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94699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2.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71页
第71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72页
第72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73页
第73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74页
第74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75页
第75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76页
第76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77页
第77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78页
第78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79页
第79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80页
第80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81页
第81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82页
第82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83页
第83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84页
第84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85页
第85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86页
第86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87页
第87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88页
第88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89页
第89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90页
第90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91页
第91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92页
第92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93页
第93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94页
第94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95页
第95页 / 共96页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_第96页
第96页 / 共96页
亲,该文档总共9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初读强基自主学习 一、走近作者智者,仁者孔子 生平: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传春秋六经。成就: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代表作品:孔子去世后,后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还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亚圣孟子 生平:

2、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 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成就: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代表作品: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晏

3、子与孔子晏子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一天,晏子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和离,车夫不解,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子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和离。车夫听了这番话,就谦虚谨慎、发愤图强。晏子知道后,也努力培养他,后来车夫官拜大夫。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朋友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啮指痛心春秋末战国初鲁国的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侍奉母亲极其孝敬。

4、家贫,经常自己入山打柴。一次,曾参又进山砍柴去了,突然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不知所措,就站在门口望着大山希望曾子回来,许久不见归来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正在山里砍柴的曾参忽然觉得心口疼痛,便赶紧背着柴返回家中,跪问母亲为什么召唤他。母亲说:“家里突然来了客人,我咬手指是提醒你快回来。”论语中有关“君子”的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二、

5、探寻背景礼乐崩坏,克己复礼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衰,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被深度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论语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儒家经典,文化典范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载体,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

6、而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所以,孔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秦始皇焚书坑儒后,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敬称之为“礼记”。担负时代使命,推行仁

7、政王道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面对残酷的你争我夺,面对弱肉强食的互相兼并,他没有像纵横家之流那样热衷个人名利,他主动背负起时代使命,游说各位诸侯,以推行王道理想和仁政主张。虽然孟子的主张被当时的诸侯认为是“迂远而阔于情”而不予采纳,但孟子谴责兼并战争,渴望和平,以仁爱为怀,同情人民生活苦难的思想反映了封建时代的新兴时期,新的生产力重视人的作用和对人思想的解放,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宝贵智慧和思想财富。三、相关链接1.论语体式: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

8、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语为主。2.曾子(前 505前 435),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战国初鲁国武城人。孔子弟子,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后世尊其为“宗圣”,与子思、孟子、颜渊合称“四圣”。3.孟子思想: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1.十二章中如何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两句话的含意?答

9、:参考答案:这两句话在后世常常被追求真理的人引用。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在于人类能认识世界,能掌握自然规律,并能利用掌握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所以“闻道”很重要。领悟了生活的真谛、宇宙中的真理,纵然朝闻夕死,亦会觉得心满意足,不虚此生,否则纵然高寿八百年,不得闻道,亦枉然为人。2.大学之道中“三纲”和“八目”之间是怎样的逻辑关系?答:参考答案:“三纲”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三纲”之中,“明明德”是大学教育的起点,也是儒家修身的基点,“

10、止于至善”是“明明德”“亲民”的最高阶段。在“八目”之中,“修身”是中枢环节,围绕这个环节,论述前后依次递进,往前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对应“三纲”中的“明明德”阶段,“修身”是前四者的发展终点;往后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应“三纲”中的“亲民”阶段,“修身”是后三者的发展起点。3.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不忍人之心”有哪些内容?答:参考答案: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简称为“四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是“四端”。基础梳理夯基提能基础梳理夯基提能一、通假释义(1)非所以内交

11、于孺子之父母也(内同“纳”)(2)若火之始然 (然同“燃”,燃烧)二、一词多义1.之(1)先王有不忍人之心(助词,的)(2)人之有是四端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2.道(1)大学之道(名词,宗旨、根本原则)(2)则近道矣(名词,规律)3.而(1)任重而道远(连词,表递进,而且,并且)(2)人而不仁,如礼何(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4.其(1)请问其目(代词,它的)(2)其“恕”乎(副词,表推测,大概)三、词类活用1.形容词使动用法(1)在明明德(“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2)先诚其意(使真诚)2.名词作动词(1)自贼者也(伤害)(2)可以群(指提高人际交往

