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揭西县河婆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92470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揭西县河婆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广东省揭西县河婆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广东省揭西县河婆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广东省揭西县河婆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广东省揭西县河婆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广东省揭西县河婆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广东省揭西县河婆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广东省揭西县河婆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广东省揭西县河婆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广东省揭西县河婆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广东省揭西县河婆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广东省揭西县河婆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广东省揭西县河婆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广东省揭西县河婆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东省揭西县河婆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第卷阅读题一、 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建安风骨,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不仅指代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也一直是南朝以讫宋明批评家品评文学的主要标准。千年以来,这枚鲜活而真实的文化种子,历经流变,由狭入广,自道德而审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族群认同与生活想象,成为了解我们文化特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符号,折射出时代迁移与诗学理念的复杂关系。自汉末延至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漫长的阵痛时期。社会的动荡和分裂,政权的瓦解和崩溃,以及儒学衰微和玄风

2、炽盛,共同构成了士人人格裂变与心灵超越的主要原因。人才选拔的标准在悄然发生变化,“德”不再是唯一的尺度,而“才”或与才华相伴的性灵之美得到重视。这显然就是“风骨”脱颖而出的时代背景。“风”,指风姿、风韵和风神,用于品鉴人物的姿态和气质;“骨”,指骨相,用于赞赏人物的体格和形象。而这种评判风骨的视角与标准一旦形成,迅速影响到魏晋时代的审美自觉,并对绘画、书法以及文学的鉴赏与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对“建安风骨”进行理论总结并提炼其美学精神的,首推南朝齐梁时代文学理论家刘勰。众所周知,文心雕龙的基本立场是从儒学古文派的视角审视文学的起源与创作。由此出发,刘勰首先将“风骨”概念从带有玄学色彩的人物品藻功能

3、拓展至“明道”“宗经”的文学批评尺度。他继承曹丕所揭橥的“文以气为主”的理念,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刘勰以“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来概括建安文学的美学特征,在时代的大脉动中突出生命的悲剧意识,进而推送出“建安风骨”这个中国诗歌美学的批评典范。唐王李世民在平定隋末社会大动乱之后即位,逐渐建立起一个统一、稳定和强大的新王朝。毫无疑问,帝国的繁盛对诗歌创作与品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刚健、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成为诗人自觉的追求。在“建安风骨”流变史上,唐代两个标志性人物是初唐的陈子昂与盛唐的殷璠。陈子昂最早标举“汉魏风骨”的旗帜,将“兴寄”与“风骨

4、”联系起来,张扬“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美学,达到与“建安作者相视而笑”的境界。这使得他在继承建安诗歌慷慨苍凉的风格之外,又富于壮大高昂、寥廓雄浑的气概。盛唐诗人对传统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以“盛唐风骨”或“盛唐气象”替换了“建安风骨”,使刘勰“风骨”说焕发了生机。这种流变既呈现为从文、辞到兴象、境界的迁移,又体现为自道德而审美的流转,折射出时局变迁对诗学风格的深刻影响。“建安风骨”的流变史,一方面恰切地说明了时局变迁与文学格局、气度之间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应该更客观地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这个古老命题。对政治的参与和理解,深化了诗人的生命体悟;文学的温情与浪漫,又赋予

5、政治一种别样的情致。当“建安文学”走出建安,当“建安风骨”不再只是某一个时代的符号,而成为整个民族对“壮美”与“崇高”的生活想象时,我们才更为深沉地洞察了“文变染乎世情”的深意。(选自王洪琛“建安风骨”之流变,光明日报2016年08月26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建安风骨既指汉魏时期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也是指从南朝到宋明时期批评家品评文学的主要标准。B建安风骨历经流变,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生活想象,成为了解中国文化特性的一个重要的符号。C不再以“德”为唯一尺度,还开始重视“才”或与才华相伴的性灵之美,这种人才选拔标准的变化,正是建安风骨形

6、成的时代背景。D刘勰对“建安风骨”进行了理论总结和美学精神的提炼,他将建安文学的美学特征概括为“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由于社会的动荡和分裂、政权的瓦解和崩溃、儒学衰微和玄风炽盛等原因,造成了士人人格裂变与心灵的超越。B评判风骨的视角与标准形成后,很快地影响到魏晋时代的审美自觉,也深远地影响到绘画、书法以及文学的鉴赏与创作等方面。C刘勰从文心雕龙的基本立场出发,将“风骨”概念从带有玄学色彩的人物品藻功能拓展至“明道”“宗经”的文学批评尺度。D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正是

