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检测试题历史学科试题一、选择题1. 周武王死后,周公旦摄政,平定三监,大行封建,建都洛邑,制作典章礼乐,七年妇政成王。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这主要反映了A. 周公为后世确立了道德规范B. 古人对周公维护社会稳定的肯定C. 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D. 中央政府政治上控制地方的需要【答案】C【解析】从周公旦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精神品质重视礼乐、尽心奉主。从他所做的事上,我们能看到他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礼乐典章制度泽被后世。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只体现出他人格的方面,不够全面;B选项只是针对他对维护社会稳定一个方面来谈;D选项与材料内容无
2、关,本题主要涉及到的是文化层面的内容。2. 商鞅变法图强后,出现了大量客卿效命于秦国的局面,秦人在君位继承问题上向来多是“择勇猛者立之”。这说明当时秦国A. 保留了浓厚的部落制度残余B. 宗法制基本得到破坏C. 地处偏僻未受中原文化影响D. 血缘亲疏观念淡薄【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商鞅变法规定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行按军功受赏的二十等爵制来鼓励秦人勇猛作战,商鞅规定国家的爵位按将士在战场上斩获敌人首级的多少来计算。在君位继承问题上向来多是“择勇猛者立之”,都体现出不再以血缘亲疏为标准,故D正确;保留了浓厚的部落制度残余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材料说明君位继承是“择勇猛者立之”,并不能
3、说明宗法制基本得到破坏,B错误;地处偏僻未受中原文化影响与材料主旨信息明显不符合,C错误。3.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 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答案】B【解析】由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或者朝廷制定或颁行的,由此得出,古
4、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影响,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C不正确;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古代科技的成就,与时代热点紧密结合。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国家对科技的重视和支持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4. 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项目数量备注收入粮食8500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支出赋田租(上缴实物)283同上算赋和口赋(
5、上缴货币)406役兵役和徭役2300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外,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代役,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日常食4918据战国比例推算支出衣2732同上祭祀等仪式300以战国数据为参考A. 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B. 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C. 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D. 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答案】A【解析】材料表格中的支出总额超过了收入,说明了小农经济之下,农民的生活比较困顿,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A正确;材料未体现小农经济中的男耕女织,B错误;支出高是材料中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不能概括全部材料,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精耕细作,D错误。5. 鸦片战争后,徐继畲指出:“欧罗巴一土,以罗经视之,在乾戌
6、方,独得金气。其地形则平上之中,容畜沧海数千里,亦与他壤迥别。其人性情缜密,长於制器。造舟尤极奥妙。测量海道,处处志其浅深,不失尺寸。越七万里而通於中土,非偶然也。”上述材料表明他A. 最早关注欧洲历史、地理和经济B. 从西方视角否定封建制度C. 认识到中国丧失主权的重大危害D. 秉持本土文化价值的立场【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信息“欧罗巴一土,以罗经视之,在乾戌方,独得金气”可知,徐继畲把欧罗巴放到“罗经”上来看,这表明他秉持本土文化价值立场,故D正确;材料信息体现不出“最早”,故A错误;材料没有否定封建制度,故B错误;材料信息也体现不出对中国丧失主权的认识,故C错误。6. 洪
7、仁玕在资政新篇中,主张奖励民间开矿、制定火轮车、轮船及其他“器皿技艺”,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对穷人“宜令作工,以受所值”。其意在A.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B. 维护广大民众利益C. 获取西方国家支持D. 解决太平天国危机【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1859年,太平天国面临深刻统治危机,为了重振太平天国,挽救统治危机,洪仁玕颁布资政新篇,故选D;由材料“准富者请人雇工”等,可知洪仁玕提倡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但它是为挽救统治危机服务的,故A不符合题意;发展本主义不符合农民阶级的利益和愿望,故B不符合题意;西方国家要获得在华利益的最大化,不会支持陷入困境 的太平天国,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C。7.
