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始皇长城修筑情况地段修筑概况东段:辽宁阜新市内蒙古化德县沿用战国燕长城旧迹,部分是新筑的;累石为城、树榆为塞中段:内蒙古兴和县乌兰布和沙漠北缘在战国赵长城基础上加以重新修缮,阴山至贺兰山间的广阔缺口是新筑的;依托大青山和阴山,主要用石块垒砌西段:内蒙古准格尔旗甘肃岷县鄂尔多斯高原上的长城随山就势高低起伏,城墙系夯土筑造摘编自董耀会万里长城纵横谈秦始皇万里长城分几段材料二(秦始皇)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从而全部拆毁了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摘自中国军事通史(第四卷)(1)根据材料一,概述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是如何做到因地制宜的。(2)指出材料二中秦始皇拆
2、毁“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的主要背景。有人在论及秦始皇的统治时,认为“秦始皇筑了长城,也毁了长城”。结合相关史实,评述这一观点。解析:第(1)题,首先要理解“因地制宜”的含义,可以从因旧长城、因地形、因材料等角度体现“因地制宜”。第(2)题,秦始皇拆毁 “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的主要背景是,秦朝实现了天下的统一。“秦始皇筑了长城,也毁了长城”,前者要突出长城的军事功能,后者要联系修筑长城等繁重的徭役激化了阶级矛盾,最终暴政导致秦朝的灭亡。答案:(1)对旧长城重新修缮;借助地形新建长城;就地取材,建材多样。(2)背景:秦灭六国,统一中国。评述:这个观点符合史实。秦始皇修筑长城,加强了边防,保证了社会
3、安宁,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滥用民力修筑长城,引起人民反抗,实行暴政,加速了秦朝灭亡。2(2015徐州一模)唐太宗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政治家,尤其重视人才的选用,这是他治国成功的重要原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贞观政要崇儒学材料二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者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谋显戮,无代无之,朕践阼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
4、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资治通鉴贞观二十一年(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择人标准与人才培养观点。(2)据材料二,归纳唐太宗治国成功的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对唐太宗的综合评价能力。第(1)题,唐太宗的择人标准从“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中归结,人才培养观点从“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的信息概括出“学习提高个人素养”的答案。第(2)题,从“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中可以归结出“善于用人”,从“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
5、之,贤不肖者各得其所”概括出“从谏如流”,从“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概括出“民族平等”;“影响”从唐朝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民族等角度分析。答案:(1)标准:德行;学识。观点:博学成就美德(或学习提高个人素养)。(2)做法:爱才惜才;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民族平等。影响: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圣祖(注:康熙)天纵神明,多能艺事,贯通中、西历算之学。一时鸿硕,蔚成专家,国史跻之儒林之列。测绘地图,铸造枪炮,始仿西法。凡有一技之能者,往往召直蒙养斋。其文学侍从之臣,每以书画供奉内廷。又设如意馆,制仿前代画院,兼及百工之事。故其时供御器
6、物,雕、组、陶埴,靡不精美,传播寰瀛,称为极盛。摘编自清史稿艺术传材料二俄国彼得一世(16721725)深刻感受到俄罗斯与西欧各国的差距。他迫不及待地要将自己的国家改造成一个同样强盛的欧洲国家,他采取各种措施加速把俄罗斯赶向文明。他把个人对西方科学技术的痴迷化作了国家的行为。他按照西欧的模式兴办学校,开设数学与海洋学校、炮兵学院等,他不断地引进俄国人闻所未闻的新鲜事物。1725年12月,俄国科学院正式成立,成为国家集中科学人才,发展科学事业的核心机构。彼得亲自为科学院制定了预算,每年约2.5万卢布。优厚的待遇吸引了德国、荷兰等国的大批科学家,从这时开始,对科学研究的重视成为俄国的传统,并一直延
7、续。摘编自康熙与彼得取法西学的异同(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康熙帝是怎样对待西学的。(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康熙与彼得一世对待西学的态度加以评价。解析:本题考查康熙与彼得一世对待西学所采取的不同举措及产生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题,由材料信息“贯通中、西历算之学”“测绘地图,铸造枪炮,始仿西法”“有一技之能者,往往召直蒙养斋”“设如意馆”即可得出。第(2)题,将材料一中“天纵神明,多能艺事”与材料二中“把个人对西方科学技术的痴迷化作了国家的行为”等信息进行对比即可知他们的态度;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彼得一世以后俄国的国情以及康熙以后中国的国情简要
8、评价。答案:(1)融合西方历法于中国历法之中;仿照西法测绘地图,铸造枪炮;重用在西学方面有特长的人才;设立画院展览、观赏西式器物。(2)评价:康熙向西方学习基本上是个人行为,而彼得一世将其化为国家行为;康熙设立的“画院”是个人观赏性的,彼得一世设立的俄国科学院成为发展科学事业的领导核心;康熙引进西方科技人才有限,彼得一世引进了西方大批科学家。彼得一世使重视科学研究成为俄国的传统;而康熙以后中国逐步走向闭关锁国,西学东渐的势头逐渐衰落下去,科学研究亦未成为清朝的传统;彼得一世统治时期,俄国大规模向西方学习,使俄国摆脱了落后局面,逐渐成为欧洲强国;康熙帝个人观赏式的学习西方,没有使国家摆脱落后状态
9、。4(2015呼伦贝尔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材料二孔子在两晋时被奉为“先师”;南北朝时被称为“文圣尼父”;唐玄宗则将其追谥为“文宣王”;宋真宗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材料三“不知自己过失是病痛”“求知识是人类的本性”“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谦谨是无耻与羞怯之间的中庸。”亚里士多德(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是什
10、么?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崇孔子并不断抬高孔子地位的原因。(2)根据材料三指出亚里士多德的人格品质。他在伦理学方面与孔子有何相似的观点?解析:第(1)题第一问,从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中可以总结出“仁”,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可总结是“礼”,从“为政以德”总结为“德”三个政治观点;第二问可以从史实总结孔子思想的“仁”“礼”“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现固统治等作用,即提高孔子地位的原因。第(2)题第一问,从材料三“求知识是人类的本性”可知是求知的精神,从“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可知是追求真理,“谦谨是无耻与羞怯之间的中庸”可知是追求中庸;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伦理观点是“人之初,性相近”可知是有中庸色彩,故亚里士多德与孔子在伦理学的相似观点是中庸。答案:(1)观点:主张维护周“礼”,即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提倡“仁”,主张以德治国。原因: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政治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国家统一。(2)品质:强烈的求知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追求真理);追求美德(中庸)。观点:两人都提出以“中庸”为道德的最高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