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5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讲案【考纲细化考题预测】考纲解读细化面向高考考纲考纲细化考题预测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1.了解区域的含义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3.以某一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1.掌握区域的概念、特征和划分的依据2.掌握比较某区域自然环境各要素、人类活动方式和种类特征等差异的方法3.掌握分析某区域地理环境发展的方法4.掌握不同阶段影响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地理因素5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中三角经济圈的建设,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对区域发展
2、的影响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知识纵横联系融汇贯通横向联系纵向联系【直击真题剖析高考】感受真题体会命题方向(2016上海卷)(二十一)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精准扶贫,需要厘清贫困的主要原因。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云南省怒江州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山地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98%以上。材料二:怒江州国家级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保护区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41.31%。材料三:怒江州境内水能资源丰富,梯级电站建设淹没了部分谷地农田。2012年怒江州建设用地规模与比重人均适宜建设用地面积(m2/人)人均实际建设用地面积(m2/人)适宜建设用地
3、占总面积比重(%)实际建设用地占总面积比重(%)441.83447.291.611.6348.说明影响怒江州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并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原因。(6分)49.简述怒江州经济发展可以采取的对策。(4分)【答案】48、主要问题:可供建设的土地资源紧缺,用地规模已经超出可供建设的土地资源。自然原因:山区面积大,地表破碎,境内可利用土地较少。人类活动原因:生态功能保护区占地较多,梯级电站开发淹没部分谷底农田。49、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林果业及初级农产品加工业;利用国家级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资源,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业。【解析】试题分析:48.云南省怒江州地处滇西北横断山
4、脉纵谷地带,山地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98%以上,山区面积大,地表破碎,境内可利用土地较少。这是自然原因。人类活动原因:怒江州国家级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保护区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41.31%,即其生态功能保护区占地较多;怒江州境内水能资源丰富,梯级电站开发淹没部分谷底农田。考点:考查提取资料能力及区域发展存在问题。林果业,发展初级农产品加工业适当延长产业链增加收入;利用国家级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资源,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业,即保护自然资源,又可增加收入。考点:考查区域经济发展措施。【名师点晴】怒江州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包括三大产业发展问题,题目要求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方面进行分析。这道题要结合资
5、料给出的自然和人文条件进行分析:即山多、平原少,可用土地少,生态功能保护区占全州土地总面积,水能资源丰富,开发水能淹没土地。 怒江州经济发展可以采取的对策是在问题和原因的基础上回答其相应的对策:利用当地现有的条件发展经济-山多、生态用地多,可发展旅游业;山多有特色农产品,发展特色加工业。(2016天津卷)12.(18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汉唐时期的北方“丝绸之路”主要经过水草丰美的欧亚草原,沿线有许多古文明中心,是东、西方物资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后来逐渐衰落。(1)从地理环境变化的角度,说明北方古“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6分)(2)由高速铁路和公路运输、管道运输、海上运输、航空运输、光
6、缆信息传输等组成的新“丝绸之路”,体现出地域联系方式的哪些发展趋势?(6分)(3)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我国西部一些城市作为新“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将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这些城市应如何适应这种变化?(6分)【答案】(1)自然环境的恶化;沿线古文明中心的衰落。(2)网络化;综合化(立体化;多样化);高速化;专业化;大型化(规模化)(答出3点即可)(3)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升对外服务功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答出2点即可)【解析】试题分析:(1)从材料信息中看,有“北方丝绸之路主要经过水草丰美的欧亚草原”和“许多古文明中心衰落”的信息;从图中信息看,古“丝绸之路”有许多古文明中心分布
7、;从题干看,强调从地理环境变化的角度“来分析。因此,北方 “古丝绸之路”衰落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生态环境的恶化,水草不再丰美,古文明中心衰落。(2)根据题干所提供的地域联系方式看,类型在多样化,空间分布在立体化,有信息传输、高速公路等发展。回答问题时,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即可。(3)从题干上看,关键信息是“对外开放的前沿”。因此要从外向经济发展、服务完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角度进行回答。考点:区域地理环境变化,地理联系方式,城市发展方向。【名师点睛】该题热点问题“丝绸之路”为背景材料,考查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地区自然环境变化、交通运输方式变化和城市发展。试题难度不大。(2015新课标II卷)桑基、蔗基
8、、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A、大气湿度增高 B、大气降水增多C、近地面风速增大 D、气温变率增大.2、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的直接目的是( )A、提高土壤质量 B、节省劳动力C、促进生态循环 D、提高经济收入3、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A、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 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C、与现代农业发展
