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节 体会语句含意 体验与探究 真题体验 1.(2009山东)(原文见第1节“真题体验”)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 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 途。(2)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 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 家的路。解析 理解句子含意,要注意句子所在语段的意 思,分析句中重点词语或修辞手法等。(1)句中“机会和压力”是指外界的力量,(2)句中“回 家的路”中的“家”指自己的心灵世界。答案 (1)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 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没有真正的内心生活。(2)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
2、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 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 宁静。2.(2008辽宁)(原文见第2节“真题体验”)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2)他仿佛仍然无法走入雨的梦幻之中。解析 (1)作者将“在雨中回眸人生的苦乐酸 甜”,与“在书斋中伏案回忆往事”作比较,指出不同,所以这句话同回忆人生有关。(2)男娃与那条小狗的欢快相反,所以这句话 中“梦幻”一词应指“雨中的快乐”。答案 (1)“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是指在雨 中回眸人生,用“雨”打开记忆之门,同时也为 记忆染上“雨”的色彩。(2)“他仿佛仍然无法走入雨的梦幻之中”是指 小男
3、孩虽然在雨天出游,但是并没有感受到雨中 的乐趣。真题探究 从考试实际看,句意体会题主要有两种:一 是从文中选出重要的句子,请说说它的含意(或 问作者有什么用意,或说说你对的理解);二是体会文章标题的含意。从命题意图看,高考所选的句子,一定是在“体会”“品味”上有一定困难的句子,即有“可考性”的句子。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 子,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表达较为突出的句子。整合与点拨 知识整合 1.掌握句意体会的原则:(1)由词语而句子,即根据句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理解句子;(2)由形式而 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方法,以及 句 子 的 语 气 语 势,理 解 句 子 所 表 现
4、 的 形 象 和 事 理;(3)由篇章而语句,即在句子所处的语言环 境中,联系上下文或全文,去理解句子的真实含 意,不可以偏赅全,管中窥豹。2.重点训练以下几种重要句子:(1)主旨句或感情特别丰富的句子,(2)表 达有特色或抽象含蓄的句子。阅读点拨 句子的含意一般有基本含意(表层含意)、深层含意之别。所谓“体会文中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包 括三层意思,首先是体会句子的表层意义。其次 是体会句子的语境意义(深层含意),即在一定 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如概括意义、哲理意 义、象征意义。这方面的理解是高考考查的重要 内容。第三是体会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在此而 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这一点也是高考考查
5、的范 围。各种转义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句外意义,常常是考查的 重点,复习时,要留心这方面的内容。如何理解、体会句子含意呢?可从以下角度 入手:1.从关键词语入手 一个句子中总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 语,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所以,体会句子 含意一定注意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找到它们,也就意味着把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主要词语的 理解。这在句子的理解、体会过程中是非常关键 的一步。当冬天撤去了那皎白的冰雪之幕,在水面薄冰上试步的乐趣享不到了,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本句话最重要的地方是“浸透”这个词语的重要含义,这个词语很简单,就是“到处都