8、 1913年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广大群众茫然不知国会为何物,就连精英、乡绅也不明白,他们都让票。但是那些留学的、跟革命党沾边的人都投了,所以第一届选举国民党大胜,获得参众两院多数席位。上述现象的出现反映了A. 中国数千年旧传统并未发生改变B. 薄弱的经济带来脆弱的民主政治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无法推行D. 西方思想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1913年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广大群众茫然不知国会为何物”“第一届选举国民党大胜,获得参众两院多数席位”这反映了当时群众民主意识的淡薄和民主政治的脆弱性。所以答案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
9、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名师点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从此他们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3)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4)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8. 城市的生活与农村不同,市民脱离了土地,逐渐形成了与传统的价值观念相抵触的心理状态。他们主张宗教宽容,因为不敢和异教徒接触,必然会失去可观的利润;重视理性,因为对行情、国情不作冷静、理智的分析就会遭受破
10、产;崇拜财富,因为财富给他们带来了荣誉和地位。据材料可知A. 新航路开辟后理性主义占据主导地位B. 人文主义是对市民思想的提炼和升华C. 工业革命后社会拜金主义思潮的兴起D. 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启蒙运动的发展【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中“主张宗教宽容”,“重视理性”,“崇拜财富”可知题干信息体现文艺复兴时期追求现世幸福,宣扬人性解放的人文主义精神,故B项正确;题干未涉及新航路开辟,排除A项;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排除C项;题干信息与启蒙运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B9. 在18世纪的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鳩和卢梭对中国的论述所根据的材料基本上是同一来源,然而,伏尔泰热情赞扬中国的一切
11、,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态度是贬中有褒,卢梭尖刻地批判中国的制度、道德和文明。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三者A. 立场不同致使结论迥异B. 都以科学态度认识中国C. 观点不同但却殊途同归D. 深受中国儒学文化影响【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材料显示,启蒙运动中,三者以截然不同的态度来评价中国这一现象,都是为把斗争矛头指向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三者为了同一目的。故答案为C项。A项,三者立场相同,排除;B项,三者所用材料都来源于他人,并不完全可靠,都不能正确认识中国,排除;D项,材料表明,孟德斯鸠对中国有贬、卢梭大力批判中国,说明二者并未受中国文化影响,排除。【点睛】解答比较型选择题基本方法有:a.排除法
12、,找准比较角度,从同中找异或从异中求同,逐个“肯定”或“否定”。b.正误判断法,注意各备选项表述的正误,再结合“选项”进行比较和鉴别,得出正确答案。很多情况下是两种方法同时并用。10. 如图反映了同一地点(法国的凡尔赛宫)不同时间发生的两个历史事件:一个是反映了德意志帝国的诞生,一个反映了德国战败后任人处置,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心情和场景。基于历史的角度,两幅图片所示现象反应的主题最恰当的是A. 大国的衰落B. 邪恶的终结C. 分赃的场所D. 战争的积怨【答案】D【解析】德意志帝国的诞生是通过战争的方式诞生的,巴黎和会德国任人处置也是由战争而引起的,所以材料反映的是战争的积怨,选D是符合题意的
13、,正确;两幅图均不涉及大国的衰落,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邪恶并未终结,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分赃的场所只适合右图,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1. 1926年12月,毛泽东在湖南全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上说:“农民问题只有经济意义。我们只想减租,不想夺取地主土地。”后来,中共土地委员会决定“只没收大地主的土地,不触动小地主和军人的土地。”这些做法A. 助长了国民大革命中的右倾错误 B.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C. 顺应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要求D. 适应了社会主义革命形势的需要【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农民问题只有经济意义。我们只想减租,不想夺取地主土地。”和“
14、只没收大地主的土地,不触动小地主和军人的土地。”可知,这反映了经济上反封建的程度不断加深。即顺应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要求。故答案为C项;材料做法是顺应时代要求,不是右倾错误,排除A项;材料信息涉及大革命期间,农民运动有助于国民大革命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主旨适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而非社会主义革命形势的需要,排除D项。12. 1940年4月,日本华北方面军制定华北思想战指导要纲附属书,特别列出“讨伐行动当以重点指向共产军匪,对其游击队作彻底地扫荡覆灭”。这说明A. 日本开始全面收缩侵华战线B. 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C. 中共发挥抗战中流砥柱作用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名存实亡【答案】C【解析】分
15、析】【详解】1940年4月的华北思想战指导要纲附属书把进攻重点放到了抗日根据地,这说明中共的抗日活动极大的牵制了日军的行动,中共逐渐发挥抗战的中流砥柱作用,故C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日本开始全面收缩侵华战线,故A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国民党抗日政策,故B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名存实亡”不符合此时的史实,故D错误。13.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我国通过统购、统销制度对农产品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过程实行计划管理(如下图所示),并在各个环节上推行具体措施向社会灌输国家意识该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A. 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 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 进一步提高农业商品化程度D.