9、要求不相符 D、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答案】1.D 2.D 3.A【解析】试题分析:1.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湿地面积缩小,蒸发到大气中的水汽减少,大气湿度降低,大气降水减少,大气比热容减小,气温变率增大,地面增加建筑物,摩擦力增大,近地面风速减小,答案A、B、C错误,故答案选D。2.随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对花卉、蔬菜需求不断增长,花卉、蔬菜市场不断扩大,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可以直接提高经济收入,故答案选D。3.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由原来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传统的基墉农业与当地今后产业发展
10、方向不一致,导致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故答案选A。考点:本题组主要考查区域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具体考查湿地减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结构变化和农业地域类型。【名师点晴】本题组以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引起的地理环境变化为背景,分析判断湿地减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变化。第一小题抓住“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即湿地减少,地面建筑物增加,选对不难;第二小题注意区别“花基、菜基”和“桑基、蔗基”的差异,“花基、菜基”主要面向城市市场,经济效益高,需要的劳动力多;第三小题分析时注意结合材料,“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指出了转变的主要原因即工业化和城市
11、化发展,产业发展方向的变化。(2015重庆卷)13.(2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古典园林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图4为我国某类古典园林的主要分布区域,明清时期该区域经济繁荣,园林建设蔚然成风。(1)说明明清时期该区域园林迅速发展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9分)(2)湖、池、泉等丰富多样的水景是该区域园林的突出特点之一。分析该区域自然条件对营造园林水景的有利影响。(13分)(3)以木结构为主的亭、台、楼、阁等建筑是我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图4所示区域自然条件对该地古典园林建设可能产生的危害提出两条防护措施。(4分)【答案】(1)经
12、济发达(资金充足),文化繁荣,市场需求大;水陆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能工巧匠多。(2)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能满足营造园林水景的水量需求。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利于园林水景水源的汇集。河网稠密(水系发育),水体类型多样,为营造丰富多样的园林水景提供资源条件。沉积物松散,地下水丰富且埋藏浅,有利于减少水景营造的工程量和成本。(3)防火;防潮;防蚁虫;防雷击等。【解析】试题分析:(1)本小题考查园林建设的区位条件,注意题干中明确要求写出“社会经济条件”,综合教材中工业区位条件和农业区位条件中的社会经济条件,该题可从资金、市场需求、交通条件、劳动力、技术等方面分析。从图中所给地名等
13、信息可推测出该地位于我国江苏省南部,长江下游地区(长江三角洲)。明清时期该地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和文化重心,资金充足、文化繁荣,催生了园林建设;同时,该地(长江等的)水运便利,陆地交通发达,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园林建设的能工巧匠众多。(2)本小题考查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其实质是考查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可从气候、地形、水系(河流)、地下水等方面加以分析,分析时应先说明上述各方面自然环境要素的特征,再说明该特征对该地园林水景的有利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能满足营造园林水景的水量需求;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利于园林水景水源的汇集;河网稠密,水体类型多
14、样,为营造丰富多样的园林水景提供资源条件;沉积物松散,地下水丰富且埋藏浅,有利于减少水景营造的工程量和成本。(3)该地纬度较低,夏季气温高,木结构为主的亭、台、楼、阁等建筑易发生火灾,因此应注意防火;该地降水丰富,尤其是每年夏初受准静止锋影响,常形成连续性阴雨天气,空气湿度大,应注意防潮;水热充足,易使蚁虫滋生,木结构建筑应注意防蚁虫;该地夏季气温高,大气对流旺盛,易形成雷暴天气,应注意防雷击。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园林建设的区位条件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名师点睛】近年来,高考文综地理综合题注重区位问题的考查,该题以古典园林为切入点,采用区域地图展示地理信息,将园林建设的区位条件、区
15、域自然条件对营造园林水景的有利影响、区域自然条件对古典园林建设可能产生的危害的防护措施等问题联系起来,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区域定位为突破点,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的分析为解答问题的关键点,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能较好的考查学生区域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2014天津卷)14、(24分)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山城重庆工业历史悠久,是大型综合性工业中心和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2014年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增长级,纳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1)重庆采取“削山头、造平地”等方式利用土地。这对城市建设有何好处?请列举两项。(6分)目前,重庆已把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作为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重点。
16、(2)从图文材料中找出两条相关信息,分别对应说明重庆发展现代制造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8分)三峡水库面临着泥沙淤积、水污染等环境问题。(3)为了解决三峡水库的环境问题,重庆工、农业内部结构应如何调整?并说明调产生的具体作用。请填表回答。(10分)产业部门结构调整具体作用农业工业【答案】(1)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方便城内地域联系;便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地质灾害。(答出其中两项即可)(2)信息:是大型综合性工业中心 条件:工业部门齐全,技术力量强 信息:工业历史悠久(原来就有机械、汽车、电子电器等制造业) 条件:工业基础雄厚信息:是“长江经济带”的增长极,纳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条件:国家政策
