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6418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开学考试试卷本卷分第I和第II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一律在答题纸上作答。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西美学比较彭吉象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正因为如此,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不同。以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例,西方的悲剧可以说是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中国的戏曲不是

2、没有悲剧,但它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让“善”战胜“恶”,这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的统一。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美学强调的是再现、模仿、写实。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如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非常注重焦点透视。为什么会这样?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觉得除了两种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两种文学的源头不一样。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楚辞是在长江流域。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

3、是抒情诗歌。抒情诗歌就是要表现、抒情和言志。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是抒情文学,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艺术强调抒情的特点。西方文学公认的源头是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荷马史诗是史诗,是在讲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还有古希腊的戏剧也很有名。我们可以发现,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写实,和我们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造就了中西方美学与艺术各自的特色。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答案众说不一,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经说过,就是“天人合一”

4、。“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精髓的地方,“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西方文化从古到今都是“二元论”,最早是上帝和人,文艺复兴以后,变成了人和自然二元对立。因此,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非常快。“二元论”就是强调主客分立,人要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我们现在用的自然科学包括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天文学都是从西方传过来的。现在进入21世纪了,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是科学家,要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他们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东西是可以借鉴的,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5、因此,就中西文化来说,很难说哪个优哪个劣,应该说是互相取长补短。归根到底,中西方美学的不同是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造成的。(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美学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美学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两者都追求美,但中国追求的是美和善的统一,西方追求的是美和真的统一。B. 中西方悲剧的结局大不相同,西方悲剧一悲到底,台上主要人物几乎全都死去,如哈姆莱特,而中国悲剧的结尾总有光明,如窦娥冤。C. 中西方对美学的追求不同,所以其绘画的注重点也不同,中国绘画强调表现,注重的是散点透视,而西方绘画则强调再现,注重的是焦点透视。D. 中

6、国文学强调抒情,其源头之一诗经中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抒情诗。西方文学重视叙事,其文学源头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诗经和楚辞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都是抒情文学,尽管它们产自不同区域,分别代表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B. 中西方美学与艺术之所以特色迥异,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另一方面是因为中西方民族文化不同,而后者是最根本的。C. 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终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是进入21世纪之后西方文化弊端的主要表现,而且这弊端愈加明显。D. 中国文化不强调征服自然,而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这虽然造成了

7、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落后,却为当今的世界发展指明了方向。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都曾经以“天人合一”来概括中国文化,这四个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对中国文化的最精练的概括。B. 西方文化自古至今都是“二元论”,只不过由于时代的不同,“二元论”的内涵也有所不同。最初的“二元”是指上帝和人,文艺复兴后是指人与自然。C. 西方文化强调主客分立,此传统让西方人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这使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很快。D. 中西方文化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因为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他

8、们希望从中吸收精华。【答案】1. B 2. D 3. D【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C项结合文本内容“如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非常注重焦点透视”可知,“不太注重散点透视”错,原文“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视”。考点: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 试题分析:

9、本题考查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试题出题者常常故意设置错误选项,往往偷换概念或以特殊代替一般等等,这就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速读选项,找到选项所在的内容区间,以此圈定范围,并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即可得知A项结合文本内容“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 楚辞开始的。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楚辞是在长江流域”可知,“诗经是在黄河流域”错, 原文 “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考点:归纳和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考点:分析理解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借 面安勇半年前我爸意外去世后,这个家就抽去一根顶梁柱子,

10、那年我才9岁。所有的重量一下子都压在了母亲的肩上。但她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那时我不懂事,看到别的人家吃面条,馋得直流哈拉子。每次听我这么说,母亲的心都酸酸的不是滋味。但家里的白面几个月前就已经吃光了,除了伸手向别人借,母亲想不出什么别的办法。母亲切完给猪吃的菜,看一眼天上的太阳,就拿着一只空瓢出了门。母亲在东院二婶家的门前停下来,犹豫了片刻,理一理额前的头发,硬着头皮推开了院门。母亲是个要强的人,过去还从未向人伸过手。二婶正站在房门口喂鸡,嘴里“咕咕咕”地叫着,手里的玉米粒撒到地上,一群鸡就争抢着跑过来。二婶见她进来,脸上堆满笑亲热地打了声招呼。母亲喊一声“二婶”,脸上就飞起了一片羞涩的红晕。

