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二单元水平测试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下所有的父母几乎毫无例外地会对自己的子女施与无限的关爱,尤其在他们年幼弱小的时候,就连动物也是如此,人对父母的这种爱的回馈就是“孝”。孝的观念,要远远早于孔子时代。古代有关“孝”的典籍很多,论语中有多处谈到孝;孝经据说是孔子所作,总计有十八章之多,其实合计不过2400个字,后人关于孝的规范多是由此书发挥引申出来的;弟子规是古代学堂中的日常行为规范,其第一章叫“入则孝”,集中讲了孝的要求。另外
2、,流传比较广的有“二十四孝图”,有图有故事,记录了从尧舜至清朝的孝子的故事。还有佛教的百孝经,在84句七言诗文中含有100个“孝”字,现在更有念诵歌唱的音视频,通俗易懂,是古今民间劝人行孝的好教材。什么才叫“孝”?在大庭广众之下给父母洗洗脚就叫“孝”吗?我大体浏览了上述典籍,总结出古人提倡的“孝”含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其一,保护好自己的安全,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让父母费心、担心或伤心。其二,在现有物质条件下,满足父母的生活所需,尽到赡养的义务,使父母吃得饱,穿得暖,生病时得到治疗,年老体弱时,生活起居有人照料。二十四孝故事中有不少在物质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赡养、孝顺父母的例子。其三,在中国传统
3、的观念里,“孝”更多地包含一种情感或态度在里面,故有“孝顺”“孝敬”等词语组合。其四,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谈到孝时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以上三个层面讲的是父母活着时要事之以礼,孝的第四个层面即是父母去世之后应“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即按照当地的风俗礼节埋葬、祭奠去世的父母。古代中国把“孝”置于很高的地位,“孝”是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必须遵守的社会规范。所谓“首孝悌,次谨信”“有余力,则学文”,专业性的文化知识可以不学习,孝悌不可不懂。当我们面对诸如“留日大学生机场刺母”“北大毕业的公务员打伤老父,辱骂母亲”等案例时,更能体会到这句古训的深意。所以,孝经中说“夫孝,始于事亲
4、,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这一品质,开始于侍奉父母,延伸到忠于国家和君主,最后会成就自身的功名和事业。这是很有道理的。(摘编自李春霞谈谈中国的孝文化,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天下父母几乎毫无例外地会对自己的子女施以关爱,所以孝文化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古代有关“孝”的典籍众多,孔子所作孝经有十八章之多,后世关于“孝”的规范大多是由此书发挥引申而来。C文章指出人对父母的无限关爱的回馈就是“孝”,“孝”的观念产生较早,远远早于孔子时代。D物质养老是“孝”的最底层要求。要让父母吃得饱,穿得暖,病得医,在年老体弱时,身边能有人照料。答案C
5、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的能力。A项,强加因果关系,孝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是古人对“孝”的提倡;B项,“孔子所作孝经有十八章之多”错,把可能的事说成是肯定的事,原文第二段为“孝经据说是孔子所作”;D项,无中生有,“物质养老是孝的最底层要求”错,原文没有这一信息。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两个大的方面论述了自己对“孝”的含义的理解,涵盖了父母生前与身后的尽孝问题。B作者从中国古代众多的典籍中寻找到佐证,证明“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C文章将中国古代推崇“孝”道和现代社会刺母、打父的极端不孝现象进行了对比,令人警醒。D文章引入
6、“孝”的话题后运用古代典籍例证,再诠释“孝”的内涵,最后指出忠孝等位一体。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项中“最后指出忠孝等位一体”错,“孝”和“忠”不是一个概念,不能“等位”,原文第四段信息为“孝这一品质,开始于侍奉父母,延伸到忠于国家和君主,最后会成就自身的功名和事业”。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佛教的百孝经共有84句七言诗文,其中竟含有100个“孝”字,由此可见佛教对“孝”也是高度重视的。B弟子规是古代学堂中的日常行为规范,第一章明确了“孝”的要求,可见“孝”是古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C作者认为在公众面前给父母洗脚根本就不是“孝”,
7、真正的“孝”是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D“孝”在中国古代的地位比较高,是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要遵守的社会规范,任何人不得逾越。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中的“作者认为在公众面前给父母洗脚根本就不是孝”表述错误,“根本”一词过于绝对,里面也不一定不含有“孝”的因素,只是方式有一定的争议性。(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桃花源里的陶渊明路过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在良好家教的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八
