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系统训练(一)(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8872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系统训练(一)(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系统训练(一)(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系统训练(一)(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系统训练(一)(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系统训练(一)(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系统训练(一)(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系统训练(一)(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系统训练(一)(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系统训练(一)(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古代诗歌阅读”系统训练(一)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陈子昂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注此诗作于696年,契丹人发动叛乱,唐王朝出兵征讨。卢龙塞:当时北平郡的边境要塞。三国时,曹操北征乌桓,田畴献策自卢龙口进军,果获大胜,论功行赏时,田畴拒不接受,说:“岂可卖卢龙塞以易赏哉!”麟阁:麒麟阁。汉宣帝时曾供奉霍光等十一名功臣的画像在此阁中,以表彰他们的功绩。(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点明出征送别的时间,“肃杀”“白露”渲染出送别时的气氛,烘托出朝

2、廷军队东征阵容的庄重严肃。B颔联表明此次出征定是一场苦战,规谏将随梁王出征的崔融,一定要用好手中的佳兵。C颈联表现河北战场的环境,“海气”“边风”都是带杀气的物象,“侵”“扫”写出了军队征伐的气势。D全诗写景不事雕琢,词句铿锵,刚健有力,撼动人心,一扫南北朝的“绮靡”诗风。解析:选BB项,“此次出征定是一场苦战”“一定要用好手中的佳兵”错误。句中的“乐战”是“好战”之意。“慎佳兵”是用来劝友人要慎重兵事,少杀戮。(2)全诗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6分)答: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

3、材的诗歌往往都表达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一般会直接表达思想感情;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作者的情感或借景抒情。“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统治者当垂恤生灵,“偃兵天下”,因此王师不喜战伐,以仁义为本。这里用“慎佳兵”来劝友人要慎重兵事,少杀戮。两句诗表面上歌颂王师,实则规谏崔融,显得委婉含蓄,盛赞唐军的仁义。“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借表现河北战场的环境,来盛赞唐军的兵威。梁王大军兵多将良,军容整肃,这次东征定能击败叛军,大获全胜。“海气

4、”“边风”都是带杀气的物象,“侵”“扫”表现出东征的气势。“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进一步以古人的高风节义期许友人,呼应三、四两句。作者一方面力主平叛;另一方面,又反对穷兵黩武,反对将领们为了贪功邀赏,迎得武则天的欢心而扩大战事,希望他们能像田畴那样淡泊明志,以国家大义为重。这两句实际上是希望友人能在这方面做出表率,表现了作者出语坚决,正气凛然。参考答案:盛赞唐军的仁义。“王师非乐战”写出王师不喜战伐,以仁义为本。劝勉友人要慎重兵事,垂恤生灵。“之子慎佳兵”表明要慎重兵事,少杀戮。赞颂唐军的兵威,对征讨怀有必胜的信心。“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大军兵多将良,军容整肃,定能击败叛军。劝诫友人

5、等将领们莫要贪功邀赏。“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希望友人能够以国家大义为重。金秋季节萧瑟寒风初起,白露时分开始发兵征讨。朝廷军队并非爱好战争,你们用兵时要慎重行事。征伐定如海气席卷南国,边风扫荡北地所向披靡。要学习田畴不居功自傲,更不必希求扬名麒麟阁。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闻李六景俭自河东令授唐邓行军司马,以诗贺之白居易谁能淮上静风波,闻道河东应此科。不独文词供奏记,定将谈笑解兵戈。泥埋剑戟终难久,水借蛟龙可在多?四十着绯军司马,男儿官职未磋砣。注着绯:穿红色的官服。唐制: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

6、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开门见山,交代写作缘起。“谁能”二字看似发问,实为肯定其卓越的才能。B颔联正面描写,赞美了李景俭具备“文可治世、武可定邦”的才华,对其充满敬佩之情。C尾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虽居低位,被贬江州,但仍思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D诗歌整体语言风格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真挚地表达了对友人升迁的欣喜之情。解析:选CC项,“表达了作者虽居低位,被贬江州,但仍思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错误,尾联“四十着绯军司马,男儿官职未磋砣”的意思是“不惑之年就官至司马,你这一辈子没有浪费了光阴啊”。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李景俭升为军司马的喜悦之情以及对友人仕途前景充

