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素质升级检测(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第卷(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一、(12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回銮(jin)松篁(hung) 咫(zh)尺B靛(dng)染 哏(gn)声掣(ch)电C乖(gui)张 愀(qio)然谶(chn)语D把袂(ju) 萎悴(cu) 复戕(qing)【答案】C(A銮:lun,B靛:din,D袂:mi)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磨天碍日鬼魅妖邪卯酉星法B皈依佛果回瞋作喜附葛扳藤C三味真火石崖磷磷燧人钻木D熯天炽地璀璨似锦一涤此垢【答案】D(A磨摩,B瞋嗔,C味昧 )3选出下列文学常识中错误的一项()A我国的古典小
2、说源于神话传说,历经笔记小说、传奇和话本,最后成熟并辉煌于章回小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其中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B冯梦龙编订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其中保存了不少宋元“话本”,也有不少明人的“拟话本”。C“陆才如海,潘才如江”是说晋朝陆机和潘岳的。D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它与水浒传西游记等书都是古典白话小说的典范。【答案】D(三国演义的语言不是纯白话)4下列名家言论,评论西游记的一项是()A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明蒋大器)B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清章学诚)C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
3、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盖叙述皆存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鲁迅)D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惚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鲁迅)【答案】D(A、B是评论三国演义的,C是评论红楼梦的。)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中国人凡事都讲究“得体”,说话要“得体”,办事要“得体”。这可能与中国古代的礼仪传统相关。从词源学看,“体”(體)与“礼”(禮)是密不可分的。礼记礼器说:“礼也者,犹体也。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明确指出“礼”与“体”的相似性与相关性。汉代刘熙释名释言语又说:“礼,体也,得事体也”,直接认同“礼”与“体
4、”的一致性。从礼学的角度看,“得事体”就是“礼”。所谓“得体”,就是在具体而特定的语境中合适的表达和反应。语境在不断变化,表达也就随着变化。同一件事,在这个场合做是得体的,在另外场合就不得体了。就像穿着正装去游泳和身着泳装去开会,都会被视为痴癫之人。何故?就是因为“不得体”。礼学强调“得事体”,同理,文章学强调得“文体”。古人对文章写作极为重视是否“得体”,这是文体学的核心问题。“文体”就是中国文章写作的特定语境。中国文学创作与批评都特别讲究“文体”。比如说:“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玉海卷二)、“论诗文当以文体为先,警策为后”(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文莫先于辨体”(吴讷文章辨体凡例)。
