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立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8940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立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立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立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立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立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立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立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立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立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含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立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含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立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含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立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含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立发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月检测试卷高二历史一、单项选择题1. 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中载:武帝元光元年,初行孝廉之举,不是举孝与廉各一人.而是各郡国各举一人或孝或廉或兼有孝廉二德者。据此可知A. 汉代的选官制度逐渐完备B. 孝、廉是不同的选官依据C. 儒学独尊局面的完全形成D.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不是举孝与廉各一人.而是各郡国各举一人或孝或廉或兼有孝廉二德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推行察举制时期,要求各郡国推举或孝或廉或兼备孝廉的一人,说明当时孝和廉不是同一科目,对孝和廉区分的,即孝、廉是不同的选官依据,故B选项正确;根据材料“武帝元光元年,初

2、行孝廉之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元光元年时期刚开始实行孝廉之举,无法得出汉代选官制度逐渐完备的结论,故A选项错误;董仲舒在汉武帝时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推动儒家建立独尊的局面,但不能表述为“完全形成”,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郡县制的全面推行,故D选项错误;2.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 考试程序更加严谨B. 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 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 录取人数大大增加【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

3、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可知,唐朝科举,除了考场上辞章的发挥,还参考应试者的声望名誉,宋朝科举则实行糊名法,一律以答卷的文采高低作为标准,考试程序更加严谨,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取士科目有所减少”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说明宋代和唐代都重视进士科,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录取人数大大增加”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3. 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权利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 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B. 刺史监察职能的强化C. 监察区域职能的扩大D. 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4、【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结合所学可知,刺史改为州牧,成为实际上地方的行政长官,由原来的监察权扩大到行政等权力,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地方问题,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刺史权力的扩大,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军阀割据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4. 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 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 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 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 军机大臣多为临时

5、差遣性质【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可得出军机处易于保密,而且便于皇帝宣召,A B两项正确;“行走”即临时任命之意,可见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遴选军机处官员的才德标准,即选C项。5. 唐代的民族政策,除了朝贡、和亲外,在边区还设立羁縻都护府,任命当地部族领袖为都护府长官,都护府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唐代的这一“羁縻政策”()A. 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B. 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C 冲击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D. 固化了“夷夏之辨”的观念【答案】A【解析】【详解】羁縻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等,有利于中央对边疆的统治,推动边疆

6、稳定发展,故A项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错误;这一政策有利于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这一政策体现了唐代的“华夷一家”的理念,并非强调区别,故D项错误。6. 如表为宋代文举状元家世统计表,这反映出宋代类别家庭背景人数比例官宦士子祖辈或父辈曾经担任过官职者5042.4%寒素士子祖辈及父辈都不曾担任过官职者1714.4%家世不详根据史料难以判明家庭背景者5143.2%A.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B.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C. 世家大族把持选才D. 平民入仕欲望强烈【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宋代文举状元中,寒素士子和家世不详两者占比之和超过了祖辈任官群体,这说明宋代科举制下,社会阶层流动加强,A项

7、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功能的强化而非弱化,排除B项;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宋代的世家大族已经不能把持选才,排除C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平民入仕的欲望,排除D项。故选A项。7. 康熙二十二年,康熙帝巡幸古北口,并作诗:“断山逾古北,石壁开峻远。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乾隆三十六年,古北口多处边墙被洪水冲毁后,乾隆帝认为:“况自古建立边墙,本为守险控远而设,若我朝德威遐讫,口外耕楼相望,久为内地编氓,即蒙古诸番,亦无不隶我臣仆,并非可仅云中外一家。”这些认识A. 促使儒家思想成为清朝主流思想B. 推动了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发展C. 维系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D. 体现了清代帝王视野的开阔性【答案】B【

