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梅州市三校联考试题高一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每种戏剧形式都有自己的经典:话剧有茶馆雷雨,京剧有锁麟囊,越剧有梁祝, 豫剧有朝阳沟,河北榔子有宝莲灯它们创作时间有早有晚,流传时间有长有短,但都已成为舞台上的“常
2、客”。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某种艺术的本质规定性,犹如一块界碑,标识着这种艺术曾经达到的高度。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曾说:“我唱的永远是程派。”她的锁麟囊每演必火,每次演出都会成为“灯迷”的节日,足以说明正是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 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同时,经典从来都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较柔软,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作出微调。从某种意义上说,舞台艺术在打磨作品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戏剧是现场的、一次性的艺术,同时又是可以而且应该反复打磨的艺
3、术。这为创作者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心听取观众、文艺评论家的意见并斟酌采纳提供了有利条件。事实上,经典作品正是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也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给他们以温暖和力量。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其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比如,豫剧朝阳沟讲述的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故事。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报效祖国的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更加丰富。但我们今天再看朝阳沟,依然会为作品中深藏的家国情怀感动不已。如果我们把艺术视为情感的外化,那么这种对
4、于祖国、乡土的热爱,是深植于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之中的,在人的情感世界中具有统摄意义,最能引起心灵深处的共鸣。经典作品 在描写具体的人与事的过程中,捕捉并呈现隽永的思想与情感,并将其与一定艺术技巧相结合。技与道的统一赋予了作品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艺术形式因历史感、人文感的加持而拓宽了审美空间,时代精神也因此获得了审美表达。相反,如果创作者眼中只有浮表化的情感,热衷于表现一时的情绪,追求短暂的热闹,其作品极有可能不是乏味单调就是浅薄庸俗, 即便有些亮点,也似烟花转瞬即逝。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老百姓的心声。这也是其承载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真正抵达受众最根本的保
5、证。舞台艺术的现场性和冲击感,使作品的温度更具暖人的力量。当人们在舞台上看到自己与身边人的影子,内心的欢喜与忧愁就找到了出口。比如,河北梆子宝莲灯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已演了1400多场,是著名的保留剧目。当人们为舞台上的“沉香”热烈鼓掌时,掌声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包含着对孝心孝行以及惩恶扬善的赞许。贴近百姓口味自然就有口碑,而真正的经典作品恰是靠百姓口碑流传而具有现实温度的。总之,艺术的高度、文化的深度、生活的温度,是经典作品与观众之间的重要桥梁,也是作品常留舞台的诀窍所在。面对新时代条件下人民大众日益旺盛的美好生活需求,舞台艺术创作理应坚定文化自觉,推出更多贴近百姓口味、充满生活温度的
6、精品力作,以高质量的艺术创作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丰盈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人们的精神力量。(摘编自胡一峰为什么压箱底儿的经典老戏永不过时)材料二:2018年两会上,出生于淮剧世家的陈澄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带去了进一步强化戏曲进校园的建议。“让戏曲进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让更多的人走进它,了解它,传承它,这是我的责任。”她深知戏曲的魅力,将一些经典剧目的光碟以及她和父亲陈德林先生的戏曲专辑随身携带,并送给参加采访活动时见到的孩子。她觉得,很多戏曲故事都融入了忠孝节义、催人奋进等思想元素,孩子们接触了就能感受到其中的道理,就很可能喜欢上戏曲。自2018年起,淮剧艺术开始走进校园。陈澄介绍,大型现代淮剧
7、小镇进高校9场、 “高雅艺术进校园传统折子戏专场”13场,还在多个高校进行了返场。“返场,说明戏曲是能够被当代青年人认可和喜欢的。”让陈澄高兴的是,进校园的效果远超她的想象。不仅是江苏省本地高校重视,很多外地高校也邀请她去为学生讲座、表演。“一开始进校园演出,发宣传页的时候没多少人去领,但学生们看过以后就去抢着要,排着长队伍要我们签名。有的剧社、对戏曲感兴趣的大学生们都留下来跟我们提问。”陈澄兴奋地说,我们的文化被新一代接受了,这条路我们是走对了。陈澄告诉记者,盐城一家幼儿园成立了淮剧班,专业演员将对娃娃们进行戏曲技术性的辅导。“这里面的孩子说不定未来就会走上戏曲道路,这就是我们的后备力量。”
