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总复习专题01 世说新语二则文学常识作者简介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南宋彭城(现江苏徐州)人,任荆州刺史。文学家,政治家。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部小说集。除世说新语外,还有志怪小说幽明录。世说新语,又名世语。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上、中、下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被鲁迅称为“名士底(的
2、)教科书”。资料链接世说新语虽然是用文言所写,但多为当时口语,语言简约传神,平白浅易,含蓄隽永。书中所记,是关于各类人物言行的小故事,非常有趣,时间范畴是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内容涉及到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等等。对人物的刻画或重形貌,或重才学,或重心理,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突出个性,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许多成语出自此书,如难兄难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等等,沿用至今。世说新语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不仅模仿它的小说不断出现,而且不少戏剧、小说也都取材于它。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时期历史的极好的辅助材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
3、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咏雪一则被编入书中“言语”一门,文章只将谢家子弟咏雪的事情的始末客观地写出,不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意图很明显,谁的语言好,谁的不好,一望可知。这正是本书叙事的有点。陈太丘与友期行一则被编入“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作者借陈纪的责客语,从反面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课文详解古今对译注释咏雪谢太傅 寒 雪日 内 集, 与儿女 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进行家庭聚会,跟子侄辈的 讲论文义。 俄而 雪 骤, 公 欣然 人讲谈议论诗文。不久,雪下
4、得又大又急,太傅高兴地说:曰:“白雪纷纷 何 所 似?”兄子 胡儿曰:“大雪纷纷扬扬与什么相似?”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撒盐空中 差 可 拟。” 兄 女曰: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 大笑 乐。“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飘起。”太傅大笑起来,十分高兴。 即公 大兄无奕 女,左将军王凝之(兄女)就是太傅的大哥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弟妻也。妻子。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孝武帝时,曾位至宰相。死后追赠为太傅。内集:家庭聚会。讲论文义:讲谈议论诗文。俄而:不久,不一会儿。骤:急。何所似:与什么相似?胡儿:即
5、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差(ch)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略微,比较。拟,相比。未若:不如。因风:乘风。公大兄无奕女无奕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yn),自幼聪慧有才辩,世称“咏柳才”。无奕,谢安长兄指谢奕(字无奕),曾任安西将军。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曾任左将军。名师点评本文言简意赅地勾勒了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个字,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俄而雪骤”的“骤”字体现了雪大且急,推进了故事的发展。看到这鹅毛大雪,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
6、是“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作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朗读节奏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名句赏析
7、1.柳絮因风起。赏析:谢道韫的“柳絮因风起”是千古名句。原因主要有一下两点:一、比喻讲究形似。大团大团的雪花簌簌落下,倘若有风,则会漫天飞舞。一团一团的柳絮,与鹅毛大雪相似,也会因风漫天飞舞,古诗中就有“柳絮池塘淡淡风”的句子。纷飞的白雪和因风起的柳絮,都给人以 轻盈、飘逸、优雅的感受。用“柳絮因风起”来比喻“白雪纷纷”,可谓形相似,景相同。盐与雪花,形状不同,轻重又有别,“撒盐空中”即使轻风起时也不能随风飘扬。用来比喻 “白雪纷纷”并不是很恰当。二、比喻讲究神似。盐在空中唰唰地撒,重重地下落,躲都来不及,何谈欣赏?无美感可言。比作柳絮,一扫滞重之感,因风而起,漫天飘飞,这才是大自然的造化。而
8、且柳絮飘飞的季节是春暖花开之时,冬季之冷景,以春季之暖景写出,更见诗意。归纳总结结构图解 交代背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咏雪 撒盐空中 主要事件咏雪 赞赏谢道 柳絮因风起 韫有才气 补叙身份暗示谢道韫有才气中心思想咏雪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生活的画面,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显示了谢道韫的聪明才气。写作特点1.叙事平实,语言简练。本文只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写出,未加任何评价,但作者的意图一望而知,这也是本文叙事的优点。开篇短短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2.运用比喻,生动形象。“柳絮”一喻给人以春天即将
9、到来的感觉,令人想起英国诗人雪莱的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意蕴深刻。课文详解古今对译注释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 日中。 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中 中 不 至,太丘 舍 去, 午过了,朋友还没有到,太丘不再等候他而走了,太丘 去后 乃至。 元方时年七走后(他的朋友)才到。(太丘长子)元方当时年仅七岁, 门外 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不?” 答曰:“ 待君 久吗?” 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 不 至,已 去。” 友人便怒曰:“ 非没有到,已经走了。”那位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 哉!与人 期行