16、 获取国家工业化建设经济资源【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由“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国家对农业和农村 “统购、统销 ”,“计划管理”并在“各个环节”“灌输国家意识”可知,传统经济体制优先国家,优先重点项目,强调计划性,所以D项正确。A项是农村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发生在1956年,与材料无关。B项不是目的,是背景,C项与当时史实不符,计划经济忽视市场和商品关系。故D项正确。14. 霍布斯鲍姆认为,进化论在19世纪中后期盛行的原因,“不在于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证据来势太猛,以致无法阻挡”。“真正的原因在于下列两项事实构成了极佳的机遇:一是主张自由主义和进步的资产阶级迅速崛起,二是这个
17、时期没有发生革命。”该分析说明进化论在当时A. 并没有对传统势力提出公开的挑战B. 对资产阶级革命有启蒙作用C. 符合追求有序变革的社会心理D. 顺应了资产阶级的改良主张【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一是主张自由主义和进步的资产阶级迅速崛起,二是这个时期没有发生革命”反映了进化论在社会稳定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环境中盛行,这体现了有序变革的社会心理,故C正确;生物进化论对传统势力提出了公开的挑战,故A排除;进化论形成于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资产阶级的改良的主张,故D排除。15. 某学者准备给中学生作有关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报告,为此他去图书馆查阅了部分文学作品,其中与报告
18、内容相关度较高的是( )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老残游记,属于清末谴责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清官中的酷吏)误国,清官害民,独具慧眼地指出清官的昏庸常常比贪官更甚。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选C。悲惨世界和西游记是浪漫主义作品,排除A、B;母亲是无产阶级文学,属于现实主义,排除D。考点: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主要成就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二、非选择题16.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 制度通过设定一系列规则来减少环境的不稳定性。由于环境的不稳定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人们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使得每
19、个对环境反应所建立的主观模型也不太一样,从而导致人们选择上的差异和制度规则的差异。在分析人类知识的演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大部分不能归功于突发性的重大创新,而应归功于适应性变革,即通过“试错”,通过对需求和不断变化的条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调整和改良而表现出来的创造性。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某一观点或整体观点),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照抄材料观点,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答案】我认为,学者“制度规划可以减少社会环境的不稳定性”是有道理的。论述: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效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
20、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框架。自秦朝以后,历代统治者面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社会问题,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从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央集权制度,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结论:制度规范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可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延续制度的稳定。【解析】【分析】【详解】开放性试题本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考查要求,
21、根据材料可以发现三意思:通过制度规划设置可以减少环境(自然、政治、社会的变迁)的不稳定性;实施环境的不同导致人们对制度选择和制度规划的差异;通过对需求和不断变化的条件对制度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调整和改良,从而推动制度的创新性。从以上三个角度出发立论皆可,立论点总结出来后,可以就其中一个比较熟悉或者容易论证的观点进行立论。如根据材料“制度通过设定一系列规则来减少环境的不稳定性”可以得出观点:通过制度规划设置可以减少环境的不稳定性。进行论证时可以从封建社会开始的秦朝建立的一系列制度说起,秦朝确立皇帝制度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效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两千多
22、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框架。自秦朝以后,历代统治者面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社会问题,针对自然、政治、社会的变迁,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不断完善符合社会发展的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做出贡献。从而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制度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17. 民生关乎人民的生计与生活,关于民生一词的内涵,不同时代关注解读也不尽相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时期对民生的阐述中国古代左传宣公十三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苟子提出“下富则上富”的哲学命题:“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国语楚语上警示:“民乏财用,不亡何待?”中国近代严复的民生思想在近现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主要在于他所