8、陈澄对戏曲的未来传承充满干劲和信心。(摘编自王启慧大学生“追戏”戏曲被年轻人接受还有多远?)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澄为了挽救濒临消失的淮剧,提出了戏曲进校园的建议,这一建议的实施对扩大淮剧影响并使之得到传承意义重大。B.茶馆雷雨锁麟囊虽然创作和流传时间不同,但都已经成为戏剧的经典之作,标识着京剧曾经达到的高度。C.张火丁的锁麟囊每演必火,既源于她技艺的炉火纯青,又因为她唱的是程派,程派最能保持“味儿”的纯正延续。D.尽管朝阳沟所讲的故事早已成为历史,但该剧并未因时过境迁而被湮没,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有着深沉的家国情怀。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9、(3分)A.戏剧能把人们对祖国、乡土的热爱深植于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之中,统摄着人的情感世界,故而极易引起心灵的共鸣。B.如果创作者热衷于表现浮表化的情感,追求短暂的热闹,而不加持历史感、人文感,其戏剧艺术的审美空间必定狭窄。C.材料一中“身段往往比较柔较”是说戏剧不僵化,能够根据演出需要作出微调,这一就近取譬,生动形象且易于读者理解。D.小镇等淮剧艺术多次走进校园,甚至还出现返场,说明演出效果良好,这让陈澄对淮剧艺术的未来充满了信心。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一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3分)A.现代评剧过大年讲述了辽北农村脱贫致富的故事,在2020年沈阳艺术节上备受好评。B.戏剧白毛女拍成电影
10、后风靡全国,田华演的白毛女、陈强演的黄世仁,形象极为生动。C.话剧天下第一楼首演于上世纪80年代末,如今已被打磨成了百姓最爱看的戏剧之一。D.著名作家田汉赞颂革命者爱国情怀的剧作黄花岗,本计划写五幕,结果只写了两幕。4.材料一为什么主要运用例证法?请简要分析。(4分)5.依据上述材料,想要使戏剧被新一代人接受,戏剧人具体应该怎样做?请简要回答。(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高地王刚谁也搞不明白,麻婶为啥要上马鞍山种地。那也配叫地吗?窄窄的一条,像一块长布匹,风大点就能吹起来。这年头,还缺地吗?村里的壮劳力都跑光了,他们像一群嗅到肉味的乌鸦,
11、呼啦啦往城市飞去。大片大片的土地无人打理,长满了荒草,成了飞禽走兽的乐园。就拿麻婶家来说吧,自从长根带着媳妇儿子进城后,大多数地都撂荒了。长根撇撇嘴说,荒就荒吧,能值几个钱?随便做点工,一年的粮食就赚回来了。儿大不由娘了,有什么办法呢?总不能牛不喝水强按头,逼儿子儿媳回村种地吧。要知道,长根在城里干架子工,一天能挣几张大票子。长根是个孝子,隔三岔五给麻婶打钱,叫麻婶放开胆子用,啥也不要操心,想吃就吃,该喝就喝。话虽如此,可麻婶坐不住。长根说,坐不住也无所谓啊,可以种种花,走走亲戚,唠唠嗑,一天的光阴不就混过去了?对于老年人来说,混光阴没什么不好,相反,有福的老人才有资格混光阴呢。换句话说,麻婶
12、是有福的,可她身在福中不知福,她不愿混光阴,而是瞄上了马鞍山那片瘦地,动不动往上面跑。她经常提着锄头,背上背篼,别上镰刀,弯着腰,沿着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爬上马鞍山。从后面望去,她佝偻的背影就像一只黑蜘蛛,咬着丝线一样的小路,摇摇晃晃往上爬。风呼啦啦吹起来,人们不禁为她捏了一把又一把冷汗,担心被风吹起来,从山上飞落下来。村主任王大明看不下去,劝麻婶说,老婶子,你闲得骨头生锈?有福不享,天天往山上跑,那上面有金子银子?麻婶就笑,有屁的金子银子,满山都是石头。王大明说,婶子,村里有那么多荒地,你想种哪块就种哪块,想种多少就种多少,想怎样种就怎样种,为啥非要去马鞍山?麻婶听不进去,朝王大明笑了笑,转身
13、向马鞍山走去。王大明扯着嗓子喊她,她也懒得理,弯着弓一般的脊背,沿着丝线般的小路往山上爬。风吹动她的头发,像一棵开满百花的树。天天看着麻婶爬山,王大明心惊胆战,小心脏扑通扑通乱跳,万一有个闪失,可是要人命的啊。作为村主任,他得为老百姓负责,总不能眼睁睁看着麻婶送命吧。这年头,年轻人都疯了,像闹哄哄的马蜂,争先恐后往外飞,村子里只剩下几根老骨头,没精打采地熬着日子。这村主任,他早已当够了,可还得当着,除了他没人干。比起其他人来,他还算年轻,能吃能做能走。事实上,王大明知道,他已经老了,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子,还不老吗?泥巴快埋到脖子了啊。可是,再老也不能说老,村里那些老家伙比他老多了。王大明给长根
14、打电话,叫他管管麻婶。长根给麻婶打电话,叫她好生待着,不要给他添乱,不要让村里人戳他的骨头。麻婶不争辩,无论长根说什么,她都说好。长根越说越生气,批评麻婶死脑筋,过惯了苦日子,连享福都不会,以后不要再上山了,该吃就吃,该喝就喝,该睡就睡。麻婶能说什么呢?只会说好,好,好。长根的口气越来越严厉,叫麻婶不要惹乱子,不要拖后腿,不要让他们分心,缺钱尽管说,需要什么尽管讲,不要越老越糊涂长根说了一大堆,麻婶只会哦哦哦,好好好,嗯嗯嗯。长根以为做通了麻婶的思想工作,满意地挂了电话。他不知道的是,麻婶就是站在马鞍山上接的电话。地中有块凸起的大石头,麻婶举着老人机,站在石头上面,望着天边的云,不停地哦哦哦,
15、好好好,嗯嗯嗯。信号不太好,她张着嘴巴,对着手机大声喊叫。风吹乱她花白的头发,使她看上去像一棵摇来晃去的树。站在大石头上,村庄就在脚下,看得清清楚楚。稀稀疏疏的房子,一大片一大片荒芜的土地,几个蚂蚁似的老头老太。麻婶闭上眼,想起几十年前的村子,那时有成片成片的庄稼,有拄着拐杖的老寿星,有山一般结实的汉子,水一样温柔的妇女,花一样的大姑娘,蹦来跳去的青年男子,叽叽喳喳的孩子,喔喔打鸣的公鸡,叽叽喳喳的母鸡,汪汪乱叫的狗,哞哞长鸣的牛那时的村子热腾腾的,像一个爱跳爱闹的年轻人。不知从何时起,村子忽然安静下来,变成了沉默寡言的老人。不错,村子老了,像秋后的蚱蜢,蹦跶不了了。麻婶叹了口气,眼睛掠过村庄
16、,慢慢移到那条伸向村外的路。沿着路一直往前走,一直走,直到再也看不见路。无数的壮劳力,就是沿着那条路,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了天边的云雾里。看不见路的地方是哪儿呢?应该是天边吧,几朵云停泊在灰色的山顶上,像几只疲惫的鸟。时间长了,王大明丧失了给长根打电话的兴趣。该说的话都说了,该想的办法也想了,麻婶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动不动往山上跑,打电话还有什么意思?王大明不给长根打电话,长根也就不再给麻婶打电话。他想当然地认为,既然王大明不打电话,那母亲肯定不再爬马鞍山了。渐渐地,长根几乎忘了这件事,只偶尔在某个深夜,他会忽然想起母亲,心里掠过一丝不安。人们常说,麻婶那块地真有意思,什么都能种,什么
