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北京市四十三中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7354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四十三中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北京市四十三中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北京市四十三中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北京市四十三中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北京市四十三中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北京市四十三中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北京市四十三中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北京市四十三中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北京市四十三中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北京市四十三中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北京市四十三中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北京市四十三中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北京市四十三中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北京市四十三中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北京市四十三中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北京市四十三中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北京市四十三中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北京市四十三中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北京市四十三中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北京市四十三中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北京市四十三中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4页
北京市四十三中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4页
北京市四十三中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4页
北京市四十三中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4页
北京市四十三中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4页
北京市四十三中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4页
北京市四十三中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4页
北京市四十三中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4页
北京市四十三中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4页
北京市四十三中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4页
北京市四十三中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4页
北京市四十三中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34页
北京市四十三中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34页
北京市四十三中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北京市四十三中2021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仰韶文化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埙,河南安阳殷墟中出土的石、木腔蟒皮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编磬等,都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古乐器往往具有多重功能,它既能用来演奏音乐,也是人们劳动生产的工具或生活器具。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人们把生活器皿“缶”蒙上麋鹿之皮,制成鼓。又如在长期劳动过程中,人们发现某

2、种石制片状工具能够发声,可以作为乐器进行演奏,于是发明了石磬。先民们还将狩猎的石器敲击成声,为化装成百兽的人们表演舞蹈伴奏,乐器演奏与舞蹈表演相辅相成。乐器的功能不仅表现在人们用生产工具或生活器具进行演奏,还体现在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如呜金收阵、击鼓升堂等。乐器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有着密切关系。石磬演变成金属的磬或出现金属的钟,在石器时代绝无可能;只有养蚕业和缫丝业进步了,才有可能产生“丝附木上”的琴、瑟、筝。至周代,我国制作乐器的材料有金、石、土、革、丝、木、犯、竹八类,“八音”分类法即由此得名。在曾侯乙墓的地下音乐殿堂中,保存了124件古乐器。无论是重达五千多斤的乐器巨人编钟,还是造型、制作

3、和彩绘都很精致的鼓、排箫、笙、瑟等,均向我们展示了春秋战国时中国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状况,显示了我国高度发达的冶炼、丝织等技术。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借鉴的民族。许多外来乐器经过不断改进,成为中国民族乐器大家庭中的一员,比如汉代时传入的横笛、竖箜篌,东晋时传入的曲项琵琶,明代传入的扬琴、锁呐等等。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国的“吹、打、弹、拉”四大类乐器逐渐形成,乐器的音质、音律、音量、转调、固定音高乐器之间的音高标准等不断进步提高,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取材于刘承华我国民间乐器的产生与发展)材料二吹管乐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先民们用飞禽的肢骨制成骨笛(也称骨哨) ,在狩猎时用于模仿

4、动物的声音,以诱捕猎物或发出信号。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了160 余件骨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出土了20多支骨笛,经过碳14测定,它们已有70008000年的历史,是后世竹笛等一系列管笛乐器的鼻祖。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两支“篪”,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竹质笛子实物。它们有一个吹孔、五个按音孔和一个后出音孔,能演奏出六声音阶。篪的吹孔平面与指孔平面相交约为90度的夹角。东晋郭璞注尔雅:“篪,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翘,横吹之,小者尺二寸。”关于竹笛的起源,并不像有些资料所说,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从中亚细亚一带传入的。据史料记载,到唐代竹笛才加开了膜孔,

5、这也成为中国竹笛区别于西洋乐器长笛及其他国家笛子的显著特征。西洋长笛没有膜,所以音色团润、温暖、细腻,音量较小。因为有了笛膜中国竹笛的音色清脆亮丽,穿透性强。竹笛发展到唐代,在形制上已经和现代竹笛基本相似。唐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一个朝代,诗歌得到了繁荣,竹笛艺术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很多唐诗中都有对竹笛的精彩描写:“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王昌龄江上闻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施肩吾夜笛词) 不管是在,还是在,或是在,都可听闻清丽悠扬的笛声。这些也是竹笛与诗歌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

6、族特色,发音动人婉转。古人谓“荡涤之声”,故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的称谓。宋元两代,竹笛得以广泛普及。到了明清,竹笛成为民间音乐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乐器,演奏技巧也在不断地提高。(取材于徐凯中国竹笛发展的主要特征)材料三中国是一个有着“礼乐传统的民族。“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的精神是“和”,礼的精神是“序”,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和巩固群体中既定秩序的和谐稳定。而作为“礼乐”制度的产物乐器,映射出来的“和文化最为显著。先秦时期,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人在乐器的种类和配置上有着严格的规制。乐器首先作为礼器而存在,音乐的第一用途也是为祭祀等重大礼仪活动制造庄重宏

7、大的气氛。因此,朝聘、宴飨、婚丧、祭祀等场合出现的乐器与音乐被赋予了高贵的品格,成为权力的象征,它的使用与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以示尊卑。钟、鼓、磬作为礼乐的代表,用在比较隆重的场合,多为国君诸侯欣赏;卿大夫和士以弹奏欣赏丝竹之声为乐,普通百姓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之余借陶制乐器如埙、缶之类自娱。为达到“和”的目的,各阶层都必须严格遵循这些规制,如果逾越了就是违背了礼,就会产生不和谐的因素,最后“礼崩乐坏”,社会动荡。这些都是与“和”的精神相违背的。在乐器的个体设计和陈设上,也体现了“平礼”“求和”的追求。曾侯乙墓中室的乐器摆设就十分注重和谐,乐器多而不乱,各部分井然有序地排列在一起,即使是小的

8、乐器也都按秩序排列。编钟分长短两架,每架分上中下三层,最上层悬挂的是小编钟,中层比上层的略大,下层的钟最大,每一层都从左到右、由小到大依次排列。中室的东面放置建鼓,中室的北部与南架编钟相对的是编磬、琴、笙、排箫、篪、小鼓。美学家李泽厚认为,承载着先秦乐理念的乐器设计本身就离不开“和”文化,从凝固的器形设计到灵动乐音的功能设计,再到设计思想,“和”文化始终贯穿其中。在先秦的乐器设计中,人们不仅能看到“器”的造型美,听到“音”的境界美,更重要的是能体悟到“天人合一”的和谙美。(取材于张文文从先秦乐器设计看“和”文化)1. 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的一项是A. 击鼓出征B.

9、击筑悲歌C. 鸣锣开道D. 打更报时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民族乐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B. 早期一般兼具表演性和实用性C.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D. 博采众长,种类不断得到丰富3.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篪”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与骨哨一样属于吹管乐器B. 材质为竹,“篪”字的形旁可印证C. 吹孔与指孔不在同一平面D. 横吹,在形制上与现代竹笛接近4.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竹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源于中国本土B. 优于西方长笛C. 曾经没有膜孔D. 音色清脆亮丽5. 根据“材料二”,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

10、项是A. 清冷的江水边名楼揽胜处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B. 名楼揽胜处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清冷的江水边C. 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清冷的江水边名楼揽胜处D. 名楼揽胜处清冷的江水边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6. 根据“材料三”,下列与“尊礼”无关的一项是A. 乐器的种类配置B. 乐器的使用场合C. 乐器的摆放顺序D. 乐器的演奏技巧7. 下列对“材料三”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 映射,可用词语“反映”替换。B. 祭祀,“祭”字第五笔是“乀(捺)”。C. 违背,“违”字读音为“wi”。D. 编磬,“磬”与“罄竹难书”的“罄”,读音与意义都不同。8. 请依据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中国乐器与人们的文化生活

