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93843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7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49页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二部分 教材回扣 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二、四类必知的古代文化常识教育科举【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贤良、方正、文学、明经等。【征辟】汉代选拔的一种方法。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科举】从隋朝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文帝仅有策问,隋炀帝始设进士科。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书、明算(算学)。到明朝只设进士

2、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等。【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季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元。【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

3、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状元

4、】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五名为经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

5、茂才。【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校】夏代学院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庠】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序】周代学校的名称。【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院。【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门附近而得名。【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

6、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国子监】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学正、教谕等。【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当代的大学校长。【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如今的副校长,协助祭酒,掌儒学训导之政。【

7、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院均设教授,主管学院课试具体事务。【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正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院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答案 试题 C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B进士及第,指封建社

8、会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C“会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考中的前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D国子监,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试题 D答案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进士中第:又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朝廷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B“庠序”指古代地方办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泛指学校。C祭酒,古代学官名,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D举人是古代参加县、府的科举考试(乡试)及格后所取得的资格,亦称作孝廉。试题 答案 D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科举”从隋朝开始,炀帝始设进士科,唐朝考试科目很多,明朝只设进士一

9、科,清袭明制,还设有特制,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等。B“茂材”,又作“茂才”,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C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东汉著名的科学家张衡就曾在太学学习过。D进士是清代科举的最高功名。经会试、复试和殿试取中后,方能称进士。考试由皇帝圈题,钦定名次。古代官职名【爵号】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太师】指三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

10、“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其三,古代指乐官之长。殷、西周、春秋皆置。【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少”或“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指太子少保,为辅导太子的官。【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预机

11、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

12、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号令,出则接待宾客。【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

13、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刺

14、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

15、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降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

16、职或名位。除。拜官授职。擢。提升官职。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践阼等等。B“迁”“擢”“除”指古代官员职位升降。“迁”“除”指贬官,

17、“擢”指升官。C古代“学士”为官职名称,如“内阁大学士”“首辅大学士”“端明殿学士”等。D弹劾是指对享有特别权利的政府官员或法官等违法时进行刑事追诉的一种程序。答案 试题 B 试题 答案 C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后来泛指官吏。B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C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D礼部,古代的官署,隋唐起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学校等事宜。试题 答案 A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刑部,掌

18、管国家的建造、刑狱的事务。宋代刑部主官为尚书,刑部侍郎是次官。B可汗,我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公元 3 世纪,鲜卑族中已有这种称呼。C节度使,因在重要地区总监统兵,故称之为都督,但在一些北方地区,则被称之为总管、总督。D从事,官名。汉制,州刺史的辅佐官吏如别架、主簿、功曹等均称从事史。古代礼仪【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

19、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

20、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冠礼】古代

21、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词,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

22、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佛道徒之死称:涅槃、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

23、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答案 试题 C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袭爵,继承爵位。按规定,第一继承人继承被继承人的爵位;其余继承人减三等袭爵。B草制,草拟制书。制是皇帝的命令,制书是用以颁布皇帝重要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C丁母忧,遭逢父母丧事。父母死后,子女要为父母守丧,一般三年,官员还需要辞官。D陪葬,臣子或妻妾的灵柩葬在皇帝或丈夫坟墓的近旁。试题 答案 B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顿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叩

24、地而拜。因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可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B斋戒有多种来源。在中国,斋戒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敬畏和自律。C万福,旧时妇女行的礼,两手松松抱拳重叠在胸前右下侧,上下移动,同时略做鞠躬的姿势,口中称“万福”。D九拜,古代汉族的礼拜形式,即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中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天文历法【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干支纪年法。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

25、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序数纪月法。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时节纪月法。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仲春”代农历二月。【纪日法】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序数纪日法。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干支纪日法。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月相纪

26、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中、日中、日昳(di)、晡(b)时、日入、黄昏、人定。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是对应关系。【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27、。【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西;织女星,在银河东,与牵牛星相对。B.“休沐”,休息沐浴,古人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后

28、指政府官员每五天一次的例行休假。C二十四节气,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D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试题 答案 A 试题 答案 C10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顺是元宁宗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法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国君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B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单位。州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路、府、省、道等,各区域大小并不相同。C天干和地支按照固定顺序相互配合,可用来纪年、月、日和时。“甲戌”的前一年是“癸亥”年。D“江左”是一个地理名词,一般指江东,即长江下游江南地区。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