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四 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深入你的心,把握你的魂 第二章 古诗鉴赏 专题三 考点突破 古代诗文阅读 如何理解、领悟古诗的思想感情 如何重点理解、领悟景中情 如何掌握情感题的审题答题规范 一、理解、感悟情感的要领及其方法 1.找出下列诗句中的“情语”。(1)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2)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3)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如何理解、领悟古诗的思想感情 愁独冷、凉(暗含冷寂)孤、独(暗含孤傲)2.探寻下面画线诗句的隐性关键词,并依此分析该
2、处蕴涵的感情。鹧鸪天 送 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上阕前两句,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本是唐人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 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
3、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止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风波”,更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出辛词的大家风范。答案
4、 一个“送”字,拟人化了,看似水送树,实则人送人。一个“送”字,包含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埋”,言其乌云遮山,借景之阴暗写人心情的郁闷,一半源于为友人一路山长水阔的担忧,一半暗含对友人一路平安的祝福。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宋方回 蕨拳注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注 蕨拳: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鉴赏 方回(12271307),宋末元初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字万里,一字团甫,号虚谷,一号阳山人。南宋景定进士,媚于权相贾似道,似道败,又反而弹劾之。累官知严州,元军至,举城迎降。入元为建德路总管。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著作有续
5、古今考文选颜鲍谢方诗评桐江续集,分类编选唐宋两代律诗为赢奎律髓,流传于世,甚有影响。这首诗首句写到了两种植物,其中蕨拳(ju qun)指蕨芽,因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故名。宋诗中多有描写,如朱松蔬饭诗:“蕨拳婴儿手,笋解籜龙蜕。”葛长庚麻姑赋:“柳眉花面不成笑,笋角蕨拳聊自伸。”苕(tio)古书上指凌霄花,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茎细长,羽状复叶,花紫色,可作绿肥,亦称“野豌豆”。它们都繁盛于春末夏初之际,这里作者采用了互文和拟人 的手法,通过这两种植物生动地描绘出蕨芽欲展未展的形状和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态。结尾两句写作者荡舟缓行,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作者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这两
6、句言浅意深,夹岸桃花不仅是青溪的实景,也是暗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把家乡比作世外桃源的仙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答案 一个“缓”字,说明作者荡舟慢行,为的是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作者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桃花”,属典故语,不仅实写青溪之景,也暗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把家乡比作世外桃源的仙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鉴赏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
7、拈来“江村”诗题,放笔咏怀,愉悦之情是可以想见的。该诗在艺术处理上,独特之处如下:一是复字不犯复。此诗首联中,“江”字、“村”字皆两见。照一般作律诗的规矩,颔、颈两联同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虽不那么严格,但也应该尽可能避用复字。现在用一对复字,就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是犯复了。二是全诗前后啮合,照应紧凑。“梁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棋局”正顶“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两“自”字,两“相”字,当句自对;“去”“来”与“亲”“近”又上下句为对。自对而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荡。颈联的“画”字、“敲”字,字皆现成。且
