蘸,又搓了搓”,就知道李半尺的儿子所卖印泥为“好印泥”,可见其技艺高超。王云升对八宝印泥的传承,文中“在他看来多次实践都未能成功”等句交代得较为详细,他想得到李半尺的八宝印泥也并非为了占为己有,而是想让这一文化得以传承,足见其胸怀。王云升的有情有义在李半尺与他交往很有分寸和他对李半尺的全力搭救的对比中展露无遗,足见其大度。对以上内容进行概括,分条答出即可。二、古诗

32、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7答案:D8答案:A,进士科目始置于隋代。9答案:B,司马光侍奉过四位皇帝。10 司马光因为父亲司马天章在杭州,就推辞了所任的官职,请求改任苏州判官以便于侍奉亲人,朝廷答应了。【解析】补出主语,“以”是“因为”,“辞”是“推辞”,“事”是“侍奉”皇帝就任命他为端明殿学士,外放掌管永兴军,他就以留司御史台和提举崇福宫的身份,退出政坛居住在洛阳十五年。(也可译为:皇帝就任命他为端明殿学士,外放掌管永兴军,他就凭借留司御史台和提举崇福宫的身份,退出政坛居住在洛阳十五年。)【解析】“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知”是“主持、掌管、主管”,“以”是“凭借的

33、身份”。(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1. 答案:C【解析】本诗的写作时间为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正值开元盛世,且当时诗人的父亲杜闲任兖州司马,可谓家国俱兴旺。所以有借怀古反思历史之意,但不存在“提醒当朝统治者引以为戒,否则将重蹈覆辙”之意。且诗歌中也不曾透露出“当朝统治者好大喜功”的信息。12.内容上:飘浮的白云与东海、泰山连成一片,难以分辨,一马平川的原野一直延伸到青州和徐州,广阔辽远。描绘出了一幅壮观的兖州山川图;手法上:寓情于景(融情入景)烘托;情感上:通过辽阔壮观的景象烘托出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解析】结合第一条注释“此诗和望岳同是诗人第一次游齐赵时所作”亦

34、可分析出诗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之志。)结构上:本联承接首联而来,是对“纵目”所见景象的具体描绘,也照应标题之“登楼”(答照应标题,照应首联亦可)。(学生若从“炼字”等方面赏析,亦可酌情给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4分)13(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14、A15、C16、B参考译文:司马公名光,字君实,他的祖先是河内人,晋代安平献王司马孚的后代,司马孚的孙子征东大将军司马阳当初安葬在现在陕州夏县的涑水乡,子孙们就安家在那里。司马光的高祖父、曾祖,因为五代时期社会混乱而没有做官。祖父名

35、炫,官至耀州富平县令。祖辈都因有气节而在乡里出名。父亲天章公以文章学问行为道义出名,侍奉真宗、仁宗,先后担任转运使,御吏,知杂事,三司副使,历任凤翔、河中、虢、晋六州长官,以清廉、正直、仁爱、宽厚闻名于天下,是当时的名臣。司马光小的时候,神情严肃的象大人一样。七岁时听了别人讲解左氏春秋,他非常喜欢。回家后再给家里人讲,书中的主要意思他已经完全理解。从这以后他如饥似渴的读书以至于忘记饥寒冷暖十五岁时,书本上的知识没有不理解的。二十岁时,考中进士头等。改任为奉礼郎。因为父亲司马天章在杭州,就推辞了所任的官职,请求改任苏州判官以便于侍奉亲人,朝廷答应了。还没有上任,适逢母亲去逝。守孝还没有期满,又遇

36、到父亲去世。连续几年守丧,哀伤过度而消瘦,仍按礼仪守丧。司马光开始时考中进士甲科,侍奉仁宗皇帝,官至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最初提出对国家大事的建议,请求立长房长子为继任者,使国家安定。宰相韩琦等人根据他的意见,最终定下了这件大事。司马光侍奉英宗皇帝,做了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议论到陕西时指责 “义勇”成为老百姓的祸患;后内侍任守忠作奸为害,司马光恳求朝廷杀了他向天下人谢罪,任守忠最终因为(司马光的恳求)被贬而死。司马光侍奉神宗皇帝,做了翰林学士、御史中丞。西戎部将嵬名山想要率领横山的部众投降,司马光极力强调不能接纳嵬名山,如果接纳了将一定成为边境的祸患,后果然这样。等到王安石做了宰相,王

37、安石开始推行青苗法、助役法、农田水利法等等,称它们叫新法。司马光第一个指出新法的危害,用身家性命争论。当时不依附王安石,说新法不当的士大夫们,都倚仗司马光把他作为重要依靠。皇帝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司马光因为自己言论没有被采纳,不接受任命。皇帝就任命他为端明殿学士,外放掌管永兴军,他就以留司御史台和提举崇福宫的身份,退出政坛居住在洛阳十五年。等到现在的皇帝(哲宗)即位,太皇太后摄政,起用司马光做门下侍郎,又升任正议大夫,最终授予左仆射的职务。司马光首先请求皇帝重新下诏书打开言路,区分辨别奸邪和正直的官吏,提拔、斥退十几个比较突出的人。很快取消了保甲法、保马法、市易法以及诸道新行的盐铁茶法,最后废除了助役法、青苗法。不久司马光生病卧床,在元祐元年九月丙辰日,在职位上去世,享年六十八岁。太皇太后听说了他去世的消息后十分哀痛,皇上也感伤流泪不止。太皇太后和皇帝都亲临司马光的丧礼,为他哭泣,十分哀痛,停止了上朝。(朝廷)追赠司马光为太师、温国公,赠予他一品礼服(入殓),谥号为“文正”。让他的十个亲属做官。司马光娶了张氏,她是礼部尚书张存的女儿,封为清河郡君,她在司马光之前去世,(朝廷)追封她为温国夫人。在元祐三年正月辛酉日,司马光被安葬在陕州夏县涑水南面的晁村。皇上亲笔用篆字书写碑名,将碑立在他的墓道上以示表彰,碑名是“忠清粹德之碑”,并让我撰写碑文。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