6、有”,那么把什刹海的灵魂浸透,就说明了春意的无处不在,题目难度不大。答案 春天来了,什刹海的水充满了春意。例如 2008年四川卷我爱水:解释画线的 句子在文中的含意。2.从分析修辞入手 为了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精辟有力,作者常用修辞手法。作答的关键是将使用修辞手 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 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可。如果 是比喻句,就要找出两者的相似性,是借代句就 要找出相关性,是比拟句就要找出形象性等。如乡土情结中“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 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 境遇。我们从四个比喻的本体的个性特征中
7、看 出,这些植物的共同特征是没有根、没有依靠。再结合文章分析,作者用这些事物比喻游子,体 现了游子共同的特征,因为游子本身也具有比喻 句中喻体的特点。3.从特殊位置入手 重要的句子往往在文章中或语段中起关键作 用,理解并解释它时,可以考虑它在文章中处于 什么地位。做题时首先要判断句子在文中和文段 中的地位,然后寻找相关答题区位,确定基本含 意。如首括句常常概括段意或总起全文,尾括句 往往作总结,过渡句往往总结上段,概括揭示下 段内容。懂得了这些,就容易解释句子的作用和 意义了。4.从文本主旨入手 中心思想(主旨)渗透在文章的各个部分,任何一个关键句子都会与中心思想有着这样那样 的联系。体会时可
8、以结合主旨来进行。5.从相邻句子入手 有些句子不在文章、语段开头起总起作用,也不在文章、语段结尾起小结作用,而是在文章 或者语段中间。对这种句子的理解,特别要结合 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是看与这个 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6.从结构层次入手 有些句子结构较复杂,如附加成分较长的单 句,可通过摘取句子主干,留心附加成分的办法 来体会;如果是一个复句,如是一个并列关系的 句子,句意应是两个并列意思的相加;如是一个 偏正关系的复句,句意当然放在“正”部分,但“偏”部分绝不可忽视。忽视它,可能丢失要点。以上几种解读句子的方法既可以独立运用一 种,也可以视情况把其中几种结合
9、起来运用,总 之视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当然解读句子是没有定 法的,句 子 的 理 解 最 重 要 的 前 提 还 应是结合文 本,立足文旨,否则就是空谈。现场批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同里的黄昏是一首歌 寅 公 同里的黄昏是一首二声部的歌。温柔的斜阳照着古镇,水乡在暖暖的、明 黄的影调中,就像一幅水彩画一样。斜阳余晖里,我们缓步走在幽静的街巷 中,一边是河,一边是古朴的房舍。小河边的驳 岸上,浣洗的小镇女子和写生的美术系学生,共 同为我的镜头中的古镇点缀了人气。村妇绞干最 后一件衣裳,而对面虚掩的木门轻启,一妇人手 拎菜桶,轻轻走下台阶,在河沿边俯下身去,用 竹桶将水左右一分,然后打一
10、桶水上来,灵巧地 摘净菜叶,返身走上台阶,木门关闭,水波不兴。邻家的老婆婆颤巍巍地跨出门槛将一桶水干净利 落地倒入家门口的河里,惊起一只蜷着身子正要 休息的鱼鹰。老伯背着双手拎着瓶酒,哼着小曲 从不远处的小店踱出,家中的饭桌上定有丰富的 小菜等着沽酒归来小酌几杯吧。河 里 收 工 回 家 的 游 船 在 渔 歌 声 里 慢 慢 靠 岸,船 家 女 边 摇 着 橹 边 对 河 边 熟 识 的人家打招 呼,吴侬软语听来就像苏州评弹般婉转动听。于 是,古镇民居区的低声部那一串串的音符随着院 子里的炊烟缓慢而抒情地飘洒在河道里、空气中。乌篷船上,丈夫摇橹,妻子生火做饭,小 灶升 起 了 青 白 的 炊
11、 烟,孩 子 坐 在 船 头,小凳方 桌,在展开的作业本上写画着。这幅只有在电影 或文学作品中见过的景象,当它活生生展现在我 面前时,我一时激动得有点儿不知所措。一棵被雷电烧空了躯干的洋槐,斜斜地贴 着水面长出去,亭亭玉盖下,一张方桌,几把木 椅,用宜兴紫砂壶泡着的半壶龙井茶冒着袅袅香 气。一位鹤发老者正坐在方桌旁品着茗,一脸的 安详和惬意。我突然悟得,其实老人正在品味的 这种梅妻鹤子的悠然人生正是千年来中国文人追 求的极致。古人云: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聪明的隐士总是不忘了隐居的首要条件是满足基 本的生活所需,陶渊明们虽然“采菊东篱下,悠 然见南山”,但却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只有 如这位
