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跟踪练9一、(2020山东省潍坊市高三6月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1920年9月4日注此诗作于刘半农在英国伦敦大学留学时期。刘半农,现代诗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节第一句“天上飘着些微云”,与“浮云游子意”所营造的意境完全相同
2、。B第二节第四句“这般蜜也似的银夜”,巧妙地引发“我”内心对“她”的思念。C第三节前两句的两处“慢慢”,写出了落花、游鱼对春水的依恋,画面优美。D第四节借“枯树”“冷风”“野火”“暮色”“残霞”等意象传达出浓重的愁思。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A项,“与浮云游子意所营造的意境完全相同”错,“浮云游子意”借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天上飘着些微云”以一种舒展的情调展开,描写了春天的天空,有几丝云彩在轻轻地漂浮着,给淡蓝的天空增加了一丝韵味,把欣赏者的情绪带到了一个广阔无边、飘着些微云的天际。几个短短的词句就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那种淡淡的愁绪,就
3、仿佛飘着的浮云般自由的空间感。从立体的角度来看,一个“飘”字既表达了自由自在的一种情绪,也表达了一种缺乏归属感的情感。答案:A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共分四节,每节五行,其中第三、第五行语句相同,结构匀称工稳,具有建筑美。B本诗用韵灵活,突破格律诗一韵到底、韵脚固定的要求,体现了新诗在格律上的自由。C本诗分别描写了白天、夜晚、春天、秋天的景象,意象纯朴自然,构思精巧,基调凄凉。D本诗一句“教我如何不想她”,喊出了多少海外游子的心声,体现了“诗言志”的传统。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综合赏析的能力。C项,“基调凄凉”错,诗歌通过对各个季节的描绘形象地揭示了作者丰富而复杂
4、的内心世界,整首诗充溢着他对自然和生活,以及对祖国的热爱,表现出了他高尚的情操,也充分体现了他追求自由、渴望自由、寻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和情感。诗歌既舒展温雅,又富于幻想,更充满了激情。答案:C3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本诗运用了诗经中哪些典型手法?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天空明净,大地宽阔。云儿在天空中飘着,微风轻吹,吹乱了诗人的头发,唤起了诗人心中思念故土和亲人的感情,接着诗人一声感叹:“教我如何不想她?”反问加强了那感情和思念的程度。在夜里,银色的月光照在宽阔的海面上。在这“蜜也似的银夜”,诗人却不能和恋人相伴,不能和心中的恋人
5、在一起。这月光和海洋契合无间、依傍难分的情景在诗人的心中激起了怎样的感情呀?水上落花,水底游鱼,燕子飞舞。这花因为燕子可有着“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担心?这游鱼因为燕子的出现可有着被水抛弃的担心?也许,燕子送来了家乡的信息,让诗人的心里有着更深的触动,更深的思念,枯树在冷风中摇动,残霞映红了半边天,如野火在烧。这寒冷的风和天边的残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加衬出了诗人远离故国的失落和热切的思念之情。思念之余,诗人看到的还是一片冷冷的暮色。这是一种强烈的反差,在诗人最冷的心灵感受中,暗藏着对祖国深深的爱。视物从天空到海洋,从落花到鱼儿,从枯树到野火;时间从白天到黑夜,从春天到冬天;天、地、海洋、月光
6、、云彩、落花、鱼儿,有天,有海,有云,有月,有花,这一切的一切,这种种的种种都在表示着、彰显着一种爱恋、思念的情怀。作者身处异国他乡,游子在外无论何时何地都会睹物生情,无论艰难困苦都会怀念祖国思恋亲人。答案:刘半农的诗歌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比兴手法,重视意境的营造、比兴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这里用了一个“蜜”字准确集中地表达了作者那美好向往之情,甜如蜜,虽是夏日却丝毫感受不到那炎炎热浪,连夜晚都变得有了颜色和味道。作者内心的甜蜜可想而知。这首诗中,每一段的开头渲染了不同的景色,以引起感情的抒发,每一段都营造了优美的诗歌意境,实感的景色引起人们无穷的想象。4本诗标题原为“情歌”,后被作者改为
7、“教我如何不想她”。你认为改后的标题好在哪里?答:_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文本标题的内涵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当时由于作者刘半农先生正旅居英国伦敦,伴着那里的景色,诗人唱出了自己心底潜藏的最纯真的爱情和热切的思恋之情,诗名刚开始叫“情歌”,后来才改为“教我如何不想她”,那是作者远离祖国,心中时时生出对祖国的依恋,故带有强烈的思念祖国和怀旧的感情。由此看来,主题思想是表达海外华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这首诗是诗人1920年留学期间在伦敦写的。诗中的“她”是首次使用,而关于“她”字的文字学诉求则是1923年才正式提出来的。诗中的“她”有人说是指