10、, 相委 而去。”元方曰: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先走了。”元方说:“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 至,则是无信;“您与我父亲约在中午,(您)中午没到,就是不讲信 对子骂父, 则是无 礼。” 友人 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那个朋友感到 惭,下车 引之, 元方 入门不 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顾。门。陈太丘: 即陈寔(sh,104186或187),字仲弓,东汉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做过太丘长。太丘,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永城西北。期行: 相约同行。期,约定。日中: 正午时分。舍去:不顾而离去。去,离开。乃,才。元方: 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尊君在不(
11、fu):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委,舍弃。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引:拉。顾:回头看。名师点评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如此有限的文字,却包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容,真可谓言简意赅了。一开头,文章以“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乃至” 等几个关键词语,把事情、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在这些交代中,还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守信,一个不守信)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文章的结尾,虽只客寥数语,但却字字生辉。“惭”“下”“引
12、”三个动词,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对元方鄙弃“无信”的那股倔强劲儿,也用“入门不顾”四个字,描绘得维妙维肖。朗读节奏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名句赏析1.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赏析:这是很有教育意义的一段话。陈太丘
13、依照约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一点也不姑息。七岁儿童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这父子二人身上体现的是古人崇尚的做人要以诚信为本的观念。像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反而责怪别人,他被友人抛弃,受到儿童蔑视,实在是咎由自取。但是对元方,还是有褒奖,有贬义的。 不好的话就是:元方刚才还批评友人不讲礼貌,而他自己却没有以身作则,友人毕竟还是元方的长辈,元方只是个小孩,他不尊重长辈,所以入门不顾不对。这是一种没礼貌的行为,虽然友人不守信,还骂人,但是我觉的元方应该表现的有礼貌。“友人”已经深感惭愧并向他表达歉意,可他却“入门不顾”,这虽是天真率直的表现,但他还缺乏宽
14、容大度的胸怀。好的话就是:友人没有讲礼貌,所以元方也可以不讲,况且友人骂了元方的父亲,所以元方入门不顾对。 归纳总结陈太丘与友期行结构图解 对话背景友人无信 太丘舍去 友人无礼 对子骂父 正直明理 对话内容 据理驳斥 元方责其无信无礼 聪慧善辩 对话结果友人惭,元方入门不顾中心思想本文通过记叙陈元方对失信并辱骂父亲的失礼之人的驳斥,表现出陈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分性格,同时告诫读者为人处世一定要诚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写作特点1.人物对话传神,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文中描写陈元方的形象是从“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开始的。首先描写了他彬彬有礼地回答客人的问话:“待君久不至,已去”;接
15、着描写了元方对客人骂其父的回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据理驳斥,最后写“元方入门不顾”;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2.语言简练、准确、生动。客人由“问”而“怒”,由“怒”而“惭”,由“惭”而“下车引之”,寥寥几个字就将客人的动作和心理变化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3.剪裁得体,详略得当。本文剪裁得体,而且在语言叙述上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饰,给人以真实自然的感觉。知识积累字音字形谢太傅(f) 俄而() 雪骤(zhu) 柳絮(x) 无奕(y) 尊君在不(fu)非人哉(zi) 相委(wi) 友人惭(cn) 通假字尊君在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6、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对子侄辈的统称。 今义:儿子与女儿。2.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3.太丘舍去 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4.下车引之 古义:拉。 今义:引起,引导。5.相委而去 古义:丢下,舍弃,丢下不顾。 今义:任,派。一词多义1.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动词,约定) 期日中(名词,约定的时间)2.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名词,日子) 期日中(名词,太阳)3.不 尊君在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过中不至(没有)4.信则是无信(名词,信用)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形容词,真诚,诚实)词类活用 1.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作状语,在门外)2.友
17、人惭(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惭愧)文言句式1.倒装句(1)白雪纷纷何所似?(倒装句,疑问代词“何”作“似”的宾语,宾语前置)(2)撒盐空中差可拟。(倒装句,“(于)空中撒盐差可拟”,状语后置)2.判断句(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子也。(判断句,“,也”表判断)(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判断句)(3)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判断句)3.省略句(1)(兄女)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子也。(省略句,“即”前省略了主语“兄女”)(2)(太丘)去后(友)乃至(省略句,“去”前省略主语“太丘”,“乃”前省略主语“友”)(3)(家君)待君久不至(省略句,“待”前省略“家君”)(4)元方时年七岁,(