11、有哪些联系。【答案】1. B 2. C 3. D 4. B 5. A 6. D 7. A 8. 早期,乐器已开始为舞蹈表演伴奏(乐器演奏同舞蹈表演相辅相成);乐器种类在文化交流中不断得到丰富(乐器种类的丰富反映了民族文化交流的频繁);竹笛等成为诗歌创作的常用素材(诗歌创作反映出竹笛等乐器已深入人们的文化生活);器形、功能设计及音乐理念都充分体现了“尊礼”“求和”的文化追求(“尊礼”“求和”文化贯穿于乐器的外形、功能设计和音乐理念中)。【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时既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等,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个选项时,要仔

12、细分析选项内容与原文的差别。注意选项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依据材料一第二段“乐器的功能不仅表现在人们用生产工具或生活器具进行演奏,还体现在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如呜金收阵、击鼓升堂等”可知,乐器各有不同的作用。而B项“击筑悲歌”显然是抒发内心情感的,故属于生活演奏,而不是“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故B项符合题意。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概念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不正确的一项”,浏览选项意思,回归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等问题,选出最佳答案。依据材料一第三段“乐器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有着密切关系。石磬演变成金属

13、的磬或出现金属的钟,在石器时代绝无可能;只有养蚕业和缫丝业进步了,才有可能产生丝附木上的琴、瑟、筝”可知,原文是说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乐器的发展,C项说乐器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故C项语意颠倒。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选项内容,找准原文区间,然后仔细比对,看是否有假设复句、条件复句、目的复句等复句关系不成立的情况,看“结论”能否由“原因”“条件”推出,看选项中趋势预测是否合理。注意提防因果倒置、推不出、条件不充分等常见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三段“竹笛发展到唐代,在形制上已经和现代竹笛基本相似”可知,“在形制上与现代竹笛接近”的是唐代的竹笛,而曾侯乙墓

14、中出土的“篪”是战国时期的,故D项推断不成立。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比对选项和原文在观点态度上是否有细微差别,是否有强加因果、条件不充分、无中生有、时空错位等问题。根据材料二第三段“洋长笛没有膜,所以音色团润、温暖、细腻,音量较小。因为有了笛膜中国竹笛的音色清脆亮丽,穿透性强”可知,文中表达的是竹笛与西方长笛各有特点,没有表述“优于西方长笛”之意,故B项“优于西方长笛”是无中生有。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语意衔接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看补写句子的位置,依据上下句内容的提示,从主语一致、时间逻辑等顺

15、序、词语搭配、意境氛围是否一致等角度判定出正确答案。依据材料二第四段“不管是在,还是在,或是在,都可听闻清丽悠扬的笛声。这些也是竹笛与诗歌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可知,句子之间是条件关系,表现笛声的普遍性,以及与诗歌文化相结合的普遍性。显然“清冷江边”最需要笛声传情抒怀,而明楼览胜次之,普通夜晚人家最次之。越是不那么需要的地方却响着笛声,越能体现笛声的普遍性。据此分析,A项语序最合适。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选项内容,分析物品对应的特点和属性,看与文中所说的“尊礼”有无关系,综合比较,选出最恰当的选项。根据材料三第二段“先秦时期,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人

16、在乐器的种类和配置上有着严格的规制”可知,A项能体现“尊礼”,故排除A。依据材料三第二段“朝聘、宴飨、婚丧、祭祀等场合出现的乐器与音乐被赋予了高贵的品格,成为权力的象征”可知,B项能体现“尊礼”,故排除B。依据材料三第二段“它的使用与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以示尊卑”可知,C项“乐器的摆放顺序” 能体现“尊礼”, 故排除C。D项“乐器的演奏技巧”与“尊礼”的关系,原文没有相关内容提及此内容,故D项与“尊礼”无关。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内涵、用法和汉字知识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将词语代入语境,看词语能能否替换等,还要注意词语本身的音和义、笔顺笔画等汉字知识。最后综合排除法,选出最佳选项

17、。B项,“第五笔是乀(捺)”错误,“祭”字第五笔是“(横撇)”。C项,“违字读音为wi”错误,应读“wi”。D项,“读音与意义都不同”错误,“磬”和“罄”的读音都是“qng”。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简要回答中国乐器与人们的文化生活有哪些联系”,考生应回归材料,逐一筛选原文中能体现二者“联系”的信息,并整合为条分缕析的要点。文中介绍了不同时期乐器的种类、演变、与人们“文化生活”的联系等。考生要准确回答问题,需要审准题干中的对象,且紧扣原文语句,分析概括。如依据材料一第二段“先民们还将狩猎的石器敲击成声,为化装成百兽的人们表演舞蹈伴奏,乐器演

18、奏与舞蹈表演相辅相成”,可概括出要点;依据材料一第四段“许多外来乐器经过不断改进,成为中国民族乐器大家庭中的一员,比如汉代时传入的横笛、竖箜篌,东晋时传入的曲项琵琶,明代传入的扬琴、锁呐”,可概括出要点;依据材料二第四段“不管是在还是在或是在都可听闻清丽悠扬的笛声。这些也是竹笛与诗歌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可概括出要点;依据材料三第二段“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人在乐器的种类和配置上有着严格的规制”“它的使用与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以示尊卑”等,可概括出要点。【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19、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5分。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秦废封建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

20、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

21、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9.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2、. 然后属疏远 属:亲属B. 诸侯更相诛伐 更:交替C. 子房亦与焉 与:参与D. 不能易也 易:交换10.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以有侯王 争必以利B. 三代之兴 知诸侯之不可复C. 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而诸子之论废矣D. 袭封而争位者 君臣父子相贼虐者1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请立诸子 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B. 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C. 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 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D. 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1

23、2.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13.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B. 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C. 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D. 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14. 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答案】9. D 10. C 11. B

24、 12. 从三代圣人以来,用礼乐教化天下,以至于刑罚废弃不用,然而终究不能制止篡位弑君的祸端。 13. D 14. 时代不是圣人所能够创造的,他们能做到的仅仅是不失去时机而已。三代兴盛的时候,诸侯没有获罪就不能被废除,即使君主想要废除封建也不能做到。秦朝的情势允许建立郡县制,秦始皇和丞相李斯准确把握态势,实行郡县制。汉朝时恰恰相反,根据时势,不适合完全建立郡县制,即使汉高祖和张良都不同意分封制,但最终还是封了韩信等诸王。因此,苏轼说,分封诸侯不是圣人的意思,而是情势造成的。【解析】【分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不能易也”中的“易”译成“交换”错误,该

25、“易”为一词多义,文中“甚易制”中的“易”是“容易”的意思,而此处是说圣人不能推翻柳宗元的言论,是“改变”的意思。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以”是“因为”的意思;B“之”为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而学士大夫多非之”中“而”有转折之意,“而诸子之论废矣”中“而”为顺承关系;D“者”均为助词,意为“的人”。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文句含义的能力。B“皆封侯”在“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一句中找不到对应的内容,属于无中生有。此句正确理解应为“诸位皇子和功臣(朝廷)可以用公家的赋税分别重重地赏赐他们”。故选B。

26、【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得分点:“自”,从;“以”,用;“刑措”,亦“刑错”,置刑法而不用;“已”,使动用法,使停止,制止;“篡弑”,篡位弑君。【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理解不当,依据原文“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分析可知,苏轼认为“分封诸侯,是争战的开端、战乱的开始”,该文主要分析了分封制的弊端,至于其他并无过多的论述,此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中明确说明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判断的直接依据”,分析题干,确定题干中的重点一一 “直