7、曹丕“文以气为主”理念与刘勰“风骨”说的本质区别。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统一、稳定和强大的唐朝对诗歌创作与品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此后,历朝历代的诗人都追求刚健、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B刘勰的“风骨”说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得益于盛唐诗人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并用“盛唐风骨”或“盛唐气象”替换了“建安风骨”。C从“建安风骨”的流变史中,可以清楚地了解时代变迁与文学格局、气度之间的内在关系,也提醒人们更客观地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D当“建安文学”走出建安时代,当“建安风骨”成为整个民族对壮美与崇高的生活想象时,人们才能更深切地理解“文变染乎世情”的深意。(二)文学

8、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14分)两株玉兰树陈忠实清明前一日回到老家,到村子背靠的白鹿原北坡上,在父母的坟头烧了一堆被视为阴币的黄纸。尽管明知这是于逝者没有任何补益的事,然而每年此日不仅不能缺少,甚至早早就泛溢着一种甚为急切的情绪。自己心里明白,上坟烧纸和跪拜的行为,无非是为消解对父母恩德亏欠太多的负疚心理,获得一种安慰。天气很好。温润的风似有若无。西斜的依然明媚的阳光下,原坡和河川满眼都是蓬勃的绿色和黄色,绿的是返青的麦苗,黄的是盛开的油菜花,间有零星散落在坡梁上杏花的粉白。回到老屋小院,便坐在前院闲聊。许是那种负疚心绪得到消解,许是得了这明媚春色的滋润,竟是一

9、种难得的轻松和平静。记不得是谁颇为惊诧地叫了一声,玉兰树开花了。我便朝大门右侧的玉兰树看去,在树梢稍下边的一根分枝上,有两朵白花。我的心微微一颤,惊喜得轻叫一声,从坐着的小凳上站起来,几步走到玉兰树下,久久观赏那两朵玉兰花。那是两朵刚刚绽放的玉兰花,雪白,鲜嫩,纤尘不染,自在而又尽情地展示在细细的一根枝条上,洁白如玉,便想到玉兰花的名字确属恰切。玉兰树尚不见一片叶子,叶芽刚刚在枝条上突出一个个小豆般的苞,花儿却绽放了。我久久地看那两朵花儿,竟然不忍离去。玉兰花在我其实也算不得稀罕,见得也早也多了,之所以发生一缕不寻常的惊喜,这是开在自家屋院里的玉兰花,而且是我栽植的玉兰树苗,便有了一种情结;还

10、有一种非常因素,就是这株玉兰树苗成长过程的障碍性经历,曾经让我颇费过一番心思。几年前我重回原下小院读书写字,一位在灞河滩苗圃打工的乡党,闲聊中听说我喜欢玉兰花,便给我送来一株不过食指粗的幼苗,我便在大门右侧的围墙根下挖坑栽下了。为了便于浇水和保护,我在玉兰幼苗四周用砖箍了一圈护栏。得到我的用心守护和浇灌,玉兰树苗日见蹿高,分枝,加粗,蓬蓬勃勃,生机盎然,我便期待花苞的出现。恰好盼到玉兰树应该发苞开花的规定期树龄,不仅没有开花,失望且不论,等到叶子成型,我发现了非常的征象,本应是深绿色的叶子,却呈现着浅黄;即使到盛夏烈日暴晒的时候,各种树叶都变得深绿近青的颜色,我的玉兰树叶反而由浅黄变得几乎透亮

11、了。任谁都会看出这是一种病态的表征。村里乡党见了,有说是蛴螬咬了树根,有说是缺肥,有说是化肥施多烧了根,等等。后两种说法不能成立,我栽植时填的是农家粪土,不缺肥更不会发生烧根的事,倒是蛴螬啃食树根有可能发生,却也无可奈何。我曾扒土寻找蛴螬,一只也未见到。我就怀疑大约是玉兰根自身发生了什么病患。等到第二年,玉兰树仍然是满树病态的黄叶,自然不会开花了。我便有所动摇,这株病态的树会不会自愈?需得几年才能缓解过来?如果等过几年不仅缓解不了反而病情加重以致枯死了,那我就会白等了。我便想挖掉它,重植一株。拿着镢头刨挖的一瞬,却似乎听到一种凄婉的求生的哀音,那一片片透亮的黄叶似乎也幻化成哭相,我便举不起镢头

