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90016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学者钱宗范在周代宗法制度新论中指出“周代支配统治阶级道德观念的核心不是忠君思想,而是率友或孝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观念。”这说明周代A. 政治统治基于宗法秩序 B. 尚未实现“家国一体”C. 贵族阶级垄断国家政权D. 儒家伦理已经开始形成【答案】A【解析】“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属于宗法观念,而周代支配统治阶级道德观念的核心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观念等字眼则足以证明周代的政治统治是基于宗法秩序上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周代实现了“家国一体”,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自身正确但材料未强调这一点,

2、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家伦理开始形成是在春秋时期,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2. 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后,周襄王正式册封晋文公为霸主,成就了晋文公“取威定霸”的业绩。同年冬天,晋文公在温(河南温县)会盟齐、宋、鲁等诸侯,周襄王被召唤赴会。这说明当时A. 处于西周末期,宗法分封制崩溃B. 晋文公取得了直接控制诸侯的权力C. 周天子仍是道义上的“天下共主”D. 周天子的权威彻底被大国诸侯取代【答案】C【解析】公元前632年已处于东周时期,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晋文公取得了直接控制诸侯的权力,故B错误;材料“周襄王正式册封晋文公”说明周天子仍是道义上的“天下共主”,故C正确;“周天子的权威

3、彻底被大国诸侯取代”说法过于绝对,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周襄王正式册封晋文公”,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册封说明周天子地位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3. 从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不仅保持了政府官员的皇家仆从性质,更把它正规化、政权化。这主要体现出A. 宗法制度逐渐完善B. 权力中枢决策的规范C. 申央集权不断加强D. 家国一体政治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演进对家国一体政治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 瓦解,宗法制走向崩溃,且材料与宗法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所述机构并非都是决策机构

4、,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中央与地方关系,无法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从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不仅保持了政府官员的皇家仆从性质,更把它正规化、制度化”可知,“国”与“家”从秦汉至隋唐,其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故D项正确。4. 阅读下表,该表史实可以证明汉朝A. 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B. 诸侯王国问题彻底解决C. 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加强D. 刺史丧失地方监察职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汉代时期刺史权力由督察郡国到“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表明汉代社会问题的不断暴露促使刺史的权力不断扩大,故A项符合

5、题意。“彻底”太过于绝对,当时诸侯王国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故B项排除。表格内容的主旨是汉代刺史的权力在逐渐扩大,无法反映出地方行政权的加强,故C项排除。表格反映的是刺史的权力在监察郡国的基础上不断扩大,D项表述与表格反映信息不符,故排除。5. 唐代中后期,御史台的御史在言事监察之前,一定要向御史台的长官汇报将纠弹什么事情。宋代取消了这一规定,每个台官言事不必对长官汇报,台官与谏官之间、台谏与台谏之间在言事上也互不通告。这一变化:A. 使监察官员敢于监察一切事务B. 有利于扩大御史台的监察范围C. 使监察机构摆脱了外在的制约D. 增强了监察官员工作的独立性【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的“

6、每个台官言事不必对长官汇报,台官与谏官之间、台谏与台谏之间在言事上也互不通告”,表明御史行使监察职权时所受约束减少,因此这一变化增强了监察官员工作的独立性,故D项正确;A、C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信息没有反映监察范围的变化,排除B项。6. 据统计,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的以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署名,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数署郡望。这说明了A. 民族交融淡化了族群之间的差异B. 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C. 大一统局面改变人们的家国意识D. 藩镇割据摧垮了世代荫袭的家族【答案】B【解析】由于唐代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软官绅墓葬中大多墓

7、志署名只写官衔,极少写郡望,故B正确;民族交融与门阀士族衰落没有直接联系,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大一统局面改变人们的家国意识,故C错误;藩镇割据并不是世代荫袭的家族衰落的主要原因,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仅有8%的以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的角度出发,即可得出正确答案。7. “自边微犬牙万里之远,皆上所自制命。一郡之内,兵一官也,财一官也(兵权和财权分别有专官掌控),彼监此临,互无统属。”材料描述的局面应当是A. 秦朝推行郡县制度B. 唐朝建立起大一统政权C.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D. 清朝加强对边疆的

