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中学2024届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9035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中学2024届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中学2024届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中学2024届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中学2024届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中学2024届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中学2024届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中学2024届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中学2024届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中学2024届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中学2024届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中学2024届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中学2024届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中学2024届高一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2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中学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模拟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传统文学中,乡土文学曾是百年以来中国文学的主流,但近年来出现了弱化的迹象,城市文学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当作家的生活经验主要是在城市中生成时,文学书写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从乡到城的转变。这种情况也影响到了网络文学。网络文学的通俗文学身份使其具有都市文化特征,这使得网络乡村题材小说一直是一个相对小众的类型。尽管如此,乡村书写也并未在网络文学中缺席,而且由于是在虚拟空间中建立故事,虚构世界要能为人物角色提供停泊身体和精神的港湾,因此更凸显出小说

2、中的故乡意识和乡愁情感。一些网络小说从作者家乡的历史和现实时空中取材,用打动人心的故事反映生活变迁,彰显出网络文学也要为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赋形的历史使命。温州人陈酿创作的传国功匠,讲述温州工匠的传奇故事,为了多年前一个不同寻常的盟约,“瓯匠”的年轻传人们胸怀家国大义,最终让秘籍瓯宝图回到祖国怀抱。小说将“百工之乡”温州文化中的工匠智慧、商业精神和地域性格统合在一起,展现关于民族文化传承的新理念和新思考。紧扣时代脉搏,描写改革开放前后家乡乃至中国乡村的整体性变化,展现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表达时代精神的新内涵,是当下网络乡村题材写作中的“现象级”主题。大山里的青春作者罗晓出身农村,对故乡怀有

3、深刻的眷念之情。小说讲述城市青年江源到农村支教的故事,通过城乡对比折射他在个人思想观念和人生追求方面的深刻转变,真实地再现了改革开放前后乡村生活的巨变。人物形象身上寄托着作者关注农村发展、关心农民生活的拳拳之心。历史类和传统文化类的作品中也常能看见写作者故乡的影子。何常在的家乡河北邯郸是燕赵文化的发祥地,中山国作为战国时期的燕赵古国曾有过短暂的辉煌,但史书中缺乏系统的翔实记载,于是他写了朝堂。小说讲述了中山国太子周东遭受陷害,侥幸逃到魏国之后通过合纵连横成功复国,使千乘之国的中山成为与七大万乘之国相提并论的“战国第八雄”的故事。作品用文学叙事为家乡文化史接续了缺失的精神链条,家国情怀作为故乡意

4、识和乡愁情结的延伸在作品中得到着力表现。中国人牢固的故乡观念是农耕文化影响下的产物。体现在文学中,就是乡土叙事和乡村题材作品一直保持着主导地位。工业革命以后现代化城市生活发展起来,人疏远了自然和土地。到了信息时代,网络又成了人类精神的新领地。但由乡土浸润而成的故乡意识和乡愁情结被带到了新的叙事空间中,继续发挥着感动读者的强大能力。(摘编自桫椤故乡意识在网络文学中并未缺席有删改)材料二:中国20多年的网络文学,与作者的故乡和地域文化的关系是脆弱的、淡漠的。网络文学中乡土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缺失是有多重原因的。目前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和平台运营的骨干,大概出生于1975年至1985年之间。这些随网络科技

5、与信息技术发展而成长起来的 “网络原住民”,构成网络文学创作、传播与阅读的主体。在他们看来,网络世界比现实世界更像他们的原乡,二次元文化等网络亚文化就是他们的生活空间与精神故乡。这些作家对历史使命、社会责任、时代担当、故园家国的认识,没有他们的祖辈、父辈那么强烈。网络文学写手与传统文学作者的创作出发点也是不同的。传统作者的创作往往从个体生命体验出发,有着严肃、神圣、崇高的文艺观和价值观。他们相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地域的就是中国的、全球的。所以他们愿意从刻骨铭心的故乡出发,从而抵达整个世界。而网络文学写手很大程度上,是为商业目的而写作的。在他们看来,故乡、乡愁、地域性是个体化的,是无法如逆袭、

