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精品课件: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大纲版】考情分析 2011年高考文言文考查一览表 专题六 考情分析 卷别选文出处题型题量分值考查内容实词虚词筛选信息综合分析翻译断句全国卷明史熊鼎传选择题翻译题断句题4519分四川卷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重庆卷蓝千秋江公皋传专题六 考情分析 卷别选文出处题型题量分值考查内容实词虚词筛选信息综合分析翻译断句湖北卷刘向谏成帝营陵寝疏选择题翻译题断句题4519分课标卷宋史何灌传辽宁卷旧唐书宋庆礼传安徽卷全祖望万贞文先生传专题六 考情分析 卷别选文出处题型题量分值考查内容实词虚词筛选信息综合分析翻译断句浙江卷新唐书张文瓘传选择题翻译题断句题4519
2、分江苏卷苏轼陈公弼传江西卷纲鉴易知录21分福建卷道园学古录15分天津卷顾炎武日知录520分专题六 考情分析 卷别选文出处题型题量分值考查内容实词虚词筛选信息综合分析翻译断句山东卷管子选择题翻译题断句题524分广东卷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22分北京卷淮南子氾论训17分湖南卷归庄严祺先文集序选择题翻译题简答题23分上海卷史记循吏列传16分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本考点的考查呈现如下特点:1从选材上看,选文体裁更加丰富。有史传类作品,有序文、文人文章、“疏”,还有论说类作品。这些文章以写人叙事为主,故事情节相对集中,词语不求藻饰,抒情议论不空泛玄奥,大都是比较浅显的文言文,考生读来难度较为适宜。这符合阅
3、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2从客观题上看,形式基本固定,考查内容主要涉及实词、虚词、理解与分析、筛选与概括。实词考查是所有试卷都涉及的内容。2011年的实词考查覆盖面广,词语重复率低,考生平时要有必要的词语积累,有较大的阅读量。专题六 真题演练 将文言虚词单独设题的试卷有8套卷,考查虚词的题目一般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并列,让学生比较并选出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项,因为虚词运用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这样设题可以降低难度,把重点放在语境分析与实际运用上,并且可以考查同一虚词的多种用法。16套试卷都设置了一道(组)旨在考查学生全面把握文章的题目,具体形式为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主旨等。专
4、题六 真题演练 3.从主观题上看,主观题能够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的综合能力,一道试题往往能从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特点以及对文章的理解等多个方面对考生进行考查,并能够考查考生深入认识文本的能力、文言文阅读综合素质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近年来,文言文主观试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分值超过了客观题,形式也有了一定的创新。尤其上海卷,试题主要是主观题,形式最为多样。专题六 真题演练 这18套试卷无一不涉及文言翻译,分值在512分之间。需要翻译的句子一般就在选文之中,也有另选句子让考生翻译的。以主观题形式出现的文言文翻译题,对考生的要求相对高些,这样的考查更为全面,往往涉及文言文教学的多项内容。2010年18
5、套试卷中、2011年17套试卷中都有11套试卷的文言翻译占到10分。专题六 真题演练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在2004年北京卷开始出现,2005年辽宁卷则采用文言翻译与文言断句并重的方式。断句是我国文言文教学中的传统方法,古人将其称为句读,是阅读古文的一项基本功。断句题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回归。只有对文章有一定理解,才可以有正确的判断,有了正确的断句,才能对文章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这种题型,对于检测学生能否初步读懂文章来说,是具有难度的,而且其考查也具有综合性,难度又较为适中,近些年在高考试卷中出现频率渐高。2011年17套卷共有5套卷涉及。2012年高考文言文命题一般不会变
6、化,仍然会遵循2011年模式,大纲地区选材仍会是人物传记,备考复习时应谨记这一点。专题六 真题演练 专题六 真题演练 真题演练 1 2011全国卷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
7、,失信,且亵威。”专题六 真题演练 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