7、满期望的心情。(2)诗歌颈联不仅手法精妙,而且意蕴深刻,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6分)答:解析:从整体上看,诗歌语言风格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真挚地表达了对友人升迁的欣喜之情。颈联“泥埋剑戟终难久,水借蛟龙可在多?”的意思是“剑戟尘埋总会有显露锋芒的机会,蛟龙腾飞不在于水的多少”。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剑戟埋于泥沙”“蛟龙困于浅滩”比喻贤达人才受到埋没,得不到明主的重用,这既是对友人李景俭的比喻,也是对诗人自己的比喻。同时,诗人被贬官,位卑言轻,对李景俭升任行军司马有称羡之意,遣词贴切,语意明晰。“终难久”“可在多”表面上是说剑戟埋于泥沙终有显露锋芒的机会,蛟龙困于浅滩终有腾飞升天

8、的时候,既表达了对李景俭终于升迁的祝贺与欣慰,也表达了希望自己能重新被朝廷起用、为国建功立业的期盼之情。参考答案:运用比喻,用“埋于泥沙之剑戟”“困于浅滩之蛟龙”比喻受埋没之人才,既喻友,也喻己;“终难久”“可在多”既表达了对李景俭终于升迁的祝贺与欣慰,也表达了希望自己能重新被朝廷起用、为国建功立业的期盼之情。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野老杜甫野老篱前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注此诗作于刚在成都草堂定居之时。“澄潭”指百花潭,是草堂南面的水域。“剑阁”“琴台”皆为蜀地名。剑阁乃出

9、川之要道,琴台为成都名胜。(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两句写江岸回曲,竹篱茅舍,此时诗人正在草堂前的江边漫步观赏。B“渔人网集澄潭下”写渔民纷纷下网打鱼;“贾客船”是商人之船,商船映照着晚霞纷纷在门前靠岸。C“长路”是说草堂前有条路径,直通剑阁,令人望而生畏、生悲。“片云”指阴云,它引发诗人遐思。D诗的前四句写草堂之景,笔触悠闲疏淡,后四句转入抒情,深沉蕴藉,前后相互映衬,增强艺术感染力。解析:选C“长路”承上“贾客船”而来,这些“贾客船”令人想起那漫漫长途;而剑阁失守,诗人顿感归路断绝,前路渺茫。“片云”自喻浮云般的漂泊之身,表怅惘之情。(2)请结合全诗简

10、要分析“野老”的形象。(6分)答:参考答案:悠闲欣喜、闲适恬淡的寄居者:诗人刚在草堂定居,得到久违憩息,江村生活素淡恬静,充满村野之趣,这使他聊感欣慰。漂泊流离的异乡人:“片云”喻自己浮云般的漂泊之身,留滞蜀中,剑门失守,归路断绝,内心迷乱。忧国忧民的爱国者:战乱未平,兵戈阻绝,诗人流寓在外,报国无门,无论片云还是城阙,秋色还是角音,都浸染了深沉的爱国哀思。4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9分)观书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

11、首诗写诗人春日一次具体的观书经历,形象地说明开卷有益之理,抒发了对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B“直下”“三千”两词,写出了书的吸引力之大和读书速度之快,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如饥似渴的读书情状。C颈联对仗工整,说理形象,“活水源流随处满”一句化用了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D尾联以“金鞍玉勒寻芳客”为衬托,突出诗人的书斋生活之美好,表达了他勤于读书、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解析:选AA项,“春日”分析错误,且不一定是“一次具体的”,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盛赞读书的作用,并非观书经历。(2)诗人认为读书有哪些乐趣?请简要概括。(6分)答:参考答案:读书可使人如与故友朝夕

