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北京市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资料 第38讲 水土流失的治理 测案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6254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资料 第38讲 水土流失的治理 测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北京市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资料 第38讲 水土流失的治理 测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北京市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资料 第38讲 水土流失的治理 测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北京市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资料 第38讲 水土流失的治理 测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北京市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资料 第38讲 水土流失的治理 测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北京市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资料 第38讲 水土流失的治理 测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北京市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资料 第38讲 水土流失的治理 测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北京市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资料 第38讲 水土流失的治理 测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北京市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资料 第38讲 水土流失的治理 测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北京市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资料 第38讲 水土流失的治理 测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北京市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资料 第38讲 水土流失的治理 测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北京市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资料 第38讲 水土流失的治理 测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8讲 水土流失的治理 测案班级_ 姓名_ 学号_ 得分_(满分100分,测试时间50分钟)测试题(1)一、 选择题(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根据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回答12题。1.1998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 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 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2.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2010年该流域生态环境()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 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 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答案】1.A2.C【解析】第1题,由图示可

2、知:1998年后,林地变化率最高,为正值,说明增加林地多;耕地和草地变化率也较大,但为负值,说明耕地与林地减少的多,而其它用地变化率不大,故选A。第2题 ,由图可知,19761998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都很小,所以改善缓慢。19982010年变化率大,故改善明显。故选C。近年来,在黄土高原地区实施的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措施,使土地利用发生了变化。读黄土高原区域简图及高原上某地等高线(单位:米)分布图,完成35题。3.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最适宜建窑洞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4.原来种植粮食的耕地陆续退耕后,对当地农业经营所带来的影响是()A.经济作物比重降低 B.趋

3、向机械化C.更趋市场性 D.趋于自给自足5.将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会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的是()A.河川淤泥未变 B.物种数量增大C.蒸发量减小 D.洪水流量增大【答案】3.C4.C5.B【解析】第3题,与甲地相比,丙地位于向阳坡,采光条件好,且位于冬季风背风坡,防寒条件好;丙地与乙地相比,位于山脊,不易积水;丁地不在黄土高原上。第4题,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后,林草种植面积增大,可以面向市场,发展经济作物。第5题,林草面积增大后,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能力增强,洪水流量减少;生态环境改善,物种数量会增大;林草护坡,可减轻水土流失,河川淤泥也相应减少。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

4、意图,读图回答67题。6.图中甲、乙两地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A.草场退化、水土流失 B.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C.湿地破坏、森林锐减 D.土地荒漠化、石漠化7.治理图中乙处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是()A.小流域综合治理 B.建立湿地保护区C.发展立体农业 D.治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答案】6.B7.A【解析】第6题,从图中看出,甲地位于河套平原的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会造成土地盐碱化;乙地位于黄土高原的旱地耕作区,水土流失严重。第7题,乙地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水土保持工作的具体措施。 (2016湖南郴州质检)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图甲是我国东北高纬黑土区某小流

5、域内9条切沟沟头黑土侵蚀量统计图,图乙为编号2切沟景观,读图,完成89题。8.据观测可知,大部分切沟沟头的春季侵蚀量大于雨季侵蚀量,原因可能是()冬季土壤冰冻胀裂沟头 春季融雪径流量更大夏秋季沟头植被较密集 雨季雨水径流量较小A. B. C. D.9.该小流域内9条切沟沟头宽度基本相当,则沟头发育最深的是()A.编号8切沟 B.编号6切沟 C.编号4切沟 D.编号2切沟【答案】8.C9.A【解析】第8题,据观测可知,大部分切沟沟头的春季侵蚀量大于雨季侵蚀量,原因可能是冬季土壤冰冻胀裂沟头,夏秋季沟头植被较密集。第9题,该小流域内9条切沟沟头宽度基本相当,8号切沟侵蚀量最大,所以沟头发育最深的是

