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单元综合测试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90455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单元综合测试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单元综合测试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单元综合测试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单元综合测试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单元综合测试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0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单元综合测试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20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单元综合测试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综合测试十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将“学”“思”和“行”相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形成了“养心”“养气”之说,即所谓“求放心”“有心养心”“养浩然之气”等。这说明了先秦儒家学派()A强调仁礼重要性B注重主体自觉性C突出教化功能性 D主张格物致知论解析:题干强调的是“养心”“养气”,而没有强调仁礼的重要性,故A项错误;“养心”“养气”意在强调人的自觉性,故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人的自主性,并不是突出外在教化的影响,故C项错误;格物致知是理学的认识论,不属于先

2、秦儒家学派,故D项错误。答案:B22019广东梅州模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墨子亲士中云:“人国而不存在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A百家争鸣的局面加剧诸侯争霸B墨家的主张未对政局产生影响C儒家思想更符合当时时代需求D知识阶层的社会地位发生变化解析:材料中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提到子贡出然后各国争霸加剧,反映子贡作为知识分子有一定影响力,子贡一人不能代表百家争鸣的局面,不能说明是百家争鸣局面加剧了诸侯争霸,故A项错误;墨子亲士中强调的是重用士阶层的重要性,不能反映墨家主张是否对政局产生影响,

3、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并不符合时代需求,故C项错误;材料讲述的是子贡对各诸侯国的影响,知识阶层影响力增加,地位提高,而墨子亲士中同样强调了重要士大夫和贤人的重要性,也是反映出知识阶层地位的提高,故D项正确。答案:D3春秋战国开始,有这么一个思想发展的基本趋向,那就是从王权儒学转向皇权儒学,这一思想转向最终由“中华帝国制度的总设计师”完成。该“总设计师”首倡()A以德治民、爱惜民力 B用“仁义”“王道”施政C法、术、势结合统治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解析:以德治民,爱惜民力是孔子的主张,孔子主张恢复西周制度,没有维护皇权,故A项错误;“仁义”、“王道”是荀子思想,

4、但荀子没有维护皇权的主张,故B项错误;法、术、势结合是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维护君主权威,体现儒学为皇权服务,故D项正确。答案:D4朱熹以从众、从俗的原则修改孔子推崇的礼义,不仅在思想领域,而且在行为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反映了朱熹的理学在当时()A开始走向生活化和世俗化B成为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C强调与传统儒学划清界线D竭力维护君主专制统治解析:由材料“从众、从俗的原则”可知儒学走向生活化、世俗化,故A项正确;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以后,故B项错误;理学是对儒学的新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理学将儒学世俗化、生活化的努力,而非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故D项错误。

5、答案:A5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说:“梨洲有一部怪书,名曰明夷待访录。从今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像平平无奇,但三百年前卢梭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以下各项属于明夷待访录一书中议论的是()A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B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C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D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解析: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著作。“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是李贽的言论,故A项错误;“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黄宗羲言论,故B项正确;“欲得民心,莫要

6、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是早期维新派郑观应的观点,故C项错误;“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的观点,故D项错误。答案:B6清康熙帝说:“宋儒朱子,注释群经,阐发道理,凡所著作及编纂之书,皆明白准确,归于大中至正,今经五百余年,学者无敢疵议。朕以为孔孟之后,有神斯文者,朱子之功最为宏钜!”据此可知,明清时期的程朱理学()A得到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一致认可B开始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C理论体系日渐完善并走向科学化D对维护君主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解析:据材料“宋儒朱子,注释群经,阐发道理,凡所著作及编纂之书,皆明白准确,归于大中至正,今经五百余年,学

7、者无敢疵议。朕以为孔孟之后,有神斯文者,朱子之功最为宏钜”可以得出明清时期的程朱理学对维护君主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答案:D7汉历,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历”、“农历”。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中国古代历法()A服务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B极力排斥外来历法成果C违背了“天人感应”学说D未受国家政治因素的影响解析:根据材料“农历”、“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结合所学,二十四节气都与农业相关,服务农耕经济,故A项正确;材料论述了中国传统历法,但并未涉及外来历法问题,故

8、B项错误;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人类顺应节气变化,故C项错误;传统历法,服务农业,与国家重农政策有一定关联,故D项错误。答案:A8考古界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甘肃放马滩纸、悬泉纸、早滩坡纸,陕西灞桥纸等。但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对此理解合理的是()A纸是汉代的主要书写材料B汉朝各地推广了造纸术C蔡伦发明造纸术最为可信D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汉解析:题干主要论述西汉纸的发明,没有谈及西汉纸的书写功能,故A项错误;题干谈及在不少地方发现了西汉纸,这不等于在全国各地推广造纸术,故B项错误;“蔡伦发明造纸术最为可信”的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题干谈及在不少地方发现了西汉纸,并

