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95393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沈壮海文化自信问题,在当下的中国再次凸显为重要的实践问题和学术课题,这是历史、时代、现 实多重因素促成的。涤除仍客观存在的文化上的不自信,是一个现实课题。中华民族有着早醒的文化自觉、骄傲的文化自视,曾长期饮誉潮头。然而,近代以来接踵而至的外力犯侵,使得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不断遭遇重创。在顽强抗争、拼搏、逐梦中站起来、强起来的中华民族,改变着现实命运,也改变着精神面貌、文化心理。但漫长历史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其调适提升,绝非旦夕之功。要引导我们的文化自信由自发恢

2、复走向自觉成长。随着我们国际影响力的迅速提升,当下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也不断恢复、增强。这是与民族振兴进程必然伴行的文化自信的自发恢复。强调文化自信的涵养,就是要引导这种自发恢复,走向自觉成长。一方面,要引导人们克服一时的虚骄、自负的膨胀等非理性的成分;但另一方面,更要引导人们认识当代中国向前向上的大局,认识增进文化自信之于文明重振、民族复兴的意义,促进国人民族自信、发展自信、文化自信的普遍性增进。虽然我们的文化实力在不断增强,但文化的魅力还亟待增强。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的重要构成,推进这样的文化建设,需要的是与之相应的文化自信。这是

3、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的本质所在。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的文化自信。辉煌璀璨的历史文化,是我们 文化自信的重要底气。但是,这种底气只有在旧邦新命的历史接续中、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 化创新性发展的当下实践中,才会更加充盈浩荡。对本民族优秀传统的高扬,有助于我们持守民族 自信、文化自信。不过,现实中不同文化猛烈激荡,如果我们迎对现代的西方,只能求助于古老的 传统,那即是对当代国人文化责任的逃避。当代中华民族,不能做望“洋”、望“古”兴叹者,而要 有承于古、强于今的雄心和作为。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等于文化上的自我 迷恋、自我封闭,它

4、既要体现在对自我文化的确信,也内含着开放包容的气度。既要坚守中国文化 的主体性,作出具有中华民族主体性原创性的文化开拓,又要注重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吸纳镜鉴。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当今时代中华民族 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也是我们的自觉追求。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重要前提是普遍性地增进、提升对于我们自己的文化的认知、理 解,进而走向认同与确信,增强传承好、发展好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觉,增强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创新 发展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感。概言之,文化自信立基于文化自知之上,包括对优秀传统文化之“知”, 对近代以来革命文化革命传统之“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

5、“知”。系统推动中国文化的社 会化普及,激发普遍的文化建设的当下意识责任意识,需要我们基于时代特点、受众特点顶层规划 与落地设计。同时,还需要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个核心,抓住全民族文化能力建设这个 关键,用好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这个最大的教育资源。(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重新强大的中华民族,使自己的现实命运得以改变,使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也使文化心理得到快速调适提升,彻底改观。B. 虽然民族振兴的进程会伴随着文化自信的自发恢复,但是我们仍需要通过自觉努力,深刻认识提振文化自信的意义,增强民族文化的魅力。C. 面对西方文化的激烈竞争,仅凭

6、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的文化自信的底气是不够的,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也是非常必要的。D. 涵养向新而行文化自信,应该夯实对传统优秀文化、近代以来的革命文化革命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种文化自知的基础。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段结合历史说明了现实中文化不自信客观存在,论证了涵养文化自信的必要性。B. 文章在第、段中,条分缕析,阐释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C. 第段在前文论证的基础之上,水到渠成得出了要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的结论。D. 第段属于文章解决问题部分,重点说明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所应选择的路径。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7、A. 早醒的文化自觉、骄傲的文化自视,并没有改变中华民族文化的脆弱性,当其面对外力入侵 时缺乏必要的自信,不堪一击。B. 在国际影响力日渐提升的当下中国,只要克服文化自信中的虚骄、自负等非理性成分,就能 普遍增进国人的文化自信。C. 文化自信力与国家竞争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增强文化自信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 国家竞争力,反之亦然。D. 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需要立足当下,继往开来,这足以说明文化开拓的重要 性远远超过文化传承。【答案】1. A 2. B 3. C【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

8、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也使文化心理得到快速调适提升,彻底改观”与文中“漫长历史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其调适提升,绝非旦夕之功”的内容不符。点睛:筛选概括题题的设计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2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根据原文分析论证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

9、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推理与原文相不相符。B项,分层错误,文章第段与第段一样,都是论证涵养文化自信的必要性、迫切性。【3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意的能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根据文本意思,看看推理有没有改变原文意思。A项,“并没有改变中华民族文化的脆弱性”错,原文是说“曾长期饮誉潮头”“使得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不断遭遇重创”“在顽强抗争

10、、拼搏、逐梦中站起来、强起来的中华民族,改变着现实命运,也改变着精神面貌、文化心理”;B项,“只要就”的分析,过于武断片面;D项,“文化开拓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文化传承”于原文无据。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木鱼周海亮冬子小时候,家里穷。不仅他家穷,全村都穷。不是吃不到米闻不到肉的那种穷,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那种穷。贫穷与饥饿贯穿了冬子的童年,即使现在想起,冬子的记忆深处,仍然是望不到尽头的饥饿。冬子九岁那年,村里有亲戚嫁女,娘带冬子去吃喜宴。临行前娘嘱咐冬子说,饭桌上一定要放开了吃,吃慢了,东西就没了。又说,千万别动桌上那条鱼,否则会被别人笑话。冬子问为什么,娘说那是条假鱼。鱼