11、那句话在喉咙口打了几个滚儿,狠狠心还是说了出来。二婶听说要借面,脸上的笑就消失得不见了踪影,一拍大腿说:“ 哎呀妈呀!你咋不早说呢,头天晚上还有点儿,今儿个早晨刚吃没。你要是不信,我拿面口袋来给你看。”二婶说着话,就转身进了屋。母亲的脸更红了,愣了一下,就赶忙转过身逃跑似的往外走。母亲一溜儿小跑,走出了几十米,脸还在火烧火燎地发烫,屈辱的感觉像块磨盘似的重重地压在她的心上。她甚至对儿子升起了一丝怨恨,怪他不该嘴馋,平白无故地想什么面条吃。也怪他都9岁了,还不能体谅家里的难处。这些想法在她的心里翻了几个来回,最后,咬一咬牙,还是推开了胡大嫂家的院门。胡大嫂正在灶前做午饭,听到院门响,看见她手里拿

12、着的那只空瓢,就猜出了了八九分她的来意,赶忙操起一只空盆迎了出去。胡大嫂不等她开口,愁眉苦脸地扬一扬手里的那只盆说:“大妹子,你瞅瞅俺家这日子过的,吃了上顿没下顿,我正想着出去借点儿米,先把晌午饭答兑到锅里去。”听到胡大嫂的话,她的头突然一晕,眼前就转起了一团金星。直到胡大嫂又说了句:“你来,是有啥事儿吧?”她才猛然反应过来,嘴上忙不迭地答,“没事儿,没事儿,没啥事儿!”就急三火四地往出走。走到院门口时,胡大嫂的话又追了上来,“有啥事儿别抹不开不吱声,咱左邻右舍地住着谁跟谁啊!”母亲没有应声,深深低着头,脚步匆匆地往家走,泪珠在眼眶里不停地打转转。她已经打定主意,说什么也不会再向人借面了,如果

13、儿子回来就告诉他,以后也别再馋什么面条吃。母亲一路走一路想,不提防和一个人撞在了一起。抬起头,母亲就看到了西院的三奶。三奶已经六十多岁,走路颤巍巍的,还拄着一根棍子,家里的日子过得也很不好。母亲见是三奶,忙掩饰住心里的委屈,艰难地露出了一丝微笑。三奶看一眼她的脸色,再看一眼她手里拿着的那只空瓢,心里就明白了她的遭遇。一把抢过她手里的瓢问:“是米,是面,还是盐?”母亲忙摇头否认。三奶却突然生了气,撅起了嘴,用棍子指着她说:“到底要什么,你痛快地说,不说就是瞧不起你三奶,拿三奶当外人。”母亲只得从牙缝儿里挤出了一个“面”字。三奶二活不说,转身就往家里走,再出来时,手上抖抖地端了一瓢面。三奶拍拍她的

14、肩膀说:“以后有啥难处,就和三奶说,有我锅里的,就有你碗里的。”母亲接过面时,再也忍不住,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面条擀好了,锅里的水翻起了花,母亲并不急着下面,伸手去陶罐里摸出一只鸡蛋,打进开水里。想了想,又摸了一只打了进去。晌午,我正饿得慌时,一碗热乎乎的面条刚好盛进了碗里,上面还躺着两只元宝似的鸡蛋。我吃得匆匆忙忙,吃出了一头的白毛汗。边吃还边说真解馋。吃完面条我把碗放在窗台上,招呼一声就跑出了门。母亲拿起窗台上那只碗时,见里面竟然还剩下了半碗面条,看来儿子只吃掉了两只鸡蛋和半碗面。就在心里埋怨一句儿子,让自己受了这么大的委屈,却一点儿都不懂得珍惜。母亲随手拿起筷子,打算把剩下的面条打扫干净

15、。母亲手中的筷子伸进面条里时,忽然触到了一个硬硬的东西,翻开面条时,她先看见了笫一只鸡蛋,再往下翻一翻时,她又找到了第二只。母亲的泪就像断了线的珍珠似的,落进了碗里。(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二婶见到母亲推开院门,一开始脸上堆满笑容,后来听说母亲借面,笑容消失殆尽,通过表情的变化,写出了二婶善变、小气势利的性格。B. 小说注重写出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如母亲借面,先是犹豫,羞于启齿,未借着面后是委屈、埋怨,最后还是下定决心向三奶借面,借着面后欣喜感激。C. 小说善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如对胡大嫂这个人物就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方法