8、两句皆用朴直的语气,最能表达夫妻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不隔贤愚的意境。三是结句,忽转凄婉,很有杜甫咏怀诗的特色。杜甫有两句诗自道其作诗的甘苦,说是“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至后)。此诗本是写闲适心境,但他写着写着,最后结尾的地方,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欢之情,使人有惆怅之感。杜甫很多登临即兴感怀的诗篇,几乎都是如此。前人谓杜诗“沉郁”,其契机恐怕就在此处。答案“但有”,只要有,表明“故人供禄米”是自己一家生 存 下 去 的 根 本 条 件。“更 何 求”中 的“更”,是“再”“复”“又”的意思,表明自己对故人的帮助已经感恩戴德,不敢别有所求。尾联除透露出诗人暂时的舒心安定之外,还隐藏着
9、历经磨难的悲苦和对未来不可预期的辛酸。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 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注 阙:长安。此诗作于作者奔赴长安应试途中。太华:陕西的华山。中条:山西的中条山。两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鉴赏 这首诗开头两句,作者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然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
10、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绘声绘色,给人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照理说,离长安不过一天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
11、如何如何,满头满脑围绕“帝乡”去打转了。可是许浑却出人意外地在尾联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表白了自己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颇显出自己的身份。答案“渔樵”,借代,代指隐逸生活;“犹自”,仍然。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第二天就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仍然梦想过着渔樵般的生活。含蓄地表白了自己并非是热衷功名之人,写出了诗人动摇于出仕与退隐之间的矛盾心态。【精要点拨】1.整体感知 这一点与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是一致的(如看标题、理层次、联作者、借注释、论人世等)。在整体感知阅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从标题和正文中寻找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句,以及蕴涵作者情感的意象。直接揭示情感
12、的词句会在标题、正文里的首句(联)及尾句(联)中,要会重点盯住这些“情感”部位。2.局部精读 对整体感知后仍不能理解的局部要用咬文嚼字的精读方法来突破。精读时一要利用上下句间勾连关系相互推求理解,二要遵循古诗语言在词汇和语法上的特点。古诗语言首先是文言文,因此要熟记古诗文中常出现的字词的意思,才能消除文字隔阂。又因受平仄限制或表意需要,古诗中常出现倒装句和省略句,语言具有一定的跳跃性,这就要求解读时要有还原语序和补充字词的意识。3.品读关键词语 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显性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
13、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种语言叫“情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语”有时藏在“景语”等其他语言之中。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至关重要。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语言叫“景物语”。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含有表达技巧的语言(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需要还原其基本义。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也是应该
14、引起 注意的隐性关键词。弄清上述隐性关键词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就如同拨开疑云迷雾,能让真相充分显露。二、理解、领悟情感的三种路径:形象、手法、题材 1.形象情感(2014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注 番腾:同“翻腾”。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鉴赏 本词描写南宋都城杭州市民暮春游览西湖的情景。清明一过,百花逐渐凋谢,人们为了挽留春光,纷纷出城来到苏堤之上,尽情游赏。然而春之神似乎并不懂得人们的用意,终于随着游人的
15、船儿默默地归去了。其中“番腾妆束闹苏堤”一句,描绘出人物形象和生活画面,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审美效果。本词抒写惜春之情,构思新颖,读来别有一番韵味。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理解诗歌情感。这首词通过刻画西湖游人的动作和神态来表现他们的不同情感。“番腾妆束闹苏堤”写女子们梳妆打扮后来到苏堤赏春的热闹情景,表达出女子们的爱春之心;“凌波寸不移”则写女子赏春后驻足流连不忍离去,表达的是女子们的惜春 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则表现了游人们对春天归去的叹息与无奈。答案 翻腾妆束,闹春苏堤,爱春之心;步
