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散文体裁分类练(一) ~(三)(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91974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散文体裁分类练(一) ~(三)(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散文体裁分类练(一) ~(三)(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散文体裁分类练(一) ~(三)(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散文体裁分类练(一) ~(三)(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散文体裁分类练(一) ~(三)(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散文体裁分类练(一) ~(三)(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散文体裁分类练(一) ~(三)(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散文体裁分类练(一) ~(三)(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散文体裁分类练(一) ~(三)(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散文体裁分类练(一) ~(三)(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散文体裁分类练(一) ~(三)(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散文体裁分类练(一) ~(三)(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散文体裁分类练(一) ~(三)(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散文体裁分类练(一) ~(三)(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散文体裁分类练(一) ~(三)(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散文体裁分类练(一) ~(三)(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散文体裁分类练(一) ~(三)(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散文体裁分类练(一) ~(三)(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散文体裁分类练(一) ~(三)(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散文体裁分类练(一) ~(三)(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散文体裁分类练(一)写人叙事类 (时间:30分钟满分: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水 在 滴苏沧桑中午十一点半,徐师傅等人都吃饭去了。捞纸房像被突然摁进了寂静的井底。有两种水声,在空旷的寂静里,缠绕回响。第一种,滴答,滴答,滴答不急不慢,不变的节奏和密度,这是榨纸声徐师傅上午做的几百张湿纸抄在杉木仝板上,摞成一尺多高的湿纸垛,用千斤顶压上去,把水榨出来,在晒纸房里经过晒纸的工序,就成为一张真正的元书纸。水顺着纸垛边缘滴下来,滴在铺在底下的竹帘上,迅速汇集在竹帘的四角,滴落在青石板上,滴答,滴答,滴答让人想起赤脚踏在青石板上的脚步,想起南方屋檐下慵懒的雨滴,想起小满时节前三

2、天的山林,嫩竹拔节,万物萌动。雨滴在每一棵竹子的头上,被它们吮吸进身体,满山的嫩竹元书纸的前世的身体里,便流动着雾岚的气息、草木的幽香、覆盆子的酸甜、笋的青涩,流动着砍竹的当当声、竹子顺着坡道滑到山脚的哗哗声、杀青的唰唰声、砍竹人的咳嗽声,以及路过的山民呼出的烟草味、他或她的汗味、饭菜的味道、家的味道、年的味道一棵竹,裹着整个山林的日月精气,一张元书纸的胚胎,在滴答声中渐渐成形。另一种水声,是流水声,细弱又清亮。它来自幽暗的捞纸房某个角落,水从一只装满纸浆的槽缸里溢出来,匍匐进地面。几近难以察觉的流水声,被无边的寂静扩大了。水声泠泠,像由远及近的银铃声从云霄洒落大地。这两种水声,在此地,已经回

3、响了一千多年,也许更久远。冬去春来,世事更替,水声从未停息,改变的,是水声渐渐从繁密到稀疏。此时,在村的另一头,作坊里年纪最大的捞纸师傅徐师傅,用手端起了饭碗。那双手已经在纸浆水里浸泡了四十五年,比白纸更白的手掌,已看不出掌纹和指纹,老茧连着老茧,有些地方已经开裂,又被纸浆水浸泡得更白。这双手,放进发酵捣烂的竹纸浆里,不细看根本分辨不出来。这双手已经不痛了,但很怕冷。数九寒天时,一天十几个小时,在结冰的纸浆水里进进出出,冷到骨头里的冷。冷了,就往电饭煲热水里蘸一下,暖和一下再做。痛的是肩膀、腰。一站十多个小时,一抬臂二十公斤,一天几百上千次。捞纸得用巧劲,抄得轻,纸太薄,抄得太重,纸又会嫌厚。

4、每一张纸,重量误差不超过几克,要有手法、经验和耐心、细心。一缕阳光在吱呀一声里改变了形状,捞纸房的门被推开了,徐师傅回来了。刚才缠绕回响着的两种水声迅速遁迹,代之以一些更清晰明亮的声音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滤水声、竹架子的咿呀声、一个老男人偶尔的咳嗽声。“摇头晃脑”的下午开始了。“摇头晃脑”是每个上年纪的捞纸师傅的习惯。捞纸就是天工开物记载的“荡料入帘”。徐师傅手持纸帘浸入水浆,纸帘随手腕晃动,使浆液匀开,慢慢向前倾斜,晃出多余的水浆,那层浆膜就是一张纸。随着倾斜、上提、放纸、揭帘这些动作的起承转合,他低头、转头至右边又转到左边,然后点头、抬头,一气呵成。纸帘提拉出水的最后一下,他的头点得很快,像

