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谷五中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高一语文2020-3一、根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回答下列问题(每题2分,共16分)1.下列句子加黑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 居则曰:“不吾知也!” 居:平时B. 千乘之国 乘:兵车C. 因之以饥馑 因:趁机D.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比及:等到【答案】C【解析】【详解】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本题中,C项,句意为:接着把灾荒加在这国家上。因
2、,继续,接着。故选C。2.下列句子加黑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方法B. 夫子哂之 哂:嘲笑,微笑C.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俟:等待D. 舍瑟而作 作:起来【答案】A【解析】【详解】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本题中,A项,句意为: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方,道理。故选A。3.下列句子加黑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 冠者五六人 冠者:成年人,男子二十为弱冠B. 夫子喟然叹曰 喟
3、然:叹气的样子C. 吾与点也! 与:和D. 三子者出,曾晳后 后:走在后面【答案】C【解析】【详解】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本题中,C项,句意为: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与:赞成,赞同。故选C。【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众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莱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原文语境中,结合上
4、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4.下列几组句子加黑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 以吾一日长乎尔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B. 以吾一日长乎尔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C. 子路率尔而对曰 风乎舞雩,咏而归D. 千乘之国 夫子哂之【答案】C【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本题,A项,前句句意为: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
5、点。以,因为,表因果。后句句意为: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以,来,目的连词。选项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B项,前句句意为: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乎,比。后句句意为: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乎,语气词,呢。选项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C项,前句句意为: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而,表修饰。后句句意为: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而:表修饰。选项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D项,前句句意为: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中等国家。之,助词,的。后句句意为:孔子对他示以微笑。之代词,他。选项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故选C。【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
6、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 莫春者,春服既成B. 唯求则非邦也与
7、?C.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D. 异乎三子者之撰。【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察学习掌握通假字的能力。在翻译一个文言实词的时候,如果按照它的字面意思来解释,发现明显有悖于整个句子的逻辑或句意,那么它极有可能是通假字。A项,“莫”通“暮”,莫春:指农历三月。;B项,与,同“欤”,疑问语气词;C项,“希”通“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D项,没有通假字。故选D。【点睛】通假字有其规律,通假字和本字之间有一定关系,认识这种关系,有助于理解假义提高阅读能力。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代替“避”。(2)师者,所以传道事业解惑也。(马说)“受”代
8、替“授”。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食之不能尽其才(马说)“材”代替“才”,才能。3同声旁的“形声字”相互代替为长者折枝。(齐恒晋文之事)“枝”代替“肢”。4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通假(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蚤”代替“早”。(2)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以”代替“已”,停止。6.下列各句没有宾语前置句的一项:A. 居则曰:“不吾知也。”B. 何陋之有?C. 异乎三子者之撰D. 忌不自信【答案】C【解析】【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
9、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本题中,A项,平日说:你们是不了解我的。宾语“吾”前置;B项,有什么简陋的呢?宾语“陋”前置;C项,我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状语“乎三子者之撰”后置;D项,邹忌不相信自己。宾语“自”前置。故选C。【点睛】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一、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
10、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二、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三、倒装句式: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四、省略句式: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更普遍。7.下列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
11、A. 子路“率尔”言志的方式一点都不谦让,有违孔子“为国以礼”的思想;孔子的批评是委婉含蓄的,既保护了子路的自尊心又表现了自己的豁达。B. 曾皙的理想蓝图既符合儒家礼义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的心态,深深地打动了他,因而喟然而叹。这喟叹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构画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师生之间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与共鸣。C. 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D. 曾皙的出场不同于别的弟子,子路等人坦陈志趣时,曾皙一边聆听孔子
12、与他们的对话,一边悠然自得地鼓瑟,这一举动恰好反映了当时师生和谐对话的气氛。【答案】C【解析】【详解】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本题,C项,“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错误,彬彬有礼的是冉有。故选C。【点睛】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文章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
13、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A. 论语是记录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B.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开办私学的教育家。像“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等,都是他成功的教学经验。C. 孔子整理过的古籍有:诗、书、礼、易、乐、春秋,也即“六经”。D. 孟子是孔子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和颜回都是孔子当时的学生。【答案】D【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
14、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本题,D项,“他和颜回都是孔子当时的学生”错误,孟子是战国时期的人,与孔子相距近200多年,不可能与颜回都是孔子的学生。故选D。【点睛】复习时识记、积累大量的文学常识是解题的关键,而且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应考是十分必要的。介绍三种常用的记忆方法:1穿针引线法。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时间线穿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具体如下:韵文类: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
15、渊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明中叶唐宋派明末公安派清代桐城派。2联想记忆法。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比如记忆屈原:屈原离骚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李白、李贺。这样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3积累法。对于一些常识性知识,要加强梳理和记忆。如古代的“官职常识”“人物称谓常识”“文集命名常识”“科举常识”“地理常识”“古籍常识”等,可以将所有需要记忆的文学文化常识化整为零,分配在各个时间段里予以记忆。二、(每题2分,共14分)阅读齐桓晋文之事选段,回答下列问题。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
16、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9. 下列句子中加黑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御:抵御,抵挡B. 王见之,曰:“牛何之?” 之:去,到C. 何可废也?