8、管辖【答案】C【解析】【详解】宋朝在地方上设置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转运使,分割地方财权,体现了材料的特点,C正确;秦朝地方尚没有实行行政权和财政权的分离。排除A;唐朝地方上也没有实行财政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分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整个地方的控制,而不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措施。排除D。8. 元代行省设置犬牙相错的特点明显,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体。这种做法A. 打破了地区间的隔绝状态B. 顺应了经济格局变动趋势C. 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威胁D. 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答案】

9、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元代的行省制。我国古代大部分地区并不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故排除A项;唐代以后我国经济格局的变动主要是经济重心南移,元代的行省设置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故排除B项;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威胁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元代行省的设置打破了地域相对隔绝的状态,有利于地方文化交流与融合,故选D项。 【点睛】元代的行省设置上将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虽然从客观上有利于这些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但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削弱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认同感,从而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服务。9. 雍正帝用暴力手段打击腐败,维护政治生态的同时,也袒护功臣后代、八旗

10、子弟,特免勤职官员。乾隆帝则鉴于官场人心不稳,干脆对官员采取宽容政策。嘉庆帝更是把和珅贪污所得收入囊中而不是缴纳国库。这说明清朝惩治贪腐的主要目的是A. 维护君主利益B. 清除政敌势力C. 维护官场稳定D. 提高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雍正帝用暴力手段打击腐败,乾隆帝对官员采取宽容政策,均是不同时期根据政治状况采取的维护统治的措施,其目的是维护君主利益。材料中的“嘉庆帝更是把和坤贪污所得收人自己囊中”直接说明这一问题。故答案为A项。BC项均是服务于君主利益,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0. 1842年,“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清)帝

11、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A. 对外政策灵活务实B. 国家主权观念较淡薄C. 受西学东渐的影响D. 认识到闭关已无必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可知这等于接受了由外国人协商关税税率的原则,是对于国家关税主权的出让,所以B符合题意;A选项不符合史实,C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ACD。11. 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成为清末“新政”的

12、蓝图。由此可见A. 阻挠变法的顽固派已经垮台B. 地方势力主导新政进程C. 革命党起义刺激清政府变革D. 制度变革成为社会共识【答案】B【解析】【详解】由地方总督刘坤一、张之洞等人描绘出清末“新政”的蓝图可知,地方势力主导新政进程,B项正确;刘坤一、张之洞等人影响新政内容,不能说明“顽固派”已经垮台,A项错误;清末“新政”由地方总督提出不能说明革命党人刺激了清政府变革,C项错误;地方大员和张謇提出新政措施,不能说明“制度变革”成为社会“共识”,D项错误。12. 李鸿章率淮军出战太平军不久,就发觉太平军所以“猛不可当”是因为他们作战“专恃洋枪,每进队必有数千杆冲击”。他还将中西方军事进行比较,认

13、识到中国的武器、军队与西方的差距。由此可以看出A. 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B. 天平天国运动得到了列强的大力支持C. 洋务运动开展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D.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李鸿章在对抗太平天国的运动中,意识到了西方武器、科技的进步性,这为以后开展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科技起了推动作用,A正确。太平天国使用洋枪,不代表列强支持,B错误。题干只是涉及李鸿章的认识,这不能说明洋务运动开展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C错误。本题不涉及洋务运动的意义,D错误。13.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辛亥革命强调暴力.坚持暴力,但暴力的程度并非想象得那么