5、这些都是说在创作中“辨体”是最基本的,也是首要的原则。“辨体”的目的,就在于“得体”。何谓“得体”?就是在具体的文体语境中恰当的表达。所以研究“文体”不但要研究语言形式,还要研究“文体”的表现对象和运用的语境、文体的规范等文章的“大体”问题。文章的“大体”是怎么形成?它是文章的表达对象、运用场合、文体功用、语言形式等因素综合构成的,文体的规范与传统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约定俗成,这是一种无形的法则,是读者的阅读期待与阅读习惯,并以之作为衡量标准。实用性强的文体其“大体”比较容易理解、比较一致也比较固定。非实用性的文体体制则更多的是出于人们的审美趣味和理想,所以往往因时而变。比如,曹丕典论论文说:“
6、铭诔尚实,诗赋欲丽。”铭、诔是用于纪念和追悼死者的实用性比较强的文体,所以其“尚实”的文体特征是比较稳定的。而诗、赋的表现内容与方式各种各样,所以其大体也就非常复杂,实在难以用“丽”来概括。不过,“诗赋欲丽”反映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即诗赋需要文采、骈俪与用典。比如陆机文赋也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绮靡”和“浏亮”其实也有“丽”的意思。后来人们的文学审美观念变化了,诗赋文体的观念也随着变化。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辨体”批评,其深层处反映了中国古人审美趣味的集体性与时代性。(有删节)5下列关于“得体”和“文体”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得体”一直是中国人说话、办事所讲
7、究的境界,这与中国古代的礼仪传统密不可分。B“得体”,就是要求人们的表达和反应符合具体而特定的语境,且不是一成不变的。C“得体”就是“得事体”,其实就是“礼”,这从词源学和礼学的角度都能找到依据。D“文体”是文章学所强调的,就像礼学强调“得事体”一样,所以创作首先要“辨体”。【答案】A(“这与中国古代的礼仪传统密不可分”说法过于肯定,原文是“可能”。)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古人不仅要求说话、做事都讲究“得体”,连写文章也要讲究是否“得体”,而且极为重视这一点。B引用礼记礼器和释名释言语中的话,都是为了证明古代“礼”与“体”的一致性。C古人创作文章讲究“得体”,首先要“辨体”,
8、因为所辨“文体”,就是中国文章写作的特定语境。D文章的“大体”是一种法则和标准,它是由文章的表达对象、运用场合、文体功用、语言形式等因素构成的。【答案】B(引用礼记礼器是证明“礼与体的相似性与相关性”。)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家创作中要作出符合具体的文体语境的表达,必须研究语言形式,研究“文体”的表现对象和运用的语境、文体的规范等文体问题。B作家创作时,要研究文章的“大体”问题,其实就是研究“文体”问题,努力使文章符合约定俗成的法则、衡量标准。C文章的“大体”的形成,既离不开创作者的努力,也离不开读者的阅读期待与阅读习惯,还离不开批评者的贡献。D非实用性的文体体制
9、往往因时而变,因其多出于人们的审美趣味和理想,所以其创作难度比实用性强的文体大。【答案】B(“大体”问题不等同于“文体”问题。)三、(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人,夏侯婴之后也。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由是以烈气闻。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惇为司马,别屯白马,迁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太祖征陶谦,留惇守濮阳。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轻军往赴,适与布会,交战。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遣将伪降,共执持惇,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惇将韩浩乃勒兵屯惇营门,召军吏诸将,皆案甲当部不得动,诸营乃定。遂诣惇所,叱持质者曰:“汝等