8、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节选自明史熊鼎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长:执掌 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结:聚合 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 延:招聘 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赞:辅佐 【答案】C 【解析】延:招请,邀请。专题六 真题演练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3分)()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复以细故烦御史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知寇伪降,密疏论之A
9、BCD专题六 真题演练 【答案】D 【解析】表明熊孝,是朝廷的作为。专题六 真题演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手下任职;为母亲守孝后担任德清县丞,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上已颁发赦令,此时又要查究;熊鼎认为朝廷应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皇上这才作罢。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D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朵儿只班率部投
10、靠朝廷,熊鼎觉察其中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专题六 真题演练 【答案】C 【解析】迁走的是方氏的伪官悍将;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专题六 真题演练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译文:_ (2)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译文:_专题六 真题演练 【答案】(1)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2)皇上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专题六 真题演练 【参考译文】熊鼎,字伯颍,是临川人。元末时乡试中举
11、,执掌龙溪书院。江西发生寇乱,熊鼎聚合乡兵自守。陈友谅多次威胁他投降,他不答应。邓愈镇抚江西,多次招请他来相见,惊异于他的才华,向皇上推荐。太祖要授给他官职,他说母亲年老需要赡养,推辞了,于是留在邓愈的将军府中,辅佐军事。母亲死后守孝期满,皇帝召他到京城,授官德清县丞。后松江平民钱鹤皋反叛,邻近地区大为惊恐,熊鼎镇抚他们而恢复平静。升任起居注,奉诏搜求可引以为戒的旧事例,写在新宫殿的墙壁上。舍人耿忠出使广信回来,将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上奏皇帝,皇帝要派御史去察访。专题六 真题演练 而当时已经颁发大赦令,丞相李善长两次进谏暂时不派御史,皇帝不听,熊鼎偕同给事中尹正进言说:“朝廷广布信用于四方,又因
12、小事派出御史,会失去信用,而且亵渎天威。”皇帝沉默了好久,终于没有派出御史。洪武元年,新设浙江按察司,熊鼎任佥事,分管台州、温州。台州、温州自从被方氏窃据以后,伪官悍将两百人,非常凶暴。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和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平阳知州梅镒犯了贪赃罪,不停地分辩,几百个老百姓都申诉知州无罪。熊鼎正要听从,有一个小吏禀告道:“如果释放了知州,上司问起我们为什么放出怎么办?”熊鼎叹气说:“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怎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的人!”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宁海平民陈德仲肢解了黎异,黎异的妻子多次投诉不得申冤。专题六 真题演练 熊鼎就逮捕了陈德仲,审讯得
13、知实情,立刻就治了他的罪。这年秋天,山东刚刚平定,皇帝设置了按察司,又叫熊鼎做佥事。熊鼎到任,上奏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部贪官污吏得以肃清。熊鼎要考察官吏的好坏,于是命令郡县各备两份日历,每天记下所处理的诉讼钱粮诸事,一份留在郡县,一份上报御史台,递相更换,按日历查考,下面的官吏没有敢隐瞒的。八年,西部的朵儿只班率领部落来归附,皇帝调熊鼎为岐宁卫经历(卫经历是明朝锦衣卫中的官职名称)。到了那里,发觉敌寇是假投降,他悄悄地将情况详加论列,报告皇帝。皇帝派使者慰劳,赐给他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熊鼎动身后,敌寇果然反叛,胁迫熊鼎折回北方。熊鼎对他们申明大义,斥骂他们,于是与赵成、
