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年百校联盟猜题卷(新课标2)—高考《考试大纲》调研卷 文科综合历史(第一模拟)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7459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百校联盟猜题卷(新课标2)—高考《考试大纲》调研卷 文科综合历史(第一模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6年百校联盟猜题卷(新课标2)—高考《考试大纲》调研卷 文科综合历史(第一模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6年百校联盟猜题卷(新课标2)—高考《考试大纲》调研卷 文科综合历史(第一模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6年百校联盟猜题卷(新课标2)—高考《考试大纲》调研卷 文科综合历史(第一模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6年百校联盟猜题卷(新课标2)—高考《考试大纲》调研卷 文科综合历史(第一模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16年百校联盟猜题卷(新课标2)—高考《考试大纲》调研卷 文科综合历史(第一模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016年百校联盟猜题卷(新课标2)—高考《考试大纲》调研卷 文科综合历史(第一模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016年百校联盟猜题卷(新课标2)—高考《考试大纲》调研卷 文科综合历史(第一模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016年百校联盟猜题卷(新课标2)—高考《考试大纲》调研卷 文科综合历史(第一模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016年百校联盟猜题卷(新课标2)—高考《考试大纲》调研卷 文科综合历史(第一模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016年百校联盟猜题卷(新课标2)—高考《考试大纲》调研卷 文科综合历史(第一模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2016年百校联盟猜题卷(新课标2)—高考《考试大纲》调研卷 文科综合历史(第一模拟)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6年百校联盟猜题卷(新课标2)高考考试大纲调研卷 文科综合历史(第一模拟)一、单选题:共12题 1当代学者陈勇指出,根据均田制规定,百姓迁移和“家贫无以供葬者”,可卖永业田;由狭乡迁往宽乡者以及卖充住宅、邸店者,可并卖口分田,官僚地主的永业田和赐田也可出卖。这些规定A.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B.为土地兼并提供了合法依据C.解除了农民的封建依附关系D.致使大量自由劳动力涌入市场【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从材料可以看出,均田制下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就为土地兼并提供了合法依据,为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打开了方便之门,故选B项。A项错误,土地兼并不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C

2、、D项不符合史实。 2王阳明与马丁路德生活在同一时期,但二者所起的历史作用是不同的。这里的“历史作用”主要指A.促进思想解放B.破除既定权威C.强化主体意识D.推动社会转型【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王阳明与马丁路德思想的比较。马丁路德生活在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崛起的时代,他提出新教伦理,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推动了社会转型;王阳明的心学实质上仍然是维护封建道统,很难推动社会转型。因此D项符合题意。 3明朝人王士性在广志绎中如此描述杭州城,“湖之丝,嘉之绢,绍之茶之酒,宁之海错,处之磁,严之漆,衢之橘,温之漆器,金之酒”齐聚于此。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A.商品生产的社会化趋势增强

3、B.商品生产存在地域性差异C.杭州是当时全国的经贸中心D.长途贩运贸易的全面展开【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从材料可以看出,明朝的杭州城汇聚了全国各地的商品,这是因为长途贩运贸易的全面展开使商品市场充满生机。故选D项。A项与材料描述的信息不符,商品生产的社会化一般指一种商品会在多个地区或国家生产;B项不符合题意;C项从材料信息中得不出来。 4据清史稿记载,清代“内鲜燕溺匹嫡之嫌,外绝权戚蠹国之衅”,意思是内廷没有溺爱和嫡庶不分的事情,外朝没有外戚当道危害国家的事情;清帝对外戚“裁抑制防,视明尤肃”。清朝管束外戚主要是为了A.强化后宫的生活规范B.防止外戚揽权窃权C.维护满

4、族的正统地位D.避免外戚管理朝政【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政治制度。外戚揽权往往与后宫中的嫔妃有关,所以清朝严加防范,杜绝外戚揽权窃权的一切可能,故选B项。D项为干扰项,清代允许外戚管理朝政,只是要通过各种手段防止外戚揽权窃权,故排除D项。 51905年5月孙中山自称是“中国社会主义者”,表示“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使中国由中世纪的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这主要表明当时孙中山A.已成为了社会主义者B.彻底认清了中国国情C.萌生了节制资本思想D.完全了解西方的弊端【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