27、接依据”,需要根据原文中的例举的圣人所作所为来谈。依据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中的“故”,先考虑与该总结句邻近的前文内容。即汉高帝和张子房的关联事件,即柳宗元说这句话的依据,也是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即汉高帝和张子房分封诸侯王的事情。考生可概括表达为:汉高帝和张子房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所以说“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译文】秦王刚刚吞并天下的时候,丞相王绾等说:“燕国、齐国、楚国之地偏远,如果不设置藩王就无法镇守这些地方,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秦始皇把这条建议交给大臣们讨论,群臣都以为(分封藩王)有利。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所分封的同姓子弟很

28、多,然而后来的亲属日益疏远,(他们)像仇人一样互相攻击,各诸侯国更是互相征战,最终达到天子也不能禁止的地步。现在天下依靠陛下的神力,全部统一成为秦朝的郡县,诸位皇子和功臣朝廷可以用公家的赋税分别重重地赏赐他们,很容易控制他们。能够使天下人没有异心,这就是使天下安宁的正确办法,(所以说)设置诸侯不利。”秦始皇说:“天下一直都苦于战斗不止,正因为有诸侯王。现在依靠大秦宗庙的福佑天下刚刚安定,又再设立诸侯国,这是建立(分立的)部队,要想天下安定,岂不是太难了吗!廷尉的意见是对的。”于是就划分天下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分别设置守、尉、监。苏子(苏轼)说:圣人不能创造时代,也不能违背时代。时势不是圣人所能

29、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三代兴盛的时候,诸侯如果无罪就不可剥夺(他们的封国),因而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分封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这就是所说的不能创造时代。周朝衰落了,诸侯互相吞并,齐国、晋国、秦国、楚国都达到方圆一千余里的国土,他们的势力足够来分封诸侯树立屏障。到了七国都称了王,做(以前)天子(才能做的)事,然而终究不能分封诸侯。(这是已经被验证)很久了的事情,世人害怕诸侯造成的灾祸,不是只有李斯和秦始皇知道这一点。秦始皇吞并天下以后,划分郡县,设置郡县的守吏,道理本来就应当这样,(这就)像冬天穿皮袄夏天穿葛衣,是时令所应当的事情,并不是某些人的个人智慧或独到见解,(一般)所说

30、的不违背时代的情况,求学者和士大夫大多认为它不对。汉高帝想封六国的后人,张良认为不行,李斯的意见与张良的意见没有什么不同。汉高帝听了张良的话,知道分封诸侯不可恢复,这是非常明显的了。然而最终还是分封韩信、彭越、英布、卢绾,(这件事)难道只是汉高帝做的事情吗,张良也参与了。所以柳宗元说:“分封诸侯的制度并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过去议论分封诸侯的人,柳宗元的议论一出,而其他诸人的议论都被废弃了,即使是圣人再复活,也不能改变了。所以我采用他的说法,又增补了一些,说:凡是有血气的人一定会争夺,争夺一定会因为利益,而利益没有比分封诸侯再大的了。分封诸侯,是争战的开端、战乱的开始。从有书面文字记

31、载以来,臣下弑杀他的国君,儿子弑杀他的父亲,父子兄弟互相残杀,有不是因为袭取封国和争夺王位的情况吗?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到汉代以来,君臣父子互相残杀的情况,都是诸侯王的子孙,其余的不能世袭的卿和大夫,从未有过。近世不再分封诸侯,所以这种祸事差不多绝迹了。仁人君子,难道忍心再开始这种祸事吗?所以我认为李斯、秦始皇的意见和柳宗元的意见,应当成为万世万代的法则。阅读论语节选,回答问题,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

32、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5. 从语段中概括出一个成语。16. 根据子路的话可以看出子路怎样的性格?17. 为什么孔子那么强调“正名”的重要性?【答案】15. 名正言顺 16. 子路直言老师迂腐,还用反问的语气,表现了子路鲁莽但又不失率真淳朴的性格。可能这样回答:子路对孔子的回答不苟同,并且说孔子的观点何其迂腐,表现了直率、淳朴的性格。(相比而言,前一答案更全面,体现子路性格的复杂性) 17. “正名”指纠正与礼乐制度的规定相违背的各种名分。当时礼崩

33、乐坏,名实不符,“正名”就是为了维护旧的等级制度,是实现儒家理想的重要手段。所以,孔子非常重视“正名”。【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材料,理解材料内容的大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筛选和整合,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中概括最合适,概括为“名正言顺”。【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路直接问老师打算怎么治理卫国,可知子路性格直率。“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路不认同孔子的回答,认为孔子想得太不合时宜,并说孔子的观点何其迂腐,学生对老师这么说,稍显鲁莽,但又体现了他直率、纯朴的性格。【17题详解】本

34、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由原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可知,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孔子“正名”的真正目的是“维护等级伦理制度,社会成员各安其分,恢复礼治”,反映了孔子主张克己复礼的执政理念。这是实现儒家理想的重要手段。联系孔子所处的礼乐崩坏的时代,孔子要用“名”(周礼)去纠正“实”。当时的社会现实(实)已不符合西周的制度(名)。“正名”其实是解决治国的指导

35、思想问题。参考译文: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

36、【1】陈与义其一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其四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18.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B. 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C. 两首诗所题咏的墨

37、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D. 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19. 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B. 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C. 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D. 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20. 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答案】18. C 19. A 20. 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

38、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另外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修辞和表现手法,知道常用的表现手法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进行准确判断。C“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误。诗人并没有描绘这两种花,而是提及两花,作为对比,认为桃花李花媚俗,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照应梅花风韵“清姝”。

39、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说法错误,“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是说任凭画工把白梅画成黑色,墨梅图也能尽显梅花清雅高贵之美,逢春暖就开放桃花李花与墨梅相比,依然是一副媚俗之相,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并没有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项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现在这些美丽了寿阳公主如春风一般娇美的容颜的梅花,又铺开在陈与义

40、面前,它们正是经由花光仁老之手,巧夺天地造化,用一支毛笔画成的水墨梅。这两句中赞许了水墨梅和画者的技艺。D第二首最后两句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暗含原来画家追求的是艺术的至高境界,但求神似意足,而本不拘泥于外表色相的刻板相肖。为此,又拉出传说中的九方皋相马以为佐证,通过赞美画师赞美水墨梅。并没有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故D错误。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这道题的综合能力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以及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综合感知两首诗的情感,再根据问题回到诗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关于墨梅画的特点,“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点出“清

41、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点出艺术技艺的高超。分析两诗侧重点时不妨从内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说出两首诗具体内容,其区别也就体现出来了。21. 按原文天空(1)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_,_。(3)_,_,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4)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_,_;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5)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_,_。(6)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_,_,兴复汉室,还于旧都。(7)_,往来无白丁。_,阅金经。(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_,饿其体肤

42、,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_。【答案】 (1). 土地平旷 (2). 屋舍俨然 (3). 斯是陋室 (4). 惟吾德馨 (5). 佁然不动 (6). 俶尔远逝 (7). 日星隐曜 (8). 山岳潜形 (9). 醉翁之意不在酒 (10). 在乎山水之间也 (11). 庶竭驽钝 (12). 攘除奸凶 (13). 谈笑有鸿儒 (14). 可以调素琴 (15). 劳其筋骨 (16). 曾益其所不能【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篇名句能力。(1)注意“俨”字的写法;(2)注意“惟”“馨”字的写法;(3)注意“佁”“俶”字的写法;(4)注意“曜”“潜”字的写法;(5)注意句尾“也

