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内蒙古北师大集宁附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9224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北师大集宁附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北师大集宁附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北师大集宁附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北师大集宁附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北师大集宁附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北师大集宁附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北师大集宁附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北师大集宁附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北师大集宁附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北师大集宁附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北师大集宁附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北师大集宁附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北师大附中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卷面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命题人:顾云红 审题人:李燕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卷 阅读题(72分)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人为什么会迷路? 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确定方向寻找路径并不是什么难事,以金黄地鼠为例,即使把它的双眼蒙上,并七拐八转地带到一个远离巢穴的地方,它还是能够找到回家的路,并且以直线路径“飞奔”回家。鹅、蟾蜍以及

2、蜘蛛也都表现出类似的本领。然而,人类的寻路本领远不及这些动物。在一项测试中,研究人员让被试者蒙上眼睛,从起点走到终点,再返回起点。但是,没有一个被试者的表现令人满意,他们不是走过了,就是没走到。看来,现代人的导向能力天生就很差。研究人员发现,当人在回想回家的路时,人脑海马区的某种神经元放电剧烈。这说明,人脑具有专管导向能力的神经元,而且,这些神经元的位置与在大鼠、猴子和金鱼大脑海马区中发现的类似。既然如此,为何人们还会迷路呢?研究人员测试被试者在虚拟迷宫中的导向能力。迷宫中布满了“捷径”,似乎通过这些“捷径”可以很快到达目的地,稍微掌握点几何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些“捷径”其实是“陷阱”,根本

3、无法到达目的地,但是,被试者却义无反顾地掉进“陷阱”。这项测试表明,人在判断方向时,几乎不考虑几何学知识,而是通过路牌指引回家的路。即使依靠建筑,我们也只是参照建筑告诉我们该左转还是右转,全然不理会这些建筑的空间分布。早期人应该也是通过几何学知识定义周围世界、判断方向所及,但是,随着人脑的逐步开发,脑袋里储存的经验越来越多,推理能力越来越强。慢慢地,人类逐步丧失了这种精确的导向能力,而是通过推理和经验,通过建筑和路牌,寻找回家的路。早期人大都以游牧生活为主,居无定所。居住地相对空旷,周围世界几乎一成不变,要不就是沙漠,要不就是雪原,根本没有路,又何来的建筑?后来,世界被划分国家、城市、地区、街

4、道,有了公路,有了建筑也有了路牌。为了找到回家的路,人们绘制出地图;为了找到自己的位置,人们发明了全球定位系统(GPS)。现在,人们以各种工具为自己指引方向。但是,麻烦在于,与动物精确计算方向和距离的导向能力不同的是,通过周围环境的标记或各种工具来指引方向容易出错,从而完全迷失方向。人类的导向能力与动物的相差甚远。不过,尽管我们经常迷路,但我们某些方面的寻路本领并不差。我们也许走出商店后忘记回家的路,却能遨游互联网;我们或许会在丛林里迷失方向,却能登上月球。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惋惜丧失的精确导向能力,而应该珍惜我们获得的丰富的生活空间。为了生存,人类与其他动物一样,都在时刻锻炼自己的能力,无论是

5、失去还是获得,我们都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繁衍生息。(选自科学画报2010年第1期,有删节)12 下列表述不属于人类迷路原因的一项( )A、人类的寻路本领远不及金黄地鼠、鹅、蟾蜍以及蜘蛛等动物。B、人在回想回家的路时,人脑海马区的某种神经元会剧烈放电。C、随着人脑的开发,人类逐步丧失了精确的导向能力。D、人类是通过周围环境的标记或各种工具来指引方向的。2、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在确定方向寻找路径方面,现代人的能力天生就很差。B、人类只是通过路牌或建筑物来判断方向,而从不考虑几何学知识。C、人类精确的导向能力是随着人类经验的增加和推理能力的增强而逐步丧失的。D、“尽管我们经

6、常迷路,但我们某些方面的寻路本领并不差”一句中两个“路”的含义并不相同。3、 根据文中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金黄地鼠、鹅、蟾蜍等动物的实验可以证明,动物的能力比人强,它们都不会迷路。B、早期人通过几何学知识判断方向,说明早期人的感觉比现代人更敏锐。C、地图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出现,导致人类判断方向的能力退化。D、作者认为,人类精确的导向能力的丧失是自然选择作用之下的一种结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贺,字长吉,郑王之孙也。七岁能辞章,名动京邑。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未信,曰:“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