16、,充分展现了她虚伪自私的性格。D. 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突出的特色,在与二婶和胡大嫂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三奶善解人意、慷慨热情的美好形象显得更加鲜明。5. 小说在刻画母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 小说三次写到了母亲的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答案】4. D 5. 坚强。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个人挑起全家重担,脸上还总是挂着笑。自尊。母亲过去从未向人伸手借面,碰壁后决定不再借面。爱子。为了儿子放下自尊去借面,煮面给儿子加鸡蛋。隐忍。借面两次碰壁,忍气吞声,也是内心的委屈。 6. 表现和心情:第一次流泪是

17、“泪珠 在眼眶里不停地打转转” ,两次借面失败,,母亲自尊心受挫,难受,委屈。第二次流泪是“泪水再也忍不住,一下子涌了出来”, 母亲为三奶的善良 慷慨而感动。第三次流泪是“母亲的泪就像断了线的珍珠似的,落进了碗里”,感受到儿子对自己的爱,感到欣慰。效果:丰富母亲形象。突出小说主题。【解析】4. 试题分析:A项,“势利” 性格推理不准确;B项,“下定决心向三奶借面” 错误,原文说,“她已经打定主意,说什么也不会再向人借面了”, 选项与原文内容不符;C项,姐夫大嫂没有用心理描写。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

18、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个人挑起全家重担,脸上还总是挂着笑”等情节中概括出其“坚强”的性格特征。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坚强”“自尊”“爱子”“隐忍”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6. 试题分析:小说和散文中经常见到分析某个细节或某种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

19、的作用的题目。回答这类题目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析时小说主要从反应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是文章的线索。散文主要分析结构上的照应、线索,内容上的强调情感和文章的主旨。(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2016年11月18日13时59分,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身体状态良好,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神舟十一号飞船于10月17日7时30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轨飞行期间,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了一次自动交会对接,

20、2名航天员在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组合体内进行了为期30天的驻留,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完成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13时11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出返回指令,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此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开启了重返地面的“回家”之旅。材料二随着神舟十一号在四子王旗预定区域顺利着陆,LM-313雷达(代号“回收一号”)的回收跟踪测量任务也宣告结束。“回收一号”雷达用于飞船返回段测量,从载人飞船突破大气层奔向地面的那刻起,“回收一号”就密切“注视”着它,搜索返回路径,捕捉目标,告诉地面等待的人们,神舟十一号回家了

21、。至今,“回收一号”已连续11次执行“神舟”飞船回收任务和“和平号”空间站返回测量任务,均圆满完成任务。它还接过“嫦娥”回家,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可谓一个“老司机”。11月18日中午,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着陆回收任务开始了,“回收一号”静静地立在回收场里,目光如炬。当返回器距地面一定公里时,雷达屏幕上开始出现捕获范围内的第一点。“回收一号”的项目总师说,随着指控大厅工作人员报出“回收一号”发现目标,所有人为之振奋。此后的时间,回波捕获持续、稳定,直到神舟飞船安全着陆。(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材料三神舟十一号飞船进入太空之后,还要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交会对接。“天宫二号”是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

22、的空间实验室,最重要的价值就是携带太空机械臂上太空。天宫二号最核心的作用是:宇航员在太空中和机械臂如何进行配合,为将来天舟货运飞船把不同荷载包括小型舱段运输上太空后,航天员和机械臂互相配合将其装配到空间站上做“训练”。如同我们盖高楼大厦,需要一个塔机来运送建筑物资一样,可以简称其为“太空塔机”。60年来,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无人飞行到太空行走,一步一个脚印地创造着航天科技的奇迹,到现在的航天科技得到广泛的应用,中华儿女见证着中国航天科技的进步。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选自“中国红河网”,有删改)材料四神州十一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探索太空的脚步

23、又迈出了关键而坚实的一步,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航天人充分发扬航天精神的重要体现。航天人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付出的心血,甚至牺牲自我的奉献,才成就了我国航天事业的长足进步,使我国的航天事业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神州航天工程,是一个系统工作,必须通过在设计、制造、试验、测试等各环节,把工作做深、做细、做透、做到极致,控制一切可能存在的风险,确保100%成功。仅对接器而言,框里就有100多个测量动作、位置、温度的传感器,近300个传递力的齿轮,1万多个紧固件,数以万计的导线、接插件、密封圈和吸收撞击能量的材料等。(选自“长江网”,有删改)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4、)A. 材料一有关神舟十一号的报道,无论是飞船发射的时间还是着陆时间都精确到分钟,直接体现了“回收一号”雷达的准确性。B. 材料二中“它还接过嫦娥回家”使用拟人手法,准确表述了“回收一号”的重要作用;而词语“老司机”的使用,使新闻显得活泼、俏皮。C. 材料三分为两段:第一段主要介绍天宫二号携带太空机械臂的重要意义;第二段主要介绍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变化,歌颂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D. 四则材料分别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从多个角度介绍了中国航天事业,既有对神舟十一号飞船和天宫二号的介绍,也有对航天精神的歌颂。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A. 材料一中,首段的时间最晚,为1