8、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死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酣酒,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的,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外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外出游学。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当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公元394年,陶渊明在江州刺史王凝之(
9、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可惜好景不长,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一次仕途结束。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史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他当然不想蹚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公元402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号为楚。公元405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
10、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论功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他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写道:“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三月,上表辞官,马上被批准,再回家种地。还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夔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11、。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但干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要来视察,手下说:“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于爆发:“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是陶渊明第四次辞官,也是最后一次,十几年的仕宦生涯结束了。幸甚啊,幸甚!归去来!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陶渊明这年为自己更名为“潜”,并开始与佛道隐士来往,思索感悟,在自然天地中体会自然化生、天人合一的快乐。终于得出结论,要“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这时候的陶渊明终于不再是一个半吊子政客、半吊子侠客,而成长为我
12、们心目中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了。以此为节点,把陶渊明的一生分为前后两段。陶渊明归隐之后,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每天就是流连于山水田园,饮酒、吟诗。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他以诗明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就是说过去错了,对仕途彻底绝望了。陶渊明归隐后有自得与快乐:“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但同时也有抑郁:“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丰收的年头,陶渊明家会酿几大缸米酒,朋友来了,则必饮,一般总是老陶先醉,醉前会说:“我要醉了,不送你了啊,自己走好。”真是可爱极了。歉收的
13、年头,老婆孩子都一脸菜色,酒就没了。这时候也有朋友送他些钱米,也有的就请他过去,说是谈谈诗什么的,实际上就是想让陶渊明一醉。陶渊明曾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感叹:“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生活的确时有艰难,但归隐后的陶渊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最终得到了畅快淋漓的自由,他的诗章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我们记住并且欣赏的也正是归隐后的田园诗家陶渊明:归园田居里,他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饮酒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五柳先生传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4、一篇而已。”