23、提出的自由为体、个人本位的人权法思想。严复把生物进化与社会进化都纳入“物竞天择”的法则之中。批判贻害民力的封建法制,提倡保障人身自由权。1924年,孙中山对节制资本做了明确的解释:“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这一时期,他还倡导“耕者有其田”,将解决农村土地问题提上议事日程。新民主主义草命时期,毛泽东通过对中国社会各阶级所处的政治地位和经济状况的分析,指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认为只有在政治上加强教有引导,经济上改变生活因境,才能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革命的认同,调动他们参加并支接革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据
24、材料,谈谈你对民生的内涵不同时代“解读也不尽相同”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答案】(1)作答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角度和要点:中国古代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要从民生与国家发展、治国之道、安邦之策的角度进行论述;严复“自由为体、个人本位”的民生思想,要从反封建专制制度,追求民主政治和挽救民族危亡的角度进行论述;孙中山对民生主义的解释,要从西方工业文明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以及受苏联社会主义革命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影响的角度进行论述;毛泽东对民生的关注,要从以解决民生问题促进和推动革命斗争的发展的角度进行论述。(2)逻辑清晰,表述成文。【解析】【分析】【详解】
25、本题考查中国不同时期的民生思想,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设问要求,设问要求“谈谈你对民生的内涵不同时代解读也不尽相同”的理解”;然后根据思想的产生背景和内容、影响等角度展开阐述,在阐述时,要注意其与材料题的表述不同,其表述是按文章的形式进行,而不是像非选择题那样分点归纳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首都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周恩来总理提出要在纪念碑底座四周设置浮雕。1951年5月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决定,浮雕的题材要包括整个中国近现代革命史。浮雕题材选择上确定了8个题材
26、: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八一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和“支援前线”、“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两个装饰性浮雕。浮雕人物形象选择上,最初设计的画稿是一些著名历史人物,如“虎门销烟”一度将林则徐放在显要地位。最后讨论决定以群体性的英雄形象来表现人民战争的伟大功绩,如“南昌起义”,党代表冲锋在前振臂一呼,战士蜂拥而上,高举起义的红色信号灯奋勇向前。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对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设计方案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答案】示例:浮雕的题材体现整个中国近现代革命史:这一设计反映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抵御列强侵略、实现国家独立、民
27、族解放顽强斗争。人物形象选择上选择群体性的英雄形象:这一设计更加凸显“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总之,纪念碑浮雕展现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幸福和国家繁荣富强的卓绝斗争,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人民英雄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和斗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解析】【详解】根据浮雕上的八个题材涉及的主题以及“浮雕的题材要包括整个中国近现代革命史”可以得出:浮雕的题材体现整个中国近现代革命史:根据浮雕设计可知,这一设计反映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抵御列强侵略、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顽强斗争。根据材料“最后讨论决定以群体性的英雄形象来表现人民战争的伟大功绩”可知,人物形象选择上选择群体性的
28、英雄形象:这一设计更加凸显“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总之,根据浮雕设计可知,纪念碑浮雕展现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幸福和国家繁荣富强的卓绝斗争,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人民英雄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和斗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19. 家书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载体,反映了普通个体的生命历程,也折射了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序号内容出处只要能读四年书,什么地方都行,孩子不响,只要自己能刻苦学,刻苦钻,学出点儿名堂来就行了。还是要靠主观努力,我太渴望上学了,每天什么不干,专门读书多好啊!正在部队当兵的裘山山收到父母建议她参加高考的信,1979年7月,他写给爸妈的
29、回信这次出国学习的机会,是我盼望已久的,也是经过了艰苦努力和不懈奋斗得来的,我非常珍惜这个机会,我没有理由不在保证健康的前提下集中更多的精力争取学习有价值的知识。在山东胜利油田工作的王哲然被公派到美国学习,1979年7月写给妻子的信大秋作物已经按照联产计划等生产责任制的方式,按垄分给了每个人,超产部分全归个人,如果减产个人赔偿(去年有个户只超产奖一项就得了250多元)。所以,生产积极性还算高,不不论领导在不在场,都能把活干好。1982年8月,河北农民王英武写给哥哥的信。现在开放探亲,等你等国华弟学业告一段落,我会搭机直飞北京,探望所有的亲人。去年我已从学校退休,身体很好,平时除去运动外就是看书
