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3单元 听课手册-答案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963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3单元 听课手册-答案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3单元 听课手册-答案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3单元 听课手册-答案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3单元 听课手册-答案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3单元 听课手册-答案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三单元民族交融与大一统国家的发展魏晋南北朝、隋唐(220907年)第7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创新与民族融合【主干知识梳理】3.中书省门下省4.藩镇割据5.魏晋南北朝进士【考点深化探究】考点一特点:三省都有长官,有严密的下级机构,三省的长官与下级官员在工作上有严格的隶属关系;三省是单纯的行政机关,而不是皇帝的个人附属机构;在政务处理上,三省有明确的分工和紧密的联系,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影响:国家体制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的过渡最终完成,并趋于成熟。考点二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位的特权

2、;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高考链接突破】解考题考题1D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河朔型藩镇不向朝廷供纳赋税,东南型藩镇向朝廷供纳赋税,中原型和边疆型藩镇也向朝廷供纳少量赋税,因此藩镇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根据材料,特别是藩镇的兵额与功能可知,藩镇间的关系是比较稳定的,排除B项;河朔型藩镇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排除C项;“安史之乱”后的百余年间,唐朝绝大部分藩镇官员的任免权仍掌握在朝廷手中,且某些类型的藩镇在守卫边疆、抵御少数民族势力袭扰、维护社会治安方

3、面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同时藩镇间互相牵制,有利于唐朝统治的延续,故D项正确。考题2C解析 本题考查武则天时期中央官制改革的目的。根据材料“低品级官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等信息可以判断,改革是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从而增强君权,便于实现君主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故C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变化情况和官员晋升问题,故排除A、B两项。考题3D解析 本题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对三种选官制度的比较。两汉时期实行察举制,孝廉是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九品中正制主要依靠门第选官;科举制是自由投考、差额录

4、用,突出个人的才能。个人素养提高,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故选D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官员的文化素养和能力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科举考试考查的是个人的文化素养,与道德水平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B项;自由投考与排除世家子弟入仕相矛盾,故排除C项。考题4D解析 本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难度中等。材料反映了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尚书省是权力的中心,起着沟通上下的枢纽作用,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尚书省在行政运行中的作用,并未涉

5、及其掌握起草诏令及审核诏令权力,故A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尚书省的权力,不是强调其是否阻隔了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故C项错误。故选D。考题5C解析 本题以三省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中级官员地位上升,尚书省地位下降,说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材料中主要内容是三省内部的变化,不能体现三省六部制被废除,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看不出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故B项错误;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故D项错误。故选C项。考题6B解析 从题干中“节度使”和“中书省”的提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后来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严重

6、削弱了中央集权。题干中节度使派人刺杀宰相,可见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威胁到了中央,故正确答案为B。练经典1.C解析 世官制是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不符合魏晋时期,故A项错误;察举制是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按照血缘门第选官,重视家谱,故C项正确;科举制是隋朝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故D项错误。2.C解析 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与材料的内容即门下省的演变历程不符,故A项错误;门下省成为审议机构,不是监察机构,故B项错误;“门下”由皇帝的侍从机构演变为负责审议的机构,表明丞相的决策权被削弱,故C项正确;宰相退出权力中心与史实不符,门下省的演变历程反映了宰相

7、的权力逐渐被削弱,故D项错误。3.D解析 据材料可知君主决策受到一定制度的制约,而不是随意独断,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是说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C两项错误;据材料“斜封墨敕。所封之官时称斜封官,因其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被一般人看不起”,可以得出时人有一定的制度观念,故D项正确。4.A解析 “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表明官员的职责是征收赋税,故A项正确;“唐朝诗人韩愈描述了他到今天广东省阳山县当县令的情形”表明唐政府对边远穷困地区进行有效管理,故B项错误;韩愈致力于边远穷困地区的开垦荒田工作与材料强调官员的职责是征收赋税不符,故C项错误;岭南开发在唐代已

