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90498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7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试题(含解析)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经典的本质是“成熟”张汝伦“经典”一词古已有之。汉书孙宝传载汉末大臣孙宝之言:“周公上圣,召公大贤。尚犹有不相说,著于经典,两不相损。”这里的“经典”,就是现在一般对“经典”的理解:具有永恒意义、堪为后世典范的著作。而刘知几的史通则更直截了当地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不过,我们对“经典”概念本身,就像对其他许多重要概念那样,还没有深入的开掘和阐发。西文中相当于汉语“经典”的有两个词。一个是Canon,另一个Classic,前者原指基督教的教规,延伸为指一般的规范和准则,和公认的原

2、著,尤其是经典原著。Classic的意思是第一流的、堪称典范的、有持久重要性的著作。这些意思在中国的“经典”一词中也已包括。“经”和“典”都有“常道”“准则”的意思,“典”还有“制度”“法则”的意思。如尚书尧典中有“慎微五典,五典克从”,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中有“有典有则,遗厥子孙”。现在有些人往往就根据这些定义来论述何为经典。例如,有人提出,经典必须具备如下四个特点:一、经典应该具有内涵的丰富性;二、经典应该具有实质的创造性;三、经典应该具有时空的跨越性;四、经典应该具有无限可读性。这些定义当然都不错,但略显肤浅,未及经典内在的本质。西方学者对“经典”的概念,有比较深刻的探讨和抉发。英国诗人艾略

3、特在什么是经典作品中写道,“假如我们能找到这样一个词,它能最充分地表现我所说的经典的含义,那就是成熟经典作品只可能出现在文明成熟的时候,语言及文学成熟的时候;它一定是成熟心智的产物。赋予作品以普遍性的正是那个文明,那种语言的重要,以及那个诗人自身的广博的心智”。艾略特用“成熟”来标志经典的特征,首先使我们想起了康德对启蒙特征的规定也是成熟:“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但康德这里讲的成熟还只是人心智的成熟,而艾略特用来定义经典的“成熟”却不仅指心智的成熟,还指文明的成熟和语言的成熟。的确,这样多方面的成熟,不但是经典的标志,也是经典得以产生的条件。经典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人

4、类经验的高度总结,这样它才会对后世有持久的指导性意义,它才能成为超越时空的教诲和训导。文明倘若不成熟,人类就没有足够的材料去总结。心智如果不成熟,人类就无法进行这样的总结。语言如果不成熟,人类就无法表达这样的总结。经典一定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必然“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而这种永恒的丰富性,只有文明成熟之后才有可能。同时,也只有成熟的心智才能把握这样其实相当复杂的丰富性,或者说,质量皆具的丰富性。当然,也只有成熟的语言,才能曲尽其妙地表达这种永不枯竭的丰富性。经典之所以对世世代代的人类都有重要意义,是因为它总是包含了深刻的思想。而深刻的思想,只有在文明成熟之后才会产生,也只

5、是成熟心智,才会有深刻的思想。简朴粗陋的语言,根本无法表达深刻的思想。总之,我们完全可以同意艾略特对经典的定义:经典意味着成熟。(摘编白文汇报2017年5月15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汉书孙宝传和史通中的“经典”含义相似,都是指具有永恒意义、堪为后世典范的著作。B. “有典有则,遗厥子孙”中“典”有“制度”“法则”的意思,这和西文中Canon意思非常接近。C. 经典因为大都具有内涵丰富性和实质的创造性,所以经典才能够跨越时空,具有无限可读性。D. 所有的经典都是在文明成熟之后才产生的,它们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对后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

6、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标题即为中心论点,全文围绕这一论点展开论述,对古今中外的观点都有所涉及。B. 文章在论证中由表及里,从经典的一般概念深入到经典的本质,层次清晰,很有见地。C. 文章主要运用了引证法论证,作者多处引用典籍上的内容,表明人们对经典的不同理解。D. 文章在正面论述的同时,也针对有关经典的错误看法进行了批驳,破立结合,说服力强。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虽然中国古代比西方更早地提出了“经典”的概念,但是我们对“经典”的理解不如西方更加深刻。B. 经典能够具有持久的指导意义,一个重要原因是经典对人类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浓缩提炼。C. 先有语言的成熟,后有

7、心智的成熟,再有文明的成熟,只有具备这三个条件,才会有经典的产生。D. 成熟不但是经典的标志,也是经典产生的必要条件,因此心智不成熟的读者,难以真正理解经典。【答案】1. C 2. D 3. B【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项,“经典因为大都具有内涵的丰富性和实质的创造性,所以经典才能够跨越时空,具有无限可读性”曲解文意。结合“经典必须具备如下四个特点:一、经典应该具有内涵的丰富性;

8、二、经典应该具有实质的创造性;三、经典应该具有时空的跨越性;四、经典应该具有无限可读性。这些定义当然都不错,但略显肤浅,未及经典内在的本质”分析可知,将原文中的并列误解为因果关系。故选C。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

9、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原文中没有提到有关经典的错误看法,也没有进行批驳,不存在破立结合。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现在有些人往往就根据这些定义来论述何为经典这些定义当然都不错,但略显肤浅,未及经典内在的本质”可能会干扰选择。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