14、激烈,那么死板,相反辛亥革命在实施暴力的同时,实际上对分寸、阶段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这一认识A. 是没有基于史实的错误分析B. 是在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作辩护C. 忽视了武昌起义的暴力作用D. 强调了辛亥革命的推进富有理性【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并非想象得那么激烈,那么死板,对分寸、阶段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说明作者强调辛亥革命的发展是富有理性的,D正确。材料是对史实的客观分析,AD错误。材料并未否定“暴力”的手段,C错误。14. 1926年7月,国民党在广州发布一则宣言,在宣言中陈述了中国的混乱时局,并提出“本党至此,忍无可忍,乃不能不出于出师之一途矣”,随之发动战争。该战争A. 导致

15、国共第二次合作B. 推翻袁世凯的反动统治C. 从北向南统一中国D. 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1926年7月”“乃不能不出于出师之一途矣”得出,“该战争”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的北伐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期间中国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故答案为D项。A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当时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不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主要是进行抗日战争,而且当时的国民党政权在南京,与材料中“国民党在广州发布宣言”不符,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的反动统治在1916年就已经结束、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是由南向北进军,排除。【点睛】

16、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15. 1927年9月,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起义军事部署为:三路围攻长沙。第一路,从安源出发进攻萍乡、醴陵,向长沙进军;第二路,从修水出发,夺取平江,向长沙进发;第三路,由铜鼓向浏阳进攻,形成包围长沙之势。这样的部署表明A. 农村包围城市思想正在形成B. 湘赣边工农运动发展迅猛C. 中共以俄为师领导中国革命D. 对敌我力量对比认识不明【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文字“三路围攻长沙”“第一路,从向长沙

17、进军;第二路,从向长沙进发;第三路,由形成包围长沙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这样的部署表明秋收起义以进攻中心城市长沙为目标,体现了在走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故选C;AB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16. 1927年7月27日,周恩来在江西大旅社宴会厅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他说:“我们这次起义是敌人逼出来的,不如此便没有出路。起义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成功的关键在于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于有周密的准备,出敌不意,攻其不备,一举歼灭南昌的敌人。”从材料中,可知中国共产党A. 摆脱了右倾思想的影响B. 正确认识了当时中国革命形势C 准备独立领导武装斗争D. 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18、答案】C【解析】“1927年、一举歼灭南昌的敌人”等字眼体现的是南昌起义|,而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所以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准备独立领导武装斗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右倾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南昌起义是以城市为中心,所以尚未正确认识了当时中国革命形势,也未走上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所以选项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7. 民国初期,史学界对近代史开端的说法,有“明清之际”与“鸦片战争”两种观点。到了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著作则大多以鸦片战争为起点,鸦片战争开端说成为史学界主流观点。这一变化说明A. 史学研究以近代史为

19、主B. 民族危机影响史学研究C. 政府重视发展史学研究D. 民主共和理念广泛传播【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由于民族救亡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学者反思百年国耻,倾向于以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为这场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开始,也是近代中国民族危亡的开端。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对中国近代史开端的看法,并未涉及史学研究的主要方向;C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政府的作用;D选项错误,这一变化主要与此时期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有关,与民主共和理念的传播没有直接关系。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8. 1935年12月,瓦窑堡

20、会议批判了党的路线政策中的“关门主义”错误,改“工农共和国”口号为“人民共和国”。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 力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 放弃民主革命纲领C. 犯了右倾错误D. 改变了政权性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信息及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能力。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从理论政策上解决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从而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政治路线问题,保证了中国共产党能够在复杂斗争中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顺利完成有国内战争向民族革命战争转变的伟大历史任务,迎接即将到来的全民族抗日战争,所以A正

21、确;BCD表述明显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瓦窑堡会议19. 1936年8月15日,共产国际执委会曾致电中共中央:“我们认为,把蒋介石和日本侵略者相提并论是不对的。这个观点在政治上是错误的,因为日本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在现阶段,一切都应服从于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共产国际的指示A. 未认清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B. 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C. 有利于促进中共中央政策调整D. 认识到日本全面侵华的严重后果【答案】C【解析】材料中把国民党和日本进行区分,说明当前中国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不是阶级矛盾,这样认知有助于中共推动政策的调整,故C正确;A

