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俗文化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深厚传统,而民俗文化学在中国则是随着整个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而出现的,其深厚根基则是在几千年的本土文化之中。据史料记载,起源古老的节日风俗乃至一切民间习俗,它的成因一般说来总是与原始社会中一个部落、一个部族或后来的一个民族全体成员最根本的共同愿望密切相关,往往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最初总有一种功利目的。而当风俗一旦形成便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有它自己的生命流程,随着人类
2、世代的绵延,风俗不断被补充、被修正,并被代代相传。由于生存环境的变迁,后代的人们往往不能理解远古祖先创造这些习俗活动的真正动机,遂根据各自的生存条件和状况,对这些习俗作出新的、合乎逻辑的解说,这样就造成了或附会了许多有关习俗的解释性民间传说。可见,传说的附会总是在习俗形成之后,实际上是为了延续或加强这一习俗才发生的。 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无疑是中华民族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起初,端午节是从南方吴越地区传播开来的祭祀龙图腾的民俗节日,因此可以称为龙的节日,是对龙图
3、腾的祭祀,是先民希望证明和显示自己的“龙子”身份,以此祈求龙保佑健康与安全,从而达到驱邪、疗病或祷祝丰收等等的目的。可见,端午这个节日,远在屈原出世以前已经存在,而它变为屈原的纪念日,又远在屈原死去以后。为什么传说端午起源于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其根源于民众生活的某种实际需要,而用某个传说来解释它。正如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提到的除屈原外,介子推、曹娥、越王勾践的遭遇也都曾和端午节发生过关系。其实,在中国的漫长历史里,民间流传的端午习俗传说一定还要更多更复杂,经过淘汰才留下了上述四人保存于古籍之中。又经过多少年的流传到今天,人们已不再把端午习俗与介子推、曹娥、勾践并提,而只与屈原相联系了。不但在汉族
4、地区如此,在少数民族中也是如此;不但在大陆如此,在香港、澳门、台湾,甚至在国外的华裔中也是如此。这就是说,屈原的传说战胜了其他所有的传说,与端午节俗建立了最牢固的联系。屈原的品质,显然要比他们更高洁,更符合我们民族的理想。中华民族在节俗和传说的长期流传中,集体地选择了屈原,是存在于一个民族集体意识的深处,存在于融汇了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乃至社会政治理想而形成的民族精神的精髓之中。 端午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从早期单一的辟邪驱瘟主题,逐步发展到兼顾辟邪驱瘟和纪念先贤,两个主题并重。其中既包含着我国古代天文学、医学知识,也体现着人
5、民的忠孝观念。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端午节民俗中具有迷信性质的辟邪色彩逐步淡化,游戏娱乐成分(特别是其中龙舟竞渡游戏)逐步加强。可以说,同我国其它传统民俗节日一样,端午节的演变过程记录着中国人走过的历史脚印。 深沉的民族感情来源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育。当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来文化大举入侵,许多人沉醉于“圣诞节”、“愚人节”等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保持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民族节日在文化上的传承。今天,我们只有用实际行动捍卫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心怀敬畏,责无旁贷。1. 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
6、一项是( )A. 端午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B. 古老的民俗文化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C. 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之一。D. 像端午节这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民俗文化是增强民族感情的载体,需要我们传承 和弘扬。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起源古老的节日风俗都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最初总有一种功利目的。B. 屈原的传说之所以与端午节俗建立了最牢固的联系是因为屈原的品质更高洁,更符合我们民族的理想。C. 后代的人们往往根据各自生存状况,产生了许
7、多有关习俗的民间传说,这与人们生存环境的变迁不无关系。D. 从一开始的龙节到介子推等传说再到屈原说最后到今天娱乐成分的加强,端午节的习俗演变体现了民俗文化的补充性、修正性。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陆游的诗作“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反映出端午节纪念先贤和辟邪驱瘟两个主题。B. 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给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敲响了警钟。C. “放花灯”向来被视为全台湾元宵节的代表,表明历史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是维系华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载体。D. 某地方一年一度大搞竞龙舟比赛说明端午节的