5、在用劲,又像在对自己说“对,对,对”。午后的捞纸房,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水声是唯一的声音。他喜欢安静,连收音机都不愿意听。他并不关心纸是不是有生命,是不是有灵魂,他听不懂回归、传承、情怀这些字眼。他不知道那些纸去往何处,纸上会被写下或画下什么,哪怕是一个沉重的嘱托、一张生死状、一个孩子的梦想,或是一个罪人的忏悔“做生活,不管喜欢不喜欢做,总归要好好做。”这“生活”关系到他一天有多少收入,关系到他们平淡无奇却无比重要的日常,更关系到心里安与不安。偶尔,他也会想,接替他操起这张竹帘的会是谁。他没有徒弟,年轻人都不学这个了。刚才,穿过村庄回捞纸房时,他碰到了一群人,一个在外地做生意回家过节的邻居,叼着

6、烟,眉飞色舞地说着在新马泰旅游的事。邻居以前也做纸,后来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出去挣钱了,再也不碰纸了。徐师傅与他们擦身而过时,听到了一阵哄笑。他呵呵笑了几声,头也不回地走上了通往捞纸房的田埂,重新将自己安放进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水声里,感觉世界又回到了他喜欢的样子。(选自纸上,原载人民文学2017年第5期)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截取徐师傅一个中午的生活片段,将他四十五年的捞纸生涯和元书纸制作的千年历史浓缩其中,选材精当,构思巧妙。B文章细腻生动地描写徐师傅“摇头晃脑”捞纸的场景,展现捞纸这一古老工序的同时,突出了老人娴熟的手法、专注的神情。C“

7、做生活,不管喜欢不喜欢做,总归要好好做”,这句话反映了徐师傅对长年辛苦劳作的纠结与无奈,语言质朴,情感自然。D传统的作坊、年老的捞纸师傅和电饭煲、新马泰旅游等现代元素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时代变迁中古老村庄真实而独特的风貌。解析:选CC项,“反映了徐师傅对长年辛苦劳作的纠结与无奈”说法错误,徐师傅对这种长年辛苦劳作的生活并不“纠结与无奈”。2文章第段给读者以独特的审美感受,请从描写角度和句式运用两方面简要赏析。(6分)答:解析:第段主要是从感官角度去描写;在句式运用上,运用排比,句式整齐,整句散句相结合,“当当”“哗哗”“唰唰”等叠词的运用使句子富有韵律美。参考答案:描写角度:从听觉、视觉、嗅觉、

8、味觉多种角度描写,给人身临其境的真实美。(或:从虚和实的角度描写,由眼前的水滴声写到山间的竹子,使内容具有意境美。)句式运用:运用排比,句式整齐;在整句中间用散句,句式灵活;叠词的运用使句子富有韵律美。3本文标题“水在滴”寓意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答:解析:这道题的意图在于引导我们思考在社会浮躁的风气之下如何将我们的传统手艺代代传承,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解答本题要结合全文去分析,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例如,由第段“这两种水声冬去春来,世事更替,水声从未停息”可以看出元书纸制作工艺的代代相传和匠人们对传统手艺的坚守。“改变

9、的,是水声渐渐从繁密到稀疏”则暗示着元书纸制作工艺的日渐衰落。再由第段中水声的变化,可看出徐师傅对捞纸工作的全情投入。参考答案:“水在滴”是指捞纸房的水声从未停息,象征元书纸制作工艺的延续;水声渐渐从繁密到稀疏,暗示元书纸制作工艺的日渐式微;“水在滴”反映了徐师傅单调重复的生活状态,表现了匠人们对传统手艺的坚守;水滴声的变化,体现了徐师傅享受工作和全情投入的状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推磨刘庆邦小时候我不爱干活儿,几乎是一个懒人。可我娘老是说,一只鸡带俩爪儿,一只蛤蟆四两力。在这样的观点支配下,一遇到合适的小活儿,娘就会拉上我,动用一下我的“俩爪儿”,发挥一下我的“四两力”

