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4)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注:本诗是苏轼被贬儋州,后遇赦自海南岛返回途中所作。鲁叟:指孔子。乘桴:乘木筏子。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轩辕,即黄帝。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这是与天地造化合一的音乐。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前四句,表面是写景,实则写意,不露痕迹,且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B.首联参横斗转既照应诗题,也暗含人生的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之意。C.本诗
2、的抒情很有特色,既有借景抒情,又有直抒胸臆,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D.尾联作者说九死不恨,意为无恨也无希望,表达遭贬蛮荒的悲戚无奈和心灰意冷。2.本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进艇杜甫南京久客耕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注)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杜甫寓居草堂之时。南京:指当时的成都。瓷罂:盛酒浆等用的陶瓷容器。无谢:犹不让,不亚。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南”两“北”各当句自对,“南”“北”又上下句互对,音韵和谐,自然流畅
3、。B颔联紧扣诗题,描写诗人在晴朗的白日里,与老妻幼子乐游于清江之上,富有生活情趣。C颈联写浣花溪畔“俱飞蛱蝶”和“并蒂芙蓉”的美景,意在表达对此地环境的喜爱之情。D尾联写作者与家人享用茶浆,虽用的是粗陋的瓷器,但作者却认为足以比得上玉制容器。2明末清初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公艰难入蜀,得携妻子,此不幸中之幸也,故形之于咏歌。”请分析诗人的“不幸”与“幸”在本诗中的表现。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别薛华【唐】王勃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注】薛华:即薛曜,字曜华,父薛元超,祖父薛收。薛收是王勃祖父王通的弟子。薛王为累世
4、通家。薛华以诗文知名当世,是王勃最亲密的朋友。王勃:咸亨中,任虢州参军,不久因事革职。穷路:即穷途末路之意,喻世途艰难。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送送”即送了一程又一程,首句切题;“遑遑”即惊恐不安,语意双关,不仅是作者,也是远行人薛华心情的真实写照。B.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颈联的内容和本诗颈联的内容相比,其境界更宏大、情调更豪迈、所抒发的情感更乐观豁达。C.“俱是梦中人”的“俱”字,似乎双方对等,都是彼此梦中之人,但由作者这方面写出便占得了双倍的思念。D.一般五言律诗多借景抒情,本诗也是如此。诗人采用了“古诗”的传统手法,适当地使用叠字,增强了诗的表现力。2.请
5、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题松汀驿张祜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东。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那知旧遗逸,不在五湖中。(注)这是诗人到太湖拜访朋友,在湖畔的松汀驿落脚时,题在壁上的诗。泽国:形容水多的地方。这里指太湖及吴中一带。旧遗逸:旧日的隐逸之士。这里指遗世独立的老朋友。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中的“含”有“包含连接”之意,首联写无边的山色远连天空,诗人目之所及都笼罩在傍晚苍茫的烟波之中。B.诗歌颔联主要描绘了诗人站在松汀驿上见到的一幅东海日出、白浪汹涌的画面,营造了雄浑、壮阔的意境。C.诗歌前六句侧重写实,最后两句
6、写诗人的心理活动,属于虚写,虚实结合,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和余味。D.全诗描写了山、水、日、小径等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景物,达到了景与神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2.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潭州李商隐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注】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绪之中。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
7、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B.“湘泪浅深滋竹色”,传说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泪洒在竹子上,让竹子润出或浅或深的颜色。作者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C.“楚歌重叠怨兰丛”中,“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诗人屈原写的离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兰丛”即兰蕙等香草,属离骚中常见的意象。D.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四个历史人物,含蓄深挚地表达了情感。典故的运用使诗歌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2.本诗思想情感极为丰富,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春夕崔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
