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古诗文阅读(4)一、(2010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娶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鬐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尝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之下。逾日,女至向池
2、,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即遍历人家捕
3、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玉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略有删节)【注】赪:红色。郁栖:粪土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A.均译作“于是”。B.第一个“而”表修饰,第二个“而”表转折。C.第一个“以”是动词,“认为”;第二个“以”是介词,依照
4、,按照。D.第一个“为”表被动;第二个“为”是动词“成为”。答案:A【参考译文】南方人传说,在秦汉之前,有个姓吴的洞主,当地人就叫他吴洞。他娶了两个老婆,其中一个老婆死了,留下一个女儿叫做叶限,从小温柔贤惠,能用金线做出华美的衣服,吴洞非常宠爱她。几年后,吴洞也死了,叶限被后母抚养,后母对她不好,喜欢羞辱她,不是让她到高山上砍柴,就是去深潭边汲水。叶限有次打水的时候得到一尾鱼,两寸来长,红色的脊鳍,金色的眼睛,(叶限很喜欢,)就小心地把鱼喂养在自己的脸盆里。 鱼长得很快,换了好多容器盛鱼,很快盆里就容不下它了,叶限就把它放到后院的池塘里。叶限每天都把节省出的一些饭食投进去。这尾鱼在叶限过去的时
5、候,就会游到岸边,露出头来,其他人过去就沉在水底。她的后母察觉了这件事,每次到池塘边偷看,总是见不到鱼。就骗叶限说:“你最近累了吧,我为你做了件新衣裳。”于是脱下她的旧衣服藏了起来。然后又让她到很远的一个泉水那里去汲水,来回有上百里路。(等她走后,)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那鱼浮了上来,就立刻被她砍死了。鱼已经长到一丈多长,后母把鱼烹饪了,(吃过的人都说)从未尝过这么鲜美的鱼肉,后母把吃剩下的鱼骨藏在了粪土堆里。到了第二天叶限才回来,她到池塘边上,可再也见不到鱼了,于是跑到野外,悲伤地哭泣。忽然有人披散着头发,穿着粗布衣服从天而降,告诉她:“你别哭了,你
6、的鱼被你母亲杀死吃掉了!骨头扔在粪坑里,你回去把骨头取出来藏好,需要什么只管向它祈祷,都可以如愿的。”叶限照着做了,果然吃的穿的想要什么都能够得到。到了洞节的时候,后母(带着她自己的女儿)去,让叶限在家里看守门户。叶限(也很想去,)就等她们走远了,穿上翠鸟羽毛编织的衣服,金丝线做成的鞋子跟着去了。后母的女儿认出了叶限,就告诉她母亲:“那个人很像姐姐。”后母看了也很怀疑。叶限察觉出来,赶忙匆匆地赶回去,却丢了一只鞋子,被洞人得到了。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吴姓的这个洞在海边,不远的地方有个很大的海岛,岛上有个叫做陀汗的国家,兵力强盛,统治着附近几十个海岛,面积达到
7、几千海里。洞人于是把那只金线鞋子卖到陀汗国,(买的人认为是奇异的东西,献给了国王。)国王得到了鞋子,让左右下人试穿,脚小的穿着,鞋子还小了一寸。于是下令全国所有的妇人都试穿,也没有合适的。那鞋子轻得像羽毛,踩在石头上也没有声音。 陀汗王猜测那个洞人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到鞋的,于是拘禁并拷打他,最终也不知鞋是从哪里来的。 国王就认为这鞋是谁丢在路边的,于是到各洞的各户人家搜查同样的鞋子,如果有女子能穿上鞋子的,就回来报告。(很快就在叶限后母家里找到了。)陀汗王让家里的人挨个试穿,只有叶限穿着非常合适。然后叶限又穿上翠羽衣,穿上鞋子拜见国王,叶限此时美得就像天上的仙女。这才把所有的事都说给国王,陀