8、经受到政府的重视与材料强调官员的职责是征收赋税不符,故D项错误。5.B解析 据材料“唐代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以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署名,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数署郡望的情况”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世家大族的影响减弱,而未涉及民族融合,故A项错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推行科举制,使选才的标准更加公平,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以门第为选拔标准的九品中正制逐渐没落,说明门阀士族衰落,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而非强调大一统局面,故C项错误;依据所学,中唐以后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导致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而科举制使选才的标准更加公平,逐渐摧垮了世代荫袭

9、的士族,故D项错误。6.B解析 材料“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监察官代表的是皇权,旨在防范其他职位的官员独断专权,故A项错误;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材料中“以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更能体现其耳目的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表明监察官代表皇权监察地方官员,体现了专制,并不代表开明统治,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D项,故D项错误。7.A解析 据材料“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其性质或为危及君权,或为破坏家族伦理”可知,隋唐立法深受儒家宗法理论影响,故A项正确;隋唐立法深受儒家宗法理论影响,与孔子“仁爱”思想并不冲突,故B项错误;理学出现于宋代,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法律条文,

10、没有涉及目的,故D项错误。8.D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儒家思想在唐朝仍是主流思想,唐代并未否定儒家伦理纲常,故A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两个事例仅能反映社会上妇女改嫁现象司空见惯,改嫁并不能说明男女实现了平等,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唐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相关内容,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对妇女改嫁持宽容态度,体现了较为开放的社会风气,故D项正确。第8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主干知识梳理】1.耕耙耱曲辕犁2.灌钢秘色瓷波斯4.市令或市长广州【考点深化探究】考点一1.魏晋时期,商业发展一度中断;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商业恢复和发展。隋唐时期,商业繁荣,但商业活动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坊

11、、市分离;城市发展具有多元化特点。2.经济原因:适应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加强南北经济联系;保障北方粮食、物资供给。政治原因: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防御;加强对南方的有效统治;巩固国家统一。考点二变化: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的总数量有所增加;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少于黄河流域;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县城数量增加。原因: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县城总体数量增加。【高考链接

12、突破】解考题考题1A解析 本题以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表格中显示,多数农户占有土地较少,说明当地盛行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故A项正确;表格中,占有20亩以下土地的户数占17.3%,占有20130亩土地的户数占74.1%,这说明该地土地集中的现象并不突出,故B项错误;均田制下,大量农户采用小农户个体方式耕种,表格内容无法体现均田制破坏严重,故C项错误;依据表格信息,无法得出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故D项错误。考题2C解析 本题以中国古代北方喝茶习俗的演变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的

13、能力,考查学生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历史理解能力。北朝时南方得到开发,唐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北朝至唐中期这一时期北人由嗜好奶制品转向饮茶,实际上是南方经济文化实力上升,逐渐影响北方社会生活习俗的表现,故C项正确。南茶北运与国家统一并无必然关联,故A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说法绝对化,忽视区域差异,故排除;南方经济水平超过北方应该是在南宋,而非唐代,故D项表述错误,排除。考题3A解析 本题以对待农业的态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释读文言文历史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题干材料中“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等信息表明神农、

14、尧等对农业的重视,“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等信息体现了儒家对农业的重视。故A项正确。考题4C解析 本题以唐朝的诏令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唐代”“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等可知当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国家实行的均田制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井田制瓦解于春秋晚期,故A项错误;分封制恢复于西汉初期,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与“市”无关,故D项错误。考题5A解析 本题以唐朝对市的管理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材料中“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以及“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的信息可知,唐朝前期非州县不准设置市,后期依

15、据户口数量和市场变化可以设置,从而说明市的建置管理有所变化,故本题选A项;材料中“不满三千户不得置市官”未体现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能置市,故B项错误;C项说法明显不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材料中“若要路须置听依三千户法置”的信息。练经典1.A解析 据材料“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到“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可知政府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有利于保护自耕农经济,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故B项错误;据材料“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反映农业土地买卖减少,并不能说明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高昌地区土地买卖文书减少,不能说明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故D项错误。2.B解析 材料只反映出两地茶叶