8、一位女性,有人说是指祖国(英语中的祖国motherland一词是阴性)。不管如何,是诗人的一种深挚的感情,启发他为祖国的文字贡献了一个重要的人称代词,在文学解读活动中,“她”可以使读者体会到文本解读的自由感,增生想像的双翼,自由自在地遨游在文本的世界里。文本中的“她”就如同一个个积木等待着读者在解读理解的道路上搭造建构。读者在解读过程中,要为自己创造条件,充分感受到文本在向自己敞开。在文学解读活动中,我们的创造力就如同一株久旱逢甘霖的禾苗,在召唤结构的雨露滋润下,焕发出靓丽的绿色。“她”可以充分发挥读者的主体性,调动读者的解读创造性,让读者自由自在地在文本的世界里游弋,实现自我精神的完满建构。
9、答案:刘半农在这首诗中首创了“她”字的使用,促进了现代语言的丰富和发展,受到人们的广泛赞誉。诗中的“她”是指祖国,这是思念祖国。不管是何种情感,作为我们读者来看,“她”已不再是片面的一个性别的单词。能让读者自己去理解、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赋予其更深更广的含义。二、(2020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8题。守望王家新雷雨就要来临,花园一阵阵变暗一个对疼痛有深刻感受的人对此无话可说你早已从自己的关节那里感到这阴沉的先兆,现在它来了。它说来就来了起风的时刻,黑暗而无助的时刻!守望者我们能否靠捶打岩石来承担命运?如果我们躲避这一切,是否就能在别的地方找到幸福?守望者!你的睫毛苦涩你
10、的双手摊开,而雷雨越过花园那边的城市,阴沉沉地来了。没有别的你只能让你的疼,更疼你只能眼看着花园,在另一个世界的反光中变暗,更暗一动不动,守望者!把你的生命放在这里让亲人们远走他乡让闪电更彻骨地进入这片土地花园会亮起来的而与黑暗抗衡,你只需要一个词一个正在到来的坚定而光明的词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雷雨”和“花园”意蕴深刻,“花园”是抒情主人公守望的对象,“雷雨”给“花园”带来黑暗和破坏。B“你早已从自己的关节那里感到/这阴沉的先兆”,写守望者对雷雨即将到来早有预料,也暗示其无力反抗。C“如果我们躲避这一切,是否就能/在别的地方找到幸福?”表明守望者面对黑暗和无助,只
11、能选择躲避。D“一个正在到来的/坚定而光明的/词”,诗人没有点明“词”的具体内容,为诗歌的多元解读留下了空间。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及情感态度的能力。C项,“表明守望者面对黑暗和无助,只能选择躲避”表述错误。原文信息是“花园会亮起来的/而与黑暗抗衡,你只需要一个词/一个正在到来的/坚定而光明的/词”,可见并非选择躲避,而是直面痛苦、磨难,坚定地守望。答案:C6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雷雨就要来临,花园一阵阵变暗”,以沉重的语调渲染阴郁的氛围,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B“你的睫毛苦涩/你的双手摊开”,运用细节描写勾勒出守望者的形象,情感强烈,又具有画面感。C“一
12、动不动”的守望者与“远走他乡”的亲人们形成对比,表现出守望者对亲人们的失望与无奈。D本诗使用第二人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并且有呼告效果,有利于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C项,“一动不动的守望者与远走他乡的亲人们形成对比,表现出守望者对亲人们的失望与无奈”理解分析错误。并非对比,也不是失望与无奈,原文表述是“把你的生命/放在这里/让亲人们远走他乡/让闪电更彻骨地进入这片土地/花园会亮起来的/而与黑暗抗衡,你只需要一个词”,可见抒情主人公具有伟大的奉献和牺牲精神,关爱亲人,守护生命。答案:C7如何理解“花园会亮起来的”?答: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相关诗句的能力。
13、理解分析的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多方面。题干为:如何理解“花园会亮起来的”?侧重内容情感层面,兼及艺术手法。首先注释诗句意思,力求由浅到深来解释意思:雷雨过后,光风霁月,花园一定会恢复以往的生机,重现美好。其次从手法的角度深入分析:“花园”并非实指,而是象征比喻手法,暗指人类的心灵世界,精神层面的追求向往;“会亮起来”表现了自信和乐观,意思是一定会战胜黑暗,黎明必将过去,理想目标终将实现。最后点明表达效果:形象生动、委婉含蓄,表达了作者坚强乐观、自信豁达的精神和守护美好精神世界和心灵家园的必胜信念和决心。答案:雷雨过后,花园会恢复生机。“花园”象征人类的精神家园,“花园会亮起来
14、的”意为人类的精神家园终将摆脱黑暗,重现光明。表达了作者乐观自信的情感和守护精神家园的坚定信念。8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守望者”的形象特点。答:_解析:本题考查形象分析的能力。首先概括性格特征:饱经苦难、感觉敏锐或者有先见之明或者预见性。痛苦无助孤苦无依。直面挫折,勇于担当,无私奉献,乐于助人。乐观坚定、自信顽强。其次结合诗句分析:面对黑暗,守望者不仅“对疼痛有深刻感受”,而且在雷雨到来之前就能感受到“阴沉的先兆”(你早已从自己的关节那里感到/这阴沉的先兆,现在/它来了)。守望者只能承受精神家园被侵蚀的痛苦(起风的时刻,黑暗而无助/的时刻!)。守望者选择让亲人们远走他乡,独力承担苦难(没有别的/
15、你只能让你的疼,更疼/你只能眼看着花园,在另一个世界的反光中/变暗,更暗/一动不动,守望者!把你的生命/放在这里/让亲人们远走他乡)。守望者相信“花园会亮起来的”,并坚定地与黑暗抗衡(让闪电更彻骨地进入这片土地/花园会亮起来的/而与黑暗抗衡,你只需要一个词/一个正在到来的/坚定而光明的/词)。答案:饱经苦难、感觉敏锐。守望者不仅“对疼痛有深刻感受”,而且在雷雨到来之前就能感受到“阴沉的先兆”。痛苦无助。面对黑暗,守望者只能承受精神家园被侵蚀的痛苦。勇于担当。守望者选择让亲人们远走他乡,独力承担苦难。乐观坚定。守望者相信“花园会亮起来的”,并坚定地与黑暗抗衡。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2题。手