18、于)门外戏(省略句,“门”前省略介词“于”)难点解析1.咏雪中“雪骤”一词的作用是什么?【答案】写“雪骤”是为下文的咏雪做铺垫。2文中用“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请作分析。【答案】好的诗句应有深刻的意蕴,“柳絮因风起”将物象与意蕴统一起来,烘托了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3.如何理解作者在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这种写法?【答案】这样写,使读者在不知道她是谁的时候先领略了她的才华,已经暗示了她是一个不平凡的人。这是一种未见其人先知其才的写作技巧,使谢道韫这个人物形象和她的才华展现得尤其突出,表明作者非常赞赏她的才气。4“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你认为他大笑的内涵有哪些?谢太傅
19、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更好?【答案】既有享受天伦之乐的愉快,也有自己中途命题获得成功的得意;有对兄子的略含贬义的笑,更有对兄女的赞许之笑。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耐人寻味。5.陈太丘与友期中交代“元方时年七岁”的目的是什么?【答案】交代元方年龄幼小,目的是为下文设下伏笔,从而突出他虽年幼却机智、聪慧。6“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答案】“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7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敝人卑职陛下
20、令尊寡人足下令郎老朽麾下【答案】敬词有:;谦词有:。8“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了什么?【答案】“惭”字写出了“友人”已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尽显人物羞愧的神情。“引”字则表明了友人想对元方表示自己的友好,以示悔意。9.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言语,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答案】这说明元方是一个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的尊严,懂得为人之道的孩子。从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出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10
21、.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答案】(1)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2)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他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这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所以我觉得元方最后的举动略显失礼。 11.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谈谈你从陈太丘、友人和元方身上得出哪些道理?【答案】本文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失去友谊。通过陈太丘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通过友人的行为
22、,让我们知道了知错就改。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信用的重要性。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12.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你有不同看法吗?【答案】(1)谢安认为第二个好,因为当谢道韫说出来答案之后,他大笑起来十分高兴。(2)示例一:我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示例二:我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
23、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13.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答案】文中的“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以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综合练习基础巩固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雪骤( ) 柳x( ) 无奕( )友人惭( ) 相委( ) 谢太傅( ) 非人哉( ) 尊君在fu( )【答案】zhu 絮 f cn wi y zi 不【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一般多考查文言文的多音字和异读字。所谓多音字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一个汉字,读
24、音不同还意味着词性不同、意义不同和用法不同。因此,掌握好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十分重要。所谓异读,是指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法。文言文中的异读有三类:破音异读、假借异读、古音异读。如“在不”的“不”就属于假借异读,读“fu”。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B.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的义理)C.太丘舍去(舍弃)D.元方入门不顾(照顾)【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D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顾:回头看。翻译为“照顾”明显不通,要根据语境推断词义。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即公大兄无奕女(就是)B.与儿女讲论文
25、义(和)C.去后乃至(才)D.未若柳絮因风起(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多义现象或不同用法。D项加点虚词的解释有误,若:如,及,比得上。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集腋成裘B.友人惭,下车引之 抛砖引玉C.陈太丘与友期行 不期而遇D.撒盐空中差可拟 无可比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B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引:拉,牵拉/引出。A项,然:的样子。C项,期:约定。D项,舍:舍弃。5.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B.即/公大兄/无奕女C.元方时/年七岁D.君与家君/期日中【答案】C【解析】考查句子的朗
26、读停顿划分。C项朗读停顿划分有误。正确划分应为:元方/时年/七岁。译为:元方当时年龄七岁。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南朝宋_(人名)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_(书名)。(2)咏雪一文用“_”“_”“_”等词语营造了一种融洽、欢乐、轻松的家庭氛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练地交代了时间“_”,人物“_”,事件“_”等要素。(3)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文的主要人物是_,文章主要是从_和_两个方面来刻画人物的。文中元方从_和_两个方面反驳父亲的友人,具体表述是_和_。【答案】(1)刘义庆 世说新语 (2)内集 欣然 大笑 寒雪日 谢