12、来。突然想到,任它继续存在着,如果真的挨过了病患,当一树健康墨绿的叶子呈现在小院里的时候,我会获得一种别样的欣慰和鼓舞;如果万一病患发展到发生枯死,再换植一株也无妨,这株玉兰树便保存下来。约略记得去年夏天回家,玉兰树的叶子变绿了,尽管仍不像正常的叶子那么深色近青的绿,却不是往年那种透亮的黄色了,我不由得庆幸,它的病情缓解了,更庆幸我握在手里的镢头没有举起来今年,这株玉兰树开花了。尽管只有两朵,却是一种美的生命的胜利。遭遇过生存劫难之后开放的这两朵洁白如玉的玉兰花,就不单是通常对所见的玉兰花的欣赏的愉悦了,多了一缕人生况味的感受。4.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13、分)A文章开头写上坟烧纸和跪拜的行为,是为了表达我对生老病死的思考。B作者突然看见玉兰树开花了,内心微颤,惊喜得轻叫一声,这说明他根本没想到这颗玉兰树还会开花。C文章先写玉兰花开,再写玉兰树的遭遇,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D玉兰树得以保存下来,是因为作者把玉兰树视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是对生老病死参悟的结果。E文章以“一颗玉兰树”为线索,通过这颗曾经快要病死今又开花的玉兰树,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与思念之情。5.简述第二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6. 请概括文章中这两朵玉兰花有什么特点?描写这两朵玉兰花时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5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11

14、分)呦呦鹿鸣,食野之蒿2015 年10 月5 日,北京时间17 时30 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秘书乌尔班伦达尔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宣布,将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初闻屠呦呦的人,都会为她的名字所吸引。“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的名字取自诗经小雅中的名句。而根据朱熹的注释,这里的“蒿”指的正是青蒿。1955 年,她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其后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时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

15、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1967 年,疟疾肆虐越南战场,越方向中国求助。1967 年5 月23 日,全国60 多家科研单位、500 多名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集体,悄悄开始了一项特殊的使命,代号“523”,研究的指向明确找到防治疟疾新药。两年后,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也参与进来。那一年,屠呦呦39 岁。她仅有大学本科学位,也被召集加入“523”项目。因为具有中西

16、医背景,而且勤奋,在那个资深科学家大部分已被打为右派的年代,屠呦呦很快被任命为研究组组长,带领一个小组的成员开始查阅中医药典籍,走访老中医,埋头于那些变黄、发脆的故纸堆中,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屠呦呦研究组耗时3 个月,从两千多个方药中筛出640 个,又锁定到一百多个样本,最终入选的胡椒“虽对疟原虫抑制率达84%,但对疟原虫抑杀作用并不理想”。青蒿是当时的191 号样本,虽然曾经有过68%的抑菌率,复筛结果却一直不好。屠呦呦开始系统地查阅古代文献,希望能在古籍中找到只言片语,而这还真被她找到了。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代替

17、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素。这抓住了“牛鼻子”温度正是青蒿素提取的关键,过高的温度将破坏青蒿素的性质,使其抗疟性丧失。在发现青蒿素的有效性和温度的关系后,屠呦呦又做了几件事。“文革”期间,没有办法做新药的临床试验。为了疟疾病患的福祉,屠呦呦和同事们勇敢地成为了青蒿素的第一批志愿受试者。在确认了青蒿素提取物对人体是安全的情况下,他们前往海南省,在患有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病人身上试验该提取物的有效性。临床试验的结果激动人心:经治疗的病人疟疾症状迅速消失,这些症状包括高烧和血液中的寄生虫数量。而采用氯喹(治疗疟疾的传统药物)治疗的病人却没有这些临床收益。积极的临床结果指引着屠呦呦研究组再接再厉。他们接

18、着分离纯化了青蒿的抗疟有效成分,屠呦呦研究组将其命名为青蒿素。著名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同为诺贝尔奖得主的约瑟夫戈尔斯坦曾总结,揭示(发现)和创造(发明)是生物医学进步的两条不同的路径。屠呦呦研究组在完成科研征程的第一步发现青蒿素后,接下来就要进入下一步创造,即把自然界的分子转变为药物。1986 年,青蒿素获得了我国颁发的一类新药证书。青蒿素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一种能够在疟疾早期阶段扼杀疟原虫的有效药物。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一项特殊历史时期的任务,最终转化成了全人类对抗疾病的武器,拯救了数不清的生命。1