25、1月18日13时59分,第二段时间最早,为10月17日7时30分,最后一段居中,为13时11分。这样的安排在新闻报道中如果按照时间先后顺序重新调整一下会更好。B. 新闻语体的特点是:词语基本用原义,表达方式主要用陈述句,少用修辞,基本不调动读者想象,内容要客观、同一,要让不同的读者得到尽可能同一的结果。上述四则材料就符合新闻语体的特点。C. 材料三的第二段,介绍了中国航天的发展过程,以此作为“天宫二号”的研发背景。最后一句是对航天梦的展望,属于结语。背景和结语可以没有,也可以出现在同一段中。D. 材料四的第一段,不是这则消息的导语,因为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E. 采写消息要考试阅读对象,同一新闻

26、事件记者采写内容也有不同。神舟十一号飞船顺利返航,引发大量相关报道。材料一和材料二主要报道神舟十一号飞船,材料三报道的天宫二号,材料四报道航天精神。9. 阅读材料四,结合材料一、二、三的具体内容简要概括中国航天人精神的内涵。【答案】7. A 8. BC 9. 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建设航天强国的不懈追求精神。【解析】7. 试题分析:“飞船发射的时间”不能体现“雷达的准确性”。8. 试题分析:A项,“按照时间先后顺序重新调整一下会更好”,把着陆时间放到最前面有助于突出“成功”;D项,是导语;E项,“材料一和材料二主要报道神舟十一号飞船”错误,材料二重点介绍“回收一号”。9.

27、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的内容从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建设航天强国的不懈追求精神的角度作答。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李天馥,字湘北,河南永城人。先世在明初以军功得世袭庐州卫指挥佥事,家合肥。有族子占永城卫籍,天馥以其籍举乡试。顺治十五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博闻约取,究心经世之学,名藉甚。累擢内阁学士,充经筵讲官。每侍直,有所见,悉陈无隐,圣祖器之。康熙十九年夏,旱,命偕大学士明珠会三法司虑囚,有矜疑者,悉从末减。寻擢户部侍郎,调吏部。杜绝苞苴,严峻一无所私,铨政称平。二十七年,迁工部尚书。河道总督靳辅议筑高家堰重堤,束水出清口,停濬海口

28、;于成龙主疏濬下河。上召二人诣京师入对,仍各持一说,下廷臣详议,天馥谓下河海口当濬,高家堰重堤宜停筑,上然之。历刑、兵、吏诸部。三十一年,拜武英殿大学士。上曰:“机务重任,不可用喜事人。天馥老成清慎,学行俱优,朕知其必不生事。”三十二年,以母忧回籍,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三十四年,服将阕,起故官,入阁视事。上亲征厄鲁特,平定朔漠,兵革甫息,天馥务以清静和平,与民休息。尝谓:“变法不如守法。奉行成宪,不失尺寸,乃所以报也。”三十八年,卒,谥文定。天馥在位,留意人才,尝应诏举彭鹏、陆陇其、邵嗣尧,卒为名臣。为学士时,冬月虑囚,有知县李方广坐当死,天

29、馥言其有才,得缓决,寻以赦免。刑部囚多瘐毙,为庀屋材,多为之所,别罪之轻重以居,活者尤众。事亲孝,居丧庐墓,有双白燕飞至,不去,人名其居为白燕庐。子孚青,进士,官编修。父丧归,不复出。(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五十四)【注】卫古代九畿之一。为各级诸侯的领地及外族所居之地。濬同“浚”,深挖河道使水疏通。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B. 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C. 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D. 上赐贞松榜御书勉

30、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乡试:文中“举乡试”即为参加乡试并考中为举人。乡试为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两代每三年举行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中试者称为“举人”。B. 康熙: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封建王朝新皇帝登基一般都要更改年号,往往用年号来代指帝王。C. 大学士:古代官名,明清时期为辅助丞相的高级秘书官,当时流行的中堂一称,一般是指大学士或首辅大学士。D. 服阙:古人在朝中作官,若遇父母去世,一般应该回家守孝服丧三年,称之为“丁忧”。待守丧期满,除去孝服,才可重新出来做官,叫