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弥漫着花香的所在,是个大美的所在。在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里,人们自由和平,天性真纯。桃花源自此成为了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寄所,成为一个代表“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原文有删改)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陶渊明是世家出身,其先祖曾经建立的丰功伟绩激励着他,他曾写诗回忆自己那时欢乐的生活和远大的志向。B陶渊明几次出仕,他先后在王凝之、桓玄门下做事,因为无法解决生计问题,之后又投奔刘裕,最终在彭泽令任上辞官归隐。C本文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以人物的生活经历为线
15、索展开全文,思路清晰;叙述中夹杂着作者的评述,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D归隐之后的陶渊明虽然一直过着拮据的生活,甚至荒年要靠友人接济才能生活下去,但在纵情山水田园之时,心中感到自由和快乐。答案A解析B“因为无法解决生计问题,之后又投奔刘裕”错误,陶渊明投奔刘裕,是因为桓玄举兵造反,与他忠君思想相悖,刘裕攻击桓玄符合其心意。C.“以人物的生活经历为线索”错,应是以陶渊明的“出仕归隐”为线索。D.原文说“丰收的年头,陶渊明家会酿几大缸米酒”“生活的确时有艰难”,不是一直拮据。5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陶渊明归隐后,流连于山水田园,饮酒、吟诗,自得快乐,过着野逸散仙般
16、的生活。这无疑是受到了他外祖父孟嘉的影响。B陶渊明走上仕途缘于他只在家读书和外出游学,坐吃山空,以致家里没米下锅,迫不得已而为之。C文章前半部分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写出了他的思想变化过程、生活状况、人生理想以及精神风貌,主要是为了增强传记的文学性。D“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是陶渊明归隐后自得与快乐的写照,从此他的生活再也没有龌龊和抑郁。答案A解析B“迫不得已而为之”不准确,这只是一方面,主要原因还是“学而优当仕”,正统的文人思想使然。C.应是增强传记的真实性。D.“他的生活再也没有龌龊和抑郁”错,陶渊明归隐后有精神的抑郁,原文为“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但同时也有抑郁”,也有生活的艰难。6作者认为
17、陶渊明的归隐是“幸甚啊,幸甚”。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_答案作者这样说,表达了对陶渊明脱离官场,最终归隐田园这一选择的肯定和欣喜。陶渊明的归隐是个人之幸,归隐使他脱离了黑暗的官场,过上了自己喜欢的田园生活,精神上自由畅快,获得了重生。陶渊明的归隐是中国诗歌发展之幸,他归隐后诗歌创作达到了最高境界,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后世读者留下了很多优美的田园诗篇。陶渊明的归隐是中国文化之幸,他归隐后文章中关于桃花源的美好理想,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为历代抛却利禄功名的文人提供了心灵的寄所。所以,虽然陶渊明归隐后有精神的抑郁,也有生活的艰难,但是依然可以说其归隐是一件“幸事”。(写出其中三点即得满分
18、,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及文章内涵的能力。本题主要从文中后半部分去理解。作者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幸甚啊,幸甚”,从“幸甚”一词可见作者对其归隐的肯定。从文中看,归隐之后的陶渊明虽然生活时有艰难,甚至荒年要靠友人接济才能生活下去,但在纵情山水田园中,心中更多的是感到自由和快乐。这种精神上的畅快是任何外在的条件都比不上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他个人之幸。脱离官场后,他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尤其是他的桃花源记,更是给历代文人提供了一个心灵栖息的寄所。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归隐是中国诗歌发展之幸,更是中国文化之幸。所以作者说:“幸甚啊,幸甚!”(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
19、的文字,完成79题。与庄子和屈原一起飞翔朱以撒商丘是一座文化古镇,历史上产生过许多杰出的文化名人,他们曾经在文化领域创造过辉煌。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这时便可以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老子的文字词约意丰,简练过了头,就让人恍兮惚兮一时摸
20、不着头脑;孔子的文字要比前者生动一些,有的形象到足以令读者倾倒;孟子的学说虽说是孔学的发展,但在描述上走向更精美细腻的刻画;至于韩非子的文字,善以寓言出手,挥洒轻松里,笑后颇寻思。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飞翔。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有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读他的逍遥游,首句突兀而起:“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啧啧,真让人叫绝。那时候的人,