5、放的潮流。A项不符合孙中山当时的阶级属性;B项说法绝对化;D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材料表明孙中山已经认识到西方私人资本发展所带来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冲突等弊端,因此主张中国学习西方生产方式,但要努力避免西方贫富差距过大的弊端,故选C项。 6中国有关电影的第一则广告刊载于1896年8月10日的申报上,广告云:“徐园初三夜仍设文虎(灯谜)候教,西洋影戏,客串戏法。”8月14日广告又云:“徐园七夕仍设文虎候教园内陈设古玩、异果、奇花,兼叙清曲,是夜准放奇巧焰火,又一村并演西洋影戏。”这说明当时的中国A.电影受到民众的普遍欢迎B.西洋影戏与传统戏法融合C.广告成为报刊的主要财源D.电影并非独立的娱乐形式【

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电影在中国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娱乐形式,而是掺杂在传统娱乐活动(如文虎、听戏、观焰火)中播映的,由此也可看出当时人们对电影的兴趣不及对传统娱乐活动的兴趣。因此D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B项错误,从材料中得不出西洋影戏与传统戏法融合的信息;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71983年邓小平会见杨力宇教授时强调,中国将重视历史及现实,极有弹性,并将合情合理,充分考虑到台湾能接受的条款。台湾及大陆将分别维持其经济及社会制度,并和平共存。这些原则大致也适用于解决香港问题。邓小平这番话的意义在于A.指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方向B.形成了解决香港问题的

7、最终方案C.为两岸实现“三通”创造了条件D.初步形成了“一国两制”的构想【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从材料可以看出,邓小平从台湾问题的历史和现实出发,主张台湾和大陆各自维持其经济及社会制度不变,这基本符合“一国两制”的表述,说明“一国两制”的构想已初步形成,故选D项。A项错误,“一国两制”只是过渡性方案;B项错误,当时中英香港问题正在谈判中,“一国两制”的方案还没有最终形成;C项错误,当时距实现“三通”仍比较遥远。 8下图是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收集的1979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曲线图。图中最高点出现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B.家庭联产承包

8、责任制的推广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D.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图中可以看出,最高点所对应的年份是1984年。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全面推行,也说明经济体制改革在我国全面推行,因此出现图中情况,故A项正确。B、D两项不是主要原因;C项出现于21世纪初。 9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刑事诉讼中,法庭已经发展成为受法律保护的上诉法院,犯罪嫌疑人有多达4次的上诉机会;住宅是市民的保障,逮捕只能在门外执行,在侦查期间需避免置人于狱。这说明了罗马法A.强调保护个人权利B.强化维护私有财产C.注重调节经济纠纷D.保护了平民的利益【答案】A【

9、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的特点。依据材料中“犯罪嫌疑人有多达4次的上诉机会”“逮捕只能在门外执行”“在侦查期间需避免置人于狱”等信息可知,罗马法致力于保护人们的基本权利,故A项为答案。 10美国学者帕尔默认为:“从1871年到1890年,俾斯麦在他任联邦帝国宰相的二十年间,往往设法在下议院自己这一方取得多数,不过他并不认为在原则上非依赖多数不可,他奉行的信条是只有皇帝和他的宰相才有权统治这个国家。”这说明当时的德国A.帝国宰相必须对下议院负责B.帝国议会是最高权力机构C.形式性民主甚于实质性民主D.仍然不是君主立宪制国家【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德国的代议制。从材料可以看出,俾斯麦认为