8、汗王带着叶限和鱼骨回去了。后母和她的女儿都被飞石打死了,洞里的人可怜她们,就挖了个石坑把她们埋起来,之后取名为“懊女冢”。国王把叶限带回国后,封为第一夫人。有一年,国王起了贪念,求鱼骨给他宝玉,得到无数珠宝。结果第二年,再求鱼骨,什么也得不到了。国王就把鱼骨和那些求来的珠宝一起埋到了海边,打算以后需要的时候再启用。后来,陀汗国有叛军作乱,国王决定动用珠宝。结果一晚上的时间,埋藏的地方就被海潮淹没了。二、(2011年芜湖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胡孝子传刘大櫆孝子胡其爱者,桐城人也。生不识诗书,时时为人力佣,而以其佣之直奉母。母中岁遘罢癃之疾,长卧床褥,而孝子常左右之无违。自卧起以
9、至饮食、溲便,皆孝子躬自扶抱,一身而百役,靡不为也。孝子家无升斗之储,每晨起,为母盥沐、烹饪、进朝馔,乃敢出佣。其佣地稍远,不及炊,侧出勺米付邻媪,而叩首以祈其代爨。媪辞叩,则行数里外,遥致其拜焉。至夜必归,归则取母中裙秽污自浣涤之。孝子衣履皆敞垢,而时致鲜肥供母。其在与佣者之家,通肉食即不食,而请归以遗其母。同列见其然,而分以饷之,辄不受。平生无所取于人,有与之者必报。母又喜出观游,村邻有伶优之剧,孝子每负母以趋,为藉草安坐,候至夜分人散,乃复负而还。时其和霁,母欲往宗亲里党之家,亦如之。孝子以生业之微,遂不娶,惟单独一人,竭力以养终其身。母陈氏,以雍正八年病,至乾隆二十七年乃以天年终。盖前
10、后三十余年,而孝子奉之如一日也。母既没,负土成坟,即坟旁,挂片席而居。凄伤成疾,逾年癸未,孝子胡其爱卒。赞曰:今之士大夫,游宦数千里外,父母没于家,而不知其时日;岂意乡里佣雇之间,怀笃行深爱之德,有不忍一夕离其亲宿于外如胡君者哉!胡君字汝彩,父曰志贤。又同里有潘元生者,入自外,而其家方火,其母闭在火中。元生奋身入火,取其母以出,头面皆灼烂。此亦人之至情无足异;然愚夫或怯懦不进,则抱终身之痛无及矣。勇如元生,盖亦有足多者,余故为附著之。【注】罢癃:瘫痪不能起床。一说是背部疾病,腰曲而背隆起。溲(su)便:此指大小便。溲,小便。爨(cun):烧火煮饭。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
11、是()A.B.C.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项,都是副词,才。A项,介词,替,给/动词,做。C项,介词,拿/连词,表目的。D项,介词,从/介词,在。答案:B【参考译文】孝子胡其爱,桐城人。一辈子没读过书,常给别人做雇工,拿自己的工钱来奉养母亲。母亲中年患瘫痪之病,长卧在床,而孝子常常侍奉在左右,从无违背。从寝卧起身,乃至吃饭喝水、大便小便,孝子都亲自服侍,一人做多样事,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做的。孝子家无一斗米的储备,每天早上起床,先为母亲洗漱,做好早饭呈上去,然后才敢出门做工。他做工的地方离家稍微有点远,来不及做饭,就拿出一勺米交给邻家老妇,磕头请其代为做饭。
12、邻家老妇不让他磕头,他就走到几里之外的地方,再磕头远远拜谢。孝子晚上一定会回家,回家以后就把老母脏污的衣服拿过来洗干净。孝子自己的衣服鞋子都很破旧,却时常买鱼、肉等新鲜美味的东西给母亲吃。他在雇主家,如果吃饭时有肉,就不吃,而请求带回家给他的母亲。一同做工的人看到他这样,就要分肉给他,他总是不接受。他一生从不主动向别人要东西,有人馈赠他东西,他一定回报。母亲又喜欢出外走走,邻村有艺人表演戏剧,孝子每次都背着母亲前去,安坐在草席上观看,等到夜深人散,才背着母亲回家。如果天气晴好,母亲想去亲戚家或邻里走一走,孝子也一样来回背着她。孝子因挣钱少,于是不娶妻,独自一人,竭尽全力奉养母亲。母亲陈氏,从雍
13、正八年生病,到乾隆二十七年去世。前后三十多年,孝子侍奉她如同一日。母亲去世后,孝子背土做坟,并在坟旁盖草屋守丧。他悲伤过度,以致生病,一年以后,孝子胡其爱也去世了。赞语说:现在的士大夫,在几千里之外的地方做官,父母在家里过世了,竟然不知道他们去世的时间;没有想到的是,在乡里的雇工之中,竟然有像孝子胡其爱那样怀着笃行深爱的品德,一天都不忍离开亲人的人!胡其爱,字汝彩,他的父亲名志贤。同乡有个叫潘元生的人,从外面回来,他的家刚好遭受大火,他母亲困在火中。潘元生奋不顾身地冲入火中,抱着母亲出来,而自己的头脸都被大火烧伤了。这也是人深爱其母的表现,不足为怪。然而有些愚昧的人或许因为怯懦而不敢冲进去,则