27、太傅及其小辈 讲论文义(3)元方 语言 行动 信用 礼貌 父亲的朋友失约在先,此为“无信” 父亲的朋友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此为“无礼”【解析】(1)考查的是文学常识。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此题考查的是与世说新语有关的文学常识。(2)考查学生课文内容的积累能力。具体是考查对咏雪有关要点内容的概括。此题的考查很深入,如果没有对文章内容的认真阅读与总结,就无法正确全面地作答。如营造了一种融洽、欢乐、轻松的家庭氛围的词语可
28、提取“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咏雪的时间、人物、事件可分别提取或概括为“寒雪日”“谢太傅及其小辈”“讲论文义”等。(3)考查文章的内容和写法。从全文看,虽然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但主要写了元方鲜明个性与独立人格,所以他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而刻画人物的手段主要是人物的对话和动作。特别是语言,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句句都紧扣文章中心,紧扣人物性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2)元方反驳父亲的友人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无信”,可分析“期日中,过中不至”等。一个是“无礼”,可分析“非人哉!与人期行,相违而去”等提示。具体表述可分析以上原句即可得出答案。备战中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咏雪谢太
29、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与儿女讲论文义( )(3)公欣然曰( )(4)撒盐空中差可拟( )【答案】(1)聚集 (2)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3)高兴的样子 (4)大体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儿女”: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所以
30、千万不要以今释古。“欣然”在现代汉语中也有“高兴的样子”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白雪纷纷何所似?(2)未若柳絮因风起。【答案】(1)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2)不如柳絮乘风飞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何所似”“若”“因”等字词的翻译。3.咏雪的“公大笑乐”有下面三种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
31、“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原因。【答案】 (示例)我认为第一种解释较为合理。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且都出于自己的细心观察与体会,所以谢太傅的“大笑乐”其实是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而感到欣慰、快乐。【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这种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有赞同的,也有否定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言文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当然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来谈依据。如认为第一种解释较为合理。理由可从因比喻生动、形象,表现了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所以谢太傅的“大笑乐”的角度作答。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陈太丘
32、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太丘舍去( )(2)相委而去( )(3)下车引之( )(4)元方入门不顾( )【答案】(1)离开 (2)舍弃 (3)拉,牵拉 (4)回头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33、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去”:离开。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答案】(1)过了正午时分,朋友还没有来,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当太丘离开后他的朋友才赶到。(2)真不是人啊!和人家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舍”“去”“乃”“期”“委”等词语的翻译。3.请说说你对“元方入门
34、不顾”这一行为的评价。【答案】示例一:友人没有守约反而骂元方的父亲,元方对此十分气愤,他入门不顾是情理之中的行为,可以理解。示例二:元方刚才还批评友人不讲礼貌,而他自己却没有以身作则,友人毕竟是元方的长辈,元方的行为是不尊重长辈的表现,是不正确的。 【解析】本题考查考查对文言文内容个性化的解读。此题比较开放,在解读时要能从文中提取关键性的信息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观点要明确,理由要有根有据,真实可靠。如,既然友人已经感到惭愧了,得饶人处且饶人,而且论辈分友人是他的长辈,更加应该尊敬人家。元方有些过了。4.阅读全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答案】示例:为人要言而有信,待人应讲礼貌。【解析】本题考查根据
35、文章内容进行评价。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现实生活和自己的实际,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如可从守信用的人才会受到别人尊重等角度作答。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
36、。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注】令:美好的。1.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节奏。(限断两处)谢 太 傅 寒 雪 日 内 集。【答案】谢 太 傅 / 寒 雪 日 / 内 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谢太傅/寒雪日/内
37、集。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划开。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俄而雪骤(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钟毓、钟会少有令誉( )(4)魏文帝闻之( )【答案】(1)不久,一会儿 (2)相比(3)年少 (4)听说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意义。看语境,文言文词语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看字形,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忖度实词的含义。看语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