17、都往里面种,就像一锅大杂烩。别人说别人的,麻婶毫不在意,想种啥就种啥。在那块地里,她收过玉米、高粱、洋芋、白菜、南瓜、天星米、西红柿、辣椒进入冬天后,就只剩下白菜了。麻婶的白菜长得真好,从山脚望去,就像一片绿云落在山腰上,在苍黄枯败的草木间显得格外醒目。麻婶经常邀请村里人去山上采白菜,但没有人愿意去,不就几棵白菜吗?再说呢,一群泥巴埋到脖子的老家伙,谁爬得上去?麻婶是好样的,那么高的山,她想去就去。人们看着她灰黑的背影像一只蜘蛛,咬着丝线般的小路,晃悠晃悠飘上山腰,只能啧啧叹息。入冬以后,麻婶经常提着提篮上山收菜,每次从山上回来,总提着一大篮子碧青鲜嫩的白菜。麻婶不吃独食,总把白菜送给大家。可
18、以说,几乎家家都吃过麻婶的白菜,包括王大明。 (选自南方文学,有删节)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用“像一群嗅到肉味的乌鸦,呼啦啦”“像闹哄哄的马蜂”等语句形容进城的青壮劳动力,一定程度上流露了作者对年轻人的态度。B长根的形象具有典型性。他批评麻婶“死脑筋”,严厉地“叫麻婶不要惹乱子,不要拖后腿”,反映出离乡的年轻人们对传统孝道的忽视。C王大明劝阻麻婶,麻婶“笑了笑”,继而“懒得理”;长根反复打电话叮嘱,麻婶也不争辩。这是麻婶的“策略”,表现出麻婶的坚定。D小说结尾写“几乎家家都吃过麻婶的白菜,包括王大明”,既可以侧面说明麻婶的地收成不错,衬托了麻婶的勤劳,还富有
19、更深沉的意味。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善于使用细节塑造人物的形象,麻婶“弯着弓一般的脊背”“花白的头发”“摇摇晃晃”,突出了人物的年老体衰。B小说的语言富有乡村生活气息,“儿大不由娘”“牛不喝水强按头”“泥巴快埋到脖子”之类的表达,贴合人物身份。C小说对叙述视角的转换较为灵活,内视角的转换自然引出麻婶的内心活动,使读者能更近距离地感受到人物的细腻情感。D小说对村庄环境的描写生动形象,大量叠词和拟声词的使用直接呈现了村庄如今的清冷荒芜,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8小说为什么要塑造王大明这个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9小说开头写“谁也搞不明白,麻婶为啥
20、要上马鞍山种地”。读完小说,你觉得麻婶“为啥要上马鞍山种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陈平固已前谢其兄伯,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平爵卿。项羽之东王彭城也,汉王还定三秦而东,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
21、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平等七人俱进,赐食。王曰:“罢,就舍矣。”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乃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 “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
22、疑乎?”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有删改)【注】尾生,说的是春秋时期有一位叫尾生的男子与女子约定在桥梁相会,久候女子不到,水涨,乃抱桥柱而死。后用“尾生抱柱”一词比喻坚守信约。孝己是商朝君王武丁的长子,武丁听从后妻的谗言放逐前妻的儿子孝己,致使孝己流放至死。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
23、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B.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C.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D.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河,在古代,河流的名字一般都是一个字,比如“淇”“汉”“渭”等,“河”专指黄河。B.三秦,项羽引兵入咸阳后,将关中之地分封给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位秦朝降将。C.印,在文中指古代的官印,古代官印的印文内容主要包括印名、官名、地名
24、、称谓等。D.楚汉,是指在战国动荡时期,以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平历经波折,择主而侍。魏王不采纳他的进言,且有人说他的坏话,他逃离;在项羽处, 项羽多猜忌,他再次逃离;随后,他在汉王处得到重用。B.陈平忠于职守,攻战有功。他在项羽手下做事时,跟随项羽入关攻破秦军;他做信武君时,率领魏王咎留在楚国的部下击败并降服殷王后凯旋。C.陈平胆识过人,因才得位。汉王召见他们七个人时,他直言有必须当日讲的要事,汉王与他交谈并喜欢他,当天就任命他为都尉,让他做参乘。D.陈平智破谗言,转危为安。在绛侯、灌婴等都诋毁他,汉王
25、因怀疑他而责问魏无知时,魏无知按照他计划好的说辞,帮助他化险为夷、收获信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陈平固已前谢其兄伯,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4分)(2)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4分)14.陈平向汉王承认了他收受钱财的事情,汉王为什么不惩罚他,反而丰厚地赏赐他呢?(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寒食宋王禹偁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注)淳化二年,王禹偁被贬为商州(今陕西商县)团练副使,此诗