6、升级的故事一样成为大众“主菜”的。新生代网络作家,多数是在物质相对富裕至少是温饱不愁的环境中长大的。与此同时,经典意义上的“故乡”逐渐变成符号意义上的风景,成为怀旧的对象。交通的便捷、通信的便利,让人类迁徙、交流变得如此容易,农民、市民、网民的身份距离天涯咫尺,即使在陌生的城市,网络群体的认同也可能大于故乡、地域、方言的认同。这一代人,“故乡”的魅力与文化指向正在消减,更不要说主题性书写了。一个有趣的事实是,我们如今很难从网络文学的作家与作品身上看到故乡的光荣与梦想,但是网络文学的出生,却恰恰是源于20世纪80年代北美中国留学生因去国怀乡和对于祖国、中文母语的深情怀想。因而,有理由期待,被商业

7、化浪潮裹挟而行的网络作家,终将会重新发现“故乡”这一文学之根、文脉之源。也许,致力于再造世界、娱乐他人,习惯在虚拟世界遨游的网络作家们,终有一天会喜爱这人间烟火,认领一片地理的故乡,回归文学的故乡,找到精神的故乡。(摘编自李安网络文学难见作者故乡的身影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城市文学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导致曾是中国文学主流的乡土文学出现了弱化的现象。B.乡村题材小说在网络上不及都市小说大众化,这和网络文学天生的都市文化特征有关。C.表现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也是网络文学的历史使命, 一些网络小说作者做到了这点。D.表达时代精神新内涵,展现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8、,是当下网络乡村题材写作的常见主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山里的青春再现改革开放前后乡村生活巨变,体现了作者的故乡意识。B. “缺失的精神链条”,指的是史书中缺乏记载的战国时燕赵古国曾有的辉煌。C. 作为“网络原住民”的部分“70后”和“80后”,网络世界比现实世界更像他们的原乡。D. 从网络文学的源头和社会发展来看,网络作家有可能重新回归乡土文化和地域文化。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有关网络作品的说法中不能支持“故乡意识在网络文学中并未缺席”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 碧山秋士的小说山横水倒流通过人物命运折射乡村巨变,写父母双亡的罗小月获得事业成功后捐出全部资金救

9、济遭遇水灾的家乡。B. 舞清影的小说明月度关山描写女老师明月放弃舒适工作岗位、坚守山村支教,解放军通讯兵关山放弃深造机会、坚守深山通讯站C. 陈酿的稣扎小姐姐的朋友圈,叙写疫情来临时新生代温州人如何发扬家乡传统,又用与长辈不同的观念投入温州乃至全国的抗疫行动。D. 刘慈欣小说流浪地球中,人类不得已开启“流浪地球”计划,带着地球去星际间寻找新家园,通过拯救地球来救赎人类命运。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5、结合材料二,说说其结尾“地理的故乡”“文学的故乡”“精神的故乡”的含义。(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细腰池莉梅子雨下得柔柔的,愁愁

10、的,淡淡的,悄悄的。暮色四合,天暗地晕,远近一片凄迷。一个凄迷的大城市里一条凄迷的小街。一辆乌鱼般的小轿车缓缓游来。苍白的路灯隔了很久才有一只,寥寥几个行人的身子被路灯拉得老长老长,摇晃不定。司机犯忌,生怕轧了人影子,把车开得蛇一般扭摆。“停车。”老人说。不待司机开门,老人就钻出了车,径直走了。老人蜇进了一条小巷。在一幢墙面斑驳的房子面前,老人停下了。老人上下打量了一番这古刹似的老房子,伸手摸了摸生在砖缝里的青苔,然后叩响了两扇硕大的杉木门板上的铜环。楼梯似乎比以前更狭小更黑暗了。老人不得不侧起腆着的腹部,一步一步往上爬。蓦然,楼梯上亮了。老人仰起头,看见了她。她立在楼梯口,专注地握着手电筒,

11、一级级明亮着老人脚下的梯板。老人爬完了楼梯。她抬起了头,安详温和地说:“来了?”老人说:“来了。”老人一阵轻松,产生了夜鸟归巢的感觉,以为自己每天都回到的是这里。他们一前一后进了房间。她虚掩了房门。冬天取暖的炉子还没有撤掉,炉口上坐了一只热腾腾的瓦罐。小房间暖胜初夏。空中浮动着浅浅淡淡的檀香香味。她在阴影里掀掉了出门才裹上的曾经华贵的旧呢大衣,露出了玄色窄袖薄棉袄。噢,她的腰肢还是那般的纤细,盈盈一握;人却是已经老了。老人看着她。她接过老人的帽子,弹着呢绒上细碎的雨分子,说:“这黄梅雨哟。”她取了一条干毛巾,轻轻抽打老人的衣服,从衣领到裤脚。她搬了两只颜色模糊、漆皮脱落的太师椅,分别放在炉子两