17、以羊易之 易:替换D. 若无罪而就死地 就:然后10. 下列句子中加黑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 不识有诸? 诸:之乎?B. 是心足以王矣 王:称王C.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爱:吝惜D. 然,诚有百姓者 然:然而11. 下列句子中加黑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褊:狭小B. 彼恶知之? 恶:怎么C.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隐:怜悯D. 则牛羊何择焉? 择:选择【答案】9. D 10. D 11. D【解析】【9题详解】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18、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本题中,A项,句意为: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御:抵御,抵挡。正确。B项,句意为: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 之:去,到。正确。C项,句意为: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易:替换。正确。D项,句意为: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就,靠近,走向。错误。故选D。【1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本题,A项,句意为: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焉:句末语气词。诸:之
19、乎。B项,句意为: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王:称王。C项,句意为: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一头牛)。爱:吝惜。D项,句意为: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之:代词,他。后句句意为: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然:是的。错误。故选D。【11题详解】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本题中,A项,句意为: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褊:狭小。正确。B项,句意为: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
20、?恶:怎么。正确。C项,句意为: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隐:怜悯。正确。D项,句意: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择,区别。错误。故选D。【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众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莱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参考译文:(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21、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孟子)说:“可以。”(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那么既然这样,(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一头牛)。(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齐宣
22、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阅读选段,完成后面问题。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
23、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
24、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12. 下列句子中加黑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 今恩足以及禽兽 及 :到达B.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诸:之于C.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过:过错D. 权,然后知轻重 权:称一称1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B.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C.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D.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14. 下列文
25、中划线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A.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译:我不是吝惜钱财而用羊换掉牛的,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B.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译: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这就是夫子您说的吧。C. 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译: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因为不用目力;老百姓没有被爱护,是因为不肯施恩德。D.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译: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15. 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A. ”保民而王”是