43、”的写法,不要写成其他的虚词;(6)注意“庶”“驽”“攘”字的写法;(7)注意“鸿”“调”字写法;(8)注意“曾”字写法。22. 红楼梦第五回中有这样一组的画图、判词和曲词:画图: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其判曰: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1)这组画图、判词和曲词描述的是红楼梦中哪个人物的命运。(2)简述画图的意义。(3)请根据曲词的画线部分,举出原著中

44、的一个具体情节加以印证。【答案】(1)王熙凤(2)贾府命运岌岌可危,雌凤即王熙凤化身。王熙凤也会随着贾府的败落而陨灭。(3)凤姐曲名“聪明累”,曲子云:“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具体而言,她因久病身亏、心力交瘁、宿敌反扑、兵败山倒而心碎致死。【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 具体分析:第一问,从“凡鸟偏从末世来“”可知,凡鸟合起是“凤”字,点其名;故知是王熙凤。第二问:画图,“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冰山:比喻不可长久依傍的权势。一只雌凤:指凤姐。这幅图画比喻王熙凤所依附的豪门贵族,已处于“末世”,势若冰山,难以持久

45、。第三问:凤姐曲名“聪明累”,她的聪明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为贾母、王夫人打算。冷子兴赞她“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极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一个男人万不及一的”,周瑞家的赞她“行事却比是人都大”“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贾珍赞她“越发历练老成了”。55回凤姐所虑皆是公家的事,72回宫里太监来搜刮,凤姐带病出来应对,好歹打发走了。第二,为王家打算。25回赵姨娘揭发“这一分家私要不都叫他搬了娘家去”,83回凤姐闻知“更有一种嚼舌根的,说我搬运到娘家去了”,虽有些夸张,但也非空穴来风。114回巧姐心想“我妈妈在时舅舅不知拿了多少东西去”。第三,为一己私欲打算。协理宁国府,“那凤姐素日最喜揽事,好卖弄能

46、干”,此为权欲。弄权铁槛寺,坐享三千两;把下人的月钱拿出去放利,每年少说收入上千两;迫害尤二姐时,顺手牵走贾琏的私房,连秋桐都治死了。后四十回抄家时从她房里抄出不下七八万金并许多高利贷借券;此为利欲。结局:凤姐曲名“聪明累”,曲子云:“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具体而言,她因久病身亏、心力交瘁、宿敌反扑、兵败山倒而心碎致死。55回刚将年事忙过,“因年内年外操劳太过,一时不及检点禀赋气血不足,兼年幼不知保养,平生争强斗智,心力更亏,故虽系小月,竟着实亏虚下来”。尤二姐数回中,凤姐一气恼一忧劳,又使病情加重。74回抄检大观园添病,76回因病缺席中秋家宴,77回“命大夫每日诊脉服药”。凤姐落

47、下这个病,只会越来越重。在一百四十回王熙凤历幻返金陵中写王熙凤死后,被装进棺木里,返回金陵。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北京的“大”与“深”以外地人前后居京近二十年,感触最深的,是北京的大。每次出差回来,无论出北京站奔长安街,还是乘车过机场路,都会顿觉呼吸顺畅。“顺畅”本应是空间印象,却由复杂的文化感受作了底子。日本鹤见祐辅有一篇北京的魅力,其中说,若是旅行者于“看过雄浑的都市和皇城之后”,去“凝视那生息于此的几百万北京人的生活与感情”,会由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发现“日本人所难以企及的大和深在”。外国观光客如何感觉北京姑置不论,来自人口稠密的江南城镇而又略具历史知识的

48、本国旅游者,他们所感到的北京的大,多少应当由元明清三代帝都的那种皇城气象而来。初进北京,你会觉得马路广场无不大,甚至感到过于空阔,大而无当,大得近于浪费。由天安门下穿过故宫,则像是走过了极长的一段历史。于是你又由“大”中感到了“深”。久住北京,已习惯于其阔大,所感的大,也渐渐地偏于“内在”。似乎是汪曾祺吧,于香港街头见老人提鸟笼,竟有点神思恍惚,因这种情景像是只宜在北京见到。无论世事有怎样的变幻,护城河边,元大都的土城一带,大小公园里,以至闹市区马路边人行道上,都会有老人提着鸟笼悠悠然而过,并无寂寞之色,倒是常有自得其乐的安详宁静。老派北京人即以这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与北京的“大”和谐。大,即

49、能包容。也因大,无所损益,也就不在细小处计较。北京的大,北京人的大气,多少应缘于此的吧。跻身学界,对于北京城中学界这一角的大,更有会心。北京学界的大,也不只因了能作大题目大文章发大议论,凭借“中心”的优势而着眼处大,人才荟萃而气象阔大,更因其富于包容,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哲学家任继愈写北大的大,引蔡元培语“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说“北大的大,不是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广大”。北大的大,也因北京的大。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治校原则,或许最能代表北京的一种文化精神。至于其“深”,天然的是一种内在境界,非具备相应的知识并有体会时的细心,即不能领略。天下的帝都,大致都在形胜之地。龚自珍写京

50、畿一带的形势,说“畿辅千山互长雄,太行一臂怒趋东”;还说“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见惯了大山巨岭,会以为如北京西山者不便名“山”,但这一带山却给京城气象平添了森严。居住城中,瓦舍明窗,但见“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于薄幕时分,华灯初上,独立苍茫,遥望远山,是不能不有世事沧桑之感的。即使你无意于作悠远之想,走在马路上,时见飞檐雕梁的楼宇、红漆金钉的大门,也会不期然地想到古城所拥有的历史纵深。直到此时,你还未走进胡同,看那些个精致的四合院和拥塞不堪的大小杂院。胡同人家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

51、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老舍四世同堂中的英国人表述其对中国式家庭关系层次的印象:“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时代,同时又不激烈的拒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糅到了一块,像用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药丸似的。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时又似乎抗拒着历史。他们各有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宽容,彼此体谅,他们都往前走又像都往后退。”这种关系结构,推而广之即至街坊、邻里。“四世同堂”是胡同里老辈人的理想,包含其中的“和合”也被用以构造胡同秩序。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不但故宫、天安门,而且那些幸运地保存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

52、化。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就这样,你漫步于北京街头,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因融和的人情、亲切的人语而有“如归”之感。或许你有时会为古城景观的破坏而慨叹不已,但仍能发现古城犹在的活力。北京是与时俱进的。这古城毕竟不是一个大古董,专为了供外人的鉴赏。即使胡同人家又何尝一味宁静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旧时的文人偏爱这古城的黄昏,以为北京最宜这样的一种情调。士大夫气十足的现代文人还偏爱北京的冬天,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认为“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这自然多半因了士大夫的“有闲”。今天的人们,或许更乐于享用生气勃勃激情涌动的北京之春。他

53、们也会醉心于金秋十月:北方天地之高旷,空气的净爽,于声浏亮【1】的鸽哨中尤令人感得真切。北京是总让人有所期待的,,她也总不负期待,因而你不妨一来再来。写到这里,发现自己早已是一副东道主的吻。我有时的确将北京视同乡土了。静夜中,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我一再地想到明天,破晓后的那个日子:那个日子将给人们带来些什么?(取材于赵园的同名散文)注释:【1】浏亮:明朗清晰。2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 后进:资历较浅的后辈B. 大致都在形胜之地 形胜:外形优美C. 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 慷慨悲歌:激昂悲壮,有英雄气概D. 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 幽闲