7、有不识之理。”遂相过其家,使赋诗。贺总角荷衣而出,欣然承命,旁若无人,援笔题曰高轩过。二公大惊,以所乘马命联镳而还,亲为束发。 贺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公为著讳辩一篇。后官至太常寺奉礼郎。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旦日出,骑弱马,从平头小奴子,背古锦囊,遇有所得,书置囊里。凡诗不先命题,及暮归,太夫人使婢探囊中,见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上灯,与食,即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非大醉吊丧,率如此。 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绝云翰墨畦径,时无能效者。乐府诸诗,云韶众工,谐于律吕。尝叹曰:“我年二十不得意,一生愁心,谢如梧叶矣。”忽疾笃,恍惚昼见人绯衣贺

8、赤虬腾下,持一版书,若太古雷文,曰:“上帝新作白玉楼成,立召君作记也。”贺叩头辞,谓母老病,其人曰:“无上比人间差乐,不苦也。”居倾,窗中勃勃烟气,闻车声甚速,遂绝。死时才二十七,莫不怜之。李藩缀集其歌诗,因托贺表兄访所遗失,并加点窜,付以成本。弥年绝迹。乃诘之,曰:“每恨其傲忽,其文己焚之矣。“今存十之四五。杜牧为序者五卷,今传。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信然。贺天才俊拔,弱冠而有极名。天夺之速,岂吝也耶?若少假行年,涵养盛德,观其才,不在古人下矣。今兹惜哉! (选自唐才子传李贺) 注郑王:李亮,唐高祖李渊的从父,隋朝时任海州刺史,高祖武德初年封郑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

9、一项是(3分)A 贺总角荷衣而出,欣然承命,旁若无人 承:接受B 贺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 举:推荐、选用C 老子曰:“其进锐者退速。”信然 信:果真、的确D 若少假行年,涵洞养盛德,观其才,不在古人下矣。 假:授予、给予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李贺有才华的一组是(3分)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未信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所得皆惊迈,绝云翰墨畦径,时无能效者平头小奴子,背古锦囊,遇有所得,书置囊里每恨其傲忽,其文己焚之矣上帝新作白玉楼成,立召君作记也A B C D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李贺是唐朝宗室后人,人长得纤瘦,手脚很长,但非常聪明,写字飞快,七

10、岁诗文便震动京城。B 韩愈、皇甫湜读了李贺的作品,不相信他只有七岁,直到李贺梳总角发穿荷叶衣出来,他们才大惊。C 李贺写诗崇尚奇异的风格,完全摆脱了通常诗家的常规,当时无人能够仿效,其乐府诗常被谱成唱曲。D 作者详细记叙李贺充满神奇色彩的病死过程,是要借天妒英才的说法凸显李贺出类拔萃的天赋。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6分)译文: (2)非大醉吊丧,率如此。(4分)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御街行 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

11、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8、有人认为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句写得极妙,请简要分析它营造了怎样的意境。(5分) 9、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1) ,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2)出师未捷身先死, 。 (杜甫蜀相)(3)小楼一夜听春雨,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4)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 (5)五更鼓角声悲壮, 。(杜甫阁夜)(6)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7)

12、昆山玉碎凤凰叫, 。(李贺李凭箜篌引) (8)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乙 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大师 聂鑫森 上午九点钟的时候,八旬著名山水画家黄云山,正坐在画室的大画案前用紫砂壶啜着茶,目光却移动在一张铺好的四尺宣纸上,于下笔之前,构思着一幅深山行旅图。门铃小心翼翼地响了。过了好一阵,门铃再一次响起,透出一种急迫的心情。 黄云山重重地放下紫砂壶,他急急地走出画室,穿过客厅,猛一下把门打开了。站在门外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陌生汉子,风尘仆仆,右手提着一个旅行袋,左手拿着一幅折叠着的没有装裱的画。 黄云山问:“你找谁?