26、孟子提出的中心论点,可见孟子认为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B. 孟子利用“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齐宣王“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C. 孟子用启发式解决了宣王心理上的疑难和矛盾,他告诉宣王只要有不忍之心,不用再做什么就能达到称王的目的。D. 孟子以精彩比喻说明了“不为”与“不能”的根本区别,指出齐宣王没施行仁政,并非“不能”,而是“不为”。这些比喻十分精当生动,体现了孟子长于比喻的特点。【答案】12. C 13. B 14. B 15. C【解析】【12题详解】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
27、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本题中,C项,句意为: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过,超过。故选C。【13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本题,A项,代词,这些,他的/代词,它;B项,用于主谓之间,取独/用于主谓之间,取独;C项,判断词,是/副词,才;D项,表原因/用来。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
28、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B项,“夫子之谓也”应翻译为“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故选B【15题详解】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本题,C项,“他告诉宣王只要有不忍之心,不用再做什么就能达到称王的目的”错误,孟子认为王天下的
29、关键在于行仁政,并非其它的什么也不用做。故选C。【点睛】文言文翻译六方法留、对、拆、增、删、调(1)留。古今意义相同、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保留不译。如:“晋侯、秦伯围郑”,“晋侯”、“秦伯”不译。(2)对。将单音节词对译成双音节词,有三种情况。原单音节词加前缀或后缀。如:“鼠度其无他技”,“鼠”译“老鼠”;“石之铿然有声者”,译“石”译“石头”。原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同义词。如:“不患贫而患不安”,“贫”译“贫困”,“安”译“安定”。原单音节词换成另一个双音节词。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译“荒年”。(3)拆。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有时是古汉语中两
30、个连在一起的单音词,译时不能以今度古,要拆开。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祖父”译“祖辈、父辈”。(4)增。增补句子省略成分或词语活用后新增内容。增省略成分。如:“黑质而白章”,译时补出省略的主语“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时补出省略的谓语“击鼓”;“则与斗卮酒”,译时补出动词的宾语“他”;“竖子不足与谋”,译时补出介词的宾语“你们”;“今以钟磬置水中”,译时补出省略的介词“在”。增活用后需要的内容。如:“吾从而师之”,译时加“把当作”;“吾妻之美我者”,译时加“认为”;“项伯杀人,臣活之”,译时加“使”。(5)删。一些无法译出的虚词(语气助词、表停顿、凑足音节)可删去。
31、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里的“之”、“也”不译。(6)调。古汉语中的倒装句子(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译时要调整到它应在的位置。“甚矣,汝之不惠”,译时谓语应回到主语后面,“你太不聪明了”。参考译文: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
32、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么想法。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齐宣王)说:“不相信。”(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
33、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年长者按摩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为年长者按摩肢体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子女做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
34、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又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还是说(大王)您使动用兵甲(发动战争),使大臣们陷于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三、(每题2分,共16分)根据烛之武退秦师,完成后面问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
35、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36、”亦去之。16. 下列句子,加黑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晋军函陵(军:驻扎)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犹:尚且)B.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C. 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 既东封郑 (封:边界)D. 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大)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17. 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B.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C. 舍郑以为东道主D. 敢以烦执事18. 下列各组句子加黒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 因人之力而敝之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B.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C. 若使