8、游戏娱乐成分加强,体现了国人对传统节日的淡漠。【答案】1. D 2. A 3. D【解析】【1题详解】此题考核概括文章的主旨能力,分析文章的主旨注意文章的主体内容,选项的侧重点是否和文章的主题对应,大部分是偏向于文中的某一点或某个局部,选项从文义上看基本都是正确的,但和文章的“主旨”有距离等。题中ABC项,以偏概全,不是本文最终写作意图。故选D。【2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都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错误,原文第一段“往往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丢掉了“往往”二字。故
9、选A。【3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D项,“体现了国人对传统节日的淡漠”无中生有, 文中并没说“大搞竞龙舟”是对传统节日的淡漠,只是说风俗的演变,游戏成分加强,但是无论什么形式的习俗都应该体现了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重视。故选D。【点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橘子 李培俊他上衣破了,裤子也撕开了一道不小的口子。脸上还有几条浅色的灰道子,其中一条越过眉梢,在腮帮
10、上拐了个S形的小弯,一直延伸到嘴角那里。他显得异常狼狈。天快黑时,他出现在卖橘子的小摊前。橘子又香又甜的滋味,对于又渴又饿的他具有致命的诱惑力,他恨不得立即拿起一个,剥去外皮,塞进嘴里!但他没有。他用力咽下一口口水,手下意识地伸进上衣空无一物的口袋,他最后又犹豫着把手伸向鼓鼓的裤袋 这时,摊主拿起一只又圆又大的橘子递到他手上,那只橘子是摊子上最为鲜亮的一只。摊主笑笑说:忘记带钱了吧?以后记住,男人出门,口袋可不能空,吃吧,吃吧,自家树上结的。 他说了声谢谢,拿着橘子离开了。 两天后,他又一次出现在那个卖橘子的小摊前。没等他开口,摊主就拿起橘子塞给他,不是一只,而是四只。他张张嘴,想对摊主说些什
11、么的,可他欲言又止,终于什么也没说,把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放到大堆的橘子旁,走了。晚上摊主收摊,发现了那份报纸,打开一看,摊主惊呆了,上面有一则公安部门的悬赏通缉令,照片上那个通缉犯,竟是他!自己竟两次送橘子给他吃!几经犹豫之后,摊主还是拨通了报警电话。 公安部门调集警力,在小摊周围设伏,静等着逃犯的再次出现。三天后的中午,逃犯果然出现了。他没有马上进入警方的埋伏圈,而是远远站着,朝四周张望一阵之后,做出了一连串令人费解的动作:他先从裤袋里掏出一把尖刀,举得高高的,在空中晃动几下,然后五指一松,尖刀在阳光下划出一缕寒光,哐当一声落到地上。随即,他举起双手,走进警察的埋伏圈。警察一拥而上,给他戴上
12、手铐,推向远处的警车。他说,请等一下,能让我和卖橘子的老板说句话吗?带队的警长犹豫片刻答应了,两个警察架着他,来到卖橘子的摊主面前。他对摊主说:那张报纸是我故意放在你这里的。说完,逃犯如释重负地吐出一口长气,跟着警察上了警车。 摊主连忙找出那份报纸,发现背面有几行用铅笔写下的小字:长期以来,我像一只被猎人追赶的兔子,东躲西藏,白天钻进不见天日的密林,晚上睡在阴暗潮湿的山洞,吃没吃的,喝没喝的,我都快疯了当我为选择怎样结束自己的生命犹豫不决时,你送给我橘子吃,还对我微笑。老实说,是你的善良感动了我。对你,我无以为报,举报不是有2万元的赏金吗?权作是我对你善良的报答吧。 公安部门按照通缉令的承诺,
13、第三天便把2万元赏金送给摊主。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 8年之后,劳改农场的储油仓库发生火灾,危急关头,他冲进火海,搬出了8桶汽油,避免了一次灾难性的事故发生,又因一辆失控的卡车冲向一个狱友的时候,他及时推开狱友,却永远失去了左腿。 他获准减刑4年。出狱那天,他没有回家去见妻子儿子,而是拄着双拐去了那个小镇,去找送他橘子的摊主。摊主的妻子红着双眼告诉他,丈夫已经在两年前去世了。说着,她递给他一个沉甸甸的纸包,对他说,临死前让我把这包东西交给你,说你用得着。他让你也摆个水果摊,挣钱虽然不多,可那是自己挣的,花着踏实。他打开纸包,里面是那2万元钱的赏金,分文未动。包钱的报
14、纸,也是他当年留给摊主的那张。 几年时间,纸张已经发黄,通缉令上的照片也已有点模糊不清。 (选自小小说精选)4.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到的“他”的衣着、神情、动作、心理等,都暗示“他”是个逃亡在外的罪犯,并为下文“他”接受橘子、报恩等情节做了铺垫。B. 摊主两次送给“他”橘子,一方面显示出摊主对“他”的同情,另一方面也有摊主对“他”的畏惧,因为摊主拨打报警电话前,有过一番心理博弈。C. “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其中“颤抖”一词含义丰富,既有得到两万块钱的激动,也有对“他”报恩的感动。D. 小说叙事紧凑而不显
15、散乱,语言朴素而不失细腻,作者匠心独运,通过对摊主这样的普通人善良品质的歌颂,让人们体会到社会风气的转变。5. 文中的“他”三次来到水果摊,试简要分析“他”来水果摊的目的。6. 结合全文,分析小说结尾的好处。【答案】4. A 5. 第一次来是因为饥饿难耐想抢橘子小说中写到他“又渴又饿”“他最后又犹豫着把手伸向鼓鼓的裤袋” 第二次来是为了报恩“把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放到大堆的橘子旁”想让摊主发现他是罪犯并报案领奖金 第三次来是为了自首即让摊主领了奖金,也想结束自己的逃亡生活 6. 故事情节上,结尾是摊主生前留给他的依旧用他曾经用的那张旧报纸包着的2万块钱,这样的结尾使情节再起波澜,增强读者阅读兴趣
16、 人物形象上,使摊主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刻画出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不贪不占、踏实做人本份做事的感人形象 主题思想上,丰富文章内涵,深化小说主旨使小说的主题不再停留在单纯的逃犯受感化自首感恩的层面,更包含着踏实做人、本分做事等朴素深刻的道理 艺术效果上,这样的结尾虽在意料之外,却是情理之中,波澜起伏,跌宕丛生,使小说引人入胜,趣味性强【解析】【4题详解】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B项,“一方面也有摊主对他畏惧”错误,因为摊主两次送给“他”橘子并不知道“他”的身份;C项,“有得到两万块钱的激动”错,主要是对