16、履迟迟,驻足流连,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唤船离去,叹春之意。【精要点拨】诗总要具体描绘形象的,在描绘出的形神兼备的形象中寄寓作者的主观情感,间接地表情达意。如借助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来抒发感情。(这一点可参考本专题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2.手法(抒情方式)情感 试指出下列诗句的抒情方式(如是间接抒情,则要指出具体抒情方式)和蕴涵的思想感情。(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抒情方式:思想感情:(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抒情方式:思想感情:直接抒情年华消逝、壮志难酬借景抒情忧国伤时、乱世离愁(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抒情方式:思想感情:(4)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抒情
17、方式:思想感情:(5)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抒情方式:思想感情:用典抒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直接抒情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豪情借景抒情羁旅异乡之苦(6)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抒情方式:思想感情:(7)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抒情方式:思想感情:(8)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抒情方式:思想感情:叙事(细节)抒情离别之苦、不舍之情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边关乡愁直接抒情亡国之痛(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抒情方式:思想感情:(10)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抒情方式:思想感情:(11)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抒情方式:思想感情:直接抒情蔑视权贵、傲岸不羁直接抒情与间
18、接抒情相结合直接抒情、用典抒情厌恶官场、向往田园山水美好易逝、青春短暂(1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抒情方式:思想感情:(13)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抒情方式:思想感情:(14)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抒情方式:思想感情:托物抒情坚贞不屈、爱国不渝直接抒情关心、同情百姓疾苦,却无能为力的愧疚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昔盛今衰、物是人非、自然永恒【精要点拨】理解、领悟思想感情需要注意其抒情方式。古诗的抒情方式有三种类型: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两种方式相结合。其中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借物(事、人)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等。它主要体现在:写景句(要抓住景物特征揣摩含蓄之情),
19、状物句(要抓住双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一是“物”中寄托的情志),表达有特点的句子(如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要还原其本义;如用了用典、反语等手法,要理解其曲折之情)。3.题材情感 相同的题材,其情感也有共同之处。根据题材特点可以理解、把握其情感。(参见本章专题一“诗体专攻”)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绣岭宫词 李洞 春日迟迟春草绿,野棠开尽飘香玉。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如何重点理解、领悟景中情 注 绣岭宫:唐高宗显庆三年(658)修建的一座行宫,是唐代中期皇帝东巡的行宫之一。李洞:唐末诗人,字才江,京兆(今陕西西安)人。野棠:棠梨,唐玄宗精通音律,曾在京城“梨园
20、”(因广栽梨树而得名)培训乐队。玄宗临幸华清宫,乐队居绣岭,也曾想于此广栽梨树,但梨树必须由棠梨(俗名杜梨)嫁接方成,因于绣岭种棠梨。鉴赏 这首诗的新奇在于:诗人写李唐的衰朽,不着一字,而以“绣岭”小景写之。骊山是长安著名风景区,山上有华清宫,山脚有华清池。骊山两侧,为东西绣岭,广栽林木花卉,并置高台飞阁,是专供唐明皇及其后妃兴游玩乐之所。“春日迟迟春草绿”,“迟迟”,描写阳春的舒缓,可知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此句写游绣岭宫的季节、天气以及满眼新 绿的景致。我们知道,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遂成开元盛世,后期沉溺于声色犬马,倦于政事,酿成“安史之乱”。但这些具体过程及其前因后果是无法写到一首小诗
21、中去的,诗人便抓住了绣岭野棠来描写,使读者思而得之,手法是高妙的。原为御地之树,今为无主之林;原为笙管之地,今为无人之境;弟子散尽,香玉(棠梨花瓣)惊风;“野”“尽”“飘”三字,写出了多么令人慨叹的意境!只迷声色,不理国政,梨未成,梦已绝,君主的荒淫享乐带来了多么深重的国灾民难!s为了申足此意,尾联又写出一位耄耋老人的举动:“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自玄宗的开元盛世,至僖宗的衰朽之朝,时历一个半世纪有余,活动在开元时代的人,自然一个也没有了。“犹唱”二字,表面似讥老人爱翻陈年老历,唱得不合时宜,实则感慨遥深。诗歌通过鹤发老人对太平盛世的缅怀,寄寓着诗人自己对时政的深沉叹惋。诗歌四句全