10、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比对选项内容。故选D。【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中国古代比西方更早地提出了经典的概念”和“我们对经典的理解不如西方更加深刻”错误。结合“经典一词古已有之”“不过,我们对经典概念本身,就像对其他许多重要概念那样,还没有深入的开掘和阐发。西文中相当于汉语经典的有两个词”“西方学者对经典的概念,有比较深刻的探讨和抉发”等分析可知,“中国古代比西方更早地提出

11、了经典的概念”和“我们对经典的理解不如西方更加深刻”于文无据。C项,“先有语言的成熟,后有心智的成熟,再有文明的成熟”错误。结合“文明倘若不成熟,人类就没有足够的材料去总结。心智如果不成熟,人类就无法进行这样的总结。语言如果不成熟,人类就无法表达这样的总结”分析可知,三个条件文中没有涉及先后顺序。D项,“因此心智不成熟的读者,难以真正理解经典”错误。结合“而深刻的思想,只有在文明成熟之后才会产生,也只是成熟心智,才会有深刻的思想。简朴粗陋的语言,根本无法表达深刻的思想。总之,我们完全可以同意艾略特对经典的定义:经典意味着成熟”分析可知,“心智不成熟的读者,难以真正理解经典”因果关系不成立。故选

12、B。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各自时代的偶像。对明星产生倾慕心理,恐怕是每一代青少年必然经历的心理体验。由于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传播渠道不同、审美标准不同,每一代人对偶像的认知自然会有所区别。然而,在差异化的表象之下,不同时代的人们又会对偶像的概念达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任何优质偶像、大众榜样都应该具有过人的艺术才华、执着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公众形象。(摘编自杨洪涛偶像不是流量堆出来的)材料二:当前文化领域,仍存在一些病态审美现象,这些现象有的不仅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然

13、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等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轻重,演技不好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任性都被惯出来了;一些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甚至挑战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以文化人,更在育人。这些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摘编自辛识平“娘炮”之风当休矣)材料三:军人气质,是英雄主义的血性,是集体主义的奉献,是永不言败的

14、刚毅,是为国为民的担当。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身上那种气质之美,为浮躁的社会打开了另一个审美维度,理应引领时代潮流。而当下,社会上渐渐刮起一股“阴柔之风”。不少人担心,这种反常现象的泛滥,容易影响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进而销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向上的民族,应该有昂扬雄健之气概,有敢于开拓之勇力。如果放任“阴柔之风”劲吹,让不良文化侵蚀人们的思想,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就会消退。改变病态审美,不妨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把优秀文化品格灌入以青少年为主的大众群体。唯此,方能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这一点,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摘编自

15、王宁用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材料四: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过美学和美育高潮后,学校美育越来越被分工细密的现有课程体系边缘化了,我们看到的常常只是偏重技能、缺失审美内蕴的“艺术课”或者仅剩知识、脱离现实生活和主体精神世界的所谓“美学课”,而少见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社会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难免产生许多浮躁、趋利、庸俗等负面情绪,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更使得青少年人格发育趋向“空心化”,即愈来愈缺失崇高、阳刚与雄壮的美感元素。(摘编自潘涌美育为何难落实)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作为国家未来的青少年可以拥有不同的审美选择

16、,但如果越过底线,就会变审美为“审丑”。B. 忽视演员自我修养、不合理片酬,影视、综艺低俗化,挑战公序良俗,是热捧“小鲜肉”等娱乐造势传递出的不良倾向。C. 推崇“阴柔之风”的病态审美现象一旦泛滥,就会使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消退,甚至会销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D. 社会转型中产生的负面情绪损害了校园文化生态,而崇高、阳刚与雄壮等美感元素缺失,则造成青少年人格发育的“空心化”。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每个时代的文化环境、传播渠道、审美标准等因素都会影响这一代人对偶像的认知,因此偶像具有时代差异性是社会正常现象。B. 当前文化领域存在的病态审美现象由多种因

17、素导致,既有“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因素,更有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影响。C. 新时代军人身上奉献、刚毅、担当等独特气质之美,可以作为当前社会另一个审美维度,引领时代潮流,提升大众群体文化的品格。D.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病态审美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就是因为这种病态文化对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6. 扭转当下存在的病态审美心理,引领青少年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应从哪些方面着手?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4. D 5. D 6. 从偶像与榜样来说,应注重提升自身艺术才华,爱岗敬业,展现良好公众形象;从社会来说,要抵制不良文化侵蚀,以优秀文化滋养青少年;从公众传播来说

18、,应以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从学校来说,应打造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D项,“崇高、阳刚与雄壮等美感元素缺失,则造成青少年人格发育的空心化”不正确。原文为“整个社会难免产生许多浮躁、趋利、庸俗等负面情绪更使得青少年人格发育趋向空心化,即愈来愈缺失崇高、阳刚与雄壮的美感元素”,“愈来愈缺失崇高、阳刚

19、与雄壮的美感元素”是“空心化”的表现,而不是造成“空心化”的原因。故选D。【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D项,“就是因为这种病态文化对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不正确。结合材料二内容“以文化人,更在育人。这些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

20、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分析可知,原文说的是“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故选D。【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题干问的是“扭转当下存在的病态审美心理,引领青少年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应从哪些方面着手”,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提炼方法或途径等。如由材料一“不同时代的人们又会对偶像的概念达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任何