17、“他”报恩的感动,对得到赏金的忐忑不安,对“他”前途的担忧;D项,“让人们体会到社会风气的转变”错,无中生有,小说的主题主要是揭示着踏实做人、本分做事等朴素深刻的道理。故选A。【5题详解】此题考核概括文章的情节的能力,要去概括三次到水果摊的目的,答题时注意根据文章的情节分析,第一次来到水果摊:橘子又香又甜的滋味,对于又渴又饿的他具有致命的诱惑力,他恨不得立即拿起一个,剥去外皮,塞进嘴里!但他没有他用力咽下一口口水,手下意识地伸进上衣空无一物的口袋,他最后又犹豫着把手伸向鼓鼓的裤袋 这里的“又渴又饿”是主要原因,而后面的“手下意识地伸进上衣空无一物的口袋,他最后又犹豫着把手伸向鼓鼓的裤袋”是他无
18、钱购买而产生了“抢”的念头,因为从后文“他先从裤袋里掏出一把尖刀”可知,“他最后又犹豫着把手伸向鼓鼓的裤袋”是要掏出尖刀抢劫。第二次来到水果摊:他张张嘴,想对摊主说些什么的,可他欲言又止,终于什么也没说,把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放到大堆的橘子旁,走了。“把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放到大堆的橘子旁”是重点,从后文“我无以为报,举报不是有2万元的赏金吗?权作是我对你善良的报答吧”可知,他再次来到水果摊是为了“报恩” 第三次来到水果摊:他先从裤袋里掏出一把尖刀,举得高高的,在空中晃动几下,然后五指一松,尖刀在阳光下划出一缕寒光,哐当一声落到地上随即,他举起双手,走进警察的埋伏圈。由此可见,他早就知道此次到来的
19、结局,他的动作表明:来是为了自首。【6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能力,要求分析文章的结尾的妙处,解答时可从以下角度思考:是否使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是否使得情节更加完整,使得叙事更加合理;是否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是否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是否揭示了主题或深化了主旨;是否使环境更加典型;是否使用了写作手法;是否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本文结尾的作用主要是上述作用。在情节上,两万块钱又回到了“他的手中,在意料之外,却是情理之中,波澜起伏,引人入胜;透过结尾,凸显了摊主的高尚品德,表达了对他的赞美,进而突出并深化了小说的主旨:在逃犯受感化自首感恩的层面上,进一步揭示踏实做人、本分做事
20、等朴素深刻的道理。【点睛】文章的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旨”“急转直下”“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还要结合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进行进一步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停不下的艺术追溯-林风眠:中西巧调和今天的梅州,是广东东北部一个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城市。然而,在距离梅州市区20公里外的西阳镇阁公岭村,却依稀能看到100多年前留下的痕迹。这栋略显破旧的宅院,就是林风眠出生的地方。在林风眠5岁时,家里把他送到了本族开设的立本学堂,读书认字,既是石匠又能画几笔的父亲还教他临摹芥子园
21、画谱。在这种临摹中,林风眠接受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启蒙教育。1915年,15岁的林风眠踏进了梅州中学的大门,在这里,林风眠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位美术老师梁伯聪,正是这位梅州历史上最后一个能书善画的秀才,将林风眠引向了艺术的新天地。求学期间,亲朋从南洋带回的一些外文书籍,也让林风眠好奇不已。书中那些色彩丰富、形象逼真的西洋画插图,使得从小临摹惯了芥子园画谱的他,看到了另一个不同的艺术世界并心迷向往。4年后,作为第六批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他和林文铮一起登上了开往法国的邮轮。在国立高等艺术学院院长杨西斯的工作室,林风眠接受了西方现代艺术与思想的双重启蒙,对艺术的理解和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艺术不再是儿
22、时临摹或少时喜爱的西洋画片,而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与思考。林风眠独特的绘画天赋使杨西斯惊叹不已,于是就推荐他到巴黎美院。1924年5月21日,第一次“中国美术展览会”在德国斯特拉斯堡共和国广场的莱茵宫开幕,他的作品引起轰动。此时的林风眠,在欧洲现代主义艺术和中国古典工艺美术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中西调和的基本艺术面貌。约两年后,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回国担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校长。不久,林风眠发表了谈东西艺术之前途一文。他以论述艺术是如何构成的、东西艺术根本之异同等问题为基础,正式提出了“调和东西艺术”的主张,力图在复兴东方艺术和调和东西艺术之间寻求新路。为了实现“中西融合”的艺术理想,林风眠可谓殚
23、精竭虑。他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艺术名家李可染、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王朝闻、苏天赐等都是林风眠的学生。他锐意革新艺术教育,请木匠出身的画家齐白石登上讲台,聘请法国教授克罗多讲授西画,并提出了“提倡全民族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等口号。他提倡兼收并蓄,调和中西艺术,并身体力行,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为中国现代绘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风格典范。1927年5月11日,林风眠组织本校师生召开了一场在当时国内规模相当大的艺术展。由于部分作品抨击社会、直讽现实,激怒了奉系军阀,林风眠被迫辞去校长之职,离京南下,担任了由蔡元培亲手创建的