16、推车艾青在黄河流过的地域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手推车以唯一的轮子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穿过寒冷与静寂从这一个山脚到那一个山脚彻响着北国人民的悲哀在冰雪凝冻的日子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手推车以单独的轮子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穿过广阔与荒漠从这一条路到那一条路交织着北国人民的悲哀1938年初9下列不属于诗歌表达的主要内容的一项是()A我们民族的痛苦和灾难。B农民耕种时的艰辛。C中国历史的停滞。D北方农民生活方式的单调、沉重和悲哀。解析:诗歌第一节围绕手推车的“尖音”进行艺术渲染,与北国人民的“悲哀”相呼应。第二节紧扣手推车留下的“辙迹”进行铺陈,与北国人民的“悲哀”相交织,从听觉到视觉给人
17、以强烈的触动。所以A、B、D三项正确。C项未涉及。答案:C10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充分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从这些方面具体描写北方的“手推车”。B“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一句,表现了北方沦陷时百姓的痛苦与悲哀。C阴沉的天色与灰黄的土层,再配以独轮车的“尖音”,形成了悲戚的氛围。D这首诗在音节安排和意境营造上基本重复,一唱三叹,加深了诗作的感情。解析:A项,没有“触觉”,第一节是从听觉方面进行描写,第二节是从视觉方面进行描写。答案:A1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蕴含的情感。答:_答案:对保守、呆板、落后的生活方式的悲哀。对苦难制造者的抗议。对改变手推车的生活方
18、式的憧憬。12艾青在诗歌创作上刻意追求独特性,提倡“写人家不能写的”。请从意象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是如何体现“独特性”的。答:_答案:这首诗意象独特。“手推车”象征了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北国人民。诗人通过对北方农民常用的独轮手推车单调、刺耳、“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以及那“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的描写,表现了北方农民无限的悲哀。那贫瘠的黄土地,寒冷与静寂的山脚,那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再伴随着独轮车发出的尖叫声,勾画出一幅凝重、昏暗、贫穷、荒凉的北国农村风景图,十分形象地表达了“北国人民的悲哀”这一主旨。四、2020高考语文金榜冲刺卷(山东、海南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
19、题。当我死时余光中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1966年6月24日美国密歇根州13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塑造了期盼落叶归根并希望与祖国生死相依的爱国青年形象。B“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写诗人想象回到祖国怀抱的坦然,把祖
20、国当作自己最圆满的归宿。C“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望透”一词写出诗人时刻牵挂新生祖国的发展又不得回归的苦痛。D“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用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意象写出了诗人的思归之情。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C项,“时刻牵挂新生祖国的发展”属于过度解读,此处只有对新生中国的憧憬。所以选C项。答案:C14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枕我的头颅”运用倒装句式,并省略了宾语,与上文更连贯,表达也更简洁,富有冲击力。B“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在结构上只是对上文想象的总结。C“饕餮地图”中“饕餮”一词贬词褒用
21、,运用通感,把无形的思国之情化为贪婪看地图的行为。D本诗的情感真挚浓烈,语言大气厚重,在诵读时应该语调低沉、饱含深情,节奏舒缓中有变化。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B项,“在结构上只是对上文想象的总结”分析错误,这句话结构上承上启下,连接想象与现实。所以选B项。答案:B15诗中作者说“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答: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作用的能力,通常从内容、修辞和结构三方面来答。“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一句从内容上说,诗人想象自己的身躯异常庞大,死时能够“睡整张大陆”。从修辞手法上说,“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祖国比作“床”,寄寓着