21、优质偶像、大众榜样都应该具有过人的艺术才华、执着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公众形象”可概括出,从偶像与榜样来说,应注重提升自身艺术才华,爱岗敬业,展现良好公众形象;由材料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可概括出,从社会来说,要抵制不良文化侵蚀,以优秀文化滋养青少年;由材料三“不妨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把优秀文化品格灌入以青少年为主的大众群体。唯此,方能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可概括出,从公众传播来说,应以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由材料四“少见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可概括出

22、,从学校来说,应打造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

23、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戏杨轻抒园子里安静得像一支蓝调的曲子,像一个人死去了一般。夕阳淡黄,越过老墙,左一划右一拉地抹在只剩下一片半片青瓦的屋顶上。台子是水泥的,但已经看不出水泥的痕迹了,因为上面积了厚厚的一层灰。灰尘

24、这东西很有意思,就像时间一样,一层一层堆上去,要不了多久就有了层次和分量。其实,才多久没打扫呢?好像时间并不长,老邓认真想了一会儿,似乎就在昨天,或者前天。但这又怎么可能呢?看一个人有没有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这个人是不是开始怀旧,是不是喜欢念叨过去的事情。老邓明白这个理。但老邓觉得自己好像并不怎么喜欢怀旧,不喜欢在人面前念叨过去的事情,比如老邓就很少提起过去在戏台上的情形,或者跟那些戏迷的故事。老邓只是经常发现自己眼前会晃悠着一些人,那些人都是从古代来的,他们是长坂坡前的赵子龙,是虎牢关前的吕布,是江东的周瑜那些人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老邓眼前,他们威猛、精神,一抬手,长江风起,一睁眼,河水倒流

25、。他们的声音响亮高亢,直迫云天:自古英雄有血性,岂能怕死与贪生?此去寻找无踪影,枉在天地走一程老邓认为自己并不老,刚才用铁钳拧园子门锁时,居然一下就拧开了。那锈黄了的铁锁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发出铁锈特有的沉闷的声音,十分的悦耳,很有点像戏剧的开场锣鼓。拧开铁锁那一刻,老邓从腿肚子往上蹿起一股让人战粟的激动,浑身那个爽啊,真想大叫一声:啊老邓从灰色的楼梯拐角踏着一级一级的台阶上的灰尘,一步一步往台上爬。每上一级台阶,老邓都会停一小会儿。老邓回头,看见自己的脚印印在一级一级的青灰色的台阶上,像朝珠一样,像时光一样,一直串到台子正中央。这时候,老邓抬起头,看见了墙头外的夕阳正啪啦啦地烧。老邓站到了台子

26、中央老邓觉得这个情景很熟悉,老邓记得很久以前,自己也曾经站在这个台子中央。那时候,老邓觉得这个台子就是天地,自己是站在天地的中央的,四面霞光升腾,自己的影子映在身后没有背景的白墙上,如同庙里的菩萨,光芒万丈。台子正对面刷过石灰的墙已经斑驳了,掉了皮,露出下面的青砖。园子的地面是青灰色的,至于泥土为什么是青灰色的,老邓有些迷惑。青灰色的泥地上乱七八糟地扔着几条长短不一的木棍,那其实是长凳子的腿。之前,园子里摆着一排一排的长条凳,每一条凳子上都紧紧地挤着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其中一个女人每次演出都来,每次都坐在那个固定的位置,眼睛盯着老邓,眼中水波四起。现在,那儿人没了,老邓觉得自己眼中唰地生出

27、了厚厚的青苔。夕阳下去了,稀落的青瓦由黄变蓝,变黑。老邓站在台子中央,像风中的一片叶子。老邓努力站得稳当些,而且老邓很想走个圆场,但试了一下,才发现自己的腿已经抬不起来了。抬不起来腿的时候,老邓心里突然觉得有一丝酸。老邓看见一只麻雀突然落在对面的墙头上,满眼的迷惑,一声不吭。那个下午,在老邓的印象里,一切都很安静。但是,那只是老邓的感觉,事实上,那个下午,有一个人偶然走过院墙外边,听见了很久都没打开过的园子里传出了一个嘶哑的声音。那个人站在乌桕树下仔细听了一会儿,听出了断断续续的句子:只见那番营蝼蚁似海潮,观不尽山头共荒郊,又只见将士纷纷一字乱绕,队伍中马嘶兵喧闹吵吵早就没人了的园子里怎么会传

28、出唱戏的声音?那人想了半天,还是没想出个所以然来。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就算了,于是,那个人拍拍屁股上的土,走了。后边的事情比较玄,说是周围好多人都听到了老园子里有人唱戏,但园子里怎么会有人唱戏呢?那座曾经的戏园子已经被关了很久了一一这没啥奇怪的,一座上百年的戏园子,也曾多次被关过,被做过其他用途不同的是,听说这回不久就要拆掉了,拆掉干什么,谁都说不明白,就像不明白当初为什么要把园子关掉一样。更玄的是,说有好事的听见声音还专门跑去看了,看见门锁掉在地上门实在太破了,破得已经挂不住一把锁园子里边空空荡荡,一个人都没有,连只麻雀都没有。但的确是真的,好多人都说听到了园子里清越的唱戏的声音。而且,还听见了

29、河水一样澎湃的叫好声。(选自2018年4月小小说选刊,有删改)【注】出自京戏传统剧目长坂坡。出自京戏传统剧目挑滑车。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中,老邓不确定多久没打扫台子上那厚厚的灰尘,可以看出老邓离开戏园时间太长,对此并不知情。B. 从戏台对面的石灰墙到戏园地面,再到青瓦屋顶,此部分运用定点换景的写作方法,展现了戏园子的破败。C. “夕阳”这一物象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既是故事情节展开的时间线索,又渲染了主人公老邓的复杂情绪。D. “戏园子”是老邓活动场所,小说从“戏园子”切入来叙写故事,通过人物回忆再现了他昔日名角的形象。8. 小说折射出多样的情感态