24、杭州国立艺专第一任校长。执掌杭州国立艺专的十年,也是林风眠实践自己调和中西艺术理想的十年。这一期间,林风眠用象征手法创作了大型油画人道悲哀死人类的痛苦渔村丰收等作品,风格一如他“中西调和”的探索,造型简约,大笔触粗线条,色调强烈而凝重。后来林风眠移居到了上海,他就像个苦行僧一样,不问世事埋头作画,在清苦孤寂中继续着中西艺术调和的探索。很多学者认为,这一时期,林风眠终于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面貌,他的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孤独、忧郁和磨难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林风眠,但是,在他的笔下,却衍化出了寂静的山川,仿佛一片超现实的梦乡。(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5月8日)【相关链接】在巴黎
25、国立美术学院-法国美术教育的最高殿堂,林风眠不是个守规矩的“好学生”,他为塞尚、莫奈、马蒂斯等离经叛道的画家所倾倒,又在巴黎东方美术馆和陶瓷博物馆的彩陶、汉画砖、唐三彩、瓷器花纹上,发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奇特魅力。(求实在线中国现代绘画史一代宗师-孤鸿林风眠)林风眠曾对人讲:“在北京和杭州当了十几年校长,住洋房,乘私人轿车,身上一点人气几乎耗光了。你必须真正生活着,能体验今天中国几万万人的生活,身上才有真正人味。首先是人,彻底人化了,作品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求实在线中国现代绘画史一代宗师-孤鸿林风眠)“林风眠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融汇了东西方的优点,能够创造一种崭新的、从未有过的艺术形式。他是
26、一个独领风骚数百年的领袖型、旗手型的人物。”-中国美术学院原校长肖锋“他奠定了中国现代绘画的基础,他之后的赵无极、吴冠中等人都是追随他的道路的。没有林风眠,中国绘画就缺少一个走向现代艺术的大师。”-美术理论家邵大箴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林风眠成为中国一个独领风骚数百年的人物,主要原因在于他提出了“调和东西艺术”的主张,并且身体力行,在艺术创作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B. 林风眠的创作融汇了东西艺术之长,创造出了自己画作的独特的面貌,他没有忘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没有生活,没有真正的人味,作品就没有生命活力。C. 林风眠在中国绘画尤其是中国现代绘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
27、的作用。他的作品兼有欧洲现代主义艺术和中国古典工艺美术之长,造型简约,色调强烈凝重,独具一格。D. 绘画是林风眠安身立命的凭借,是他毕生的终极追求,更是他表达强烈情感的媒介。他借助绘画表达他对国事的关心、对人生的思索、对身边人和事的敏感与爱。8. 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林风眠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既在学校接受了系统的文化学习,又在梁伯聪、南洋回来的朋友等人的影响下关注西方的艺术世界,这为他日后进行中西调和的创新打下了基础。B. 林风眠敢于打破常规,做事不按常理出牌,欣赏离经叛道的画家。当校长时他聘请木匠画家的齐白石,打破艺术的崇高地位,提倡各阶级共享的
28、艺术。C. 1919年,林风眠到法国勤工俭学,在院长杨西斯的工作室接受了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双重启蒙,从此踏上了绘画艺术中西调和的探寻之路。D. 林风眠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从1919年选择出国勤工俭学,到德国第一届“中国美术展览会”引起轰动,再到国内艺术展上借作品抨击社会、直讽现实,都是他爱国的体现。E. 大成就须经得起大寂寞。移居上海的林风眠不问世事埋头探索,孤独、忧郁和磨难围绕着他,但他终于超越自我,在创作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取得了巨大成就。9. 林风眠“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面貌”,“他的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试结合材料简述林风眠在绘画方面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
29、答案】7. D 8. BE 9. 保持好奇心,善于学习,兼收并蓄。无论是中国的传统艺术、西洋插画,还是西方的艺术理论与思想,林风眠都向往追求,兼收并蓄;锐意革新,能打破传统,不拘一格。林风眠邀请木匠出身的画家讲课、不一味地做守规矩的“好学生”等,才能在调和东西艺术方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贴近生活,保持人味。林风眠认为住洋房、乘轿车耗光人身上的人气,认为人必须真正活着,作品才有生命活力;耐住寂寞,专心创作。林风眠在上于清苦孤寂中不问世事埋头作画,最终让自己的艺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有师友亲人的帮助。梁伯聪将林风眠引向了艺术的新天地,院长杨西斯推荐到巴黎美院,蔡元培的慧眼识英,父亲的影响等等,都促
30、成了林风眠的成功。【解析】【7题详解】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D项,在无中生有,“对身边人、事的敏感与爱”于文无据。故选D。【8题详解】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梁伯聪引领他在中国传统绘画方面走向艺术的新天地;C项,应为接受了“西方现代艺术和思想的双重启蒙”,中国传统艺术的启蒙他幼时就接受了;D项,属无中生有,林风眠出国留学、在国外艺术展
