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原卷版) WORD版无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9393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原卷版) WORD版无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6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原卷版) WORD版无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6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原卷版) WORD版无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6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原卷版) WORD版无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6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原卷版) WORD版无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16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原卷版) WORD版无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16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原卷版) WORD版无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16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原卷版) WORD版无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16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原卷版) WORD版无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高频考点解读】 (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 (4)王安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 【热点题型】题型一 古代中外重要的社会改革 例1、(2015山东文综,47)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睢、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提分秘

2、籍】综合分析中国古代改革的特点 (1)从政治角度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都涉及政治制度改革。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重建,如废分封,推行县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孝文帝改革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和考核制度,任用汉族地主为官,更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政治制度,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王安石变法很少涉及政治制度变革,这由时代背景决定。 (2)从经济角度看,三次改革都涉及经济举措。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制度、农业、商业政策以及经济衡量计算单位等,本质上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特点,有助于政治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耕作方式的特征;而王安石变法从富国角

3、度出发,改革赋役制度,重视农业,兴办水利工程,加强市场流通管理等,目的是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农民阶级与封建国家的矛盾,以达到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3)从军事角度看,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进行军事改革,商鞅变法军事改革本质目的是为了强兵,达到争雄和称霸天下的目的;王安石变法的军事改革虽然也是为了强兵,但更侧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 (4)从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方面,三次改革都有所涉及。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强调加强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的措施是汉化政策的体现;王安石变法对教育进行改革,从科举制度入手,达到整顿吏治的目的。 题型二 考查相似或不同时期中

4、外改革的比较例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

5、、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提分秘籍】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影响下五次改革的特点 (1)欧洲宗教改革:形式上是反对天主教的教义和教会组织,实际上是对现有的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反抗,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一个特殊阶段,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建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教会的要求。它为西欧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6、,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建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教,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2)俄国1861年改革:以沙皇为代表的统治集团迫于形势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继彼得一世改革后,俄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步骤。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特别是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俄国改革后,步履艰难,矛盾重重。 (3)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进行殖民地国家的改革。从性质上看属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改革。改革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虽然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但是主要侧重于军事工业。改革使埃及迅速崛起,摆脱殖民统治。但是由于专制独裁、对外扩张,埃及

7、改革最终失去群众基础而失败。 (4)日本明治维新: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在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的前提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并迅速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5)中国戊戌变法: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救亡图存的改革运动。改革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自上而下进行。由于民族危机的严重和资产阶级力量的相对薄弱,改革昙花一现。但改革所起的社会启蒙作用是深刻的,戊戌文化遗产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题型三 运用改革的原则及规律考查教材未涉及的内容 例3、(2015课标全国,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

8、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作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

9、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 【提分秘籍】评价改革的原则及改革规律性的认识 (1)评价改革的原则 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

10、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规律性认识 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

11、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 【高考押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梭伦)拒绝了穷苦农民重新分配土地的要求,而是采取政策为丧失土地的农民安排其他职业,如从事贸易和其他工作。他大力推动货币的使用和商业的发展从此,雅典的货币、陶器和橄榄油充斥地中海地区,雅典的财富迅速增加,贫困不复是阿提加平(注:即雅典地区)上的主要问题。周洪祥雅典民主与梭伦经商考材料二(商鞅变法)按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或十万顷的标准,以县为单位计算出土地总面积,除去山泽道路邑居,其余的耕地按良田一夫百亩的标准授予农民。田昌五等秦汉史僇力本业,耕织

12、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赋税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史记卷68商君列传(1)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内容中农商政策的主要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政策对两国政治体制产生的影响。(2)分析两国形成不同政策的自然地理因素。据此并结合第(1)问谈谈你对改革成功原因的认识。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材料二商鞅变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个方

13、面来弱民,通过弱民使国家崛起。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愚民、辱民和穷民。秦国是怎么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是如何解决三个“低下”、一个“落后”的。(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实现“愚民、辱民和穷民”。(3)上述材料反映出商鞅变法的基本理念是什么?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孝文帝没有不顾一切社会条件和人事条件去强制推行改革,而是大玩技巧,迂回曲折。在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上非常巧妙地让反对派就范、别无选择地朝着预定的目的地前进。材料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论,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

14、,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1)材料一中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改革的哪项措施最能证明这一观点?(2)请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位史学家的观点加以评述。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冬十月丁未,诏曰:“朕承乾在位,十有五年。每览先王之典,经纶百氏,储畜既积,黎元永安。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魏书高祖纪上材料二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王安石(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为了解

