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进阶三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 第一单元 诗的国度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找寻诗歌源头,品味诗意生活阅读导引古老先民们沉重的喘息,快乐的吟唱,甚至愤怒的吼声,都汇聚成一首首动人的诗歌。透过历史的云烟,漫过大漠绿洲,穿越惊涛骇浪,这一首首诗歌,跃动着优美的旋律,和着时代的鼓点,款款来到我们面前。诗歌是生活的原始记录,是感情的喷发物,也是思想的升华。诗人赋予诗歌以旋律,生活赋予诗歌以生命。生命因为有了诗歌的存在而变得丰富多彩,生活因有了诗歌,变得阳光明媚,变得绚丽多姿 一部诗经,镌刻着几千年前先民们或深或浅的脚印,记录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展卷吟诵,我们仿佛感受到了那跳动的脉搏,听到了那历史的心跳,也听到了那
2、穿越时空的声声叹息 一篇离骚,我们惊叹于那精骛八极的想象,嗅到了那随风盘旋的花香,看到了汨罗河畔徘徊的身影,更有那颗为国家民族而跃动的心房,和哀民生之多艰的炽烈情怀篇目1 NO.1横穿诗经的河流洪 烛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掀开诗经的第一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所以我无法真正进入文字背后的生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记载了古老的爱情与农事,两千多年前的浪花溅湿我苍苔斑驳的草鞋。谁曾经贴着水面行走,并且歌笑歌哭?淑女与君子,艄公与过客,母亲与儿女,乃至时光与记忆,隔着同样一条河遥遥相望,构成周而复始的白昼和黑夜。如今,它又借助单薄的纸张间断了祖先的吟唱与后辈的倾听这条跟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
3、河哟。人间的银河,此岸是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而彼岸呢,彼岸有采薇的村姑、祈雨的礼仪,以及以渔猎为生的星罗棋布的部落 英国诗人库伯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诗经在我心目中,尊贵如东方的圣经,记录着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光荣。在这部边缘泛黄的典籍里呼吸的男女居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原野、山峦、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只有阡陌属于自己,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充满感恩的心情。村野气十足的诗经象征着一个时代,民族的时代,那也是人类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代。在大自然的露天课堂里,稚
4、气未脱的书声琅琅。连文盲都可能成为真诚的歌手只要他们用心灵读懂造物主手中的无字天书。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些目睹造物主的指纹而成长的无名诗人,在平凡的劳动、情爱、游猎中获得神秘的智慧。和这些诗兴大发的自然之子相比,我们是苍白的,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今天的世界已经是被修改了的原稿。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很难发现上帝的手迹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不读诗经,简直无从想象,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事情。死亡的人物、流亡的事件、中断的对话,从纸上重新浮现借助音乐与文字的力量。耕种、狩猎、婚嫁、祭祀、园艺、兵役是人类一代又一代遗传的生活方式。
5、哦,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总把我带回农历的年代,我开始低头寻找一把祖传的农具(譬如名称古怪的耒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仿佛置身于鸡犬之声相闻的村庄,模仿祖先熟稔的农事,刀耕火种。在阅读中我延续着古人的生活。诗经会将你领进一个河汊密布的地带,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在台灯下读书,你愿意做一尾潜泳的鱼吗?哦,在诗经的掌纹里游动,那苍老的浮云与涛声,遗传在我们的血管里 我们的血管,业已形成那条河的支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在地图上无法查证的河。我们无法回到诗经的时代,
6、男耕女织的时代,或者说我们无法恢复古人的那份单纯与天真。那简直堪称人类的童年,所以诗经里回荡着银铃般灿烂的童音,无法模仿。在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中,这属于天籁了。做天籁的听众,是幸福的。古人以纠缠的音乐的旋律结绳记事,那粗糙的双手搓出来的牧歌,鞭挞着我们世故的灵魂:该往何处去放牧自己失落的童心呢?我一向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诗经里的那条河,已经流淌两千多年了,沿岸有数不清的读者,饮水思源。这条民间的河流哟。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岸边的伐木者,面目模糊,背对着我从事永恒的职业,我只注意到一柄闪亮的斧头,被举过头顶,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
7、,今天晚上,那柄远古斧头,又在敲击我麻木的耳膜,这是一种提醒:有一群人,仍然在岁月的河边坚持(选自新浪博客)热爱诗词,不应止于背诵中国诗词大会暴露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难道就只是背诵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可否认,背诵是创作的基础,没有数量的积累,一切都是空谈。但是,若止步于背诵,不懂欣赏,不深究内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仅停留在“知道主义”,恐怕很难形成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基因链条。千年往事凭诗见。我们身处诗词的国度,在灿若星河的名篇佳作中,何以寻到自己的来路,探出未来的方向?只有将诗词的熏陶融汇到国民教育的各个环节,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与社会生产生