17、支持信息:是西南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 条件:地域间联系便捷,市场广阔(答出中两项即可)(3)扩大林业比重(降低种植业比重)减少水土流失 减少农药、化肥对水体的污染 降低高污染工业比重(扩大低能耗、低污染工业比重)减少污染物排放【解析】试题分析:(1)因重庆的地势起伏较大,制约了城市的建设,而“削山头、造平地”,使地势趋于平坦,所提高了城市土地利用率,也方便城内地域联系;降低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减少了滑坡、泥石流的形成。(2)阅读材料可知:重庆是是大型综合性工业中心,表明工业部门齐全,工业生产技术力量强。重庆是西南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表明地域间联系便捷,腹地范围广。重庆是“长江经济带”的增长
18、极,纳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表明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图示重庆有机械、汽车、电子电器等制造业,表明工业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3)因水库泥沙淤积严重,水体污染严重,从农业结构分析,要扩大林业比重,降低种植业比重,进而减少水土流失,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减轻水体污染;从工业结构分析,降低高污染工业比重,扩大低能耗、低污染工业比重,进而减少污染物排放,减轻水体污染。考点: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阅读图文材料的能力、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2014北京卷)中国工业布局受政治、资源、市场等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 “十二五”期间,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新棋局,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读图,回答问题。与长三
19、角地区相比,概述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答案】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面积大),价格较低;矿产、能源、水力等资源丰富;政策支持;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经济发展潜力较大。【解析】对比两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从中分析该地区的优势条件。从土地面积对比,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地价较低;从资源条件分析,矿产、能源、水力等资源比长江三角洲地区丰富;有国家区域发展新格局政策的支持;从劳动力分析,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2013全国大纲卷)36.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新疆轮台(位置见图3)盛产小白杏。原来,杏肉食用,杏核弃之。某年,浙江义乌某瓜子商经反复试验
20、,研究出炒制此种杏核的方法,其杏仁口味上佳。此后,该瓜子商从轮台大量收购杏核,在义乌炒制后出口美国。由此,小白杏成为轮台重要的农产品之一。 (3)说明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农业区际协作中各自的优势条件。(10分)【答案】(3)东部地区:技术先进,资金充足,市场意识强(发展经济的经验丰富)。(6分)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4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但本小题总分不得超过10分)【解析】(3)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主要包括资源、劳动力、市场、技术、资金等,根据这些对比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农业区际协作中各自的优势。【考点定位】该题考查中国区际协作和区域经济发展。(2013北
21、京卷)41.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读图15,回答第(1)小题。(1)在甲、乙两区域中任选其一,概述聚落分布特点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10分)【答案】(1)甲区域:聚落主要沿河谷、交通线分别,平原(河流谷地)聚落密度较大,山区和高原聚落密度较小;该区域雨热同期,大部分地区黄土覆盖,土层深厚,易于耕作。乙区域:聚落主要沿河湖及交通线分布,长江以南聚落密度较大,以北聚落密度较小;该区域水热条件优越,地势低平,水网密集,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解析】(1)聚落主要受地形、河流和交通线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等因素,甲区域为渭河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22、,地势平坦,土壤较肥沃,雨热同期;乙区域为长江三角洲,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考点定位】该题考查聚落的区位条件和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2012福建卷)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下图示意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5-7题。5.影响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境 C.地形因素 D.海陆分布6.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 )A.10积温 B.日照时数 C.太阳辐射量 D.年降水量【答案】5.C 6.A 【解析】5.图中甲处等值
23、线向北凸出,说明甲比同纬度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大,这是由于甲处是东北平原,其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高。6.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是10积温,日照时数与年降水量、纬度有关,与地形类型无关,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向高纬递减。【考点定位】该题考查等值线和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012广东卷)40(28分)加拿大地广人稀,西南部地区地形复杂,欧肯那根河谷是世界著名的冰酒产地。根据加拿大西南部某地区示意图(图8),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图8(1)维多利亚所在地气候类型的特点是_;位于草原地区的梅迪辛哈特气候类型是_。(6分)(2)从温哥华
24、到梅迪辛哈特,水平方向上自然景观主要表现为由森林到草原的变化,这体现了_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4分)(3)冰酒是由富含糖分的优质葡萄,成熟后在树上经自然冰冻,再采摘酿造而成。欧肯那根河谷是这种自然冰冻葡萄的产地,分析其自然原因。(10分)(4)加拿大西南部地区历史上由于过度开垦与放牧,加上连年干旱,植被遭到破坏、土地资源退化。为应对这种危机,当地可能采取哪些措施?(8分)【答案】全年温和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1) 从沿海到内陆 水分(2) 土壤肥沃,水分适宜,有利于葡萄生长;葡萄生长期内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糖分积累;葡萄成熟后气温低,能够自然冰冻。(3) 少耕、免(休
25、)耕,退耕还草;加强牧场生态管理,划区轮牧;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广节水农业;合理利用肥料和农药(加强农牧业技术培训与推广等)。【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1)维多利亚所在地位于纬度50左右大陆西岸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草原地区的梅迪辛哈特位于大陆内陆地区,山脉阻挡削弱了西风带来的水汽,降水少,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2)此问较简单,考查书上的基本结论,从温哥华到梅迪辛哈特,水平方向上自然景观主要表现为由森林到草原的变化,这体现了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3)此问难度较大,主要是对冰酒不了解,所以得认真理解题目的提示信息“冰酒