14、会终身遗憾,后悔也来不及!像潘元生那样勇敢的人,也是值得赞美的,我于是在这里附带记录他。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张佶字仲雅,本燕人,后徙华州渭南。初名志言,后改焉。父昉,殿中少监。佶少有志节,始用荫补殿前承旨,以习儒业,献文求试,换国子监丞。曹州民有被诬杀人者,诏往按之,发奸。伏,冤人得雪。道中,通判陕州,再部送刍粮赴灵武,就改国子博士。咸平初,擢为陕西转运副使,赐绯鱼。至延安,遇夏人入寇,亲督兵击败之。三年,徙西川转运副使。时诏讨王均,以馈饷之荣迁虞部员外郎。贼平,分川峡为四路,以佶为利州路转运使。荐其武干者,召还,授如京使、泾原钤辖兼知镇戎军。徙麟府路钤辖,夏人来寇,佶率兵与战,
15、亲射杀酋帅,俘获甚众,余党遁去。诏书褒之,赐锦袍、金带。景德中,徙益州钤辖,加宜州刺史,迁文思使。佶御军抚民,甚有威惠,蜀人久犹怀之。大中祥符四年,会秦州李濬暴卒,上语近臣曰:“天水边要,宜速得人。”马知节称佶可任,上然之,遂改左骐骥使,就命知秦州。至州,置四门砦,开拓疆境,边部颇怨。又临渭置采木场,戎人不之争,移帐而去。佶不甚存抚,亦不奏加赉赐,边人追悔,引众劫掠,佶深入掩击,败走之。议者又欲加恩宗哥、立遵等族,以扼平夏,佶请拒绝之,事具吐蕃传。朝廷始务宁边,以佶轻信易事,徙邠宁路钤辖。论曰:自古盛德之世,未尝无边圉之患,要在得果毅之臣以扞御之。契丹入寇,审玉、继宣,拔陷将于重围之中,固有余
16、勇,佶、煦宣力西南,勤干威惠,亦皆可取。济、旦以孤城扞强寇,援绝战死,一代死事之表表者,其可泯诸?(节选自宋史张佶传)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推断能力。C项,均为介词,从。A项,前者为介词,依靠;后者为连词,表目的。B项,前者为助词,的;后者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前者为副词,表反问;后者为副词,表商量语气。答案:C【参考译文】张佶,字仲雅,本来是燕国人,后迁居华州渭南。起初名字叫张志言,后来改成张佶。他的父亲张昉,是殿中少监。张佶年少时就有志向,起初由于父祖有功而做了殿前承旨,因为他通晓
17、儒家学说,便向朝廷献上文章求试,结果换任国子监丞的官职。曹州有个被诬陷杀人的百姓,张佶奉诏前去查办这个案件,揭发隐藏未露的坏人。坏人被抓到了,蒙冤百姓的冤情得以洗刷。至道年间,任陕州通判,两次率领部下运送刍粮到灵武,接着改任国子博士。咸平初年,被提升为陕西转运副使,被赏赐绯鱼。到了延安,遇到夏人侵犯边境,他亲自率军队击败敌人。咸平三年,调任西川转运副使。当时皇帝下令讨伐王均,张佶依靠督运军需的功劳而升任虞部员外郎。王均叛乱被平定后,(朝廷)把川峡分为四路,张佶做了利州路转运使。有人举荐张佶,说他有军事才能,皇上召张佶回来,任命张佶为如京使、泾原钤辖兼管理镇戎军。后来调任麟府路钤辖,夏人侵犯边境
18、,张佶率兵与敌人作战,亲自射杀敌人将帅,俘获了很多人,剩余的敌人逃跑了。皇帝下诏书褒奖张佶,并赏赐给他锦袍、金带。景德年间,调任益州钤辖,加封宜州刺史,升任文思使。张佶治理军队安抚百姓,很有威望和恩惠,蜀地人过了很长时间都还在怀念他。大中祥符四年,恰逢秦州李濬突然去世,皇上对近臣说:“天水是边区重镇,应该快速找到人来治理。”马知节推荐张佶前去赴任,皇帝答应了,于是任命张佶为左骐骥使,兼任秦州知府。张佶到任后,设四门寨,开拓疆境,边境的部族都非常怨恨。张佶又在靠近渭河的地方设置采木场,戎人没有争抢这个地方,迁移营帐离去。张佶不加以存恤,也不奏报朝廷给予赏赐,边境的部族都非常后悔,带领众人抢劫掠夺
19、,张佶深入敌军,乘其不备袭击了他们,边境的部族失败后逃跑了。有人想通过对宗哥、立遵等族施恩的方法,来控制平夏,张佶请求拒绝他们的建议,事情详细写在吐蕃传里。朝廷开始想使边境安宁,认为张佶轻信易事,调任邠宁路钤辖。议论说:自古德化兴盛之世,未尝没有边境忧患,关键在于能有果敢坚毅的大臣来捍卫抵御。契丹入侵,审玉、继宣,从重重包围之中攻陷敌军,他们本来就有勇气,张佶、张煦致力于西南边境,勤勉有才干,都有一定的威望和恩惠,他们也都是可取的。济、旦用孤城抵御强大的敌人,因后援断绝而最后战死,一代代为国事而死的杰出的人,难道是可以泯灭的吗?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青霞先生文集序茅坤青霞沈君,由锦
20、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会宣、大数告警,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