11、是木头雕刻而成,上面浇了汤汁,撒了葱花,盛在盘子里,端上桌,与真鱼别无二致。娘还说木鱼是栓叔的手艺,栓叔一晚上就能将一截木疙瘩变成一条活灵活现的鲤鱼。娘带冬子来到亲戚家门口,再次嘱咐冬子不仅要吃得快,还要尽量多吃。吃饱了,咱家晚上那顿就省了。她说。六个菜,一个汤,满桌人吃得像猪。普通的蔬菜,加几片肉,味道就完全变了。冬子听了娘的,快吃,使劲吃,却总是吃不饱。那条鱼摆在桌子中间,假如娘事先不说,冬子绝不会当它是一条木鱼。鱼浇了汤汁,撒了葱花和香菜,那是一条红烧口味的木头鲤鱼。亲戚家虽穷,但厨艺高超,据说能把一条鱼烹成七八种不同的味道。木鱼也能。不过仅仅是味道的样子。满桌人心照不宣。他们的筷子和汤

12、匙伸向不同的盘子和汤碗,却绝没人去碰那条鱼。桌上很快只剩残羹冷炙,唯有那条鱼,仍然闪烁出诱人的光泽,散发出美妙的酱香。满桌人仍不散去,他们蘸着盘子里剩下的汤汤水水,啃着手里的黑面馒头,那也是平常时日难得的吃食。冬子有将筷子伸向木鱼的冲动。冲动那样强烈,有那么几个瞬间,他几乎无法自控。他强迫自己不去看那条鱼,可是鱼却顽强地游进他的眼睛,挠着他的喉咙。终于冬子做出令他和他的家人从此蒙羞的举动他动了那条鱼。他甚至夹起撒在木鱼上的葱花,他甚至将那些葱花,直接填进嘴巴。他挨了娘的一顿巴掌。他受到村人的讥笑。以后很多年,他在村里都抬不起头。他不仅仅是动了一条木鱼,更是动了乡村的规矩,动了主人的尊严。一条木

13、鱼,没有人动,它便是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便是富足和希望;动了,它便成为一个木头疙瘩,成为欺骗,成为乡间岁月的颓败与贫穷。那条木鱼挂在冬子的胸前,顶在冬子的头上,刻在冬子的脑门上,挤在冬子的心里,很多年挥之不去。后来冬子进城,吃了很多苦,终于成为一家水产公司的老总。这些年他几乎吃遍世界上所有的鱼,但童年里的那条木鱼,仍然时常游进他的心里,即使在梦里,也香气四溢,令人垂涎。然后让他在醒来以后,充满羞愧。常跟娘说起这件事,娘说,是那时太穷了。冬子说,或许是。娘说,是你太无礼了。冬子说,或许是。不过一个孩子动了一条木鱼,有什么大不了呢?冬子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一次冬子去民

14、俗博物馆,突然觉得那里面似乎缺少一条可以摆上餐桌的木鱼。他想为博物馆捐赠一条,馆长当然乐意。为这事冬子专程回了一趟乡下,他找到亲戚,问那条木鱼还在不在,亲戚找了很久,终从一堆破铜烂铁里翻出来。木鱼上布满虫眼,却依然活灵活现。 一条木头雕刻而成的鱼远比一条河水里的真正的鱼,有着更为长久和顽强的生命。冬子带木鱼返回城里,突然改变了主意。他找一位匠人雕刻了一条鱼。他把新雕的木鱼送到博物馆,将真正的老木鱼拿回家,刷干净,加了底座,摆上桌子。他想或许一件老物件能让他与乡村之间、与逝去的乡间岁月之间多出一点点联系,而之前,他一直试图远离乡村、试图彻底抹去那些贫穷并且羞愧的童年记忆。他想这一切或许是因他这么

15、多年终又回到乡下,终又再一次见到那条多年不见却一直留在脑海、压在心头的木鱼。生日那天,冬子调好汤汁,切好葱花,然后将那条木鱼,恭恭敬敬地端上餐桌。冬子对儿子说,吃鱼。(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12期)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写村民嫁女,在喜宴上摆一道红烧木鱼,只看不吃,不仅表现了当地的风俗习惯,更表现了当时生活的贫困。B. 段“六个菜,一个汤,满桌人吃得像猪”,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在喜宴上人们狼吞虎咽的情形。C. 段“冬子有将筷子伸向木鱼的冲动”,主要是因为栓叔高超的手艺,使木鱼像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D. 小说的结构简洁中见精细,叙述

16、风格沉稳老练,语言质朴冷静,却张力十足,不造作矫情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5. 小说以“木鱼”为标题有何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6. 当冬子抵不住诱惑,最终动了那条木鱼之后,他的心路历程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相关文段,简要分析概括。【答案】4. C 5. “木鱼”是全文的线索和故事载体,整个故事都是围绕着“木鱼”展开的。以小见大,展现出物质匮乏对主人公幼小心灵造成的创伤,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考。 6. 因动木鱼挨打遭受讥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冬子内心都充满了无法摆脱的羞愧。长大后,“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表现了冬子内心的质疑与反思。将做好的木鱼让儿子吃,表现出冬子放下了