12、相随,忧乐与共,得到慰藉陪伴;读书可使人沉醉书中,涤荡心胸,感觉清明纯净;读书可使人增长新知,充实满足;读书可使人享受书斋生活的美好与高雅,并能自得其乐。(答出其中三点即可)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9分)西江月秋兴程馞注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山翁招我坐桥边,笑指菊花开遍。隔岸重重竹树,近溪点点潭烟。滩头流下小渔船,转过芦花不见。注程馞:字墨仙,明朝休宁人。(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对仗工整,音韵和谐,通过白描再现了作者日常生活的闲适,富有情趣。B五、六句妙用叠词,生动准确,“重重”写出“竹树”浓密蓊郁之态,“

13、点点”营造“潭烟”轻盈迷蒙之境。C全词融情于景,借竹树潭烟、渔船下滩、芦花隐船三幅图景表达自己对归隐高洁生活的喜爱,引人遐思。D诗歌末两句充满神秘,不知小渔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只知它经滩头顺流而下,最终和芦花一起消失不见。解析:选D“最终和芦花一起消失不见”错误,是消失在芦花中。(2)这首词中的“山翁”形象,对表达作者追求隐逸高洁的品性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参考答案:“山翁”本就是怡然自安、超然自处的隐逸者形象。“招”与“笑”,可见作者与“山翁”关系的亲密,“山翁”衬托了作者的隐逸形象。“笑指菊花开遍”,菊花衬托出二人品质高洁。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感春

14、(分司东都作)韩愈辛夷花房忽全开,将衰正盛须频来。清晨辉辉烛霞日,薄暮耿耿和烟埃。朝明夕暗已足叹,况乃满地成摧颓。迎繁送谢别有意,谁肯留恋少环回。注唐宪宗元和二年(807),韩愈因受谗言诽谤,自请分司东都。唐宋之制,中央官员在陪都(洛阳)任职者,称为分司。所任之职多为闲职。花房:花冠,花瓣的总称。耿耿:微明貌。环回:盘桓,徘徊。(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说辛夷花开了,要经常来观赏,因为现在辛夷花开正盛但将会衰败。B清晨辛夷花在烛光和霞日的共同映照下光彩熠熠,傍晚却因烟埃而微明。C颈联承接颔联之意又进一步,想象辛夷花衰败之景象,那会更令人感叹。D全诗将现实的辛夷花

15、盛开与未来的辛夷花颓败作对比,表现出感春之意。解析:选B“辛夷花在烛光和霞日的共同映照下”错,“烛”是“烛照、照亮”之意。(2)古人认为诗歌应有“味外之旨”,请结合全诗分析尾联的“味”和“旨”。(6分)答:参考答案:味:作者面对辛夷花的盛开和衰败别有感慨,发出谁肯留恋这株辛夷花,为它逗留片刻的追问,表现出辛夷花无人欣赏的惆怅。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含蓄地表达了对自己被闲置东都无人赏识的抑郁与怨愤。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柳宗元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

16、缨。注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伏波:这里指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像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志节坚贞。(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B“伏波故道风烟在”写两人行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C“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

17、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D“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刺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调侃、自嘲之意。解析:选BB项,表达的不是“自勉奋发之意”,而是在追忆前贤的同时,古(人)今(我)对比,感慨自身飘零于世,壮志难酬。(2)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答:解析:尾联说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这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濯缨”是化用楚辞渔父的名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同时,尾联还化用了李陵赠别苏武的诗句“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表达与朋友分别时的感伤。参考答案

18、: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两人珍重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用典。“濯缨”用楚辞之典,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每点3分;第二点如回答“化用前人诗句”并分析,亦可给分)从被贬永州开始,熬过了十年的困顿生活才得以重返京都长安,可谁又料到会再次被贬到更为遥远的岭南之地。当年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南征所到之处,风光烟景依然如故,而马援庙前的石人早已被草木所遮掩,只遗下废墟一片。只因慵懒粗疏不愿同流合污,而招来小人的非难、排挤和打击,看来今后不要再指望用文章去博得什么好名声了。今天我们不用像当年的李陵、苏武那样去河中“濯长缨”来表