10、。秋天,生产队给各家各户分红薯。鲜红薯不易保存,把一块块红薯削开,削成一片片红薯片子,摊在地里晒干,才便于保存。削红薯片子是技术活儿,由娘操作。娘分派给我的任务,是把湿红薯片子运到刚耩上小麦的麦子地里,一片一片摊开。这么多红薯片子,啥时候才能摊完呢,我一见就有些发愁。娘好像看出了我的畏难情绪,手上一边快速削着红薯片子,一边督促我:快,快,手脚放麻利点儿!我虽然不爱干活儿,却很爱面子,不愿让娘当着别人的面吵我,只得打起精神,用竹篮子把红薯片子装满,抵在肚子上,一趟一趟往附近的麦子地里运。天渐渐黑下来了,月亮已经升起,照得地上的红薯片子白花花的。当时我一点儿都不觉得美,更没有感到什么诗意,只想赶快

11、把活儿干完,好回家吃饭。比起晒红薯片子,最让我难忘的活儿是推磨。石磨分两扇,下扇起轴,上扇开孔,把轴置于孔中,推动上扇以轴为圆心转起来,夹在石磨两扇间的粮食就可以被磨碎。磨的上扇两侧,各斜着凿有一个穿透性的磨系眼,磨系眼上栓的绳套叫磨系子,把推磨棍穿进磨系子里,短的一头别在上扇的磨扇上,长的一头杠在人的肚子上,利用杠杆的原理,人往前推,石磨就转动起来。我刚参与推磨时,还抱不动一根磨棍,娘让我跟她使用同一根磨棍推。娘把磨棍放在小肚子上往前推,我呢,只能举着双手,举得像投降一样,低着头往前推。人的力量藏在身上看不见,只有干活儿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可因为我和娘推的是同一根磨棍,我不知道能不能帮娘增加

12、一点儿力量。娘一个劲儿鼓励我,说好,好,不错,男孩子就是劲儿大。得到娘的鼓励,我推得更卖力,似乎连吃奶的力气也使了出来。一开始我觉得推磨像是一种游戏,挺好玩的。好多游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让不动的东西动起来,不转的东西转起来。推磨不就是这样嘛!可很快我就发现,石磨可不是玩具,推磨也不是游戏,推磨的过程过于沉重、单调和乏味。只推了一会儿,我就不想推了,拔腿就往外跑。娘让我站住,回来!我没有听娘的话,只管跑到院子外边去了。等我长得能够单独抱得动磨棍,就不好意思再推磨推到半道跑掉。娘交给我一根磨棍,等于交给我一根绳子,我像是被拴在石磨上,只能一圈接一圈推下去。推磨说不上前进,也说不上后退,因石磨

13、和磨盘是圆形的,磨道也是圆形的,推磨的人只能沿着磨道转圈,转一圈又一圈,循环往复没有尽头。推磨不仅要付出体力,更要付出耐力。每个人的耐心,都不是天生就很足够,多是后天经过锻炼积累起来的。对我的耐心最大的考验来自每年春节前的推磨。一年一度过春节,要蒸白馍,包饺子,炸麻花,需要比较多的面粉。过年主要是吃白面,白面都是由麦子磨出来的。在所有的粮食中,因麦子颗粒小,坚硬,是最难研磨的品种之一。没办法,人总得过年,总得吃饭,再难推的磨也得推。年前学校已经放寒假,我再也找不到逃避推磨的理由,只得硬着头皮加入推磨的行列。平常我们吃不到白面馍,都是吃用红薯片子面做成的黑面锅饼子,锅饼子结实又粘牙,一点儿都不好

14、吃。吃白面馍的希望构成了一种动力,推动我们把磨推下去。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通电和打面机的普遍使用,石磨就用不着了。我小时候反复推过的、曾磨炼过我的耐心的石磨,也不知扔到哪里去了。推磨的时代结束了,怀念就开始了。(摘编自人民日报)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叙述了“我”干晒红薯片子和推磨的活,体现出“我”生活的年代特征以及娘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等,解说了第一段中娘的思想观点。B文章语言口语化、生活化,亲切自然,特别是对娘的描写,不仅体现了娘对“我”的关爱之情,还体现了娘对“我”循循善诱的教育。C“当时我一点儿都不觉得美”表达了“我”对晒红薯片子感到劳累