8、解析】【详解】本题以长城出发,考查清朝时代的民族关系、边疆治理。在康熙与乾隆的言论中,我们都看到了对德的重视。德治思想有利于缓和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系,促进不同民族间的交融,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B项正确;清朝入关以后,仍然以儒家为主流思想,他们的认识是在此背景下产生,排除A项;德治思想有利于缓和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系,有利于维护边疆稳定,但并不能说维系了长期的稳定,排除C项;以前各朝,大多修筑长城,以实现军事防御的目的,可以说重军事,重武力。清代帝王认识到处理边疆问题不能只靠武力,应该靠德治,但其主要原因是蒙古地区纳入了中央管理,不完全体现了开阔性,排除D项。故选B项。8. 唐律明文规定,“奴婢

9、告主,(主)非谋反、逆、叛者,皆绞”。而宋代法律明确规定奴婢拥有诉权,有权与雇主对簿公堂。这一变化表明,宋代A. 律令儒家化色彩更浓厚B. 社会思想观念更加开放C. 封建等级制度趋向解体D.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唐律严禁奴婢告主不同的是,宋代法律明确规定奴婢拥有诉权,可以与雇主对簿公堂等,表明宋代奴仆群体地位有所提升,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D项正确;奴婢的诉讼权从无到有,不能说明宋代律令儒家化色彩更浓厚,排除A项;与宋代相比,唐代的社会思想观念更加开放,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宋朝时期,中国以君主至上为核心的封建等级制度趋向解体,排除C项。故选D项。

10、9. 乡约本是宋代士大夫倡导的加强基层社会道德建设的民间自治制度,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具有强制力,不遵乡约的百姓要受到处罚。这一变化说明A. 基层政权建设更加完善B. 乡约开始具有法律效力C. 君主专制权力加强的需要D. 宋明理学失去了统治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乡约由宋代的民间自治制度到明朝时期宣讲皇帝的“六谕”,并且“具有强制力”,可以看出统治者通过乡约加强对基层的教化,达到加强君主权力的目的,C项正确;乡约是对基层的教化,不能说明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排除A项;从材料来看,不论在宋代还是在明朝乡约是民间的自治制度,没有和政府联系,故乡约在这一时

11、期不具有法律效力,排除B项;明清时期乡约也是理学在基层的体现,理学仍处于统治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10. 下表为中国共产党两次会议公报的内容节编,这反映出两次会议都(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决不允许损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应该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A. 主张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B. 强调市场在经济建设

12、中的决定作用C. 发出了根本性体制变革的时代强音D. 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阅读表格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报中,强调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给予地方和工农业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意在进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D项正确;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张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告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只有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告中强调了市场在经济建设中的决定作用,排除B项;发出根本性体制变革时代强音的说法仅适用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3、排除C项。故选D项。11. 1912年1月24日,申报刊登了题为“北京某要津之秘密信”的文章,内有“项城(袁世凯)并不坚持君主政体,惟所处地位,断不能直截了当宣布共和。南中舆论,每不谅其苦心”等内容。该文的发表客观上A. 反映了袁世凯的真实想法B. 推动了中华民国的成立C. 减轻了新政府的外部压力D. 加速了清帝退位的步伐【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项城(袁世凯)并不坚持君主政体,惟所处地位,断不能直截了当宣布共和”体现的是袁世凯并不赞成君主制,因其是晚清重臣的身份,不便直截了当宣布共和,因此该文章的发表说明了袁世凯对革命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帝的退位,D项正确;该文章并不能

14、说明袁世凯的真实想法,排除A项;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正式建立,排除B项;材料与减轻新政府的外部压力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2. 如表是“五四宪法”与“八二宪法”的章节顺序比较简表。两者章节顺序的变化说明我国章节顺序“五四宪法”“八二宪法”第一章总纲总纲第二章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徽、酋都国旗、国徽、首都A. 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B. 建成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C. 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D. 充分保障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由第三章提升到第二章,体现出国

15、家重视和保障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D项正确;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AB项说法错误,排除AB项;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13. 1954年12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提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仍然需要存在。”这一转变反映了我国A. 社会性质发生