10、凶逆,乃敢执劫大将军,复欲望生邪!且吾受命讨贼,宁能以一将军之故,而纵汝乎?”因涕泣谓惇曰:“当奈国法何!”促召兵击持质者。持质者惶遽叩头,言“我但欲乞资用去耳”!浩数责,皆斩之。惇既免,太祖闻之,谓浩曰:“卿此可为万世法。”乃著令,自今已后有持质者,皆当并击,勿顾质,由是劫质者遂绝。太祖自徐州还,惇从征吕布,为流矢所中,伤左目。复领陈留、济阴太守,加建武将军,封高安乡侯。时大旱,蝗虫起,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转领河南尹。太祖平河北,为大将军后拒。邺破,迁伏波将军,领尹如故,使得以便宜从事,不拘科制。建安十二年,录惇前后功,增封邑千八百户,并前二千五百户。二十一年
11、,从征孙权还,使惇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赐伎乐名倡,令曰:“魏绛以和戎之功,犹受金石之乐,况将军乎!”二十四年,太祖军(击破吕布军)于摩陂,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拜前将军,督诸军还寿春,徙屯召陵。文帝即王位,拜惇大将军,数月薨。(选自三国志,有删改)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淳常为裨将裨将:副将B责以宝货责:索取C我但欲乞资用去耳用:享用D转领河南尹转:调动【答案】C(用:资财)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夏侯惇“深受重用”的一组是()别屯白马,迁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邺破,迁伏波将军,领尹如故增封邑千八百户,并前二千五百户惇乃断太寿水作
12、陂,身自负土使惇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ABC D【答案】A(表明的是夏侯惇受封赏的情况;表明的是夏侯惇做事果断,身先士卒;表明魏太祖对夏侯惇的信任)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夏侯惇十四岁时就杀了侮辱他老师的人,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勇武与刚烈,因此受到魏太祖的赏识与重用。B夏侯惇的部将韩浩冒着生命危险去解救夏侯惇,并果断击杀那些劫持人质的人,他的做法后来得到了曹操的充分肯定。C在跟随魏太祖征讨吕布的战争中,夏侯惇被箭射伤了左眼,他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出色表现通过这样一个细节表现出来了。D夏侯惇一生多次身兼数职,竭诚为魏太祖效力,表现出他的赤胆忠心,同时
13、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表现了魏太祖的识人之智。【答案】A(魏太祖赏识重用夏侯惇,并不是因为他杀人表现出的勇武与刚烈,而是因为他的勇敢和忠诚)第卷(非选择题共120分)四、(23分)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惇为司马,别屯白马,迁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译文:_(2)邺破,迁伏波将军,领尹如故,使得以便宜从事,不拘科制。译文:_【答案】(1)魏太祖任奋武将军,任命夏侯惇为司马,让他另外领兵驻扎在白马,后来升他为折冲校尉,兼任东郡太守。(2)邺城被攻破后,调夏侯惇做伏波将军,还像原来一样兼任河南尹,让他能够根据情况灵活处理事务,不受律令制度的限制。参考译文夏侯