26、写于次年寒食。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开门见山,直扣题目,点明节令、地点和风光的可爱,含有“今年与往年不同”之意。B第三句中的“就”字写小孩子慢慢靠近花丛的动作,“拈”字写出了小孩子捉蝴蝶时动作的轻、慢。C颔联和颈联分写人的行为和自然风光,动静结合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乡村的淳朴恬淡之美。D这首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稚子捕蝶、人家秋千、郊原新绿、巷陌春阴都是山中寒食特有的景色。16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
27、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诸侯祭祀、朝见天子之事,他说:“_,_”。(2)同是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则说“_,_”。(3)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_”。三、语文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9分)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 ),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使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
28、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 ,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 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潮汕竹帘画、潮绣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潮汕木雕、潮阳剪纸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 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 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18
2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B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D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B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C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
30、D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方兴未艾 趋之若鹜 从容不迫 饱经风雨B如火如荼 纷至沓来 踌躇满志 饱经风雨C如火如荼 接踵而至 胸有成竹 饱经沧桑D方兴未艾 心驰神往 信心百倍 饱经沧桑(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人们逐渐进入数字生活, 。有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网民占总网民的比例正在迅速增大。不过,视频通话、上网购物、转发分享等新技术在给老年群体带来便利的同时, 。如何帮助老年群体摆脱“数字困境”,让他们更顺畅地拥抱数字生活?当务之急是要为他们提供优质方便的数字服务
31、,而这需要政府部门、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要出台具体措施,通过组织培训、强化服务等为老人们创设共享互助的老龄化友好数字环境。对一些互联网平台来说,要在应用开发中注重老年人的需求和习惯,如研制专门的老人手机APP,既保留基本功能, ,让老人用起来方便快捷。而年轻的家庭成员也有义务、有责任帮助老人,避免亲人被遗忘在数字时代之外。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12个字。(6分)22. 请为上面的文字拟两个标题,一个用否定语气,一个用疑问语气。每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题目,按要求作文。一年一
32、度的世界读书日来临了!4月23日你读书了吗?“世界读书日”只有一天,但是它的意义是使每一天成为读书日,它提醒我们天天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书是我们学习上的好助手、好伙伴、好老师。史书让我们了解了中国悠久时代的事情;科幻书让我们发现了人类不可思议的想象;图画书让我们知道国画和西方抽象画不同艺术的格调;故事书让我们心中有个属于自己的童话世界语文老师计划在课堂上举行“读书滋味长”主题交流会,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演讲稿,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梅州市三校联考高一语文答案1.(3分)D【解析
33、】B项错在“京剧”,茶馆雷雨不是京剧,是话剧。C项错在“因为她唱的是程派,程派最能保持味儿的纯正延续”,文中只是提到张火丁唱的是程派,这并不是原因,且未提到“程派最能保持味儿的纯正延续”。A项错在“濒于危亡”,于文无据。另外,陈澄提出的是“进一步强化戏曲进校园”的建议,不是“提出了戏曲进校园的建议”。2.(3分)A【解析】错在“戏剧统摄着人的情感世界”,原文是“这种对于祖国、乡土的热爱,是深植于有统摄意义”,即这种热爱并非是由戏剧植进去的。“统摄”也不准确,原文只是说“具有统摄意义”,而且对人的情感世界“具有统摄意义”的不是戏剧。3.(3分)C【解析】A项中的过大年是现代的戏剧,尚未成为经典。