22、是写景,但字字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命运无限关切的真挚感情。这种寄真情于字背、寓深意于眼前的艺术手法,含蓄蕴藉,颇得游刃骚雅之妙。清代著名诗人、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请赏析本诗第一、二句所寄托的思想感情。解析 先抓住词语把握住所写景物的特征,再结合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分析即可。答案 第一句描写阳春风和日丽、满眼新绿,实际上写的是绣岭宫的荒芜。第二句,唐玄宗命栽的棠梨再无人管,“野”“尽”“飘”三字极力渲染了御地无主、梨园零散后的荒凉。景语中寄托了诗人对大唐衰朽的无限惋惜与感慨,讽刺统治者荒政误国。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青玉案 曹
23、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陡转,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注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注 谩:徒然、空自。鉴赏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乡思的词。“碧山锦树明秋霁”,首句点出行旅的节令和境地。秋雨初晴,碧空如洗,显得青山红树分外明丽。锦树,指秋霜染红的树木。一肩行李,秋色如画,雨后的晴光更给这幅秋山行旅图增添了欢快的亮色。“路陡转,疑无地。”行行之际,山路转陡,几疑路穷。其下四句写忽然之间惊喜的发现,行文开合顿挫,饶有风致,看似景语,却包孕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和微妙的心理变化过程。作者先写竹篱茅舍的临水人家,岸边迎风轻扬的
24、酒旗,远处错落的烟村,宁静安详而富有人情味,使旅人感到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下片“凄凉只恐乡心起”领起下文。“凄凉”二字,形容一掬“乡心”的况味;“只恐”二字妙,拓开一步,欲防范而不能,似未然而实不期然而然。处此境地,“心”不由己,透过一层来写乡思之撩人,笔意更觉深挚。“凤楼远、回头谩凝睇。”凤楼,妇女居处。这里指家中的妻子。凝睇,凝 神而望。谩,徒然、空自。这两句感叹路远人遥,视线难及,纵然回头凝望,也是徒劳。接着运笔入虚,从望乡的怅惘转入今宵旅宿的孤寂情景。结尾四句全从揣想着笔,身未一一经而心先历历想,念念及此,不禁黯然神伤。“一声征雁”,使人想到一字抵千金的家书,又自然会发出“雁归人
25、未归”的感喟;“半窗残月”,则使人想见“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的梦后惆怅之情。这首词上片写景,而景中寓情,貌似明丽而实已为下文转写乡愁埋下伏笔,虚实错综,极尽铺染之能事。上片后四句写景,包含了词人哪些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试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说明。解析 该题要求分析景中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首先,抓住上片中的“忽”字把景象分成两个层次,分别根据景物特征不难得出“惊喜”“温暖”两层内涵来。再结合下片“凄凉只恐乡心起”可以得出“思乡”这一层内涵。答案 先是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接着写宁静安详的烟村给词人带来的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同时,眼前如画的烟村,也触发了词人一缕思乡之情。【精要点拨】
26、中国古典诗歌虽说内容纷繁复杂,但细究起来就两部分内容:写景、抒情。这是中国诗的特点所在,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而分析景物中的情感正是考生的弱项。那么,如何透过景语找出并分析内在的情感呢?从理论层面,从诗的整体角度要把握情与景的内在关系和处理方式。情与景的内在关系有两种:一是情与景之间的一致性(相似性),即通常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二是情与景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作者处理情与景的方式(或叫安排)有三种:纯写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前景后情触景生情;前情后景以景衬情。从技术层面、操作角度,要做到: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见前面的“隐性关键词”内容)抓住景物前面的修
27、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从冷暖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一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微突破 诗歌2典中情的理解 会理解、领悟典中情。(可参见本章专题一“诗体专攻”中“怀古咏史诗”部分)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其深刻的主题。运用典故既能使语言精练,又能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从而收到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