14、知事杜寅都被朵儿只班杀害。专题六 真题演练 一、推断实词词义四法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掌握一定的技巧可以更好更快地解题,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解题方法。1语境分析法。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语境(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外部语境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来判定实词词义。如“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这里指“招引”“招惹”。专题六 技法点拨 技法点拨 2位置定性法。文言文句子与现代
15、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往往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解释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该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分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如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绝”后面跟的是宾语“江河”,推测其是动词作谓语,译为“渡过”符合上下文的语境。专题六 技法点拨 3结构分析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
16、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一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一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专题六 技法点拨 4联想课本法。即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词例。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据此正确理解词义。如:2011年四川卷“徐至庭前”句中的“徐”与苏轼石钟山记“徐而察之”中的“徐”意思都为“缓慢”。回忆出课文中的句子后,
17、可把该词在课文句子中的意思放进试卷的语境中,看是否解释得通。专题六 技法点拨 二、推断虚词词义四招 最近几年高考涉及的文言虚词都在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之列,且难度不大,属于中等难度。下面介绍一些解题技巧。1位置对应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专题六 技法点拨 2语法分析法。即从语法的角度切入,对
18、一些句子结构做出分析。如“先妣抚之甚厚”(项脊轩志)“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3语境推断法。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如“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促织)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的意思。“伏焉”即“伏在那里”。专题六 技法点拨 4句式推断法。对某些虚词用法的把握,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如:“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这个句子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是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专题六 技法点
19、拨 三、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 1审清题干,排除干扰。题干信息是我们筛选文中信息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给我们筛选信息指明了方向。只有把握了应对指向,才能行之有效地筛选信息。譬如“真题演练”第 2 题(2011年全国卷)要求“全都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这提示我们可先找出不能表现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句子,再用排除法,从而快速选出答案。因此,在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弄清所筛选的信息与题干的要求是否一致。特别注意谁的(是不是这个人的)什么性格、特点(是不是他的这个性格、特点)。专题六 技法点拨 2回归原文,揣摩用意。选项所给的信息句都是孤立的,但我们绝不能孤立地去妄加揣测,一定要把信息句回归到原文的语境中去