37、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D.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19. 下列句子中,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 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吴广以为然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A. B. C. D. 20.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 秦伯说,与郑人盟C. 失其所与,不知D.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21. 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B.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C. 夫晋,何厌之有?
38、(宾语前置)D. 以乱易正,不武。(被动句)22. 下列各句中的“其”不作代词理解的一项是:A.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B.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C. 失其所与,不知D. 吾其还也。2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A. 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B.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C. 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D. 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
39、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答案】16. C 17. A 18. C 19. D 20. A 21. D 22. D 23. A【解析】【16题详解】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本题中,C项,那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厌,满足;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并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平时要注意积累。解
40、答时要做到词不离句,看放入句中是否通顺。本题,A项,不利,古今义都指延缓,阻碍或制造更多困难。B项,行李,古义:出使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C项,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D项,执事,古义: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故选A。【18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本题,A项,凭借,依靠/接着、继续;B项,然而/既然这样;C项,如果/如果;D项,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兼词,于之。故选C。【19题详解】
41、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本题中,例句:是“以之为”的省略,意思是:把它作为。认为;“以之为”的省略,意思是:把它作为;认为;认为;“以之为”的省略,意思是:把它作为。故与例句相同。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察学习掌握通假字的能力。在翻译一个文言实词的时候,如果按照它的字面意思来解释,发现明显有悖于整个句子的逻辑或句意,那么它极有可能是通假字。A项,没有通假字。B项,“说”通“悦”,高兴。
42、C项,“知”,通“智”,明智。D项,共,通“供”,供给。故选A。【21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本题中,D项,以乱易整,不武,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故选D。【22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本题,A项,代词,指代“行李”;B项,代词,他的;C项,代词,自己的;D项,
43、语气词,还是,表商量。故选D。【23题详解】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本题,A项,“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错误,应该是从侧面。故选A。【点睛】古今异义的种类:1.词义的扩大。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2.词义的缩小。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
44、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3.词义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4.词义弱化。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5.词义强化。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6.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
45、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7.名称说法的演变。如:“目”现已换成“眼睛”,“寡”现已换。参考译文: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
46、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
47、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四、名著阅读(每题2分,共20分)24.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表明孔子的教学方法最恰当的一项:A. 启诱导发B. 循序渐进C. 因材施教D. 有教无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
48、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需要学生翻译句子,并理解句子含义。材料中文字“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说明孔子主张教人时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分别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这体现的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A、B、D三项含义与上述题意不符。故选C。25.“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A. 孔子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B. 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C. 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D. 孔子认为“