10、真正统治这个国家的“只有皇帝和他的宰相”,从中可以看出皇帝处于绝对的核心,享有最高统治权,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两者存在权属关系,故排除A项。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帝国议会完全处于从属地位,而非最高权力机构,B项不符合史实;C项正确,当时的德国君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君主立宪缺乏实质性内容;D项错误,因为当时的德国已经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 11据统计,苏联1925年谷物的总产量已比19091913年的平均产量高出20.7%,1926年谷物总产量为7 680万吨,1928年为7 330万吨,1931年和1932年降为6 900万吨。对材料数据分析正确的是A.国内战争结束促使1925年产量提高B

11、.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1928年后产量下降C.1931年产量下降与农业集体化有关D.苏联的自然条件根本不适合发展农业生产【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材料数据表明1925年苏联谷物产量有明显提高,这是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结果;1928年起,谷物产量下降,这是由于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项分析正确。 121958年戴高乐提出改革北约领导结构的主张,在遭到美国拒绝后,法国逐步将自己的军事力量从北约防务体系中撤出。1960年2月13日,法国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此后法国拒绝将自己的核武装纳入北约的核武器体系。法国以上举动的主要目的是A.为成为核大国扫清领导

12、体制上的障碍B.强化军事独立以取得与美国平等地位C.通过自身变革来推动北约的体制调整D.打造一个独立于北约之外的防务体系【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材料说明,法国越来越表现出军事独立性,欲获得与美国平等的地位,故选B项。A项错误,成为核大国不是当时法国追求的主要目标;C项错误,法国的主要目的不是推动北约的体制调整,而是想在军事上和外交上独立以取得与美国平等的地位;D项明显不符合材料信息。 二、综合题:共6题1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抗战胜利纪念活动呈现阶段性发展的特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51年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关于“九月三日抗日战争胜利日纪念办法的通知”

13、强调,与“美帝国主义是今天中国人民的死敌”不同,“打败日本主要是中国人民和苏联的功劳”。1965年9月3日下午,首都各界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抗日战争胜利二十周年大会,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出席大会,罗瑞卿发表讲话。虽说是首都“各界”庆祝会,但显然是高规格政治性大会,有当时政界重要人士参加。国家部门、机关召开座谈会,回顾历史,弘扬革命精神,以示纪念和庆祝。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此后除人民日报上发表社论纪念抗战胜利外,其他纪念活动几近停滞,抗战胜利纪念日似乎被遗忘。材料二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郭辉新中国成立以来抗战胜利纪念之嬗变材料三经历了战争的人们,更加懂得和平的宝贵。我们纪念中国人民

14、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是我们对当年为维护人类自由、正义、和平而牺牲的英灵,对惨遭屠杀的无辜亡灵的最好纪念我们要以史为鉴,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灿烂文明,也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明天。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活动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开放后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活动的特点出现的

15、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伟大意义。(不超过50个字)【答案】(1)改革开放前:纪念活动形式比较单调,且基本上由政府举办;纪念话语偏重于政治内容,不大关注历史事实或真相,属于意识形态宣传;受外交形势和国内政治的影响明显。改革开放后:除政府举行纪念大会或座谈会外,出现社会团体组织的纪念会;宣传方式更加多样,通过文艺演出、展览会、国际交流会、网络纪念等方式,丰富了抗战胜利的纪念活动;不再停留在政治说教和宣传层面,而是提供不少真实的历史故事,丰富人们对抗战历史的了解;纪念话语逐渐回归理性,逐渐注重对历史事实的呈现,肯定了国际反法西斯

16、势力和国民党军队为抗日战争所作出的贡献。(2)原因:改革开放后各领域的拨乱反正;中国外交环境的改善和外交政策的调整;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战略的需要;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推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3)意义: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解析】第(1)问,改革开放前的特点,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活动主要由官方举办,受意识形态影响非常明显,纪念活动形式比较单一;改革开放后的特点,结合两则材料,根据表格中的信息逐条概括即可。第(2)问,“原因”注意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内、国际形势进行分析。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的关键信息“懂得和平的