20、揣摩句子的意思,从而把握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等。其实,在阅读时就应该对文章信息进行初步筛选,去粗存精。然后就可以将信息句在文中迅速准确定位,并能够很好地把握住其信息指向,以便我们筛选出正确的信息。如“真题演练”第 2 题(2011年全国卷)的“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返回原文可知这句话是反映主人公判案迅速,而非“处事精细求实”。专题六 技法点拨 3比较遴选,去伪存真。所给的信息选项中总会掺杂一些迷惑性很强的错误信息,要想筛选出正确的就必须对所给信息句进行认真比较,仔细遴选,明白每一个信息句之所以对或之所以错的原因,从而筛选出正确的信息。总之,对于文中信息的筛选,一定要认真比对,巧辨真伪。尤其是
21、在直接筛选人物性格的信息句时,就更要在阅读时把握与之相关的信息。专题六 技法点拨 四、综合题答题步骤及技巧 1全面理解,重点把握。这是阅读文言文材料最基本的能力要求。首先要能够从宏观上对全文有个整体了解和认识,了解文中人物的事迹以及表现出来的性格,明白叙述故事的来龙去脉以及故事折射出来的要义。然后重点掌握一些关键信息,如重要的时间点、文中表达重要意思的实词、人物重要的语言等。这些地方都是透露重要信息的地方,一定要在阅读时重点留意和把握。专题六 技法点拨 2依文索义,正确分析。选项中一般都会有对文中信息的直述或转述,在判断这些选项正误的时候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原句,再结合上下文语境正确理解句子的意
22、思。切记不可凭印象主观臆断。要注意的是,信息转述时可能会和原句的意思表述有一些变化,判断正误就要辨析这种变化是否合理,若仅仅是相同意思在说法上的改变,其表述也是正确的;如果是意思发生了变化,那么表述就是错误的。例如“真题演练”第 3题(2011年全国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如果仅凭对文章的印象来判断,这里的每一项似乎都很难判断出正误来,而事实上如果我们把每一项在文中的原句找出来,就会发现,A、B、D 三项都与原文能对应。专题六 技法点拨 C项中根据文中的信息“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可知,迁走的是凶恶残暴、称霸一方的“
23、方氏”。所以C不正确。3审准题干,巧用选项。做题之前首先要弄清题干要求,切忌匆忙看选项而不看清到底是让选正确的还是选错误的,结果南辕北辙。看清题干要求后,如果是选错误的一项,那么还有三项是正确的,此时可以暂时假设四项都正确,然后通读四个选项,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对文章大意有更深一层的理解,甚至是一些难点也可以迎刃而解,之后再逐一鉴别,心中就更有把握了。如果要求选正确的一项,就要一项一项地逐一比对,每一项都不可轻视大意。专题六 技法点拨 五、文言翻译题答题技巧 1翻译四步骤(1)审。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语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抄下要注意的重要文句,然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
24、一地圈注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2)切。将文言文语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逐一地加以解释。(3)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用“信”“达”“雅”的标准去要求它。专题六 技法点拨(4)誊。在逐一查对落实到位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题卷上。誊写过程中还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2关注五个采分点(1)关键实词。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等句中关键词语,翻译时要联系全文,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推敲。(2)重要虚词。一般情况下是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也就是说
25、句子翻译时,往往涉及句子的通顺,包括语气、衔接、上下句连贯等,都要注意重要虚词的用法。专题六 技法点拨(3)词类活用。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活用词的词性及词义,要将活用的词准确地译出来。(4)特殊句式。要特别注意译出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被动句要译出被动的关系,省略句要将省略的内容补全。(5)句子大意。要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准确翻译,确保句子通顺完整,译出句子的大意。专题六 技法点拨 3翻译口诀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推断词义,前后联系;