12、能力)四、古今异义1.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古义:从那以后或从此以后。今义:表示事情的转折,直译为然后。2.仁以为己任古义:“以之为”的省略形式,把当作。今义:认为。3.大学之道古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与“小学”相对,教人以穷理、正心、修身、治人之道。今义:泛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学院、综合性大学等。五、文言句式1.倒装句(1)状语后置敏于事而慎于言(“于”引导状语,后置)(2)宾语前置自贼者也 (“自”做宾语,前置,伤害自己的本性)2.省略句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之”后省略了介词“于”)3.判断句(1)可谓好学也已(可谓也已)(2)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也)(3)谓其君不能者,

13、贼其君者也(者也)4.固定句式人而不仁,如乐何(如何:把怎么样)六、文化常识1.“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与“小学”相对,教人以穷理、正心、修身、治人之道。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2.庶人:泛指平民百姓。大部分庶人居于城郊,耕种贵族分给的土地,享有贵族给予的政治军事权利。3.四海:指天下。古人以为中国四境,皆有海环之,故而以四海为天下。精读析文合作学习论语十二章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完

14、成后面题目。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1)就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正(匡正,端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子曰:“人而(如果)不仁,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道(道理,指真理),夕死可矣。”(里仁)子曰:“君子喻(知晓,明白)于义,小人喻于利。(2)”(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3)见不贤而内自省(反省,检查)也。”(里仁)子曰:“质(质朴、朴实)胜文(华美、文采)则野(粗野、鄙俗),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文质彬彬,然后君子。(4)”(雍也)曾子曰:“士(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任重而道远。

15、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5)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譬如(比喻,比方)为山,未成一篑(盛土的竹筐),止,吾止也。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即使)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子曰:“知(同“智”)者(的人)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6)一日(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称赞,赞许)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条目,细则)。”子曰:“非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7)颜渊曰:“回虽不敏(聪敏),请事(实践,从事)斯语矣。”(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一个字)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16、“其(大概,表示推测、估计)恕(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8)”(卫灵公)子曰:“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指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怨(指讽刺时政)。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与“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B.孔子认为,

17、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C.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这里孔子说的“知者不惑”的“知”,也即聪明。D.孔子认为与人交往首先要做到“恕”,“恕”则能处理好与朋友的矛盾、过失,行事之前还需要常常扪心自问是否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析】选 C。“知者不惑”的“知”并非指狭义的聪明,而是指真正有智慧,是对于事物的内在根本或规律了然于心,所以也就没有了疑惑。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18、()A.君子: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及“君子”,“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应“文质彬彬”,君子追求的目标是仁义。B.八佾:古代奏乐舞蹈,每列八人,称为一佾。天子、诸侯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卿大夫六佾,即四十八人;读书人四佾,即三十二人。C.“礼”代表着一种修身与治国相结合的文化精神,孔子一直主张以礼治国,即利用礼乐规范君臣和官民的行为,让每个人都各安其位,做自己该做的事情。D.诗,即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孔子曾经编纂诗经,同时也很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价值。【解析】选 B。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9、翻译成现代汉语。(1)译文:做事勤奋敏捷,说话要谨慎。(2)译文:小人只明白小利。(3)译文: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4)译文: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5)译文: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6)译文: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这就是仁。(7)译文: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8)译文: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大学之道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并完成后面题目。大学之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在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明。明德:美好的德行),在亲民(

20、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在止于至善。知止(知道目标所在)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心不妄动),静而后能安(性情安和),安而后能虑(思虑精详),虑而后能得(处事合宜)。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2)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

21、治而后天下平。(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一律,一概)皆以修身为本。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C.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否则,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D.品德低下的人背地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这说明他们也要“慎独”。【解析】选 D。D 项于文无据。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

22、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B.格物:郑玄释曰:“格,来也;物,犹事也。”(礼记注)基本的意义是和事物加以接触,认识事物。C.庶人:周代国人中的下层,大部分庶人居于郊外,耕种天子分给的土地,享有贵族给予的政治军事权利。D.天子:天之嫡长子,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自称其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解析】选 C。应该是:大部分庶人居于城郊,耕种贵族分给的土地。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译文: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结有开始,明白了本末始终的先后顺序,就接近大学的道理了。(2)