30、度,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9. 小说是怎样叙写老邓的故事的?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案】7. A 8. 对时下状态的迷惘和昔日生活的留恋;对英雄的崇拜和自身价值的追求;对忽视传统文化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的呼唤。 9. 小说以戏为线索,将不同时空的人、事串联起来,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在老邓视角与他人视角之间转换,呈现了更加完整的人物经历和戏园的变迁,使主题更加丰富、深刻;现实与回忆交织,使老邓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呼唤传统文化的主题更加鲜明。【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

31、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A项,“可以看出老邓离开戏园时间太长,对此并不知情”错误。结合“灰尘这东西很有意思,就像时间一样,一层一层堆上去,要不了多久就有了层次和分量”“才多久没打扫呢?好像时间并不长,老邓认真想了一会儿,似乎就在昨天,或者前天。但这又怎么可能呢”“那座曾经的戏园子已经被关了很久了”等分析可知,“可以看出老邓离开戏园时间太长,对此并不知情”理解不准确,于文无据。故选A。【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

32、本题“小说折射出多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需要从小说的标题、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概括。从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和典型环境上把握主题。结合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分析主题。根据作者对人物描写的语言的感情色彩分析主题。结合“但老邓觉得自己好像并不怎么喜欢怀旧,不喜欢在人面前念叨过去的事情,比如老邓就很少提起过去在戏台上的情形,或者跟那些戏迷的故事”“老邓站到了台子中央老邓觉得这个情景很熟悉,老邓记得很久以前,自己也曾经站在这个台子中央。那时候,老邓觉得这个台子就是天地,自己是站在天地的中央的,四面霞光升腾,自己的影子映在身后没有背景的白墙上,如同庙里的菩萨,光芒万丈”分析,

33、老邓对时下状态的迷惘和昔日生活的留恋;结合“老邓只是经常发现自己眼前会晃悠着一些人,那些人都是从古代来的,他们是长坂坡此去寻找无踪影,枉在天地走一程”“老邓站在台子中央,像风中的一片叶子。老邓努力站得稳当些,而且老邓很想走个圆场,但试了一下,才发现自己的腿已经抬不起来了。抬不起来腿的时候,老邓心里突然觉得有一丝酸”分析,老邓对英雄的崇拜和自身价值的追求;结合“早就没人了的园子里怎么会传出唱戏的声音?那人想了半天,还是没想出个所以然来。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就算了”“那座曾经的戏园子已经被关了很久了一一这没啥奇怪的,一座上百年的戏园子,也曾多次被关过,被做过其他用途不同的是,听说这回不久就要拆掉了,拆

34、掉干什么,谁都说不明白,就像不明白当初为什么要把园子关掉一样”“但的确是真的,好多人都说听到了园子里清越的唱戏的声音。而且,还听见了河水一样澎湃的叫好声”分析,表达了对忽视传统文化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的呼唤。【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及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小说是怎样叙写老邓的故事的?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叙述方式,结合情节、人物、主旨等方面分析。结合“老邓只是经常发现自己眼前会晃悠着一些人,那些人都是从古代来的”“那锈黄了的铁锁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发出铁锈特有的沉闷的声音,十分的悦耳,很有点像戏剧的开场锣鼓”“老邓站到了台子

35、中央老邓觉得这个情景很熟悉,老邓记得很久以前,自己也曾经站在这个台子中央”“老邓努力站得稳当些,而且老邓很想走个圆场,但试了一下,才发现自己的腿已经抬不起来了”“那个人站在乌桕树下仔细听了一会儿,听出了断断续续的句子”“说是周围好多人都听到了老园子里有人唱戏,但园子里怎么会有人唱戏呢”等分析可知,小说以戏为线索,将不同时空的人、事串联起来,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结合“台子是水泥的,但已经看不出水泥的痕迹了,因为上面积了厚厚的一层灰。灰尘这东西很有意思但这又怎么可能呢”“台子正对面刷过石灰的墙已经斑驳了,掉了皮,露出下面的青砖。园子的地面是青灰色的,至于泥土为什么是青灰色的,老邓有些迷惑”“事实上

36、,那个下午,有一个人偶然走过院墙外边,听见了很久都没打开过的园子里传出了一个嘶哑的声音。那个人站在乌桕树下仔细听了一会儿”“说有好事的听见声音还专门跑去看了,看见门锁掉在地上”等分析,在老邓视角与他人视角之间转换,呈现了更加完整的人物经历和戏园的变迁;结合“园子里安静得像一支蓝调的其实,才多久没打扫呢?好像时间并不长,老邓认真想了一会儿,似乎就在昨天,或者前天。但这又怎么可能呢”“老邓只是经常发现自己眼前会晃悠着一些人,那些人都是从古代来的,他们是长坂坡前的赵子龙,是虎牢关前的吕布,是江东的周瑜此去寻找无踪影,枉在天地走一程”“老邓认为自己并不老浑身那个爽啊,真想大叫一声:啊”“老邓从灰色的楼