19、0 月5 日下午,从电视上得知获奖消息时,以为还是哈佛大学医学院颁发的华伦阿尔波特奖。“这个刚闹完,又出来个诺贝尔奖。”老人皱着眉头。媒体蜂拥而至。几经争取后,10 月6 日上午,几家中央媒体的记者得以进入她家中进行采访从2011 年因获得拉斯克奖而声名鹊起后,她几乎拒绝了所有的采访。85岁高龄的屠呦呦听力已经不好,每个问题都要重复几遍才能听清。她准备了一张纸,算是“标准答案”,一上来就拿在手里,对着念了一遍:“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个很高的荣誉。青蒿素研究获奖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结果,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也标志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

20、中国科学家的骄傲。”这份“标准答案”也许恰恰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这位无博士学位,无留学经历,无两院院士头衔的“三无”科学家能够取得这样举世瞩目的成就。“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恐怕当年给屠呦呦起名的父亲,也不曾料到这诗经中的迎宾之曲真的迎来了一个济世之才,更不会想到那句“食野之蒿”竟成了一个神奇的预言吧。(根据人民日报海外版、百度百科、中国教育报、中华网等整理) 相关链接 “诺贝尔的奖项发展到今天,更多是用来对科学家一生的贡献做总结性表彰,而不仅仅是表彰近期的成就。” (摘自新京报)“他们(屠呦呦和张亭栋)作出的贡献,在我看来,值得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而他们在国际国内的认可都远低

21、于他们的实际贡献。两位皆非院士,其中一人可能从未被推荐过。最重要的是,这些药物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我们应该推崇他们的工作、肯定他们的成就。” (摘自原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的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其后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时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她因此患上中毒性肝炎。 B. 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素,是受到了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启发,而事实证明,温度正是青蒿素提取的关键,过高的温度将破坏青蒿素的性质

22、,使其抗疟性丧失。 C. 39 岁的屠呦呦仅有大学本科学位,却也被召集加入“523”项目,是因为她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她耗时3 个月,从两千多个方药中筛出640 个,又锁定到一百多个样本也证明了她的勤奋。 D.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诗句出自诗经小雅,是一首迎宾之曲,该诗曾经被曹操化用入短歌行。文尾所说的“神奇的预言”是指诗句恰好将“呦呦”的名字与“蒿”联系在了一起。 E. 在确认了青蒿素提取物对人体是安全的情况下,屠呦呦和同事在患有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病人身上试验该提取物的有效性。临床试验的结果激动人心:经治疗的病人疟疾症状迅速消失,这些症状包括高烧和血液中的

23、寄生虫数量。而采用氯喹治疗的病人却没有效果。8. 文章在开篇和结尾处引用诗经,有何作用?(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课内阅读(19分)9、下列选项对句子中所含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A.“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指农历七月初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祈求提高刺绣缝纫技巧,称为“乞巧”。下九:古人以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B.“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六合:古时候迷信的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天干、地支、方位、星座、生辰、生肖合起来都相适合,叫做“六合”。C.“总角之宴,

24、言笑晏晏。”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时把头发扎成丫髻,称为“总角”。这里指代少年时代。D.“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黄昏:古时计算时间按十二地支将一日分为十二时辰。“黄昏”是“戌时”(相当于现代的晚上7时至9时)。10. 下列加点的“见”字与“君既若见录”的“见”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A. 君既为府吏,相见常日稀B. 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C. 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D. 才美不外见 11.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B.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C.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D.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12.把下面的句

25、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5分)(2)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5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11分)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善欺。【注】将:岂。纪:经营。13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全诗都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

26、能寐,披衣起彷徨。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14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诗经氓中以桑叶凋落比喻女子年华逝去的两句是:“_,_。”(2)屈原在离骚中运用比喻修辞,写出自己才能出众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_,_。”第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6、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写文

27、章,最好是开宗明义,切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考场作文更应这样,要让阅卷老师看得更清楚。 古代很多文人在官场失意后不再热心于功名,转而到山野求田问舍,过着惬意的隐居生活。对于自己的处女作过客,吴宇森用心去拍,片名的选定也是费尽心思。没想到一语成谶:过客竟成了电影院的过客!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从善如登,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肯纳谏的皇帝了。但他接受意见,并不总是那么痛快,思想斗争往往也是很激烈的。近年来,随着网络书店的迅猛发展及电子阅读的日渐普及,很多实体书店都难逃十室九空的命运,令很多经常做客书店的人们感慨万千。 我们在欣赏前赤壁赋的华美文辞时,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其中蕴涵的哲理,从而进一步领略苏东坡自由的