38、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拟”:相比。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闻”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听说”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撒盐空中差可拟。(2)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答案】(1)大体可以与把盐撒在空中相比。(2)魏文帝告诉他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你的两个儿子来见我。”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句子的能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
39、到完美。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差”“拟”“语”“令”等词语的翻译,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4.下列有关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与【乙】文中“魏文帝闻之”中的“之”的意思不一样。B.【乙】文中“卿面何以汗”和“汗出如浆”中的“汗”字意思和用法一样。C.【甲】文第一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话语虽短,却涵盖了人物、时间、事件等要素。D.【乙】文第一句“钟毓、钟会少有令誉”交代了魏文帝召见他们的原因。【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B项对有关
40、内容表述有误。“卿面何以汗”的“汗”是动词,即“出汗”,“汗出如浆”的“汗”是名词,作“汗水”解释。5.【甲】【乙】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文章所记的是在各种语言环境中,为了各种目的而说的佳句名言,多是一两句话,却说得很得体、巧妙。从【甲】文作者“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一补充交代中可以看出_的言语更巧妙。【乙】文_的言语显得更加聪明、机警。【答案】兄女(谢道韫) (2)钟会【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一空,“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二空
41、,“战战栗栗,汗不敢出”这句说明钟会更加聪明、机警。译文:【甲】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钟毓、钟会在少年时就有美好的声誉,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后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让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兄弟俩奉命进见。钟毓脸上有汗,文帝问道:“你脸上为什么出汗?”钟毓回答说:“我颤颤惶惶,汗出如水浆。”文帝又问钟会:“你为什
42、么不出汗?”钟会回答说:“我颤颤栗栗,汗水不敢出。”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
43、:“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注】值:适逢。郡:这里指城。一:整个。独止:一个人留下。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尊君在不( )(2)友人语巨伯曰( )(3)子可去( )(4)不忍委之( )【答案】(1)同“否” (2)告诉 (3)离开 (4)舍弃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言实词。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不”:同“否”。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2.翻译文中画
44、横线的句子。(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2)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答案】(1)正午时分还没有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2)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入侵了一个讲仁义的国家。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句子的能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日中”“则”“信”“无义”“而”“之”等字词的翻译。3.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
45、停顿。(限断四处)巨 伯 曰 远 来 相 视子 令 吾 去 败 义 以 求 生岂 荀 巨 伯 所 行 邪?【答案】巨 伯 曰 / 远 来 相 视 / 子 令 吾 去 / 败 义 以 求 生 / 岂 荀 巨 伯 所 行 邪?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根据句意来划分即可。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译为: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您,您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换得生存,这难道
46、是我荀巨伯做得出来的事情吗?”此题要注意把巨伯所说的几个相关的意思划开。4.【甲】【乙】两文都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甲】文中的对话描写表现了陈太丘之友_的性格;【乙】文中的对话描写表现了荀巨伯_的性格。【答案】傲慢无礼 仁义诚挚【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文言文的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的语言描写,即可看出陈太丘之友傲慢无礼的性格。再如“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的语言描写,表现了荀巨伯仁义诚挚的性格。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
47、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家门不回头看。【乙】有一次荀巨伯千里迢迢去探望一个生病的朋友,刚好碰上外族敌寇攻打那座郡城,朋友就劝巨伯离开,说:“我马上就要死了,您还是离开这儿吧!”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您,您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换得生存,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得出来的事情吗?”最终没有离开。郡城陷落后,敌寇进了城,很奇怪荀巨伯还呆在这里,就问他:“我们大军一进城,整个郡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竟然还敢一个人留下来?”巨伯回答道:“我的朋友生了病,我不忍心丢下他一个人,如果你们非要杀他,我愿意用我的命来抵换。”敌寇听后内心大受震动,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这个有道义的地方。”于是就撤军而回了,整个郡城也因此得以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