26、是由富含糖分的优质葡萄,成熟后在树上经自然冰冻,再采摘酿造而成”来分析回答。欧肯那根河谷地处高山地区,气候冬冷夏热,夏季有利于葡萄生长,秋冬季节易形成冰葡萄,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葡萄营养成分的积累,该处人烟稀少,环境洁净污染少,葡萄不易受到污染,有利于生产优质葡萄,河谷地区,土壤肥沃,靠近河流水源丰富。(4)此问相对简单些,可以参照必修3教材中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治理措施,但注意不能全部照搬,还结合材料提示信息。加拿大西部草原由于过度开垦和放牧造成土地荒漠化,阻止荒漠化应采取降低载畜量、减少过度开垦等措施,并在土地开发利用中注意保护环境,合理利用水资源。(2011山东卷)32.图13为我国区域示
27、意图。A为水库,是B城市的唯一水源,C处为山地。读图回答问题。图13(1)应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B城市的水源?(2)某企业拟在C处山坡上开辟采石场,指出其可能对该处造成的生态破坏。【答案】(1)退耕还林、还草(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禁止向湖泊、河流排污(禁止在湖泊养殖);保护森林(2)破坏植被,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山体,水土流失加剧。【解析】(1)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草,禁止上游乱砍乱伐,倡导植树造林,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使用和排放(2)破坏植被,生物多样性受损,引发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灾害,加剧校友的洪涝灾害,造成下游水资源紧张。【聚焦考点突破核
28、心】课堂讲解重点难点突破考点一 区域差异的因素分析【归纳总结】1自然环境差异因素分析自然环境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等方面,其差异形成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自然环境要素 差异形成的原因 气候 纬度位置和地势高低的差异,造成了温度的不同;大气环流和海陆位置的差异,造成了降水的不同;寒暖流的流经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地貌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内力作用和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 水文 气候、地形、植被等 土壤 气候、植被、人类生产活动等的差异 2人类活动差异因素分析人类活动差异主要表现在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等几个方面,其差异形成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人类活动方式 差异形成的原因 农业 气
29、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社会条件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 【方法技巧】1.如何分析区域特征区域特征分析应从区位入手,整体上把握,具体思路和程序如下图所示:2.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发展阶段主要特点人地关系初期阶段由某一自然资源或便利的交通位置等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有积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产业或企业,形成了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资源充足,环境没有受到明显破坏。人地关系基本上协
30、调的成长阶段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的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物质、能量的输入、输出大幅度地增加,区域内资源不断消耗,环境受到明显破坏。人地关系呈现不协调后期阶段随着本地区资源的耗竭,同时,由于技术、产业结构等与区域外整个市场发展的不和谐,本区域或原先具有的集聚因素的集聚能力减弱,导致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状态。人地关系矛盾加剧说明:在区域发展的后期阶段,区域要继续发展,就必须克服不协调的因素,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引进新的技术,改革区域的经济结构,促使区域产生新的经济增长活力。 3.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分析技巧分析某个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
31、展的影响,往往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土地及矿产资源等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及不利影响。(2)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区域的人口(素质、数量)、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活动、交通运输状况等因素的有利及不利影响。4.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带的差异(1)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经济带范围东部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中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西部陕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2)东部、中部、西部发展差异 区域影响因素东部
32、中、西部自然因素地形.以平原为主,有利于开发利用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形复杂,对工农业生产和交通建设极为不利气候以季风气候为主,气候湿润、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多属于半干旱、干旱地区和高寒区矿产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水资源短缺能源和矿产资源优势明显社会因素城市化水平较高较低科技、教育和文化较高较低对外开发程度较高较低经济因素发展基础较好薄弱产业结构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以轻型或轻重混合产业为主农业占较大比重,以重型产业为主交通有较发达的交通网络交通线路少,运输条件差5.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区域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
33、值少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水平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产业结构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对外开放程度开放程度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出自给自足特征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交通运输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疏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城市化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区域平均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发展状态低水平的均衡状态不平衡增长高水平的均衡状态【典题探究】【例1】下图为甲、乙两岛略图,其中甲岛地势低平。完成下列要求。(