17、精神包袱,内心释然了。【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C项考核内容,B项考核手法,D项考核结构,其中C项,不仅仅因为栓叔手艺高超,更重要的原因是第段写到的“冬子听了娘的,快吃,使劲吃,却总是吃不饱”。5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句子含义的题目,注意句中的重点词语和句不离段的原则,此题注意抓关键词:“长久和顽强的生命”,以及对比,强调“更为”一词,将“木鱼”和活鱼进行对比;以小见大,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同时注意前面的“木鱼上布满虫眼,却依然活灵活现”,综合这些先答出表层的含义:

18、“木鱼”虽历经岁月,布满虫眼,却依然活灵活现;然后分析深层含义:“木鱼”使东子挨了娘的打,受到村人的讥笑,即使成年后回想起来也时常充满羞愧,其影响远比一条活鱼要深刻得多;作者以小见大,从“木鱼”身上表现出物质匮乏对主人公幼小心灵造成的创伤,折射出贫困时期人们对物质的渴求,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考。点睛:此题考核理解文中的句子含义的能力,分析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是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下文和阅读兴趣、照应标题,文章的结尾应该是升华主旨、照应标题和开头等,文中的中间是承上启下等作用。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句子主要是文章的线索或文

19、章的中心主旨有关。【6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文章的主旨和内涵的题目,要求联系生活,谈谈你对小说最后两段内涵的理解。答题时注意选准角度,可以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理解小说结尾的深刻内涵,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如他将木鱼做好,“恭恭敬敬地端上桌”,表现出主人公经历一番思想斗争后敢于正视往事,不逃避现实的勇敢精神;“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个孩子对“吃”的渴望不应该成为耻辱的烙印,因此,他“对儿子说,吃鱼”,表现东子已经放下沉重的思想包袱,内心释然了;结尾处东子将木鱼恭恭敬敬端上桌并要儿子吃木鱼,其实也是教育下一代记住

20、那个物质匮乏年代人们所经历过的生活。二、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 题。种谔字子正,以父任累官左藏库副使,延帅陆诜荐知青涧城。夏酋令内附,诜恐生事,欲弗纳,谔请纳之。夏人来索。诜问所以报,谔曰:“必欲令,当以景询来易。”乃止。询者,中国亡命至彼者也。夏将嵬名山部落在故绥州,其弟夷山先降,谔使人因夷山以诱之,赂以金盂,名山小吏李文喜受而许降,而名山未之知也。谔即以闻,诏转运使薛向及陆诜委谔招纳。谔不待报,悉起所部兵长驱而前,围其帐。名山惊,援枪欲斗,夷山呼曰:“兄已约降,何为如是?”文喜因出所受金盂示之,名山投枪哭,遂举众从谔而南。得酋领三百、户万五千、兵万人。从李宪出塞,

21、收洮州,下东宜诸城,掩击至大河,斩首七千级。迁东上阁门使、文州刺史、知泾州,徒鄜延副总管。上言:“夏主秉常为其母所囚,可急因本路官捣其巢穴。”遂入对,大言曰:“夏国无人,秉常孺 子,臣往持其臂以来耳。”帝壮之,决意西讨,以为经略安抚副使,诸将悉听节制。敌屯兵夏州,谔率本路并畿内七将兵攻米脂,三日未下。夏兵八万来援,谔御之无定川,伏兵发,断其首尾,大破之。捷书闻,帝大喜,群臣称贺。迁凤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敌亦畏其敢战,故数有功。尝渡河,猝遇敌,绐门下客曰:“事急矣,可衣我衣,乘我马,从旗鼓千骑,亟趋大军。”客信

22、之,敌以为谔,追之,几不免。自熙宁首开绥州,后再举西征,皆其兆谋,卒致永乐之祸。议者谓谔不死,边事不已。(选自宋史种谔传)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B. 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C. 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D. 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8.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23、一项是A. “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女的“字”是二十岁成人时由长辈所起,“字”与“名”意思相同或相近,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B. “夏”指西夏,是历史上党项人在我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曾与北宋对峙,苏轼词“西北望,射天狼”中“天狼”即喻指西夏国。C. “畿”指我国古代国都四周的广大地区,后又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畿内”“畿辅”“京畿”一般是指京城及其附近地区。D. 门下客又名门客、食客,指依附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其服务的人,多有一技之长,如“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就曾有食客数千人。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种谔富有智谋。西夏人前来索要归附宋朝的首长令,种谔巧妙回

24、应,让敌人无言以对;后来他又巧施计谋,迫降了西夏将领嵬名山。B. 种谔屡立战功。他跟从李宪出兵边塞,收复失地,攻占城池,斩首七千;攻打米脂时,面对增援的八万西夏军队,他巧设伏兵,大破敌军。C. 种谔备受重用。皇帝认为种谔正值壮年,有征讨西夏的决心,就委以重任,让他节制众将;他的官职一路升迁,一直做到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D. 种谔为人狡诈,他曾在渡黄河时,突然遇上敌人,为使自己脱险,就欺骗门下客,让他扮成自己去追赶大军,门下客差点儿丢掉性命。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诜问所以报,谔曰:“必欲令,当以景询来易。” (2)文喜因出所受金盂示之,名山投枪哭,遂举众从谔而南。【答案