22、与材料主旨相反;B时间是1933年;D不符合材料内涵。20.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制定了与日本拼消耗,打阵地战的持久消耗战略。到1938年11月,国民党调整了其抗战战略,强调“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方为前方,用三分之一力量于敌后方”。这一变化表明国民党A. 抗战重心转移到敌后战场B. 抛弃了片面抗战路线C. 赞同中共的政治军事主张D. 认可敌后游击战的作用【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从国民党作战方针上面的转变可以看出,国民党对游击战的作用是认可的,意识到敌后战场游击战的必要性, D项正确。A选项错误,1938年11月,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依旧是抗战的重心所在,排除。题干强调国

23、民党对游击战的作用是认可的,没有涉及抛弃了片面抗战路线,排除B。题干强调国民党对游击战的作用是认可的,没有涉及赞同中共的政治军亊主张,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21. 1941年5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施政纲领规定,在边区的民意机关和政府中,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在政权工作中,要不断健全民主制度,党员必须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倾听他们的意见,遇事共同商量,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根据“三三制原则”成立的根据地政权属于A.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对峙的全国性政权B. 国民政府直接领导下的民主联合政权C. 苏联领导下的工农民主联合政权D.

2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民主联合政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内容出现的时间是1941年,这个时间正是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抗战的时期,所以A项错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外合作,不是党内合作,更不是共产党的政府隶属于国民政府,所以B项错误。C项了也是错误的,当时的中国共产党的政府已经是成熟而独立的政府,故答案选择D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22. “周恩来的发言在措辞和内容上都是标准的中共式的宣传,但与会各国都相信周的蛊惑宣传,使我比以前更清楚地感觉到了这么一种可能,即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涉,真使人头痛!”

25、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A. 美国官员在新中国刚成立时对中国的评价B. 美国官员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评价C. 美国官员对日内瓦会议上中国表现的评价D. 美国官员对万隆会议上中国表现的评价【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议,中方代表是周恩来,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根据材料“周恩来的发言在措辞和内容上都是标准的中共式的宣传”和材料“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涉,真使人头痛”可知是日内瓦会议,C选项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时美国的政策政治

26、上不承认、外交上孤立、军事上威胁和经济上封锁禁运,A选项排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印度支那问题解决无关,B选项排除。美国并未出席1955年的万隆会议,万隆会议主要解决的是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的问题,D选项排除。23. 尼克松政府考虑到1971年很难再把中国拒于联合国大门之外,因而同日本向联大再一次提出“重要问题”案,既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入联合国,但也“不剥夺中华民国的代表权”。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意在A. 实现中美建立外交关系B. 结束中美两国互相敌视状态C. 促进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D. 制造两个主权中国的事实【答案】D【解析】美国和日本就中国字啊联合国代表团席位问题实行“双重代

27、表权”,其目的主要是制造两个中国的企图,D正确;A、B和C均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后。24. 雅典陪审法庭的陪审员由公民抽签选举产生,组成十个审判庭。哪个人到哪个庭,由抽签决定;审理哪个案件,也由临时抽签决定。在审判时,先让原告、被告和证人发言,然后陪审员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秘密投票,得票多者胜诉,得票少者败诉。这反映了A. 法律兼顾不同群体利益B. 案件判决结果公平公正C. 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D. 法律体系达到完备程度【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雅典陪审法庭的陪审员由公民抽签选举产生,组成十个审判庭”、“在审判时,先让原告、被告和证人发言,然后陪审员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秘密投票,得票多者胜诉

28、,得票少者败诉”等可知C正确;A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题干的做法并不能确保结构公平公正,故排除B;材料并没有涉及法律体系,涉及的审判的相关信息,故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特点关键信息是:审判员均均由“公民抽签选举产生”、“在审判时,先让原告、被告和证人发言,然后陪审员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秘密投票,得票多者胜诉,得票少者败诉”。25. 罗马法规定,某人未经同意将尸体埋在别人的土地上,虽然侵犯了土地所有人的权利,但因为死者属于低级的神,所以不经大祭司或皇帝发布挖掘令,土地所有人不得擅自将尸体掘走。材料表明古罗马A.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B. 财产所有权是受限制的C. 宗教凌驾于罗马法之上D