6、编号8切沟。 下表为我国径流带主要特征,据此完成1011题。径流带降水量/mm蒸发量/mm径流深度/mm甲2002001 60070090010.我国的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所对应的径流带及防治的生态环境问题是()A.甲水土流失 B.乙荒漠化C.丙水土流失 D.丁土壤的次生盐碱化11.表中乙径流带所在地区,国土整治的主要任务是()A.河流的综合治理 B.水土流失的防治C.土地荒漠化的防治 D.中低产田的治理【答案】10.C 11.C【解析】依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判断出,甲是缺水带,主要指西北的干旱地区;乙为少水带,主要指我国的半干旱地区;丙和丁主要为多水带和丰水带,主要指我国的湿润地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7、气候湿润,水土流失严重,而我国的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二、综合题(56分)12.图1是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图2是图1中甲处的气候资料。据道光、咸丰年间的县志记载,图1中甲处当时森林茂密,柳竹成荫,河深水清,舟楫畅行;然而现在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光山秃岭,一片“红色荒漠”景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材料,分析图1甲处形成“红色荒漠”景观的原因。(2)图1甲处形成的“红色荒漠”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基础上,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防治图示区域日渐扩大的“红色荒漠”?【解析】第(1)题,“红色荒漠”是南方低山丘陵红壤水土流失

8、的结果,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来分析。自然原因从地形(坡度大)、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等方面分析;人为原因从破坏植被和不合理利用土地等方面分析。第(2)题,分析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主要考虑对当地的农业、交通和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还要考虑对河流下游地区洪涝、航运的影响。第(3)题,图示区域的资源主要有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在开发利用该区域的资源时,要保护本区域的生态环境,增加植被覆盖率,防治水土流失。【答案】(1)“红色荒漠”是南方低山丘陵红壤水土流失的结果。其形成原因如下:自然原因:以山地丘陵为主,起伏大;亚热带季风气候,降

9、水丰富,且降水集中多暴雨;河流众多,流水侵蚀切割强烈。人为原因:开发历史悠久,人多地少,毁林开荒;能源短缺,乱砍滥伐。(2)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使山坡土层变薄,土壤肥力降低,使粮食减产;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影响交通等;山麓地带水冲沙压,旱涝严重;平原地区,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湖淤塞,河湖调洪能力降低,使旱、涝灾害加剧;同时还影响航运。 (3)发展立体农业;搞好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建设水电站,开发利用本区丰富的水能资源;切实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大力推广生活用煤,进行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等;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任答4点即可)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

10、料一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日月山,南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内蒙古、青海、宁夏、河南等省区部分地区,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180米。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现在,黄土高原平坦耕地不到1/10,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35的斜坡上,地块狭小、分散,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是黄土高原地貌的基本特征。材料二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地带,本区人口承载力低于30人/平方千米,其中北部低于10人/平方千米,而其实际的人口密度远高于此,如延安地区为47人/平方千米,榆林地区为64人/平方千米,有的县甚至超过1

11、00人/平方千米。人口严重超载,被迫开垦30以上的陡坡地材料三下表为黄土高原某地1978年和2007年相关统计资料。统计项目1978年2007年耕地面积/万公顷4.04.6森林、草原面积所占比例/%1810气温年较差/3336年降水量/mm440380水土流失范围小大粮食平均亩产/千克160150粮食总产量/万吨9.610.5人口/万3240(1)你知道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貌特征是如何形成的吗?(2)黄土高原上的典型民居是窑洞,这与黄土质地有什么关系?这种土质对水土流失有什么影响?(3)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该区域的降水有什么特点?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有什么影响?(4)30年间

12、,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当地自然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人为原因有哪些?【答案】(1)黄土高原地区由于长期过度农垦,植被破坏严重,加之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及黄土的易侵蚀性等因素的影响,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貌特征。(2)黄土直立性较强,适宜建窑洞。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极易受到流水侵蚀,导致水土流失。(3)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并且处于季风区向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具有降水集中、多暴雨的特点。黄土高原降水过于集中和多暴雨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4)耕地面积扩大,森林、草原面积减小。因为

13、人口不断增长,人地矛盾十分突出,人们毁林开荒,乱伐滥垦。气温年较差增大,年降水量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增大。(5)人们在长期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面积毁掉森林和草原;不合理利用土地。【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综合性较强,联系学过的地理知识进行解答即可。测试题(2)下图为中国部分区域图。读图,完成第1-2题。1.图中()A.山脉是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B.山脉是我国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C.平原灌溉便利,可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D.高原旱灾频发,应大规模发展畜牧业2.黄土高原地区()A.加大能源开发,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B.扩大开垦荒地,利于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C.保持传统耕作