22、游子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的无限思念;“纵容”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出作者想象中祖国母亲对自己的爱,“宽阔”则写出了想象中祖国的温暖与舒适;从情感上看,这句话暗含着一个游子常年漂泊他乡的凄苦心境,所寄寓的意思便是全身心地融入祖国,彻底地拥有祖国。答案:作者把祖国比作“床”,寄寓着游子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的无限思念。“纵容”表现出作者想象中祖国母亲对自己的爱,“宽阔”写出了想象中祖国的温暖与舒适。暗含着一个游子常年漂泊他乡的凄苦心境。16想象是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而该诗的想象是超现实的。请结合诗句的相关内容从修辞、内容两方面说明作者的想象是怎样做到超现实的。答: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现
23、代诗歌中艺术手法的能力。该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超现实的想象。诗歌的前八句是想象部分,作者用“长江”“黄河”象征祖国,用夸张的手法说“睡整张大陆”,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黄河的滔滔之声视为安魂曲。这些修辞的使用使诗歌中意象的特点超出了事物的现实特征。诗人想象自己的身躯异常庞大,死时能够“睡整张大陆”。所寄寓的意思便是全身心地融入祖国,彻底地拥有祖国。在内容方面,死亡本来是痛苦的、可怕的,在诗中作者却把它想象成了一种满足,超出了常理。诗人还故意地颠倒现实情境和想象情境的关系。“一个中国的青年”在“密西根向西瞭望”本是现实的情形,而诗中却把它处理成“睡整张大陆”而“满足地想”的内容。这种情境的颠倒使
24、得整个诗的形象非常奇特。答案:修辞方面:想象部分用了象征、夸张、比喻等手法,例如“长江”“黄河”象征祖国,“睡整张大陆”是夸张,把长江、黄河的滔滔之声视为安魂曲是比喻。这些修辞的使用使诗歌中意象的特点超出了事物的现实特征。内容方面:死亡本来是痛苦的、可怕的,在诗中作者却把它想象成了一种满足,超出了常理。五、2020高考语文终极模拟评估卷(三)(山东、海南专版)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720题。长城谣席慕蓉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的悲欢啊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时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
25、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敕勒川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一九七九年注席慕蓉,著名作家、画家,祖籍内蒙古,随家定居台湾,其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影响深远。焉支,即焉支山,在甘肃永昌县西,山势险要,为古代驻兵防守重地。17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这些诗句高度概括了长城作为中华民族历史见证者的内涵。B长城“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诗人借刻画长城,抒发了对历史、对人生的深沉感悟。C“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时不能成篇”,表现了诗人对长城炽热的情感,将长城融进了自己
26、的生命。D黄河“流进我不眠的梦中”,说明民族“争战”带来的创痛依然让诗人难以安眠,体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解析:D项,“说明民族争战带来的创痛依然让诗人难以安眠”分析错误,诗人借助恬静清旷的画面表现对长城、对故乡的思念,这种思念之情使诗人无法安眠。答案:D18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采用民间歌谣的形式,意象鲜明独特,语言活泼俏丽,感情纯朴真挚,流露着诗人深深的愁思。B“无情”“蹲踞”“冷眼”,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长城人格化,突出了长城作为旁观者的角色。C“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采用排比的手法,将长城与故乡的一草一木都融在一起,加强了情感表达。D“敕勒川阴山下/今
27、宵月色应如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勾勒了一幅恬静清旷的画面,意境悠远。解析:A项,“语言活泼俏丽”分析错误,本诗采用民间歌谣的形式,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意境悠远,体现了诗人深深的愁思。答案:A19诗人说长城“是个无情的建筑”,对此你如何理解?答:_解析:诗人说长城“是个无情的建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长城是客观的建筑物,诗人通过拟人的手法,使长城人格化。“无情”“蹲踞”“冷眼”是对长城的刻画。长城仿佛是历史的旁观者,然而长城的本身却是一部历史的演进史,有着曲折的经历。长城,见证着历史的短暂与无情。长城经历无数“争战”与“悲欢”,它作为见证者,蹲踞山巅,冷眼旁观。长城厚重的历史,曲折的