25、】7. D 8. A 9. C 10. (1)陆诜询问种谔如何答复,种谔说:“(如果)一定要讨还令,就应当用景询来交换。”(2)李文喜于是拿出所接受的金盂给嵬名山看,嵬名山丢掉枪哭泣,于是率领众人跟从种谔南归。【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这段话是说“种谔善于驾驭士兵,每当遇敌能出奇计,每战必胜,但为

26、人狡诈残忍,身边的人有犯法的立即斩首,有时先剖取肺肝,同坐的人掩面不忍看,种谔饮酒吃饭如故”,圈出句子中名词和代词,如“谔”“士卒”“左右”“肺肝”“坐者”“面”等,然后根据语法和句意进行排除,如“驭”是动词,意思是“驾驭”,宾语是“士卒”,动宾之间不能断开,且“临敌”的主语应该还是“谔”,而非“士卒”,属于承前省略主语,应在“士卒”后断开,排除AB两项;“有犯立斩”的主语应该是“左右”,所以应在“左右”前断开,排除C。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

27、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项,“古代男女的字是二十岁成人时由长辈所起”错误,男子是二十岁,女子是十五岁;“字与名意思相同或相近”错误,该分析不全面,“字”与“名”意思有相同或相近的,也有相反的,如曾点,字晳,点为黑污,晳为白色;如韩愈,字退之,“愈”和“退”相反。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

28、,“皇帝认为种谔正值壮年,有征讨西夏的决心”错误,文中说的是“帝壮之,决意西讨”,这句话意思是“皇帝认为他豪壮,决意西征”,“壮”属于形容词意动,意思是“以为壮”,选项曲解实词“壮”的意思。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第一句中,“所以”,古今异义,“用来话”;“报”,答复;“欲”,想要;“以”,介词,用;“易”,交换。第二句中,“因”,于是,就;“示”,给看;“投”,扔掉;“遂”,于是;“举”,率领;“从”,跟随,跟从;“南”,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南

29、归”“南行”“向南去”。【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

30、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

31、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文言文参考译文:种谔字子正,因父亲恩荫多次升官至左藏库副使,延州守帅陆诜举荐他掌管青涧城。西夏酋长令归附,陆诜怕惹起事端,不打算接纳,种谔请求接纳他。西夏派人来索要令。陆诜询问种谔如何答复

32、,种谔说:“(如果)一定要讨还令,就应当用景询来交换。”西夏人才停止要人。景询,是从中原逃亡到西夏去的人。西夏将领嵬名山部落在以前的绥州境内,他的弟弟夷山先归降,种谔派人通过嵬夷山来诱降嵬名山,用金盂贿赂他,嵬名山的手下小吏李文喜接受了金盂并答应归降,嵬名山却还不知道此事。种谔立即把此事奏明朝廷,皇帝诏令转运使薛向和陆诜委托种谔招纳嵬名山。种谔不等嵬名山答复,就发动他所统领的全部士兵长驱向前,包围嵬名山的军营。嵬名山惊慌,拿起枪想要作战,嵬夷山大喊道:“兄长已经相约投降,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做?”李文喜于是拿出所接受的金盂给嵬名山看,嵬名山丢掉枪哭泣,于是率领众人跟从种谔南归。宋军获得三百酋长首领

33、、一万五千户、一万兵士。种谔跟从李宪出兵边塞,收复洮州,攻占东宜等城市,乘敌不备进袭到黄河,斩杀敌军七千人。升任东上阁门使、文州刺史、泾州知州,又转任鄜延副总管。上奏说:“西夏国王秉常被其母亲囚禁,可赶快由本路官兵直捣他的巢穴。”种谔于是入朝见皇帝,夸口说:“西夏国没有人才,秉常是个孩子,我前去即可抓住他的手臂把他带来。”皇帝认为他豪壮,决意西征,任命他做经略安抚副使,众将全听他的指挥。敌人屯兵于夏州,种谔率领本路和京畿内的七个将领所属的军队攻打米脂,三天没有攻克。西夏八万军队来援救,种谔在无定川抵御,伏兵出击,截断敌军的首尾,大破西夏援军。捷报传到朝廷,皇帝大喜,群臣都向皇帝祝贺。种谔升任凤

34、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种谔善于驾驭士兵,每当遇敌能出奇计,每战必胜,但为人狡诈残忍,身边的人有犯法的立即斩首,有时先剖取肺肝,同坐的人掩面不忍看,种谔饮酒吃饭如故。敌人也惧怕他勇敢善战,所以他屡有战功。曾经在渡黄河时,突然遇上敌人,种谔欺骗门下客说:“事情紧急,你可以穿上我的衣服,乘坐我的马,让旗鼓和千骑跟随,赶快赶到大军那里去。”门客相信了他,敌人以为是种谔,随后追击,门下客差点儿丢了性命。自从熙宁年间首次开拓绥州,到后来两次进行西征,都是种谔首先谋划,最终招致永乐之败。议论者说种谔不死,边事不会停止。11.课内翻译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答案】我实在是害怕被

35、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已从小路回到赵国了。【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题中,“诚”,实在;“恐”,害怕;“见于”,被动句,被;“负”,对不起,辜负;“故”,因此,所以;“令”,让,派;“持”,带着,拿着;“归”,归去;“间”,名词做状语,从小路;“至”,到。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其一)苏轼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殷勤