12、边。说:“你坐,我来沏茶。”老人坐了下来。在干燥暖和清香的空气里,老人全身舒适,大小关节咯吧咯吧松开。茶香飘逸,她为老人倒了一杯茶,又摆上了一碟老人所喜爱的这个大城市的小巷里久负盛名的点心:蟹壳黄。多少年的习惯是每当老人没有吃饭的时候她才上这种点心的。她为自己倒了半杯茶,也坐了下来。隔着炉火,坐在老人对面。她怎么就知道老人没吃饭?她知道老人为什么从饭桌上走开吗?知道老人已经离休了吗?知道老人决计搬出小红楼吗?知道小红楼也不世袭吗?知道因此儿女们群起攻击老人吗?还有更要命的,知道吗?那是“想你是等不及做饭的,先充充饥也好,”她说。她看定老人,微微含笑,呷了一口茶。她一切都知道。老人感到自己透明了

13、:自己就是一堆烦躁和愤怒。何必去一一叙说那琐碎的细节呢?她双膝并拢,两脚相偎:削肩细腰,十指纤纤,神情柔和宁静淡泊空远。她就这般古色古香地坐着,把那柔和宁静淡泊空远源源不断传送给老人。烦躁和愤怒离老人渐渐远了。他们隔着炉火,默默相视,用跳动的心读着对方脸上每条新皱纹的来由和老皱纹的经历。老人脸上沟壑交错。她的脸上皱褶纵横。一本深奥无比的天书,只有他俩懂。第二道茶了,茶味最醇。他们相对而坐,无声无语。噢,她的腰肢还是这般纤细,盈盈一握,人的确是老了呵!哦,我对不起你,对不起实在对不起,你如今孤灯只影,一无所有。有什么对不起!你又有什么?多难得今晚炉火还温暖,茶沏得这么香,你我还能相对喝一杯。她呷

14、了一口茶。老人呷了一口茶。老人的面颊上晦色散去,泛起光彩,心平气和,一片清新。他们坐着坐着,坐着。间或有一丝隐隐的喜颜悦色掠过他们淡然的脸。第三道茶茶味已淡。老人站了起来,在小房间踱着圈。件件家具都还是摆在老地方,只是家具的颜色全都黑了。尽管洁净得一尘不染,可是已成死色。檀香燃尽,香灰委地,霉味从四面八方涌了出来。是那种太阳晒不掉射不透的陈年老朽的霉。“好,我该走了。”老人说。她缓缓起身,取来了帽子。老人弯下魁梧的身躯,低下头;她踮起脚,她的竹节般的手将帽子周周正正戴在老人头上。噢,她的腰肢还是那般的纤细,盈盈一握。老人突然握住了面前的细腰:“听我说现在我无官一身轻了,我应该”“你应该走了。”

15、她说。老人的手松落下来。老人暗自惭愧,若不是她截得快,他差点又抛出一个空诺。她把老人送出了大门,瑟瑟缩在门洞里。老人停住了,回头摆手示意她回屋去。她呆了一刻,慢慢退进了身子,黑漆漆的门吱呀呀响起来。在两扇门最后合拢的一刹那,老人相信他看到门缝里迸出了一滴泪。老人趋步上前,摸索着门上那迸泪的地方,是湿的;他放在舌头尖上尝了尝,似乎也咸也甜。再一摸,整块门都是湿的。梅子雨还在下。梅子雨还在柔柔地愁愁地下。小巷里烟雾迷茫,小街上烟雾迷茫,大马路上烟雾迷茫。高楼大厦轮廓模糊,黑影幢幢,万家灯火黯然失色,弱如星光;天地相接,苍苍莽莽,一团混沌。便是好男儿又怎能叫它云开雾散,风息雨弄,要一个自己喜爱的天?