30、写字,或知道是你弟弟妹妹功课,有时看看故乡亲人寄来的信和照片,以慰思乡之苦1988年4月,居住在北京的华国强收到了台湾八叔写来的一封家书摘编自张丁家书中的改革开放记忆选取一封家书,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反映的历史事实进行合理解释。【答案】家书历史事实:1977年恢复高考。解释:文革时期,受“左”顿错误冲击,高考制度被迫中断。文革结束后,教育领域拨乱反正,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高考制度恢复有利于重建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提升教育水平,推动社会阶层流动,为改革开放准备人才。家书历史事实:实行对外开放。解解;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为更好的吸收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经验发展生产力,为现
31、代化服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积极地对外开放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激发民族企业的竞争意识、扩大就业机会、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同时也有力于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家书历史事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解释:计划经济体制和人民公社化挫伤了农民积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决策,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乡镇企业和城镇化的发展。家书历史事实:两岸关系的改善。解释: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加上外部势力干预,海峡两岸长期分离。随着“文革”结束,祖国大
32、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80年代以来,“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各项具体方针政策日益完善,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步放宽,两岸交流活动不断增加。海峡两岸各领域的正常往来已成为时代发展朝流,符合两岸人民的愿望,有利于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并选取一封家书;然后,结合所学知识点出该家书反映的历史事实;再次,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进行合理解释,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如家书信息“能读四年书,什么地方都行”“我太渴望上学了,每天什么都不干,专门读书,多好啊”和出处反映的“历史事实”是1977年恢复高考。“解释”依
33、据所学知识从文革时期,受“左”倾错误冲击,高考制度被迫中断;文革结束后,教育领域拨乱反正,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高考制度恢复有利于重建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提升教育水平,推动社会阶层流动,为改革开放准备人才等角度分析。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根据上面地图中的一幅或多幅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说明。(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图一: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人观念中的世界就是地中海世界。该图以地中海为中心,包括环绕地中海的欧洲、北非和小亚细亚,这是当时希腊人所了解的世界。凭当时的航海技术,希腊人主要在地中海沿岸活动,地理知识也受到限制,所以古希腊人的世界地图只有地中海
34、沿岸,不可能出现未知地区。在与小亚细亚和北非的交往中,古希腊人吸收当地的文明成果丰富自己的文明,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示例二:图二和图四:两幅图反映出人类(欧洲)对人类的主要活动区逐渐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图二反映出公元二世纪,欧洲人对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较广阔的的地区有了较多的了解,在此过程中,技术进步、丝绸之路的开通起到了巨大作用。但当时欧洲人还不知道非洲的南端、美洲等地区。图四是1570年的世界地图,已经有了美洲,这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对人类主要活动区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地理知识进一步丰富,世界地图变得更加精确。随生产力的进步,人类活动能力不断提升,地理知识不断增加,世界地图日益准确。示例
35、三:四幅地图。世界地图反映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四幅世界地图依次反映了古希腊时期、公元2世纪、15世纪晚期和16世纪晚期,欧洲人对世界的认知。古希腊时期,航海技术水平较低,古希腊人的“世界”主要是地中海沿岸。公元2世纪,技术进步,使欧洲人对欧洲之外的北非、西亚、南亚也有了更多了解,世界范围扩大。15世纪晚期,欧洲人发现非洲南端好望角。1570年,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人对没有也有了了解。可见,随时代的发展,欧洲人“世界”观念的内容不断扩充,这也是人类生产力水平提升、活动能力日益增强的结果,反映了人类历史的不断进步。【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要求“图中的一幅或多幅拟定一个论题”,结合图一内容,米利都所绘地图范围,可以提出观点: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人观念中的世界就是地中海世界。说明:说明过程围绕地图涉及范围说明古希腊人所认为的世界范围及其形成原因。具体说明如下:该图以地中海为中心,包括环绕地中海的欧洲、北非和小亚细亚,这是当时希腊人所了解的世界。凭当时的航海技术,希腊人主要在地中海沿岸活动,地理知识也受到限制,所以古希腊人的世界地图只有地中海沿岸,不可能出现未知地区。在与小亚细亚和北非的交往中,古希腊人吸收当地的文明成果丰富自己的文明,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