19、示惜别了,因为我们分别时已泪流千行,足可用此泪水来“濯缨”了。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答张十一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注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所作。张十一,名署,曾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 踯躅:杜鹃花科。恩波:皇帝的恩泽。斗:通“陡”。(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勾勒景物,春山明净,春江空阔,传达出一种人烟稀

20、少的空旷寂寥的感受。B本诗前两联先写近景,后写远景,层次分明。加上哀猿啼叫、杜鹃花开,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C“斗觉霜毛一半加”,诗人没有从正面写自己的忧愁之深,却用“斗觉”二字将感情推向了高潮。D作者似乎要把激愤的感情深埋心底,又不自觉地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使诗歌形成了含蓄深沉的特点。解析:选BB项,首联写远景,诗人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此地的全景。颔联描写竹子与杜鹃,是近景描绘。(2)从本诗颈联中,你能感受到诗人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概括并简要分析。(6分)答:参考答案:渴望建功立业。诗人担心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表现了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忠君报国。诗人在被贬的情况下,仍心念皇帝的恩

21、泽,想着为国效力,有所作为。操行坚正,克制理性。诗人无辜遭贬,但还是想着“未报恩波”,体现了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是克制理性的表现。春山明净,春江空阔,江水清澈得可以见到江底的沙粒,悲伤哀怨的猿啼声处处可闻。粗大的筼筜与纤纤嫩笋争相滋长,踯躅清闲自得,随处开放出鲜艳的花朵。皇帝深恩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吟读张署来诗后,叹看双鬓,顿时觉得鬓发白了一半。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归雁陆龟蒙北走南征象我曹,天涯迢递翼应劳。似悲边雪音犹苦,初背岳云行未高。月岛聚栖防暗缴,风滩斜起避惊涛。时人不问随阳意,空拾栏边翡翠毛。注陆龟蒙:晚唐诗人

22、,一生都处于唐末藩镇割据、风雨飘摇的时局中。岳:指南岳衡山。衡山有回雁峰。(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明写归雁“象我曹”,实则写地上漂泊不定的人像天上不断迁徙的雁一样劳苦。B颔联中“岳云”与“边雪”分别点出了大雁北归的起点与终点,与首联照应,写出归雁行程之远。C颈联借助“暗缴”“风滩”“惊涛”等意象,描绘出雁群所处的险恶环境。D本诗没有像别的咏物诗那样摹写事物的形象,而是意在形外,着力于表达诗人的人生感悟。解析:选D“本诗没有像别的咏物诗那样摹写事物的形象”错,本诗通过“北走南征”“月岛聚栖”“风滩斜起”等摹写了“归雁”的形象。(2)本诗所咏“归雁”与王维使至塞上

23、中的“归雁”意象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6分)答:参考答案:相同点:都是以物喻人(或“双关”);都抒发了诗人苦闷(愁苦)的情感(或“都抒发了诗人羁旅天涯的感慨”)。(2分)不同点:本诗的“归雁”表现了诗人生活的悲苦艰辛、处境的险恶、世无知音无人理解的愁苦,也反映了晚唐社会的黑暗险恶;(2分)王诗中的“归雁”,表现了诗人出临边塞、远离朝堂的失落之情(或“王诗中的归雁,反衬了自己远离家乡、出使异域的愁苦”)。(2分)大雁不断迁徙,像我们一样北走南征;天涯如此遥远,翅膀应该已经劳累不堪了。大雁仿佛是在哀叹边地大雪寒冷,雁声尤为苦楚;当初离开南岳时因有云层,不能飞得很高。月夜里大雁们集中栖息在岛上,防备着以免被偷袭;水滩上大风肆虐,大雁们斜起飞行来躲避惊涛骇浪。当时的人不过问大雁为什么跟着太阳飞行,只是去捡拾翡翠鸟掉落在栏边的羽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