21、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却居然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代是思想之花竞相绽放的时代。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庄子异于常人,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姑射山神人、浑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由于这个相似之处,放在一起比较才更有兴味。不同的是屈原不像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短暂的忘忧之后,又是深深的痛苦。后人看得比较痛心的是他对昏聩的楚怀
22、王的痴迷和幻想,在他眼里,楚怀王、楚山楚水楚民都是连为一体的。屈原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肩住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子,可是谁来顾念他那逝水流年呢?屈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湘水还有汨罗江,是这么水天相接或地广人稀,他的心境变得阔大起来。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达和奇诡,他的腕下涌现出许多神灵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自己的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食落英,浑身佩带着江蓠、辟芷、芰荷,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这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快乐的时候,他远离了龌龊,亲近了美好,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
23、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庄子和屈原是那个时代令人瞩目的人物,又是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的。而今人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飞翔真有些为难。因为,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个遥远的梦影。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打开书本,随便一瞥就能望得见逍遥游和离骚,不由自主地,心就回到那久远的神秘里,和他们一道飞翔。(摘自庄子文化,有删节)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飞翔”为线索贯穿全文,赋予飞翔深刻的内涵,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大胆展开想象,形象而又全面地展现了庄子和屈原飞翔的一生。B尽管庄子和屈原都是能够飞翔的人,但庄子的飞翔
24、极少有牵绊,而屈原则不像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因为庄子的心灵善飞,而屈原则不然。C作者选用了庄子和屈原作品中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来展现他们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从中可以看出尽管庄子和屈原的作品展现出了不同的思想感情,但都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D这篇文章语言十分生动传神,句式整散结合,运用了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引用逍遥游的作用主要是增添文化色彩和底蕴,显示作者有深厚的文化功底。答案C解析A“形象而又全面地展现了庄子和屈原飞翔的一生”在文中没有体现。B.“因为庄子的心灵善飞,而屈原则不然”分析不当,结合文本,主要原因应是庄子处于“善于表现的时代”,而屈原所处时代特点与环境不同,屈原的“牵
25、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D.“句式整散结合”的特点在文中没有体现;“增添文化色彩和底蕴,显示作者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分析不当,引用逍遥游的目的主要是表现庄子善于飞翔,极少有牵绊,这样使作品有了超现实的浪漫色彩。8文章前半部分内容意在写庄子,可文章第段为什么用较多笔墨写老子、孔子、孟子等人的作品?(6分)答:_答案用较多笔墨写老子、孔子、孟子等人的作品,是为了同庄子的作品进行对比,通过对比衬托出庄子语言和内容的诙谐幽默、洒脱自然的独特魅力。(3分)充实了文章内容,开拓了思路,增强了文化色彩和底蕴。(3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材料安排意图的能力。根据文中句子“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