36、木芍药,独自殿余春。【注】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木芍药:牡丹花。殿:在最后。1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句扣诗题“雨晴”,第二句以“蛙声”写出了雨后初晴的景物特点。B. 海棠花已凋谢,如梦一样难觅踪影,表达了作者对海棠生命短暂的悲叹。C. 作者以“梅子欲尝新”暗示季节的更迭,“欲”在这里是快要、而不是想要的意思。D. 作者看似悠闲,实则孤寂,这可以从“拄杖挑菜”的细节描写中看出。13. 尾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2. B 13. 拟人。“殷勤”“独自殿”等词语赋予“木芍药”以人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的感激与赞美。对比。木芍药

37、与上文的海棠、梅子对比,体现了“木芍药”善解人意,延续保持春光到最后的特点。借物抒情。借对木芍药的感激与赞扬,表达自己惜春而不得的伤春之情。【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表达了作者对海棠生命短暂的悲叹”不够全面,不止“表达了作者对海棠生命短暂的悲叹”,还表达了对

38、春天易逝的惜春、伤春之情。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和情感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然后要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对诗歌表达技巧和情感进行赏析。本题要求结合全诗思考,并简要分析尾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答时,要先明确尾联使用的表达技巧,然后再分析尾联所体现的作者的感情。尾联“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意思是只有殷勤的芍药花,还独自开放在春天的后面,“殷勤”“独自殿”将“木芍药”人性化,同时殷勤的芍药花,独自开放在暮春,与前面的“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形成对比,作者赞美木芍药情意恳切深厚,就是伤百花的

39、无情,由此可见,作者是借对木芍药的感激与赞扬,来表达自己惜春而不得的伤春之情,内心充满了“迟暮”之感。【点睛】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拟人、衬托(以哀衬乐、以乐衬哀、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

40、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名句名篇默写14.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1)子曰:“其恕乎!_,_。”(论语卫灵公)(2)众里寻他千百度。_,那人却在,_。(青玉案元夕)(3)总此十思,宏兹九德,_,_。(谏太宗十思疏)【答案】 (1). 己所不欲 (2). 勿施于人

41、 (3). 蓦然回首 (4). 灯火阑珊处 (5). 简能而任之 (6). 择善而从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言警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并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欲、施、勿、蓦、阑珊、简、任、择。文言知识15.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B. 得唐者与百里之地 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C. 程婴乃辞诸大夫 而侯生竟无一言半辞送我D. 愿枉车骑过之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

42、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各句中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第一个“引”是动词,延请;第二个“引”,动词,伸长。B项,第一个“与”,动词,给;第二个“与”,动词,帮助。C项,第一个“辞”,动词,告别;第二个“辞”,名词,言辞。D项,两个“过”都是动词,拜访。故选D。【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

43、、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词类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A. 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以广河间之地B. 公子从车骑 左右欲刃相如C. 朱亥袖四十斤铁锤 门下有毛遂者,前D. 赵襄王郊迎甘罗 太子迟之,疑其改悔【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各句中加点词语,词类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文

44、言实词的活用现象设题,考生应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或者担任的成分来分析活用的类型。本题中,A项, “轻锐”是形容词做名词,轻锐的部队;“广”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扩大。B项,“从”是动词使动,使跟从;“刃”是名词作动词,杀。C项,两个词语都是名词作动词,“袖”意思是“袖藏”,“前”意思是“上前”。D项,“郊”是名词做状语,在郊外;“迟”是形容词意动,以为迟。故选C。17.下列各句中对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古代音律,分为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七调,变徵声调有悲壮苍凉的韵味。B. 我国传统文化中,朝见时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所以廉颇不满意。古代车制以左为上,空 着左边位

45、置表示尊敬,因此称“虚左”。C. 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 也是对皇上的尊称。D. 古人有姓和氏之分,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 氏,贱者有名无氏。【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项,“陛,是宫殿”错误,陛,是

46、宫殿的台阶;“殿下, 也是对皇上的尊称”错误,殿下,是对太子的称呼。故选C。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梦想是激发活力的源泉,许多伟大的事业都始于梦想,航天事业便是其中的一项。不仅航天事业是梦想,是中国人民对未知领域的妤奇,其深层所藴含的,是中国精神的体现。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人员为了他们的梦想,要勇于攀登科技高峰、探索宇宙奥秘的精神,为此 在所不辞。中华民族是勇于追梦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而实施探月工程就是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飞天搅月之梦。从北斗环绕到嫦娥奔月,从神舟起航到天舟穿梭,航天工作者们 中华民族的航天梦,承载的是中国人民“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积蓄的

47、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磅礴伟力。当然,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它不能 ,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太空探索永无止境,事业发展 。从世界航天事业发展的视野来看,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 )月球探测的每一个大胆设想、每一次成功实施,都是人类认识和利用星球能力的充分展示。中国航天的每一步,都在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不仅航天事业是梦想,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人民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是中国精神的体现。B. 航天事业不仅是梦想,是中国人民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

48、精神的体现。C. 航天事业不仅是梦想,其深层所蕴含,是中国精神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对未知领域的好奇。D. 航天事业不仅是梦想,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人民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是中国精神的体现。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赴汤蹈火 苦心经营 饮鸩止渴 负重致远B. 赴汤蹈火 煞费苦心 急功近利 任重道远C. 冲锋陷阵 煞费苦心 饮鸩止渴 任重道远D. 冲锋陷阵 苦心经营 急功近利 负重致远20.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之所以如此,过去数十年中,国内外航天工作人员为之付出了艰辛的汗水。B. 之所以如此,国内外航天工作人员过去数十年中为之付出了艰辛的汗水