16、了根本变化B. 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全面展开C. 从政治上向社会主义过渡D. 生产关系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后,政协代行人大职权结束,我国从政治上向社会主义过渡,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排除A项;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是在1956年后,排除B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生产关系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4. 新中国成立至2007年底,我国先后将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物权法等15部法律草案全文公布,征求意见。200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决定,其审议的法律草案一般都

17、要予以公开。从此,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成为常态。这反映了A. 立法工作全方位回应民生关切B. 民众参政议政意识不断增强C. 我国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D. 法律的制定遵循人民民主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了“法律草案全文公布,征求意见”, 这说明法律的制定遵循人民民主原则,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法律制定征求人民的意见,不是回应民生问题,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法律制定征求人民的意见,不是体现民众的参政议政意识,排除B项;我国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的标志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排除C项。故选D项。15. 1953年11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称:“有可能由共产党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

18、,而由国民党中国参加安全理事会。”这一观点的提出表明美国A. 意识到新中国的强大B. 意欲改善同新中国的关系C. 企图制造“两个中国”D. 开始放弃对国民党的支持【答案】C【解析】【详解】“共产党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国民党中国参加安全理事会”意味着两个中国,说明美国企图制造“两个中国”,C项正确;杜勒斯的观点中并未体现出其认为新中国强大,排除A项;当时的美国孤立遏制新中国,排除B项;美国竭力支持国民党,排除D项。故选C项。16. 50年前中美联合发表的上海公报,创造性地先将中美两国间的分歧开诚布公地摆出来,然后再阐述双方的共识。并在美方声明中除明确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外,还写有“任何国

19、家都不应自称一贯正确,各国都要准备为了共同的利益重新检查自己的态度”。据此可知上海公报A. 展示了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B. 强调了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C. 标志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 树立了大国间互利共赢的外交典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先将中美两国间的分歧开诚布公地摆出来,然后再阐述双方的共识”可知中美之间是暂时抛却分歧,保留共识,因此是战时了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A项正确;材料内容不能说明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排除B项;中美在1979年才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排除C项;“互利共赢”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7. 在早期的罗马市民法中,妻子对嫁资没有任何支配权,丈夫可以

20、任意处分婚姻财产。在后来的罗马万民法中,妻子逐渐取得对婚姻财产的部分支配权,丈夫要想处分嫁资首先需要征得妻子的同意。到了罗马古典法时期,妻子已经可以在离婚或者丧偶时通过诉讼主张自己的婚姻财产权。材料意在说明罗马法( )A. 规定婚姻关系中男女平等B. 伴随版图扩大而日臻完善C. 关于婚姻的规定影响后世D. 包含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对婚姻中的财产权的规定可以看出罗马法从财产、人身、婚姻权等各个方面提升了对罗马女性权益的保护,这说明罗马法包含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故D项正确;材料中体现出了罗马的婚姻制度越来越注重人本主义、注重保障双方当事人的权益,但是不能引申为

21、罗马法规定婚姻中男女平等,故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罗马法对婚姻关系中的女性权益的保护,而不是罗马法的完善过程,故排除B项;材料只描述了罗马法发展过程中关于婚姻财产权的相关规定,未涉及对后世的影响,故排除C项。18. 英国大宪章)第39条规定:“凡自由民,除经贯族的合法裁判或根据国家的法律以外,不受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放逐,”美国宪法第5修正案规定:“不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被剩存生命、自由或财产,不给予公平偿,私有财产不得充作公用,”据此可知,西方法律强调A. 程序公正B. 无罪推定C. 罪刑法定D. 遵循先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罪刑法定强调刑法规范的文字表达,核心旨意