26、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对照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专题六 技法点拨 六、易错提示1实词(1)知识储备不足。该考点考查的实词义项,多为考生不太熟悉,有的甚至是较为生僻的义项。如果考生的知识仓库中本来就“缺货”,自然也就无从正确判断。(2)思维形成定式。命题人设计的错项多为实词的现代义或常见义,考生由于思维定式极易认同这些错项,这就陷入了以今释古、以熟释生的思维误区。专题六 技法点拨 2虚词(1)缺乏灵活的运用能力。该考点考查的虚词义项,尽管考生可能熟悉,但因为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较为复杂多变,如果考生不能灵活运用,自然也难以作出正确判断。(2)不善于结合语境推断。对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
27、判断,可以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有的考生不善于利用这一文言文虚词题的特性,盲目判断,因而出错。专题六 技法点拨(3)缺乏运用意识的变通。文言文虚词的运用,有五种意识是要注意的,即虚实意识(文言虚词兼有虚词和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结构意识(虚词在句子的结构中的作用明显)、句位意识(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意义和用法发生改变)、呼应意识(不同的虚词在一些文言文结构整齐的如对偶句中,相同的对应位置,意义和用法可能相同)、语气意识(有的虚词在表达语气时的分工明显)。有的考生不能借助这些特点帮助分析虚词,因而出错。专题六 技法点拨 3翻译的七大误区(1
28、)专有名词,强行翻译。即在翻译文言文时,强行翻译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不用翻译的专有名词。因为这些名词难以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强行翻译只能是“画蛇添足”。如有人将“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译成“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珠宝,同越南接界,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句中的“交阯郡”是地点名词不用翻译,强行翻译是不准确的。专题六 技法点拨(2)该译不译,文白掺杂。有的考生在翻译句子时往往对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显得不伦不类。如有人将“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者”译成“如今的朝臣当中,无以替代薛季昶的”,句中的“无以”
29、应译为“没有谁可用来”,因为翻译不彻底而造成译文文白掺杂。(3)今义古义,不当替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已扩大,有的已缩小,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有的词义已经转移。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切忌盲目替代。如有人将“意气益厉,乘胜逐北”译成“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向北追赶”。句中的“北”并非指“北方”而是指“败兵”。专题六 技法点拨(4)脱离语境,误译词语。在古汉语中,有些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应有不同的解释,因此在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而不应脱离语境,以免误译词语。如有人将“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译成“稍微地看一下公子,公子的表情更加和善”。句中把“微
30、”错译成了“稍微”。结合语境,当时是“侯嬴在暗中观察信陵君”,因此应译为“偷偷地,悄悄地”。专题六 技法点拨(5)该删不删,成分赘余。在古汉语中,由于语法的需要,有些词语在句中只起音节的作用,有些则只有语法功能而没有实际含义,那么在翻译时就应把这些词语删去。另外还有一些偏义词语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删掉,否则就容易使译句显得啰唆赘余。如有人将“婴之亡,岂不宜哉?”译成“婴的逃亡,难道不应该吗?”句中“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把“之”删去,可译为“婴逃亡,难道不应该吗?”专题六 技法点拨(6)该补不补,成分残缺。古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