34、B项是在说电影白毛女,它不属于戏剧。D项中的黄花岗未完成,不能说是经典。4.材料一探讨的是经典老戏永不过时的原因,只有通过对具体剧作进行分析,才能对原因作出归纳。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只有借助具体剧作,才能阐述得具体生动且易于读者理解。用确凿、典型的实例来证明观点,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每点2分,共4分。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对即可。)5.要有精湛的技艺,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要对戏剧进行打磨,作出微调,使之适应时代审美语境。要扎根文化沃土,让剧作反映出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体现时代精神。要让剧作贴近新一代人的生活,使戏剧具有生活的温度,能引发人们共鸣。(每点2分,共6分。答出其中三点且意思对即可
35、。)6.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B“年轻人们对传统孝道的忽视”错,长根其实也孝顺,只是不够理解麻婶。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直接呈现了今日村庄的清冷荒芜”错。对荒地的描写属于正面描写,但通过回忆昔日村庄生机与活力来表现今日村庄的荒芜则是反衬。故选D。8.以王大明对麻婶的不解与阻拦,衬托麻婶对种地的坚决;王大明年过六旬,却不得不担起村干部的职责,侧面交代了乡村人口老龄化及空心化的社会现实。(每点2分,共4分。)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结合“村主任王大明看不下去,劝麻婶说”“王大明扯着嗓子喊她,她也懒得理”“王大明给长根打电话,叫
36、他管管麻婶”“王大明丧失了给长根打电话的兴趣。该说的话都说了,该想的办法也想了,麻婶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动不动往山上跑,打电话还有什么意思”等分析,村主任王大明劝说麻婶,无效,然后打电话给长根,长根劝说麻婶无效,在劝说之下,麻婶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以王大明对麻婶的不解与阻拦,衬托麻婶对种地的坚决。结合“作为村主任,他得为老百姓负责”“这村主任,他早已当够了,可还得当着,除了他没人干。比起其他人来,他还算年轻,能吃能做能走。事实上,王大明知道,他已经老了,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子,还不老吗”分析,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子,在这里还算年轻的,还得担起村干部的职责,侧面交代了乡村人口老龄化及
37、空心化的社会现实。9.因为:种地是麻婶喜爱的生活方式,她不喜欢“享清福”“混光阴”,而是迷恋劳动;种地是麻婶对过去美好记忆的缅怀,她在种地时怀念村庄昔日的热闹与生活气息;年华逝去,村庄老去,种地是麻婶对这种现实的抵抗,她也是在通过开荒种地向乡亲们证明土地值得人们耕种,晚年也能创造价值。(每点2分,共6分。)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换句话说,麻婶是有福的,可她身在福中不知福,她不愿混光阴,而是瞄上了马鞍山那片瘦地,动不动往上面跑”分析,上马鞍山种地,热爱劳动的麻婶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不虚度光阴。结合“麻婶闭上眼,想起几十年前的村子,那时有成
38、片成片的庄稼,有拄着拐杖的老寿星,有山一般结实的汉子,水一样温柔的妇女,花一样的大姑娘,蹦来跳去的青年男子,叽叽喳喳的孩子,喔喔打鸣的公鸡,叽叽喳喳的母鸡,汪汪乱叫的狗,哞哞长鸣的牛那时的村子热腾腾的,像一个爱跳爱闹的年轻人”分析,麻婶选择去马鞍山种地,结合麻婶对村庄过去的回忆分析可知,麻婶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过去生活的怀念。结合“不知从何时起,村子忽然安静下来,变成了沉默寡言的老人。不错,村子老了,像秋后的蚱蜢,蹦跶不了了”“别人说别人的,麻婶毫不在意,想种啥就种啥。在那块地里,她收过玉米、高粱、洋芋、白菜、南瓜、天星米、西红柿、辣椒进入冬天后,就只剩下白菜了”“麻婶的白菜长得真好”“麻婶不吃
39、独食,总把白菜送给大家。可以说,几乎家家都吃过麻婶的白菜,包括王大明”等分析,麻婶通过开荒种地的方式,向人们证明荒地也是有价值的,种啥也都能有收获。虽然年老了,但是还得动起来,创造价值。村庄老去,人们纷纷离开;年华逝去,人们劝说要“享清福”“混光阴”,种地是麻婶对这种现实的抵抗。10.C “平居家时盗其嫂”中,“平”是“盗”的主语,所以二者之间不能断开;“今日大王尊官之”中,“之”是“尊官”的宾语,所以二者之间不能断开。11.D “战国动荡时期”错,应为秦朝灭亡之后。12.D “魏无知按照他计划好的说辞”错,于文无据。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译文:在这以前陈平本来
40、已经辞别他的哥哥陈伯,随一些年轻人去临济到魏王咎手下做事。(“谢” 1分,“事魏王咎于临济”状后句式1分,句意2分。)(2)译文:陈平于是到修武投降汉军,通过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他进去。(“因”“入”“遂”各1分,句意1分。)14.答案:因为楚汉对峙时,在汉王心里决定胜负命运的奇谋比品行更重要,而陈平就是能岀奇谋的人。(3分)如果回答陈平收下钱财是为了办事方便,办不成功还会还给汉王,以此表示自己的诚实、坦诚,给1分。参考译文:丞相陈平,是阳武县户牖乡人。陈胜起兵后在陈县称王,派周市平定了魏国地区,拥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在临济交战。在这以前陈平本来已经辞别他的哥哥陈伯,随一些年轻人去临济到魏王