22、在于限制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实现法治国之理想诉求。材料反映英美法律强调保护公民权、限制国家权力,体现了罪刑法定原则的实质诉求和正当程序,C项正确;ABD项相关原则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BD项。故选C项。19. 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使欧洲新涌现的大国如瑞典和荷兰共和国,得到了诸如法国和奥地利等老牌大国享受的礼遇。条约规定,凡是国王,一律称为“陛下”,凡是大使,一律称为“阁下”。这彰显了A. 自由民主的启蒙观念B. 主权国家平等的理念C. 欧洲国家至上的原则D. 否定等级制度的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凡是国王,一律称为陛下,凡是大使,一律称为阁下。”可分析出主权国

23、家平等的理念,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自由民主的启蒙观念,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欧洲国家至上,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等级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20. 联合国宪章第103条规定:“联合国成员国在本宪章下之义务与其依任何其他国际协定所负之义务有冲突时,其在本宪章下之义务应居优先。”据此可知,联合国宪章( )A. 带有帝国主义强权政治色彩B. 对其他法律性文件具有排他性C. 深受欧洲旧有国际法影响D. 在客观上有助于国际法的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联合国成员国在本宪章下之义务与其依任何其他国际协定所负之义务有冲突时,其在本宪章下之义务应居优先”意味着联合国宪章的权威性要高于其它国际协定,这

24、有助于国际法的统一,D项正确;宪章的相关规定并不针对主权国家,而是国际协定,因此不是强权政治,排除A项;B项扩大宪章相关规定的针对范围,排除B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欧洲旧有国际法对宪章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由于郡县的集权特征和其军事性质能使其调动一切资源,泰国曾普遍在边境上设置郡县来防范犬戎。秦统一后,匈奴盘踞“河南地”,直接威胁秦都关中地区。秦朝领土虽然空前广阔,但大部分都是被征服的六国故地。而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导致各国在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秦朝采用郡县制来保障对六国的文化影响。对于五岭等新征服的边远地区,秦始皇采纳李斯

25、等人的主张,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摘编自黄栋法综论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统一县的建制,根据县的区域大小、事务繁简、户口及财赋多寡等方面,将县划分为一、二、三等。“县设县政府,于省政府指挥监督之下,处理全县行政、监督地方自治事务”“于不抵触中央及省之法令范围内得发布县令,并得制定县单行规则”。县政府设县长一人,负责综理全县行政事务,有权任免县政府职员及县属区长、乡长等。摘编自张皓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1)据材料一,概括郡县制在当时所具有的制度优势。(2)据材料二,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县制的特点。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县作为基层的行政机构在历史上长期沿用的

26、原因。【答案】(1)优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能够调动一切资源;防范犬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侵扰;保障秦文化对全国的影响力;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2)特点:根据县的实际情况划分等级;实行省县二级制(或接受中央与省领导);具有一定的自主权;掌握本区域的人事任免权。原因:便于中央垂直管理地方;便于政令的上传下达;有利于稳定地方秩序;具有多重地方治理功能美有地方文化的适应性。【解析】【小问1详解】优势:根据“集权特征”得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根据“能使其调动一切资源”得出能够调动一切资源;根据“匈奴盘踞河南地,直接威胁秦都关中地区”,分析得出防范犬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侵扰;根据“秦朝采用郡县制

27、来保障对六国的文化影响”得出保障秦文化对全国的影响力;根据“对于五岭等新征服的边远地区,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得出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小问2详解】特点:根据“根据县的区域大小、事务繁简、户口及财赋多寡等方面,将县划分为一、二、三等”得出根据县的实际情况划分等级;根据“县设县政府,于省政府指挥监督之下”,分析得出实行省县二级制;根据“处理全县行政、监督地方自治事务”得出具有一定的自主权;根据“有权任免县政府职员及县属区长、乡长等”得出掌握本区域的人事任免权。原因:根据所学可知,县制实行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便于政令的上传下达、地方秩序的稳定等。22. 阅读材料,回答

