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诵读 无 衣一、文学常识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奉为经典。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余篇,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十五“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涵盖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等内容,表达了他们对受压迫、受剥削的处境的不满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二、创作背景一曲爱国主义的慷慨战歌公元前 771 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夷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时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
2、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三、名家点评1.春秋二百四十年,天下无复知有复仇志,独无衣一诗,毅然以天下大义为己任者也。谢枋得叠山集2.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吴闿生诗义会通3.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陈继揆读诗臆补一、整体赏析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全诗共三章,章句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第一章,统一思想。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无衣”
3、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第二章,统一行动。“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第三章,一起上战场。“与子偕行”,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五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
4、,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展现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无衣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这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力的古代军歌。二、白话译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铠甲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节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
5、才能“同袍”“同泽”“同裳”。B.第一、二节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C.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是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反映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解析】选 C。C 项,表现了百姓宁可“同袍”“同泽”“同裳”也要奔赴战场,共同杀敌,誓死卫国的精神。2.诗歌每章首二句都采用问答的形式,这种形式有什么好处?答:_答案: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意在引发士兵思考。面对强敌侵略,激发士兵同仇敌
6、忾的战斗热情和保家卫国的决心,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一问一答,使人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根据句意,默写诗经秦风无衣中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步调一致、奋起作战的句子:(1)我同你一样仇恨敌人:_。(2)我同你一起行动起来:_。(3)我同你一起上战场:_。(4)诗中表现战士们准备好武器,一起战斗的句子是_,_。答案:(1)与子同仇(2)与子偕作(3)与子偕行(4)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春江花月夜 一、作者简介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约 660约 720),唐代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
7、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存诗两首,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二、创作背景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曲”。其曲调或说创自陈后主叔宝,或说创自隋炀帝杨广。其内容大都是敷衍题目而描写景色,或稍涉脂粉;形式则或为五言四句,或为五言六句,体制短小,格局拘束。张若虚作此诗,虽说也是沿循了前人写旧题乐府诗往往敷衍题目的常例,但其内容有所开拓,篇制大为扩展,格调与境界更是远在同题
8、诸作之上。一、整体鉴赏此诗题目,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整首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诗人入手擒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照在花树上,像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清明澄澈的天
9、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自然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像,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白云”四句总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诗篇把“月”拟人化,“裴回”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
10、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做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全诗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二、白话译文
11、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茂盛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粒儿在闪烁。月色如霜,所以飞霜无从觉察。汀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12、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思妇的梳妆台。月光洒在思妇的门帘上,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大雁远飞却不能飞出月光,鱼儿出没只能使水面泛出波纹。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落月撩拨着离人的别愁,将光辉洒满江畔的林木。1.下面关于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共三十六句,共换八韵。全诗随着韵脚的
13、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C.“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D.全诗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交融之物,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解析】选 A。四句一换韵,共九韵。2.“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共”和“生”在诗中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描绘了一幅春江月
14、夜的壮丽画面:江湖连海,月共潮生。一个“共”字,强调了春江与明月天然的诗意联系;一个“生”字,则又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热情。3.请赏析“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妙处。答:_答案:与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如出一辙。张若虚感叹江月长明而人生短促,个人的生命是短暂易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于是“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源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这里“代”的叠用、“年”的叠用,有一种音节美、韵律美。4.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春江花月夜中
15、“_,_”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两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2)写 出 江 天 一 色,没 有 些 微 灰 尘,只 有 明 亮 的 一 轮 孤 月 高 悬 空 中 的 句 子 是“_,_”。(3)春江花月夜中,诗人仰望明月,遐思冥想,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进行探索的两句诗是:_?_?(4)春 江 花 月 夜 中,合 写 离 人 怨 妇,总 领 下 文 的 两 句 诗是:_?_?(5)春 江 花 月 夜 中,表 现 游 子 梦 中 神 游 故 乡 无 着 无 落 的 离 情 的 两 句 诗是:_,_。答案:(1)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2)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3
16、)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4)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5)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将 进 酒 一、作者简介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乐府、歌行及绝句皆有极高成就,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被后人誉为“诗仙”,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二、创作背景天生我材必有用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
17、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欢饮,借酒放歌,抒发情怀。一、整体鉴赏开篇两组长句如挟天风海雨迎面扑来。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诗人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当;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韵律。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悲叹人生短促,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间的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于是,这两个长句既有比喻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出生命的渺小脆弱。“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表象而已。诗人用乐观的口