28、作品的主题和情感。例如楼兰: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又如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时将典故所涉及的古人古事与诗人的现实状况进行多角度的对比,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在高三复习备考过程中,应注意积累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牢固记住该典故的含义。典中情也有两个层面:一是作者对典故中的人、事的情感态度,二是作者借此要寄寓的情感态度。(2014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奉陪郑附马韦曲 杜 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29、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注 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禁:消受。【及时巩固】鉴赏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对于韦曲美妙春光的赞叹,前人也肯定这首诗通篇用“反言”来形容春光“佳胜”。但是,细细品味全诗,我们会感到这首诗无论是整体意味还是具体诗句,都不完全是仅仅用正话反说的形式来表达诗人对于春光的赞叹。比如“花无赖”,比如“恼煞人”,在这里是否也包含实实在在的诗人觉得因花“无赖”而“恼”的意味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如果我们注意到颔联的作用,就应该肯定“花无赖”和“恼煞人”的确不仅仅是一种“反言”。颔联“绿樽须尽日,白
30、发好禁春”,是说虽然可以整日里樽酒对春光,但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又哪里能尽情领略这春光的明妍美好呢?由春的勃勃生机而感及自身的衰老,这应该是白发诗人面对明媚春光时候的一种真实的心情。然而,春光不会因为它会引起老人生出自身已老的感伤而收敛自己的烂漫,春花也不会因为这老人的感伤而掩饰自己的绚丽。由此思之,在诗人的感觉中,这不解人意的春光、春花,倒也实在是有些“无赖”而“恼”人了。五、六句描写了诗人禁不住春光的召唤,来到大自然里游玩,消受春光,玩得尽兴,以致衣服被石角钩破,藤条树梢迎面刺眼而来,钩衣刺眼,本是可憎可气之事,而在诗人则觉可喜,恰如俗言“痛快”,即愈痛则愈快,诗人运用反语,透过这些细节描写
31、,可见诗人游玩尽兴,内心可喜。刘岩隐居不做官,常常身穿黑衣头戴小乌巾,“小乌巾”即黑头巾、乌角巾,古代多为隐居不仕者佩戴。“何时”一词表达了一种急切和渴望,“占丛竹”表达了对韦曲春光美好的喜爱和向往,“头戴小乌巾”表达了对像刘岩那样的隐居不仕的生活的向往与渴望。这首诗是杜甫在长安求仕未果游历韦曲时写下的,我们从“何时”一词中隐约感受到此时杜甫在求仕与隐居之间纠结、彷徨,欲罢不能的无奈等复杂心情。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 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解读诗歌的思想感情要抓住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词语和诗中的
32、意象。联系诗中前三联表达了对韦曲的喜爱之情,再联系题干对“小乌巾”的解释,可知最后两句“何时”“小乌巾”传达出了归隐之意。答案 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积累小贴士古诗常见典故的含义 红豆爱情或相思 梦蝶做梦、梦幻 鹊传信的使者 阳关古关名,后指送别之曲 商女歌女,代指统治者不顾国家兴亡而醉生梦死 投笔弃文从武 桑榆暮年 碧血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 黍离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 折腰屈身事人 采薇隐居避世 班马惜别之情 折桂科举及第 烂柯离家年久 高山流水知音或高雅的乐曲 一、审题:两看一定“两看”,一看所给语言
33、材料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指词、句、联、片等),二看是局部型还是整体型。局部型指分析词、句、联、片的情感,它更需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分析;整体型指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它需要分成几个局部(层次)来看。“一定”指定题型,是概括题还是分析题、评价题、比较题。如何掌握情感题的审题答题规范 二、答题:用好术语,因题而异 1.答题要用感情术语 如答“惜别之情”“关切之情”,“惜别”“关切”是行话,如将“惜别”改为“舍不得”,“关切”改为“不放心”,虽然意思也能表达清楚,但不是行话,总让人觉得别扭。同样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既不准确,也容易丢分。因此,最好使用感情术语。常用的感情术语有:惆怅、苦闷、闲适、愁苦、
34、欢乐、悲伤、忧郁、感伤、寂寞、孤独、烦恼、沉闷、焦急、离恨、哀怨、忧愁、迷恋、思念、恬淡、仰慕、同情、憎恶、激愤、欣喜、欢快、向往、忠贞等。2.答题要多角度、多层面 古诗情感中,有单项(单一)的,更有多项(丰富、复杂变化)的。有鉴于此,需要多角度、多层面地挖掘。另外,要根据所给的语言材料的内部层次来确定答题要点,如所给的是“一联”,恐怕有两个要点;如是“一片”,则恐怕更多。3.主要题型答题要点模式(1)情感概括题(要求直接说出来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模式: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感情基调。示例:“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涵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情境的惜别之