31、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成分才完整,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如有人将“范氏富,盍已乎?”译成“范家富贵,何不停止呢?”句中省略了“已”的宾语“婚姻之事”,翻译时应添加上省略成分,意思才完整。专题六 技法点拨(7)该调不调,语序混乱。由于在古汉语中,有一些是倒装句,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调整过来;还有一些不是倒装句,由于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因此语序也不符合现代语法,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如有人将“欲而得之,又何请焉?”译成“(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怎么请求呢?”本句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欲而得之,又请何焉?”应翻译为“(你)想要的(东西)
32、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专题六 技法点拨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9分)李君虚幼有清誉。宋元嘉末,魏军逼瓜步,百姓咸负担而立。时父湛之为丹阳尹,使其子弟并着芒屦,于斋前习行。或讥之,李君虚时年十余,甚有惭色。湛之有一牛,至所爱,无故堕厅事前井,湛之率左右躬自营救之,郡中喧扰,李君虚下帘不视也。门生王铁盗其衣,李君虚遇见,谓曰:“可密藏之,勿使人见。”王铁惭而去,不敢复还,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拜驸马都尉,除著作佐郎,累迁秘书丞。湛之卒,李君虚悉推财与弟澄,唯取书数千卷。专题六 新题精练 新题精练 宋明帝即位,累迁吏部尚书。有人求官,密袖
33、中将一饼金,因求请见,出金示之,曰:“人无知者。”李君虚曰:“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此人大惧,收金而去。李君虚叙其事,而不言其名,时人莫之知也。李君虚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时人以方何平叔。尝聚袁粲舍,初秋凉夕,风月甚美。李君虚援琴奏别鹄之曲,宫商既调,风神谐畅。王彧、谢庄并在粲坐,抚节而叹曰:“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不可得已。”专题六 新题精练 时伧人常珍奇与薛安都为逆,后又求降,明帝加以重位。李君虚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帝不从,珍奇寻又叛。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帝与李君虚谋诛之,君虚以为不可。帝怒曰:
34、“卿痴不足与议事。”李君虚惧而奉旨。明帝崩,遗诏以为中书令、护军将军,与尚书令袁粲受顾命,辅幼主,粲等虽同见托,而意在君虚。李君虚同心理事,务弘俭约,百姓赖之。既而王道隆、阮佃夫用事,奸赂公行,李君虚不能禁也。性和雅,有器度,不妄举动,然世颇以名节讥之。(节选自续古今传记)专题六 新题精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 尚:娶B时人以方何平叔 方:比作,相比C莫不延首目送之 延:邀请D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 令:美好 【答案】C 【解析】延:伸长。延首,伸长头颈。常形容急切盼望的样子。专题六 新题精练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君虚“有器度”的一组是
35、 ()帝与李君虚谋诛之,君虚以为不可可密藏之,勿使人见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李君虚叙其事,而不言其名李君虚同心理事,务弘俭约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A BCD专题六 新题精练 【答案】D【解析】表现李君虚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表现李君虚举止潇洒,有风度,符合礼仪。表现李君虚能够和袁粲团结一致,并主张俭约。专题六 新题精练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君虚“有器度”的一组是 ()帝与李君虚谋诛之,君虚以为不可可密藏之,勿使人见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李君虚叙其事,而不言其名李君虚同心理事,务弘俭约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A BC D专题六 新题精练【答案】D【解析】表现李君虚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表现
36、李君虚举止潇洒,有风度,符合礼仪。表现李君虚能够和袁粲团结一致,并主张俭约。专题六 新题精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君虚的父亲带领随从们解救掉到井里的牛,场面喧闹混乱,李君虚不喜欢这种场面,所以放下帘子来阻隔外面的混乱和喧闹。B李君虚到袁粲家参加聚会,在风月和美的凉爽秋夜展示了自己高超的琴艺,得到了王彧、谢庄的高度赞扬,这说明李君虚具有很高的音乐修养。专题六 新题精练 C李君虚和袁粲同心协力处理政事,李君虚倡导俭约,因此百姓很依赖他,后来王道隆、阮佃夫掌权,李君虚不能禁止,因此受到别人讥讽。D明帝在遗诏中任命李君虚为中书令、护军将军,让他和袁粲共同接受遗命,