8、活深度融合,这些流传千年的优秀精神财富才能摆脱昙花一现的命运,真正活起来、传下去。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不能止于背诵,而应沿着古人的生花妙笔一路上溯,去探寻他们“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的那份执着,去用心感受诗意之美。篇目2 NO.2屈原与楚辞李敬一一、屈原生平 屈原生活在楚怀王和楚顷襄王时期,这是楚国历史上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在战国的大环境中,屈原又生逢“合纵”“连横”斗争最为尖锐、激烈的时候。战国七雄中,秦、楚、齐三国国力最强(秦国改革彻底,军事力量最强;齐国濒海据陆,最为富庶;楚之疆域最大),都具有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条件。这三国中又以秦、楚斗争最为尖锐。屈原的一生始终处在时代斗争的漩涡之中
9、。屈原年轻时颇有才干,“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史记),再加上他出身于王室公族(当时楚国有屈、景、昭三氏同为公族),所以,在他 23 岁左右,便被封为“左徒”之职,其地位仅次于“令尹”(楚相)。屈原在担任左徒期间,“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担负着楚国的内政改革和外交事务。屈原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则主张“联齐抗秦”,统一中国,这使屈原受到楚王信任。他努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以图有所作为、实现“美政”。但是几年之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了。怀王曾令“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
10、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这是说屈原受怀王重托,起草改革宪令。而代表旧贵族集团利益的上官大夫想探知宪令的内容,屈原不告诉他,上官大夫试图抢夺,两人之间爆发了激烈的斗争。后来上官大夫到怀王那里进谗言,挑拨怀王与屈原之间的关系,怀王轻信上官大夫的话,疏远了屈原。怀王死后,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包括屈原)对顷襄王和子兰当初鼓动怀王赴秦之约而导致怀王死于秦、楚国蒙受奇耻大辱之事,十分愤慨,对顷襄王和子兰颇有怨愤之辞。于是“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被逐出郢都,放逐在江南长江及沅湘流域的荒野之地,过着长期漂泊
11、愁苦的生活。他沿江而下到过鄂渚(今湖北武汉)、陵阳(大概在今安徽境内),再折返溯江而上过洞庭,到辰阳、溆浦(均属今湖南省),再过洞庭到达汨罗江畔,历时二十年。然而,正是因为流放,使得屈原广泛地接触了底层的人民群众,也接触了丰富生动的楚国民间文化,从而创作了大量的光辉的诗篇。诗人的不幸,正是文学史的万幸,人生的悲剧造就了一个伟大的诗人。二、楚辞之花 屈原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作出大量的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诗歌。汉成帝时期的刘向,把以屈原的诗歌为代表的楚国作家的作品汇编成集,题名为楚辞,后世就以“楚辞”作为屈原作品的代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离骚等作品。离骚是我国
12、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篇光辉千古的杰作,诗中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对邪恶势力的憎恨和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全诗洋溢着政治热情,充满了丰富的想象,采用了奇特的象征,运用了巨大的夸张,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同时以香草美人作比喻,代指君臣政治上的协调,从而构成庞大的比兴体系。诗中还大量运用当时的楚地方言,“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是楚文化的优秀代表。“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这首诗中的名句。湘君湘夫人以舜帝与二妃的传说为题材,写出了“湘君”与“湘夫人”的深深爱恋和苦苦相思,是中国古代
13、最具艺术意味也最为感人的爱情诗。传说尧帝将帝位禅让给舜,并且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许与舜为妃。后来舜帝南巡安抚少数民族,死于苍梧,葬在九嶷山。二妃因牵挂、思念舜帝,便南下潇湘千里寻夫。当她们得知丈夫已死,伤心的泪水洒落在竹丛中,竹叶为之尽斑(后世称之为斑竹,又称湘妃竹)。随后,二妃也投水而死,化为湘水女神。屈原依据这一传说,在湘君湘夫人中塑造了对爱情无限忠贞的一对青年男女的美丽形象;同时,作者将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思想情感揉进了人物形象中,将两首诗变为失恋的主题,显得格外凄婉、沉郁。同时,又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中以香草美人比喻君臣遇合的传统。湘君一诗写湘夫人等待湘君,湘夫人则是写湘君期待与湘夫
14、人约会,但阴差阳错,他们却难以聚首。再看国殇。小尔雅曰:“无主之鬼谓之殇。”国殇:死于国事者,亦即为国捐躯的无名烈士。这首诗成功塑造了一位刚强勇武、以身殉国的令人崇敬的爱国英雄形象,也是追悼所有为国牺牲的将士的挽歌。它寄托着屈原的爱国精神,今天读来,依然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牺牲精神。国殇与九歌中其他篇章的艺术风格不同,声调激越、铿锵,风格刚健、豪放、苍凉、悲壮,完全是写实的。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开篇略去任何叙述,如同运用电影特写镜头,直接描写在主帅指挥下的楚国士兵和秦兵拼死战斗的激烈、紧张场面。楚军阵地被秦兵攻陷,主帅受伤、车骑毁损,但他仍坚定地指