28、经历,使得诗人对长城寄托了自己深沉的感情。这种感情牵动了远离故土的诗人的思乡之情。长城的“无情”映衬出人世的沧桑变化。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凝聚于长城的炽烈如火的民族情感。答案:长城是客观的建筑物,说其“无情”,是诗人赋予长城人的情态。长城经历无数“争战”与“悲欢”,它作为见证者,蹲踞山巅,冷眼旁观。长城的“无情”映衬出人世的沧桑变化,衬托了诗人对它的热爱之情。20本诗大量使用了第二人称,结尾又使用了第一人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_解析: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
29、感人。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你、我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视角,观看自己生活的视角和观看他人生活的视角。本诗大量使用了第二人称,结尾又使用了第一人称,这样能起到很好的表达效果。“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等诗句,大量使用第二人称,便于诗人把长城直接当作倾诉的对象增加亲切感,更易于抒发感情。结尾处“流进我不眠的梦中”用第一人称,使对长城、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回归抒情主体,拉近与抒情对象的距离。结尾处诗歌第二人称和第一人称交错使用,如“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使得
30、行文更加灵活,诗人情感的抒发更加自由。答案:大量使用第二人称,便于诗人把长城直接当作倾诉的对象,增加亲切感,更易于抒发感情。结尾用第一人称,使对长城、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回归抒情主体,拉近与抒情对象的距离。诗歌使用第二人称和第一人称,使得行文更加灵活,诗人情感的抒发更加自由。六、2020年3月高三第一次在线大联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124题。饮九月初九的酒潘洗尘千里之外九月初九的炊烟是一缕绵绵的乡愁挥也挥不去载也载不动我看见儿时的土炕和半个世纪的谣曲还挂在母亲干瘪的嘴角摇也摇不动的摇篮,摇我睡去摇我醒来我一千次一万次地凝视母亲你的眉头深锁是生我时的喜你的眉头深锁是生我时的忧千里之外九月
31、初九的炊烟是一群不归的候鸟栖在满地枯叶的枝头我看见遍野的金黄和半个世纪的老茧都凝在父亲的手上三十年了总是在长子的生日饮一杯朴素的期待九月初九的酒,入九月初九老父的愁肠愁愁老父破碎的月光满杯愁愁老母零乱的白发满头饮九月初九的酒饮一缕绵绵的乡愁饮一轮明明灭灭的新月圆也中秋缺也中秋2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叙写了九月初九的傍晚,作者站在千里之外的他乡,望着村野的炊烟袅袅,引出了内心浓浓的乡愁。B诗歌回忆了幼小的“我”在母亲的歌谣中甜美睡去的场景,母亲坐在炕边,轻推摇篮,哼着催眠曲,写出了母亲的慈爱。C诗歌回忆了父亲弯曲着脊背在田间劳作的场景,双手布满老茧,总是喜欢在儿子的生
32、日默默饮酒,表达对儿子的思念。D诗歌结尾说“圆也中秋/缺也中秋”,意思是中秋节这天,月如圆盘,要和亲人团聚,新月如钩,也要和家人共度。解析:D项,是指月圆中秋是亲人团聚的时候,也是思乡思亲的时候。九月初九是月缺时,诗人也像中秋时一样,思念家乡和亲人。无论什么时候,浓浓的乡愁和对父母的思念之情都萦绕在诗人的心头。答案:D2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的题目“饮九月初九的酒”用词造意相当讲究,七个字精准、生动地勾勒了诗的内容,并且贯穿始终。B诗歌说母亲“眉头深锁”,是“生我时的喜”,又是“生我时的忧”,“喜”是因为“我”的出生,“忧”是因为“我”漂泊在外。C诗歌化形象为抽象,酒入
33、愁肠,愁绪化作了父亲眼前破碎的月光,化作母亲零乱的白发,读起来令人动容。D诗歌画面感极强,抓住父母的典型细节加以描绘,把辛劳、朴实、慈爱、忧愁的父母形象刻画得真实可感。解析:C项,诗歌将愁绪化作了父亲破碎的月光满杯,化作母亲零乱的白发满头,具体可感,是化抽象为形象。答案:C23诗人为什么选择“九月初九”这个特定时间来写?请从所学的古诗词中,选一句诗来说明。答:_解析:要了解特定节日的特定意义,第一问不难答出。第二问要调动学生的积累,找到与“九月初九”相符合的诗句,加以说明即可。答案:(第一问)“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佳节,是登高望远、寄托思乡之情的日子。选这个特定时间就是为了表达对故乡和亲
34、人的思念之情。(第二问)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指的就是重阳节。“遍插茱萸少一人”运用对写法,表达对亲人的祝福与思念。(或李清照的醉花阴中,“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写出了重阳节独自一人,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答出其他关于九月初九的诗句亦可)24这首诗感情真挚,思故乡、念亲恩,引起了游子的共鸣。这种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答:_解析:鉴赏诗歌主要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技巧和情感。读懂诗歌要先从意象入手把握意境,从而体会情感。诗歌意象具有典型性,语言具有凝练性、跳跃性,所以,我们读诗时应借助联想、想象,把省略的内容品味出来。题干问