13、” 来人彬彬有礼地向他鞠了一躬,说:“您是笔樵先生吧?” 黄云山很意外,来人居然知道他的名字,便点了点头。 “笔樵先生,我叫秋小峦,是一个乡村教师。我从外省一个偏远小县来到北京,只是为了了却父亲秋溪谷的一个心愿。他也当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也在业余画了一辈子的山水画,对您又极为倾服。不久前因病辞世时嘱咐我:无论如何要携画去京请笔樵先生法眼一鉴,看此生努力可否白费,回来后在坟前转告我,我也就可以闭目于九泉之下了。”秋小峦说得极快,为的是怕耽误黄云山的时间。黄云山有些犹豫,像这样上门求教求画求鉴定的人太多了。他年事已高,实在是没有精力应付了。 “笔樵先生,十九年前,也就是1978年,我父亲行将退休,

14、县教育局组织老教师进京参观。他多方打听到您的地址并找到这里来拜访,恰好您外出讲学,便留下一封信交给了尊夫人。” 黄云山“呵”了一声,似乎有点印象,又似乎一点印象也没有。他把一只手习惯地扶住门框,依旧没有请客人进屋的意思。 “您放心,我不进您的家,只想耽误先生几分钟,请您看一看这张画,我也就可以向死去的父亲作个交代了。” 秋小峦的眼圈红了,眼角有泪光闪烁。 “好吧。”黄云山为秋小峦的孝心所感动,脸上有了笑意。 他接过那张折叠好的画,缓缓地打开,是一幅用积墨法画出的楚山春寒图,苍苍茫茫,云烟满纸,繁密处不能多添一笔,却能做到不板、不结、不死;在最浓墨处也能分辨出草、树、石的层次,称得上是大气磅礴,

15、浑厚华滋。 黄云山激动起来,大声说:“恕老朽怠慢,请进!” 他们一起走进画室。 黄云山问:“除了此画,还有吗?” “旅行袋里还有二十余幅,其他的都在家里。” “待我净了手、焚香,我要好好看看你父亲的大手笔。国有颜回而不知,我深以为耻!”黄云山净了手,又擦拭干净,忙给秋小峦沏上一杯茶,再寻出一个铜香炉,插上一根点着的檀香。 满室芬芳。 黄云山足足看了两个小时,然后长叹一声,说:“能得积墨妙处的有明末清初的龚贤,现代画家中,就要数黄宾虹和你父亲了。可惜这两位也都先后过世,悲哉!悲哉!从你父亲的用纸上,可看出他生前生活的窘困,而从画面上又看出他的豁达乐观和淡泊名利,我辈惭愧!” 他们坐下来亲切地交谈

16、。黄云山问的很细,诸如秋溪谷的身世、师承、生活、读书秋小峦虔诚地一一回答。 黄云山说:“你一定要进京来为你父亲办一个遗作展,他是一个进入美术史的人物,是真正的大师。我给你写几封引荐信,让我的老友们开开眼,别高踞北京以为天下无人。费用、场地、新闻发布会,我们来安排,不用你操心。” 然后,他站起来,向秋小峦鞠了一躬,说:“一是谢谢你的孝心,为了尊父的嘱托,不远千里而来;二是请你原谅我的失礼,差点与一位大师的作品失之交臂。”秋小峦忍不住大声恸哭起来。 看看壁上的挂钟,十一点了。秋小峦慌忙站起来,揩干泪,说:“笔樵先生,我该走了!” “不忙,在此午餐!” 两个月后,“秋溪谷先生遗作展”在北京的美术馆举

17、行,观者如堵,好评如潮。在众多记者和名流参加的学术讨论会上,黄云山真诚地对秋小峦说:“我愿以我平生的一幅得意之作,交换你父亲的任何一幅小品,以便时时展读,与他倾心交谈!” 掌声如雷鸣般响起来。 (选自2009年第3期小说选刊)(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以“大师”为线索,主要写了一个已故民间绘画大师被发现,其遗作被推出的过程。B.小说开头写门铃小心翼翼地响起,表现秋小峦拜见黄云山时谨慎礼貌的心理。C.“国有颜回而不知,我深以为耻!”的意思是说,黄云山先生认为,我们国内有一个像颜回一样闻名的大师秋溪谷,他竟然不知道,感到很羞耻。D.小说写黄云山观画时净手焚香的细节,