41、咎手下做事。魏王任命他为太仆。陈平向魏王进言,魏王不听,有的人又说他的坏话,陈平只好逃离而去。过了多时,项羽攻占土地到了黄河边上,陈平前往投奔项羽,跟随项羽入关攻破秦军,项羽赐给他卿一级的爵位。项羽东归,在彭城称王,汉王回军平定三秦向东进军,殷王反叛楚国。项羽于是封陈平为信武君,让他率领魏王咎留在楚国的部下前往,击败并降服了殷王而凯旋。过了不久,汉王又攻下殷地。项王大怒,准备杀掉平定殷地的将领官吏。陈平害怕被杀,便封好项王赏给他的黄金和官印,派人送还项王,自己单身拿着宝剑抄小路逃走。陈平于是到修武投降汉军,通过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他进去。陈平等七个人都进去了,汉王赐给他们饮食。汉王说:吃完后
42、,到客舍去休息吧。”陈平说:“我有要事前来,所说的话不能拖过今日。”于是汉王就跟他交谈并喜欢他。汉王问:“你在楚军时担任什么官职?”陈平说:“做都尉。”汉王当天就任命陈平为都尉,让他做参乘,主管护军一职的工作。周勃(号绛侯)、灌婴等都诋毁陈平说:“我们听说,陈平在家时曾和嫂嫂私通;在魏王那里做事不能容身,逃亡出来归附楚王;归附后与楚王不相合,又逃来归降汉王。现在大王如此器重他,使他做高官,任命他为护军。我们听说陈平接受了将领们的钱财,钱给得多的就得到好处,钱给得少的就遭遇坏的处境。陈平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作乱奸臣,希望大王明察。”汉王怀疑起陈平来,召来魏无知责问他。魏无知说:“我所说的是才能,陛下
43、所问的是品行。现在如果有人有尾生、孝己那样的品行,但对胜负的命运没有好处,陛下哪有闲暇使用这样的人呢?楚汉对峙,我推荐善出奇谋的人,只关心他的计谋是否确实能够有利国家罢了。至于私通嫂嫂、接受钱财,又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汉王召来陈平责问道:“先生在魏王那里做事不相合,便去楚王那里做事而又半道离开。如今又来跟从我,讲信用的人原来是这样三心二意吗?”陈平说:“听说汉王能够用人,所以来归附大王。我空身而来,不接受钱财便没有办事的费用。如果我的计谋确有值得采纳的,希望大王采用;假若没有值得采用的,钱财都还在,请允许我封好送回官府,并请求辞职回家。”汉王于是向陈平道歉,丰厚地赏赐了他,任命他为护军中尉,
44、监督全体将领。15.D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D“都是山中寒食节特有的景色”错误,这些景色并不全是山中寒食节独有的,如“稚子捕蝶”“人家秋千”。16.(1)前三联表达了作者对山里风光的喜爱之情。诗歌前三联描写了小孩子捉蝴蝶,人家系秋千,雨后郊原新绿,巷陌春阴禁火等画面,透露出安静祥和的生活气息;(2)尾联暗含了自己不被重用的惆怅之情。写自己被贬至此,官位清闲;(3)尾联诗人谪居山野却能自我宽慰的洒脱旷达之情。作者还有可用替别人写墓志铭所得的稿费换取酒钱,以苦为乐。(每点2分,共4分。)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此诗首联点明了
45、诗人此番过寒食节的时间、地点及当地的风光。我今年只能在商州山乡过寒食节了,但是山中的风光景物也一样可爱。点明了诗人此番过寒食节的时间、地点及当地的风光。颔联两句写了山乡的风情。小孩子慢慢地凑近了花朵拈取蝴蝶,山中的人家在大树上挂起了秋千。颈联两句写了山乡的景色。郊外原野刚下过雨呈现出一派翠绿,春阴中大街小巷刚刚开始禁烟火。颔联、颈联四句是对“山里风光亦可怜”的具体描绘,四句诗分远近两组四个画面,稚子捕蝶,人家秋千,郊原绿色,巷陌春阴,无一不切山中及寒食节令,远近高下,层次分明,清新可爱,宁谧恬静,颇能道出山居之趣,表现出一派恬淡清幽的气氛。颔联两句写了山乡的风情,犹如一幅生动淡雅的山乡风情画。
46、颈联两句写了山乡的景色。是时也,草木争春,勃发新绿,在一片嫩绿的郊外原野,又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涤,更是一尘不染,绿得鲜亮照人。城里的街道,路旁绿荫点染,春意袭人。这一天又全城禁火,无烟雾缭绕,空气更加清新明净,整个环境纯洁新妍,令人赏心悦目。所写的景色,与作者当时闲适的心境水乳交融,在淡泊中透出悠然之趣,在写风光节俗之间,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身在乡村的悠闲惬意。尾联两句写诗人当时的心情。担任副使这样的闲官没什么可不满,为人写碑铭所得正可充当买酒钱。写诗人当时的心情。表面上是写节日痛饮,骨子里却隐含着深深的郁愤。虽然商州的风土人情给人以好感,但由于这春日的阴郁,不由得使人想起自己的不得志。诗人
47、虽然嘴里说“莫惆怅”,心里却对“官闲”不满。“犹有”,看似旷达,实为愤懑,洒脱中包含着不被重用的调怅。靠替人写碑文、墓志铭等得来的钱买酒喝,这是自我安慰。诗人谪居山野却能自我宽慰的洒脱旷达之情。17.答案:(1)端章甫,愿为小相焉(2) 不积跬步,(答故不积跬步也正确)无以至千里(3)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18A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B.“保持文化”搭配不当,应改为“传承文化”。C.“一致”和“共识”重复赘余,删去“一致”。D.“保持文化”搭配不当,应改为“传承文化”;“一致”和“共识”重复赘余,删去“一致”。故选A。19B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
48、鲜明、生动的能力。文中括号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乡土文化”,后面省略了主语,根据语意,省略的主语也应是“乡土文化”。排除C、D选项。A项的主语是“乡土文化”,从语言表达简洁的角度考虑,主语和前面分句一样,可承前省,因此选B项,B项陈述对象和前文也保持一致。故选B。20B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处,方兴未艾:是指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或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如火如荼: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适合语境。此处语境说的是传统民俗活动,后面说这活动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因为乡土文化活动不是新生事物,“方兴未艾”不适合语境,所以此处应该用成语