26、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可知,作者写老子、孔子、孟子等人的作品,意在和庄子的作品构成对比,更加突出庄子“不素”的特点。另外,作者写他们的作品,也能充实文章内容。9请分别概括庄子和屈原的创作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思想特色,并分析各自形成的原因。(6分)答:_答案庄子的创作体现出崇尚自然、淡泊功名、追求自由独立的个性。这是由于他极少有牵绊,并且那个时代是思想之花竞相绽放的时代。(3分)屈原的创作体现出爱国忧民、洁身自好、为理想献身的精神。这是由于他辅佐的君主昏聩,他被流放,但他对昏君仍充满痴迷和幻想,并且将昏君、国家、人民连在一起,胸中满腔爱国报国的热忱,却得不到君王的理解,心中充满痛苦。
27、(3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涵的能力。创作思想的形成和个人生活的环境和时代特色有着巨大的联系。根据文意我们可知,庄子生活在“思想之花竞相绽放的时代”,这种开放的时代精神使得庄子思绪飞扬,所以他的思想“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轻松自如”“极少有牵绊”。屈原的思想则要联系当时楚国的背景,楚怀王昏庸,而屈原“对昏聩的楚怀王的痴迷和幻想”则成为他心灵的牵绊。他忧国忧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挽救浑浊的时代,这些都注定了屈原活得艰难,以至于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蓼庄图记清戴名世余读陶渊明桃花源记,慨然有遗世之思。说者谓渊明生当
28、晋、宋之际,志欲弃尘离垢,高举远引,托而为此记,非真有是事。今以蓼花庄观之,则夫幽岩深谷、灵区异境、隔绝人世者,世固未尝无也。蓼花庄地近束鹿,距京师三百余里而遥,西山面之,浑河绕之,奥阻幽深,人迹之所不到。居民千余家,淳淳闷闷,浑乎太古之意,桑麻林麓,远近映带,婚姻嫁娶,不出其里。居人自其始祖迄今,无一识字读书。县吏一来征租,信宿尽收而去。子孙历世无一入城市,家家足衣食,无贵无贱,无贫无富。凡嚣竞凌害、偷盗讼狱、干戈扰攘之事,离别羁旅之苦,父老子弟传世数十,耳未尝闻。其山川风物、人民土俗,是亦燕赵间一桃花源也。给谏赵恒夫先生罢官居京师,岁戊辰、己巳间始闻其绝境,穷搜得之,构屋筑圃于其间。初居人
29、不知种稻先生谓地多水宜种稻教以种植之法由是稻绝美胜他县。其地昔无网罟,河鱼肥美,人不知食。先生结网得鱼,嗣后多有食鱼者矣。先生寻还京师,然抗怀高寄,尝书苏文忠诗于壁曰:“惟有皇城真堪隐,万人海里一身藏。”是先生视京师犹之乎蓼庄也。顾犹时时念蓼庄不置,使善画者为之图。余尝披图,见其群山矗立,高入云表,浮青飞翠,千叠万重,而烟波浩渺,蓼花弥望无际。呜呼!余久怀遁世之思,嗟宇宙无所为桃花源者,何以息影而托足?不意人间复有之。昔者武陵渔人既出,迷不复能入。今先生有居在焉,无迷津之患,葛巾藤杖,飘然竟往。余得以相从终老于其间,先生其许我乎!(节选自戴名世散文选集)注奥阻:腹地险要。淳淳闷闷:淳朴笃诚不开
30、化。信宿:两三日。嚣竞凌害:嚣竞,为求功名利禄而喧闹奔走;凌害,欺凌伤害。抗怀高寄:高尚的情怀。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慨然有遗世之思遗:抛弃B居人自其始祖迄今 迄:直到C顾犹时时念蓼庄不置 置:购置D先生其许我乎 许:答应答案C解析“置”的意思是“放在一边,弃置”。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居/人不知/种稻先生谓/地多水宜种稻/教以种植之法/由是稻绝美胜/他县B初居人不知种稻/先生谓地多水/宜种稻/教以种植之法/由是稻绝美/胜他县C初居/人不知种稻/先生谓/地多水宜种稻/教以种植之法/由是稻绝美/胜他县D初居人不知种稻/先生谓/
31、地多水/宜种稻/教以种植之法/由是稻绝美胜/他县答案B解析句中的“之”“由是”等虚词,都是断句的重要参考因素。“胜他县”结构完整,不可拆,可排除A、D两项;“宜种稻”结构完整,其前应断开,排除选项C项,故选B项。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人认为“桃花源”是陶渊明因有所寄托而想象出来的,世间并不存在,而作者相信世间有桃花源一样的地方。B蓼花庄距离京师三百余里,民风古朴,那里的居民原先不读诗书,不求名利,甚至不知种稻、捕鱼等事情。C蓼花庄能成为一方净土,是因为当地官府体恤民情,轻徭薄赋,作者借此隐含了对统治者关心民生的祈盼。D本文起笔于桃花源记,末段又以“武
32、陵渔人”与之呼应,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答案C解析“当地官府体恤民情,轻徭薄赋”和“对统治者关心民生的祈盼”在原文中找不到根据。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桑麻林麓,远近映带,婚姻嫁娶,不出其里。(4分)译文:_(2)今先生有居在焉,无迷津之患,葛巾藤杖,飘然竟往。(6分)译文:_答案(1)林边山麓广泛种植桑麻,与远处的青山相互映衬,男婚女嫁,从不超出庄里的范围。(2)现在先生有房屋在那里,不会有迷失道路的担忧,可以戴葛巾拄藤杖,轻松快乐地直接前往。解析这两句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桑麻”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种植桑麻。“映带”,从
33、兰亭集序中“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知其意义为“映衬、围绕”。“里”,庄里。(每处1分,句意1分)(2)“居”,居所,房屋。“焉”,那里。“迷津”,迷失道路。“葛巾藤杖”,名词活用为动词,(头上)戴葛巾,(手)拄藤杖。“竟”,直接。(每处1分,句意1分)参考译文我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感叹不已,不禁产生了弃世隐居的念头。评说的人认为陶渊明生活于东晋与南朝刘宋之间,内心想要抛弃肮脏的尘世,隐居避世,有所寄托而写成了这篇记,并非真有这样的事。但如果从今天的蓼花庄来看,那么那些山谷幽深、环境优美、与世隔绝的地方,原来世上也并非没有。蓼花庄位置靠近束鹿,距离京城三百多里远的路程,那里面对西山,浑河环绕