31、上一举成名并未提到他的爱国情怀。【9题详解】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从“他锐意革新艺术教育,请木匠出身的画家齐白石登上讲台,聘请法国教授克罗多讲授西画,并提出了提倡全民族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等口号他提倡兼收并蓄,调和中西艺术,并身体力行,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为中国现代绘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风格典范”“在北京和杭州当了十几年校长,住洋房,乘私人轿车,身上一点人气几乎耗光了,你必须真正生活着,能体验今天中国几万万人的生活,身上才有真正人味”
32、“后来林风眠移居到了上海,他就像个苦行僧一样,不问世事埋头作画,在清苦孤寂中继续着中西艺术调和的探索,很多学者认为,这一时期,林风眠终于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面貌,他的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孤独、忧郁和磨难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林风眠,但是,在他的笔下,却衍化出了寂静的山川,仿佛一片超现实的梦乡”等语句可以具体把握林风眠在绘画方面取得成就的原因。【点睛】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阅读下面的
33、文言文,完成小题。 虞潭,字思奥,会稽余姚人。父忠,仕至宜都太守。潭清贞有检操,州辟从事、主簿,大司马齐王冏请为祭酒,除祁乡令。值张昌作乱,郡县多从之,潭独起兵斩昌别率邓穆等。襄阳太守华恢上潭领建平太守,以疾固辞。遂周旋征讨,以军功赐爵都亭侯。绥抚荒余,咸得其所。寻被元帝檄,使讨江州刺史华轶。潭至庐陵,会轶已平,而湘川贼杜弢犹盛。时甘卓屯宜阳,为杜弢所逼。潭进军救卓,卓上潭领长沙太守,固辞不就。 帝为晋王,除屯骑校尉,迁宗正卿,以疾告归。会王含、沈充等攻逼京都,潭遂于本县招合宗人,及郡中大姓,共起义军,众以万数,自假明威将军。乃进赴国难,至上虞。明帝手诏潭为冠军将军,领会稽内史。潭即受命。义众
34、云集时,有野鹰飞集屋梁,众咸惧。潭曰:“起大义,而刚鸷之鸟来集,破贼必矣。”遣长史孔坦领前锋过浙江,追蹑充。 成帝即位,出为吴兴太守。苏峻反,加潭督三吴、晋陵、宣城、义兴五郡军事。 会王师败绩,大驾逼迁,潭势弱,不能独振,乃固守以俟四方之举。会陶侃等下,潭率众与诸军并势,东西猗角。遣督护沈伊距管商于吴县,为商所败,潭自贬还节。 寻而峻平,潭以母老,辄去官还余姚。诏转镇军将军。以前后功,进爵武昌县侯。是时军荒之后百姓饥馑死亡涂地潭乃表出仓米振救之又修沪渎垒以防海抄百转赖之。 潭貌虽和弱,而内坚明,有胆决,虽屡统军旅,而鲜有倾败。以母忧去职。服阙,以侍中、卫将军征。年七十九,卒于位。追赠左光禄大夫
35、,谥曰孝烈。 (节选自晋书虞潭传,有删减)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是时/军荒之后/百姓饥馑/死亡涂地/潭乃表出仓米/振救之/又修沪渎垒/以防海抄/百转赖之/B. 是时/军荒之后/百姓饥馑/死亡涂地/潭乃表/出仓米振救之/又修沪渎垒以防/海抄/百转赖之/C. 是时/军荒之后/百姓饥馑/死亡涂地/潭乃表/出仓米振救之/又修沪渎垒/以防海抄/百转赖之/D. 是时/军荒之后/百姓饥馑/死亡涂地/潭乃表出仓米/振救之/又修沪渎垒以防/海抄/百转赖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祭酒本是在大飨宴时以年老宾客一人举酒祭祀地神的风俗,后用为官
36、名,意为首席、主管。B. 檄原是指较长的竹木筒,用于书写比较重要的文书,后成为古代皇帝征召时所用文书的专称。C. 服阙最早出自汉朝蔡邕的贞节先生陈留范史云铭,指守丧期满除服,与“服除”同义。D. 谥号是古人死后依据其生前行迹所立,用来褒贬善恶的称号,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虞潭清正有操守,屡次推辞他人的举荐。虞潭平叛有有功,得到华恢、甘卓等人的举荐,他却极力推辞,最后推辞不了才接受屯骑校尉一职。B. 虞潭有主见,善于化解危机。王含、沈充攻近京城,他果断组织义兵勤王救国;接受皇帝任命后,机智化解危机,派兵追击沈充的部队。C. 虞潭遇事冷静,
37、攻防有略。面对苏峻叛军的强大势力,虞潭担任总督后并没有立即组织进攻,而是待各处援军到来后才派兵去抵挡。D. 虞潭忠于职责,鞠躬尽瘁。虞潭身处国家多事之秋,多次领兵平定国内的叛乱,为国尽忠,晚年还担任侍中、卫将军等职,最终死在任上。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会王师败绩,大驾逼迁,潭势弱,不能独振,乃固守以俟四方之举。 潭貌虽和弱,而内坚明,有胆决,虽屡统军旅,而鲜有倾败。【答案】10. C 11. B 12. A 13. 恰逢朝廷大军战败,皇上被迫移驾迁都,虞潭势单力薄,无法独自支撑大局,就先稳固防守以等待四方共同兴兵 虞潭看起来虽然温和文弱,但内心坚定通达,有胆识有决断,虽然
38、多次领军作战,却少有大败【解析】【10题详解】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出仓米振救之”为“表”的内容,中间不可停顿,排除AD;“修沪渎垒”和“以防海抄”为目的关系,中间停顿,排除B。故选:C。译文为:当时,正是战乱刚过,百姓饥荒交迫,饿殍遍野。虞潭上表请命,取出官仓中的粮食赈济灾民,又主持修筑了沪渎垒,以防御海潮,百姓们都仰赖他。【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
39、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后成为古代皇帝征召时所用文书的专称”错,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故选B。【12题详解】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题中A项,“得到华恢、甘卓等人的举荐,他却极力
40、推辞,最后推辞不了才接受屯骑校尉一职”错误,“屯骑校尉一职”与“华恢、甘卓等人的举荐”没有直接关系相关内容在文章第二段。故选A。【13题详解】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重点词语,会,恰逢;迁,迁都;振,支撑;俟,等待;虽,虽然;坚明,坚定通达;倾败,大败。【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