15、的真实感受,但从“当时”一词推测,“我”现在很怀念当年有诗意的生活。D“我”认为推磨是围着磨道转圈的循环往复,再结合打面机普及后就不再用石磨的事实可知“我”喜爱劳动但讨厌重复劳动的思想。解析:选DD项,“讨厌重复劳动的思想”错误,作者写推磨“循环往复没有尽头”,是客观描述推磨的过程,没有体现作者对重复劳动的厌恶之情。5文章画横线的段落(第四段)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何具体作用?(6分)答:解析:第一问,要从文章的第四段表述的具体内容上分析、概括,比如文本描写了石磨的上下扇、上扇磨与下扇磨的结合、上扇的磨系眼和磨系子以及人如何使用杠杆原理推磨等等,这些可以从石磨的构造、石磨各部分的名称、石磨的作用以

16、及推磨的方法等角度概括。回答第二问,可以从这一段交代的内容与题目、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读者的关系等角度进行。参考答案:内容:石磨的构成和各部分的名称。石磨分为上下两扇,上扇上有磨系眼,可以拴磨系子,在外力作用下能够以下扇的轴为中心转动。石磨的作用。通过石磨上下扇的摩擦可以把粮食磨碎。推磨的方法。把推磨棍穿进磨系子形成杠杆,人往前推带动石磨转动。作用:让读者明白有关推磨的内容。因为现在的读者大多没有推过磨,交代有关石磨的内容,让读者对石磨、推磨有个明确的认识,更容易理解文章。照应题目,引出下文对推磨内容的描写。6作者在体力劳动(晒红薯片子、推磨)的过程中有哪些感悟?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

17、分)答:解析:解答本题要注重分析文本描写“我”晒红薯片子和推磨两项劳动时生发的议论内容,即作者在描写这些内容时表达的观点或表达的情感等。从第一段看,作者借助娘的口吻告诉读者每个人都有力量劳动,岁数小也应该有力量,不过力量不大而已;第二段,写晒红薯片子的内容,写了在娘的督促下“我”虽然不爱干活但能坚持干活的内容;第五段,写“我”很小的时候帮助娘推磨,“我”认为人的力量在干活的时候能够显示出来,并且认为干活不是游戏,干活是比较单调、乏味的;第七段,写推磨要付出耐力,自己就是在推磨中锻炼、积累了耐心;同时,作者认为希望获得美好的东西就会产生干活的力量。由此,通过相似情感和类似感悟的合并,就能得出答案

18、。参考答案:所有人都有体力干活,体力也只有在干活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孩子参与劳动需要大人的不断督促和鼓励。所有的劳动都不是游戏,过程可能比较单调、乏味,需要付出体力、耐力才能完成。人的耐心多是后天锻炼积累出来的。希望的引领作用是巨大的,它能产生一种动力,引导人们继续工作。散文体裁分类练(二)写景状物类(时间:30分钟满分: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又见荷塘月色吴兆民今儿晚上,我终于来到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就

19、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前面是石拱桥了。站在桥边向荷塘对面望去,近春园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蓊蓊郁郁,白杨树最为高大。它的身影连同高处丛生的灌木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显得黝黑而错落。我沿着

20、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是一列高高土坡,上面是密植的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的历史。后面小土坡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

21、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极目远望,未见昔日那只有些大意的一带远山,恐是让长高了的树木遮住了吧。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

22、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

23、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做了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七十五年前注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的本性的一剂良药。荷塘上的清风在月

24、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釆,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注七十五年前:指1926年。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的表达方式,既评价了朱自清的人格,又结合现实,探求了发人深思的“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B第段中,作者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月下荷塘的美景:荷花、荷叶和荷香,显得空灵洒脱。C第段将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营造向故人直接倾诉的氛围,有利于直抒胸臆。D文末“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

25、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一句的意思是说,荷塘、月色依旧,而我的心思既深切怀念故人,又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解析:选C A项,没有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B项,“眼前所见的”没有荷花。D项,“深表遗憾”表达错误。 2请赏析第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答:解析:鉴赏句子的表达效果要从修辞入手,分析其修辞特点,并联系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其作用。参考答案:这一句运用拟人手法,借杨柳表达了作者对朱自清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充满了人情味。3根据对全文的理解,分条概括“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的内容。(6分)答:解析:题干中的句子出自第段,这段在文中起承上