49、。C. 正因为如此,过去数十年中,国内外航天工作人员为之付出了艰辛的汗水D. 正因为如此,国内外航天工作人员过去数十年中为之付出了艰辛的汗水。【答案】18. D 19. B 20. C【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A项.两句话的主语都是航天事业,应该放在不仅的前面。B项.后面两句话都属于它蕴含的内容,所以应该先说其蕴含的是。C项.中国精神属于精神层面的,应该先说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

50、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赴汤蹈火”指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赴,走往;汤,热水;蹈,踩。“冲锋陷阵”形容作战勇猛。前文是“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人员为了他们的梦想,要勇于攀登科技高峰、探索宇宙奥秘的精神,为此”,根据语境,应该用“赴汤蹈火”;“苦心经营”是指用尽心思去筹划安排。“煞费苦心”形容费尽心思、费尽心机。原文是“从北斗环绕到嫦娥奔月,从神舟起航到天舟穿梭,航天工作者们”,形容航天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应用“煞费苦心”;“饮鸩止渴”用毒酒解渴,比喻只求解决目前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急功近利”急于追求目前的成效和利益。

51、前边有“不能”,所以用“急功近利”;“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负重致远”负:背着;致:送到。背着重东西走远路。比喻能够负担艰巨任务。前文是“太空探索永无止境,事业发展”,应用“任重道远”。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的能力,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

52、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本题中,上文说的是“从世界航天事业发展的视野来看”,故用“正因为如此”,排除A、B;过去的数十年是为了强调太空探索时间久,故选C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

53、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此题属于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

54、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

55、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2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张海迪在两会上指出,慈善法审议通过后,既能让人们认识到捐赠的意义,又能使全国上下出现激浊扬清的清明景象。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思维与潮流,这一代人过惯了太平盛世的舒适日子,要求他们效法先民焚膏继晷、废寝忘食的干劲,既苛求,也不切实际。对他这样一个思想有些固执的人,家长并没用把自己的思想认识强加于他,让他接受

56、,而是逐渐地循循善诱,启发自觉。“女当家”在选房一事上大都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即便销售顾问再如何地巧舌如簧,她们仍会坚守自己的选房法则。晋文公为表达对介子推的哀思,下令禁火寒食,自此,习以为常,有了寒食一节。在这个城市疏离大自然、对农作物极其陌生的年代,重过谷日节,感受农业的重要、粮食的意义,对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当代人来说,特别是对孩子来说,还是很有价值的。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句,“激浊扬清”指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该词只能充当谓语,不能充当定语,用在此处也不合语境,故错。句,“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发愤读书或勤奋学习。用在此处正确。句,“循循善诱”

57、指善于有次序地引导别人进行学习。这与前面的“逐渐地”在语意上重复。句,“巧舌如簧”舌头灵巧得像乐器里发出的簧片一样,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多含贬义)。句,“习以为常”常做某件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就觉得很平常了。此处可改为“相沿成俗”。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用在此处正确。【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名师点睛】成语使用要注意几个方面。1不要望文生义。成语误用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对成语一知半解,以今律古。如“文不加点、明日黄花、不刊之论、差强人意、五风十雨、狗尾续貂”等。2注意感情色彩的区别。如“有口皆碑、方兴未艾、无所不至、过

58、江之鲫、粉墨登场”等。3注意适用对象。许多成语都有其特定的适用对象,不能乱用。如“大言不惭、天花乱坠、豆蔻年华、美轮美奂、汗牛充栋”等。4注意谦敬成语。如“抛砖引玉、鼎立相助、敬谢不敏、蓬荜生辉”等。5注意两用成语。如“想入非非、异想天开、灯红酒绿、一针见血”等。6注意有的成语不能跟宾语。如“出奇制胜、漠不关心、求全责备”等。7再一类成语,其本身已经含有的意思在文中再加以阐述而导致重复或者出现矛盾。如“忍俊不禁地笑起来、妄自菲薄自己、三令五申地强调、一天天地日臻完善、一个莘莘学子”等。考生要注意普通成语与熟语的合并考查,重视含有近义、二义、多义的成语与熟语,注意准确区分其或本义、或喻义、或引申

59、义、或感情色彩的使用特征。2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美国同八个亚太国家就“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达成一致,该协议减少了成员国之间商品与服务关税及其他门槛。B. 北京林业大学教师施兵通过查阅100多本教材和资料,撰写了一份近30多页的大学英语教材质量分析报告并直呈教育部。C. 我们的很多地方和部门,特别是部门的负责同志,是否把消防安全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决定着他们在安全工作中的态度和做法。D. 大学招生所采取的“择优录取”有利于鼓励青年学生刻苦学习,努力上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公平竞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

60、、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搭配不当,“减少”不能搭配“门槛”。B“近30多页”语义矛盾。D成分残缺,“择优录取”后加“原则”。【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考生在解答此类题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语感检查法。辨析病句,可以依靠预估,一般说来,按习惯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是有语病的地方,病句类型中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义重复、句式杂糅都可用此法。比如A搭配不当,“减少”不能搭配“门槛”;第二,主干枝叶法,按照先找句子主干,再看句子枝叶的步骤来确定病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都可以用此法。比如D经过压缩即可发现,应