37、辅佐幼主,但明帝更属意于李君虚,由此可见皇帝对李君虚很器重。【答案】C【解析】“李君虚不能禁止王道隆、阮佃夫掌权”错误,是不能禁止他们做奸邪贿赂之事。专题六 新题精练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王铁惭而去,不敢复还,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译文:_(2)李君虚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译文:_【答案】(1)王铁惭愧离开,不敢再回来。后来他富贵了,才回来谢罪,(李君虚)还像当初一样对待他。(“惭”、“去”、“贵”、“归罪”各1分,句子通顺1分)(2)李君虚认为保全他们的性命,在这件事上已经很宽大,不值得格外施加特别的恩宠。(“全”、“首领”、“弘”、“足”各1分,
38、句子通顺1分)专题六 新题精练【参考译文】李君虚小时候就有纯洁美好的声誉。宋元嘉末年,魏军进逼瓜步山,百姓都挑着担子站着(时刻准备逃跑)。当时他父亲李湛之任丹阳尹,让他的子弟们都穿着草鞋,在房前练习行走。有人讥笑他的父亲,李君虚当时十几岁,觉得很羞惭。李湛之有一头牛,是他非常喜爱的,无缘无故掉入厅事之前的井里,李湛之带着身边的人亲自营救,郡府之中吵吵嚷嚷,李君虚放下帘子不观看。一个门生王铁偷了李君虚的衣服,君虚碰见,对他说:“你可以秘密地藏起来,不要让人看见。”王铁惭愧离去,不敢再回来。后来他富贵了,才回来谢罪,李君虚还像当初一样对待他。李君虚娶宋文帝的女儿南郡献公主为妻,官拜驸马都尉、著作佐
39、郎,多次升迁任秘书丞。湛之死后,李君虚把父亲的财产都送给弟弟李澄,自己只取了几千卷书。专题六 新题精练 宋明帝即位,多次升迁任吏部尚书。有人向他请求官位,秘密地在袖子里挟带一饼黄金,于是请求相见,然后拿出黄金给他看,说:“没有人知道。”李君虚说:“你自然应该得到这个官位,不必凭借这饼黄金。如果一定要给我,我不得不(向上级)报告你。”此人非常害怕,收起黄金离去了。李君虚说起这件事时,却没说出那人的姓名,当时人都不知道那人是谁。李君虚仪表秀美,举止优雅,待人接物总是极有风度法则。每次朝会,众位官僚和外国使者,没有不伸长脖子目送他的,当时人把他比作何平叔。曾经在袁粲家聚会,初秋的夜晚极为凉爽,凉风习
40、习,明月当空,景色甚是美丽。李君虚持琴演奏别鹄的曲子,音调和谐,韵致和美。王彧、谢庄都在袁粲家的座席上,打着节拍赞叹说:“用无牵无挂的神思,契合有节律的乐器,简直无法停止。”专题六 新题精练 当时伧地人常珍奇和薛安都叛逆,后来又请求投降,明帝授予他们高官。李君虚认为保全他们的性命,在这件事上已经很宽大,不值得格外施加特别的恩宠。明帝不听,常珍奇不久又叛乱。建安王刘休仁,人品才能都很美好,明帝和李君虚谋划诛杀他,李君虚认为不可。明帝发怒,说:“你真是痴愚,不值得和你商议事情。”李君虚惧怕,因而奉旨行事。明帝驾崩,遗诏授予李君虚中书令、护军将军的职位,与尚书令袁粲同受遗诏辅佐幼主,袁粲等人虽然也同
41、时受托付,但明帝属意于李君虚。李君虚和袁粲同心协力处理政事,李君虚倡导俭约,因此百姓很依赖他,后来王道隆、阮佃夫掌权,奸邪贿赂之事盛行,李君虚未能禁止。李君虚性格宽和温雅,有器量,不随便行动,但是世人多在名誉节操方面讥讽他。专题六 新题精练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9分)张鉴,字德明,瀛州团练使藏英之孙。父裔,以荫补供奉官。鉴本将家,幼能嗜学,入卫州霖落山肄业,凡十余年。太平兴国三年,擢进士第。升朝,为太子右赞善大夫、知婺州,就迁著作郎。还,拜监察御史。奉诏决狱江左,颇雪冤滞。历殿中侍御史。专题六 新题精练 王明、李惟清荐其能,用为江南转运使。本部有大姓为民患
42、者,鉴以名闻。太宗尽令部送魁首及妻子赴阙,以三班职名羁縻之,江左震肃。淳化中,盗起西蜀,王继恩讨平之,而御军无政,其下恃功暴横。益州张咏密奏,请命近臣分屯师旅,即遣鉴与西京作坊使冯守规偕往。召对后苑门,面授方略。鉴曰:“益部新复,军旅不和,若闻使命骤至,易其戎伍,虑或猜惧,变生不测。请假臣安抚之名。”太宗称善。鉴至蜀,继恩犹偃蹇,不意朝廷闻其纵肆。鉴之行,付以空名宣头及廷臣数人,鉴与咏即遣部戍卒出境,继恩麾下使臣亦多遣东还,督继恩辈分路讨捕残寇,而鉴等招辑反侧。事平归朝,未至,拜左谏议大夫、户部使。专题六 新题精练 会五路进兵讨西夏,令鉴乘传往环州,与李继隆议护送刍粮入灵州。及还,上疏曰:“关
43、辅之民,数年以来,并有科役,畜产荡尽,室庐顿空。加以浦洛之行,曾经剽劫。原州之役,又致迁延。非独令之弗从,实缘力所不逮。况复本户税租,互遣他州送纳,往返千里,费耗十倍。今若复有差率,益流致亡,纵令驱迫,必恐挠溃。愿陛下特垂诏旨,无使重劳,因兹首春,俾务东作。事当深虑,理要预防。若待川决而后防,火炽而方戢,则焚溺之患深矣,虽欲拯救,其可得乎?”寻诏鉴专督军粮,以军兴法从事,馈运颇集。咸平初,改工部侍郎、出知广州。居二年,民条其政绩,上请刻石。专题六 新题精练 初,鉴在南海,李夷庚为通判,谢德权为巡检,皆与之不协。二人密言鉴以赀付海贾,往来贸市,故徙小郡。至是,鉴自陈有亲故谪琼州,每以奉米附商舶寄