37、梯拐角踏着一级一级的台阶上的灰尘,一步一步往台上爬。每上一级台阶,老邓都会停一小会儿”“老邓看见一只麻雀突然落在对面的墙头上,满眼的迷惑,一声不吭”“园子里摆着一排一排的长条凳老邓觉得自己眼中唰地生出了厚厚的青苔”等分析,现实与回忆交织,使老邓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主题更加鲜明。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天顺初进士,授刑部主事,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以一仆自随,署斋萧然。性刚廉孤峭,人莫敢犯,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遇学官以宾礼。师儒竟劝,文教大兴。御史孔儒清军,里老多挞死。继宗榜曰:“御史杖

38、人至死者,诣府报名。”儒怒。继宗入见曰:“为治有体。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非宪体也。”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曰:“金具在,与我印券。”中官咋舌不敢受。入觐,汪直欲见之,不可。宪宗问直朝觐官孰廉,直对曰:“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帝曰:“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敏惶恐,遗书庆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闻母丧立出止驿亭下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为浙江

39、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继宗欲宽之而无由。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由是十人者获释。尝监乡试得二卷,具朝服再拜曰:“二子当大魁天下,吾为朝廷得人贺耳。”及拆卷,王华、李旻也,后果相继为状元。人服其鉴。(选自明史杨继宗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闻母丧/立出/止驿亭下/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B. 闻母丧/立出/止驿亭下/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C. 闻母丧/立出/止驿亭下/尽籍

40、廨中器物付有司/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D. 闻母丧立/出止驿亭下/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刑部是封建时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国家法律、刑狱等事务,长官为刑部尚书,其他五部为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工部。B. 擢,提拔。古代表示提升官职的词语有升、迁、擢、陟等。“擢第”也是“提升”之意。C. 中官,即宦官,通称太监,是古代被阉割后再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成员的男性官员,宦官本为内廷官,不能干预朝政,但历史上也有宦官专权的事实。D. 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

41、(包括京城)举行的选拔人才的考试,因在秋天的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乡试考中的叫举人。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杨继宗尊师重教,成效突出。升任嘉兴知府时,他大力兴办地方学校,要求八岁的孩子都要入学,对学官以礼相待,形成了教师文人学者竟相劝勉、文化教育繁荣兴盛的局面。B. 杨继宗为民说话,得罪权贵。御史孔儒清查军队,却把多位里老杖死,杨继宗张贴告示调查此事,惹怒孔儒;杨继宗又进入朝廷状告孔儒越职行事,让孔儒非常恼恨。C. 杨继宗为官清廉,抵制腐败。任嘉兴知府时,他的官署和住所很简朴,平时不爱金钱,宦官路过他那里,他只送了普通物品;当宦官索要钱财时,他则要求对方出具

42、收据,巧妙地拒绝了宦官。D. 杨继宗慧眼识才,很有远见。他监察乡试时,发现两份优秀试卷,非常郑重和高兴地说这两位考生都将是天下的一流人才。后来,这两位考生相继考中状元,人们佩服他有眼光。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非宪体也。(2)为浙江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答案】10. A 11. B 12. B 13. ()您只管剔除奸猾的人和弊端,劝勉和惩治官吏。如果挨家挨户稽查核对,则是相关政府机构的事,不是御史的职责范围。()他任浙江按察使的时候,有十余名仓库官吏因短缺库粮被关在狱中,以致于卖掉子女赔偿。【解析】【

43、10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对“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闻母丧”句意完整,因此“丧”后面要断开。所以排除D项。“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意思是“将官署中的器物全部登记交付给官府”,中间不可断开,排除项。“继宗”做“力持风节”的主语,排除C项。故选A。【11题详解】该题

44、考查考察古代文化常识,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擢第也是提升之意”陈述有误。“擢第”意思是科举考试及第。故选B。【12题详解】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

45、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项,“又进入朝廷状告”分析有误,文中“入见”是“去拜见”的意思,应该理解为当面指责。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但,只,只管;奸,形容词作名词,奸猾的人;劝惩,劝勉和惩治;比户,挨家挨户;稽核,稽查核对;有司,相关政府机构。第二句中,坐,因为;系狱,被关在狱中;至,以致于;鬻,卖;以,表目的性连词,来。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

46、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

47、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参考译文:杨继宗,字承芳,是阳城人。天顺初年考中进士,授官刑部主事。成化初年,因为王翱的推荐,升任为嘉兴知府。(杨继宗赴任时)仅用一个仆人跟随,官署书斋也都清朴无华。他生性刚正廉洁孤独冷峭,没有人敢有所冒犯。他经常召集当地的老人询问民间的疾苦,替他们解除。又大力兴办社学,民间有年满八岁不上学的子弟,则要处罚他们的父兄。杨继宗总是以宾客之礼接待学官。教师、学者竞相劝勉,文化教育事业兴盛发达。御史孔儒来嘉兴清理军籍,乡里里正多被鞭挞而死。杨继宗张榜公告说:“有被御史杖责致死的,到府衙来报告姓名。”孔儒十分恼怒。杨继宗去拜见他说:“治理百姓