35、的是如何表现情感,答题时可以从形象(意象)、技巧、语言几个方面去思考。答案:借助意象,营造氛围。诗歌选取了能够表现乡愁的意象,炊烟、候鸟、枯叶、新月等,组成一幅幅画面,处处营造思乡的氛围。刻画形象,抓住细节。诗歌抓住典型细节加以描绘,先写母亲坐在炕边,轻推摇篮,哼着催眠曲,眉头深锁,白发满头,再写父亲弯着脊背劳作,双手老茧,默默饮酒,把慈爱、朴实、辛劳、忧愁的父母形象刻画得具体可感。运用想象,虚实结合。诗歌开头、结尾实写,看到炊烟、明月,通过饮酒表达自己的浓浓乡愁。中间虚写,展开想象,引出回忆,写父母对自己的思念,更是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思念。语言生动,表现力强。诗歌语言自然流畅,饱含深情,“绵绵
36、”的乡愁、“明明灭灭”的新月等。句式整齐,多处运用对偶句式,富于表现力。(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七、(2020山东省高考压轴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528题。写给当炮兵的儿子丁芒信里先不寄家乡一撮土,也不寄亲友故旧的叮咛,不寄屋前杏花三两瓣,不寄水井旁的笑语殷殷。既然跨出了家乡的门槛,既然帽子缀上了红星,你还是收拾起纤细的锚链,把心儿碇泊在祖国边境。我只寄你一缕硝烟,和电一样的刀光,霞一样的血影,寄给你,我的战友的雄姿,寄给你,战壕里泥土的温馨。也寄给你春天的溪流,饮饱冰雪的柳芽已经发青,寄给你雷霆似的脚步,寄给你汗气熏蒸的白云。让你去把握革命未来的节奏,让你去呼吸时代
37、飞迸的火星,让辽阔的国土贴紧你的胸膛,让千山万水都来向你叮咛。你再去寻觅家乡的云树,像从百花园中采一朵芳馨,你才会有深沉壮阔的爱,激发你炮弹样饱孕着的热情!(选自解放军文艺1981年第5期,有删改)2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节中的四个“不寄”,意味着儿子参军后曾写信表达对家的思念,诗人让他放下这种思绪。B“你还是收拾起纤细的锚链,把心儿碇泊在祖国边境”,诗人委婉告诫儿子要踏下心来保卫祖国边疆。C第三节和第四节都写到要“寄”什么,但内涵有所不同,第三节侧重激励儿子要有军人的血性。D“激发你炮弹样饱孕着的热情”中的“炮弹”体现了儿子的军种,暗示儿子要做一名技术过硬的炮兵
38、。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D项,“体现了儿子的军种,暗示儿子要做一名技术过硬的炮兵”错。“激发你炮弹样饱孕着的热情”是比喻,诗句中用与儿子的军种有关的“炮弹”作喻体来比喻本体“热情”,生动写出父亲希望儿子拥有对家乡深沉壮阔的爱和饱满热烈的激情。答案:D26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始说“不寄”,接下来又说“寄”,在“寄”与“不寄”的鲜明对比中,表达了深沉的情怀。B与“寄”和“不寄”搭配的多为抽象的名词或形容词,这就增强了让读者求索回味诗意的情味。C诗人开始说不给儿子寄家乡的什么,最后却让儿子“寻觅家乡的云树”,形成矛盾纠结的呼应。D诗歌每四句构成一节,
39、不少地方又反复某个词以连带一组句子,强化了诗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的能力。C项,错在“形成矛盾纠结的呼应”。全诗以“信里先不寄家乡一撮土”始,以“你再去寻觅家乡的云树”终,“家乡”一词首尾呼应,贯串始终,并非“形成矛盾纠结的呼应”。答案:C27如何理解“让辽阔的国土贴紧你的胸膛”?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重要诗句的含意的能力。首先要把诗句放回整个诗节或整首诗中,抓住诗句中的重要意象才能准确理解其中的意思。本诗是一位老战士写给驻守边境的儿子的一封家书,表现了情真意切的亲子之情。要准确理解诗中的诗句“让辽阔的国土贴紧你的胸膛”一句的意思,就要结合全诗的主旨
40、来分析。“让辽阔的国土贴紧你的胸膛”的意思是军人要把保卫祖国边疆的安宁这一责任时刻装在心里,融入自己的血脉。“辽阔的国土”是说祖国国土辽阔,父亲深以为自豪。“贴紧”用词贴切,表明了军人的责任和祖国的安宁昌盛息息相关,军人要把保卫祖国的责任时时记在心里。“你的胸膛”是指军人的胸膛,也就是军人的心里。这是父亲对儿子的叮嘱,表达了诗人希望儿子尽职尽责,作为一位军人的父亲,父亲叮嘱让儿子全部心思放在保卫祖国边境的这件事情上,心中要时时刻刻装着祖国和人民,永远热爱自己的国家,担负起保卫祖国边疆的重任,表达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拳拳之情,殷殷之望,谆谆之嘱,饱含着时代之情与个人之情交融,祖国之爱与父子之爱,家
41、国情怀感动每一个读者。答案:让儿子心中时刻装着祖国,热爱自己的国家。鼓励儿子作为战士尽职尽责,保卫祖国辽阔的边疆。28诗歌采用家书的形式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表现形式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诗歌采用家书的形式的好处。回答好此题要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回答。本题,这首诗采用家书形式表情达意,全诗使用“你”这样的第二人称,便于抒发情感,有助于诗人以长者身份和儿子进行贴心交流,也有利于诗人自己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的那份感情。这种采用家书形式写诗具有创造性,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综上分析,本题从叙事人称的使用、情感表达的需要和构思形式的选取等角度分点回答即可。答