54、:清静闲适2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称北京是与时俱进的,不是专供外人鉴赏的“大古董”,说明作者对北京这座古城的情感态度,不止于怀旧。B. 结尾写道“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作者把北京视为生命体,“重浊有力”显示了北京城的历史感与生命力。C. 多有引用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和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是为了说明北京之“大”。D. 作者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是为了与读者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便于带领读者感受历史现场,进入生活情境。25. 北京的“大”在文中有不同层面的表述,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从空间印象入手,谈北京城市格局的“阔大”

55、。B. 作者从京畿一带的地理形势,谈京城气象的“森严”。C. 北京的“大”养成了老派北京人“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D. 北京的“大”体现在学术气度的广大与文化精神的包容。26. 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答案】23. B 24. C 25. B 26. 北京文化不但保存在故宫等皇城的物质遗存上,而且保存在胡同中的普通民居里。在作者看来,北京文化的“深”更多地体现在胡同人家。这种北京文化以安分、平和的市民阶层为代表,体现为“彼此宽容,彼此体谅”的家庭伦理关系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和谐的社会秩序。走进胡同深处,接触鲜活的日常

56、生活,更能感受到古城犹在的活力。【解析】【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B.根据下文“龚自珍写京畿一带的形势,说畿辅千山互长雄,太行一臂怒趋东;还说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可见,“形胜”指地理位置优越,地势险要。故选B。【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理解重要语句和分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C.“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和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是为了说明北京之大”说法错误。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是为了说明“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是为了说明“现代文人还偏爱北京的冬天”。故选C。【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

57、点的能力。B.“作者从京畿一带的地理形势,谈京城气象的森严”说法错误。作者引用龚自珍的话介绍京畿一带的地理形势,是为了突出介绍北京西山的一带山给京城气象平添了森严。属于“深”的范围,不是“大”。故选B。【2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认真审读题干,在文中找到相关语段,结合语段具体内容详细分析,概括答案。上文是“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不但故宫、天安门,而且那些幸运地保存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这几句话有两层含义:其一,普通民居的文化历史意味很深;其二,古城所拥有的历史纵深

58、,体现在北京的胡同,更体现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下句“就这样,你漫步于北京街头,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因融和的人情、亲切的人语而有如归之感。或许你有时会为古城景观的破坏而慨叹不已,但仍能发现古城犹在的活力”,重在突出古城在胡同中体现出的活力。答题时要抓住关键词,尽量运用文中语句,分条作答。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语言基础应用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要研究江南的文化历史,就不能不读江南的古镇。假若把整个江南比作一曲委婉柔丽、行云流水般的乐章,那么古镇就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乐段。当你参观了一座座江南的古镇后,就会惊异地发现:这些古镇的设置是那么的规整,假如说长江黄河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那么一条条委

59、婉曲流就是滋养古镇文明的清泉;不绝如缕的舟舸,举帆落帆、扬桨收桨之间,就把一座古镇同整个江南人文大背景勾织得异常和谐熨帖;一条清流从远处飘逸而来,又从这里委婉流去,缠绵缱绻处就是一座古镇。不到江南很久了!忘不了啊,夜卧古镇的吊脚楼上,听“欸乃”橹音从远处飘来,又从我枕下飘向远方,载去我的遐想和憧憬。于是绵长清丽的诗意就氤氲在清辉摇曳的水面上。27. 文中划横线的句衔接不当,下列调整语序正确的一项是A. B. C. D. 28.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运用,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A. 一条清流从远处飘逸而来,又从这里委婉流去B. 那么一条条委婉曲流就是滋养古镇文明的清泉C. 就会惊异地发现:这些古镇的

60、设置是那么的规整D. 又从你枕下飘向远方,载去你的遐想和憧憬【答案】27. D 28. C【解析】【分析】【27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本题中,上文“这些古镇的设置是那么的规整”说的是古镇的设置规整,根据话题一致性的原则,下文应该对古镇的“规整”做介绍,据此,下句应该选择,排除ABC;第句介绍了有清流的地方就有,第句进一步介绍清流和古镇的关系,故第句在第句之后,排除AB。故选D。【2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修辞手法的能力。考试说明明确规定: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

61、问、反问。高考中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不考概念,而是考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常用修辞手法进行判定、评价以及运用的能力。A项,“飘逸”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B项,“滋养”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C项,“设置”一词只是词语本义的正常表述。D项,“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故选C。【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

62、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微写作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29. 按要求写作,150字左右。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请你从惊蛰、芒种、立秋、大雪中任选一个,描写与此节气相对应的景象。要求:具体形象、语言生动。【答案】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的双眼,不约而同,向圣贤一样的太阳敞开各自的门户。“惊蛰”来了,万物复苏。青草破士而出,柳树伸出了鸟舌状的叶芽,杨树拱出的花蕾则让你想到幼鹿初萌的角。田野里,十几只无规则疾飞鸣叫的小鸟,它们如精灵,敏

63、感、多动,忽上忽下,它们的云色近似泥土,落下来便会无影无踪。【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分析写作的要求,如本题“从惊蛰、芒种、立秋、大雪任选一个,描写与此节气气相对应的自然或人文景象。要求语言生动,具体形象;不少于150字”,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回顾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自然景象或人文景象,再加以描述。如“惊蛰”,考生可以思考如下问题:你听到雷声了吗?蛰伏在土壤中小动物们醒了吗?如“春分”,考生可以思考如下问题:有没有注意到昼夜差不多平分了,开花的植物越来越多了?如“清明”,可以思考如下问题:空气清新明洁、草木繁茂,桃李梅杏你是否还傻傻分不清?如“谷雨”

64、,雨水增多了,谷类长势甚好,又有一些植物开花了。如“立夏”,吃了椿芽,感受到夏天的气息,虫子也多了起来。知道了这些,然后进行描写即可。30. 按要求写作,150字左右。周浩放弃北大选择某技师学院。他解释说:“当年选择志愿听从了父母老师的意见。其实,我喜欢鼓捣东西,和生命科学专业不来电。”对此,某校辩论俱乐部围绕“周浩该不该放弃北大选择技校”开展辩论活动。请你以正方或反方辩手的身份,表达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答案】我认为周浩应该放弃北大选择技校。第一,选择北大并非他个人的选择而是父母老师的意见,每个人都有权利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而非依附他人。第二,周浩热爱的专业在技校有更多专业教

65、师教授,他在那里将有更多更广学习的机会,同时该校也愿意给周浩提供与国际接轨的学习条件。他在那里将有更大发展。由此,与其选择名声大的北大不如选择更适合他的技校。【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分析写作的要求,如本题“对此,某校辩论俱乐部围绕周浩该不该放弃北大选择技校开展辩论活动。请你以正方或反方辩手的身份,表达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明确了这些之后即可进行写作。材料的核心事件:周浩放弃北大选择某技师学院。理由阐释:当年选择志愿听从了父母老师的意见;其实,我喜欢鼓捣东西,和生命科学专业不来电。首先,在“该与不该”中选择某一个方向:周浩应该放弃北大