15、决上述问题,北魏孝文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作用如何?(2)依据材料二回答,商鞅是如何保证新法顺利推行的?结合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谈谈他是如何化解改革阻力的?5.王安石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但它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有待品评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青苗法者,不过一银行之业耳,而银行之为业,其性质乃宜于民办而不宜于官办:但使国家为之详定条例,使贷者与借者交受其利而莫能以相病,而不必直接与人民相贷,则其道得之矣。在当时,人民既无有设立银行之能力,而举国中无一金融机关,而百业坐是凋敝。荆公能察受敝之原,而创此法以救治之,非有过人之识力而能若是耶? 梁启超王荆公材料二王安石变法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言不足

16、恤”的大无畏精神,力求把变法革新进行到底。他的变法手段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王安石变法是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关于“青苗法”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青苗法”的积极作用。(2)据材料二,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内容的核心。(3)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可以从王安石变法中获得哪些改革启示?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宋初统治者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动乱的隐患远未消除。内有武臣拥兵自重,掣肘皇

17、权,外有契丹重兵胁边,伺机进犯;二是急需充实和调整各级统治机构,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和各项事业。为了应付当务之急和谋求久安之策,宋初统治者确定了“尚文抑武”的治国方略。宋初统治者在政权建设和各项事业中需要大批统治人才,尤其需要重用和补充大批文职官员。还有,宋初形成的新旧贵族仍有很大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影响,借选士制度来摧毁和消除新旧贵族家庭垄断官员的隐患并建立有利于巩固专制政治的官员晋升制度,是统治者必然的政治诉求。宋初在继承隋唐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确定殿试制度,提高录取后的待遇,完善科举考试的程序(如“封弥、誊录”诸法),使宋代科举呈现出一派新的气象。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

18、持变法,在其建议下宋神宗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下令废除诗赋、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摘编自王炳照北宋的科举制度改革及其历史启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科举制改革的目的。(2)比较北宋初期和中期的科举制改革,指出王安石改革科举制的特别之处。分析其实际效果。7德国是宗教改革的故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

19、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材料二路德并未采取步骤把他的肯定命题(注:九十五条论纲)散布民间。他只邀请学者来辩论以及显要者来阐释,但别的人暗暗地把肯定命题译成德文并交给报界。不久它们便成了德意志人的话题他(路德)形容自己像一个人黑夜在一间古老教堂尖塔上攀登盘旋的楼梯,在漆黑中他伸出手臂平衡自己,他的手抓到一条粗绳,立时钟声大响,使他大吃一惊。美罗伦培登这是我的立场马丁路德传记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路德想要“平衡自己”,却“立时钟声大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源于德国的

20、社会条件。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沙皇政府终于在1861年开始了国家经济结构的重大转变。但是,沙皇政府明显地将改革作为摆脱统治危机、维护自身利益的手段,而不是主动地体察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张建华改革与革命:俄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结合史实,说明俄国是“在1861年开始了国家经济结构的重大转变”。(2)相比于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是如何“主动地体察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919世纪以来,埃及、日本、中国等都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钱乘旦再论世界近代史的主线是现代

21、化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 000人左右。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1)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埃及、日本、中国改革的共同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明治维新不是由于社会内在的成熟而引起的革命,而是由于外部压力所产生的立足于民族主义的“文化革命”。一位

22、被恢复权力的年轻天皇的诏书被用来加强服装、发型的变化以及法律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新的学校制度的创立,西方音乐、文学和会计的采用,以及新银行、新工厂的建立,与一支近代军队、一部宪法和一个新的政治秩序的建立同时并进,都是革命的目的。美弗兰克吉布尼明治:一次文化革命(1)据材料,概括明治维新的特点。(2)日本明治维新是“由于外部压力所产生”,俄国1861年改革某种程度上则主要是由于“社会内在的成熟引起的”,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2015年是马关条约签订120周年。在马关条约谈判期间,中国代表李鸿章和日本使节伊藤博文之间曾有过以下谈话:伊藤:十年前,我在天津时曾同大人(李鸿

23、章)谈过改革问题,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件事情得到改变或改进呢?为此我深感遗憾。李:先生,当时听你谈论此事,不胜钦佩,而且,我对先生您在日本有力地改变你们的习俗,以致达到现在的水平,也十分羡慕。可是,我国的事情受传统束缚太深,我简直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行事。伊藤:根本的问题在于每个国家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费正清评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1)中国的事情“受传统束缚太深”在维新变法运动期间有何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并分析其效果。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治政府刚成立时,参与维新的功臣多是些三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充满对欧美社会的美好憧憬,决心把西方的一切从物质到精神到规范制度统统搬进日本正如伊藤博文在启程之初草拟奉命使节要点中所写:要把“超越我东洋”的“欧美各国之政治制度、风俗教育、营生守产”等“开明之风,一概移入我国,使我国民迅速进步,达到同等化域”。钱乘旦寻找现代化的楷模:论明治维新的失误材料二昔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舰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梁启超变法通议(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治政府改革的目标。(2)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和日本学习西方的异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