28、精神境界,则恐有买椟还珠之憾。A B C D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 国际法庭因认定日本在南极海的“调查捕鲸”实质为“商业捕鲸”,判定其违反了国际公约,于3月31日颁布判决书,下令禁止日本船只在南极海停止以任何名义捕鲸。B近日,中央电视台举行的“文明天下行”大型投票活动,高票选出了“随车扔垃圾”这一行车行为,成为民众最反感的不文明行为。C马年春晚节目中,由开心麻花团队精心打造的喜剧小品扶不扶,以生活气息浓郁、喜剧效果明显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喜爱是毋庸置疑的。D如果心中淡了人民这个情怀,干事少了群众这把尺子,不能做到“己之温,思人之寒;己之安,思人之艰”,我们就会被人民唾

29、弃。1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_。_。_。_。_,但他却以作家灵敏的触觉去感受它,观察它,品味它,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朱自清曾说,作家应“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含有惊异之感”在那诗情画意里,蕴含着作者艺术上的孤诣与苦心读着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画面立即呈现在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荷塘就在清华园里,是作者“日日走过”的,可谓“平常身历之境”了A. B. C. D. 19下面是

30、雅安XX中学学生张晓写给语文报编辑部的投稿信,其中有五处表达存在不得体的情况,请你找出来并进行修改。(5分)语文报编辑部: 我是雅安XX中学学生张晓,是一位酷爱写作的妹仔。久闻你刊大名,决定向你刊投稿。现奉上作品蒙茶飘香一篇,敬请拜读。还望务必拨冗回示为谢!此致敬礼 张晓 2018年2月11日20、下面是某班级一次“分享阅读”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俄罗斯诗人普希金写过一首诗:“我记得那美妙的瞬间,在我的眼前出现了你,犹如昙花一现的幻影,犹

31、如纯洁之美的精灵”在你的记忆中是否也有不能忘怀的瞬间?请以“我记得那 的瞬间”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在答题卡上。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河婆中学高一年级期中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B(曲解文意。“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生活想象”错,原文是“影响了中国人的族群认同与生活想象”。)2D(理解有误,“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是共有特点,刘勰与曹丕一脉相承,从本质上看基本一致。)3A(扩大范围,以偏概全。原文是“刚健、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成为诗人自觉的追求”,而非“历朝历代的诗人的追求”。)4、C D本题

32、综合考查散文的内容和手法,ACD考查考生对文章结构的分析把握,BED分析了文章的内容主旨。A项考查了第一段在结构上的作用,它写了作者扫墓归来,为的是引出了第二段美好的春景,以及我回到老家发现玉兰花开;而A项“为了表达我对生老病死的思考”分析牵强。B项,“根本”过于绝对,由文中“约略记得去年夏天回家,玉兰树的叶子变绿了”一句可以看出,玉兰树的病情已经有了好转,作者也庆幸自己没有挖掉它,也有对它开花的期待。现在看到花开,更有夙愿成真的惊喜和激动;C项梳理了文章的总体结构,先写玉兰花开,在悬念中引出写玉兰树的遭遇,吸引读者,增强了感染力;D项分析了本文的线索,同时也分析了文章的主旨,作者把玉兰树视为

33、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在对生命的顽强坚守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是对生老病死参悟的结果。E项说到“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和思念之情”,理解错误,该文抒发的是对生命的思考。5、【参考答案】通过对美好春景的描写,渲染出春意盎然,生机勃发的气氛(1分),引出下文要描写的对象-玉兰树(1分)。借生机勃勃的春景烘托下文遭遇过生存劫难的玉兰树(1分),表达其生命的顽强与美好(1分)。此题要求考生分析文本第二段景物描写的作用,对景物描写作用的分析一般从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主题等角度思考。答题时首先要概括该段所写内容,点明技巧,再从结构上、内容上

34、等方面分析作用。6、【参考答案】特点是鲜嫩、纯洁、生机勃勃;(1分)在描写玉兰花时作者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如“自在而又尽情地展示在细细的一根枝条上”,将玉兰花拟人化(1分),表现出作者对玉兰花顽强抗争、取得胜利后生机勃勃的惊叹和赞赏的心情(1分);“洁白如玉”则是比喻的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这两朵玉兰花的鲜嫩、纤尘不染(1分)。【试题分析】此题分为两问,第一问是概括玉兰花的特点,是欣赏事物的形象,也是属于信息筛选,只要到文中找到相应区间,对两朵玉兰花的特点加以归纳概括即可,描写玉兰开花在第三段,文中有现成的词语可以摘抄,归纳出来为“纯洁(雪白、纤尘不染、洁白如玉)”、“鲜嫩”