12、老者一样,选一个宁静的所在,比如同 里,虽然与世无争,却也不为生活所扰,更利于 修身养性,着实令人艳羡。有的人家已经开始吃晚饭了。门外摆个小 方桌,长条凳上坐着一对老夫妇,吃得有滋有 味,悠然自得。一碟泡菜、两碗绿豆稀饭,一顿 很不丰盛的晚餐,如老伴俩平淡宁静的一生,却 无言地揭示着粗茶淡饭与老伴俩皱纹满面之间的 关系。一个与世无争的小镇,平淡得如一碗绿豆 稀饭,却如海龟一般的长寿和具有生命力,正是 中国人文历史上的浓重一笔。肚子饿了,找到传闻中上过中央电视台的“古镇一绝”臭豆腐摊子。那“臭豆腐”香味扑 鼻,味道果然不错。站在臭豆腐摊旁吃掉那串抹 了辣椒的臭豆腐,比在人来人往的闹市里多了一 份
13、安然。当我们转悠到古镇最最著名的明清街时,看到的是另外一幅黄昏的景象:古街的两边商家 林立,红灯笼黄幡子呼啦拉地飘在风里。河边一 溜在夕阳下喝茶聊天的人们看着风景,同时也将 自己坐成了一道风景。竖着“太湖三白”的饭店 里呲呲啦啦地开始飘出饭菜的香味。讨价还价的 声音沿着青石板的街道曲曲折折的传到耳朵里。这一切的一切都合成了古镇的高声部:高亢激 越,商业味十足。随意走进一家傍河而开的小饭店,依着河 水,听着悠扬的带有苏州评弹味道的小曲,享受 着同里的美味佳肴。我们点了古镇的特产阿婆菜 和塞肉面筋,炒一盘春天新抽出的青菜苔,温一 壶同里黄酒。老板和老板娘都是年近半百的人,一个炒菜一个招待客人,还和
14、我们拉起了家常。店小二是店主的儿子,除了“跑堂”,质朴热情 的小伙子还为我们唱了几首江南小调,多才多艺 可见一斑。不禁让人遐想,这样灵秀的山水养育 了怎样灵性的儿女。傍晚时分,我们和一天中最美的同里告别。走出那条柏油路时,船歌又一次地轻轻回响在耳 边,暮色伴着斜阳挥洒下来直到天的那一边(选自寅公文集)本文第段写道:“陶渊明们虽然采菊东篱 下,悠然见南山,但却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 便,只有如这位老者一样,选一个宁静的所在,比如同里,虽然与世无争,却也不为生活所扰,更利于修身养性,着实令人艳羡。”这句话表现 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现场答案】表现了作者对同里老者与世无争、不为生活所扰、利于修身
15、养性的生活的羡慕之情。【评分分析】该答案得3分,它抓住了关键词“艳羡”这一情感 语,第 一 种 感 情 要 点 抓 得 好。但 对“陶 渊 明 们极大的不便”这半句话所包含的情感却视 而不见。【正确答案】通过“陶渊明们”与“同里老人”的生活情态的 对比,否定了“陶渊明们”的没有满足基本生活 所需的“小隐隐于林”的生活,赞扬了“同里老 人”们梅妻鹤子(与世无争、不为生活所扰、更 利于修身养性)的“大隐隐于市”的悠然人生。【增分提示】对于较长较复杂句子的思想感情的把握,最重要 的是先划分句子的内部层次关系。然后分层理 解,合成答案。如本句,包含两层意思。前半句 的关键词“生活的不便”,已看出作者对
16、“陶渊 明们”的否定,后半句的关键词“艳羡”,感情 已很明显。训练与总结 考点针对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问题。核心提示:人是散落的珠子,文化就是串起它的 细线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龙应台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 出100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 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地带 了85岁的父亲去听。从小他就唱“我好比笼中 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 比潜水龙,困在了沙滩”,老人想必喜欢。遥远的10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 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 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 苟活15
17、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 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 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卡 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 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 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 声:“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 他,发现他已是老泪纵横,泣不成声。父亲16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 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 国民党政府招兵,这16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 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 的斗争对峙中仓皇度日,70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