23、译文: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3)译文:明白了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的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的事理认识充分后才能心意真诚,心意真诚后才能心思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德行,德行修养好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庭管理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天下才能太平。*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并完成后面题目。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运转,转动)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惊骇,恐惧)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结交。“内”,同“纳”)于

24、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博取名誉。要,求取)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2)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伤害)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3)”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下列关于孟子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由“不忍人之心”推导出“行不忍人之政”,以情感为基础,推

25、出理性结论,影响深远。B.虽然孟子周游列国受到礼遇,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讥为“迂远而阔于情”,其政治理想并没有能够实现,所以其晚年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C.孟子原本并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最终确立。D.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他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甚至带有生理性的色彩。【解析】选 C。C 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错,“五经”指的是诗书易礼春秋。孟子应当是“四书”之一。“四书”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孺子:儿童,幼儿,文中指天子、诸

26、侯、世卿的继承人。B.恻隐: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是一种怜悯受苦受难者的心情。C.乡党:指乡里、家乡、乡族朋友。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D.孟子:和论语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后者简约、含蓄,前者则长于论辩,气势磅礴。【解析】选 A。文中指儿童,幼儿。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2)译文: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3)译文: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研读

27、提能探究学习论语十二章 这十二章论语分别主要阐释了什么观点?又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请把答案填在下表中。【明确】内容主要观点论证手法第一章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道理论证第二章礼、乐以仁为基础道理论证第三章执着追求“道”(真理)道理论证第四章君子重义轻利对比论证第五章虚心学习,自我反省对比论证第六章文质兼备,方为君子道理论证第七章“仁”为己任,要意志坚强道理论证第八章譬如为山平地,持之以恒比喻论证第九章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举例论证第十章克己复礼为仁道理论证第十一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举例论证第十二章诗对人和社会的作用举例论证大学之道1.大学所展示的儒学的“三纲”“八目”分别是什么?在现代社会是否

28、仍有其意义?【明确】意义: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三纲”“八目”这一阶梯之上。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2.朱熹认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之条目也”。

29、试简要加以说明。【明确】格物“格物”是“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大学章句集注),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致知“致知”是“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大学章句集注),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通过对事物的探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格物”“致知”被认为是“为学入手”或“大学始教”,是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诚意“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要慎独,在与别人相处时是这样,在独处时也应该是这样。内心如此,表现于外更是如此,即所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使人向

30、善为善之意达到“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的境界,善的意向时时在,处处在,发自内心并表现在外。慎独是一种主观的道德修养方法,注重的是内在善的动机和外在善的表现的一致。正心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人们的内心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愤懑、恐惧、好乐、忧患等感情,这些思想感情如果不能发现并得到控制,它们就会战胜理智,就会影响道德修养,影响人固有善性的发挥。所以诚实、不自欺后,还要端正内心,防止“欲动情胜”的情况出现。修身“修身”是“八条目”之中最重要的内容,它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要达到的目

31、的,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齐家“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齐家”与“修身”的内在联系在于,如果不能修身,内心就有所偏颇,内心有了偏颇,就无法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治国、平天下“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大学说:“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又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大学把家教与国治自然地、顺理成章地联系到一起,充分体现了儒家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的一贯特点。儒家一贯提倡在家庭教育中要做到子孝、弟悌、父慈,倘若每家都做到了孝、悌、慈,并且把孝、悌、慈运用到处理“国”与“天下”的各种关系上,

32、也就自然能够实现国治、天下太平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1.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明确】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但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也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善心”。因此,“仁政”主张具有实践意义。2.你对孟子的“四端”是如何认识的?【明确】“四端说”是孟子提出性善论理论思想的一部分。具体来讲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分别为“仁”“义”“礼”“智”的源头;孟子称这四个源头为“四端”。“四端说”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