35、情感情基调。2路途艰险,祝福平安原因的关切之情感情基调。3山高水长,前程渺茫原因的郁闷之情感情基调。“感情基调”多用表示感情的一至两个双音节词表示,如惆怅、孤独、欣慰、愤懑、激愤、悲愤、闲适、恬淡等。“原因(或情境)”是出于什么原因(或情境)而产生的这种感情,如陆游书愤表达的是一种悲愤之情,这种感情是由报国无门而产生的。(2)情感分析题答题模式 分析概括:先分析具体诗句,后概括出情感内涵。.概括分析:与正好相反。这里的“分析”,就是要结合语言,说出感情的依据和来由。分析既要扣住所给文字,又要兼顾全诗,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同时,要抓住具体的词句、意象分析,不可笼统空泛。即时巩固1(2014四
36、川)秋暮吟望(原诗见本章专题三考点二)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解析 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要结合全诗内容,尤其是对关键词语进行分析。首联结合注释可以看出诗人的旷达、闲淡之情。中间两联寒山、斜阳、新月、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选择,表达了诗人忧伤、落寞的心情。由尾联中“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可见诗人为排遣心中的惆怅,饮酒时间的长久和内心的苦闷。答案 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的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烛光下饮酒的情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3)情感比较题
37、答题步骤 比较类试题是近几年高考考查较热的题型。做情感方面的比较题,要先通读诗词,把握诗词描写的意境;再结合题干中要求的情感比较角度,寻求诗词的差异性或相同性;后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概括,又要有具体分析。即时巩固2(2014天津)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暮 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抓住两首诗的意象特点,就能把握其感情异同。暮春写了落花、柳绵、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因暮春引发的
38、惜春伤感之情。暮春山间写诗人缓步春山,看到莺、燕各自轻盈飞翔,桃花凋谢涧水香,描绘了一幅幽美静谧的暮春景象,表现了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答案 暮春一诗主要抒发了诗人惜春伤感之情,暮春山间一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欣赏山中暮春之景的愉悦闲适之感。(4)情感评价探究题答题模式:观点十理由。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和原因。即时巩固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 汉 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鉴赏“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漂泊江汉,我这思归故乡的天涯游子,在茫茫天地之间
39、,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江汉”,长江、汉水之间。首联表达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有自嘲意。“思归客”是杜甫自谓,因为身在江汉,时刻思归故乡,但思归而不得,饱含天涯沦落的无限辛酸。“乾坤”,即天地。“腐儒”,迂腐的读书人,这里实际是诗人自指不会迎合世俗。如果说前一句还只是强调诗人漂泊思乡之心,后一句则将自己在天地间的渺小 孤独感吐露无遗。诗人原来的抱负是要经天纬地的,然而越到人生的最后阶段,他越是痛感自己的渺小无力。其中的痛楚和无奈该有多深!“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像飘荡在远天的片云一样远客异乡;与明月一起,孤独地面对漫漫长夜。颔联为工对。“天共远”,承“江汉客”;“月同孤”,承“一腐儒”。诗
40、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他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慨叹自己漂泊无依。不过,在明月的皎洁和孤清中,我们又体会到了诗人的孤高自许,他的心,仍然是光明的。“永夜”,长夜。“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我虽已到暮年,就像日将落西山,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面对飒飒秋风,我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逐渐好转。颈联为借对,“落日”比喻暮年,而非写实。“秋风”句是写实。诗的意境阔大而深沉,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积极用世、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苏”,复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自古以来存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必取其体力,跋涉长途。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比喻自己身虽年老多病,但智慧犹可用,还能有所作为。韩非子说林上里讲,春秋时管仲随齐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失道路。管仲提议用老马领路,于是找到了归途。“老马”是诗人自比。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答案(提示)此题是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