14、惇字元让,沛国谯地人,是夏侯婴的后代。十四岁从师学习,有人羞辱他的老师,夏侯惇就杀了他,从此因刚烈勇武而闻名。魏太祖曹操开始起兵的时候,夏侯惇常担任副将,跟随魏太祖征战。魏太祖任奋武将军,任命夏侯惇为司马,让他另外领兵驻扎在白马,后来升他为折冲校尉,兼任东郡太守。魏太祖曹操征讨陶谦,留夏侯惇驻守濮阳。张邈叛变投降吕布,魏太祖的家眷都在鄄城,夏侯惇率军队轻装前往救援,正好与吕布的军队相遇,双方交战。吕布军退回,于是吕布趁机进入濮阳,突袭获得夏侯惇军队的军用物资。吕布又派将领假装投降,趁机和夏侯惇的部下一起劫持夏侯惇,向他索要珍贵的物品,夏侯惇的士兵非常震惊惶恐。夏侯惇的部将韩浩于是指挥军队驻扎在
15、夏侯惇军营门外,命令士兵诸将按兵不动,各个军营才安定下来。韩浩于是前往夏侯惇的住所,斥责劫持人质的人说:“你们这些凶恶叛逆的家伙,竟敢劫持大将军,还想活吗!况且我奉命讨伐逆贼,难道会因为一个将军的缘故而放纵你们吗?”于是他又流着泪对夏侯惇说:“国法怎么能容忍这种事!”于是他督促命令士兵攻打劫持人质的人。劫持人质的人惶恐不已,赶紧叩头,说“我只不过是想要得到一些资财,然后就会离开”!韩浩多次斥责他们,并都杀了他们。夏侯惇幸免于难后,魏太祖听说了这件事,对韩浩说:“你的这种做法可以成为万代的法则。”于是写成律令,从今以后有敢劫持人质的人,都要一律击杀,不必顾忌人质。从此以后,劫持人质的人就没有了。
16、魏太祖从徐州回来以后,夏侯惇跟随着他去征讨吕布,被流箭射中,伤了左眼。(夏侯惇)又兼任陈留太守、济阴太守,被加封建武将军,封为高安乡侯。当时正值大旱,蝗虫四起,夏侯惇于是命令截断太寿河的水筑成池塘,他亲自背负土块,率领并鼓励将士种植水稻,百姓依赖此得到好处。又调任河南尹。魏太祖平定黄河以北,任命他为大将军后拒。邺城被攻破后,调夏侯惇做伏波将军,还像原来一样兼任河南尹,让他能够根据情况灵活处理事务,不受律令制度的限制。建安十二年,太祖记录夏侯惇前后的功劳,增封城邑一千八百户,连同以前的一共为二千五百户。建安二十一年,他跟随魏太祖征讨孙权回来,被派督率二十六军,留守居巢。魏太祖赐给他能歌善舞的乐伎
17、艺伎,命令上说:“魏绛凭着与戎修好的功劳尚且能够享受钟磬之乐,何况将军呢!”建安二十四年,魏太祖的军队在摩陂打败吕布,太祖经常让夏侯惇与他同乘一辆车,特别表现亲近重视,(允许夏侯惇)平时出入太祖的内室,各位将官没有人能比得上。后任命夏侯惇为前将军,督率诸军回到寿春,迁徙驻扎召陵。魏文帝继承王位后,任命夏侯惇为大将军,几个月后(夏侯惇)就去世了。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京师得家书【明】袁凯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2)请简要赏析本诗的语言风格。_(3)这首诗和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中的“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8、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_【答案】(1)诗歌不仅写了诗人收到信时的喜悦,还写了自己宦游的孤寂和家人对自己的思念之情。(整首诗不仅仅表达了收到家书的喜悦,而且融合了家人与自己共同的心情,把家人对自己的思念和自己盼望早日还乡的迫切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2)诗歌运用口语化的质朴语言,用语简练,紧扣家书,很好地表现了诗人盼望早归的心情。(唐人的五言绝句佳作,往往自然真切,不加雕饰。后人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并不多见。袁凯这一首诗,通篇紧扣家书,纯用白描,增减一字不得,恰到妙处)(3)诗歌着重写了“思家”,但诗人不直接正面描写自己如何想家,而是写寄来的家信密密麻麻写满了字,说的都是希望诗人早日还乡的话
19、,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古诗有一种写法,如自己思亲,却不直接写自己,而写对方思念自己,这样转过一层,使意思加深,平添波折。本诗显然借鉴了这种写法,明明客愁无限,归心似箭,却写家书中亲人希望自己回家的急迫心情,寥寥数语,天然淳朴,所凝聚的情感却很浓郁)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1)曾经沧海难为水,_。(元稹离思)而_,常在于险远,_,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海上生明月,_。(张九龄望月怀远)(2)_,徘徊于斗牛之间。_,水光接天。(苏轼赤壁赋)早岁那知世事艰,_。楼船夜雪瓜洲渡,_。(陆游书愤)读书破万卷,_。(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答