29、 极力维护中央集权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侵犯了土地所有人的权利” “不经大祭司或皇帝发布挖掘令,土地所有人不得擅自将尸体或骨灰掘走”可知,罗马法中虽然规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但是其财产所有权还是受宗教等因素的限制的,故B项正确。 “死者属于低级的神”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故A项错误。材料是罗马法的规定,没有体现宗教凌驾于罗马法之上,也没有体现中央集权制度,故CD项错误。26. 罗马法律规定,如果出卖人知道物品有瑕疵,而买受人不知情,或者出卖人知道被卖物与买受人所想象的物品之间存在重大差别,这足以使买卖中的买受人获得一项诉因,可以提起有关诉讼。该规定A. 适应了罗马对外扩张

30、需要B. 旨在保护罗马公民的私有财产C. 反映了罗马法重形式的特点D. 表明法律以诚信规范经济行为【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材料主要针对知假售假或误导卖方的不诚信行为,故D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罗马对外扩张,且该规定并非出于适应对外扩张而制定,故A项错误; “私有财产”并非材料重点,因为买卖的物品所有权是谁的,不重要,关键是知假售假问题,排除B项;该规定并未强调僵硬的法律形式,故C项错误。27. 1831年英国辉格党领袖格雷出任首相后,提出了议会选举改革方案,但遭到下院否决。格雷获国王批准解散下院,并在新一轮大选中获胜。第二年议会通过改革方案,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席位。这表明此时英国A.

31、议会、内阁和国王形成“三权分立”的构架B. 工业革命刚开始,贵族仍然拥有较强实力C. 工业资产阶级通过和平方式扩大政治权利D. 首相名义上对议会负责,实际上对国王负责【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席位”可知,工业资产阶级通过和平方式扩大政治权利,C项正确;18世纪早期开始英国国王已经“统而不治”,1832年前后“三权分立”形成的说法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1832年英国工业革命即将完成,B项错误;格雷“解散下院,并在新一轮大选中获”推动其改革方案通过,是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特色,首相对议会负责,D项错误。28. 近代确立的民主政体中,英国规定国王无权停止

32、法律执行;美国规定最高法院有权宣布总统违宪,总统任命的法官需要国会确认;法国规定议会可对宪法进行补充。这些规定的共同点是A. 体现共和精神B. 说明司法权独立C. 防止专制独裁D. 凸显行政权至上【答案】C【解析】【详解】限制英国国王和美国总统的权力,法国议会可以修改宪法都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的出现。故C正确;英国有国王,不是共和政体。排除A;材料中体现不出法国司法是独立的。排除B;材美国规定最高法院有权宣布总统违宪,体现行政权受到制约,排除D。29.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

33、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这些规定体现了A. 军权高于行政权B. 分权与相互制衡C. 总统权力至上D. 国会处于权力中心【答案】B【解析】材料既强调了国会有招募和建立军队的权力,但没有指挥军队权力;又强调了总统有指挥军队的权力,但没有征召军队的权力。他们各有自己的权利,但又彼此制约,这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故选B。题干并没有强调军权和行政权的地位问题,排除A。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分权和制衡的原则,总统权力至上的说法与史实不符合,同时,国会也受到其他两个部门的制约,也不存在权力中心的说法,故排除C、D。【考点定位】美国共和制的特点30. 根据1871年宪法的规定:普鲁士虽然有能力否决