26、启下的作用,作者正是因想到朱自清而生感慨,这些感慨正是作者不能释怀的原因,以此为据作答即可。参考答案:朱自清以自己的生命实践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应该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融入现代文明社会还需要坚持操守和气节。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挺拔之姿朱以撒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

27、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

28、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竹

29、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

30、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庾子山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

31、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内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

32、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三段运用了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文意生动,兼之长句

33、短句错杂,富于变化,体现了散文之美。B文章第四段认为屈原不能“砥节立行”,王维不能领悟竹的节操,而推许李白和郑板桥能循自然之道的风骨。C“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是说,每一个懂竹的人都会获得内在支撑,成为有风骨的人。D随着年龄的增长、境遇的改变,同样的竹子,“我”却“读”出了不同的内涵。解析:选BB项,“文章第四段认为屈原不能砥节立行”这一说法错误,原文是推测他一定是离竹林很远,没能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5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6分)答:解析:这一题首先要明确答出“合乎题旨”,然后理解“挺拔

34、之姿”在文本中的含义。在文中“挺拔之姿”不仅指竹子外在的形态特征,更应该是竹子的内在特性,在艰苦环境下的一种顽强奋进精神。扭曲的竹子,它有一种在艰苦环境下顽强拼搏不服输的精神,所以是合乎题旨的。参考答案:合乎题旨。竹子虽外形扭曲,但仍具挺拔之姿,象征着艰苦环境下顽强奋进的人生,深化了主旨。6文章末段文字很有特色,试加以赏析。(6分)答:解析:末段的文字写的是作者回到城里的所见所想,看到的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优雅而有骨感的纤纤细竹和古色古香的庭院,感慨日子过得小巧婉约。又想象山野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向上生长,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的情形。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对竹子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另外末段写竹抒情

35、也照应前文,以景收束全篇。参考答案:想象山野里竹子生机勃发,与城市里竹子的优雅纤细形成对比。赞美了竹子争先向上的顽强生命力,给读者更深广的思考空间。照应前文,以景收束全篇,增强了抒情性。(从语言角度赏析也可得分)散文体裁分类练(三) 议论说理类(时间:30分钟满分: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读书杂谈(节选)鲁迅因为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所以今天到这里和诸君相见。不过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讲。忽而想到学校是读书的所在,就随便谈谈读书。是我个人的意见,姑且供诸君的参考,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演讲。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是并不这样简单。至少,就有

36、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就是。我想在座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我们习惯了,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你爱做的事,偏不给你做,你不爱做的,倒非做不可。这是由于职业和嗜好不能合一而来的。倘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

37、,那是多么幸福。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现在再讲嗜好的读书吧。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我想,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牌有怎样的有趣呢,我是外行,不大明白。但听得爱赌的人说,它妙在一张一张的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知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一计及,便等于意在赢钱的博徒了,这在博徒之中

38、,也算是下品。不过我的意思,并非说诸君应该都退了学,去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去。这样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也许终于不会到,至多,将来可以设法使人们对于非做不可的事发生较多的兴味罢了。我现在是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譬如在国文讲堂上,应该在抽屉里暗看红楼梦之类;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现在中国有一个大毛病,就是人们大概以为自己所学的一门是最

39、好,最妙,最要紧的学问,而别的都无用,都不足道的,弄这些不足道的东西的人,将来该当饿死。其实是,世界还没有如此简单,学问都各有用处,要定什么是头等还很难。也幸而有各式各样的人,假如世界上全是文学家,到处所讲的不是“文学的分类”便是“诗之构造”,那倒反而无聊得很了。不过以上所说的,是附带而得的效果,嗜好的读书,本人自然并不计及那些,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选文略有改动)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

40、一段引出谈读书的话题,第二段指出了两种不同的读书情况,并重点论述了职业的读书。B在作者看来,职业的读书是虽不喜欢,但因为升学的需要、工作的需要而读书,这种读书很痛苦,很可怜。C嗜好的读书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读书方式,这种读书依靠浓厚的兴趣,不为某种目的。D作者认为,职业的读书不可避免,但在职业的读书之后,可根据自己的嗜好,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解析:选BB项,“这种读书很痛苦,很可怜”扩大范围,理解不正确,原文是“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不是全部都“痛苦”“可怜”。2阅读有关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6分)(1)选文第段中加点的“大概”能否删去?请说出理由。(2)选文第段画线的