49、礼”和刑罚相对立的。【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需要学生翻译句子,并理解句子含义。句意为:孔子说:名份不正当,就无法说得顺理(理不直则气不壮);说话不能顺理(顺口),做起来就不容易成功;做不成事,礼乐的教化就不能兴盛;礼乐的教化不兴,单用刑罚,法律刑罚也不能用得恰当;法律刑罚用得不恰当,人民就会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了。“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说明礼乐是刑罚的前提,二者并非对立关系。故D错误。故选D。26.论语中每篇的题目基本上是按什么来命名的?( )A. 每篇的主题B. 每篇的开头两个或三个字C. 每篇第一章的主题D. 每篇中出现最多的词语【答案】B【解
50、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论语中每篇的题目基本上是按什么来命名”,然后回顾所学过的论语中篇目,看这些篇目是如何来命名的。如季氏将伐颛臾是以开头“季氏将伐颛臾”来命名,由此可知,应基本是按照每篇开头两个或三个字来命名。故选B。27.下面哪句话不是出自论语?A. 四海之内皆兄弟B.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C.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D.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答案】B【解析】【详解】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尤其要注意名家名篇、作者、朝代、主要人物、故
51、事情节等重点内容。B项,“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故选B。【点睛】习时识记、积累大量的文学常识是解题的关键,而且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应考是十分必要的。介绍三种常用的记忆方法:1穿针引线法。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时间线穿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具体如下:韵文类: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明中叶唐宋派明末公安派清代桐城派。2联想记忆法。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比如记忆屈原:屈原离骚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李白、李贺。这样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
52、3积累法。对于一些常识性知识,要加强梳理和记忆。如古代的“官职常识”“人物称谓常识”“文集命名常识”“科举常识”“地理常识”“古籍常识”等,可以将所有需要记忆的文学文化常识化整为零,分配在各个时间段里予以记忆。28.孔子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以下不属于此的名句A. 学而时习之B. 巧言令色C. 温故而知新D. 教学相长【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句子的能力,需要学生翻译句子,并理解句子含义。B项,“巧言令色”意思是好听的语言,美好的脸色。形容用花言巧语和谄媚的态度讨好于人。不是教学经验。故选B。29.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善用谐音,使人物的名字具有隐喻性。下列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
53、项是A.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四位贾府小姐,端庄善良,富有才华,却命运坎坷。她们的名字深寓着作者“原应叹息”的叹惋。B. 香菱原名英莲,生就眉心一点胭脂,后被卖入薛家,她不仅与人为善,而且灵巧好学,然而却历经劫难,命途多舛,真是“应怜”。C. 开篇出场的甄士隐与冷子兴,有“真事隐,假语存”之义,也就是真事隐去,假语存留,但是读者透过表象依旧能解其中味。D. 小人物的命名也别具匠心,例如:冯渊被薛蟠打死,有“逢冤”之意,娇杏“侥幸”嫁与贾雨村。人物命运一目了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名著的情节内容及手法的赏析的能力。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注意在平时的阅读中要把握小说
54、的情节内容、人物形象、手法特色、主题思想等,要养成细读文本的好习惯,要理顺清楚文本中人物的关系,小说手法的运用及艺术特色是重点要掌握的。开篇出场的甄士隐与冷子兴,有“真事隐,假语存”之义。人物安排错误,应该是“甄士隐和贾雨村”。故答案选C。30.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 黛玉初见宝玉,认为他是一个“顽童”,后来黛玉生气时宝玉仍不停地纠缠她,令她无可奈何。这更印证了宝玉确是一个像顽童一样心地单纯的人。B. 在宝黛初见时,黛玉说话谨慎小心,随着时光流逝,相处日久,黛玉与宝玉逐渐熟悉,说话不再小心翼翼,于是就不断与宝玉发生误会而争吵。C. 袭人见宝玉随身的东西被仆人抢走,便“笑”
55、着和他说话,表现出对宝玉的宽容与照顾,这与丫环们“笑”着通报宝玉回来时的心情是一样的。D. 贾母对宝玉的宠爱始终如一。当宝玉在她面前摔玉时,她说谎哄骗宝玉开心;当宝玉随父亲进大观园时,她也惦记宝玉,怕宝玉受到父亲责罚。【答案】D【解析】【详解】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尤其要注意名家名篇、作者、朝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重点内容。A项,“这更印证了宝玉确是一个像顽童一样心地单纯的人”错误,贾宝玉纠缠林黛玉说明他喜欢林黛玉;B项,“于是就不断与宝玉发生误会而争吵”错误,发生争吵不是因为熟悉了,而是两人