34、1)按东、西半球划分,甲岛位于_半球,甲岛周围的水域属于_洋,乙岛周围的水域属于_洋。(2)两岛相比,实际面积较大的是岛。当乙岛的区时为6月9日6时,甲岛所在时区的区时为6月_日_时。当我国处于隆冬季节,甲岛盛行风向为风。(3)乙岛主要是由(内或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以为主,地势特点是。(4)甲、乙两岛中公路密度较低的是 岛,导致该岛公路密度较低的主要自然因素是。(5)判断甲岛最大城镇所在地,并在图上把该城镇的符号圈出来;说明判断的理由。【解析】该题以两岛屿图为背景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由题干可知:甲岛在(19S,170W)附近,位于南太平洋海区;乙岛在(21S,56E)附
35、近,位于印度洋南部海区。甲图比例尺大,乙图比例尺小,故两岛相比,实地面积甲岛小于乙岛。甲岛交通发达,在交通点上有大的城镇分布;乙岛由河流状况知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其影响公路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经纬网定位、地形地势判断及应用。【答案】(1)西太平印度 (2)乙815东南 (3)内山地(丘陵)中间高,四周低(高差大,坡度陡) (4)乙地形(5)甲岛西侧中部交通线交点处为该岛最大城镇。(图略) 理由:位于环岛公路与横穿岛屿公路交点(交通枢扭);附近有机场;地处海滨。【例2】下图示意中国四大地理区域。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青藏高原的自然特征是高寒,分析其“寒”的原因。(4分)(2)
36、简述南、北方地区中从到到所在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形成基础。(4分)(3)比较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的主要差异。(6分)【答案】(1)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海拔高(平均4000米以上),气温较低;大气稀薄,保温作用差(大气逆辐射作用弱),夜间气温降低,气候寒冷。(答对2点,4分)(2)由到到的变化体现出的是由低纬向高纬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形成基础是热量。(答对2点,4分)(3)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西北以高原为主;北方气候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西北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北方河流流量较大,西北河流流量较小;北方自然带以温带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为主,西北以温带草原带和荒漠带
37、为主。(答对3点,6分)【解析】(1)青藏高原的的“寒”是因为其“高”,即海拔高的原因。青藏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海拔高,平均4000米以上,气温较低。因为海拔高,所以大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差,即大气逆辐射作用弱,夜间气温降低,气候寒冷。(2)读图,由到到,纬度由低到高,太阳辐射由多到少。这种变化体现出的是由低纬向高纬的地域分异规律,即纬度地带性。形成基础是热量。(3)自然环境特征主要从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等方面来分析,结合题目和所学知识可知,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西北以高原、盆地为主。北方气候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西北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北方河流流量较大,西北河流流量较
38、小。北方自然带以温带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为主,西北以温带草原带和荒漠带为主。【变式精练】(2016山东师大附中质检)读下图,完成13题。1下列关于图示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合理的是()A“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对该地区地形地势的最佳写照B该地区的降水集中在冬半年C该地区的植被以热带季雨林为主D该地区气温季节变化显著,冬暖夏热,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均较大2下列自然资源中,不属于该地区优势资源的是()A风能 B水能C地热能 D有色金属3造成PQ一线东南侧与西北侧人口密度不同的自然因素主要是()A地形 B气候C水文 D矿产资源【答案】1.B2.A3.A【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图示区域为云贵高原
39、地区,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降水多出现在冬半年;“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青藏高原的写照;云贵高原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该地区因海拔高,夏季不太热,因纬度较低,冬季不太冷,因此气温年较差较小。第2题,云贵高原因地处板块交界附近,地壳不稳定,因此地热能、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同时由于落差大、降水丰富,水能资源丰富,但受地形的影响,这里风能资源较贫乏。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PQ一线东南侧海拔大多在3 000 m以下,而其西北侧海拔大多在3 000 m以上,且地势起伏较大,因此造成PQ一线东南侧与西北侧人口密度不同的自然因素主要是地形。考点二 地理环境对生产活动的影响【归纳总结】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
40、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 1.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区域 地理环境 耕作业 其他部门 土地类型 农作物 熟制 长江三 角洲 良好的水热条件,河湖水面广 以水田为主的耕地 水稻、油菜、棉花 一年两熟至三熟 水产业较发达 松嫩 平原 水热条件有限制;西部草原分布广 以旱地为主的耕地 玉米、春小 麦、大豆 一年一熟 西部以发展畜牧业为主 2.地理环境对其他生产活动的影响 区域 优越的地理环境 生产活动 长江三角洲 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又是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 商业贸易发达 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
41、轻工业发达 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从国内外运进铁矿资源 发展重工业 松嫩 平原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发展重 化工业 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3.区域的三大特征及其实践意义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同一的整体。人类利用资源时,必须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差异性: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域内部也有差异。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促进区域发展。开发性:区域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方法技巧】如何分析区域差异分析区域差异要从分析区域组