34、不利于它的议案,但其它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约普鲁士以确保自己的权利。这表明A. 当时德意志统一尚未真正完成B. 德国国家结构具有联邦制特征C. 德意志联邦制下地方权力过大D. 德意志帝国是民主共和制国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但其它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约普鲁士以确保自己的权利”可以看出地方各邦有一定的自主权,这与德国的联邦体制有关,故B项正确;德国已经统一了,排除A;材料强调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而不是权力过大,排除C;当时德意志实行君主立宪,排除D。二、非选择题31. 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此极为关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初的任官和军功、任

35、子、赀选等紧密相关。任子制是享二千石(郡太守等)以上官员,任满三年,可以保举其子弟中的一人做官的制度。赀选制是凭资产资格做官的制度。汉高祖十一年二月诏是察举制的先声,以后逐渐成形、发展,察举的科目渐多,至汉武帝时经董仲舒建议,察举开始制度化,察举的科目以孝廉、秀才为主。由州、郡长官推荐孝廉、秀才的人选,而州郡的察举又是基于县、乡、里的推荐,即人们所说的“乡举里选”。东汉以后,察举的对象还要经过考试,并有年龄限制。这种自下而上,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的选官制度,与世卿世禄、任子与赀选相比,是历史的进步。材料二今立中立,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绝于心,情伪由于己所

36、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者削下,兴者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材料三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孙中山请回答: (1)据材料一,汉代选官用官的主要方式是什么?依据有哪些?主要特点是什么?(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

37、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选拔问题的看法。【答案】(1)方式:察举制。依据:军功、门第、财产和他人举荐。特点:自下而上推荐人才。(2)观点: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3)看法: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4)看法:选官制度会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往往影响着国家的治乱兴衰。(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第一小问方式,根据材料可以归纳出察举制。第二小问依据,从材料中可以归纳出主要依据有军功、门第、财产和

38、他人举荐等。第三小问特点,从材料 “自下而上,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可知察举制自下而上推荐人才。(2)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3)从材料“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发现选官制度会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往往影响着国家的治乱兴衰。3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

39、系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都认为自已居天下之中,是“天朝上国”,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领以朝贡方式进行朝贡外交走进历史博物馆同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在中国头上分不开,也就是说,是不平等条约迫使当时的中国政府不情愿地接受了现代外交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推进中国融入全球化历史进程材料二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毛泽东、周思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一起,共同打破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坚冰”,成为20世纪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最深远事件之。周正平、刘东凯冀朝铸:见证中美关系史上关键时刻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中国领导人开始接受国际贸易中“国际分工”的理念,认识到在国际市场上开发自身

40、“比较优势”的重要性。东亚“四小龙”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为中国提供了效仿的榜样。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加强了与世界市场的交往和联系。摘编自郝雨凡中国对外经济政策50年(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的特点。简要分析近代前期(1840年1919年)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中美关系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对中国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80年代以来“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的原因。【答案】(1) 特点:以天朝上国自居,注重朝贡礼仪;以政治目的为主,忽视经济利益(或以宣扬国威为主) ;厚往薄

41、来。影响: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有利中国向现代外交转变;推进中国融入全球化。(2)变化:由敌视(对抗)到缓和(正常化)。主要原因:国家利益的需要;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面临西欧、日本的挑战,世界霸主地位动摇;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3)原因:中国政府接受国际分工的理念;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奉行不结盟政策;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或国家利益的需要) ;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国际环境的改变。【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概括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的能力。第一问:由材料“认为自己居天人之中、必须以朝贡方式进行”可知,以天朝上国自居,注重朝贡礼仪。结合所学知识,以政治目的为主,忽视经济利益;厚往薄来。第二问:学生可注意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评价不平等条约的影响。(2)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概括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的能力。第一问:尼克松访华使中美关系由敌视(对抗)到缓和(正常化)。第二问:学生可结合美国当时的国际环境作答。联系到与西欧日本关系、美苏争霸地位、越南战争影响等方面作答。(3)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概括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的能力。学生需考虑中国本国原因以及国家环境原因。就中国来说,国际分工理念传播,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需要开放的环境。国家环境来说,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国际环境的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