61、该在“择优录取”后加“原则”第三,类比检查法,就是仿造一个结构类似的句子同原句作比较,如果仿写句子有问题则说明原句不正确。第四逻辑分析法,就是从事理上分析句子,看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前后语句是否呼应等。第五,寻找标志法,就是抓住病句中一些明显的语音标志。23.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那就是网络阅读。网络阅读远远超越了 传统的阅读概念, , , , , , 。因此,阅读的趣味性大大提高, 吸引力更强 ,影响力更大。能够对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信息形态进行有机的合成能够更好地满足人

62、们沟通交流的需求与传统阅读相比,信息更加全面,视野更加开阔,也更直观、更逼真提供读、看、听三方面的内容它改变了单一的文字或静态的图像的表现形式还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然后借助前后语境确定前后句,再根据关联词、代词、指示代词等确定句子之间的关系。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网络阅读”,根据“因此”可知,最后一句“阅读的趣味性大大提高,吸引力更强,影响力更大”应是对前文的总结,根据“趣味性”“吸引力”“影响力”的顺序,可以将所给六个句子归类,如是讲“趣味性”;是讲“吸引力

63、”;是讲“影响力”,根据前后对应的原则,前面也应该是按照“趣味性”“吸引力”“影响力”的顺序进行分析,这就可以选出答案;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代词“它”确定首句,第句中“它改变”中“它”指代的是“网络阅读”,应放在第一处,这就可以排除AC两项;第句中“它改变了单一”引出中的“对进行合成”,这就排除D项,故选B。【点睛】对于排序题,答题方法如下:首先要感知语意内容,把握文意的连贯性。整体把握,了解语段或句子的中心语意,或找中心句(文眼句),或归结各句语意,把握整体主题或主旨。将句子按意义分类,将各种表意相近的句子归结在一起,然后进行局部调整,最后整体排列,依据语意的连贯性,把握语句的衔接。四、作文

64、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书画鉴赏大家张伯驹的女儿在忆父亲二三事中写道:“父亲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看的书很多:少年时就熟读古文观止;三千多卷的二十四史,二十多岁时便已读完了两遍;资治通鉴也如数家珍;唐诗宋词读记得就更多了。”这就是底子吧。从前的人,不管是写文章的、作书画的、唱戏的,都非常重视打好底子,所以他们的文章、书画、戏,才都样样到家,味道十足,很有面子。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请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要求:明确观点,自拟题目。不少于 800 字。不得抄袭、套作。【答案】要面子,更要底子对于中国人而言,有没有面子似乎是鉴别一个人社会地位高低、造诣成就多少的不二标

65、准。然而殊不知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是坚实厚重的底子在支撑的。所以,我们行于世,不仅要面子,更需好底子,方能成就一番事业。.然而今日有些人所谓的面子却变了味,就文化艺术界来说,不再以清遒的文字抑或绝伦的表演受人敬重,反而由金钱堆砌而成或通过其他的歪门邪道投机钻营。在金钱至上,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引领下,人们重面子轻底子,好做表面文章,务虚不务实,然而这样的追求却往往以惨淡结局或自食其果收场。这样的例子当然绝非偶然。面子和底子,本身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底子是面子的内涵和底蕴,有时底子也需要靠面子来表达;面子是底子的外在表现形式,靠底子来支撑。没有不断夯实的底子的量变,是不可能达到有面子的质变。古人常道:

66、“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正是我们年复一年在学习中不断累积的底子,厚积薄发,以其特有的印记贯穿于我们的思维、行动与表达之上,这种学习既决定了修养与品性,也框定了成就和未来。唯有拥有厚实的底子,我们才能在生活与工作中拥有信手拈来、妙笔生花的自信,才会拥有更为绚烂的面子与成绩。而为了达到真正的“有面子”,我们必须不断夯实底子。这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唯一途径在于我们拥有厚实的传统文化的积淀。钻研五千年的精华,将其与时代的潮流加以有机结合,充实人生的同时,也丰富阅历,于万卷书中静心沉思,脚踏实地地努力积累,内化的能力和素养会使你成为一个有味道的人,又何愁没有面子?在当今社会来说,难能可贵的是

67、:在喧嚣的时代环境中去聆听寂静,做一个潜心打底的“隐者”。当我们专注于一件事时,方能得到最大的回报。以贾岛“十年磨一剑”的耐心,效仿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韧劲,如此坚持,哪怕未来再喧嚣,拥有厚实底子的人也必能脱颖而出。打好底子,不仅是坚持,更是一种态度。是对事业的热爱,个人价值的肯定,更是对时代的忠诚。敷衍潦草的准备是经不起时间的检验的。徒有面子者只是借助时代的东风,讨得一些便宜。而真有底子的人,他的面子是无法被时代的洪流所抹去的。我们这一代,生于嘈杂,更应静心打底,成为真正有底子有面子的人。我们追求金玉其外,更注重镶玉其中。【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暗含任务驱动的材料作文

68、。命题者要求“综合上述材料” 来谈“所思所感”,这个要求的意思是:立意要从材料的整体含义出发,而不能从材料的局部或某个侧面、某个角度、某个意义点甚至某个关键词出发。然后要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材料就属于叙事类材料,考生要根据所叙之事分析出所要阐释的“理”,这是立意所在。【审题】首先解读材料。本次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一段生活类材料,材料借书画鉴赏大家张伯驹以及写文章、作书画、唱戏的名人,广阅博览而成名家之事,说明一个道理,即名望、名声、成就(面子)来自广阅博览的积累(底子),成就是建筑在积累的基础上的,面