42、成要素特征的差异入手,同时注意分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具体分析如下: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1)气候差异的形成(2)地貌差异的形成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的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3)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4)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人类活动差异成因具体表现农业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工业资源、市场
43、、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人口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开放程度等社会条件差异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城市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交通地形、位置、经济、人口等差异交通方式、线网密度、通达度等差异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分析区域间的不同发展方向和状况。【典题探究】【例3】读图,回答(1)(2)题。 (1)两图所示地区的特征,正确的是 () 两地农业发展多取决于灌溉水源 两地多为粉砂性土壤 两地水土流失都很严重 两地皆全年少雨 A. B. C. D. (2)下列关于图中两地
44、生产、生活方面的正确叙述是 () 乙图所示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谷子 两地都是我国重要的牧区 乙图所示地区是精耕细作的水稻产区 出现乙图居住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土质 A. B. C. D. 【解析】由图可知,甲图是我国新疆特有的坎儿井,它是一种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乙图是黄土高原特有的窑洞。两地多为粉砂性土壤,但只有黄土高原因夏季暴雨加上疏松的黄土土质,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不是我国重要的牧区,其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和谷子,而不是水稻。 【答案】(1)A(2)B 【例4】读下面甲、乙两国图,回答问题。(1)乙国的地势特点是,判断理由是。(4分)(2)与乙国比较,甲国的气温年较差和
45、日较差有何不同?试分析其原因。(6分)(3)试简述图中M、N两河的主要补给类型,并分析由此而造成的两河水文特征的差异。(6分)【答案】(1)东高西低(东南高西北低)(2分)(大多数)河流自东(东南)向西(西北)流(2分)(2)甲国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大于乙国(2分)。甲国位于亚欧大陆内部(地处中亚),远离海洋(受海洋影响小),气候大陆性强分;夏季气温高于乙国(同纬度地区),冬季气温低于乙国(同纬度地区)(2分)所以气温年较差大于乙国。甲国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少,多晴天(云量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气温高;夜晚,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小,气温低(2分),所以,甲国气温日较差大于乙国
46、。(3)M河(锡尔河)以冰雪融水和积雪融水补给(1分)为主;N河(塞纳河)以雨水补给为主(1分)。M河河流水量小(1分);一年有两次汛期即春汛和夏汛(或答水位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明显)(1分)。(由于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N河河流水量大(1分);水位季节变化小(河流无明显汛期)(1分)。【解析】(1)读图,根据经纬度判断,乙国是法国。图中大多数河流自东或东南流向西或西北方向,所以该国的地势东高西低或东南高西北低。(2)根据经纬度判断,甲国是哈萨克斯坦,位于亚欧大陆内部,属于中亚,远离海洋,受海洋影响小,气候大陆性强。夏季气温高于乙国同纬度地区,冬季气温低于乙国同纬度地区。所以气温年较差甲国大于乙国
47、。甲国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少,多晴天,云量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气温高。夜晚,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小,气温低。所以,甲国气温日较差大于乙国。(3)读图,M河是锡尔河,以冰雪融水和积雪融水补给为主。M河河流水量小,一年有两次汛期即春汛和夏汛,水位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明显。N河是塞纳河,以雨水补给为主。由于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N河河流水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小,河流无明显汛期。【变式精练】(2016大庆期末测试)下图中甲、乙、丙、丁示意四个国家玉米主产区的位置。读图,回答45题。4图中四个玉米主产区与各自的特征对应正确的是()A甲家庭经营,科技水平最高B乙夏季播种,全年水分充足C丙商品率
48、高,机械化程度高D丁地势低平,人口密度较大5关于玉米生产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A甲过度垦殖,黑土流失加剧B乙种植面积扩大,破坏当地森林植被C丙不合理灌溉,造成水资源枯竭D丁培育新品种,增加生物多样性【答案】4.C5.A【解析】第4题,甲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是我国以国有农场经营为主的商品谷物农业区;乙地位于南非,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分明;丙地位于美国中央大平原,实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商品率高;丁地地势并不低平。第5题,我国东北地区因为农业开发强度大,黑土流失等问题较为突出;南非主要植被是热带草原;不合理灌溉易造成土地盐碱化,而非水资源枯竭;丁地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对原有生态影响较
49、大,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6.海南省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同为我国的边疆省区。前者位于沿海地区,岛内常规能源相对缺乏,目前正在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后者位于内陆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成为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每年冬春季节,新疆地区经常暴发沙尘暴天气,请简述沙尘暴天气产生的自然条件。(3)为推进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海南提出了打造“低碳海南”,共建“生态绿岛”这一目标。请从能源消费的角度,提出具体的建议。(1)填下表比较海南、新疆两区域的相关内容。相 同 点 海南 新疆 交通运输方式 铁路、公路、_ 新能源 太阳能、_ 不 同 点 特色农业 热带高效农业 _ 河流主要补给来源