16、罢了,任其自然,自然公平,事事又何必强求。后退一步,海阔天空。老人异常平和地对司机说:“让你久等了。”一九八六年十月武昌水果湖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四个双声词,揭示梅雨特点,反衬人物心境,渲染故事氛围,行文节奏舒缓。B.“她”早知老人会来,所以见面时,只问一句“来了?”平静温和,没有特别激动。C.“死色” 的家具,委地的香灰,老朽的霉味,无不显示“她”内心的万念俱灰。D.面对老人将出口的许诺,“她”巧妙截住制止,为老人也为自己留下最后的尊严。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第三段将轿车比作乌鱼,符合“天暗地晕”特定氛围的视觉感

17、受, “游”字既贴合上文“乌鱼”的比喻,又写出了小车无声无息,蜿蜒前行的状态。B.小说以茶写情,茶味即情味,三道茶从清香四溢到味道醇厚到平淡如水,茶味变化既对应老人的情绪变化,也暗示两人的情感变化。C.小说中“细腰”的典型细节反复出现,既暗示“她”昔日的美丽动人,也与 “她”现今的苍老形成对比,还真实表达了老人不同情境下的心理感觉。D. 小说环境描写富有特色,借梅雨营造浓郁的感伤氛围,景物描写首尾呼应,开头的“凄迷”和结尾的“迷茫”都较好地烘托了老人惆怅感伤、茫然无措的心理。8.小说写两人见面后,连用六个“知道吗”,请分析其妙处。(4分)9.文章结尾说“在两扇门最后合拢的一刹那,老人相信他看到

18、门缝里迸出了一滴泪。”你认为那是眼泪吗?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理由。(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雍熙元年六月,诏求直言。知睦州田锡上疏言:“时久升平,天下混一,故左取右奉,致陛下以功业自多。然临御九年,四方虽宁,而刑罚未甚措,水旱未甚调,陛下谓之太平,谁敢不谓之太平。”帝韪其论。帝尝语侍臣曰:“朕何如唐太宗?”参知政事李昉微诵白居易七德舞词曰:“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帝闻之遽起曰:“朕不及,朕不及,卿言警朕矣。”五月辛酉,诏就崇文院中堂建秘阁,分三馆,书籍置其中,以吏部侍郎李至兼秘书监。帝谓至曰:“朕无他好,

19、但喜读书,多见古今成败,善者从之,不善者改之,如斯而已。”至每与同官观书阁下,帝必遣使赐宴,且命三馆学士皆预焉。淳化元年十二月,诏中外所上书疏及面奏制可者,并下中书、枢密、三司,申覆颁行。帝谓宰相曰:“治国之道,宽猛得中,宽则政令不成,猛则民无所措手足。” 吕蒙正进曰:“老子称:治大国若烹小鲜。夫鱼扰之则乱。近日内外上封事求更制度者甚众,望陛下渐行清净之化。” 上曰:“朕不欲塞人言路。夫狂夫言而圣人择焉,亦古训也。”二年,帝以旱蝗,召近臣问以得失,众以天数对。寇准独曰:“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帝怒,起入禁中。顷之,复召准问不平状,准乃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

20、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之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帝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以准可大用。准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请复坐,事决乃退。帝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卷十七太宗致治)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之/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B.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之/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C.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之仍复/

21、其官非不平而何D.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之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临御,指君临天下、治理国政,或指皇帝坐朝或至某地,文中指前者。B. 顿首,跪而头叩地,头碰地即起;常常用于谢罪或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C. 辛酉,干支之第58位,前一位是,后一位是,文中用它来纪日。D. 二年,即淳化二年,淳化是北宋宋太祖的年号,这里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睦州知州田锡上书认为天下并不太平,提醒皇上不要受周围人的蒙蔽,不要骄傲自满,要看到当前弊端

22、,而皇帝并不认可他的看法。B.参知政事李昉吟诵白诗,暗示皇帝不及唐太宗,皇帝由此发现自己未达到唐太宗施恩爱民并以德政化人的水平,并从中受到了警醒。C.皇帝喜好读书,认为可以从读书中吸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皇帝也很重视读书,李至每次和同僚在秘阁看书,他都派人赐宴。D.寇准正直敢言,认为天灾其实就是人祸,因此得罪皇帝,但寇准言之有据,不屈不挠,皇帝不得不服,并将其看作魏征一样的忠臣。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诏中外所上书疏及面奏制可者,并下中书、枢密、三司,申覆颁行。(4分)(2)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4分)14.关于治国之道,吕蒙正的

23、观点是什么?皇帝是否认同?(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夜饮卜夜容衰鬓李商隐卜夜容衰鬓,开筵属异方。烛分歌扇泪,雨送酒船香。江海三年客,乾坤百战场。谁能辞酩酊,淹卧剧清漳。注: 卜夜:春秋时齐陈敬仲为工正,请桓公饮酒,桓公高兴,命举火继饮,敬仲辞谢说:“臣卜其昼,未卜其夜,不敢。”酒船:一指供客人饮酒游乐的船,二指酒杯。清漳:漳河上游的一大支流。此句用汉末刘桢典故。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之二:“余婴沉痼疾,窜身清漳滨。”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道出诗人容颜衰老、漂泊异乡的苦闷,全诗笼上哀怨、凄婉的基调。B.