49、“如火如荼”。第二空处,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比喻争相追逐不正当的事物。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心驰神往:形容思想集中在追求和向往的事情或地方上,一心向往。此处的语境是指传统村落成为人们纷纷到来旅游胜地,所以应该用成语“纷至沓来”。第三空处,从容不迫: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胸有成竹:意思是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信心百倍:有很大的自信心。此处的语境是指中国乡村文化正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地走向世界,所以此处应该用成语
50、“踌躇满志”。第四空处,饱经风雨:形容一个人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或具有丰富的阅历。饱经沧桑:泛指世事的变化。经历过多次的世事变化,生活经历极为丰富。前面说“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此处的语境是指中国乡土文化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而新生,所以应该用成语“饱经风雨”。故选B。21.老年群体也不例外也给他们带来了一些不便 又操作简单(每点2分,共4分。)22.(答对1点3分,答对2点5分。)否定语气:数字时代不要遗忘了老年群体疑问语气:如何让老年人更好融入数字生活23.一、文题解析“读书滋味长”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一)对于材料的理解1.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解读:世界
51、读书日的主旨宣言为:“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小学生会在课堂之外看一些自己喜欢的文章、书籍,而中学生是努力的看考试时的重点内容,并希望能考上好的大学。大学生是看一些关于以后找工作需要的书籍。不管在以后的工作时代或者是老年时代,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着书籍,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人一生的必备物。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让我们一起在书的海洋里快乐的生活吧!2.“世界读书日”只有一天,但是它的意义是使每一天成为读书日,它提醒我们
52、天天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书是我们学习上的好助手、好伙伴、好老师。史书让我们了解了中国悠久时代的事情;科幻书让我们发现了人类不可思议的想象;图画书让我们知道国画和西方抽象画不同艺术的格调;故事书让我们心中有个属于自己的童话世界解读:这是对写作角度的提示。一是对书籍作用的定位“好助手、好伙伴、好老师”;二是对读不同类型书籍(史书、科幻书、图画书、故事书)作用的介绍。读书,不是如意神棒,却能降妖伏魔,在心灵深处扫除层层阴霾;读书,不是如火神剑,却能披荆斩棘,在困难面前闪烁智慧的光芒。(二)对引导语的理解导语:语文老师计划在课堂上举行“读书滋味长”主题交流会,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演讲稿,谈谈你的感受和
53、思考。1.写作情境:语文老师计划在课堂上举行交流会。高考评价体系中所谓的“情境”即“问题情境”,指的是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情境活动”是指人们在情境中所进行的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活动。本题导语部分设置了一个虚拟的情境“语文课上的主题交流会”,这是一个青年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境,需要考虑的情境要素,包括交流主题、目的、群体(对象)和文体以及相应的言语特征。这类情境,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是语文学习的寻常学习生活情境,而“读书滋味长”的内容,又与语文学习的学科情境密切相关。总的来说,考生需要将自己代入熟悉的各类情境中,进行真实的写作。2.交流主题“读书滋味长”“读书滋味长”
54、,我们能获得怎样关于“读书”的理解与认知?读书是什么?读书指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有时还伴随着朗读、鉴赏、记忆等行为;而滋味又是什么?比喻一种感受罢了。那么“读书的滋味”又是什么呢?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3.材料阅读与文章写作:请结合上述材料首先看“上述材料”。即题目中两段材料的全部内容(详见前面材料解析)。再就是“结合”(不是“综合”),就是说,在写作这篇演讲稿时,必需充分实现对材料的分析,所谓充分分析,应该在文章写作中体现出题目中的内在层次,叙述脉络,提炼出核心意思。(三)对“写作要求”的理解1.选好角度:选好一个角度切入。2.确定立意:立意紧扣材料。
55、3.自拟标题:原则上不以主题为题。4.不要套作,不得抄袭。5.不得泄露个人信息。6.不少于800字。(四)写作任务分解任务一:语文老师计划在课堂上举行“读书滋味长”主题交流会。任务二: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论证,就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围绕“读书”展开讨论。任务三:文体演讲稿。要明确学生的身份,不能泄露真实的身份信息。(五)题意评分解说题意评分等级作文特征符合题意一类上57-601.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围绕“读书”展开讨论,有明确的态度。2.写作重点突出,能充分阐述自身的感受和思考,认识与思考全面深刻,能透过现实看本质,有思辨性,内容充实,例子丰富,表达精彩,亮点突出。3.写作者身份鲜明、读者