18、表达他对画作的珍视和对绘画作者的敬重之情。E.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2).结合上下文,请你简要说说“满室芬芳”的意思和作用。答: (3).请简要分析黄云山先生给秋小峦鞠躬后秋小峦恸哭的原因。答: (4).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写这篇小说的意图,你认为我们应从主人公黄云山先生身上学些什么?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永远中国心 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就职大典上曾经说过这样一句震撼天下亿万人们心灵的话语:“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什么。”这句话在时时刻刻以祖国利益为重的香港金利

19、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曾宪梓先生的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曾宪梓曾饱受旧中国内忧外患之苦,此生此世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祖国的繁荣昌盛,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所以,他怀抱赤诚爱国之心,要为自己的国家分忧解难,为振兴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而作出应有的一份贡献。毕竟“众人拾柴火焰高”嘛!七十年代中期,曾宪梓创立金利来并在香港站稳了脚跟。他首先以投石问路的方式向家乡梅县的华侨大厦赠送了两部汽车。那一天,曾宪梓怀着激动的心情,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受到故乡人民的热烈欢迎。当曾宪梓怀着复杂的心情,看到经历文化大革命后,家乡的工厂、学校和民居已变得破烂不堪,乡间学校的数目还不如解放前的时候多时,忍不住热泪盈眶。

20、想到自己深受祖国培育之恩,但却未能留在国内参加经济建设,心里更是觉得十分难受,一种儿子对深爱的母亲未尽天职的惭愧之情油然而生。曾宪梓从此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要创造更多的财富,为祖国的经济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从1977年开始到1994年这十几年来,在家乡以及全国各地的捐资总额已经超过二亿三千万元,捐赠的大小项目超过二百项,为祖国经济的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曾宪梓常对人们说:“解放前我的家里很穷,从小被人瞧不起,小学毕业后就没有机会读书了,新中国成立后,我才有机会重返校园。我就是靠着国家的助学金才得以顺利读完中学、大学的。所以,我要尽职尽责地回报祖国、回报家乡。”1977年,曾宪梓给母校东山中学

21、捐建了第一座在当时首屈一指的教学大楼。从那时候起,曾宪梓就规定自己每年要按实际能力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解决各种难题,开始每年五十万以上,以后每年逐年递增,从一百万、三百万、五百万、一千万他决心这样一路捐赠下去。他希望在有生之年实现自己多年的理想,帮助振兴祖国的教育事业。1992年12月20日,由曾宪梓捐资一亿港元、与国家教委合作设立的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在北京宣告成立。“基金会”将奖励内地的优秀教师,其中主要侧重于师范院校的教师。 曾宪梓多年来在为祖国和家乡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同时,更为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诚挚的爱心。他觉得只有体魄强健的民族才有可能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于是,曾宪梓利用家乡“足

22、球之乡”的优势,投资兴建足球场,捐资举办足球邀请赛,资助各大足球队外出比赛。热爱足球的曾宪梓不仅仅只局限于对中国足球事业的关注上,对于中国的整个体育事业,他都不遗余力地倾注了他的满腔热情。无论是洛杉矶奥运会还是汉城奥运会,曾宪梓都亲自设计、亲自选料,制作出数千条绣有中国奥委会会徽的深红色优质领带,赠送给中国体育代表团。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满载而归,获得辉煌的成绩,名列世界第四,曾宪梓兴致勃勃地给每一位荣获金、银、铜牌的运动员以及教练员、工作人员发放巨额奖金。1992年12月22日,曾宪梓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布,他决定出资发起“金利来、银利来偕百家名店支持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大型活动

23、。曾宪梓说:“我们可以挺直腰板,向世界宣布:中国有条件、有能力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 曾宪梓说:“祖国和家乡是生我、养我、育我成长的地方,祖国有恩于我,我必须终身回报祖国。只要金利来不破产,曾宪梓不死,我对祖国的回报就不会停止。” 曾宪梓,一个将自己的躯体、灵魂、金钱、乃至生命与中国的繁荣昌盛、中国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人,似乎随时都可以为他的祖国喷洒满腔热血。在今天这样一个功利社会里,曾宪梓的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高风亮节,是所有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共同的骄傲。中国,响当当、亮堂堂的中国,正在以不可估量的凝聚力走向崛起、走向腾飞的中国,应该为成功地拥有和培养出这样杰出、这样忠心的儿子而自豪。