20、案】(1)除却巫山不是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而人之所罕至焉天涯共此时(2)月出于东山之上白露横江中原北望气如山铁马秋风大散关下笔如有神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除夕甲鱼清冷的一个早上,老萧被妻子支出门办年货。老萧是个作家,全村人都知道。但没人知道作家是做什么的。问过,做“反革命”被贬到这麻雀都不搭巢的地方来之前,你老萧挣谁的钱?他答:作家协会管饭。简称就是“作协”。人咬着问:做什么鞋?老萧笑,心里却委屈着什么。雪残了,烂絮一样这处那处地摊着。天不清爽,没云也没太阳。老萧烦这片又浑又脏的天,路边的死草全黑了。树全精瘦,这里的土地把它们也饿着。进了集,头家是个馄饨铺,老萧想
21、买一碗烫烫冷的腑脏,转念又愧怍了。他工资被停发后,全家每人每月十二元生活费。他饭量大,抽烟,夜里读啊写地熬灯油,已经开销掉全家收入的一半还多。离开馄饨铺,他安慰自己:这种东西还有个吃头吗?中间那点肉馅像用挖耳勺填进去的。难怪这里人把“吃馄饨”叫成“喝馄饨”。集上只有几个卖狗肉的。几条瘦狗腿朝天蹬着,肉冻黑了。问问价,老萧走开了。常纳闷这地方怎么会有这么多狗,会养得活这么多狗?老萧回到家,妻子堵他在院里,说有人等他回来帮忙写对联。老萧懂她意思;在这地方吃点好东西得瞒人。“买着肉了吗?”她低了嗓子问。“看看去啊。”老箫下巴指向自行车后的一只麻包,只拿眼觑她。妻子凑近,见里面一团东西正运动。她一下子
22、半张开嘴,转脸向老萧。老萧从自行车后架上拎下麻包,然后对妻子掐着板眼说:“八斤一只鳖”妻子还要有话,两个候在屋里的村邻迎出来。老萧两笔字写得不坏,但他怕偷写对联。不论城里革掉多少东西的命,作田人却仍坚持要喜要福要发财,他们要什么不碍事,手迹却是他老萧的。一旦有人告发,这个萧某某被发配到穷山恶水仍不干好事,写这种封建思想糟粕,他日子就更难过了。于是他写“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村人期期艾艾请教:连根发财的毫毛也不见啊?他恐吓地粗起喉咙:哎,这是毛泽东诗词。快半夜时,来求老萧写对联的人稀落了。老萧提了把板斧开始围着那巨大的一只甲鱼打转,妻子孩子鼓励又恐
23、惧地看他转。他边转边谋划:这样大个家伙该分三下里烧,中间腔膛里填上八宝清蒸;四肢头颈可以炖个汤,裙边要精致些烧,来个酿的。妻子扫他兴:锣齐鼓不齐,砧了大块一锅烩了事。儿子想帮他,花了一个钟头,终把这只寿星老甲鱼逗露了头。起初拿枝筷子引它咬,但眨眼它便顺住咬折的筷子缩回甲里去了。二次用只铁勺柄,它却无论如何不睬。最后用截干玉米棒温存地桶、戳、诱,它才慢慢露头。那头一露,女儿“哇!”凄号一声跑了。那是副又阴险又悲哀的头脸,高高扬起时,颈上叠起极密的皱纹。斧落下时,以脚踏住它脊梁的儿子被它掀翻,重重仰摔在地上。老萧振作起来:“好好烧它!烂烂地炖!”他恶狠狠指着它。大家伙被挖净血后放进一只大盆,之后浇
24、上热水,老萧妻子炸着头皮去触碰它。她伤着脑筋:能入锅的似乎并不多。裙边生满寄生虫,不得不扔。四肢也吃不得,厚硬得像箍了甲胄。只剩一只大壳,她横洗竖洗,才敢放它进锅。半夜一点,一村人都来过,又走了。老萧搁下短掉多半的墨,快活着进了厨房。“咳,吃年夜饭喽!”两个孩子从火边抬起脸,焦急和兴奋已使他们目光发直。“还在烧。”妻子答道:“这只老家伙要熬尽咱家一冬的柴!”掀锅盖看看,浮着葱、姜、蒜的沸汤下面,那东西在锅底俨然不动,色未变,形也未变,老萧劝两个孩子先去睡,到时叫他们起。两个孩子不肯,眼期盼得更直。算算,他们有一年未见过荤了。又过一小时,一股厚厚实实的荤腥气捂上了人脸。天灰灰亮时,荤腥已折磨得一