31、做“服阕”。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李天馥学识渊博,深受器重。曾担任给皇帝讲经的经筵讲官,在刑、户、吏、工、兵等要害部门都任过职,后又被任命为武英殿大学士。B. 李天馥爱护百姓。主张战乱之后应该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甚至想方设法改善罪囚的服刑条件,而他“奉行成宪,不失尺寸”的主张保守僵化。C. 李天馥事亲至孝。在母亲去世时回乡服丧,筑草庐守墓时有一双白燕飞来,因此其居室被称为“白燕堂”。D. 李天馥善于发现人才,也非常爱惜人才。他举荐的人,后来都成为一代名臣;对犯罪而有才的知县李某,他为之说情,使其得以免于死刑。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32、上亲征厄鲁特,平定朔漠,兵革甫息,天馥务以清静和平,与民休息。(2)刑部囚多瘐毙,为庀屋材,多为之所,别罪之轻重以居,活者尤众。【答案】10. C 11. C 12. B 13. .(1)皇上亲征厄鲁特,平定北方大漠,战争刚刚停止,天馥致力于清静和平,让老百姓能够得到休整。(2)刑部的囚犯很多人(因为监狱条件恶劣)死去,李天馥筹集建造房屋的材料,为囚犯建造了更多牢舍,根据罪行的轻重让他们分别住在不同的牢房里,存活下来的囚犯很多。【解析】10. 试题分析:注意“松榜御书”一个词语不要断开,“天馥”作后句的主语。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

33、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注意“松榜御书”一个词语不要断开,“天馥”作后句的主语。11. 试题分析:应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12. 试题分析:“然而他奉行成宪,不失尺寸的主张则不免有保守僵化之嫌”分析有误。李天馥主张“奉行成宪,不失尺寸”,是不希望政令繁多以致劳民扰民,是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意思,而不是“保守僵化”。13.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擢”“苞苴”“铨政”“朔漠”“甫息”“务”的理解和翻译。参考译文:李天馥,字湘北,河南永

34、城人。他的祖辈在明朝初年因为军功得以世袭庐州卫指挥佥事,在合肥安了家。祖辈中有一个同宗族的子弟是永城卫籍贯,李天馥就以永城卫的籍贯(参加了乡试考试)考中了举人。顺治十五年,考中进士,被选拔为庶吉士,授予检讨的官职。他见闻广博,善于选取其中精要,穷尽心思研究经世之学,名声很大。多次升迁之后担任内阁学士,充任经筵讲官。每次当值侍奉皇上时,有什么见解,他都毫无隐瞒地全部陈述出来,圣祖皇帝很器重他。康熙十九年夏天,遭遇大旱灾,(皇上)命(李天馥)和大学士明珠会同三法司审查复核囚犯,有值得同情或证据不全有所怀疑的罪囚,都按照最末一等替他们减刑。不久(李天馥)升任户部侍郎,又调到吏部任职。他拒绝一切馈赠贿

35、赂,性情严峻,不徇私情,(人们)称赞他考核官吏政绩时非常公平。康熙二十七年,升任工部尚书。河道总督靳服建议修筑高家堰重要提防,约束黄河水道使之从清口流出,停止疏通海口;于成龙主张疏通下河(入海口)。皇上召两人进京入宫问询,(两人)仍然各自坚持自己的说法,(皇上)将此事下达给朝中大臣详细讨论,李天馥认为下河海口应当疏通,高家堰重堤应该停止修筑,皇上认为李天馥说得对。李天馥曾先后在刑部、兵部、吏部任职。 康熙三十一年,被授予武英殿大学士。皇上说:“机密的事务责任重大,不能任用喜欢多事的人。李天馥为人老成,清廉谨慎,学问品行都很优秀,我知道他一定不会生事。”康熙三十二年,(李天馥)因为母亲去世而回到

36、原籍,皇上赐给他亲笔书写的“贞松”匾额,用大儒的学识勉励他;又说:“李天馥侍奉我三十多年,不曾有过失。三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命令(有关部门)把李天馥担任的官职暂时空缺起来,等他守孝期满回来。”康熙三十四年,李天馥服丧期满,(朝廷)起用他担任先前的官职,进入内阁处理政事。皇上亲征厄鲁特,平定北方大漠,战争刚刚停止,天馥致力于清静和平,让老百姓能够得到休整。他曾说:“变法不如守法。奉行现成的法规制度,严格实施,不偏移一丝一毫,才是我报效国家朝廷的方法啊。”康熙三十八年,李天馥去世,谥号为“文定”。 李天馥在位时,注重人才,曾响应皇上诏令举荐彭鹏、陆陇其、邵殿尧,(这些人)最终都成为名臣。(李天馥)