33、内容,也是他对先秦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孟子的性善论、仁义论、仁政论等都与“四端说”有关,是围绕“四端说”展开的。可以说,“四端说”的提出,才真正标志着孟子思想的成熟。3.排比是孟子常用的手法,请举例并说明其表达效果。【明确】孟子的文章常用排比这一修辞手法,“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文势、广文义也”,所以排比手法的运用,可以突出思想、加强感情,并增强文章纵横捭阖的气势。如“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智之端也”。这些句子从形式上讲,是排比,是反复,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的美,读起来气势盛,声调铿锵,富于音乐性。从内容上讲,排比这种修辞手

34、法,又能突出思想,加强感情。像“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这四个排比句,层层铺陈,说明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以及是非之心是人和“非人”的区别,不但加强了思想上的说服力,而且加强了情绪上的感染力。4.本文核心就是孟子认为人都具备“仁、义、礼、智”四端,简要回答孟子是如何论证的。【明确】一是运用层进式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首先提出一个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既然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么,就会有“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的“羞恶之心”;因而也就会有“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因而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了。这里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逻辑方法

35、,层层推进,一步步逼近论说中心。二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引出论说中心。从大的方面来讲,先从正面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从反面推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接着再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礼、智”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论说的中心。正反对比,辩证有力。三是运用例证法,如在论述全文中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时,孟子运用“孺子”事例展开论述,使得观点浑厚大度。1.孔子“仁”的学说蕴含着哪些值得现代人弘扬的思想精华?参考示例:(1)“克己复礼”是指要约束自我,使自己的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这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之一。(2)在孔子看来,“仁”和“礼”是一

36、体的,“仁”是“礼”的精神支柱,“礼”是“仁”的具体体现;“仁”是目的,“礼”是手段,是为实现“仁”服务的。2.孟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参考示例:观点一:孟子性善论、仁义论在现实生活中对人性向善方面的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促进人们道德责任感的形成。观点二:孟子强调治国要爱民、与民同忧同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深刻地阐述了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吸取孟子以民为本思想的精华,不断培养热

37、爱人民的思想情感,相信人民,依靠人民。观点三: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协调经济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发展。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群读培优拓展学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材料二:(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

38、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战国策秦策)1.(思维发展与提升)下列对选文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粗茶淡饭的生活,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也可以乐在其中。B.孔子对于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C.苏秦是战国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他时而连横,时而合纵,没有固定的政治主张,只为取卿相之尊而奔走,是典型的政客形象。“人生世上,势位富

39、贵,盖可忽乎哉!”这正是纵横家人生追求的肺腑之言。D.为使人物个性鲜明突出,战国策以亲属的前倨而后卑,映衬苏秦的前窘困、后通显,并以前抑后扬的对比表现,塑造了苏秦发奋努力而改变人生命运的励志形象。【解析】选 D。作者通过对比意在讽刺当时世态人情、社会风气。2.(思维发展与提升)为什么苏秦认为不能忽视“势位富贵”?答:【解析】苏秦说:“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这两句的意思是: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儿子当儿子,富贵的时候亲戚都畏惧。由此可见,在苏秦看来,趋炎附势的人随处可见,就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排除在外,所以他认为不能忽视“势位富贵”。答案:苏秦认为世态炎凉,一个人贫穷时连父母都会看不起,而

40、富贵时连亲戚都感到畏惧,所以不能忽视“势位富贵”。3.(思维发展与提升)综合上述材料,简析孔子的富贵观与苏秦的富贵观。答:答案:孔子的富贵观:以仁义为重,安贫乐道;追求富贵要合乎道义。苏秦的富贵观:以富贵为重,通过个人奋斗以求富贵。附【译文】材料一: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材料二:(苏秦)读书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并自言自语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满一年,研究成功,说:“这下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代国君了!”苏秦叹道:“唉!贫

41、穷的时候父母不把儿子当儿子,富贵的时候亲戚都畏惧。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材料二: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

42、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下)1.(思维发展与提升)材料一中,“足食”和“去食”分别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为政思想?答:答案:“足食”体现了孔子的富民政策;“去食”从侧面体现了孔子认为得到百姓的信任的重要性。2.(思维发展与提升)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孔子和孟子对待战争的异同。答:答案:同:孔子和孟子对战争的取舍都是以“民本”(或“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的。异:孔子希望用“仁义”代替战争,“足食”“民信之”远比用兵重要,先“去兵”,表明他对战争的不认同。孟子认为只要符合老百姓的意愿和利益,使百姓远“避水火”,就可以使用战争的手段。附【