66、选择技校或周浩不该放弃北大选择技校,这就是“观点鲜明”,然后根据材料内容,分析支撑观点的理由。材料涉及几组矛盾:选择名牌大学与选择普通学校的矛盾;遵从自我意见与听从父母意见的矛盾;理论研究专业与实际应用专业的矛盾;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被认可的矛盾;人生规划的设定与调整的矛盾;优质人才的个人追求与社会期望间的矛盾以上若干点都有可能成为辩论中“交锋”的地方,也可以产生微写作的观点,是谓“有理”。在自己观点的基础上,选择其中12个理由,进行分析和解说(150字的篇幅,2个理由为宜),解说充分,分析到位,是谓“有据”。31. 微写作。我国的古典诗歌作品灿若繁星,浩如烟海。经过十几年含英咀华,你对古典诗词早

67、已不再陌生。请写一段话(可以写诗歌),表达你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感情。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答案】汉赋,唐诗,宋词我独独偏爱诗经,为其中那种真挚而淳朴的感情。读诗三百,就像再欣赏中华文化的少年时期,俗话说,贵于拙而不贵巧,我觉得,诗经就是美在一个“拙”字上,不似汉赋那般华丽无双,不似唐诗那般雄浑开阔,不似宋词那般唯美缠绵,它是“天真可爱”的,频繁的重复却不单调,即使过去了千年,依旧特别。不带镣铐的舞蹈,有一股原始的活泼与可爱,让我无法不偏爱。【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能力。解答本题,切入点要小,观点要新颖,内容要具体。关于古典诗歌可写的东西很多,所以,一定要选好切入点

68、,切忌泛泛而谈。要有平常生活的积累,对名著史书的阅读质量,对古典诗词的理解等,能够表达完整即可。如中国古典诗词,带动我们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折射出我们对诗词的重视。有一些至今影响深远的诗句,如“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等。古诗词名句,不仅语言经过了千锤百炼,而且也有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内容,有写景的、有记事的、有说理的等。是我们语言积累的最好素材。有了丰富的积累才会有言可发,有情可抒。如宋代的词,但大体上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

69、词,潇洒超脱,高远清雄。犹如沙场的英雄,一腔热血,又有恢弘的刚健的气魄。婉约派的词,犹如淅淅沥沥的杏花春雨,美得令人屏声静气。它典雅精工,情景交融,曲尽情态。主要从古典诗词的影响、作用等方面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即可。【点睛】微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作文,字数一般在100到300字以内。从表达方式看,可以把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本题属于议论性微写作。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此类微写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分析材料,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

70、。结尾再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叙类微写作,不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面面俱到,一般以事件的某个环节或人物的某个方面为中心,描绘出一个精彩的镜头,或是动人的画面,进而揭示事件的意义,展示人物的个性。说明类微写作的对象可以是日常物品、影视作品,可以是场所、建筑、时令特征,也可以是漫画等。事物说明文的写作关键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而漫画说明文重在准确、全面。语言要通俗易懂、科学严谨。直抒胸臆的抒情类微写作,可以借鉴颁奖词的写法,采用第二人称,使用直接表白的形式,直接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也可以采用第三人称,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抽

71、象的感情形象化、生动化。间接抒情的抒情类微写作,往往需要结合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应用类微写作要了解其基本格式要求,如标题、称呼语、问候语、结束语、落款等,同时还要积累一定量的谦辞与敬辞,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六、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32. 作文。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材料中“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

72、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答案】例文“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在新冠疫情大背景下,无数科技工作者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完成北斗卫星组网任务,北斗系统建设圆满成功。这是件事情最大的意义就是打破了GPS在全球卫星导航领域的垄断地位,让北斗卫星可以覆盖到全球每一个角落,让北斗系统可以服务到全球每一位客户。那么北斗服务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毕竟,靠单独一颗卫星是无法实现导航定位的,更不用说提供全球服务了。因为,北斗卫星系统是个群体,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因此,我联想到雷锋日记:“虽然是细小的螺丝钉,是细微的小

73、齿轮,然而,如果缺了它,整个的机器就无法运转了;即使是一枚小螺丝钉没拧紧,一个小齿轮略有破损,也会使机器的运转发生故障。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机器由于有许许多多螺丝钉的连接和固定,才成为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运转自如,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力,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愿永远做一颗螺丝钉。”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为什么能正常运转?是因为国家或社会中千百万人就像千百万颗螺丝,并在自己不同的岗位上团结协作,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工人、农民、商人、军人、知识分子等,他们虽然分工不同,但目标只有一个:服务民众,服务国家,使国家和社会各行各业正常运转。如果没有农民种粮城市

74、的人吃什么?如果没有工人生产,我们用什么产品?如果一个城市没有环卫工人,那么这个城市就会垃圾成山。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其作用和价值,就如一部机器中的每一个零件,缺一不可。再联想到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参加一带一路建设的世界各国,就像我国北斗三号的卫星网,虽然地域不同,但有相互联系,都发挥着自己独特的功用和作用。每一颗卫星都用自己的功用,每一个公民都有自己的义务。维护祖国统一,服务祖国人民,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疫情期间有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他们不是什么英雄,只是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而已”。奉献是一种精神,无论是谁,只要做好了自己的事情,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每一颗卫星都有自己的

75、功用”,我坚信通过努力,我也能成为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卫星。【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材料聚焦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彰显国家科技发展、时代风貌,引导学生思考、关注个人在集体、社会、国家、世界发展中的责任与使命。基于语料,学生可重写“个体功用”,也要兼顾“共同”的作用。考生可思考个人与集体、个体与群体、个性优势与协同发展、和谐共生、服务社会乃至国家、世界的大同观。写作材料可联系自身对现实的思考与积累、如个人价值与人民大众、普通劳动者与走向改革开放的中国速度、新中国成就与人民福祉、走向世界的中国与“一带一路”建设,从家国情到国际观等等。小我与大我,亦可联系单边主义

76、与多边共荣的辩证思考。如“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其内涵及带给人的启示是什么,接着论述为什么是这样,该如何让自己或个人的功用或价值得到最好的发挥即联系“天网”和服务奉献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及思考拓展,突出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乃至“服务全球”,不独霸一方、和谐共生的价值观。立意:以“小我”成长助推“大我”发展做五彩斑斓里的那一抹亮色灿烂星空,我是耀眼一颗做一颗严丝合缝的“螺丝钉”青春之我,无愧时代。素材:1.“新长征路上,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主角,都有一份责任”;抗击疫情期间,每一个人都是取得这场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一环,都具有责任和使命;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自身价值只有在与他人协作配合、共同

77、担当中才更具有意义;每一个生命都是可贵的,都是值得尊重和保护的。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要打好阻击战、攻坚战,各个部门需要在党中央的统一指挥下,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体作用,形成合力以取得胜利。每一个部门、每个家庭、每个社区、每条街道、每个区县等,都要各负其责,担当自己的责任,只有把个体纳入到整体中才能发挥作用。2.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不需要你认识我,不需要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我。在攀登的队伍里,我是哪一个;在灿烂的群星里,我是

78、哪一颗;在通往宇宙的征途上,那无私拼搏的就是我;在共和国的星河里,那永远闪光的就是我。3.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一生有1000余项发明和专利,80岁时还在申报发明专利,其创新能力不可谓不强。但他在“协同创新”问题上一直固执己见,不肯与具有“交流电发电”优势的威斯汀豪斯电器公司合作,致使自己的爱迪生电器公司破产倒闭,一败涂地。而威斯汀豪斯电器公司却因善于协同创新,越做越强,至今依然在发展壮大。史学家朱克曼作过一个统计,从1990年以来共有300余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其中有多达23是与别人合作进行研究的;在诺贝尔奖设立后的头25年,合作研究获奖的人数占41%;在第二个25年,这一比例上升至65