18、及道别的母亲。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 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 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 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得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 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 眼里还有泪花。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识,但是在眼光接触 的时候,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是曲 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 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相识的人变成了一 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在那以后,我陪父亲去听过好几次四郎 探母,每一次都会遇见父辈们和
19、他们的中年子 女;每一次都像一场灵魂的洗涤,感情的疗伤。从四郎探母,我有醍醐灌顶似的发 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能在星空 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400 年后仍让人感动。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 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们从四 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 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千拜 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拔出了深深扎 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艺术像一块沾了 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 口。文化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 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
20、是 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 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 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 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四郎 探母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 了社会的文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 的中年儿女,或者对这段历史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经历过四郎探母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 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 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依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 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选自
21、南方周末2004年12月23日)1.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1)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2)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要句子的丰富含 意的理解。第(1)句要抓住“一组密码”的比 喻义,再联系全文主旨读文化的重要作 用,说出“交换完密码”后的作用。第(2)句关键要说出“细丝”的两层比喻义,一是“柔弱”,二是“串起散落的人的珠 子”。答案 (1)说明了这些中年儿女都明白父辈的心 愿,彼此心照不宣,静默中他们已然成了温情脉 脉的群体。(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看起来是柔弱无力的(或“文化在强权政治、战争或命运面前往往柔 弱无力”),但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22、或文化 认同性)。考点滚动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题。核心提示:生命在苦难中绽放 好一朵木槿花 宗 璞 又是一年秋来,洁白的玉簪花挟着凉意,先 透出冰雪的消息。美人蕉也在这时开放了。红的、黄的花,耸立在阔大的绿叶上,一点不在乎秋的 肃杀。以前我有“美人蕉”不美的说法,现在很 想收回。接下来是紫薇和木槿。在我家这以草为 主的小园中,它们是外来户。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紫薇似 娇气些,始终未见花。木槿则已两度开放了。木槿以前给我的印象是平庸。“文革”中许 多花木惨遭摧残,它却得全性命,陪伴着显赫一 时的文冠果,免得那钦定的植物太孤单。据说原 因是它的花可食用,大概
23、总比草根树皮好些吧。学生浴室边的路上,两行树挺立着,花开有紫、红、白等色,我从未仔细看过。近两年木槿在这小园中两度花发,不同凡响。前年秋至,我家刚从死别之痛中缓过气来不久,又面临了少年人的生之困惑。我们不知道下一分 钟会发生什么事,陷入极端惶恐中。我在坐立不 安时,只好到草园踱步。那时园中荒草没膝,除 我 们 的 基 本 队 伍 亲 爱 的 玉 簪 花 外,只 有 两 树 忍 冬,结了小红果子,玛瑙扣子似的,一簇簇挂着。我没有指望还能看见别的什么颜色。忽然在绿草间,闪出一点紫色,亮亮的,轻 轻的,在眼前转了几转。我忙拨开草丛走过去,见一朵紫色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这是木槿。木槿开花了,而且是紫
24、色的。木槿花的三种颜色,以紫色最好。那红色极 不正,好像颜料没有调好;白色的花,有老伙伴 玉簪花已经够了。最愿见到的是紫色的,好和早 春的二月兰、初夏的藤萝相呼应,让紫色的幻想 充满在小园中,让风吹走悲伤,让梦留着。惊喜之余,我小心地除去它周围的杂草,做 出一个浅坑,浇上水。水很快渗下去了。一阵风 过,草面漾出绿色的波浪。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 花在一片绿波中歪着头,带点调皮,却丝毫不知 道自己显得很奇特。去年,月圆过四五次后,几经洗劫的小园又 一次遭受磨难。园旁大兴土木,盖一座大有用途 的小楼。泥土、砖块、钢筋、木条全堆在园里,像是零乱地长出一座座山,把植物全压在底下。我已习惯了这类景象,知道毁
25、去了以后,总会有 新的开始,尽管等的时间会很长。没想到秋来时,一次走在这崎岖山路上,忽 见土山一侧,透过砖块钢筋伸出几条绿枝,绿枝 上,一 朵 紫 色 的 花 正 在 颤 颤 地 开 放!我的心也震颤起来,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 我。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我跨过障碍,走近去看这朵从重压下挣扎出 来的花。仍是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略有皱 褶,似乎在花蒂处有一根带子束住,却又舒展自 得。它不觉得环境的艰难,更不觉得自己的奇特。忽然觉得这是朵童话中的花,拿着它,任何 愿望都会实现,因为持有的,是面对一切苦难的 勇气。紫色的流光抛撒开来,笼罩了凌乱的工地,那朵花冉冉升起,倚着明亮的
26、紫霞,微笑地俯看 着我。今年果然又有一个开始,小园经过整治,不 再以草为主,所以有了对美人蕉的新认识。那株 木槿高了许多,枝繁叶茂,但是重阳已届,仍不 见花。我常在它身旁徘徊,期待着震撼了我的那朵 花。它不再来。即使再有花开,也不是去年的那一朵了。也 许需要纪念碑,纪念那逝去了的、昔日的悲壮!2.“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 然地生长起来”一句中连用三个“偶然”,结 合语境说明它们的不同含义,并分析作者寓含 在句子中的感情。()解析 该题将对关键词语和句子蕴含的思想感 情结合起来考查,对体会句子含意有指导意义。答案 (1)前两个“偶然”是指随意的、漫不 经心的,后一个“偶然”是指出