41、合文意进行分析。【参考译文】虞潭,字思奥,会稽郡余姚县人,是吴骑都尉虞翻的孙子他的父亲虞忠,官至宜都太守吴国灭亡时,虞忠坚守城池不投降,就为国捐躯了虞潭清正坚贞而得操守,州郡征辟他为 从事、主簿,又推举他为秀才时任大司马的齐王司马冏请他担任祭酒,出任祁乡县令,又改任醴陵县令时逢张昌造反,很 多郡县都跟着他作乱,唯独虞潭领军斩杀了张昌别部邓穆等人(平乱后)襄阳太守华恢推荐虞潭担任建平太守,虞潭以生病 为由坚决拒绝便从此开始四处征战,因军功获封都亭侯虞潭安抚了受战乱影响的灾民,让他们各得其所又与各路军队一 起平定了陈恢的叛乱,转任南康太守,进封爵位为东乡侯不久,虞潭被元帝征召,命他去讨伐江州刺史华
42、轶虞潭到庐陵时 ,赶上华秩已经被消灭了,但湘川乱贼杜弢还声势正旺江州刺史卫展推荐虞潭兼任安成太守当时甘卓驻军宜阳,被杜弢军 所逼迫虞潭便领军前去解救甘卓,之后甘卓上书推举虞潭兼任长沙太守,虞潭坚决地推辞了 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即位为晋王,虞潭被封为屯骑校 尉,升任右卫将军,兼宗正卿后来他因病请假回家休养碰上王含、沈充等人攻近京城,虞潭便在本县内召集宗族众人,还 有郡中大姓,一起组织义军,有上万人,他自称明威将军他就领军前去勤王救国,到了上虞晋明帝司马绍亲手写了诏书任 命虞潭为冠军将军,兼任会稽内史,虞潭立即领受了任命义军汇集时,有野鹰飞来,聚集在屋梁上,大家都感到害怕(认为 是不祥的
43、兆头)虞潭说:“我们按照大义起兵,连这刚烈凶狠的猛禽都来相会了,打败反贼的军队是必然的了! ”虞潭派遣军中长史孔坦率领前锋先过浙江,追击蹑充 晋成帝即位后,虞潭出任吴兴太守,领秩中二千石的俸禄 ,加封为辅国将军;并因讨伐沈充有蓝,进爵为零县侯苏峻作乱时,朝廷提拔虞潭总领三吴、晋陵、宣城、义兴五个郡的军 事事务恰逢朝廷大军战败,皇上被迫移驾迁都,虞潭势单力薄,无法独自支撑大局,就先稳固防守以等待四方共同兴兵不 久,(荆州刺史)陶侃领军南下,虞潭与(司空)郗鉴和(会稽内史)王舒一同举兵响应义军陶侃等人给虞潭临时节度之权 ,监理扬州、浙西军事,虞潭率众与各路兵马一起起事,东西各路义军便互相借势而起后
44、来虞潭派督护沈伊在吴县抵挡苏峻 将领管商,却被管商击败,虞潭自已贬了自己的职,归还节度之权 不久之后苏竣之乱平定了虞潭以母亲老迈为由,就辞去 官职回到故乡余姚朝廷下诏任命他为镇国将军、吴国内史又改任会稽内史,还没出发,又改任为吴国内史因之前的各种 功绩,提升他的爵位为武昌县侯,食邑一千六百户当时,正是战乱刚过,百姓饥荒交迫,饿殍遍野虞潭上表请命,取出官 仓中的粮食赈济灾民又主持修筑了沪渎垒,以防御海潮,百姓们都仰赖他 虞潭看起来虽然温和文弱,但内心坚定通达,有胆识有决 断,虽然多次领军作战,却少有大败后因母亲去世而离职,服丧完毕后,以侍中、卫将军身份被征召入朝后,改拜为右光 禄大夫、开府仪同三
45、司,并赐亲兵三百人,侍中之职不变虞潭七十九岁时在任内逝世朝廷追赠他为左光禄大夫,开府、侍 中等职如旧,谥号孝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崔峒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性情。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注释】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因事被贬为潞府功曹任,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韦使君”指韦应物。庾亮为晋朝太尉,晋书卷七十三载:亮都督江荆六州军事,镇武昌。诸佐吏殷浩之徒,乘秋夜共登南楼,亮至,将起避,亮徐曰:诸君少住,尔等于此观月兴致不浅。便据胡床啸咏,其坦率多类此。14. 下列对这首诗
46、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 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B. “竹杖纱巾”是隐者的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士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C. 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D. 颈联运用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渊明,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E. 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15. 诗歌题为“书情”,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文解说。【答案】14. AE 15. (1)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云外
47、”,即指世俗之外,宦海之外,此指诗人现居的闲散之地,此联诗人自述一切率意而为,有时逢寺即宿,有时日落西山,无事时沿江漫行。(2)对朋友“吏隐”生活的向往。颈联崔峒以两位清雅疏放的古人,比喻两位同样雅洁的今人,说他们做官,不说政绩怎样,而说看花、对月。(3)自伤不遇之情,对君王的怨恨之情。尾联转入满腹牢骚不平,我不远万里,到京城献书,谁知“君之门兮九重”,一片赤诚,难以上达天听,不为君知。这两句并不是“悔献书”,他对献书毫不悔恨,只是怨自己运气不好,怨君王深居禁中,不能赏识自己的才干。【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A项,“作者不务政事”曲
48、解文意,根据注释作者当时任潞府功曹这样的闲职,作者只是无政事可做。E项,对最后一联曲解,最后一联是作者的诉苦,是说自己能跨越千里上书,但君王却不能赏识自己。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诗歌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性情。” 诗的上句说数年来漂泊江湖,摒弃做官的虚名,下句“竹杖纱巾”