37、担任学士时,冬月审查复核囚犯,有一名知县李方广犯罪被判处死刑,李天馥说这个人有才华,得以暂缓处决,不久就因为遇上大赦免除死刑。刑部的囚犯很多人(因为监狱条件恶劣)死在狱中,李天馥筹集建造房屋的材料,为囚犯建造了更多牢舍,根据罪行的轻重让他们分别在不同的牢房里,存活下来的囚犯很多。李天馥侍奉父母很孝顺,在服丧期间在父母墓旁搭盖茅屋守墓,有一双白燕飞来,不离开,人们称他守墓的茅屋为“白燕庐”。他的儿子李孚青,考中进士,担任编修的官职。(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南园饮罢留宿诘朝呈鲜于子骏尧夫彝叟兄弟司马光园僻青春深,衣寒积雨阙。中宵酒力散,卧对满窗月。旁观万象寂,远听群动绝

38、。只疑玉壶冰,未足比明洁。【注】尧夫,范仲淹次子。彝叟,范仲淹第三子纯礼。本诗写于宋神宗西宁年间,王安石变法后,司马光处于政治不得意时期。青春,即春季。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诗人与鲜于子骏、范氏兄弟聚饮南园,酩酊大醉,当即写下此诗赠好友。B. 首联写园林偏僻,连绵春雨初停,寒气袭人,反衬出朋友相聚的喜悦。C. “卧对满窗月”,此句从视觉的角度写酒醒后,银色的月光洒满窗户。D. “万象”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景象,“群动”指宇宙间的各种声响。E. 颈联“万象寂”“群动绝”远近结合,写出四周景色一派沉寂,悄无声息。15. 全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

39、案】14. AB 15. 孤独寂寞。园林偏僻荒芜,寒气袭人,夜半酒醒,辗转难眠,倍感孤寂。坚守高洁品性。以比玉壶冰还明洁的明月自喻,表明对自我操守的坚守。内心的压抑与委屈。尽管品性高洁却仍不被理解,政治上不得志,感到压抑委屈。【解析】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答题关键词“不正确”“ 两项”。A项“当即写下此诗赠好友”表述错误,由“中宵酒力散,卧对满窗月”可以推测,应是酒醒后写下此诗,第二天早晨呈给好友;B项无反衬,应是烘托酒醒后的寂寞。【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典例拓展】所谓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

40、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毛宗岗所说“写鲁肃老实,以衬托孔明之乖巧”即是反衬 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相反的特点或不同的情况,用衬体从反面衬托本体,叫反衬例如: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有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熏熏地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鲁迅祝福) 他把手放在小宝宝的和尚头上摩挲着,他的被穷苦弄麻木了的老心里勃然又生出新的希望来了(茅盾春蚕) 吴

41、天宝人小,气量可大,看出姚大婶气色不善,也不介意(杨朔三千里江山) 空间无限辽阔,时间飞快流逝,然而苏冠兰精神上的痛楚并不能排遣和消除(张扬第二次握手) 上面例中,用悬崖百丈冰衬托花枝俏,把梅花(真正的马列主义者)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蔑视假马列主义者的精神,形象地表现出来;例中,用描绘鲁镇除夕祝福的气氛和声响,强有力地衬托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例中,用他(老通宝)的被穷苦弄麻木了的老心里衬托新的希望不可能实现;例中,用吴天宝人小来衬托他气量可大;例中,用空间无限辽阔,时间飞快流逝来衬托苏冠兰精神上的痛楚并不能排遣和消除,巧妙地说明了他对琼姐怀有永不褪色的真挚情谊以上这些衬 托都是以旁体

42、事物从反面来衬托本体事物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全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答题关键词“全诗”。考生要从意象、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抓住关键句“只疑玉壶冰,未足比明洁”联系注释“本诗写于宋神宗西宁年间(1068-1077),王安石变法后,司马光出于政治不得意时期。”分析情感。【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

43、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本题中“司马光出于政治不得意时期”。第三,了

44、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

45、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三)名篇名句默写。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的蜀道难中“_”两句,融会了五丁开山的神话,刻画了蜀道的高危难行。(2)苏轼的赤壁赋中“_”两句,运用对比手法慨叹生命短促、外物永恒。 (3)李煜的虞美人中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_,波涛如怒 ”。【答案】 (1). 垲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3). 峰峦如聚【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本题中易错字“钩连”“须臾”。点睛