42、案:形式方面:使诗歌的构思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人称方面:便于运用第二人称,与儿子“见字如面”地贴心交流。情感方面:便于以长者身份表达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932题。色彩闻一多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热情,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再完成这帧彩图,黑还要加我以死。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29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绿”是小草发芽的颜色,“黑”是人生的辉煌,由“绿”到“黑”,生命正好经历了由生到巅峰的过程。B色彩代表美,有了美,生命才是可爱的、珍贵的,值得“溺爱
43、”,诗歌高唱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C正视“黑还要加我以死”,对生命可谓既珍惜又豁达,使读者切实体会到诗人对生命的感悟。D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小诗,赋予颜色各种意义,揭示色彩的价值,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之情。解析:A项,黑色是灰烬、煤炭的色泽,由绿到黑,生命正好经历了由生到死的过程。答案:A30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赋予抽象的生命不同的色彩,完善了生命的内涵,告诉人们要热爱生活,重视生命价值。B诗人运用了比喻、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把生命的白纸色彩化、具体化。C诗人注重语言的色彩感,他把绘画色彩作为创造诗形式美的一种手段,使诗更具有直观性。D诗人将各种色彩都引入诗中,每
44、一种色彩构成一个声部,全诗则成为一个色彩的大合唱。解析:B项,“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错,应是“运用了象征的修辞手法”。答案:B31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试举例说明。答:_答案:诗人丰富的想象主要表现在前九行诗中,把生命的白纸色彩化,赋予抽象的生命不同的色彩,完善了生命的内涵。将绘画中的颜色,由绿到黑自然巧妙地排列起来,正好经历了生命由生到死的过程。使人思考,给人启迪。32既然“灰白赠我以悲哀”“黑还要加我以死”,那么诗人为什么在结尾说“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答:_答案: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辩证看法:苍白的生命、单调的生命不是完整的生命,只有将正义与勇敢、热烈与
45、忠诚、博大与希望集于一身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生命。告诉人们要正视生死,珍爱生命。九、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336题。壮士心臧克家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突然睁大了眼睛,战鼓在催他,(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跨出门来,星斗恰似当年,铁衣上响着塞北的朔风。前面分明是万马奔腾,他举起剑来嘶喊了一声,从此不见壮士归来,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1934年1月11日于青岛33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中“和”字作动词巧妙地连接了“江庵”和“青灯”,“残”字既说明灯光将灭,又说明夜色已深。B“壮士的梦正灿
46、烂地开花”一句,与上一句相映衬,写壮士虽在沉睡中仍然向往着激烈的战斗。此句表达富有新意,沸腾着诗情。C“一卷兵书”“一支剑”“一头白发”这三个“一”分别暗示了诗中壮士精通兵法、武艺高强、经历坎坷的特点。D“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与战鼓声和铁衣上的塞北朔风声形成共鸣,衬托和渲染了当前战事的紧迫,也说明了壮士枕戈待旦的警觉。解析:D项,“当前战事的紧迫”错。此处是说壮士错把木鱼声当作了战鼓声,所以没有“当前战事的紧迫”。答案:D3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小节的前两行使读者对人物所处的时间、环境有了一个总体清晰的印象,后两行则以三个“一”推出一幅近景,说明诗中所写的是一个有勇有