16、的种植,没有体现出其在农业中的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祁门和九陇从事茶叶种植的人较多,“业于茶者七八矣”“召采茶人力百余人”,形成了专业化的产区,故B项正确;唐朝农业的耕作方式仍然是铁犁牛耕,没有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男女佣工者杂处园中”,表明存在雇佣关系,但没有体现出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故D项错误。3.D解析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唐代长江流域的治水次数多于黄河流域,故A项错误;材料仅反映了各地治水次数,不能看出治水成效,故B项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C项错误;根据表格可知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唐代治水次数明显增加,这说明唐代江南地区农业迅速发展,反映了江南地区经

17、济地位的提高,故D项正确。4.C解析 根据所学,官营手工业产品不进入市场,故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唐长安城内棉布交易状况,不涉及商品买卖的时间、地域限制,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卖白衫、白叠布(即棉布)行,邻比廛间”可知,唐长安城内棉布交易普遍,说明棉布的产量和销量增加,故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棉布交易状况,而不是白话小说,故D项错误。5.B解析 材料反映出唐代造纸业的发展,与南方文化水平的提升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宣州产的宣纸”“浙东产的藤纸”“益州产的麻纸”说明手工业的地区特色明显,故B项正确;由材料内容不能推断造纸业是否为官府经营,故C项错误;材料中不同地区不同特色的纸都受到社会欢迎,表

18、明生产样式对社会需求的影响,故D项错误。6.A解析 题干主要论述了唐代王建在农村“草市”的所见所闻,说明当时的农村市场已经有所发展,故A项正确;题干谈及了“海商”,但是不能推出海上贸易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坊市界限被打破是在宋朝,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可知出现了区域间贩运贸易现象,但不能表述为“异常繁荣”,故D项错误。7.B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唐代在丝绸之路沿线城市设置军市,加强对军市的管理,维护西北地区的稳定,而不是鼓励西域商业发展,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行政对军事权力的制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出现了军、商签订契

19、约文书的现象,但不能说明商业性契约在当时已普遍存在,故D项错误。8.A解析 据材料“均田制下授田有定额”和“只有受田不足时才可以向私人买入”都说明限定土地数量,抑制兼并,故A项正确;据材料“均田制下授田有定额”可知材料主要论述的是授田的数量而不是赋税的多少,故B项错误;据所学可知,均田制下分配的是政府掌握的无主荒地,人口增长,政府可分配的土地会减少,故C项错误;均田制没有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故D项错误。9.A解析 由材料内容分析可知,曹魏屯田制下耕种者可以获得收成的4/10;西晋占田制下农民可分到不交租的占田;北魏均田制下农民可出卖一部分桑田;唐代均田制下永业田可传给子孙,一定条件下可出卖。由

20、此可知从曹魏到唐代,政府将农民所获得的土地福利逐步地制度化,故A项正确。曹魏屯田制至唐代均田制尽管土地属于国有,但耕种方式依然属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不同土地制度下农民的利益,与社会贫富差距无关,故C项错误;贵族和地主也可授田,因而授田法不会打击贵族和地主的利益,故D项错误。第9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主干知识梳理】1.三教合归儒2.齐民要术3.李白白居易王羲之女史箴图【考点深化探究】考点一1.(1)心态:对佛教流行的现象深感忧虑,极力提倡将儒家思想中孔孟仁义道德之说列为国家的正统学说,以抵制异端邪说的流传。实质:说明当时社会上出现儒、佛、道等思想进一步融合的趋势

21、。(2)这种说法具有片面性。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代儒学处于独尊地位的局面受到冲击,随着道教的兴起、佛教的盛行,儒学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儒学在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过程中始终在发展,儒学的传统并没有中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以及之后的隋唐儒学经过曲折的发展过程,成为上承两汉经学,下启宋明理学的重要发展阶段。2.C解析 材料绘画虽然属于佛教题材,但不能代表唐代社会佛教传播程度,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佛教题材在中国绘画中出现,反映出唐代中外文化交融加强,体现了佛教传播对中国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绘画属于佛教题材,不能反映社会政治状况,故D项错误。考点二盛唐时期,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