46、: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第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应用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有人认为,谣言往“敏感”上靠,就可以占领话语权高地,谣言编得越“敏感”,辟谣者越会投鼠忌器。导弹发射室内,崔玉

47、晓困断地按下发射按钮,而碧海之上,导弹腾空而起,拖着震人心魄的尾焰一蹴而就。市场监管局在“春安行动”节日食品大排查中,帮助两家脏乱差的馒头让进行规范整治、改头换面,消除了食品安全隐患。演讲列举了英国脱欧、美国大选陷入哗众取宠等例子,告诉同学们网络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切忌人云亦云,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对待西方文化,不可一味排斥,但也不能东施效颦,学些文化跟哲学的皮毛;应以持平的心态看待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劣。中方对4月3日发生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市地铁的恐怖袭击事件深感震惊并予以强烈谴责,对一切危害公共安全的言行不赞一词。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

48、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语境不符。改头换面:原指人的容貌发生了改变。现多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此处词语感情色彩不当,与语境不符。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后也比喻一言不发,望文生义。投鼠忌器:要打老鼠又怕打坏了它旁边的器物。比喻想打击坏人而又有所顾忌。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使扩大影响。东施效颦:比喻盲目模仿,效果很坏。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新出台的网络支付管理规则,充分考虑了小电商未来的发展空间,不仅保护日交易额小于万元的交易,而且保护了超过百万元的大额交易。B. 英国牛津大学菲舍尔瓦伦丁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

49、取得了一项研究成果,该成果显示,鱼龙灭绝很可能是因为气候不稳定和其演化速度减缓导致的。C. 引导我国的制造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微观基础,也是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D. 我国沿海地区快速、大范围的围垦和填海已造成滨海湿地面积锐减,8亿亩湿地保护红线即将被冲破,而这一红线是维护中国基本生态安全的底线。【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项,递进关系不合逻辑。B项,“鱼龙灭绝很可能是因为气候不稳定和其演化速度减弱减缓导致的”句式杂糅。C项,“加大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搭配不当。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

50、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 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出现多重定语或多重状语,就要考虑是否存在语序不当;如果出现长定语就要考虑是否淹没了中心词造成成分残缺;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9.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中华民族有着很强的“寻根意识”。中国人走到哪里,不

51、忘记寻找自己的“根”。特别是汉族,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同姓同宗是一种很强的联系纽带。由于个人家族的迁移,姓氏人口的分布从发源地逐渐扩散到祖国各地全世界,人们始终不忘寻找宗脉源流,追求血脉亲情的归属感。故乡不仅是祖先诞生的地方,更是其姓氏起源的地方。,寻根问祖的过程也是寻找家族文化的过程。A都和或可所以B无论都或甚至但因此C无论也或以至因此D也和或但所以A. A B. B C. C D. D【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考查虚词的使用,这个题目属于近几年来新课标卷都没有涉及过的考点。可能是绝大多数考生复习的盲点,大概会令人错愕。要分析句间的关系和前后关联词的搭

52、配。题中原文为:中华民族有着很强的“寻根意识”。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忘记寻找自己的“根”。特别是汉族,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同姓同宗是一种很强的联系纽带。由于个人或家族的迁移,姓氏人口的分布从发源地逐渐扩散到祖国各地甚至全世界 ,但人们始终不忘寻找宗脉源流,追求血脉亲情的归属感。故乡不仅是祖先诞生的地方,更是其姓氏起源的地方。因此,寻根问祖的过程也是寻找家族文化的过程。点睛:关联词语的正确使用是靠语境判断,仔细推断出来的。关联词语在使用上存在 使用关联词语的句子往往比较复杂。同学们在使用关联词语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这里提醒同学们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正确运用关联词语,

53、首先必须懂得各类关联词语的作用。 同一个句子,运用不同的关联词语,作用就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一样。例如:“我们共同努力,竞赛取得胜利。”这个句子没有使用关联词语,可以看作是并列关系。二、要注意配对使用关联词语。有些关联词语是要求配对使用的,不可随意改换。三、关联词语的位置不能放错。例如: 1.虽然天气十分寒冷,却清洁工流下了汗。 “却”表示转折的意思并没有错,可是,一念原句就给人不通顺的感觉。如果把“却”放在“清洁工”之后,句子就通顺了。 五、不要滥用关联词。例如: 1.他自己不跟老师讲,并且要我讲。 2.我的成绩差,可是我能虚心地向老师请教,但是诚恳地向优秀同学学习,所以我有了很大的进步。