34、,腹地险要、山谷幽深,外人很少到达。那里的居民有一千多户,淳朴笃诚不开化,浑然上古之人的样子,林边山麓广泛种植桑麻,与远处的青山相互映衬,男婚女嫁,从不超出庄里的范围。居民从他们的始祖到现在,没有一个人识字读书。县里的官吏一来收租,两三天就可以收完回去。历代子孙没有一人到过城市,家家户户丰衣足食,没有贵贱贫富之分。世上那些争名夺利、欺凌伤害、偷盗诉讼、争强斗胜的事,亲人离别、孤苦远行的痛苦,这里的人祖祖辈辈传了数十代,从来没有听说过。那里的山川风景、民风民俗,简直就是一个存在于燕赵之间的一处桃花源。给谏赵恒夫先生罢官之后住在京城,到了戊辰、己巳年间才听说有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于是尽力寻找,
35、终于找到,并在那里建房子、筑园圃。以前那里的居民不懂得种植水稻,赵先生说这里土地多水,适合种植水稻,便教他们种植水稻的方法,从此那里种植出的稻谷非常好吃,超过别的地方。那里以前没有渔具,虽然河里的鱼非常肥美,但人们不懂得捕食。先生织了网来捕鱼,之后就有许多人学会了捕鱼吃鱼。先生不久就回到京城(任职),但他的高尚的情怀依然如此,他曾经在墙壁上书写苏东坡的诗句:“惟有皇城真堪隐,万人海里一身藏。”这是先生把京城看作蓼花庄啊。但先生仍然时常挂念蓼花庄,无法放弃想念,于是让善于绘画的人为他画了一张蓼花庄的图画。我曾经看过这幅图画,只见图画中的蓼花庄群山矗立,高耸入云,草木苍翠,重重叠叠,而且烟波浩渺,
36、满眼都是一望无际的蓼花。唉!我长久以来就怀有弃世隐居的想法,(常常)感叹天地之间没有像桃花源一样的地方,要到哪里才能托身隐居呢?没料到人间还真的有这样的地方。以前武陵渔人离开桃花源之后,就迷失道路不能再次进入。现在先生有房屋在那里,不会有迷失道路的担忧,可以戴葛巾拄藤杖,轻松快乐地直接前往。我也就能够借此机会跟从先生在那里终老一生,先生可要答应我的要求啊!(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庾信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注庾信:南北
37、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漂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B“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表明自己可以像庄周一样,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C“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孤独凄凉的故国之思和自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无聊与绝望。D“露泣”两句由“新秋”而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对仗工巧。答案B解析B“可以像庄周一样,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错,“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
38、故,表明“愁”之不可消释。15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答案本诗中的“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是说中夜生起愁思,于是弹琴读书。(1分)幽幽琴声响遍屋里,诉说着无边无际的愁,满床书卷翻遍,愁思难解。(1分)通过“琴”“书”抒发了无法解脱的深广复杂的愁苦、忧思之情。(1分)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乐琴书以消忧”是说弹琴读书能获得快乐而消除忧愁,(1分)通过“琴”“书”抒发了摆脱忧愁缠绕的官场生活,回归田园的快乐之情。(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39、。解答本题,首先要分别概括两首诗中由“琴”和“书”所营造的意境,然后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等分析抒发的情感的不同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庄子在逍遥游中以“,”两句,指出人要有定力和辨别力,以分清内心与外物,辨别“荣”与“辱”。(2)陈情表用“ , ”两句表现了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3)往事不堪回首,纵回首已是惘然,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李商隐在锦瑟中表达这种感受的句子是:“?。”答案(1)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0、719题。人总是活在特定的境遇之中,境遇不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理解和感悟也会有所区别。读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常常会与境遇发生的联系。不同境遇中的人读同一本书,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科学地认识读书的境遇,是人们不容回避的问题。顺境中读书,可贵的是精神愉悦。人在此时此刻的心境,既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明媚,也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愉悦。身心轻松,兴趣大增,容易打开视野,汲取新知识。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你用的眼神看世界,世界也会用宽容的怀抱接纳你。”顺境中读书,关键是要确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高远目标,广采博纳。同时还应保持谦虚谨慎的态