18、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这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已跳出了一般读书人或士大夫的顾影自怜、怀才不遇的情结,大有“君子坦荡荡”之风;“千金散尽还复来”,更进一步拓宽了中国古代读书人视金钱如粪土的境界,在他眼里,千金何足贵,散尽还复来。这是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作者接着描绘了一场盛筵,“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罢休。“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使我们似乎听到了诗人在席上频频地劝酒。“钟鼓馔玉”即富贵生活,可诗人却认为这“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愿醒”。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
19、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这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最可贵的性格。这里,诗人是用古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说到“惟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做代表。“陈王”曹植于曹丕、曹睿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诗人以曹植受其兄曹丕排挤迫害而抑郁不得志自况。曹植当年为了排解心中不快能不惜美酒昂贵,自己为什么要怕花钱呢?只管尽情地痛饮吧!这里一个“何为”,一个“径须”,充分表现了诗人不惜一切只想痛饮的情景。这不惜一切痛饮,更加突出了诗人心中无可排解的愁苦。在“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中,诗人不惜一切代价买酒痛饮的情状与气概,更能看出其心中愁苦至极。诗人以一个“愁”字结束全篇,更加有力地突
20、现了作品的主题。二、白话译文你可见黄河水从天上流下来,波涛滚滚直奔向东海不回还。你可见高堂明镜中苍苍白发,早上满头青丝晚上就如白雪。人生得意时要尽情享受欢乐,不要让金杯空对皎洁的明月。天造就了我成材必定会有用,即使散尽黄金也还会再得到。煮羊宰牛姑且尽情享受欢乐,应当喝他三百杯也不要嫌多。岑夫子啊、丹丘生啊,快喝酒啊,不要停啊。我为在座各位朋友高歌一曲,请你们一定要侧耳细细倾听。钟乐美食这样的富贵不稀罕,我愿永远沉醉酒中不愿清醒。圣者仁人自古就寂然悄无声,只有那善饮的人才留下美名。当年陈王曹植平乐观摆酒宴,一斗美酒值万钱,他们开怀饮。丹丘你为什么说钱已经不多,你尽管端酒来让我陪朋友喝。管它名贵五
21、花马还是珍贵皮衣,快叫侍儿拿去统统来换美酒,与你同饮来排遣这万古常愁。1.对将进酒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的主旨跟蜀道难不同,它着力刻画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实是以劝酒为名浇诗人胸中块垒。B.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豪放只是它的外壳,而内核则是愤激。C.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开头四句写悲,“人生”以下六句写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D.诗的开头两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赋的手法,渲染了一种阔大的境界,读来很有声势,又富有慷慨悲壮的韵味。【解析】选 D。“古代民歌中赋的手法”有误,应该是排比、夸张。2.诗人要“但愿长醉不愿醒”,用古
22、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说到“惟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的例子。引用陈王的典故,用意何在?答:_答案:陈王,即曹植,才华横溢但遭其兄曹丕猜忌而郁郁不得志,一生才学无可施展,只能借酒消愁。其狂放不羁的性格与李白极为相似。作者有感于自己像曹植一样备受排挤,怀才不遇,有志难展。这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作者是借曹植的典故尽吐心中的不平之气。3.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请找出将进酒的“诗眼”并赏析。答:_答案:诗眼:“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赏析: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钟鼓”本是一种乐器,在这里是击鼓作乐之意,“馔玉
23、”是指精美的食品,意指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那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的生活。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4.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将进酒中表现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_,_”。(2)将进酒中“_,_”是诗人酒后的狂言,也是酒后的真言;是诗人的豪放,更是诗人的激愤。(3)气势惊人,以时间空间范畴夸张,以比喻来表现人生易逝的诗句是:_,_ _!(4)李白将进酒中以曹植痛饮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下千古美名,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句子是:“_,_。”答案:(1)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2)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3)
24、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4)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神宗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贬黄州,后又被贬惠阳(今广东惠州)、儋州。北还第二年病死于常州。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泛,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
25、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作品传世。二、创作背景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诗人为悼念妻子王弗而写的。王弗十六岁与苏轼结婚,她聪明贤惠,又有识见,夫妻感情一向笃厚,但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在汴京(今开封)谢世,年仅二十七岁,次年归葬于故乡四川祖茔。经过十年宦海沉浮的苏轼,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对亡妻深挚的思念之情。三、知识链接 悼亡诗,古代诗歌题材之一,多为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始于西晋文学家潘安。潘安对妻子的感情始终如一,情深意笃,五十岁时妻子不幸病逝,潘安悲痛之极,服丧一年,作悼亡诗三首。诗中所写都是日常生活之事,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流畅,所流露的真
26、挚、自然、深沉的夫妻之情,颇为后人赞赏,悼亡诗便成为丈夫哀悼亡妻的专用诗题。后也指对亡故亲人或朋友表达追悼、哀思的诗歌。一、整体赏析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上片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不思量。自难忘”,人虽死亡,但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因为作者时至中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
27、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抹杀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境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下
28、片的头五句,才入了主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的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落。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
29、寸断。推己及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真挚,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婉。二、白话译文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忘。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竟无处向你倾诉满腹的悲凉。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
30、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前仿佛见到你正在打扮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淋漓的热泪洒下千行。想来每年我只能在月明星稀之夜,在那有乱石矮松的山坡上垂泪相思吧。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上片写作者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B.“无处话凄凉”既是作者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的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作者诉说凄凉。C.“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
31、苦经历、感情,都蕴含在这六个字之中了。D.下片记述梦境,表达了作者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全词浓墨重彩,抒写出对亡妻的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情调凄凉哀婉。【解析】选 D。“浓墨重彩”错。2.虚实相生是本词最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答:_答案: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作者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感情的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致;而随着入梦和梦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别相思苦;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苦;积思成梦,幽梦泪千行亦苦;梦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冈,则更苦。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是“_,_”。(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三句由梦境回到现实,凄凉黯然之情乍现。(3)词中的“_,_”两句将现实与梦境融为一体,写出自己实际情况的惨淡。(4)词中想象妻子梳妆情形,表达对亡妻深切思念的句子是“_,_”。答案:(1)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2)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3)尘满面 鬓如霜(4)小轩窗 正梳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