8、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注:春夕是诗人旅居湘鄂时所作。五湖,指春秋越国大夫范蠡隐居的太湖,这里指崔涂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了春水远流、春花凋谢的暮春之景,点明了诗人春归时节身在异乡的境况,渲染出凄凉孤愁的气氛。B.颈联诉说了思乡之苦,“动”“绝”两字,把诗人那种由期待而沮丧的复杂心理,逼真地传达出来了。C.尾联运用了反问和用典的手法。从暗用五湖典故来看,这里的“归”字,表达的就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D.这首诗感情真切,意境深婉,尾联中“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自慰自嘲,反映出诗人内
9、心的苦闷和彷徨。2.本诗颔联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结合该联简要分析。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D; 2.热爱生活,坚强勇敢,面对厄运和挫折,不消极不屈服,充满信心和希望。品性清明高洁,受尽磨难,依旧保持。乐观豁达,超然豪迈,把九死一生的贬谪经历当做一次奇妙的远游。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D项,“悲愤无奈”和“心灰意冷”错,“九死南荒”而“吾不恨”,是由于“兹游奇绝冠平生”,看到了海内看不到的“奇绝”景色。本诗表现了诗人遇赦的喜悦心情和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故选D。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注释中说“本诗是苏轼被贬儋州,后遇赦自海南岛返回途中所作”,该
10、诗回顾了诗人被流放到南方的经历,表现了他北归的兴奋之情,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坚强自信、旷达豪放的襟怀。首联“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一是表明“欲三更”,黑夜已过去了一大半;二是表明天空是晴朗的,剩下的一小半夜路也不难走。因此,这句诗调子明朗,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而在此之前,还是“苦雨终风”,一片漆黑。连绵不断的雨叫“苦雨”,大风叫“终风”。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诗人在“苦雨终风”的黑夜里不时仰首看天,终于看见了“参横斗转”,于是不胜惊喜地说:“苦雨终风也解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热爱生活,坚强勇敢,面对厄运和挫折,不消极不屈服,充满信心和希望。颔联“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11、看似写景,而诗人意在抒情。此句深层含义是你们那些“居心不净”的小人掌权,“滓秽太清”,弄得“苦雨终风”,天下怨愤。如今“云散明月”,还有谁“点缀”呢?且“本澄清”一句也大有深意,它暗示出诗人品性清明高洁,受尽磨难,依旧保持。尾联“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九死”,多次死去的意思。“九死南荒”而“吾不恨”,是由于“兹游奇绝冠平生”,看到了海内看不到的“奇绝”景色。把九死一生的贬谪经历当做一次奇妙的远游,写出了诗人的乐观豁达,超然豪迈。 2.答案:1.C; 2.“不幸”:“南京久客”一句写诗人长年颠沛漂泊,客居异乡;“北望伤神”句写诗人北望长安,感伤国势颓败、有志难酬。于家于国可谓不幸。
12、“幸”:诗歌后三联,写诗人挈妻携子,乘舟出游,虽粗茶淡浆,却也闲适安定。在漂泊流离中暂得一家团圆安稳,也是人生之幸。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意在表达对此地环境的喜爱之情”错误。颈联喻指孩儿欢戏、夫妻团圆。想到这里,杜甫内心深处的感情犹如潮水从心底奔涌而出,多年漂泊与流离的苦痛和如今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幸福,两种冰火两重
13、天的情感交杂在一起,最终化作颈联“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这两句。“俱飞蛱蝶”和“并蒂芙蓉”,如双栖鸳鸯一般,都是成双成对的,象征着夫妻或两个相爱的恋人双宿双飞,永不离分,唯美的梁祝化蝶所表达的也正是此意。故选C。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答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同时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题干要求分析诗人的“不幸”与“幸”在本诗中的表现,根据题干中透露的信息,诗人的“幸”,应是“公艰难入蜀,得携妻子”,这是“不幸中之幸也”,在诗中的体现是颔联