24、颔联写宴饮时蜡烛垂泪,唯有雨送酒香,承首联进一步抒写内心的悲凉。C. 尾联以刘桢卧病漳水之滨自比,认为自己和他一样无聊,希望不再喝醉。D. 全诗多处用典,恰到好处地写出了自己的身世和情怀,增加了内容含量。16.古人认为“江海三年客,乾坤百战场”两句“绝类老杜”(特别像杜甫),但有人并不认同。你的看法如何,结合两人诗歌特点简要说明。(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不坚持肯定不会成功。荀子劝学中“ , ”说的正是这个道理。(2)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 , ”。(3)羌笛是我古

25、代一种管乐器,其发音凄切,常出现在边塞诗人笔下,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留白是书画创作中常用的技法,创作者在巧妙构思的基础上恰当留白,让 的画纸延伸出 的美妙。其实,不仅绘画需要留白,教育有时同样需要留白。咿呀学语,就为孩子规划人生;刚进校园,就为孩子挑选培训班眼下,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家长的苦心可以理解,但若掌握不好分寸,孩子自主成长的空间就有可能被压缩。与其在成才焦虑下过度用劲,不如给孩子的生活、学习适度留白。孩子更好地成长,离不开家长的适度放手:生活上留白,有助于培养自理能力;学习上留白,有助于培

26、养主动好学的习惯;思维上留白,有助于培养 的想象力;选择上留白,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都是支撑孩子健康成长 的“营养素”。留白也是学校可以探索的教育方式。老师的教学,不妨适度留白。摒弃“唯分数论”的想法,善于欣赏、发现不同孩子的优点,鼓励学生激发思维碰撞的火花,收获体验知识的美妙。(选自人民日报 2021年6月16日第12版)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方寸之地 天高地厚 无拘无束 不可或缺B. 方寸之地 天宽地阔 天马行空 不可多得C. 方寸之间 天宽地阔 天马行空 不可或缺D. 方寸之间 天高地厚 无拘无束 不可多得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

27、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摒弃“唯分数论”的想法,善于发现、欣赏不同孩子的优点,鼓励学生捕捉思维碰撞的火花,收获体验知识的美妙。B. 摒弃“唯分数论”,善于发现、欣赏不同孩子的优点,鼓励学生捕捉思维碰撞的火花,体验收获知识的美妙。C. 摒弃“唯分数论”,善于欣赏、发现不同孩子的优点,鼓励学生捕捉思维碰撞的火花,体验收获知识的美妙。D. 摒弃“唯分数论”,善于发现、欣赏不同孩子的优点,鼓励学生捕捉思维碰撞的火花,收获体验知识的美妙。20. “留白”一词本用于绘画,在文中比喻教育,请简要分析这两者的相似点。(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二

28、郎山隧道长,不是一般的长。它位于四川雅安市和甘孜州交界的二郎山,起于天全县,止于泸定县,全长约8,600米。二郎山隧道不仅仅 ,它包括二郎山隧道、别托山隧道、和平沟大桥等。 ,变天堑为通途,一直是当地人的梦想。因为,那种延续了世世代代,用双脚、用骡马驮运着翻山越岭的方式,太过艰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这一梦想的实现铺平了道路。翻看当年解放军画报上的一帧帧老照片, 。那时,年轻的士兵,身上绑着长长的绳索,吊在半山腰,挥舞铁锤,碎石炸山。当时的情况是,除了这些简单工具之外,再无任何大型机械设备可用。就在如斯艰苦的条件下,( ),谱写出一曲时代赞歌。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

29、项是(3分)A. 解放军勇士们仅用四年时间,2,000千米的川藏公路便修通了B. 2,000千米的川藏公路,解放军勇士们仅用四年时间便修通了C. 解放军勇士们仅用四年时间,便修通了2,000千米的川藏公路D. 2,000千米的川藏公路的修通,解放军勇士们仅用了四年时间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021年6月18日在北京大学启动“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这次活动旨在积极引导广大青年担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