48、有一定的规矩。您只管剔除奸猾的人和弊端,劝勉和惩治官吏。如果挨家挨户稽查核对,则是相关政府机构的事,不是御史的职责范围。”孔儒无法与他争辩,但心中深为忌恨。离开嘉兴前,他突然闯入府衙,打开杨继宗的箱子查看,里面只有几套破旧衣服罢了,孔儒惭愧地走了。经过嘉兴的太监,杨继宗只拿菱角、芡实和历书送给他们。太监们索要钱财,杨继宗当即发出公牒领取府库金银,说:“钱都在,请给我立下印券。”太监吃惊得不敢接受。杨继宗进京觐见,汪直想要见他,他却不肯。明宪宗问汪直:“朝觐官中谁廉洁?”汪直回答说:“天下不爱钱的,只有杨继宗一个人罢了。”九年任满,杨继宗被破格升迁为浙江按察使。他多次与太监张庆意见不合,张庆哥哥

49、张敏在司礼监,经常在宪宗面前诋毁杨继宗。宪宗说道:“(你说的)恐怕不就是那个不要一个钱的杨继宗吗?”张敏惶恐不安,写信给张庆说:“好好对待杨继宗,皇上已经了解这个人了。”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杨继宗立即离任出行,来到驿亭下,将官署中的器物全部登记交付给官府,只带着一个仆从、几卷书回家。杨继宗极力维持风纪节操,而且心肠慈厚。他任浙江按察使的时候,有十余名仓库官吏因短缺库粮被关在狱中,以致于卖掉子女赔偿。杨继宗想从宽处理他们,却没有理由。有一天,他的月俸银送到,他让人称量一下,超出了原数,再量别的官吏俸银,也都如此,因此悟出了仓吏缺粮的原因。他准备据实上报,众人恐惶不安,请求杨继宗,甘愿捐出俸禄代替

50、仓吏们赔偿。十余名仓吏因此获释。杨继宗曾监察乡试,得到两份好考卷,便身着朝服一再拜天道:“这二位考生必当为天下人才之魁,我为朝廷得人才而祝贺。”等到拆开考卷,知道二生为王华、李旻。后来两人果然相继考中状元,人们因此佩服杨继宗有眼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苏轼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注】苏轼被贬黄州后,曾作诗赠友人,本诗与之前作的两首诗用韵相同。九重,指朝廷。新扫旧巢痕,暗指当时王安石革新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除。东风,春风,此处有暗

51、指君王意。玉梅,二度开放的梅花通体如玉。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里诗人所写的黄州的环境特点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的浔阳的环境特点相似。B. 颔联写苏轼早就做好了“终老”的打算,“新扫旧巢痕”点明他作“终老计”的原因。C. 尾联中“与东风约今日”点明了标题“复出东门”的缘由,又引出末句“暗香先返”。D. 这首诗感事抒怀,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而且寓意丰富,显得婉转含蓄、情意温厚。15. 诗的颈联、尾联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纠结。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4. B 15. 颈联说自己与鸥鸟己熟,经常来垂钓连所坐之石都温暖了,表达出谙人有忘掉机心、退隐出世之心。尾联却说与春

52、风约定,梅花也再度开放,写出自己希望能被君王再度起用的入世进取之意。这反映了诗人出世人世的矛盾纠结.【解析】【14题详解】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B项,“早就做好了终老的打算”错误,苏轼说自己依靠五亩田终老黄州其实是削官被贬后的无奈之辞,“终老计”是“渐成”的,而非早有的打算。故选B。【15题详解】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

53、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要求分析颈联和尾联的矛盾,颈联“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写沙鸥岂止见惯我的身影,它早和我相熟,经常来到江边垂钓,坐的石台也是半温,表达出谙人有忘掉机心、退隐出世之心;尾联“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的意思是很久以前我就与东风作好了今天的约定,当美丽的梅花再度开放,我将重返朝廷。写出自己希望能被君王再度起用的入世进取之意,这反映了诗人出世人世的矛盾纠结。【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

54、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庄子在逍遥游里借人们旅途长短与准备繁简之间的对应关系说明境界“大”、“小”的区别,其中他说,到近郊旅游,“_,_”。(2)“每一个不曾起舞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生命应是一场潇洒而壮美的舞蹈:纵使不能像刘裕“_,气吞万里如虎”一般驰骋沙场;不能像周瑜“_,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般儒雅风流;但却可以像“

55、_,鱼翔浅底”,以最美的生命姿态,在追梦路上,绽放精彩的人生。(3)王安石登飞来峰中“闻说鸡鸣见日升”言其极目万里且声闻遐迩,进而用“_”来表现自己政治上高瞻远嘱,不惧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答案】 (1). 三餐而反 (2). 腹犹果然 (3). 金戈铁马 (4). 羽扇纶巾 (5). 鹰击长空 (6). 不畏浮云遮望眼【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反”“纶”“鹰”,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点

56、睛】古诗词默写年年必考,近年来理解性默写题的考查比例渐渐加大,难度比直接型默写稍大,灵活性更强,需要学生不仅要准确、熟练掌握名句名篇内容,还要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科幻文学自诞生之日起,便与同时期居于主流地位的写实主义文学关系_。如果说幻想文学植根于中世纪传说与民族史诗,历经浪漫主义的洗礼,与写实主义看起来_,那么科幻文学的发展则大致与写实主义文学保持平行。科