56、在一些观念上的不同;C项,“这与丫环们笑着通报宝玉回来时的心情是一样的”错误,袭人的笑表现的是宽容,丫鬟们“笑”着通报宝玉回来是一种礼法的要求。故选D31.下列对红楼梦中的女性人物,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王熙凤: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是贾府的实际施政者,最终却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下场。B. 林黛玉:绛珠仙草转世,性格孤高傲世,葬花吟中“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写出了她的悲剧人生。C. 薛宝钗:举止端庄,天资聪慧,博学多才,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修养,对文学、艺术、历史等都有广泛涉猎。D. 晴 雯:风流灵巧,口齿伶俐,自幼因父母娇生惯养,养成得理不饶人的性格。晴
57、雯撕扇的故事就写出了她的任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需要学生扩大阅读面,关注名著中主要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人生遭遇、与他人关系等,注意重要情节的转变。D项,“自幼因父母娇生惯养”错误,晴雯从小父母双亡。故选D。32.红楼梦中人物的居住环境往往与其性格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上面悬着一个匾额,四个大字,题道是怡红快绿抬头一看,只见金碧辉煌,文章闪灼。”这是率性多情、怜香惜玉的贾宝玉的住所怡红院。B. “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精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这是灵心惠性、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的住所潇湘馆。C. “及进了房屋,雪洞
58、一般,一色玩器全无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这是精明强干、阔朗豪爽的贾探春的住所秋爽斋。D. “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这是贞静淡泊、超然物外的李纨的住所稻香村。【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需要学生扩大阅读面,关注名著中主要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人生遭遇、与他人关系等,注意重要情节的转变。C项,“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这是薛宝钗的住所蘅芜苑。故选C。33.红楼梦是一部文化、思想内涵丰富的文学巨著,下列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多暗示性文字,如女
59、娲炼石的神话预示了男女主角的爱情悲剧;太虚幻境中的“金陵十二钗”册子判词暗示了贾母贾宝玉王夫人等人的命运结局。B. 大观园中的建筑风格多与人物特点有关。怡红院富丽堂皇,彰显了宝玉在贾府的特殊地位;蘅芜苑朴素淡雅,暗合宝钗不事张扬的性格。C. 林黛玉初进贾府时,从下轿到进入内室后的一举一动,都遵循着贵族之家的礼仪,符合内外上下有别、长幼尊卑有序的等级规范。D. 宝玉认为黛玉从不用“仕途经济学问”一类的话劝说自己,与宝钗、湘云等人有本质区别。这说明宝黛两人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需要学生扩大阅读面,关注名著中主要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人生遭遇、
60、与他人关系等,注意重要情节的转变。A项,“太虚幻境中的金陵十二钗册子判词暗示了贾母贾宝玉王夫人等人的命运结局”错误,是暗示了黛玉、宝钗、王熙凤等人的结局。“女娲炼石的神话预示了男女主角的爱情悲剧”有误,应该是“木石前盟”的神话预示了男女主角的爱情悲剧。故选A。五、(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乃往见子楚,说曰:“吾能大子之门。”子楚笑曰:“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吕不韦曰:“子不知也,吾门待子门而大。”子楚心知所谓,乃引与坐,深语。吕不韦曰:“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窃
61、闻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适嗣者独华阳夫人耳。今子兄弟二十余人,子又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即大王薨,安国君立为王,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子楚曰:“然。为之奈何?”吕不韦曰:“子贫,客于此,非有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适嗣。”子楚乃顿首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注:庶孽孙:不是正妻所生,姬妾所生的子孙适嗣:嫡嗣,正妻所生或长子,继承人。3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质于诸侯 做人质B. 车乘进用不饶 饶恕C. 吕不韦贾邯郸 做买卖D. 此奇货可居 囤积35. 下
62、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子贫,客于此, 做门客B. 窃闻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 宠爱C. 子楚曰:“然。为之奈何? 是这样,对D. 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 侍奉3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子又居中,不甚见幸 看见B. 即大王薨,安国君立为王 假使C. 请以千金为子西游 介词,拿D. 子不知也,吾门待子门而大。 你,对对方尊称37. 下列文中划线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 )A. 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你姑且先在自己的门前自大,竟敢在我的门前自大!B. 子楚心知所谓,乃引与坐,深语。子楚心知吕不韦所言之意,就拉他坐在一起深谈。C. 则子毋几得与长子
63、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那你也不要指望能同你长兄和早晚都在秦王身边的其他兄弟们争太子之位啦。D. 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如果实现了您的计划,我愿意分秦国的土地和您共享。38. 对原文理解错误的是( )A. 子楚是个不受秦王重视的王子,如果没有遇到吕不韦,他可能永远没有出头之日。B. 吕不韦很同情子楚,他只想帮助这个落魄王孙得到王位,从没有想过自己的利益,可是子楚是个知恩图报的人。C. 当时在秦国,最有可能当上国王的是安国君。D. 吕不韦想利用大量金钱帮子楚先做太子宠爱的华阳夫人的儿子。【答案】34. B 35. A 36. A 37. A 38. B【解析】【34题详解】此题考查考