49、,是隐者装束,意思说自己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云外”,即指世俗之外,宦海之外,此指诗人现居的闲散之地,此联诗人自述一切率意而为,有时逢寺即宿,有时日落西山,无事时沿江漫行。“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上句陶潜指李明府,陶曾为彭泽令,故以陶比李,下句庾亮指韦应物。李明府是一位胸怀磊落且率性之人,韦应物为大历、贞元间著名山水诗人,性格清雅闲静,诗风恬淡,亦非追求功名利禄者。崔峒把两位同样雅洁的今人与两位清雅疏放的古人相比,说他们做官,不说政绩怎样,而说看花、对月,这样写主要是对他们“吏隐”生活的向往,同时稍露自伤不遇之情。“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
50、深在九重城。”尾联转入满腹牢骚不平,诗人向两位朋友诉苦:怨自己运气不好,怨君王深居禁中,不能赏识自己的才干,使得他不能象韦苏州和李明府那样,既能当官,又过着“潇洒送日月”的生活。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两句话是:“ _ , _ 。”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一句“ _ ”极写刘裕为恢复中原而大举北伐时的威猛声势。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以“ _ , _ ”两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答案】 (1). 锲而不舍; (2). 金石可镂; (3). 气吞万里如虎; (4).
51、大漠孤烟直; (5). 长河落日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本题中易错字“锲”“ 镂”。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
52、,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清朝的雍正皇帝在位13年,竟写下了约4000万字的朱批,就连现在的专栏作家、网络写手也难以望其项背。在群英会蒋干中计中,蒋干被塑造成一个胸无城府却又自作聪明,十分迂腐可笑的形象。政府和企业都在处心积虑地为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所以毕业生就业也不是一样特别难以解决的事。以前他是我家的邻居,我家有几个孩子,谁几岁,谁的性格怎样,你都了如指掌。法国当地时间2015年11月13日晚,在位于巴黎北郊的法兰西体育场附近发生多起震古烁今的枪击爆炸事件。责任重于泰山,我们要与人民同甘共苦,团结协作,夙夜在公,努力向历史和人民
53、交一份合格的答卷。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望其项背:,也有只能看到背影,看不清头部的意思。比喻可以企及他所达到的境界。使用正确;胸无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语境不合;处心积虑:存在着某种想法,早已有了打算。形容用尽心思地谋划(贬义)。贬词褒用;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别人看。使用正确;震古烁今:形容事业或功绩非常伟大。用错对象;夙夜在公:从早到晚,勤于公务。使用正确。【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比如题中“胸无城府”
54、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语境不合。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比如题中“处心积虑”存在着某种想法,早已有了打算。形容用尽心思地谋划(贬义)。贬词褒用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比如本题中比如题中“震古烁今”形容事业或功绩非常伟大。用错对象。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55、。18.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利用住房公积金闲置资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利于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和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B. 二孩政策全面放开,许多期盼已久的夫妇却放弃了要“二宝”的打算,其主要原因不是观念的变 化,也不是经济、精力等方面的压力太大,而是因为“大宝”的坚决反对C. CIPS 系统的建成和运行有利于提高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效率,促进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流通,更好 地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和“走出去”战略D. 一年来,从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到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从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到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一大批有力度、有分量的改革
56、成果纷纷涌现【答案】D【解析】【详解】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A项,搭配不当,“完善效率”搭配不当,可在“住房公积金”前加“提高”;B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主要原因是因为大宝的坚决反对”将“主要原因是大宝的坚决反对”和“主要是因为大宝的坚决反对”杂糅,为了前后文的衔接,应取前者;C项,成分残缺,“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和走出去战略”中“支撑”的宾语中心词残缺,可在“战略”后加“的实施”。故选D。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兹捡到钱包一个,内有饭卡等物品,暂惠存我处,遗失者请电话