30、、成大才、担大任。以上材料对青年人富有启发意义。请以“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1.A(“导致”说错)2.B(原文是缺乏“系统翔实”记载)3.B(和“故乡意识”无关)4.首先由城乡文学的转化趋势入手,引出乡村书写并未在网络文学中缺席的论断;然后围绕网络作品选材、主题等论证网络文学中的故乡意识;最后分析网络文学中故乡意识并未缺席的原因,呼应开头。评分建议: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

31、三点得4分。5. 地理的故乡:常规意义的、地域的故乡(能找到具体地理位置的故乡)。文学的故乡:从个体生命体验出发,有着严肃、神圣、崇高的文艺观和价值观的文学理念。精神的故乡:能寄托自己刻骨铭心的深情怀想的、具有强烈历史使命、社会责任、时代担当、故园家国情怀的精神世界。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6.D(A.“反衬”说法有误;B.“早知老人会来”无依据;C.“万念俱灰”错,“她”对两人关系心如止水,但对生活并未绝望)7.D(结尾的景物描写不是烘托老人“茫然无措”的心理)8.暗示老人此行目的,表达老人借此排解内心烦恼的渴望;列举式表达简要交代老人烦恼愤怒

32、并去找“她”的原因;排比和反复,强化老人内心的急切和无奈;和下文“她一切都知道”构成设问和呼应,体现“她”和老人的心心相印和对老人的理解体贴。将过往重要事实一一列举,写出了老人对这些事的刻骨铭心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9.是眼泪。理由:咸咸的,那是泪的味道;“她”此刻流泪符合人物命运(苦守多年,没有结局;年华老去,孤独寂寞);“她”流泪符合人物此刻心境(上文描写她“瑟瑟缩在门洞里”“呆了一刻,慢慢退进了身子”可见其离别时的不舍和感伤);她流泪的感伤,和相关景物烘托的氛围和情感基调一致。不是眼泪。理由:上文说“老人相信他看到”暗示“迸泪”只是老人的主观愿望或幻觉;泪只“迸出”“一颗”且到

33、了门上,显然带有虚构色彩,门上所谓“迸泪”的地方实际上是梅雨沾湿不是眼泪;“她”饱经沧桑,情感内敛,不再多愁善感、轻易落泪(“柔和宁静淡泊空远”);“她”的生活态度决定“她”不轻易落泪(“多难得今晚炉火还温暖,茶沏得这么香,你我还能相对喝一杯。”“间或有一丝隐隐的喜颜悦色掠过他们淡然的脸。”)小说只是借此增添老人内心情感波澜,营造感伤氛围。评分建议:答“是”或“不是”皆可,具体分析答出四点即可得满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B11.D(“淳化”是宋太宗的年号,据本文出处可知)12.A(“皇帝并不认可他的看法”错)13.(1)(太宗)下诏(要求)将

34、得到皇帝认可的朝廷内外所进的奏章以及当面的启奏,一起下发给中书省、枢密院、三司,申请审核(通过),并颁布施行。评分建议:“制”“申覆”,定语后置,语句通顺,各1分。(2) 洪范里说,天人之间,呼应就像影子和回声。大旱的征象(的出现),大概是刑罚有不公平之处啊。评分建议:“际”“影响”“证”“征象”,各1分。14.吕蒙正认为要平和清净,减少扰乱。(2分)皇上基本认可(不能太宽也不能太猛)。(1分)参考译文:雍熙元年(984)六月,(太宗)下诏求取进谏的直言。睦州知州田锡上疏说:“现在长期太平,天下一统,所以近臣你迎合他奉承,致使陛下因功业而自大。然而,(陛下)即位九年,天下虽然安定,而刑罚不怎么

35、合理,水旱不怎么协调,陛下认为天下太平,谁敢不说天下太平。”皇上认可了他看法。皇上曾经对侍臣说:“我和唐太宗比怎么样?”参知政事李昉轻轻吟诵白居易七德舞词说:“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皇上听到后立即站起说:“我比不上,我比不上,你的话警示了我啊。”五月辛酉这一天,下诏在崇文院建造秘阁,分为三馆,把书籍放在其中,让礼部侍郎李至兼任秘书监。皇上对李至说:“我没有别的喜好,只是喜欢读书,多多了解古今成败之事,好的跟从他,不好的改掉它,如此而已。”李至每次和同僚在秘阁看书,皇上一定会派人赐饭,并命令三馆学士都参加。淳化元年(990)十二月,(太宗)下诏(要求)将得到皇帝认可的朝廷内外所进的奏