69、子是依靠底子撑起来的,没有底子就没有面子,没有底子的面子不是面子而是面具。一句话,本段材料的中心是讲面子(成就)与底子(积累)的关系,这是本题写作立意的基点,也是最佳的切入角度,也就是说本题写作立意要讲面子(成就)与底子(积累)的关系,或从两者关系类比引申开来的社会之事、人生之理。然后分析文体,材料虽然没有限定文体,但根据“明确观点”这一要求来看,应该写作议论文,考生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打开思路。参考立意:调好生命底色,笑迎世道宽阔;有底子才有面子;重视基础;厚积而薄发;强基固本,方能远航;好底子铸就人生高度;有底,蕴自成。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醒目的标题要面子,更要底子,明确

70、展示自己的观点。其次由国人对“面子”的认知引出自己的观点我们行于世,不仅要面子,更需好底子,方能成就一番事业。正文主体部分先指出当今的现象重面子轻底子,然后分析面子和底子的关系,接着指出如何才能有面子打好底子,最后分析如何打好底子。文章反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一俗语,强化观点我们追求金玉其外,更注重镶玉其中。素材:这个时代的一些文化名人很讲究面子。尤其凭借着电视传媒载体提供的便利,更加耐不 住寂寞,踢开冷板凳,直走到荧屏前弄景,还不无感慨地说:这比先哲孔子坐牛车奔波于各国 的讲学可进步多了。其实那种凡事紧张的功利心态,不知道距离孔子的从容淡定要有多远。近日看了几次电视访谈节目,节目主持人解

71、释体育比赛说,运动员在比赛中所以有战胜 美国队的强烈欲望,就是因为他们平时面对浑身优越感的美国人丢失了面子,硬要在赛场上找 回来!原本属于体育范畴的竞技精神,竟被曲解成政治的附庸和民族的快意恩仇 !对于这样明显 的谬误,作为节目嘉宾的一位当今快成了电视明星的文化名人,不仅赞同并且以文化的名义给 以附会阐释。这对于一个以传播文化为己任的文化人,面对自己不甚精通的文化领域随意进行 比附是很失体面的。现在的一些文化名人啊,只要在某一领域有了知名度,人们就期待着他能 诠释世间万象,而文化名人为了面子也就毫不犹豫地强撑着,这真是一个“粉丝”崇拜明星的时代!其实,中国传统的文化名人并不是这样的,他们都是很

72、注重文化内涵的。尽管过去的纸 质媒介无法和现在的信息传播同日而语,但在古人身上透显出极强的自信,这是因为他们只是 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张扬个性,高蹈理想,仰天大笑也能立在天地间,人们倍感清爽。李白的“天 生我材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放;王勃虽“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然当仁不让,舍 我其谁的率性让后人企羡。他们流传千古就是因为有特立独行的人格,有着极深厚的文化底子, 哪里需要外在面子上的装点。现代文人与其在面子上强撑,不如好好修修自家功课。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人物都秉承了这个基本素质,摒弃了面子上的炫耀,注重个人的内在文化修行,把 学识深厚且不拘礼法当成一种文化性格写进典籍中世代传承。因此,

73、看道家学派的人跑到深山密林去归隐,做闲云野鹤一样的文人,倒也洒脱。寂寞了找几个朋友聚聚,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虽说也有些作秀的嫌疑,但毕竟是给野外的 山水注入了书卷气,身子是清洁的,表情是闲适的。即使少了些人前露脸的机会,但他们那极 有韵味的琅琅书声也能跋山涉水地来到世人面前,有的竞穿越千古,流传至今。你看庄子走在山阴道上的神态,那种优游和气度不仅倾倒了奉命恭请他做官的楚国使臣,更让一代又一代的 读书人仰望。虽槁项黄馘,却口吐莲花,心游万仞;即使取类设喻,也能落崖惊风,幻化万方, 那真是站在文化长河上游的一道绝佳风景,他太真实了,直把面子承载的沉重负担尽甩脑后, 而守住的是自由的高贵,

74、人性的尊严。中国现代文人特爱面子确实丢了一些本该继承的传统。眼睛太关注一些面子上的东西,胸 襟就变狭窄了,做事也少了章法。碍于情面,现代人的例子不好举,姑且以一个古人的例子给 大家会意:据世说新语容止载,三国时曹操接见匈奴使臣, “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 崔季硅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接待完毕,曹操派人问使臣对魏王的印象如何,使臣回答: “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若早知别人有如此的慧眼,何苦要制造些假象装门 面?且不管这个故事真实与否,但是给那些太爱面子的人上了一课:能否“雄远国” ,面子真没 太大作用,相反,过于注重面子上的掩饰往往成为点缀史实的笑话。不知今人能否从上面的例

75、 子中悟出些道理。其实,越是有成就的人越是顾及脸面,这是常理,只是有些人能清醒地认识到生命之中 有比面子更重要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就舍一时之面子,而成就千古之大业。例如唐太宗对待魏征。注重面子,关键是要在足够的文化底子之上来整容,这样言谈举止中才能流露出人们期 待的惊喜。尽管不同文化都在宣扬个人价值的实现,但这种价值的体现都是讲究文化内涵的。文化人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受世人的尊重,作为一种文化的路标立在那里,就必须要注重自己的文化底子。【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

76、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