14、技术,有助于提高环境承载力D.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利于充分利用水土资源【答案】1.B2.D【解析】第1题,山脉是太行山,是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山脉是秦岭,以南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属于湿润区,以北年降水量小于800毫米,属于半湿润区;平原为河套平原,属于中温带,只能一年一熟;高原是内蒙古高原,属于干旱区,地广人稀,用水量较小,旱灾较轻,应适当发展畜牧业而不是大规模发展。第2题,黄土高原地区既是我国煤炭基地,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能源方面要立足能源优势,加强能源综合利用,而不是单纯的加大开发;扩大开垦荒地与保持传统耕作技术,均不利于黄土高原地区的发展,而开展

15、小流域综合治理,是目前黄土高原地区充分利用水土资源的最有效措施。导学号21950190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地区沙化面积近60万亩(1亩666.7米2),并以每年3至5米的速度向外蔓延。读图,完成第3-4题。3.造成该区域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是()围湖造田水土流失人口迁出全球气候变暖A.B.C.D.4.土地沙化对当地环境带来的影响有()湿地减少降水减少农业减产湖泊蓄洪能力增强A.B.C.D.【答案】3.A4.B【解析】第3题,由于人们在鄱阳湖地区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缩小,周围植被被砍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表层土壤流失,造成土地沙化。第4题,土地沙化,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产;湖泊附近土地沙化,

16、会影响湿地,导致湿地面积减少;土地沙化对该地区降水没有影响;土地沙化,流进湖泊的泥沙增多,会减弱湖泊蓄洪能力。读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完成第5-6题。5.1998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 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 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6.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2010年该流域生态环境()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 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 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答案】5.A6.C【解析】第5题,由图示可知:1998年后,林地变化率为正值,且最

17、高,说明林地增加多;耕地和草地变化率也较大,但为负值,说明耕地与草地减少得多,而其他用地变化率不大。第6题,19761998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都很小,所以改善缓慢;19982010年变化率大,故改善明显。(2016黑龙江哈尔滨三中检测)图甲为黄河干流图,图乙为黄河含沙量及年径流总量变化图。读图,完成第7-8题。图甲图乙7.关于黄河含沙量的变化和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黄河上游含沙量变化小:降水较少,地形平坦,流水侵蚀弱B.兰州附近含沙量较小:流经地区沙漠面积小C.过河口后含沙量明显增加:水土流失严重D.过桃花峪后含沙量逐渐减小:流速减慢,泥沙沉积8.关于黄河治沙措施叙述不正确的是(

18、)A.中上游兴修水库 B.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C.小流域综合治理 D.下游挖入海新河道【答案】7.A8.D【解析】第7题,黄河上游兰州以上河段地跨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落差大,流水侵蚀作用明显,但植被覆盖率较高,泥沙含量小,兰州到河口年径流总量减少,泥沙变化平稳。第8题,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因此泥沙的治理要从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做起,而不是开挖新的河道。9.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最直接因素是()A.降水集中于秋季且多暴雨B.黄土土质疏松且垂直节理发育C.不合理开发造成地表黄土裸露,失去植被保护D.地表崎岖不平、千沟万壑【答案】C 【解析】水土流失是指降水、径流等侵蚀地面,

19、引起地表物质侵蚀、搬运而转移离开原位置的现象,动力因素如降雨量多少、降水强度大小等,物源如地表岩石碎屑、土壤等。以上A、B、C、D四项尽管都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但符合题意的只有C项。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0-11题。10.地形成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A.热量充足 B.水源充足 C.降水丰富 D.光照充足11.仅考虑降水量,该地治理沙漠化措施可行的是()A.全部种树B.种草、种树C.种树、种草D.种树、种草【答案】10.B11.C【解析】第10题,西北内陆地区,水源是农业生产的制约性因素,有水源的地方,就有利于农业发展,地形成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有充足的水源。第11题

20、,处降水量达到400毫米以上,属于半湿润区,仅考虑降水量,治理此处的荒漠化可以考虑种树,处降水量介于200毫米到400毫米之间,该地治理沙漠化措施可行的是种草,处降水量小于200毫米,属于干旱区,水源缺乏,不适宜种草。二、综合题(56分)12.阅读下列材料及图表,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土壤侵蚀与年降水量关系(图甲)、土壤侵蚀与森林覆盖率关系(图乙)。 图甲 图乙 图丙黄土高原降水分布a所在省北部某县某年的经济结构类型比重(%)三次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7.646.126.3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其他68.527.71.02.8工业重工业(包括采掘业)轻工业67.033.0材料二:黄土高原