25、家四口坐卧不宁。当一只盛着全部汤和体骸的大盆被端上桌时,人被这气味弄得有些晕眩了。它太浓太醇,逗人太甚,因此人近乎要窒息在它之中。一切就绪,人正要朝桌中央的盆下手,院里传来闷闷的热闹。老萧站起身,掀窗帘一看,立刻木在那里。妻子孩子连问什么事这样惊吓他,他没话。全都挤到窗前,于是全没了话。一院子满是狗,满是饿走样的狗。它们一律微仰着脸,憧憬、膜拜般朝向这气味的来源。蓝的晨光中,它们闷声不响地坐着,卧着,亮着眼。1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作家老萧被下放到穷山恶水的地方,足以说明那个狂热年代知识分子所经受的磨难,也说明当时社会知识分子受打击、被压制的社会现实。B
26、老萧想买一碗馄饨吃而没买,是因为这里人把“吃馄饨”叫成“喝馄饨”。C老萧家想吃点肉都得瞒着大家,帮人写对联都怕写要喜要福要发财的内容,可以看出那里的人思想愚昧落后。D小说以点带面,重点写老萧家除夕吃甲鱼的情形,既写了老萧被当成“反革命”下放,又写了当时极其残酷的政治斗争和恶劣的社会环境,更暴露了那个时代物质极度匮乏的事实。E老萧哄两个孩子先睡而孩子不睡,是因为孩子怕香喷喷的甲鱼会被父母吃光。【答案】选D3分,选A2分,选C1分。(B项,强加因果,老萧想买一碗馄饨吃而没买,不是不想吃,而是吃不起;E项,“怕被吃光”不对;C项,“思想愚昧落后”表述不准。)15简要说说文章第2自然段写景的特点与作用
27、。(6分)_【答案】特点:第2自然段描写了残雪、死草、瘦树、又浑又脏及没云也没太阳的天,突出了这穷山恶水之地的贫瘠、黯淡、毫无生机。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物质匮乏的社会环境。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活动的背景,渲染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为下文买甲鱼、炖甲鱼等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烘托了主人公悲惨的生活与命运。16作家老萧为什么粗起喉咙恐吓地对村人说“哎,这是毛泽东诗词”?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5分)。_【答案】对联写毛泽东诗词,可见当时社会对毛泽东的崇拜,也表明老萧为搪塞村人找借口;对联写毛泽东诗词,是老萧怕惹上麻烦,自己被发配到这个地方,仍然写这种封建思想糟粕,这句话折射了当时极其残酷的政治斗
28、争和恶劣的社会环境;老萧这样做,表现了他谨小慎微的思想,也暗示了他人生的不幸遭际。17小说题目“除夕甲鱼”,结尾却写一院狗的情形,你认为这样结尾恰当吗?请谈谈你的观点与具体理由。(6分)_【答案】恰当。这样结尾既照应上文第4段集上卖狗肉的内容;又虽夸张出乎意料但具有针砭时弊的作用,耐人寻味,令人思考;还能表现当时社会物质匮乏,人们生活艰难;还能凸显主旨,使人物悲剧色彩更浓,更具艺术震撼力。不恰当。在连人都挨饿的贫穷地方,不可能会养活如此多的狗;文章第3段交代狗都成了案板中的肉了,活狗都有可能被宰杀了,这时又有这么多的狗不合情理;如此写老萧家除夕时甲鱼的香味,太夸张了;如此写也与老萧的思想性格有
29、冲突,情节有些突兀,不合情理。六、(15分)18下面是朱光潜诗论中的一段文字。请用一句话来概括朱光潜对陶渊明的评价,不超过15个字。(4分)自钟嵘推陶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一般人都着重渊明的隐逸一方面;值颜真卿作诗表白渊明眷恋晋室的心迹以后,一般人又看重渊明的忠贞一方面。渊明是隐士,却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孤高自赏、不食人间烟火气,像红楼梦里妙玉性格的那种隐士;渊明是忠臣,却也不是他自己所敬仰的荆轲、张良那样的忠臣。渊明还有极实际极平常的一方面,他处处都最近人情,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_【答案】陶渊明是最近人情的隐士和忠臣。19下图是一组真实的照片。二十年前奶奶推着孙子,20年后孙子
30、推着奶奶,照片拍摄于同一个地点。请紧扣画面细节,续写下面一段话,不超过100字。(5分)时间都去哪儿了,二十年匆匆而过,我长大了,您却老了。_【答案】示例:二十年,您用小小的童车推着我快乐的童年,推着我幸福地成长。二十年,您身后的小树早已枝繁叶茂,而您却已华发苍颜。如今,我愿用我的青春年华,推出您安康的晚年。20依照下面示例的写法,另选一种花卉,写一句有一定寓意的文字。(6分)例:玫瑰你娇艳美丽的花朵下面,却有着锋利的刺,是不是因为你懂得:既要展示美丽,也要保护自己?答:_【答案】昙花你特意在夜间开放,又在瞬间凋落,是不是向人们暗示:美丽常常是短暂的,惟其短暂才更可贵?七、(60分)21阅读下