27、乎意料的。(2)表达了作者对木槿花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之情。3.“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这句话蕴含着怎 样的意思?作者反复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解析 做题时注意该句句式特点感叹句和 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答案 木槿花遭遇到难以承受的苦难,但仍然 保留有生命的信念,有战胜困难的勇气。这样 写既强调了木槿花在面临恶劣的环境时所特有 的面对一切苦难的勇气,也对点明本文主旨起 着强化作用。4.简要概括木槿花“好”之所在,并分析文章以 “好一朵木槿花”为题的作用。解析 概括时应圈出描写木槿花的文字,从外 在形象和内在精神两方面概括。答案 木槿花奇特,不娇气,在重压之下顽强 挣扎,不畏艰难,能够面对一切苦
28、难。一个 “好”字写出木槿花的不同凡响。既写木槿花 的形象美,又写它的精神美,抒发了作者的赞 美之情。5.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1)文章开头、结尾都写到了美人蕉,这在文 中具有什么作用?(2)作者在结尾写道“也许需要纪念碑,纪念 那逝去了的、昔日的悲壮”。作者所需要纪念 的是那朵“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吗?解析 第一问考穿插性材料的作用,关键是正 衬。第二问考查的是对本文主旨的理解,要答 出“托物”后面的“志”。答案 (1)美人蕉“一点不在乎秋的肃杀”,让 作者认识到生命的顽强,作者以美人蕉来正面衬 托木槿花顽强的生命力。(2)不是。作者所要纪念的是那种在重压之下战 胜重重困难的勇气,那种
29、坚忍不屈的性格,那种 顽强的生命力。考点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核心提示:生命的辩证法 破碎的美丽 乔 叶 有时候,我甚至相信:只有破碎的东西才 是美丽的。我喜欢断树残桩枯枝萎叶,也喜欢旧寺锈 钟破门颓墙,喜欢庭院深深一蓬秋草、石阶倾斜 玉栏折裂,喜欢云重雾冷星陨月缺、根竭茎衰柳 败花残,喜欢一个沉默的老人穿着褪色的衣裳走 街串巷捡拾破烂,喜欢一个小女孩瘦弱的双肩上 背着花布块拼成的旧书包上学。每当看到这些零 星琐屑的人情事物时,我总是很专注地望着他 们,直到把他们望到很远很远的境界中去。我深深相信:破碎的东西比完整的东西更 为真实、更为深刻,虽然它是那么平常、那么清 淡、那么落魄
30、,甚至那么狼狈。他们从光艳十足 无可挑剔的巅峰骤然落地或是慢慢地坠下慢慢地 沉淀慢慢地变形,然后破碎,然后走进我的视线 中,走到辉煌已假借给别人的今天。我不知道他们曾经怎样的美丽过,所以我 无法想象他们的美丽。也因此,我深深沉醉于这 种不可想象不可求源的美丽之中,挖掘着他们绚 丽的往昔,然后,蓦然回首,将这两种生命形态 拉至眼前,黯然泪下。这不可解释的一切蕴涵着 多少难以诉说的风花雪月悲欢离合,蕴涵着多少 沧桑世事中永恒的感伤和无垠的苍凉啊!破碎的事物就这样印满了重重叠叠的生命 的影迹,那么沉厚,那么绰约,却那么美丽。同 样,很残忍的,我相信破碎的灵魂才最美丽。我喜欢看人痛哭失声,喜欢听人狂声
31、怒 吼,喜欢人酒后失态吐出一些埋藏在心底发酵的 往事。我喜欢素日沉静安然的人喋喋不休地诉说 苦难,一向喜欢满足的人忽然会沮丧和失落,苍 老的人忆起发黄的青春,孤傲的人忏悔错过的爱 情。我喜欢明星失宠后凄然一笑,英雄暮年时忍 痛回首,官场失意者独品清茶,红颜逝去的佳丽 对镜哀思。我喜欢人们在最薄弱最不设防的时候 挖出自己最痛最疼的那一部分东西,然后颤抖,然后哭泣,然后让心灵流出血来。每当这个时候,哪怕我对眼前的人一无所 知,我也一定会相信:这个人拥有一个曾经非常 美好现在依然美好的灵魂,他经历的辛酸和苦难 以及那些难以释怀的心事和情绪是他生命中最深 的印记和最珍爱的储藏。只有等他破碎的时候,他才
32、会放出这些幽居已久的鸽子,并且启窗露出 自己最真实的容颜。我知道:只要他的窗子曾经 打开过哪怕仅仅打开一秒钟,他就不会是一 个老死的石屋了。能够破碎的人,必定真正活过。林黛玉的 破碎,在于她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破碎,源于她历尽沧桑后一刹那的彻悟和超脱;梵高 的破碎,是太阳用金黄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断 感受到剧痛;贝多芬的破碎,则是灵性至极的黑 白键撞击生命的悲壮乐章。如果说那些平凡者的 破碎泄露的是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那么这些优 秀灵魂的破碎则如银色的礼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 天空。我不得不喜欢这些能够把眼睛剜出血来的 破碎的美丽,这些悲哀而持久的美丽。他们直接 触动我心灵中最柔软的部分,让我