50、 _ _ 主要气象灾害 暴雨洪涝、_ 沙尘暴 【解析】(1)依据两区域的区域特征可填写相关内容。(2)沙尘暴的产生可从风、沙源等方面分析。(3)可从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节能、减排等方面提出建议。【答案】(1) 海南 新疆 相同点 交通运输方式 铁路、公路、航空运输 新能源 太阳能、风能 不同点 特色农业 热带高效农业 绿洲农业或灌溉农业 河流主要补给来源 大气降水 冰雪融水 主要气象灾害 暴雨洪涝、台风 沙尘暴 (2)新疆地区沙漠广布(沙源丰富,植被少);冬春季节降水少,春季升温快,地表干燥,易起沙;冷空气活动频繁(多大风天气)。(3)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海洋能、核能等清洁
51、能源。节能: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适当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减排:增加科技投入,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降低能源消费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或把污染物处理过后再排放。7.美国和中国分别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比较图中两国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开发条件等方面的区域特征,并回答有关问题:(1)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比较 相同点和不同点: (2)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比较 相同点和不同点:(3)按可持续发展观点,借鉴美国西部开发经验,你认为中国西部开发应采取的措施是:【解析】(1)题所考查点不难也不偏,但关键在于从那四个方面比较两国的差别。题目中要求比较自
52、然环境特征,而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理位置(纬度、海陆)、气候、地形、资源、土壤、植被等方面,只要抓住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就可从容解答。(2)题的思路则在于影响一个区域开发的因素有哪些,即:资源、能源、交通状况和自然特征等。(3)题则要求学生有开阔的思路和扎实的基础知识,中国西部开发无外乎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以此为依据并联系美国的经验,即可得出相应的答案。【答案】(1)相同点不同点美国西部中国西部地理位置纬度位置相近(或均位于温带、亚热带)濒临海洋地处内陆地形均以高原山地为主山脉南北纵列分布山脉东西走向为主气候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西岸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缺失大陆西岸气候
53、类型资源能源(石油、天然气、煤、水能)有色金属矿产(铜、铅锌)均很丰富缺少稀土、铁等矿产有稀土、铁等矿产(2)相同点不同点美国西部中国西部开发条件有利能源、有色金属矿产丰富西濒太平洋,海运便利利用铁路(或第二亚欧大陆桥)与国际联系不利多山、气候干旱、水源紧张生态环境更为脆弱(3) 立法管理:加强国土立法,实行科学管理 保护环境: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或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农业:农业走向专业化,利用现代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 工业:利用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能源、冶金工业 交通:利用陆上交通优势,促进对外贸易 城市: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化进程8.左图是我国台湾岛多年平均等温线(单位:)图,右图
54、是台湾岛交通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1)根据左图等温线的分布,判断台湾岛东、西部的地形类型。(2)概括与东部比较,台湾岛西部交通发展的差异,并分析原因。(3)简述台湾岛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答案】(1)东部为山地,西部为平原。(2)西部铁路、高速公路综合发展,交通运输线密度大。原因:西部城市密集,人口众多,运输需求量更大;西部平原面积宽广。(3)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多地震;地壳运动活跃,地表物质较为破碎疏松;地势起伏大,坡度陡;夏季降水量大并多暴雨;所以易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解析】第(1)题,读左图,根据等温线的分布情况,东部等温线密集且空白处气温较低,说明地势起伏大,高
55、差大,所以东部为山地。西部等温线稀疏且空白处气温较高,说明地势起伏小,高差小,所以西部为平原地形。第(2)题,读右图,结合前面分析,西部平原面积宽广,适宜人类居住,城市密集,人口众多,运输需求量更大。所以西部铁路、高速公路综合发展,交通运输线密度大。第(3)题,台湾岛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所以多地震。该地地壳运动活跃,地表物质较为破碎疏松;地势起伏大;坡度陡;夏季降水量大并多暴雨;所以易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考点三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分析区域不同发展 【归纳总结】1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合具体区域,顺着历史发展的过程,探究地理环境与
56、区域发展的关系,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方法技巧】1.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需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进行:横向即是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纵向即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2.不同发展阶段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
57、水平不断提高。区域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变化特点三大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农业经济比重相当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一、二、三或一、三、二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二、一、三或二、三、一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三、二、一3.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1)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
58、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2)从空间上看,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3)从产业结构上看,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4)从人地关系上看,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以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典题探究】【例5】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的。下图为某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阶段一、二期间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是;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2)简述阶段二时期该地区工业