41、度和清醒的头脑,平心静气,深思精进。顺境中读书,可以帮助一个人消除骄气,清醒地认识自己,理性地看待世界。逆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坚持不懈。逆境人人都可能遇到,一些人在逆境中消沉,另一些人却以此为机遇,砥砺磨炼,最终“鱼化为龙”。逆境中读书,因为外界的压力,也因为内心的苦闷,常常会获得不一般的感受,甚至得到对人生世理的认识。()。司马迁惨遭宫刑,仍地博览群书,从而成就了史记这一伟大著作。海伦凯勒失聪失明,却凭借超乎常人的毅力,坚持读书,学会了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传奇人物。在这些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水滴穿石”的韧性,通过逆境中读书,
42、可以使我们心里积压的阴霾消融,重新坚定战胜困难的勇气。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千丝万缕容光焕发恍然大悟持之以恒B千丝万缕神采奕奕豁然开朗持之以恒C休戚相关容光焕发恍然大悟旷日持久D休戚相关神采奕奕豁然开朗旷日持久答案B解析千丝万缕:形容关系非常密切。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语境强调联系密切而非祸福相关,故此处应选“千丝万缕”。神采奕奕: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容光焕发:脸上放出光彩,形容精神饱满或身体健康。对象是“眼神”,故此处应选“神采奕奕”。豁然开朗:由狭窄阴暗一下子变为开阔明亮,也形容一下子领悟到某种道理而感觉明朗。恍然大悟:一下子完全明白了。后
43、者只能形容人,文中对象是“认识”,故此处应选“豁然开朗”。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旷日持久:荒废时间,拖得很久。文中是说读书,“旷日持久”不合语境,故此处应选“持之以恒”。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所以,我们要不惧逆境,勇于直面逆境,把逆境当作对自己的磨炼B虽然我们改变不了环境,但是我们却能改变自己的内心C那么,就让我们直面逆境吧,只要坚持不懈,逆境终会化为顺境D古今中外,在逆境中坚持读书学习而成就伟业的不乏其人答案D解析括号后列举了司马迁与海伦凯勒的事例,可见括号内填入的句子不应是“我们应该怎么做”之类的句子。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
44、项是(3分)()A逆境中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驱散心里积压的阴霾,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B逆境中读书,可以使我们心里积压的阴霾消融,重新坚定战胜困难的勇气。C逆境中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驱散心里积压的阴霾,重新坚定战胜困难的勇气。D逆境中读书,可以使我们心里积压的阴霾消融,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答案A解析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通过使”主语残缺,二是“阴霾消融”搭配不当,故排除B、D两项,三是“坚定勇气”搭配不当,故排除C项,选A项。20有位学生考上了大学,给曾经对他很有帮助的老师发了条手机短信表示感谢。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老师:您好!高中阶段能得到您的帮助,我深表荣幸。我知道
45、自己能有今天,都是您鼎力相助的结果。您的教学造诣很高,令同学们刮目相看。我将永远铭记您的教导,上大学后认真读书,好好改造,不辜负您的希望。我立志将来回母校就教,做一名像您一样优秀的老师。您的学生王强2018年7月20日答:_答案“荣幸”改为“感谢”;“造诣”改为“水平”;“刮目相看”改为“非常敬重”;“改造”改为“锻炼”;“就教”改为“执教”或“任教”。(每改对一处1分)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连贯的能力。“深表”与“荣幸”搭配不当,且上文说得到了老师的帮助,此处应表感谢;“教学”与“造诣”搭配不当;“刮目相看”是以新的眼光看,用于前后有变化的对象身上,此处用于自己尊敬的老师身上,不当;“改
46、造”用于失足青年,此处不当;“就教”是请教、求教之意,此处用于回母校做老师,不当。21下面是某校“朱子文化进校园”活动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6分)答:_答案“朱子文化进校园”活动由师生共同参加。教师开设朱子思想、作品讲座,开发校本课程;(2分)学生行敬师礼、成人礼,开展诗文诵读竞赛活动;(2分)师生共同参观遗迹,参与书画展示。(2分)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观察构思框架图可知,这一活动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二者不仅有共同的任务,也有各自单独的任务,根据框架结构,按照一定的顺序将其表述完整即可
47、。四、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一个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什么事想不开?”一位老者问。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看好了,”老者拈起一粒沙子,随手一丢,“能找到它吗?”年轻人苦笑,摇摇头。“我有颗珠子,”老者掏出一颗珍珠,掂量一下,轻掷在沙滩上,“不难找到吧?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有道理啊!年轻人点头深思。“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