17、宝贵”“是我们对无辜亡灵的最好纪念”“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明天”等和所学知识进行概括,要言简意赅。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思想参与构建西方现代启蒙经验,不仅影响到启蒙运动中最活跃的阶层与人物、主要的思潮与论争,而且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层面上的意义,从天启神学到自然神学、从自然哲学到政治哲学再到政治经济学。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启蒙运动利用中国思想的过程与方式。启蒙思想从中国获得灵感,但中国并不是思想的对象,而是思想的方法,启蒙运动不断利用并不断扬弃中国形象,最终完成西方现代性文化的自觉。摘编自周宁用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启蒙运动利用中国思想的过程与方式材料二下表反映了部分启蒙思想家及其基本主

18、张。提炼材料一中的观点,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进行评析。【答案】观点:西方启蒙运动利用了中国思想,其利用中国形象的过程也是扬弃中国形象的过程。评析启蒙思想家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发现了神学智慧;中国古人能从自然力量中运用理性建立高尚的道德与处世治国的智慧,为启蒙思想家建立自己的自然哲学提供了借鉴;中国君主制的运作机制为西方政治哲学提供了重要思路,在一些启蒙思想家眼里,皇帝成了人类理性在政治生活中的楷模;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以及土地财政中所蕴含的理念为西方启蒙思想家的政治经济理论提供了重要参考。启蒙思想家在对中国思想借鉴的基础上,也进行了创新,表现在从有神论到反教权主义,从开明专制到共和主义,从传统

19、的重农主义到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产生。【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生需要先提炼材料一中的观点,然后结合材料二中启蒙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评析分两步:第一步要说明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思想的借鉴;第二步要说明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思想进行创新和发展的表现。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新乐府运动,是由唐中期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总而言之,为君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元稹、白居易诗歌理论,基本上来自汉儒。诗大序(两汉时期诗学的重要文献,是对儒家“诗言志”学说的较为系统的

20、阐发和总结)中说,所谓诗,可以观盛衰,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是元稹、白居易论诗的主要思想渊源。立足于儒家诗教理论,白居易全面否定以往突破儒家诗歌理论的诗歌创作,他把诗经以下一千多年的诗歌发展史描绘为一部“诗道崩坏”、每况愈下的历史,屈原、陶渊明、李白等人光照千古的诗作均因未直接描写时事、进行美刺劝惩而被加以贬抑。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下)(1)根据材料概括唐中期新乐府运动对诗歌的改革方向。(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乐府运动进行评价。【答案】(1)文辞要质朴易懂,便于理解;内容要切中时弊,使闻者足戒;叙事要有根据,令人信服;思想上要维护儒学正统。(2)一方面

21、要看到唐中期新乐府运动的兴起有利于针砭时弊,推动政治清明,有利于推动儒学复兴,具有“经世致用”的色彩。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它把文学的现实功利主义推向极端,成为伦理政治的工具,窒息了诗歌的抒情性和形式美。【解析】本题考查唐朝中期的新乐府运动。第(1)问,根据材料从文辞、内容、叙事、思想等角度概括新乐府运动对诗歌的改革方向。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对新乐府运动进行评价。 1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五四新思想家们认为,只有把专制主义思想从国民的心理中彻底铲除出去,代之以自由、平等、民主的新观念,真正的民主共和政治才有望实现。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陈独秀即提出了“新青年”的六条

22、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材料二陈独秀说,“张、康复辟其隐为共和国家之患,视前无减。且复辟之变,何时第二次猝发不可知。”陈独秀一方面对前景表示担忧,一方面再次强调,“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陈独秀、李大钊、吴虞、鲁迅等人,重点对“孔教入宪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纷纷揭露“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孔子之道不适于现代生活”;儒家“仁义道德”早变成了“吃人”的礼教。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耿云志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1)根据材料一概括陈独秀眼中的新青年的基本标准,并

23、阐述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教在当时受到批判的主要原因。【答案】(1)基本标准:具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个性,具有世界的胸怀,富有生气,行为上科学理性;总之,以上标准的中心是“民主”与“科学”。 意义:一方面高举批判的旗帜,对专制主义的千年传统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另一方面以开创的精神,揭示了民主的深层意蕴,促进了国民的民主意识的觉醒。(2)以孔教为基础的专制主义思想传统,与民主共和制度不能相容,容易造成复辟之祸;尤其是不适合现代生活,不适合世界潮流,必须加以批判。【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思想的探索。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陈独秀提出的“新青年”的六条标准概括第一小问