59、与城市的发展对当地的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3)从阶段二到阶段三,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整治,主要表现是工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布局的调整:;生态建设:。【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湿地遭到破坏等。为此,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整治。【答案】(1)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化(2)环境污染加剧、资源面临枯竭、湿地遭到破坏。(3)煤炭、钢铁、机械、化学工业数量减少,出现新兴电子工业钢铁、机械、化学工业等传统工业向城市东北方向或河流下游移动,并趋于集中建立自然保护区、绿化防护带等【例6】读下面两幅区域图,完成下
60、列问题。(1)对两图所示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地均是世界上重要的小麦产区 B两地农业人口比重大,劳动生产率高C甲地水热充足,适宜发展热带种植园农业 D乙地草原广布,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为乳畜业(2)乙图中两地的自然带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A地:热带雨林带,纬度 B地:热带草原带,地形C地:热带雨林带,地形 D地:热带草原带,洋流(3)图中M、N是世界著名河流,两河共同的特征是()A上游多峡谷,落差大 B下游补给量大C水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D支流少,含沙量大【答案】(1)C(2)B(3)A【解析】(1)甲图区域为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乙图区域为非洲赤道附近热带草原气候区,两地经
61、济较落后,农业人口比重大,劳动生产率较低;甲地纬度低,水热充足,适宜种植水稻和发展热带种植园农业;乙地草原地带因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地域类型为游牧业,热带森林地区还存有热带迁移农业。故正确答案为C。(2)乙图中地位于赤道附近,地势较高,气温相对较低,对流弱,降水少,形成植被稀疏的热带草原带。地索马里沿岸地区夏季盛行西南风离岸风,水汽少,促使离岸流的形成,离岸流又促使了上升寒流的形成,对沿岸有降温减湿作用;冬季盛行风东北风,从大陆内部吹来,比较干燥,雨水也少,使得沿海地区形成热带荒漠带。故正确答案为B。(3)图中M河为湄公河,上游峡谷多,落差大,流经东南亚各国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支流众多,
62、使得下游补给水量大;N河为尼罗河,发源于东非高原湖区,上游地势崎岖多峡谷,落差大,流出东非高原后进入热带沙漠地区,支流少,含沙量较大;两河水源区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使其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也较大。故正确答案为A。【变式精练】(2016盐城模拟)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读图回答9-10题。9有关图中从阶段到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有()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图中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乡村人口比重减少图示区域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少,冬季流量增大A BC D10从阶段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图中农业生产空间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A政策
63、B交通运输C劳动力 D市场【答案】9.A10.D【解析】第9题,图中从到阶段,林地面积减少,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变差,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变大,枯水期流量减小;村庄由小城镇发展为中等城市,然后到大城市,说明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比重减少。第10题,从到时期,靠近城市的农业用地由耕地变为花卉、蔬菜用地,是城市人口增加,市场扩大的结果。 (2016河北联考)2013年7月,美国“汽车城”底特律正式申请破产保护。结合下图,回答11-13题。11早期有利于底特律经济发展的条件是()A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 B水陆交通便利C开发历史悠久 D石油资源丰富12近年来,底特律人口大量外迁,人口急剧减少,其主要原因不包
64、括()A区域竞争力下降B传统工业区的环境污染严重C人口增长过快,环境人口容量小D传统产业衰退13我国下列城市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与底特律相似的是()A杭州市 B济南市C黄山市 D大同市【答案】11.B12.C13.D【解析】第11题,底特律开发较晚,早期劳动力并不丰富,石油资源也不丰富,但是其位于五大湖沿岸,水陆交通便利。第12题,底特律人口外迁的原因在于传统产业衰退、环境恶化、区域竞争力下降;与环境人口容量无关。第13题,人口外迁、环境恶化、经济衰退说明底特律处于区域发展的转型阶段;大同市属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区域发展也处于转型阶段。14.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
65、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结合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B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2)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AABC BBCA CCAB DBAC【答案】(1)B(2)C【解析】(1)设问是“初期阶段”,从图中找到初期阶段,观察三条曲线变化,运用
66、排除法即可判断,第三产业下降,排除A项;工业化起步多为资源型产业,科技含量不高,排除C项;初期阶段,环境问题及人地矛盾不突出,排除D项。(2)结合三角坐标图,区域发展初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最大(图中C点),成长阶段第二产业比重最大(图中A点),衰落阶段第三产业比重最大(图中B点)。15.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及其郊区工业布局变化图,完成(1)(2)题。 (1)图中A地早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棉油基地,中期当地改种蔬菜、瓜果、花卉,现在成为市区。导致A地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正确的是()早期到中期:农业科技的发展早期到中期:市场需求的变化中期到现在:城市化的发展中期到现在:传统工业的发展A B C
67、D(2)该城市传统工业区规模的变化与原因正确的是()规模:先增大后缩小规模:先缩小后增大原因:早期到中期交通的发展原因:中期到现在产业的升级A B C D【答案】(1)B(2)C【解析】第(1)题,A地由早期的商品粮棉油基地到中期变成了蔬菜、瓜果、花卉基地,是因为城市规模扩大,对蔬菜、瓜果、花卉等农副产品的需求增加;A地现在变为市区,说明该地区城市规模正在扩大。第(2)题,结合图例很容易看出该城市传统工业区的规模为先增大后缩小;从早期到中期,该城市传统工业规模扩大,与经济发展和政策因素有关,布局也从市中心迁往城市东北郊区,与地价和环境因素有关;从中期到现在,传统工业区规模在缩小,出现了高新技术产业区,这与该城市产业升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