9、且在后汉书中也有记载,说明最晚在汉朝时就发明了造纸术,故D项正确。答案:D9宋元之际“市井间每有演说话者,演说古今惊听之事。杂以诨语,以博笑噱;托之因果,以寓劝惩,是为小说;书贾或取说话人所说者,刻成书本,是为平话”。这反映出宋元时期()A文学作品叙事粗疏勉强达意B文学形式适应统治阶级需要C市民娱乐活动极为丰富多彩D城市经济推动市民文学发展解析:A项以偏概全,与材料中“小说”只是文学作品之一,故A项错误;统治阶级需要,与材料中“市井间”不符,故B项错误;娱乐活动极为丰富无法体现,与材料中“演说话者”不符,故C项错误;“宋元之际”商品经济推动市民文学发展,与材料中“市井间”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

10、:D10明代冯梦龙和凌蒙初在“三言”、“二拍”中描述的商人不再是追名逐利的投机分子,也不再是为富不仁的不义之徒,而是表现出了善良、正直、慷慨、讲义气,是一群有道德、重情重义的商人形象。这反映出()A文学叙事方式出现创新B文学创作摆脱了理学的束缚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D商品经济繁荣引起观念变化解析:据材料“描述的商人不再是追名逐利的投机分子”可知主要是描述内容发生变化而不是叙事方式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善良、正直、慷慨、讲义气”与理学的“仁、义、礼、智、信”相符,故B项错误;据所学,明朝时期政府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故C项错误;据材料“商人不再是追名逐利的投机分子”结合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

11、义萌芽的出现推动了对商人的认识的变化,故D项正确。答案:D112019蚌埠检查明末小说醒世姻缘传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也不管该穿不该穿,该住不该住,若有几个村钱(小钱),那庶民百姓穿了厂衣,戴了五六十两的帽套,把尚书侍郎的府第都买了住起”。这种现象可以反映当时()A经济结构急速变动 B传统秩序受到冲击C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D民众娱乐生活丰富解析:据材料“也不管该穿不该穿,该住不该住,若有几个村钱(小钱),那庶民百姓穿了厂衣,戴了五六十两的帽套,把尚书侍郎的府第都买了住起”可知这是传统秩序受到冲击,而不是经济结构急速变动,故A项错误;故B项正确;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符合明末的史实,但不合题意,故C项错

12、误;材料说的是传统秩序受到冲击,而不是民众娱乐生活丰富,故D项错误。答案:B12有学者研究发现,清代文人在作诗过程中,有一个相当清楚的隐语系统存在。譬如常以“汉”“宋”“日”“月”之类代指明代,“秦”“金”“胡”“虏”等指清朝。这一现象出现主要说明()A清代文人骚客附庸风雅B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C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D八股取士使文人思想僵化解析:秦为当时西域羌人,其灭掉六国为后周华夏,北宋被金朝灭亡,金为北狄胡虏,灭亡的北宋是汉室顶级文明,明朝因内乱灭亡被满清取代,中国汉室再次亡于胡虏,根据以上事实可以得出为什么清代文人在作诗过程中,有一个相当清楚的隐语系统存在,即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不

13、是清代文人骚客附庸风雅,故A项错误;故B项正确;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八股取士使文人思想僵化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甘肃省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认为: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在中国、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材料二中国明清时期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思想家主要思想李贽(15271602年)离经叛道,挑战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主张破除对孔子的迷信黄宗羲(16101695年)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工商皆本等主张顾炎武(161

14、31682年)提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和经世致用等主张材料三欧洲启蒙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思想家主要思想伏尔泰(16941778年)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孟德斯鸠(16891755年)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赋人权,提出三权分立原则卢梭(17121778年)反对封建王权,倡导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1)依据材料一,运用所学知识概括“人类精神的大觉醒”的含义,分析“人类精神的大觉醒”产生的共同条件。(12分)(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17、18世纪东西方思想发展的共同点,并分析出现这种共同思想的原因。(5分)(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概述这两种思

15、想在历史进程中的影响。(8分)解析:第(1)问,“含义”首先要明确材料中所述的历史时期及思想飞跃,进而理解“人类精神的大觉醒”的含义;“共同条件”结合这一时期东西方社会所发生的变化,从生产力发展、社会背景以及社会转型等方面概括作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三归纳出“共同点”。第(3)问,结合时代背景从经济、政治方面分析原因;最后从反对封建制度、推进社会变革等方面分析各自所产生的影响。答案:(1)含义:人类从关注神和自然到开始关注人类自身以及所处的社会。(3分)共同条件: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不断进步;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中的作用日益显著;诸侯争霸和城邦战争导致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东西方社

16、会正经历着社会转型的剧变。(9分,任答3点即可)(2)共同点:反对君主专制。(1分)原因:封建君主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不断发展。(4分)(3)影响:明清时期的反专制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冲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对后世反封建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推动作用;欧洲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为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做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也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8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

17、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解析:本题为开放探究型试题,要求对材料中“百家争鸣是当时社会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

18、映”进行评述,或者对材料中“百家争鸣其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的观点进行评述,或者自己提出新观点展开评析。答案:示例一观点:“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评析:战国时期,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阶级特权;面对社会大变革,一批杰出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可以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12分)示例二观点: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并不恰当,“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评析: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仅侧重从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出发,具有局限性。夏商周三代,尤其是东周春秋时期,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人才和思想资源基础。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分别是儒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也受到先代文化的影响;他们开创的思想学派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可以说“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有助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和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因此,“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1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