56、对象明确。4.演讲稿特征鲜明,有对话交流意识,合情合理。一类下53-561.就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围绕“读书”展开讨论,有明确的态度。2.写作重点突出,能充分阐述自身的感受和思考,认识与思考较全面深刻,有思辨性,内容充实,表达较精彩,亮点较突出。3.写作者身份鲜明、读者对象明确。4.演讲稿的特征鲜明,有对话交流意识。二类上48-521.就“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围绕“读书”展开讨论,有明确的态度。2.写作重点突出,能阐述自身的感受和思考,认识与思考较深刻,有一定思辨性,内容较充实,表达较流畅,有一些亮点。3.注意写作者身份、读者对象。4.演讲稿的特征鲜明,有对话交流意识。二类下42-47
57、分1.就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围绕“读书”展开讨论,态度不够明确。2.写作重点不够突出,能阐述自身的感受和思考,认识与思考较深刻,结构较完整,语言较平淡,逻辑性一般。3.没有注意写作者身份、读者对象。4.能体现演讲稿特征。基本符合题意三类文36-41分1.以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围绕“读书”展开讨论,引出思考。2.没能结合材料阐述自身的感受和思考,将话题扩大化,结构不完整,语言不流畅,逻辑较混乱。3.没有注意写作者身份、读者对象。D.不符合演讲稿要求。偏离题意四类文35分以下完全脱离材料内容,忽略写作要求,不符合文体要求,仅选取材料的个别句子展开写作,思想不健康,观点错误。(六)其它项1.
58、1个错别字扣1分,不设扣分上限。字数不足者,每少50字扣1分,没有标题扣2分,书信格式不规范扣2分。2.残篇评定: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每少50个字扣1分)400字以下的文章,不超过20分,不再扣字数分200字以下的,不超过10分,不再扣字数分。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2分,不评0分。只写标题的,给1-2分,不评0分。完全空白的评0分。(七)补充细则1.平均分定在44分。2.没有标题扣2分。3.演讲格式不规范扣2分。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等级 一等(2016分) 二等(1511分) 三等(106分) 四等(50分) 基础等级 内容20分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
59、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达20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 特征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新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新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显文采 略显创新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创新 二、作文示
60、例读书,让灵魂高贵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读书,让灵魂高贵”。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他的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人于死地。即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都高贵得多,因为人是有思想的。人的高贵正在于,他有灵魂地生活。土豪与文豪的区别是什么?一个“土”字,显示文化底蕴的缺乏。他们的一言一行,也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委婉地说,土豪是“很接地气”的有钱人,内心浮华,难以静于止水,他们无法感知读书带给人的心灵慰藉,因此,他们的灵魂便略显苍白,打着“上帝已死”的旗号无知着,又岂能跨过忘川之河?人,本无高低贵贱之分
61、,却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崇高和卑鄙。我们可不能匆匆地来,匆匆地走,不带走一丝云彩,更不应仅仅忙着活着或死去。荀子说过,人生在世,不能无乐。而我们这种追求快乐方式叫作读书。读书,不是如来神掌,却能翻江倒海,在思想大海掀起阵阵波澜;读书,不是如意神棒,却能降妖伏魔,在心灵深处扫除层层阴霾;读书,不是如火神剑,却能披荆斩棘,在困难面前闪烁智慧的光芒。如果人类不读书,世界将会怎样?不读书,也许鲁迅不会在彷徨时,夕拾朝花,又怎能奋力呐喊?冰心也同样不会有赏一颗繁星,醒一汪春水的闲情雅致。朱自清在美丽的春中,也就只能匆匆留下一道寂寞的背影。随即,便悄然离去。人生,缘始于“遇见”,情长于“陪伴”。陪伴是温暖人心的力量;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是你我最好的礼物。一篇好文,一个好故事,一次真诚的分享。人生当歌,书香常伴。读书,也就是一种陪伴。同学们,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但是,我想说,只要你热爱阅读,天天都是读书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是“人生若只如初见”,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就让书融入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的灵魂注入高贵,让我们拥有一个海阔天空的心灵世界吧!最后,我以苏轼的读书歌来结束我的演讲,读得书多胜大丘,不须耕种自然收。东家有酒东家醉,到处逢人到处留。日里不怕人来借,夜晚不怕贼来偷。水旱蝗虫无伤损,快活风流到白头!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