33、随他们流泪欢 笑叹息或者沉默那是一种多么令人心悸的快 感啊!是谁说过:一朵花的美丽,就在于她的绽 放。而绽放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啊!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第五段由七个“我喜欢”的句式组成,前六个是分说,最后一个是总说,具体形象 地展示了难以诉说的风花雪月、悲欢离合,充满感伤和苍凉的沧桑世事等。B.敢于破碎的人,必须是个性突出的人,像林 黛玉像三毛像梵高像贝多芬,他们都是卓 尔不群、特立独行、多愁善感、才华横溢的 人物。这些优秀的灵魂,他们破碎的声音,一一构成了人生的绝响。C.第八段中说这种“破碎的美丽”是“悲哀而持 久”的。因为悲哀,我们会随之流泪欢笑、叹 息沉默;因为
34、持久,我们的眼前和身边也如今 夜月光那样始终是昏暗不明的。D.最后一段中说“绽放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作者巧借花心的绽放来比喻灵魂的破碎,妙用 凄然的美丽来渲染感伤的心情,言有尽而意无 穷,久久地牵动读者的心绪。E.本文语言清新、美丽、隽永、干练、缜密,充 满了女性的灵气与聪颖,让我们深深地感悟到 只要我们曾经轰轰烈烈地奋斗过,那么我们就 不必掩饰绚丽光景下的惨烈。解析 B项对人物个性的概括以偏赅全。C项对“持久”的解说有误,应为我们心中这种别致的幸福和欢乐像田野和草场一样广阔无边,像月光 一样细密绵长。答案 BC 7.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1)只要他的窗子曾经打开过哪怕仅仅打 开一秒
35、钟,他就不会是一个老死的石屋了。(2)一朵花的美丽,就在于她的绽放。而绽放 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啊!解析 第(1)句,阅读本句的前后文可知,打 开窗子放出的是内心最为珍爱的储藏,这样才 能“露出自己最真实的容颜”,也就是真实;只有打开过窗子,也就是破碎过的人生才是美 丽的人生。第(2)句,全文由“破碎的东西”写到“破碎的灵魂”,即由物及人。最后一句 显然是以花来喻人的,花和人一样,都是因为 破碎而美丽。答案 (1)破碎时,人们要打开心扉,袒露自 己内心的珍藏,表现出最为真实的一面;这是 人生的必需环节,只要有了破碎和袒露,人生 就是美丽的。(2)用花来比喻人生,人生如花一样,都想 要绽放自己的美
36、丽,然而,花是因为花心的破 碎而美丽,言下之意是人生只有破碎,才能显 示出美丽。8.文章中列举的林黛玉、三毛、梵高、贝多芬 等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解析 本段开头一句是对全段的总括,举例是 为了论证这一观点的,同时,在本段的最后,作者将平凡者和优秀灵魂的破碎进行了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这些优秀灵魂的破碎值得我们去 赞美的思想。答案 举例是为了论证“能够破碎的人,必定 真正活过”的观点,进而阐明优秀灵魂的破碎 会展现出无比丰富的美丽、值得人们去赞美的 观点。9.一 般 人 都 是 追 求 圆 满、向 往 完 美、憧 憬 辉 煌 的,而作者却偏偏喜欢破碎、欣赏残缺。对于 这一点,你怎么看?解析 完整解答
37、这道题,需要理解和把握全文 的 中 心 思 想,理 解 破 碎 这 种 状 态 曾 经 是 美 丽 的,理解喜爱完美和喜爱破碎本质上是一样的。答 案 完 美 和 破 碎 是 事 物 不 同 时 期 的 不 同 状 态,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流程;破碎的事物曾 经也是完美的,正因为它有曾经的完美和破碎 的苍凉,所以才令作者喜欢;无论喜爱完美,还是喜欢破碎,都是对美的追求。技法总结 实际做题过程中,可以依据不同类型的句子 采取不同的解题策略。有关键词语的句子,可以 抓住关键词加以替换理解;使用修辞的句子,应 先将这种手法还原,还原它真实的意思,再说这 种手法的作用,最后说作者的感情;抽象含蓄的 句子可
38、以具体化,而生动具体的句子可以抽象概 括化。结构复杂的句子可先切分层次,化复杂为 简单,然后按简单的句子来体会。还应强化两种意识:1.整体意识 重要句子往往不是很简单的,所以我们在做 题目的时候,不能把几种手法割裂开来,可能同 一个句子之所以含意丰富,就是因为它用了一定 的表现手法,结构复杂的句子也可能是化为简单 的句子之后还有关键的地方,或者是用了表现手 法,或者是词语本身含义丰富,因为我们要拥有 整体意识,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2.中心意识 任何形式都是内容为中心服务,因而,我们 在做题目时要始终保持一种“中心意识”。在对 句子的理解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作者这样写在 作用上可能会表达什么情感,或者表现什么主 旨,所以,作者的情感或主旨就或多或少的成为 了 答 案 的 一 部 分。另 外,既 是 体 会“丰 富 含 意”,则答题点不可能是一个。因此,在答出句 子的表层含意时,一定要把握其“意外之意”,可以从“句子的深刻含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 什么观点或感情”“揭示了什么样的哲理”等方 面分析。尤其注意不要孤立地分析含意,这样的答案 很可能不全面。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