21、降水量分布(图丙)和图丙中a所在省北部某县某年的经济结构表(上表)。(1)结合图乙,分析说明图甲中土壤侵蚀与年降水量之间的关联性。(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该县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3)有关学者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两种治理方案:方案:以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修建淤地坝为主;同时种植低矮的灌木和恢复草坡。方案:以生物措施为治理侵蚀的主要措施;但必须与梯田、淤地等工程措施相结合。请你在图丙的a、b两地区中任选一地,选择该地合理的水土流失治理方案。并阐明选择方案的理由。【答案】(1)年降水量小于450毫米时,森林覆盖率低,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快速增强;年降水量大于450毫米时,森林覆盖率会随

22、降水量的增加剧增,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和森林覆盖率增大)而迅速减弱;降水量大于600毫米时,森林覆盖率高,土壤侵蚀强度变化不大(相对比较稳定)。(2)该县第一产业中种植业和畜牧业比重偏高,种植业比重最高,会出现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现象,造成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该县重工业(包括采掘业)比重很高,可能存在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3)a地应选择方案。理由:a地年降水量超过450毫米,提高森林覆盖率,能降低土壤侵蚀强度,在降水量较大地区恢复植被比较容易;但在坡度较大的沟坡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b地应选择方案。理由:a地降水量小于450毫米,植被生长的降水条件较差,(在

23、降水量接近450毫米的地区仍有较强的侵蚀力)应以工程措施为主,降水量较小,选择需水较少的灌木和草坡更适宜。【解析】第(1)题,要结合图乙来分析图甲内容,分析土壤侵蚀时,要考虑与年降水量的关系,同时还要考虑森林覆盖率的影响,而森林覆盖率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图甲显示年降水量在450毫米以下时,随着降水量的增加,土壤侵蚀快速增强;在年降水量介于450毫米至600毫米之间时,土壤侵蚀强度又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快速下降;在降水量大于600毫米时,土壤侵蚀稳定在低水平。第(2)题,从表中可看出第一产业中种植业、畜牧业比重高,而该地降水较少,则植被以草地为主,易出现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现象;同时重工业(采掘业)比

24、重高,开矿易出现植被破坏,重工业易出现污染等问题。第(3)题,a、b两地图丙中显示的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年降水量的差异,在年降水量大的b地水分条件较好,应以生物措施为主恢复植被,沟谷内水土流量大,结合工程措施;a地年降水量较小,水分条件较差,以工程措施为主,结合需水量较小的灌木林植被,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13.西辽河流域面积约13万平方千米,平均年降水量为375毫米。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牧业的发展,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西辽河流域在全国的位置及其水系示意图。材料二: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变化。(1)西辽河属于(内、外)流河。西辽

25、河流域的过渡性位置决定了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试举例说明西辽河流域的过渡性位置。(2)西辽河流域地处我国重要林业生态工程的地带,该工程对改善环境最显著的作用是什么?(3)请描述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并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析西辽河流域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答案】(1)外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过渡地带;温带森林带与温带草原带的过渡地带;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2)“三北”防护林防风固沙、保护农田。(3)变化情况: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增多;草地、未利用土地、水域减少。主要原因: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增加,把大量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开垦

26、为耕地。(4)过度砍伐,造成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放牧,破坏草原;过度开垦,土地沙化;不合理排灌,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农业用水量增大,造成水资源短缺。【解析】第(1)题,判断内外流河的主要依据是河流是否流入海洋,由图可知,西辽河流入海洋,因此为外流河。由西辽河所处的位置,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东侧,大兴安岭为我国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因此在气候类型、干湿状况和植被类型等方面处于过渡地带。第(2)题,由西辽河位于大兴安岭东侧,处于过渡地带,是我国“三北”防护林的重要部分,其主要目的是防止西北荒漠化的扩散,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第(3)题,由土地利用类型统计图可得,耕地增加最多,草地减少最多,由此可知由草地转化为耕地,即过度开垦导致。第(4)题,由于西辽河所处的过渡地带的决定,不合理的农业行为易导致森林和草原植被的破坏,引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农业生产过度利用水资源,大水漫灌会导致水资源短缺和土壤盐碱化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