41、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答:解析:(1)题要从论述语言的严密性角度思考,解答时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答出“大概”的含义,再结合上下文,解释“大概”所在句子的句意,分析去掉后是否会影响句意,证明自己的观点。(2)题中所考查的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比喻论证的好处就是能够使说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考生结合句子的具体内容来分析就可以了。参考答案:(1)不能删去。“大概”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去掉它就绝对化了,表述不严密。(2)比喻论证。画线的句子论证了嗜好的读书因随意而有趣味的特点,深入浅出、通俗形象。3结合文本内容,请你说说对当今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认识。(6分)答:解析:本题是一道

42、探究题,答案不唯一。考生可先结合现实答出“当今中学生阅读现状”,然后结合文本将这个读书现状与鲁迅先生的观点联系起来,再结合文本的观点,提出如何才能让中学生乐于读书、读书有收获。如,可先提出当今中学生读书缺乏兴趣、既苦又累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提倡以嗜好的读书补充职业的读书。参考答案:当今的中学生为升学而读书,既苦又累,缺乏兴趣,阅读面非常狭窄,只能算是职业的读书,这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按照鲁迅先生的教导,在职业的读书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嗜好的读书。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音乐赵丽宏深夜。无月,无风。带木栅栏的小窗外,合欢树高大的树冠犹如张开着

43、巨臂的人影,纹丝不动,贴在墨一般深蓝的天幕上。一颗暗淡的星星孤独地挂在树梢上,像凝固在黑色人影上的一粒冰珠,冷峻而肃穆。静。静得使人想到死亡。思绪的河流也因之枯涸,没有涟漪,没有飞溅的水花,没有鱼儿轻盈的穿梭只有自己沉闷的呼吸,沉闷得像岩石,像龟裂的土地,像无法推动的铁门。难熬的寂静。这时,突然有一种极轻微的声音从远处飘来,仿佛有一个小提琴手将弓轻轻地落到E弦上,又轻轻地拉了一下。这过程是那么短促,我还没有来得及品味其中的韵律,声音已经在夜空里消失。世界复又静寂。在我的小草屋里,这响动却留下了回声,一遍又一遍,委婉沉着地回荡着,回荡成一段优美的旋律,优美中蕴涵着淡淡的忧伤,也流淌着梦幻一般的欣

44、喜。眼前恍惚有形象出现一个黑衣少女,伫立在月光下拉一把金黄色的小提琴,曲子是即兴的,纤手操持着轻巧的弓,在四根银弦上自由自在地跳跃滑行,音符奇妙地从弓弦下飘起来,变成一阵晶莹的旋风,先是绕着少女打转,少女黑色的长裙在旋风中翩然起舞,旋风缓缓移动,所达之处,一片星光闪烁。渐渐地,我也在这旋风的笼罩之中了。我仿佛走进了一个辉煌的音乐厅,无数熟悉的旋律在我耳畔光芒四射地响起来。钢琴沉静地弹着巴赫,长笛优雅地吹着莫扎特,交响乐队大气磅礴地合奏着贝多芬也有洞箫和琵琶,娓娓叙说着古老的中国故事终于,一切都消失了,万籁俱寂,只剩下我坐在木窗下发呆。窗外,合欢树的黑影被镀上了一层亮晶晶的银边。月亮已经悄悄升起

45、以上的经验,距今已有二十多年,那时我孤身一人住在荒僻乡野的一间小草屋里,度过了无数寂静的长夜。静夜中突然出现的那种声音,其实是附近的人家在开门,破旧的木门被拉动时,门臼常常发出尖厉的摩擦声,从远处听起来,这尖厉的声音便显得悠扬而奇妙,使我生出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门臼的转动和美妙的音乐,两者毫不相干,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似乎很荒唐,然而却又是那么自然。我曾经请一位作曲家对音乐下一个定义,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答道:“什么是真正的音乐?音乐是人类的爱和智慧的升华,是人类对理想的憧憬和呼唤。”他的回答使我沉思了很久。这回答当然不错,可是用这样的定义来解释其他艺术,譬如绘画和舞蹈,似乎也未尝不可。但音乐毕竟