54、 第一句应该是转折关系,不是递进关系。滥用“并且”,使语意表达不清,应把“并且”改为“却”。 第二句,滥用“但是”,应删去。四、作文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某中学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十八岁成人礼。在成人礼上同学们依次踏上红毯,由家长给他们戴上“成人帽”,同学们向父母恭行“拜谢礼”。然后父母和孩子携手步入“成人门”,踏上“成才路”,面对一只巨型蜡烛,许下愿望,并在感恩的心的动人旋律中,家长和学生互换书信。接着,几个身穿汉服的男女学生走上舞台,献上诗朗诵青春的十八岁。最后全体学生起立,庄严宣誓。对于诸如此类的仪式有人大加赞赏,有人则不以为然。你有没有参加过类似的仪式

55、,怎么看待?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以仪式形于外,助感悟诚于中当看到清瘦的身影在红毯上徜徉,当嗅到含苞的梦想在烛影里绽放,当触到真诚的泪滴在信笺中流淌,我实在无法不恒久地感动于该学校这场用心举办的成人礼。大学云:“诚于中,形于外。”在我看来,这场盛大的成人礼,便是以形于外之仪式,助推了同学们诚于中的感悟。这一仪式,一定可以帮助同学迎来一场心灵的洗礼。在形于外的仪式中激发诚于中的责任感。参加成人礼之前,或许很多同学对自己的定位仍然是“孩子”,并不能意识到自己肩上未来的担子。而当他们真的戴上成人帽时,应当能够真

56、正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要承担起那一份属于成年人的担当了。眼前又依稀浮现出明朝东林书院门口那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楹联。其实,张贴对联不也是一种仪式吗,书院创始人顾宪成不也是希望学子们在每日进门时想起自己稚嫩肩膀上的家国重任吗?该中学的成人礼,也是要让身处成人门下的同学们意识到这份责任,并将其践行下去。在形于外的仪式中树立诚于中的鸿鹄志。同学们一生中曾多次面对蜡烛许下愿望,而我相信,那些愿望一定都不如他们在成人礼上面对着巨型蜡烛许下的更加郑重、更加深入灵魂,因为这一次的愿望,叫做梦想。不禁想到了日寇入侵时组建于昆明的西南联大,以“刚毅坚卓”为校训的师生们的共同

57、梦想,就是共御外侮,求学报国。于是,每当他们唱响那“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校歌,其实,就是在进行着一场重申梦想的仪式。山城歌声响彻,巨烛光焰燃烧,仪式虽不同,梦想却都有千钧之重。在形于外的仪式中参省诚于中的感恩心。听着感恩的心的旋律,与父母互换书信、各诉衷肠,这一环节给了很多平时较少与父母交流、甚至羞于在父母面前表达情感的同学一个与父母对话、同时也与自己胸中的感恩之心对话的机会。或许在这个时代,我们无法如潘岳一般辞官奉母,无须如王祥一样卧冰求鲤,但是当同学们在成年时刻,可以在文墨中体察父母无言却深沉的爱,并借信笺向父母表达感恩之情,那一行行汹涌流淌的泪水,一定可以将孩子们的一颗颗玉

58、壶冰心洗涤得更加清澈。古时礼记有言,男子“二十曰弱,冠”,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不论是加冠之礼,还是及笄之仪,都是那个礼乐未崩的时代的成人礼。穿越千年,当同样庄重的仪式在该中学举行,我感受到了一种绵延于我们民族断残零落的文明史中的精神传承。感谢这所学校的老师,他们用精心筹备的成人礼,帮助同学们激发了责任感,树立了鸿鹄志,参省了感恩心。最终以形于外的仪式,渗入了诚于中的感悟。当红毯人去,烛火燃尽,信纸泛黄,你是否,仍会记起十八岁成人礼上的那张年轻面庞?【解析】试题分析:对于这则材料,考生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参考立意:赞同:生活需要仪式,仪式感能让我们认真对待人生中重要时刻,增加责任感、使命感。反对:仪式只是形式,过于繁复,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不如践行仪式的精神内涵。亦可讨论成人礼本身。点睛:这是一篇单则材料作文,第一步,要读懂材料,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尤其注意“对于诸如此类的仪式有人大加赞赏,有人则不以为然”这类提示,考生要有自己的观点,是赞同,还是反对,或一分为二地有侧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