57、幻文学对写实主义不无借鉴,科幻巨作基地沙丘等都含有强烈的现实政治寓意;刘慈欣坦言三体叙事模仿的是战争与和平。( )。科幻文本中必须有科学话语,即使其中的科学技术是无法证实、_的。科幻文学中的科学话语是符合内在逻辑、在认知上可以证实其真实性的一种文学。这种真实性可能是违反常识,违反直感经验,违反社会认知共同习俗的,但它却在逻辑上成立,借助逻辑、科学原则或拟科学的思维认知来矫正、挑战、颠覆现实观念。当今世界,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正在_地发展,科幻文学对未来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的想象和预见也越来越具有启示意义。可以说,科幻文学指向看不见的真实,也指向不存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但一定与此时此刻

58、密切相关。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扑朔迷离 泾渭分明 异想天开 如火如荼B. 错综复杂 泾渭分明 匪夷所思 方兴未艾C. 扑朔迷离 大相径庭 异想天开 方兴未艾。D. 错综复杂 大相径庭 匪夷所思 如火如荼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科幻文学的话语方式是独特的,不需要为写实主义文学作注脚B. 独特的话语方式使科幻文学不需要为写实主义文学作注脚C. 科幻文学有自己独特的话语方式,不需要为写实主义文学作注脚D. 因为不需要为写实主义文学作注脚,科幻文学有自己独特的话语方式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科幻文学

59、中的科学话语是符合内在逻辑、其真实性在认知上可以证实的一种话语。B. 科幻文学中的科学话语是一种符合内在逻辑、在认知上可以证实其真实性的文学。C. 科幻文学中的科学话语是符合内在逻辑、其真实性在认知上可以证实的一种文学。D. 科幻文学中的科学话语是一种符合内在逻辑、在认知上可以证实其真实性的话语。【答案】17. A 18. C 19. D【解析】【17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错综复杂,许多东西交叉牵连,情况多而杂。这里是说科幻文学与主流写实主义文学的关系复杂,

60、不易看清,应选“扑朔迷离”。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好坏分明。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语境是说幻想文学看起来与写实主义界限分明,应选“泾渭分明”。异想天开,比喻荒唐离奇,想象着暂时无法实现的事,还比喻超强的想象力。匪夷所思,形容人的思想、言谈、技艺、事情等离奇,超出寻常。语境是说科幻文本中的科学技术是荒唐离奇的,应选“异想天开”。如火如荼,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方兴未艾,是指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或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语境是说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正在发展的热闹,应用“如火如荼”。故选A。【18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

61、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括号前后都在说“科幻文学”,根据话题一致的原则,主语还应是“科幻文学”,排除AB项。D项,强加因果,“科幻文学有自己独特的话语方式”和“不需要为写实主义文学作注脚”是并且关系,排除D项。故选C。【19题详解】原句“科幻文学中的科学话语是符合内在逻辑、在认知上可以证实其真实性的一种文学”中,“科学话语是文学”,搭配不当;“一种”语序不当,应放到“是”字后面。A项,“一种”语序不当,“真实性在认知上可以证实”语序不当,应是“在认知上可以证实其真实性”;B项,“科学话语是文学”,搭配不当;C项,“科学话语是文学”,搭

62、配不当;“一种”语序不当;“真实性在认知上可以证实”语序不当。故选D。20.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在“设计理念”“住宅特点”下的文框内填写恰当的词语。(每空不超过5个字)(5分)设计理想住宅,应从科技服务于人类出发,以人类的健康幸福与文明发展为核心。按照上述理念进行设计,住宅区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林、溪流、湿地形成有机整体,为人们提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良好生态环境;采用高科技的毛细管冷暖传递系统调节室内空气,为人们提供恒温、恒湿、“恒氧”的舒适生活空间;采用雨水收集和生活用水净化处理系统以实现水资源的多次使用,高效采集太阳能以满足家庭用电的需求,为人们提供最佳的节能生活方式。【答案】以人为本

63、生态和谐空间舒适生活节能【解析】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本题图文并茂,本质上是筛选并提炼材料的关键信息。阅读材料并结合图示,不难提炼出关键词语。21.下面是王维的一首六言绝句田园乐,请运用所给的词语,填写出后三句。采菱渡头风急,_,_,_。渔父 人家 日斜 桃花源里 策杖林西 杏树坛边【答案】 (1). 策杖村西日斜 (2). 杏树坛边渔父 (3). 桃花源里人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有关常识。解答此类题目,可根据诗歌内容以及绝句或律诗的押韵、对仗等特点进行解答。绝句是一二四押韵或二四押韵,根据绝句押韵的特点,“渔父”应放在第三句末尾;“人家”“日斜”应放在二四句末尾;根据内容,“日斜”应

64、与“林西”句协调;“人家”应与“桃花源里”协调;那么“杏树坛边”与“渔父”呼应;再调整整首诗的内容顺序,应是“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写作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著名学者易中天曾在当下中国最缺什么一文中写道:你问当下中国最缺什么,我看最缺底线。这很可怕。一个人,没了底线,就什么都敢干底线就是生命线。材料二:央视名嘴白岩松在微博中感慨:“这个时代怎么了?都拿一个人的底线当优点。一件食品很好,不是因为好吃,而是因为没有添加剂;一个人很伟大,不是因为他多伟大,而是因为他讲诚信、守时、不偷东西。”材料三:8月15日闭幕的中国互联网大会发出倡议,全

65、国互联网从业人员、网络名人和广大网民,都应坚守“七条底线”,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积极传播正能量。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答案】底线生在世,最重要的品质莫过于能坚守心灵的底线为人一世,当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心灵的底线是做人的基石,是处世最起码的准则,坚守心灵的底线,做一个真正的人。当屈原怀抱大石走向汨罗江时,那句“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举世皆醉而我独醒”应该还在身后回荡“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而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者乎?”这是他的告白他不愿随其流而扬其波,于