79、%;而第三个25年,这一比例已达到79%。朱克曼进而大胆推测,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科学研究的规模将越来越大,科学研究的方式将逐步由个体研究发展到集体研究、国家研究甚至是国际研究。事实证明“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而今“协同”已成发展大势,创新展示无穷魅力。结构层次:标题切题,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文章开篇联系材料,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的意义是什么;接着把雷锋日记中强调“我愿永远做一颗螺丝钉”作为引证法,再分析各行各业中,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其作用和价值,就如一部机器中的每一个零件,缺一不可,并把“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例证法,这些都很有说服力;最后联系现实,“每一颗

80、卫星都用自己的功用,每一个公民都有自己的义务”,提出期望,“我坚信通过努力,我也能成为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卫星”收束全篇。33. 请按要求完成作文。“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文明的韧性古印度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巴比伦掩埋在了

81、漫漫黄沙之下,古埃及随着法老一道葬入了金字塔。四大文明古国,只有华夏还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熠熠生辉!是什么让古老的中国抵住岁月的侵蚀?是什么让悠久的华夏文明传承今日?纷繁的战火、更迭的王朝、冲突的异域文明,在中华文明独有的坚韧之下变为孕育华夏的养分。先秦诸子不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烽火之中应运而生的吗?科举取士不正是在隋唐的交替之中成长的吗?科学与人文不也是近代才影响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吗?中华文明将它独有的坚韧给了炎黄子孙。因此,我们整个民族安然度过一次次危机,传承至今。国人爱竹。薛涛爱它“蓊郁新栽四五行,常将劲节负秋霜”;郑板桥赞它“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康有为称它“乱叶犹能劲,柔枝不受

82、吹”。无数人赞它、爱它,不正是对整个中华文明之坚韧深深的眷恋!近代的中国,一部饱含血泪的苦难史。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腐朽的满清王朝。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但是,请看看那奋起反抗的农民军吧!看看那为民族奔走的革命者吧!看看那为新中国献身的烈士们吧!是的,坚韧的国人在与飓风拼搏!洋务运动失败了,太平军人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公车上书在屠刀下惨遭镇压,但是,坚韧的民族终究冲破了重重阻挠。你听,辛亥革命的号角已经吹响;你看,五星红旗已经在天安门前迎风招展。茫茫戈壁,坚韧的国人燃放了一个美丽的烟火,从此国人不再受帝国主义的核讹诈;漫漫海疆,两代军人用青春与热血浇铸边防,结束了中国有海无防的历史。国人,

83、用一生的岁月诠释坚韧;民族,以不屈的意志铸就辉煌。坚韧,中华民族存在之根本!可是,如今的我们是否遗忘了中华文明之坚韧?君可见寒冬未至而道路上裹成企鹅的众人;君可见餐馆、学校食堂堆积成山的剩菜剩饭。曾记否,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不朽的丰碑?曾记否,贫瘠荒凉的兰考县上倒下的焦裕禄?曾记否,落后封闭的小岗村累倒的张浩书记?而今的我们,有何颜面面对那些为了民族复兴而做出巨大牺牲的先烈?有何颜面面对那些为了祖国富强而奋斗终生的前辈?孟子曾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若连些许严寒亦无法忍受,又怎能担起国之重任?若连可口的饭菜

84、亦挑肥拣瘦,又怎可挑起民族复兴的脊梁?梁启超先生曾高呼:“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因此,华夏文明之传承皆系吾辈之肩,中华民族之复兴全在我少年!壮哉,我中国少年奋斗不止;伟哉,我中华民族坚忍不屈!坚韧,千年文化之精髓,古而不老,老而不旧!坚韧,是对中华文明的诠释,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颂扬!【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本题次作文的题目是“文明的韧性”,将普适性的话题范围缩小至“文明”之上,但从格局上来说又是一种扩大,让考生把个人思考上升到对国家、民族整体命运的深入思索,符合近年来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当今中国面临的发展形势,内涵丰富,具有历史与时代内涵,传

85、递出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体现出中国的民族精神。这则作文材料的主旨内容为“文明的韧性”,从“韧性”上来说,它可以解读为:坚忍不拔、坚强不屈、坚持到底。这是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仍旧生生不息的精神本质。材料中说“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就是对这种传统精神文化的提示。中国历史面临的种种危机灾难,与赖以渡过危机的英雄人物、民族精神,都是当今中国人的精神源泉。另一方面,当今时代对民族文化精神的态度应该是继承和发扬,因而材料中提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这就是告诉我们应着眼于当下,将民族精神发扬到现代化的建设中。特别是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86、,如中菲领土争端、中美贸易战等,值此国际局势之下,更应关注国家民族如何顽强独立地生存发展问题。引导青少年学生对国家历史及现实局势进行思考,自觉承担起振兴祖国的伟大责任,从而让走上社会的学生更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责任心。材料中的写作方向十分明确,文体是议论文,内容要求“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选材范围可大可小,但要注意其最终指向要谈论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韧性的作用,或呼吁发挥韧性精神,或批判丢失韧性的行为,或以韧性的正面事例启发引导人积极向上等,不能见山是山,而要从“历史”“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范围中拔高眼

87、界,看到对当今中国社会和历史任务的作用,这样算是对本命题的完整解读。参考立意:纵观中华民族面临危机时展现的坚韧精神,带给当今时代的启示;汉语的生命力、思想文化的影响彰显着中华民族的韧性;没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就没有流芳百世的名著佳作;普通人的坚韧筑起祖国建设的万里长城;疾风知劲草,在危机的暴风雨中锻炼出民族的韧性;逸豫可以亡身,中国人应该重拾韧性了;等等。例文行文结构安排:本文立意明确,思路清晰。先从历史角度阐述中华民族的坚韧,再以生活实例抨击国民软弱与享乐主义现象,最后发出呼吁,号召国民重拾坚韧,完整地解读并阐释了题意,从思路上来说十分老道;其次,文中多次引用历史人物事迹及名言,运用对比、排比

88、、反问等手法,文采较好;第三,材料信手拈来,展现出丰富的积累与较深层次的思考,是一篇不错的佳作。相关素材积累:1.“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那文明的韧性又是什么呢?文明如光,文字如灯,文明的传承,特别是久远文明的延续,靠的是文字的传播;如果没有文字的出再优秀的文明也有可能中途失传。可见,文明的韧性需要文字这个载体。2. 在我们地球村里有着诸多先进的文明和文字。古埃及帝国有象形文字,古代巴比伦有楔形文字,古老中国有汉字。但时间如同一块磨刀石,经过岁月的洗礼,很多古老的文字一一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毫无韧性,嘎嘣一下,粉身碎骨。唯独我们中华民族的汉字得以流传下来,文明的韧性没有被岁月这

89、把杀猪刀割断,靠着绵绵的韧性,延续至今。3.秦朝“书同文”让文明韧性增强。中华大地上,曾经靠着结绳记事传承文明,但这明显不给力。最初出现的是殷墟甲骨文。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见证了中国文明的历史悠久之美。这段时间,虽谈不上优秀,但韧丝不断。为了让文字更加利于交流,一代雄才秦始皇,开始了“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中华文明从此步入了动力强劲的快车道,韧性从此更韧。4.文明的韧性体现为文字的演变之美。文字在演变的过程中,跟着文明的步伐,不断进化和发展,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到隶书、到草书和楷书,文字逐渐变成了美的藝术,成为了中华文明独有的书法艺术,像一杯美酒,醇香浓郁,令人陶醉。例