44、赡之,又言夷庚、德权憸人贪凶之状,上意稍释。召还,以疾徙知相州。有芝草生于监牧之室,鉴表其祥异,以为河朔弭兵款附之兆。优诏答之。景德初,卒,年五十八。(选自宋史张鉴传,有删节)【注】偃蹇:高傲。款附:归附。专题六 新题精练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奉诏决狱江左,颇雪冤滞 滞:积压的B不意朝廷闻其纵肆意:怀疑C民条其政绩,上请刻石条:分条列举D鉴表其祥异 表:上奏【答案】B【解析】意:以为意、把放在心上。专题六 新题精练 专题六 新题精练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本部有大姓为民患者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闻使命骤至,易其戎伍 B.吾不忍
45、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实缘力所不逮 C.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因兹首春,俾务东作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答案】C 【解析】C项助词,“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不译。A项代词,的人/代词,这样。B项连词,如果/动词,像。D项介词,趁着/介词,凭着、靠着。专题六 新题精练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身于将门之家、幼年嗜好读书的张鉴,靠父亲张裔的恩荫补缺做了供奉官。后来考中进士,任过多种职务,还历任殿中侍御史。B张鉴具有远见卓识。在处理大将王继恩的问题上,建议朝廷采取以抚代惩的策略,督促王继恩追剿盗贼,稳定了军心,收到很好的效果。C张鉴上书朝廷,力陈老百姓的困
46、苦,指出追加租税的弊端,认为应当爱惜民力。不久朝廷就任用他专门负责督运军粮,颇见成效。专题六 新题精练 D在南海时,同僚与张鉴不和,密告他勾结海外商人往来贸易。张鉴自陈有亲故被贬谪琼州,并反控同僚贪婪凶残,皇帝成见稍稍解除。【答案】A 【解析】张鉴的父亲是张裔,张裔靠祖上恩荫补了供奉官的缺。专题六 新题精练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淳化中,盗起西蜀,王继恩讨平之,而御军无政,其下恃功暴横。(5分)译文:_(2)若待川决而后防,火炽而方戢,则焚溺之患深矣,虽欲拯救,其可得乎?(5分)译文:_专题六 新题精练 【答案】(1)淳化年间,盗贼在西蜀起事,王继恩讨
47、伐平定他们,然而管理军队没有政令,他的下属仗着功劳而凶暴强横。(5分,“盗起西蜀”状语后置、“平”“政”“恃”各1分,大意1分)(2)如果等河决口以后才去防止,火势旺盛以后才去灭火,那么焚毁和淹没的祸患已经深重了,即使想拯救,难道还来得及吗?(5分,“戢”“焚溺”“虽”“其”各1分,大意1分)专题六 新题精练【参考译文】张鉴,字德明,瀛州团练使张藏英的孙子。父亲张裔,靠恩荫补供奉官。张鉴出身将军之家,幼时能够爱好学习,进入卫州霖落山修习学业,总共十多年。太平兴国三年,进士及第。升为朝官,任为太子右赞善大夫、婺州知州,就地升著作郎。回朝为监察御史。奉诏判决江左的刑案,昭雪冤屈积案很多。历官殿中侍
48、御史。王明、李惟清推荐他的才能,任用为江南转运使。本地区有世家大族成为老百姓的祸患,张鉴把他们的名字上报皇帝。太宗命令当地全部押送其家族首领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赶赴朝廷,以三班的名义拘禁他们,江左震惊肃静。专题六 新题精练 淳化年间,盗贼在西蜀起事,王继恩讨伐平定他们,然而管理军队没有政令,他的下属仗着功劳而凶暴强横。益州张咏秘密上奏,请求命令大臣分驻军队,就派张鉴与西京作坊使冯守规一同前往。召他们在后苑门应对,皇上当面授给方针策略。张鉴说:“益部刚收复,军队不和,如果听到使命突然到来,替换他们的军队,担心有的猜疑畏惧,发生难以预料的变故。请让我假借安抚之名。”太宗称好。张鉴到了蜀,王继恩仍然傲慢
49、,不把朝廷已知道他放纵恣肆的事放在心上。张鉴到蜀时,给他空名任命书并任命朝臣几人,张鉴与张咏就率领戍守的士兵出境,王继恩部下的使臣也大多被向东调遣回去,监督王继恩等人分路讨捕残余的盗匪,而张鉴等人招抚不安分队伍。事情平息后回朝,还未到京,就被任为左谏议大夫、户部使。专题六 新题精练 当时朝廷分兵五路进军攻打西夏时,朝廷命令张鉴乘驿车前往环州,与李继隆商议护送粮草进灵州。张鉴回来后,上书说:“关辅的老百姓,几年以来,全都有苛税劳役,家畜产业荡尽,住房全空。加上浦洛之行,曾经遭遇抢劫。原州之战,又造成搬迁拖延,不是不听从命令,实在是能力达不到(力不从心)。何况现今又追加征税,本地户口的赋税田租,交
50、互派遣到别的州送交,往返千里,费用损耗十倍。现在如果再有征收,更加造成逃亡,纵使驱赶逼迫,必定扰乱逃散。希望陛下特别赐以诏书,不要加重劳役,趁着孟春,让老百姓致力于春耕。事情应当深加考虑,先做预防。如果等河决口以后才去防止,火势旺盛了后才灭火,那么焚毁和淹没的祸患已经深重了,即使想拯救,难道还来得及吗?专题六 新题精练 不久皇上下诏让张鉴专门督查军粮,以军中法令行事,运送很见成效。咸平初年,改任工部侍郎,出朝做广州知州。任职二年,百姓把他的政绩分条列举上报请求刻碑。起初,张鉴在南海,李夷庚任通判,谢德权任巡检,都跟他不和。二人秘密奏报张鉴把钱财交给海外商人,做生意,所以被调往小州任职。到了这时,张鉴自己陈述有亲戚故旧被贬谪到琼州,经常把自己的俸禄米托商船带去供养他们,又报告了李夷庚、谢德权小人贪财凶狠的情况。皇上的成见稍稍解除。朝廷召回他,因为生病调任相州知州。有芝草生在州官的房间,张鉴上奏说吉祥奇异,认为是河朔停止战争而归附的征兆。下诏嘉奖他。景德初年,去世,时年五十八岁。专题六 新题精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