28、问题。材料一 中国历代王朝都制定和实施治理边疆的政策,以对边疆实行有效管辖。两汉王朝通过设立郡县、专门机构等来管理边疆,对匈奴和西域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册封官爵等政策以加强控制唐王朝对边疆实施军镇屯戍制度,对各族采取和亲政策。唐王朝还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首领为都督管理府州事务。元代为统治辽阔的疆域,在岭北、辽阳、云南、甘肃等地设行省,在边远地区大量任用土官,因俗而治。清代的治边思想既有继承历代王朝治边思想的一面,又有创新和发展。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宜、制定笼络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的各项方案,如封爵、联姻等。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材料二 中国传统王朝采取文化主义态度,

29、对边疆治理多以羁縻为主,对具体边界不求甚知,甚至为体现天朝风范而主动赐地予属国。南京国民政府已经有了明确的疆界概念,在历次重大宣言中均申明国家领土之完整。同时,南京国民政府还认为边疆系边防重地,“一国之安危,恒系其边防之虚实”,“建设边疆为刻不容缓之举”。摘编自南京国民政府的边疆观念及民族认识材料三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就是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

30、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摘编自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并说明中国古代边疆政策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的边疆观念与传统王朝的不同及其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答案】(1)特点:继承性,后代对前朝边疆政策往往有借鉴与继承,如汉代、唐代、清代的和亲联姻政策。创新性,针对不同情况,创立新的边疆制度,如唐代的羁縻府州制度、元代的行省制度。多样性,历代采用战争、和亲、设置机构等多样化的治理手段来加强对边疆的管理。(

31、2)不同:传统王朝多以羁縻为主,对具体边界不求甚知;南京国民政府有明确的疆界概念,认识到边疆是中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到了边疆的重要性。原因: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西方文明的影响;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影响。(3)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解析】【详解】第(1)问,结合材料内容可概括出继承性、创新性以及多样性的特点,并结合史实说明即可。第(2)问,结合材料关键信息“中国传统王朝多以羁縻为主,对具体边界不求甚知”“南京国民政府已经有了明确的疆界概念”“均申明国家领土之完整”等,比较得出不同之处;原因从列强侵略、西方文

32、明影响加深等角度分析。第(3)问,可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分析。【点睛】对于归纳材料要点类的主观题,最基本的要求实际上就是两个字:“全”和“变”。“全”就是指要点全,即把材料中所有的有效信息都提炼出来,不遗漏任何一个要点。“变”即变通,也可以说是归纳概括,要求将材料中的原文换一种更为专业的表述方式。在变通时既要简明扼要,又不能曲解原意,尽量做到专业而准确。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

33、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材料二 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

34、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答案】(1)变化: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原因:50年代,在冷战格局下,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联邦德国外交

35、依附美国;中苏关系恶化,民主德国紧跟苏联;中国与美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联邦德国调整对中国的政策。(2)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德国统一,经济发达,对中国市场有巨大需求,寻求政治大国地位;两国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3)坚持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坚持独立自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摒弃冷战思维;奉行多边外交,推动全球化。【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

36、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可知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从密切到降温甚至冷淡,和联邦德国的关系则从对立到关系实现正常化。原因:根据“中苏关系日益紧张”、“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等信息可知,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主要和冷战格局的影响有关,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联邦德国属于资本主义阵营,因此开始与民主德国关系密切,与联邦德国关系对立。但随着中国与苏联关系恶化,而民主德国紧随苏联导致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一并恶化;而中国在70年代与美国关系改善,加之联邦德国调整对外政策,因此与联邦德国关系改善。(2)根据“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

37、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可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吸引德国大力开拓中国市场。而且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也推动德国谋求与中国关系的进一步深化;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随着两德统一,德国的经济也得到发展,因此对中国的市场也有巨大需求。同时德国也在谋求改善国际形象,需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两国也因此在推动世界多极化上存在共同利益。(3)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德关系的改善都是基于两国国家利益的考量,同时也和两国经济实力增长、市场扩大、国家影响力提升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坚持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坚持独立自主,求同存异,摒弃冷战思维;坚持多边外交和推动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