66、是他作怀沙之赋,走到江边,他回首一瞥,看见了郢都,看见了秦军长驱直入的狼烟,闭上眼后,一扭头就坚守了心灵的底线他躺在了江底,却站在了天地之间。汨罗江的水在静静地流着,是在诉说什么,抑或是在暗示着什么?我默默感悟,思绪飞扬。每当素琴飞声之时,仿佛仍可以感受到嵇康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慨无论是俯首请以为师的三千太学生,还是高高在上的一国之君,都不曾令他犹豫是生,只须他低头一句话,但他却扬眉说了一句“拿琴来”,于是,结果是死一曲广陵散为他的生命划上了句号,在悠扬的琴声中,他用生命坚守了心灵的底线。那一曲绝响,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真正的嵇康,即使是面对死亡,他也没有让自己的心滑落到那底线之下,他是个堂堂正正的人

67、。如果说在无垠的历史天空里,嵇康是颗闪亮的明星,那么,陶渊明 呢?溪流淙淙,菊香阵阵,陶渊明赋诗之声随缕缕清风飘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耳,心远地自偏”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在南山的幽菊中寻找到了自己的桃花源他窈窕寻壑,亦崎岖经丘,在悠然自得中远离了污浊的官场,坚守了心灵的底线不可置否,陶渊明亦可熠熠生辉于历史的天空,泰然立于天地之间回眸历史,我还看到了苏武,李白,岳飞等好多坚守了心灵底线的先贤,他们傲然于天地之间,让所有逾越了心灵底线的人无地自容。坚守了心灵的底线,任那天空阴霾昏暗,任那大海浊浪排空,任那山雨欲来风满楼,自可信步闲庭,泰然自若,在那心灵的天空,漫随天外云卷云舒,闲看亭

68、前花飞花落逾越了心灵的底线,就算你有倾天大权,你看到了岳飞墓前的跪像了吗?那是千载骂名,那是遗臭万年;逾越了心灵的底线,就算你集万千荣耀于一身,你可想到日日夜夜心灵的折磨是如何的生不如死?水坚守了底线,可为人类造福,逾越了底线,则是千里,民不聊生;火坚守了底线,可供人类取暖,为人类照明,逾越了底线,则是家毁人亡,生灵涂炭;人坚守了底线,可名垂青史,流芳万世,逾越了底线,则会被永远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人啊,无论什么时候,你是处江湖之远也好,是居庙堂之高也罢,都要坚守心灵的底线,这样才能安身立命,维护自尊,获得他人认同,才能称的上是真正人。【解析】【详解】本道作文题目为名人言论和新闻组合类材料作

69、文,属于多材料任务指令型作文。三则材料为同质材料,各有侧重,第一则材料从道德角度点明“当下中国最缺底线-底线就是生命线”,以引起考生思考。第二则材料从食品安全角度谈“当下中国”的底线缺失,这个时代都拿一个人的底线当优点。第三则材料具体从网络建设方面谈“坚守底线”,“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考生可以综合立意,也可在“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可以对现象进行评价,可以分析原因,也可以找解决办法。审题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只关注“底线就是生命线”“不能拿底线当优点”,“呼唤中国互联网从业者和网民坚守底线,传播正能量”,而忽略“当下中国”“这个时代”等限制性信息。考生如脱离“当下中国”而大

70、谈坚守底线,只能算基本符合题意。参考立意:坚守底线就是坚守住生命线;底线心中的道德准则:勿拿底线当优点;虚拟环境同样需要坚守底线;坚守底线,传播正能量。可用素材: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季布一诺千金)季布是秦朝末年楚地(泛指今江淮流域)人,他年轻的时候很喜欢结交朋友,很讲义气和信用,凡事答应过人,就一定会竭尽全力去做到。季布言而有信的品质使他在同辈的朋友中赢得了声誉。后来他的名声更加远扬,连北方的许多游侠之士都知道了,以至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2.为政应取信于民(商鞅立木取信)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秦孝公有些担心,犹豫不决。商鞅终于说服了秦孝公实行变法

71、,发布了新的政令。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中有能把此木移到北门的,给予10金。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去移动这块木头的。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移动者给予50金。有个大胆的终于移动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50金,以表明诚信不欺。这一立木取信的事实,终于使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推行了新法。3.气节徐悲鸿拒绝给蒋介石画像1935年,名声鼎盛的大画家徐悲鸿从巴黎刚回来,蒋介石就特意差张道藩来请徐悲鸿给他画一张半身像。张道藩尽管说了许多好话,可是都被徐悲鸿断然拒绝了。徐悲鸿说:“我是画家,对你们季员长丝毫没有兴趣。你还是另请高明吧!”张道藩非常吃惊地说:“对委员长你没有兴趣,你对什么有兴趣?”徐悲鸿冷冷地笑了笑说:“我对人民大众感兴趣。”张道藩说:“这么说肯定不愿给蒋委员长画像了?”徐悲鸿说:“是的,是这样。”张道藩急。“徐先生,你是才华横益的艺术家,我奉劝你还是不要做这样愚蠢的事,免得后悔。”徐悲鸿看了张道藩一眼说:“我永远不后悔。”行文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底线”这一中心论点出发,可列举屈原、嵇康等事例;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