64、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本题中,B项,车辆马匹、费用开销都不富裕。饶,富裕,富饶。故选B。【35题详解】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本题中,A项,您资财贫乏,客居在此。客,客居。故选A。【36题详解
65、】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本题中,A项,您又排行居中,不太受宠爱。见,表被动。故选A。【3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A项,“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翻译为:你姑且先光大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
66、吧!故选A。【38题详解】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本题,B项,“吕不韦很同情子楚,他只想帮助这个落魄王孙得到王位,从没有想过自己的利益”错误,吕不韦是个很有经济头脑和战略眼光的人,他以商人的敏锐触觉发现了子楚身上隐含的巨大利益。故选B。【点睛】为了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考生需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二要注重平时积累。文言知
67、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三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做高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四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5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力。参考译文:子楚是秦国王室庶出别支的孙子,作为人质在诸侯国家,所以车辆马匹、费用开销都不富裕,居所处境相当窘困,很不得志。吕不韦到邯郸做生意,看见子楚而怜惜他,说“这真是稀罕的宝货,可以存积着卖大价钱”。于是他就前去拜访子楚,对他游说道:“我能光大你的门
68、庭。”子楚笑着说:“你姑且先光大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 吕不韦说:“你不懂啊,我的门庭要等待你的门庭光大了才能光大。”子楚心知吕不韦所言之意,就拉他坐在一起深谈。吕不韦说:“秦王已经老了,安国君有机会立为太子。鄙人听说安国君宠幸喜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但能够决定选立谁为嫡子继承人的只有华阳夫人。如今您兄弟二十多人,您又排行居中,不太受宠爱,所以长时间当人质住在诸侯国家。一旦大王去世,安国君继立为王,您就没有机会能够跟长子及其余儿子早晚在父王面前争夺当太子了。”子楚说:“是这样。对于这种情况怎么办?”吕不韦说:“您资财贫乏,客居在此,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奉献给双亲和结交宾客。
69、我吕不韦虽然也资财贫乏,但请让我用千金作资本使您西游秦国,以孝敬安国君和华阳夫人,促成他们立您为嫡子继承人。”子楚立即叩头而拜说:“您的计策果真如愿,就请让我与您共同分享秦国。”六、(每空1分,共19分)39.在横线上填写原句: (1)在十二章中,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2)在十二章中,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_,_。(3)在十二章中,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_,_。(4)在十二章中,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这句话就是:_,_。(5)在十二章中,孔子赞同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
70、巷,_,_。(6)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_:“_。”这句话可以看出来。(8)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9)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道:“比及三年,_,_。”【答案】 (1). 学而不思则罔 (2). 思而不学则殆 (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4).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 逝者如斯夫 (6). 不舍昼夜 (7). 三军可夺帅也 (8). 匹夫不可夺志也 (9). 人不堪其忧
71、 (10). 回也不改其乐 (11). 浴乎沂 (12). 风乎舞雩 (13). 咏而归 (14). 夫子喟然叹曰 (15). 吾与点也 (16). 为国以礼 (17). 其言不让 (18). 可使有勇 (19). 且知方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罔、殆、忧、沂、雩。【点睛】如何快速背诵课文:首先背诵前自己要规定时间,把课文多读几遍;然后分读第一句话5到10遍,直到会背,用同样方法读下一句背下一句
72、,第二句背过时要和第一句连背,以此类推连句成层,连层成段,连段成篇,背完整篇课文;最后对不够熟练和容易出错地方多下功夫。背诵时不要死记硬背,要边背诵边思考,直到琅琅上口,滔滔不绝,一气背完的地步。只有这样,书上的营养才能变成自身的力量。七、作文(40分)40.根据要求写作。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国政府积极应对,层层防控,精准施策;全国人民听从指示,停止流动,遵守防疫制度措施;全国各地医务人员集结驰援武汉,不惧牺牲,不怕艰苦,勇敢逆行。十天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就建成使用,方舱医院也迅速完成,中国速度让人惊叹。各种物资源源不断涌向武汉,社会各界捐款捐物,出人出力,默默付出,无声守护。海外华侨从世界各地
73、向祖国输送防疫物资;国际的支援也是阵阵暖流,“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我国用两个月控制了疫情肆虐,疫情下中国的凝聚力震惊了世界,中国力量、效率和责任担当震惊了世界。多少可歌可泣的人物,多少让人泪目让人振奋的事件让人永远铭记。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写一篇作文,自拟题目,自定立意,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答案】【范文】千灯共燃守一城,华夏齐心撼乾坤今之春节黯淡冷清,病毒肆虐神州大地,暂失了鞭炮声鸣,车水马龙,欢声笑语;今之春节举国沸腾,中华儿女守望相助,齐心战“疫”,阑珊处仍灯火通明。国土茫茫,河山犹在,殷忧启圣,多难兴邦。中华民族饱经沧桑,受岁月洗礼而生生不息,倘若阴阳倒转,也定扭转乾坤