36、章以及当面的启奏,一起下发给中书省、枢密院、三司,申请审核(通过),并颁布施行。皇上对宰相说:“老子里说,治理大国如同烹制小鱼,烹鱼时有人干扰就会混乱。近日朝廷内外上奏章请求变更制度的人很多,盼望陛下逐渐施行清静无为的教化。”皇上说:“我不想堵塞他人言路。狂夫之言圣人也会选择而听,这也是古人推行的准则。”淳化二年(991),因为旱灾和蝗灾,皇上召集近臣了解为政得失,众人用天命(注定)来回答。寇准独自说:“洪范里说,天人之间,呼应就像影子和回声。大旱的征象(的出现),大概是刑罚有不公平之处啊。”皇帝发怒,起身回到宫中。不久,又召见寇准询问(刑罚)“不平”的情况,寇准就说:“近来,祖吉和王淮都枉法

37、受赃,祖吉受赃少却被处死,而王淮凭着参知政事弟弟的身份,偷盗主守的财物到上千万,只是杖打了一下他,仍然恢复他的官职。这不是刑罚不平又是什么?”皇上拿这件事询问王沔,王沔叩头谢罪。皇上于是严厉追责王沔,而认为寇准可以大用。寇准曾经在殿中奏事,和皇上话不投机,皇帝发怒起身,寇准就拉着皇帝衣服请他重新坐下,事情处理好才退下。皇帝表扬他说:“我得到寇准,就像唐太宗得到魏征一样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C(应该是,认为自己比刘桢更无聊,所以不辞一醉)16.内容上,这两句诗将个人身世之感和国家形势命运结合起来写,表达了对国事的关心,跳出了单纯感慨个人命运的圈子,和杜诗胸怀类似;风

38、格上,一改前文幽怨的基调,境界变得阔大,具有了杜诗的悲壮风格;但李商隐的重心似乎更多落在个人多艰的命运上(从下句可知),还没达到杜诗那种忧国忧民的境界。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或: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高适塞上听吹笛)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其一) 评分建议:每空1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39、18.C(方寸之地:指人的心。方寸之间:一寸见方的意思,形容可操控的空间范围很小。文中描述画纸,应用“方寸之间”。天宽地阔:像天空一样广大,像大地一样辽阔。天高地厚:原形容天地的广大,后形容恩德极深厚。也比喻事情的艰巨、严重,关系的重大。文中形容画纸产生的“美妙”,不宜用“厚”。天马行空:比喻才思敏捷。:形容自由自在,没有牵挂。“想象力”和“牵挂”无关。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不可多得:形容非常稀少,很难得到。文中强调的是“营养素”的必要性,而不是“稀少”)19.B(“的想法”赘余,“唯分数论”之“论”包含了“想法、观点”的意思;“欣赏、发现”语序不当,应对调;

40、“激发”用词不当,其含义为“刺激引发”用于他人或外界使然,学生自身无法“激发”;“体验知识”搭配不当)20.绘画作者在巧妙构思的基础上恰当留下空白(1分),让画纸延伸出天宽地阔的美妙(1分)。教育者适度放手,掌握分寸,不过度用劲(1分),留给孩子自主成长的空间(1分),让孩子们健康成长(1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21.C(从下文“谱写赞歌”的表述看,前句陈述对象必须是“解放军勇士”,排除B、D两项,A项本身有语病)22.示例:是一条隧道 穿越二郎山 就可以了解个大概四、作文(60分)23参照2021年全国新高考卷作文评分细则赋分。【写作引导】“主题”内涵是,把个人青春和祖国前途命运相连接,把展现青春美好、实现青春价值和建设美丽祖国相连接。“华章”形容青春的华丽美好,“写”是青春价值的具体展现,是说要把美好青春记载下来,把青春意义显示出来,让青春留下痕迹, “祖国大地”是实现美好青春的场所和载体,也是付出美好青春的具体对象。“大地”也可视作比喻,理解为,实实在在、不虚幻不缥缈的地方。参考立意:为建设祖国献出自己美丽的青春;青春因奉献祖国而更美丽;为了建设美好祖国,要书写好自己美丽青春;青春的美丽展现在实实在在的爱国行动中;扎根祖国大地,书写美丽青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