24、 (节选自夏萍曾宪梓传)(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错误的两项是(5分)( )A曾宪梓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传统的道德规范里最首要、最核心的二字就是“忠孝”,也就是对国家要忠诚、对家乡人要孝悌。“中国”这两个字,在曾宪梓的心中有着很重的分量。B曾宪梓对家乡的捐助是多方面的。在家乡投资建厂,是帮助家乡人民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而资助体育事业的目的则完全不同,是为了维护中国人民的尊严,是比物质层面更高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C曾宪梓也知道,靠他一个人是不能拯救整个中华民族的。但如果通过个人的努力,影响和团结众多的人一道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出力,那么这种的力量就非同小可了,中华民族赶超世界先进民

25、族也就为期不远了。D曾宪梓以拳拳赤子之心,倾力回报祖国的高风亮节、大义之举,与当今社会某些人利欲熏心、唯利是图形成鲜明对比,是所有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共同的骄傲。E. 记述重要人物,特别讲究客观、真实、准确。本文没有采用总分总结构方式,而是全文都采用对照式结构,将曾宪梓在“解放前家里很穷,从小被人瞧不起”的悲惨遭遇和解放后在香港创业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2)请指出本文从哪几个方面论述曾宪梓先生对祖国的回报的,并简要分析。(6分) (3)简析曾宪梓先生的心路历程。(6分) (4)有人说,曾宪梓如此大规模的捐资,不否认有爱国心,但更主要的目的还是巧妙地做商业广告,因为他毕竟是企

26、业家。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谈谈你的观点。(8分) 第卷 表达题(78分)五、语言文字运用(18分)13、下列各项中,划横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杨玉环的花容月貌非常张扬地一闪,顷刻之间,皇宫里所有的宫娥嫔妃都黯然失色!诗人用非常夸张的手法,反衬出杨玉环的倾城倾国之貌。B.楼下那一棵海棠花已经完全凋谢,成全了她那婉转绝美的败落,桃李春风的美艳,竟是如此短暂!C.蓝色是凡高晚期作品的主要色调,这种颜色上的转变正是他虚无缥缈的精神世界的真实表现,与他早期以黄色为基调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D.这对夫妻因战乱而相互分离,本指望着比翼连枝、白首偕老,谁料想竟是殊途阻隔,老境凄凉。14.下列各句中

27、,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长恨歌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B.作为湘君的姊妹篇,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C.元嘉三大诗人之首的鲍照生于乱世,身份地位极其卑微,但他才高八斗,志可凌云,功名之心尤其强烈,森严的门第观念与其远大的理想抱负形成了尖锐的矛盾。D.杜甫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他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15.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排序与衔接最

28、恰当的一组是( ) 。 , , , 。唐诗,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开放时期的唐代社会生活的文学纪录 是他们的心理素质、情感幻想和思维方式的折射 是人们在面对经济、生活、边疆战争、羁旅游宦、纯真友谊、缠绵情爱、优美风光时种种精神状态的结晶 是当时中华民族各族人民丰富多采的生活感受和复杂曲折的思想历程的反映 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 A. B. C. D. 16、下面一段文字中,引用或化用了不少诗词名句,请指出它们是哪首诗词中的名句,作者是谁。(任写三句即可)(6分) 就在那个遥远的时代,秦民们曾一千次地吟咏过的那条河,白霜与芦花茫茫;魏武曾挥鞭遥指过的那片海,秋风正共洪波澹澹;我们将在边塞再听“秦时明月汉

29、时关”的久远浑响,我们将到荒原重温“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兴衰无常;让“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叹息使我们也“怆然而涕下”,令“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傲啸也激起我们“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赤壁大江东去,那尚未销蚀的铁戟被大浪淘出,问英雄安在?楚天千里清秋,那在少女的红巾翠袖上留下泪痕的豪杰,已身老沧州!杨柳岸边,晓风残月凄然相送;春花秋月,自古人生长恨水长东答:(1)_ (2)_ (3)_ 17阅读下面一则寓言,用一个精炼而深刻的语句总结寓意。(不超过20个字)(3分) “告诉我一片雪花的重量。”一只知更鸟问一只野鸽,野鸽回答道:“微不足道。”“那么让我来讲一个不平常的故事。”知更鸟说道,“我