74、:不曾忘昔日洪水滔滔,我们胼手胝足共释水患;不曾忘非典黕黕,我们众志成城共治病疫;不曾忘汶川之震,我们携手站起重建家园;而今病疫卷土重来,我们自当举国击之,心同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一排排御毒网,一道道万人墙,既过年关,也过难关,共克时艰,同舟共济。一座不垮的大厦,必有坚实栋梁,一个危难的国家,必有扶国脊梁。昔四海升平之时谈笑风生的人们,在阴霾袭来之际亦挺身而出:君可见钟南山耄耋之年临危受命,抵“疫”济世尽显国士无双;君可见李文亮尽忠职守鸣哨至逝,肺腑先声尽显真理辉光;君可见中国医者逆行再战舍己为人,一袭白衣尽显灵魂红妆他们何尝不知疫情危艰?何尝不知血浓于水?何尝不知生死攸关?明知疫毒险,偏
75、向疫区行,一封封请战书摁满红手印,一个个逆行背影秉着赤诚心,他们再一次诠释了责任与担当,让我们再次见证初心与使命。越是千钧一发之际,越见布衣青衫之伟大,越是沧海横流,越见人民力量之磅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何为赢之底气?何为赢之信心?何为赢之决心?一份份捐款,一叠叠口罩便是底气,一盒盒年夜饭,一个个点赞便是信心,“雷火”奇迹、国际援助便是决心。这是中国规模、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也有国际共识,在疫情面前,非有旁观者,更无局外人,我们同国共呼吸,共砥砺,你我皆是紧密相联的命运共同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在疫情防治前,举国上下表现出高度的同心同德,
76、辟谣工作有序开展,知识传播不断推进,坚持全国一盘棋,服从党的指挥,同时间赛跑,同病魔对抗,邻里与帮,患难相恤,戮力同心则无爬不过的山,心手相牵则无跨不过的坎。春天已来,待疫散消,江城樱花会再次绽放,邀我们共赏,美好生活会如期而至,你我再次靥开笑颜。执笔望苍穹,竟无语凝噎。万众合归,道义所蕴。“道”于科学真理,“义”于温情人心,我们应理性清醒,寄送祝福,驱瘟克疫,待海晏河清。青山风雨共孤城,白衣烛照暖人情,千灯共燃守一城,华夏齐心撼乾坤。【解析】【详解】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
77、切不可偏题。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审题】这是一道社会热点型材料作文题。针对新冠疫情,材料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国积极面对,共抗疫情的情况。国家层面:极应对,层层防控,精准施策;全国人民层面:听从指示,遵守措施;医生:积极驰援,勇敢逆行;医院在建,物资涌入,各界齐心协力。同时,海外华侨输送物资;国际支援成为阵阵暖流。正因如此,我国才能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控制疫情。学生只要围绕中国力量、中国效率、人民担当、医生奉献等角度都是切题立意。【立意】众志成城,共抗疫情;致敬“逆行者”;中
78、国担当;大爱中华;一线奋战和最严举措诠释中国担当;中国战“疫”,大国担当;中国担当铸就“心长城”。【结构】千灯共燃守一城,华夏齐心撼乾坤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全文语言凝练精美,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热情和必胜信心,充满了抗疫一线英雄的敬仰,传达出华夏人民众志成城的坚韧和顽强。开篇引入疫情,然后写中华民族多难兴邦,同舟共济:钟南山、李文亮、无数逆行者人民力量磅礴:一份份捐款,一叠叠口罩便是底气,一盒盒年夜饭,一个个点赞便是信心,“雷火”奇迹、国际援助便是决心。最后以“青山风雨共孤城,白衣烛照暖人情,千灯共燃守一城,华夏齐心撼乾坤”结尾,铿锵有力,呼应论点。【素材】1. 疫情面前,跨越时空的“中国温度”情
79、暖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连日来,从政府到民间,从物资援助到技术合作,都传递着同舟共济的“中国温度”。比如,在运往法国的物资上,就写着“千里同好,坚于金石”和雨果的名言“UNISNOUSVAINCRONS(团结定能胜利)”。一句句凝练着人类文明与智慧的寄语,一股股跨越山海的人间暖流,构筑起了洋溢着“中国温度”的“心长城”。2.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趋势,中国在打赢自身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助长世界各国团结合作,向韩国、日本、伊拉克等国捐赠急需医疗物资;与100多个国家、1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分享疫情防控和诊疗方案等多份技术文件;向世界卫生
80、组织捐款2000万美元用于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由国家卫健委和中国红十字会共同组建的抗疫医疗专家组一行9人,携31吨医疗物资抵达罗马,驰援意大利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同一天,面对着塞尔维亚、西班牙、菲律宾三国求援,中国只说了一个字“帮”。中国与世界的“青山一道、同担风雨”诠释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的传统美德;中国与世界双向互动,相互支持,诠释着新时代肩负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谛。3.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磨难,压不垮英雄的肩膀,只能让铁肩膀、宽肩膀挺得更加坚强有力。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多次听取汇报,作出重要指示,引领中国上演了以非常
81、之“役”迎战非常之“疫”、以关键抉择应对关键时刻的雄壮活剧。当疫情的发展已经证实存在人传人和医务人员感染,疫情传播呈扩散甚至加快蔓延趋势的危急关头,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1月25日农历正月初一,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对加强疫情防控作出全面部署,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分类指导各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4.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5.疠瘴烈,仁心抬望霜晨月。霜晨月,一身风尘,白衣胜雪。荆楚城下行人戒,华夏众志瘟神灭。瘟神灭,炎黄皆悦,残阳如血。6.茫茫云海浩无边。
82、天与谁相连。舳舻万里来往,有祷必安全。7.春愁难遣强看山,病瘟惊心泪欲潸。千万万赤心同一哭,来日红烛重相见。8.瘟神虐龟蛇,空街冷雨萧,唯见白衣日渐憔,雷火朝天啸。望眼樱花芬,真武荡魔来,黄鹤复临衔疫去,抚琴伯牙台。【点睛】材料作文准确审题立意的方法: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八、41.卷面整洁,书写工整大方。(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