15、挥着战斗,直杀得天怨神怒,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与战士们一同倒下,壮烈牺牲在战场之上。这一段具体写主帅指挥战斗直至牺牲时的情景。出不入兮往不返,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这一段是对楚国阵亡将士的哀悼和对其精神的歌颂。屈原以他的人生经历和诗歌作品,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树立起一座丰碑。他的人格、他的品质,凝聚成一种精神,这就是“屈子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为真理而求索。屈原出身贵族,却不安于既得利益,坚持改革的理想,毕生追求“举贤授能”的“美政”,亦即改革内政,实行法治,振兴楚国,进而由楚国来统一全中国。(2
16、)光辉峻洁的人格。按常理,以屈原的身份完全可以在楚国旧贵族把持朝政的环境中随波逐流,但他却不与腐朽的旧贵族集团同流合污,由此而受到黑暗势力的残酷迫害和打击。屈原没有低头,他奋起揭露旧贵族,同他们做斗争,正是在这一斗争中体现了他“虽九死其犹未悔”的高尚人格。(3)赤诚的爱国精神。在战国时期,知识分子“朝秦暮楚”是常见的选择,是一种社会风气。但屈原热爱故乡,热爱人民,深信“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并且把热爱楚国与热爱华夏民族统一起来,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屈原走了,端午节还在;楚国早已统一于华夏大家庭了,但“楚辞”还在。在西汉,文人深受楚辞的影响,创造了太平盛世标志性的文学样式汉赋,汉赋华丽的辞
17、藻、铺张扬厉的形式,都是直接学于楚辞,因而被称为汉代“辞赋”。后来,楚辞又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如毛主席词“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骚”就是指屈原的作品离骚。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受楚辞排比、夸张手法的影响,又产生了骈体文,讲究对仗,讲究修辞;而在南齐永明年间产生的“永明体”诗歌,讲对仗、讲平仄、讲押韵,又直接影响了唐代格律诗(律诗、绝句)的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讲,导致了唐诗的繁荣,更不用说以“香草”“美人”为特色的宋词了。可以这样说,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文化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长江流域文化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学。其中,屈原和楚辞功不可没,所以,国学大师王国维说:“楚之
18、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宋元戏曲史序)楚辞是“一代之文学”,骈体文是“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元曲都是当时的“一代之文学”。(选自晴川书院人文系列讲座第十五讲屈原与楚辞)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求中国诗词大会是电视节目中的一股“清流”,透露出的是观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美的滋养的认同、享受和期待,也说明很多人愿意亲近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需要的,是有一个契机去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有一种热情去延续古老诗词歌赋的青春。有人说,传统的诗词歌赋正在引发今天国人的文化共鸣。需要看到,从对诗词节目的追捧,到大众“绝知此事要躬行”,有着不小的差距。
19、“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这种诗兴与气势不是看几次弘扬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就能达成的。如何以诗词热为契机形成良好氛围,启迪更多人去热爱和学习传统文化,值得思考。培养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既需要丰富艺术人文学习经历,引导人们逐步理解传统文化的意境和美感,还需要在文化普及层面做更多的探索。尤其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上,需要从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高度,更加重视古诗词等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期待在诗词热“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引导下,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求,让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真正深植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诗经名句1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2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
20、,云胡不喜?(诗经国风郑风)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5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6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7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诗经召南江有汜)8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9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诗经小雅白驹)10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11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1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王风黍离)篇目3 NO.3唐诗过后是宋词(节选)葛兆光流行歌曲的歌曲流行,但流行的不一定就