14、“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这是一种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乡野生活。波光云影伴着棹声、嬉闹声,杜甫望着眼前这位同他患难与共的糟糠之妻,两鬓业已有些斑白,回想起和她一起看过的风景和一起走过的人生旅程,今生有伊相伴,纵然再苦也甘之如饴。多年漂泊与流离的苦痛和如今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幸福,两种冰火两重天的情感交杂在一起,最终化作颈联“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这两句。加上身边还有“稚子”相伴,让诗人感受到人生的幸福。而“不幸”则是诗人“久客”“南京”,早年多舛的命运,长年颠沛漂泊,客居异乡,“坐北窗”“北望伤神”,一种悲怆感伤的情绪油然而生。考生作答时,依据题干要求,将诗人情感分为“幸”
15、与“不幸”两方面,分别作答即可。 3.答案:1.D; 2.对友人世路艰难,前途悲凉的担忧对于诗人自己人生凄凉悲苦、仕途坎坷的感叹。这是对友人的同情与劝慰,也是对自己的安慰表达了离别后俱入梦来的相思之苦。解析:1.本诗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而不是借景抒情。2.首联“穷路”点明世途艰难,“遑遑”表明对前途未卜的恐慌,“独”点明离别后形单影只,此三次结合开篇即表明作者对友人世路艰难,前途悲凉的担忧。颔联紧承上联穷路、问津而深入一层述说:“千里道”对“百年身”,千里道:极言道路长远,非指实里数。百年身:极言时间之长;亦指人的一生;“悲凉”对“凄断”凄断:悲痛欲绝与悲凉意义相近。颔联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说明
16、人生的悲凉与痛苦。作者也是在短短的人生道路上有如此切肤之痛才会有感而发呀。“同是天涯沦落人”呀!作者在颈联中有彼及己,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感叹自己壮志难酬、仕途坎坷,亦感叹自己的人生凄凉悲苦,这是对友人的同情与劝慰,也是自慰。离别却又是不可避免的。这样,顺理成章地逼出了尾联。在诀别之时,断言彼此都将互相入梦,即明说自己怀友之诚,也告诉对方,我亦深知你对我相思之切。 4.答案:1.A; 2.前六句通过对山色、水光、日出、山间险峻的羊肠小道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松汀驿美景的喜爱之情;最后两句写未遇见隐居旧友,表达了诗人的遗憾之情。解析:1.“诗人目之所及都笼罩在傍晚苍茫的烟波之中”理解有误,从后
17、面的诗句“海明先见日”看,应是清晨之景。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分清楚诗句中哪些写景,哪些写事,哪些写情;其次要结合整首词弄明白作者的感情是什么,进而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本题,题干要求结合全诗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律诗的结尾一般直接表明诗人的思想情感,但也是在前面写景叙事的基础上进行。诗歌前六句借景抒情,借助“山色远含空”即山色、水光(泽国)、日出(海日)、羊肠小道(鸟道)、人烟等意象,这些江南水乡的特有景物构成了一幅气象壮阔、风光明丽的风景画,表达了诗人对松汀驿美景的喜爱之情。最后两句 “那知旧遗逸,不在五湖中”,通过写未遇见“旧遗逸的”隐居旧友
18、,“不在”一词表达了诗人访友未遇的遗憾之情。 5.答案:1.B2.羁旅愁思之痛:借此地的空寂、缺乏生机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寄居他乡的幽怨哀伤之情。世事沧桑之感:昔日大将陶侃的战船已经不在,当年的古战场如今细雨飘飞,一代才子贾谊的祠庙呈现出破败荒凉的景象,昔盛今衰,世事变迁,无可奈何。知音难觅之伤:“人不至”“与谁同”写出了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感,这种情感无人可诉,难以释怀。怀才不遇之悲:舜帝殁于湘水、湘妃泪洒斑竹,才华出众的诗人屈原被贬后投江而死,贾谊因梁怀王坠马而死而抑郁而终,作者借此表达了怀才不遇之悲。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作者借此典故表达对愛情的忠贞”错误。作者借此典故隐
19、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幽怨哀伤之情。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句,意即傍晚看到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没来由地陷入伤今吊古的情绪之中,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寄居他乡的幽怨哀伤之情。“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借舜帝殁后,湘妃泪洒斑竹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悲。“陶公战舰空滩雨”借当年陶侃之战功显赫,以暗讽当今之摒弃贤能。“贾傅承尘破庙风”在贾谊祠庙被风雨侵凌的景象之中,寓人才埋没之感,又切合潭州之地,典中情景,与作者当时之情景,融成一体。末尾两句则更满含着作者因“目断故园人不至”而无人可诉说的孤独寂寞之情。6.答案:1.C; 2.用典:运用庄周梦
20、蝶或杜鹃啼血的典故,突出了梦醒之后的空虚、失望,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虚实结合:上句虚写梦境,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下句实写梦醒,依旧孤眠异乡,只有子规明月相伴。烘托渲染(视听结合):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清冷、凄凉、忧愁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解析:1.“归”字,除了有对家乡的的思念,还有归隐田园之意。另外,反问也不准确2.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中“蝴蝶梦”运用庄周梦蝶或杜鹃啼血的典故;上句虚写梦境、下句实写梦醒,虚实结合;子规啼与三更月,视听结合、一声一色,构成清冷、凄凉、忧愁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