43、译文】材料一: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备足粮食,充实军备,取信于民就可以了。”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一项,在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个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在剩下的两项中去掉哪个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政府)不信任,国家根本没法存在。”材料二:齐国人攻打燕国,大获全胜。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占领燕国,有人又劝我占领它。(我觉得,)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只用了五十天就打下来了,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呀。如果我们不占领它,一定会遭到天灾吧。占领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

44、百姓高兴,那就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便是。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文王便是。以齐国这样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燕国这样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燕国的老百姓却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大王您的军队,难道有别的什么原因吗?不过是想摆脱他们那水深火热的日子罢了。如果您让他们的水更深,火更热,那他们也就会转而去求其他的出路了。”古今对译通晓文意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子曰:“君子喻

45、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子曰:“见贤 思齐 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也。”(里仁)子曰:“质 胜文 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 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 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 一篑,进,吾往也。”(子罕)子曰:“知 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 斯语矣。”(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

46、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 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追求吃足,居住不要追求安逸,做事勤奋敏捷,说话要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做到这几点)可以说是好学了。”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么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么对待乐呢?”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明白小利。”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孔子说:“质朴

47、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显得浮夸。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如果决心继续,那也是我自己坚持往前的。”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颜渊(向孔子)请教怎么做到仁。孔子说:“能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就都称许

48、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希望指点一些具体做法。”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也要努力做到这些话(中所表达的行为)。”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孔子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注释:食:饮食。安:安逸。敏:勤勉。慎:谨慎。就:靠近、到。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正:指正

49、、匡正。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道:道理,指真理。喻:知晓,明白。贤:贤人,有贤德的人。齐:看齐。省:反省,检查。质:质朴、朴实。文:华美、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毅:强毅,坚强,这里指意志坚强。以为:把作为。已:结束,停止。篑:盛土的竹筐。平地:填平洼地。覆:倒,倒出。知:同“智”,明智,智慧。惑:疑惑,被世事迷惑。一日:一旦。归:称赞,称许。目:条目,细则。事:实践,从事。一言:一个字。恕:仁爱,推己及人。兴:激发人的感情。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50、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怨:指讽刺时政。迩:近。大学之道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 皆以修身为本。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

51、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方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则性情安和,性情安和则思虑精详,思虑精详则处事合宜。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结有开始,明白了本末始终的先后顺序,就接近大学的道理了。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家庭的人,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德行。要想修养好自身德行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要想端正自己心态的人,先要使自己的心意真诚。要想使自己心意真诚的人,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明白了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的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的事理认识充分后才能心意真诚,心意真诚后才

52、能心思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德行,德行修养好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庭管理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到普通百姓,一律要把修养德行作为根本。注释: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明明德:彰明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彰明;后一个“明”作形容词,美好的。“明德”也就是美好的品德。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知止:知道目标所在。静:心不妄动。安:性情安和。虑:思虑精详。得:处事合宜。本:根本。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

53、,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国治:国家治理得好。庶人:普通百姓。壹是:一概,一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 而然也。由是 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 之心,非人也;无辞让 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 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 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 也。有是 四端而自谓

54、不能者,自贼 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 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 火之始 然,泉之始达。苟 能充之,足以保 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现在的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

55、,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抛弃君主的人。凡是对于我来说有这四种发端的人,都要知道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涌出。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注释:不忍人,即怜爱别人。忍人,狠心对待别人。运:运转,转动。所以:表原因。乍:突然、忽然。孺子:指幼儿,儿童。怵惕:惊骇,恐惧。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内交:结交。内,同“纳”。要誉:博取名誉。要,求取。乡党:同乡。恶其声: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是:代词,这、此。之:补充音节,无实义。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辞让:谦逊推让。端:萌芽,发端。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四体:四肢。是:代词,这。贼:伤害。凡:凡是。若:就像。始:刚刚开始。然:同“燃”。达:流通,指泉水涌出。苟:如果。保:安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