21、永垂不朽。要想桩子稳,就要根子深,根子是内功不是花拳绣腿,如果只是“宝贝对不起,不是不爱你”“要不是有情郎和我分开,我的眼泪不会掉下来”,就会像老让一个人吃甜点,最终也会腻一样,再爱吃甜的人也经不起这种过于殷勤的让菜,因为心灵世界并不只是因为“甜心”而存在。歌词里要是总出现“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我拿青春赌明天”这类说通不通、似懂非懂的词而没有更含蓄自然的文字,传唱的人再多也只是一笔糊涂账,充其量是歌曲的附庸而不像宋词最终由附庸到蔚为大观。说实在的,宋词能够成为一代文学样式,其实还是在文人参与创作之后。过去我们总是说民间创作对文学有多少多少启发,给文学注入了多少多少新鲜的养分,这都不错。不过
22、,在“劳动人民最懂文学”的观念中,只注意了“源”而忽略了“流”,任何一种文学样式,想要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标志,没有文化人的参与是不可能的。柳永也罢,晏殊也罢,欧阳修也罢,苏轼也罢,其实都是文化人。文化人的参与创作,意味着一种深邃的文化意识和高度的文化修养对文学样式的渗透和对文学品格的提升,就像把野生的杂花培育成可观赏的花卉和把原生的鲫鱼培育成五彩的金鱼一样。也许有人会以引病梅馆记来讽刺说这是把朴素自然的文字变成雕琢做作的文学,但是又有哪一个艺术是自生自长、原汁原味的呢?画布上的山水不是真山水,再怎么推崇朴素的民间味儿也不能回到“杭呦杭呦”的时代不是?玉不琢还不成器呢,何况作为文学的歌词。文学需
23、要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沉的人文精神,没有这内涵和精神就只能流于一般情感宣泄和浅薄的心理安慰。流行如果是指形式与语言,自然很好,通俗如果是指情感和内涵,那就很糟。没有对人生的真正体验,随你怎么从唐诗宋词那里贩来意象和词语也只是在花裤衩上打补丁,充其量是点缀,时时会露出那种俗气的底色。没有对语言的真正的机智,随你怎么挖空心思乔獐作智也只是在玩狗熊掰棒子的把戏,说到底是矫情,听听就会听出那里面口是心非的虚假。文化品位说来是一个很虚的东西,但缺少它就是让人瞧着俗气;知识储备看上去是一个无关的因素,但没有它就是让人看作浅薄。诗歌是越来越不景气,这也难怪,一些故作深沉的和故弄玄虚的诗歌好像在那儿有意“自绝于
24、人民”似的,在自我陶醉中画地为牢,那除了他自己谁也看不懂的诗歌把一点点有限的感情探过来拧过去,痛苦得别扭,喜欢得蹊跷,意思九曲十八弯,上气不接下气地用生造的词语拼接了又撕碎,撕碎了又拼接;流行歌曲是越唱越热闹,倒也必然,可相当多的歌词也好像是在那里重复来重复去地唱老调,那些浅浅的笑靥和嗲嗲的娇嗔加上东拼西凑的词语仿佛把一滴感情化开变成一大锅浓汤灌进听众的耳朵里,常常不知所云的歌词让不知就里的听众觉得深沉奥妙,让稍有知识的听众觉得莫名其妙。在这个既没有了唐诗又没有等到宋词的时代,要想留住唐诗的时代,就要使诗歌有点儿亲切和自然;要想迎接宋词的时代,就要让流行歌曲多一些机智和内涵。随便怎么都行,只要
25、有让人还能感动的东西,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太会被什么无关紧要的东西感动了。(选自豆丁网,有删改)离骚名句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4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5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6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7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8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1 2 3 4 1横穿诗经的河流中“原稿”和“贫血”在文中各是什么含义?_1 2 3 4 答案“原稿”在文中的含义:大自然所创造的原野、山谷、河流、森林等。“贫血”在文中的含义: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因为远离了自然,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
26、,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意思对即可)1 2 3 4 2横穿诗经的河流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诗经中有关篇目的若干名句,中间多次写及诗经和“那条河”,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_1 2 3 4 答案 既照应标题,又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层层深入,形散而神聚,使主题得到强化;增加诗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想象空间。1 2 3 4 3文题“唐诗过后是宋词”的具体含义是什么?_答案 要想留住唐诗的时代,就要使诗歌有点儿亲切和自然;要想迎接宋词的时代,就要让流行歌曲多一些机智和内涵。1 2 3 4 4所选三篇文章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_1 2 3 4 答案 诗经作
27、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所选横穿诗经的河流,是一篇散文,以充满深情的笔调抒写阅读诗经的感受,以“诗经是一条河流”为行文思路,语言凝练而富有诗意,表达了作者对诗经的崇敬之情,对诗经中自然质朴生活的神往之情。离骚则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1 2 3 4 它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所选屈原与楚辞是一篇发言稿,作者详细剖析屈原的精神与楚辞的艺术特质,介绍楚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而唐诗过后是宋词(节选),是一篇论述类文章,作者认为诗词创作要做到有文化品位,要做到内涵丰富深沉,就应该有对人生的真正体验,就应该有知识储备,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有真情实感,深刻动人。三篇文章体裁各异,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暗合了本单元的阅读主题,体现了探寻诗歌源头与诗意生活的有机统一。点击右图进入 单 元 综 合 练 谢谢观看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