30、飞落在一棵冷杉的树枝上,紧挨着树干,这时候下雪了,小瓣小瓣的雪花缓缓降落。我无事可做,于是就数起飘落在我栖息的树枝上的雪花,确切的数字是141254。当有一片你所讲的微不足道的雪花落在树枝上的时候,树枝折断了。”说完,知更鸟便飞走了。鸽子沉思了一会儿,自言自语道:“兴许只差一个人的力量,和平就会来临。”答: 六、作 文(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此岸是自己的,彼岸是别人的。 此岸是熟悉的,平淡无奇;彼岸是陌生的,神秘新奇。 此岸是现实,彼岸是理想。 我的此岸,你的彼岸。 今日的彼岸,明日的此岸 请以“此岸与彼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参考答案1、B从原文第三段“人脑具

31、有专管导向能力的神经元,而且,这些神经元。的类似”可知该句并非“人会迷路”的原因。2.从原文第四段“几乎不考虑几何学知识”可知,该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3.【试题解析】说法太绝对感觉比现代人更敏锐“缺乏依据,文章说明的只是动物的”“导向能力”比人类的强。因果倒置,人类是“为了找到回家的回路”才绘制地图,发明定位系统的。4、B(应当解释为“参加科举考试)5、C(句描绘李贺相貌,说其写字很快;句描述李贺平时很勤奋,句写李贺表哥自述,因嫉恨李贺傲慢,烧掉他所搜集到的李贺诗文)6、B(韩愈、黄埔湜不相信的不是李贺的年龄,而是不相信只有七岁的李贺能写出这样奇妙的诗文)7、(1)如果是古人,我们也许不知道

32、;是今人,哪里有不认识此人之理。 (2)除了喝酒大醉,参加丧礼,李贺通常都是这样。参考译文:李贺,字长吉,是郑王李亮的玄孙。李贺七岁时就会写诗作文,名震京城。韩愈、皇甫湜读了他的作品,感到很稀罕,却不相信,说:“如果是古人,我们也许不知道;是今人,哪里有不认识此人之理。”于是二人共访李贺家,让李贺当场作诗。李贺梳总角发穿荷叶衣从内室出来,很高兴地接受命令,他旁若无人,拿笔就写,诗题叫高轩过。韩愈、皇甫湜二人大惊,就用自己乘坐的马命李贺骑上,并骑而还,亲自为李贺束发。李贺之父名叫李晋肃,所以李贺不能去考进士,韩愈为此写了一篇叫讳辩的文章。李贺后来官至太常寺礼郎。李贺外貌纤细瘦小,双眉相连,手指细

33、长,字写起来很快。他白天出门,骑着瘦弱的马,后面跟着个剃着光头的小仆人,身背古锦做的袋子,碰到自己想出了诗句,就写下来放在袋子里。李贺凡要作诗,都不先写出标题。到晚上回家后,李贺的母亲就让婢女掏袋子里面,见到写的诗句很多,就生气地说:“这孩子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点上灯,让李贺吃饭,李贺就从婢女手中把写的诗句拿过来,研好墨,叠好纸,把这些零散的诗句补足成一些完整的诗。除了喝酒大醉,参加丧礼,李贺通常都是这样的。他的诗十分崇尚奇异的风格,结构犹如花草,片片都有文采,所得诗句都高迈惊人,完全摆脱了通常诗家的常规,当时无人能够仿效。李贺所作的那些乐府诗,被宫廷的乐工们谱上曲来演唱。李贺曾叹息说:

34、“我二十岁不得志,一生忧愁,心就像梧桐叶一样凋谢了。”他忽然病重,恍恍惚惚在白天见有个穿红衣服的人驾着红色的龙车腾空而下,手持一板文字,像上古时代的篆文,他对李贺说:“天帝新建成了白玉楼,立即召你去写篇记文。”李贺磕头推辞,说自己母亲年老多病。那个人说:“天上比人间更快乐,一点儿也不苦。”过了一会儿,窗户里烟气滚滚,听见龙车声疾速驰去,李贺就断气了。他死时仅二十七岁,无人不为之痛惜。李藩想编集他的诗歌,于是托李贺的表哥访求李贺被遗失的作品,并请他加以整理,就付给了李贺 表哥有关的费用。但李贺的表哥一年多不见影子。到找到他责问时,这位先生说:“我常常恨李贺傲气十足,瞧不起比人,我已把他的诗文都烧

35、了。”李贺保存到今天的诗文不过十分之四五,杜牧作序的李贺集五卷,流传至今。老子后所:“那些进取急切的人,他们后退同样迅速。”这话一点儿不假。李贺天赋出众拔群,二十岁声名酒至于极点,上天夺走其性命如此迅速,难道是上天太吝啬了吗?如果稍微宽限他经历的年岁,使他能修养心性品德,看他的才能,成就应当不在古人之下啊。如今真是令人痛惜啊!8、 此句描写寒秋时节夜晚,秋叶纷纷坠地的景象,营造了寂寥悲凉的意境,体现了作者孤寒处境的感受。9、这首词上片从夜静叶落写起,极写远空皓月澄澈之境,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出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愁情。文学类文本阅读11(1)

36、答案:AC解析:A.小说是以黄云山对“陌生汉子”的感情变化为线索;C.“像颜回一样闻名”错,原意是说国内有这样一个像颜回一样默默住在僻壤民间的真正大师。(2)答案:“满室芬芳”表面意思是满屋子飘满浓郁的焚香之味;深层意思是满屋都飘散着秋溪谷先生绘画的墨香。(意思对即可)其作用是承上启下,即内容上由接受鉴定画作转到欣赏推崇画作,情节上由故事发展转向故事高潮,感情上由对画作的接纳转到珍爱,由对画家的“相识”发展到敬重。(意思对即可)(3) 原因有三:一是被黄先生的真诚所感动;二是想到“父亲”的遗作终于能被绘画大师所认可并向外推介而高兴;三是为“父亲”过早去世,看不到他的画作在北京美术馆展出而遗憾。

37、(能写出两点就可)(4) (4)意图:歌颂主人公黄云山倾力向世人推举已故民间绘画大师及其艺术珍品的高风亮节。对一些凭借环境优势而自傲自大、孤陋寡闻的艺术家进行善意的批评。歌颂像在秋小峦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尽孝传统美德。呼吁艺术家眼睛向下,向民间学习,发现并珍爱民间艺术家及其艺术珍品。(能答出三点即可)学习:助人为乐的精神。虚怀若谷,眼睛向下的艺术品格。不惜降低自己身价推介民间艺术家,珍藏民间艺术珍品的精神。敢于批评绘画界不正之风的正直品格。(答出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四、实用类文本阅读题12、(1) B、E(5分,对一项给2分)(B “而资助体育事业的目的则完全不同”错误,原文“他觉得

38、只有体魄强健的民族才有可能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E“本文没有采用总分总结构方式”错误,本文采用总分总结构方式,总叙分叙:经济、教育、体育总结。本文有对比的内容,没有段与段之间的对照式结构)(2)经济、教育、体育三方面。略加展开即可。(6分)(3)解放前家里很穷,被歧视,辍学(内心痛苦)新中国成立后重返校园,读完中学、大学(心存感激)七十年代创业成功,开始回报祖国、回报家乡(知恩图报,或:希望民富国强)(6分。要求指出心理感受)(4)a不同意。祖国富强,人民富裕是他的最终目的,不是贪图金钱。b同意。言之成理即可。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B(春风桃李:比喻学生受到良师的谆谆教诲;A倾

39、城倾国:比喻女子美貌;C虚无缥缈:形容虚幻渺茫,不可捉摸;D比翼连枝:比翼夫妇亲密不离。)14.D(暗换主语,将“他”删去。)15.C(先总说,然后按照唐诗内容的主次关系加以分说。)1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蒹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折戟沉沙铁未销”杜牧赤壁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楚天千里清秋”“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英雄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7例一:坚持不懈的点滴积累方能出成果。例二:量变到一定程度总会产生质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