21、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故人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襄,来请予序之首简。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以下,其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蕡之对疑于亢。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
22、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子谨识之。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选自古文观止)【注】馘(u):指左耳。阃(kn)寄:托以阃外之事,即委任重要军职。荐绅:缙绅。古代高级官吏的装束。亦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辨析判断的能力。此题的考查形式与我们“考点透析”中的第二种情况相同。所选文言虚词都是选文材料中的,这种题型较另一种类型难度高。C.均为连词,表
23、目的,来。A.助词,用于形容词之后,表状态;连词,表转折。B.介词,相当于“于”;语气词,表反问。D.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答案:C【参考译文】沈君青霞,以锦衣卫经历的身份,上书抨击宰相,宰相因此非常痛恨他。正在竭力罗织他罪名的时候,幸亏皇帝仁慈圣明,特别减轻他的罪责,把他流放到边塞去。在那段时期,沈君敢于直谏的美名已传遍天下。不久,沈君就拖累着妻子儿女,离家来到塞上。正巧碰上宣府镇、大同镇一带频频传来敌人入侵的告急警报,而帅府以下的各级将领,都束手无策,紧闭城垒,任凭敌寇出入侵扰,连射一支箭抗击敌人的事都没有做到。甚至等到敌人退却,就割下自己队伍中阵亡者和在郊野行走百姓的左耳,来邀
24、功请赏。于是父亲哭儿子,妻子哭丈夫,哥哥哭弟弟的惨状,到处都是,百姓们连控诉呼吁的地方都没有。沈君对上既愤慨边疆防务的日益废弛,对下又痛恨众将士任意残杀人民,蒙骗朝廷,多次哭泣感叹,便把他的忧郁表现在诗歌文章之中,以抒发情怀,就成为文集中的这些篇章。沈君原来就以敢于直谏,受到时人的敬重,而他所写的诗歌文章,又对时政多所讽刺,逐渐传播出去,朝廷上下都感到震惊恐慌。于是他们开始竭力进行造谣陷害,这样沈君的大祸就发生了。沈君被害死以后,虽然朝中的官员不敢为他辨冤,但当年身居军事要职、一起陷害沈君的人,不久便因罪撤职。又过了不久,原来仇视沈君的宰相也被罢官。沈君的老朋友俞君,于是收集编辑了他一生的著述
25、若干卷,刊刻流传。沈君的儿子沈襄,来请我写篇序言放在文集前面。我恭读了文集后写道:像沈君这样的人,不就是古代有高尚节操的那一类志士吗?孔子删定诗经,从小弁篇的怨恨亲人, 巷伯篇的讥刺谗人以下,其中忠臣、寡妇、隐士和愤世嫉俗之人的作品,一起被列入“国风”、分入“小雅”的,数不胜数。它们难道都符合古诗的音律吗?然而孔子所以并不轻易删掉它们,只是因为怜悯这些人的遭遇,推重他们的志向。还说“这些诗歌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情,又以合乎礼义为归宿”,“说的人没有罪,听的人完全应该引为鉴戒”。我曾经按次序考察从春秋以来的作品,屈原的离骚,似乎有发泄怨恨之嫌;伍子胥的进谏,似乎有进行威胁之嫌;贾谊的陈政事疏,似乎有过于偏激之嫌;嵇康的诗歌,似乎有过分激愤之嫌,刘蕡的对策,似乎有亢奋偏执之嫌。然而运用孔子删定诗经的宗旨,来收集编次它们,恐怕也未必不被录取。沈君虽已去世,但海内的士大夫至今一提到他,没有一个不鼻酸流泪的。啊!文集中所收载的鸣剑、 筹边等篇,如果让后代人读了,它们足以使奸臣胆寒,使边防战士跃马杀敌,而激发起同仇敌忾的义愤,那是肯定的!日后假如朝廷的采风使者出使各地而看到这些诗篇,难道会把它们遗漏掉吗?我恭敬地记在这里。至于说到文采辞藻的精美不精美,以及与古代作家为文的宗旨是否符合,那不是评论沈君大节的东西,所以我就不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