46、不同于其他艺术。音乐把人类复杂微妙的感情和曲折丰富的经验化成了无形的音符,在冥冥之中回响,它们抚摸、叩动、撞击甚至撕扯着你的灵魂,使浮躁的心灵恢复宁静,使干涸的心田变得湿润,也可以让平静的心灵掀起奇妙的波澜。音乐对听者毫无要求,它们只是在空间鸣响,而你却可以使这鸣响变成翅膀,安插到你自己的心头,然后展翅翱翔,飞向你所向往的境界音乐是自由的,又是无所不在的。有什么记忆能比对音乐的记忆更为深刻,更为顽强,更为恒久呢?我想起了最近欣赏的一场交响音乐会。指挥这场音乐会的是一位个子矮小、性格文静的中年人,当他站到庞大的乐队前面,不慌不忙地举起指挥棒时,就像一个骄傲而威严的大将军面对着他的千军万马乐队演奏

47、的是瓦格纳的歌剧唐豪赛序曲。小小指挥棒挑出了惊天动地的声音。然而我的眼前既未走来朝圣的信徒,也没有舞出妩媚的仙姑,那位在盛宴上放歌豪饮的英雄更是无影无踪。我似乎又走到了二十年前我常常走的一道高耸的江堤上。灰色的浓云低低地压在我的头顶,眼前是浩瀚无际的长江入海口,浑黄的江水在云天下起伏翻滚,发出低沉的咆哮,巨大的浪头互相推挤着,成群结队向我扑来。巨浪一个接一个轰然打到堤壁上,又被撞成水花和白雾,飘扬到空中,飞溅到我的身上。我的整个身心逐渐湿润了,清凉了,郁积在心底的忧愁和烦闷在轰鸣的涛声中化成了轻烟,化成了白色的鸥鸟,振抖着翅膀翔舞在水天之间。浓重的铅云开裂了,露出了隙缝,一道阳光从隙缝中射进来

48、,射在起伏的水面,波浪又把阳光反映到空中。我是在一片光明的包围之中了(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文章回忆和音乐有关的经历,思考音乐独特的价值,全文描写和议论相结合,想象与联想并用,诗意地渲染出音乐的魅力。B住在荒僻乡野的作者听见了附近人家的开门声,误以为是小提琴的声响,进而产生一系列关于音乐的美好幻想,这也算是美丽的错误。C第段“音符奇妙地从弓弦下飘起来,变成一阵晶莹的旋风”,运用通感手法化无形为有形,表现了音乐的灵动和飘逸之美。D文章从二十年前的感受写起,最后又联想起二十年前漫步的江堤,前后呼应,由虚到实,表现出音乐给人的强烈而深刻的震撼。解析:选CA项,

49、还有“抒情”。B项,“误以为是小提琴的声响”不妥,从原文可知作者知道这是开门声。D项,“由虚到实”不当。5从文中看,作者认为音乐“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点是什么?(6分)答:解析:解答本题,首先应找到答题区间,即文章的第段,“音乐把人类复杂微妙的感情和曲折丰富的经验化成了无形的音符你却可以使这鸣响变成翅膀,安插到你自己的心头,然后展翅翱翔,飞向你所向往的境界”,然后分层筛选概括即可。参考答案:音乐能通过无形的音符表现人类复杂的情感和体验,并能通过声响撞击人的灵魂,抚慰人的心灵。音乐无所不在,听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展开自由的想象。音乐可以让人有更为深刻、更为顽强、更为恒久的记忆。6作者为什么会写到

50、瓦格纳的歌剧唐豪赛序曲?请结合文章,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6分)答:参考答案:(示例一)举例证明音乐的独特性,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文中的“我”在听唐豪赛序曲时,眼前并没有出现作品本身想要表现的信徒、仙姑、英雄等形象,而是联想起自己二十年前常走的一道江堤,形象地表现出自己从压抑低沉走向轻松愉悦的情感变化过程。既表明音乐所表现的情感的复杂性,也强调听众可以自由地展开联想,进入自己所向往的境界。(示例二)通过听唐豪赛序曲产生的联想,形象地表现了音乐的强大魅力。音乐仿佛将作者带回二十年前曾走过的江堤,音乐的节奏和波浪的起伏融合,生动地表现出音乐从压抑低沉走向轻松愉悦,最后一片光明的恢宏境界。音乐唤醒了人沉睡的经验,抚慰了人忧伤的心灵,具有神奇的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