48、得抄袭。【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写作材料作文首先应该认真研读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观点或生发出自己的感悟。材料是一个小的情景对话,表现的是沙子和珍珠的关系。这里的沙子和珍珠,都是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象征,珍珠象征的是人才,沙子代表的则是普通人。写出好作文的前提是选准角度。这篇作文从珍珠或从沙子的角度立意均可。1从珍珠的角度立意。材料中的“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一句话是关键,说明人只有出类拔萃、超越常人,才能得到别人的重视,体现自身的价值。同时,要实现“出类拔萃”“超越常人”的目的,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据此,提炼出“出类拔萃,努力使自己出众”“超越常人,凸显自己的价
49、值”等观点。2从沙子的角度立意。“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这个强有力的反问句提供了非常好的立意角度:一粒沙子,即使成不了珍珠,也自有其不可抹杀的价值。哪段路、哪座楼、哪条马路少得了沙子的默默奉献与承担?况且,哪粒珍珠最初不是沙子?沙子如此,人亦然。人当然要胸怀大志,追求梦想,但梦想的实现需要脚踏实地,需要从最平凡的事做起。无论做什么,人人都是平等的,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据此,可提炼出“平凡如沙,亦能伟大”“平常心态”“安做平凡人”“平凡也精彩”等观点。如果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可以确定写作主题为:平凡与杰出。当然,也可以进行逆向思维,使整个文章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比如
50、,沙子扔在沙滩上找不到,珍珠扔在一筐珍珠里同样找不到,这也是很好的角度。【佳作展台】一沙一世界,寻找你自己这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寓言,它隐喻了我们的人生:在像流沙一样的世界里,人人皆如沙粒。如果我们想要在历史的滔天巨浪中留下印记,在万千沙粒中璀璨如炬,就必须经历一番特殊打造,进而才能成为那颗受人追捧的珍宝。沙粒原本朴实无华,是因为生命中遇见了蚌。它在特殊环境中被孕育滋养,日久天长,苦心修炼,终有一天重见天日,变成了珍珠。它胜却人间无数曾跟它一模一样的沙粒,从默默无闻到众人喜欢。然而世上沙粒万万千,不是每一粒沙的苦心等待,都能换来那一次千载难逢的邂逅;不是每一次邂逅,都能顺理成章地孕育出美丽的珍
51、珠,并在浩瀚的海洋中闪亮出属于自己的颜色。难道,除了那千万分之一的几率之外,无数颗沙粒就只能在哀怨的等待中老去吗?这一定不是一个拥有积极态度的人的答案。沙粒艳羡珍珠,是因为它没有认清自己;沙粒被人轻慢,是因为它没有将自己的生命放大那些看似卑微无华的外在,蒙蔽了世人的眼睛,甚至蒙蔽了它自己。如果把沙粒放在一面放大镜下,我们将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奇异世界。佛说: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一粒沙子,都有只属于它自己的颜色、形状、湿度、流向,每一粒沙子,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己。我很喜欢陶喆的一首歌曲,歌名叫作找自己。我们的一生中,何尝不是在不断地寻找自己、发现自己、成就自己?有时靠外力,比如那些贵人的
52、提携、人生导师的点醒,如醍醐灌顶,让我们茅塞顿开,一如那只让沙子千年等一回的蚌。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则需要不断地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穷其一生所应该追求的,不是成为偶像,成为楷模,而是成为我们自己。就像中国好声音里的吴莫愁,从万千选手中脱颖而出,不是要做第一,而是要做唯一,做那个忠实于自己内心和个性风格的自己。再如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从只有36块钱的“土鳖”到身价63亿的留学教父。他曾经无比平凡,曾经是北大同班同学中唯一没能出国的“土鳖”,却按照自己生命的轨迹,诚实地面对自己,谦卑地看待自己,完善自己,完成了一次最有说服力的逆袭。每个人都是平凡的沙粒,
53、如果你生命中永远无法遇见那只帮你改变命运的蚌,也没有人为你举起那面放大镜,不如让自己放大自己在暗无天日的海洋深处,聚集生命能量,历经千百万年的地壳运动,在最深处站成一座喜马拉雅。只是别忘了,山巅的那座宝塔,它曾只是一粒沙,不因珍珠的璀璨而艳羡,不因自己的平凡而羞惭,只在意无限生长,在心中永远守护着那朵雪莲花。【名师点评】从内容上讲,文章用充满正能量的立意逆袭材料中珍珠对于沙子的优势。以客观的视角平等地看待沙子与珍珠,鲜明地表达出就像每一粒沙子是独一无二的一样,每一个人也都是独一无二的,应努力地做自己的观点。在具体行文方面,作者的论据鲜活、多彩、充分、给力,以佛家妙语“一沙一世界”和陶喆的经典歌曲找自己作为理论论据,以吴莫愁“不做第一,而做唯一”和俞敏洪“坚持自我,从土鳖到留学教父”的故事作为事实论据,中间穿插精辟的议论分析,使得文章理例结合,内容丰厚。- 22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