90、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典型代表作品。里面的字,或端庄大气,青松挺立;或勾画了了,龙飞凤舞;或豕突狼奔,各具形态;或古朴笨拙,暗含哲理。5.文字的消失,就是对文明韧性的破坏。在日本进攻中国时,中国东三省被长期霸占,日本人深知中国文明的坚韧,居然对满洲国里的小孩,从出生起就改用日语教育,上学一律写日本文字,妄图实行语言霸权的奴化教育,结果幸好没有成功,否则中华文明由此割裂。可见,文明的韧性首先是语言的韧性,对语言和文字韧性的保护,就是对文明韧性的保护。6.值得庆幸的是,曾经一统天下的英语不再是世界唯一的用语,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喜欢汉字。随着中国文明韧性的增强,孔子学院也在世界各地纷纷设立。从2004年

91、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正式设立起,截至2018年,中国已在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48所孔子学院。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汉字誉满世界,表明中国文明韧性更韧、地位更高。【点睛】命题作文是传统的作文考试方式。有人说命题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意思是命题作文限制得过死,不利于同学们发挥习作个性。其实,我们只要把握命题作文的写作规律,一样可以写得精彩。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1.确定文章体裁;2.划定取材范围;3.掌握写作重点。要写好一篇命题作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步:精细审题。一般情况下,审题应做到“瞻前顾后、一字不漏”,明确题目的范围及重点,找准“题眼”。第二步

92、:精深立意。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犹如文章的灵魂,必须正确、集中、深刻。第三步:精心选材。力争用与众不同的材料,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第四步:精彩表达。表达包括结构和语言两个方面。确立了中心,选好了材料,就要考虑文章的谋篇布局。此外,还要精心锤炼词语,巧用修辞手法,力求让文章语言“活”起来。3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色彩,指颜色;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2020年,全球正在经历新冠疫情的冲击,中国却走出了疫情的阴霾,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开始备考的高三的学生,你会赋予2020年哪一种色彩,来形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请以“2020

93、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700字。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答案】【范文】2020的色彩2020的初夏,肆虐的疫情终于退去,一场夜雨 ,洗去了疫情之下心头的那些焦灼沉闷之气,夜雨初霁,终于可以走出来,享受久违的世界。清晨,漫步世博园,悠闲自在。微风送来泥士的清香,放眼望去,一片新绿。湖畔的垂柳历经夜雨的洗涤,微风中,宛如明眸善睐的绿衣少女向你挥手致意。湖中的荷叶,在清爽的雨夜里个个喝足了水分,迎风招展,享立;荷花却越发羞涩,娇艳欲滴,含苞欲放间散发缕缕清香。湖畔的那一川烟草,绿得惹人沉醉,不由得让人想到“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又让人想

94、到“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 还让人想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沉浸在这片绿海中,仿佛进入了新的世界。历史与现实交织,未来与当下同在。一百多年前,一群爱国青年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奋勇当前,让风雨飘摇的国家看到了希望和未来。七十多年前,又一群爱国志士抛头颅酒热血,用他们的青春换来了国家的独立和自主。四十多年前,一位伟人振臂一呼,“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吹绿了大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着这满眼的绿色,我心潮澎湃。想到过去,也感受当下。2020的中国,是绿色海洋;2020的地球,是绿色的地球!2020年,我们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打赢了这场疫情阻击战,春暖花开之日,所有人的努力,

95、许了我们一如往日的明媚绿色;2020年,我们的国家天蓝水清,因为我们相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环保观念深入人心;2020年,我们的国家和平崛起,不挑事,不惹事,更不怕事!我们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不欺弱小,不搞霸权,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中国腾飞带动世界发展。“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眼前的这抹绿色,让我满怀敬意。陆鑫在囚绿记里,说“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还想说,它是生生不息的力量。它是青春的色彩,它是梦想的标注,它是春天的使者,它是生命的标志。它在黑暗中蓄积力量,给人希望,让人奋发。行走在这片无边无际的绿海里,我看到了时代的颜色。绿柳扶风

96、,翠荷起舞,碧草无垠。所有的生命都自由舒展,一派生机。我有幸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国家强盛,百姓富足,人民安康。公开选拔,机会均等,有志者皆可一展才华。2020,时代不曾负我,我必不负时代!不知不觉走出了世博园,回首望去,旭日初升,青春正好!2020,派绿色,未来更好!【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审题】以2020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是命题作文,文体和题目已经限制了,题目就是“2020的色彩”,文体限制为记叙文。这个题目审题关键是“色彩”,结合材料所说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我们眼中的色彩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方面是外界之色彩,另一方面是我心之色彩。外界之色彩是外

97、界对我们的客观影响,我心之色彩是我们对外界的主观感受。我们的内心会因为外部的世界而饱受鼓舞,外部的世界也会因为我们的内心而变得更加美好。考生可以任选其一进行撰写,也可以从两个方面同时进行写作。考生可以写一种颜色,也可以写多种颜色。题目要求考生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开始备考的高三的学生,选择一种色彩,用形象去表达对2020年的感受和认识。材料中提示了“2020年,全球正在经历新冠疫情的冲击,中国却走出了疫情的阴霾,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之背景,材料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发展,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形成正确的、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学生也可以写和自己关系密切的事件,比如自己要参加高考的选拔,进

98、入大学开始新的学习经历。【立意】绿色寓意发展、环保红色寓意热情、力量蓝色寓意高洁、庄重粉红寓意美好、希望【素材】(1)2020年是红色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无数的先烈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旗帜。我们刚刚经历了五四运动100周年与共和国70华诞,全国上下都在为这些喜事欢呼,我们感受到了红色的记忆、红色的精神、红色的力量。回想过去那段峥嵘岁月,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书写下新的红色筒章。(2)2020年,是绿色的一年。我国大量的沙漠和荒地出现了久违的绿色和那看似不可能的生

99、机。那是因为无数平凡的抗沙战士活跃在抗沙的一线,他们不求名利,不求光鲜亮丽的生活,而仅仅想为我国的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令我国更适合居住。正因为他们的努力,我国的沙漠荒地才被披上绿外衣,使得NASA都发文感谢中国使地球更绿这些可敬的治沙战士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都表示得很淡然,他们表示不要名利,继续治沙。他们令我肃然起敬。(3)2020年,是蓝色的一年。全国雾霾情况得到极大缓解,蓝天白云的日子更多了。冬奥会的准备活动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着,部分场馆已向公众开放,这样的效率也许只能在中国看到。(4)2020年,是红色的一年。我们体验到了科技成就带给我们的骄傲和喜悦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不再是憧憬,山舞银蛇不只是文人笔下的浪漫场景。面对外来的挑衅和压力,我们不再惊慌。我们携手同心,共同编织不平凡的一年。(5)2020年,是纯白的一年。之纯白,是对我们的礼赞。不知怎么,一说到生,脑海中总是浮现相同的物象:大露。生是混沌,是蒙昧,千万种可能,正像人在雾中前行,除了担忧,谁能说没有一种未卜的兴奋呢?生命本身即是幸福,何况是崭新而剔透的一片纯白。它是一切的本源和起点。想来有多奇妙:从生命秒表按下的那-刻,我们便如一根根细线,开始飞驶在时间浩渺的旷野里,相交,错过,忙碌地编织着自己的图景。一切都可以憧憬的美好,待到暮年忆起,又有几多唏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