57、或短信联系政教处王主任。一经查实,定当奉还。B. 各位书友,新版普希金诗选业已售罄。本店正在多方组织货源,一旦到货,就立即函请各位光临。C. 先生迟暮之年,仍躬耕三尺讲台,实令后学感佩!值此先生六十华诞之日,我们恭祝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D. 十二年寒窗苦读,我辈岂能马齿徒增,今日自当驰骋考场,蟾宫折桂,实现自我,感恩母校,报效祖国!【答案】B【解析】【详解】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题中A项,“惠存”是被人保存; C项,“迟暮之年”,迟暮指黄昏,比喻
58、晚年,有夕阳西下之感,这样称呼对方不当;D项,“马齿徒增”,比喻自己年龄增长而学业等没有长进,多用于老年人,词句是年轻人,不当。故选B。20.结合语境,在所给材料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性,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句不超过15个字。全麦面是由整粒的小麦磨制而成,保留了糠层和胚芽,也保留了营养。_,纤维能在消化系统内溶解,但又不被肠胃吸收,但它能协助肠胃蠕动,_,同时排除体内废物,清理大小肠,达到健胃清肠效果,纤维素是治疗困扰很多人的便秘和减肥问题的绝妙良方。另外,全麦面不仅能提供人的生存能量,_,是人人选用的营养美食!【答案】 (1). 全麦面富含大量的纤维 (2). 加强
59、肠胃吸收营养 (3). 而且它所含营养素完美无缺【解析】【详解】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空根据后文“纤维能在消化系统内溶解”可知应该填写“全麦面富含大量的纤维”,第空根据前面的“协助肠胃蠕动”可知应该填写“加强肠胃吸收营养”;第空根据后文“选用的营养美食”可知应该填写“而且它所含营养素完美无缺”。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高一结束,我们将面临文理科分班问题,我们应该选择理科,因为只有学了理科才能进入更好的大学,学到更多的知识,而有了更多的知识,毕业后也就一定
60、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不是选了理科就一定能进入更好的大学。_。_。【答案】 (1). 不是进入好的大学就一定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 不是学到更多的知识毕业后就一定能找到好的工作。【解析】【详解】这是一道考核逻辑推理的题目,注意抓住语段中推理错误,或表述绝对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要求是仿照给出的例句填写,此题注意抓住语段中表述绝对的句子“只有学了理科才能进入更好的大学,学到更多的知识”“有了更多的知识,毕业后也就一定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两个句子前后的关系是“可能”,不是“必然”。22.作文:理解以下两句古诗,体会诗意理趣,可以选择其中一句立意,也可有机结合两句诗意,综合立意,联系社会人生,写出
61、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案】“柳暗花明”的召唤乌云遮不住太阳的光辉,荆棘挡不住勇敢者的脚步。题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宋代大诗人陆游的诗句。吟诵着这富有哲理的诗句,你的心头会荡起清爽的夏风,将丝丝阴云一一驱散,即使遭遇逆境、磨难,也将永远坚强而乐观。“山重水复疑无路”,山水回环,脚步回环。人生在世,大凡谁都会遭逢逆境,但山重水复的迷失,动摇不了开拓者坚定的信念。我们相信,“移步换形”之后,一定会有“柳暗花明”的美丽景
62、观。“山重水复”是上帝赐给人类的考验,而“柳暗花明”则是上帝赋予人类睿智豁达的人生召唤。人在旅途,“柳暗花明”的召唤,会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和温馨。罗映珍,一个普通警察的妻子,当得知她的丈夫与歹徒搏斗负重伤而住进医院时,当医生告诉她,她的丈夫将不可能从昏迷中醒来而成为植物人时,她简直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人生绝境了。然而,罗映珍的精神支柱并没有垮掉,她的耳畔响起了“柳暗花明”的人生召唤,她以爱心、忍耐和温柔,呵护体贴丈夫,终于使丈夫奇迹般地醒来。这是大爱真情的奇迹,更是“柳暗花明”人生召唤的奇迹。“柳暗花明”的召唤会给人以顽强的意志和力量。回首2008年,当地动山摇之时,当房倒屋塌之际,失去了家
63、园和亲人的四川人民在流血、在哭泣,但四川人民并没有悲观丧气,没有慨叹“天将亡我也”,“柳暗花明”的哲理召唤,使他们在全国人民的关怀和支持下,奋力拼搏,抗震救灾。于是,四川人民的脸上又写满了阳光,四川大地又写满了世人瞩目的“万象更新”。“柳暗花明”的召唤会带给人们成材成功的累累硕果。史铁生当代杰出的文学家,曾遭遇双腿残疾的人生厄运,但母亲的安慰,地坛的启示,“柳暗花明”的哲理召唤,终于使他走出“山重水复”的迷惘,开拓出一片新天地;贝多芬天才的音乐家,曾双耳失聪,但“柳暗花明”的召唤,吹干了他眼角的泪痕,吹醒了他奋斗勃发的信念,使贝多芬的人生之树结出了命运交响曲的音乐硕果,而光耀千秋。“山重水复”
64、,是上帝赐给你的金色考验;“柳暗花明”,则是上帝睿智的人生召唤。“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我们静静地聆听,默默地铭记,这是最宝贵的人生召唤!【解析】【详解】此题考核写作能力,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是从“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选取一句,或两句联系在一起立意行文,首先此第一句比喻在遇到困难一种办法不行时,用另一种办法去解决,通过探索去发现答案。由此可以立意为要有乐观的精神,要善于探索,在困境中找到出口;第二句不要为一时的困难险阻和挫折所吓倒,要看到“沉舟”旁的“千帆过”,“病树”前头的“万木春”,损失是常有的,旧的不去新的
65、不来,可以立意文要直面苦难。二者综合立意可以立意为“要乐观面对人生的挑战”。行文时注意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分层论证,论证中注意联系社会人生,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
66、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