47、谋、久经沙场、历经坎坷的壮士。B第二小节表现壮士的日思夜想别具神采,尽管环境殊异,但戎衣未脱,“星斗”依然,诗人巧妙地沟通了今昔时空,生动地表现了壮士始终不忘忧国的情怀。C这首诗充溢着一种浓重的悲剧色调和凄凉的氛围,同时又在这种色调和氛围中展现了一个壮美而惨烈的故事,令人不能不为这位壮士和他的行为扼腕叹息、伤感哀痛。D诗中那个枕戈待旦、举剑夜奔的壮士,浓缩了古往今来无数爱国志士的形象,表现了我们民族由来已久的传统爱国主义精神。解析:C项,这首诗充溢着一种悲壮的氛围和色调,是因为壮士杀敌心切,但是全诗并不只是凄凉,让人感伤,也有豪壮的、令人敬佩的激昂情感。答案:C35第一节中“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
48、花”包含着两个对比,这两个对比是什么?答:_答案:一个是壮士热烈的梦境与静寂的江庵的对比,一个是壮士梦中叱咤风云的往昔与如今孤身独栖的现实的对比。36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_答案:这首诗表现了“壮士”对报国立功的渴望,表达了诗人对“壮士”爱国之心的歌颂。诗绪中有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般的豪放和壮烈。十、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740题。冬(之一)穆旦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我爱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独自凭吊已埋葬的火热一年,看着冰冻的小河还在冰下面流,
49、不知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见。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我爱在冬晚围着温暖的炉火,和两三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听着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地响,而我们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我爱在雪花飘飞的不眠之夜,把已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当茫茫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1976年12月37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第一节写诗人在一个冬日里平淡平凡的生活,但从这平淡平凡中又可看出诗人坚强不屈的身姿和激昂慷慨的情怀。B如果说第一节写的主要是“我”所做的,那么第二节主要写“我”所见的,如“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冰冻的小河”
50、等。C第三节写冬夜生活的乐趣,有“温暖的炉火”,有“好友”,有“回忆”,屋内小环境中的温暖压倒了冬日的严寒,快乐驱赶了忧伤。D第四节中,“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流露出诗人心迹,写出诗人面对苦难的坦然之情。解析:A项,“又可看出诗人坚强不屈的身姿和激昂慷慨的情怀”错误,根据“又冷又昏黄”“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可知,诗人有着淡淡的忧伤。答案:A38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各节均为五行,前面具体展开,最后以感叹作结;各节二、四、五行押韵,一、三行不押韵,显得错落有致,回环有序。B诗人在“冬”这个核心意象的
51、统摄下,通过“北风”“茫茫白雪”等意象,营造出昏黄、凄冷、死寂而又悲凉的意境。C本诗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色,诗中意象的内涵具有开放性,如“严酷的冬天”和“冰冻的小河”均有象征意义。D诗中的“冬天”融合视觉、听觉,带给读者强烈的官能感受,如“昏黄”“茫茫白雪”等视觉和“门窗沙沙地响”等听觉。解析:B项,“营造出昏黄、凄冷、死寂而又悲凉的意境”错误,从诗歌整体来看,冬天虽然是严酷的,但也是温暖的。答案:B39“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中的“又冷又昏黄”有何作用?答:_解析:解答此题,要先弄清楚“冷”和“昏黄”的内涵,联系整首诗尤其是第一节来看,“冷”指的是天气,“昏黄”指的是“淡淡的太阳”,这
52、两个词都突出了“冬天”的特征。然后联系上下文分析“又冷又昏黄”在结构上的作用,看是否照应了什么内容,或者为什么内容做了铺垫。答案:“冷”指天气寒冷,“昏黄”指阳光暗淡,突出了“严酷的冬天”的特征;与首句中的“短命”相呼应,传达出年衰岁暮之感;为下文的深沉感慨“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做铺垫。40冬(之一)并不是一首单色调的诗,而是体现了现实生活和诗人感情世界关系的复杂性,甚至是矛盾,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矛盾之处。答:_解析:解答此题,要明白题干中所说的“矛盾”指什么。题干中说“体现了现实生活和诗人感情世界关系的复杂性,甚至是矛盾”,那么这个矛盾指的就是“现实生活”和诗人的“感情”的矛盾。结合诗句来看,现实是“严酷的冬天”,有“北风”,有“茫茫白雪”,但诗人“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据此分析即可得出答案。答案:在“死寂的原野”上,小河却仍在冰下“低语”;在“严酷的冬天”,“我”却享受着“人生的乐趣”;诗人笔下,“严酷的冬天”与“感情的热流”并存,两者相反相成,交叉渗透,丰富了诗歌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