24、的答案,并进而分析六条标准在反对专制主义传统以及塑造国民人格上的意义。第(2)问,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长期以来孔教是专制主义的思想基础,故与现代生活和世界潮流不符,必须加以批判,才能更好地推动国民的思想解放。 1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两伊战争是指1980年至1988年爆发的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战争。从宗教上来说,两国居民分属伊斯兰教两大派系,即什叶派和逊尼派。什叶派在伊朗占多数,而控制伊拉克的则是逊尼派,他们把教派之争带入两国间的关系中。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这些矛盾渐趋激化。趁伊朗国内局势动荡,伊朗境内库尔德人的分离主义活动又大大增强,并且得到伊拉克暗中支持,这就使两国产生

25、了新的不和因素。战争的导火线主要还是两伊间长期未解决的领土争端。1975年3月两国曾经谈判签署了阿尔及尔协议,力图解决边界纠纷。自1979年起,伊拉克便公开要求废除这一协定。从此两伊边界小规模冲突便频频发生。1980年9月17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正式宣布废除1975年的边界协定。伊朗则于次日声明反对。9月22日,两伊战争爆发。摘编自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下卷)材料二两伊战争被世界军界评论为“先进武器打低水平战争”的最典型范例。当时自吹的世界军事强国,动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先进武器(化学武器都用上了),如F14、F4、幻影战斗机,飞毛腿导弹等。战争打了8年,死伤百万人,最后掐得

26、筋疲力尽,民不聊生,谁也奈何不得,差点经济崩溃亡国,最后停战了事。(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伊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两伊战争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答案】(1)宗教矛盾,民族仇恨,边界纠纷(领土争端)。(2)特点:时间长,规模大,武器先进,造成了重大伤亡。 影响:两伊战争是没有胜利者的战争,它使两个国家在各领域都遭到惨重损失;使两国经济发展停滞,石油出口骤减;加深了两国的民族仇恨,严重制约着后来两国关系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两伊战争。第(1)问,可根据材料一从领土、宗教和民族三个方面概括两伊战争爆发的原因。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两伊战争持续时间

27、长、规模大、武器先进、并造成了重大伤亡;第二小问主要从战争对两国的消极影响方面分析。 1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陈天华(18751905),近代革命家,同盟会会员,清末的革命烈士。所著猛回头和警世钟成为当时宣传革命的号角和警钟。下面是1903年出版的猛回头内容节选。列位!你道各国占了北京,怎么不就把这中国实行瓜分了?不晓得各国相貌不同,言语不通,兼且离我中国很远,那里有许多人镇服我们?不如留着这满洲的政府代他管领,他又管领这满洲的政府。汉人做满洲的奴隶是做惯了的,自然安然无事。我们是奴隶的奴隶,各国是主人家的主人家,何等便当!列位呵!那满洲只有我百分之一,怎么能压制汉人?都因不知汉人是同祖的骨肉

28、,满洲是异种的深仇,倒行逆施,替仇人残害同种,所以满人就能安然坐了二百余年的天下,岂是满人的才能,乃我汉人愚蠢极了。试问那处的祸乱,不是汉人代他平息的;假若汉人都晓得种族,把天良拿出来,不帮他了,只要喊一声,那满人就坐不稳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陈天华发表猛回头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陈天华的思想进行评价。【答案】(1)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义和团运动失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2)进步性:陈天华通过其著作揭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指出了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号召全国各阶层民众团结起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蓬勃发展。 局限性:陈天华的“反满革命”思想具有大汉族主义甚至是种族复仇主义的倾向,不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斗争。【解析】第(1)问,联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瓜分中国、八国联军侵华以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等史实分析猛回头发表的时代背景。第(2)问,注意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角度一分为二地评价陈天华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