22、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中唐时期,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时期,诗风凝重忧郁,反映了唐朝衰败的社会现实。【高考链接突破】解考题考题1C解析 本题以唐宋、明代对柳宗元的评价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唐宋时期其“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据此排除B项;唐宋时期是从文学和思想两方面对柳宗元进行评价,D项“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的说法在题干中不能体现出来。柳宗元提出的一系列思想理论和文学主张富有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唐宋、明代对其评价的差异受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的影响,故

23、C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考题2A解析 “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说明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所以答案为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精耕细作与大土地所有制二者的关系,故B项错误;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的进步,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人地矛盾对耕作模式转变的影响,故D项错误。考题3B解析 本题以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图片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三国曹魏三体石经”,设问是“这三种字体反映了”。统一文字的努力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予以排除;汉魏时期,小篆基本被隶书所取代,故残片中刻有先秦古文、小篆等字体,无法体现当

24、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故C项错误;商朝时,汉字已形成完整的体系,故D项说法错误。这一时期三种字体的存在,只能说明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故答案选B项。考题4C解析 本题以唐太宗对书法的评价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不是一个帝王的好恶所能决定的,故排除A项;B项错在“不可超越”,书法艺术的发展是不断进步的;材料表明王羲之在书法史上地位确立的原因是其个人的书法造诣和时代的需要与选择,故答案为C项;D项的王朝更替在材料中无法体现。考题5C解析 本题以唐诗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可知,该诗描写了安史之乱中妻离子散的

25、悲哀。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孟浩然是初唐诗人,杜牧、白居易是晚唐诗人,都没有经历过安史之乱。故选C项。考题6C解析 本题以唐朝统治者对道教、佛教和儒学的认识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与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材料显示唐高祖因认为自己是老子后裔,规定道教第一、儒学第二、佛教第三;武则天为打击李氏皇族势力,令佛教地位高于道教;后来唐武宗大规模“灭佛”是剥夺寺院劳动力与财富。在此过程中,只有儒学的地位没有重大变动,最为稳固。故答案为C项。练经典1.C解析 材料中未涉及佛教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玄学以老庄思想为骨架”可知,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玄学推崇老庄和强调纲常礼教得出,其主

26、张无为与伦理名分结合,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天人感应”思想,故D项错误。2.C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佛教的政治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佛教的发展,而非儒学思想的发展,故B项错误;由材料“礼教有本乃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周孔即佛,佛即周孔”“行直何用修禅”可知,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佛教中国化的发展倾向,而非儒、佛、道三教合一,故D项错误。3.D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唐诗,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唐朝的对外交往,故B项错误;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故C项错误;李白的诗歌中透露出道家思想,杜甫的诗歌反映出儒生的政治理想,

27、王维的思想受到佛教的影响,这体现了唐朝三教合一的趋势,故D项正确。4.B解析 A项中“同步发展”说法绝对,故A项错误;题目中“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属于书法家,同时他们的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据此可知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C项,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而题目说的是作诗之人也同样擅长书法,与文人画不相符,故D项错误。5.C解析 根据“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缓则鸦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乍驻乍引,任意所为。或粗或细,随态运奇”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符合草书线条流畅和

28、任情放纵的特点,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6.B解析 材料只是说明隋代长安官音的形成,周代雅言已是官方语言,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汉音秦音”,表明“长安官音”是在融合了金陵雅音、洛阳雅音和南北朝官音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做法促进了地区交融与文化认同,故B项正确;材料与经济重心的南移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语言问题,与“强化了北方的政治中心地位”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单元整合(三)考题例证1B解析 礼部“采风使”的主要任务是去民间收集民歌民谣,故A项错误;“观地方吏治与民风”体现政府关注民情,故B项正确;文化建设内涵太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儒学,故D项错误。考题例证2B解析 据材料“按照权力分配的标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之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可知,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向隋唐时期的科举制转变,说的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属于中枢管理体制,故A项错误;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都是选官制度,故B项正确;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属于中枢管理体制,故C项错误;汉朝的察举制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