35、、“生机勃勃(自在而又尽情)”。第二问考查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分析时要分别一一对应加以分析。7B、D(A项,屠呦呦一度患中毒性肝炎是因为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而她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原因列举不全。C项“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是她被任命为研究组组长的部分原因,而不是召入项目的原因;后边的工作不是她个人完成,而是她的研究组。E项中“而采用氯喹治疗的病人却没有效果”错误,原文为“没有这些临床收益”。)(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5分。)8内容上,交代了屠呦呦名字的出处,凸显了屠呦呦和青蒿之间的联系,点明了文章的主旨。结构上,首尾呼应,同时

36、照应了标题,强化了对主人公的赞美之情。效果上,引用诗经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与可读性,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每点2分。)9、B 六合,古时候迷信的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都相适合,叫做六合。10. B 11、C ( A项古义:在一起生活。今义:在一起工作。B项古义:自作主张。今义:不受拘束,限制。C项均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D项古义:劳作。今义:劳动和休息。) 12、(1)这也是我内心所崇尚的(美德)啊,即使为此多次而死,我也绝不后悔。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终不能体察民心。(5分)(2)我受着委屈而压抑着意志啊,我忍受着责骂和侮辱。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为正义而死)啊,本来是古代圣

37、贤所推重的。(5分)13、D E (答对一项2分,两项5分)(A全诗描写了诗人田园生活的乐趣,但只有首句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情景,并且也谈不上生动;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邻人有酒辄喝,而非斟酌诗句;C“相思”句是指与朋友关系好,想念就可以披衣相见。)14解析:这一题既考查了思想内容,又考查了表现手法。作为田园诗人的陶渊明,他对田园生活是抱有一种向往和追求的态度,所以,他笔下的田园生活一般都是美好的。从这首诗来看,他描写的是人们之间的日常生活,从“相呼”、“斟酌”、“披衣”、“言笑”等描写来看,表现的就是人与人之间那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其“白描手法”从语言的质朴中不难看出。第一问:感受到一种

38、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3分)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运用白描手法,(1分)描写人与人之间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相呼、相饮、相思、相言、相笑等情景。(2分)15、(1)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 (2)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3)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16、C 【解析】开宗明义:宗,宗旨,主旨,指说话或作文一开始就说出主要的意思。求田问舍:舍:房子,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屋价,比喻只知道谋求个人私利,没有远大的志向,多含贬义。一语成谶:谶: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一般指一些“凶”事,不吉利的预言。指一句不好的话说中了。从善如登:登,登山。跟着学好就像登高一样艰难。比喻

39、学好不容易,要花力气。十室九空:十户人家,九家空虚。形容因灾荒、战乱或暴政等天灾人祸使得人民破产或流亡的悲惨景象。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17、 D A项不合逻辑,去掉“停止”;B项偷换主语,“投票活动”成了“成为民众最反感的不文明行为”的主语; C项杂糅,应去掉“是毋庸置疑的”。18、A 文段是关于荷塘夜色的赏析,有比较明显的句间逻辑关系。如句从内容看应该承接句而来。句“那诗情画意”承接“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句写“平常身历之境”,与横线后的转折紧密联系。故正确的排序是为。19(1)“你刊”改为“贵刊” (2)“妹仔”改为“女生”(3)“作品”改为“拙作或“拙笔”

40、(4)“拜读”改为“指正”(5)“务必”改为“能”或“能够”20、【答案示例】班级分享阅读活动将分组进行,各组要确定阅读主题和书目,并完成海报等作业;班内则将开展海报展示、笔记漂流等活动,并通过投票对各组阅读成果进行评比。(内容完整,给1分;归属得当,给1分;表述准确,给2分;语言连贯,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可酌情给分;不符合要求,酌情扣分。)21、试题分析:半命题作文是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再进行写作的作文命题形式。半命题作文与全命题作文比较起来,它有个非常有利的一点,就是写作者有一定的自主权,所要补充的词语就由写作者“随心所欲”(必选的除外)。只要是正当的、积极的就可以。如本题可补充为“温暖的瞬间”“亲切的瞬间”“感人的瞬间”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