31、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陈小姐带着在BB车中熟睡的1岁大的孩子乘公交车,司机让陈小姐将BB车折叠放好,否则就要购买1元的行李货品票。陈小姐表示,如果把车折叠起来会把孩子弄醒,而车上没有空座位,把孩子抱在手中乘车又很危险。她认为司机的要求不合理,坚决不交这1元钱,而司机拒不开车。为了这1元钱,陈小姐与司机“对峙”数小时,期间陈小姐多次报警,警察两度出警,车上数十人被迫转车。最后,在警察苦口婆心的劝导后,陈小姐搭乘警车回家。此事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反响,议论不一。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少于800字。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
32、,不得抄袭。【写作指向】本道作文题是一则材料作文,可从五个方面立意,分别是陈小姐的方面、司机的方面、警察的方面、乘客的方面和综合方面。一、从陈小姐的方面:从陈小姐与司机“对峙”的起因看,是陈小姐怕把孩子“弄醒”,“抱着孩子乘车不安全”。可见陈小姐把对孩子的爱和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而和司机的“对峙”,就有可褒扬的一面了,因此可正面立意为:母亲的天性;母爱的力量。从影响和结果看,造成“车上数十人被迫转车”,因此可立意为:如何兼顾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不能把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二、从司机的方面:司机要这1元的行李费,不是抠门,也不是故意和陈小姐过不去,而是遵照公司的相关规定,因此司机的行为其
33、实是维护国家利益的行为,是坚持原则的表现。所以可正面立意为:一元钱事小,原则事大;处事不可无原则。也可反面立意为:处事不可一味固执;处事要灵活。三、从警察的方面:材料中写到陈小姐多次报警,“警察两度出警”,“在警察苦口婆心的劝导下,陈小姐搭乘警车回家”。据此可立意为:人民公仆为人民;警察是最可爱的人。由此可联想到雪灾、春运里的感人事迹。如大雪封路,人民警察维护秩序、送水送粮的事迹;春运期间放弃休息,放弃与家人团聚,在车站彻夜维护秩序的事迹;在火车上、人流里救助小孩、弱者,打击罪犯的事迹等。四、从乘客的方面:这个角度比较隐秘,材料中提到车上“没有空的座位”,陈小姐与司机“对峙”数小时后,“车上数
34、十人被迫转车”。其间没有一个乘客出来调解,更没有一个乘客给陈小姐让座,足见乘客的冷漠与无动于衷。如果有一个乘客站出来,也许事情就可以得到解决了。据此可立意为:构建和谐社会靠大家;重提社会公德;再谈助人为乐;做人要懂得礼让;等等。五、从综合的方面:也就是从陈小姐与司机“对峙”的行为及影响角度来考虑。这是从材料的“中心”来立意作文,这是比较安全的做法,但角度不多,容易写出千篇一律的文章。从这个角度可立意为:宽容;大度;和谐;礼让;法治与人情;合“情”合“理”新解;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等等。能选取上面的其中一个方面的立意来写都可以认为是切合题意的。【佳作赏读】小议宽容有这样一则寓言,说的是两
35、匹马同行,一匹将另一匹的脖颈咬伤了,结果被咬的反而主动安慰因咬伤自己而羞愧不安的那匹马。故事虽小,却揭示了天地间动人的品德,那便是宽容。寓言中动物的宽容是以德报怨,佛教中弥勒的宽容是“肚里能容天下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怎样来理解宽容呢?其实,宽容是一种境界。宽容如水。通常的“宽容”,即原谅他人一时的过错,不斤斤计较,不耿耿于怀,和和气气地做个大方的人。宽容如水的温柔,在遇到矛盾时往往比过激的报复更有效。它似一捧清泉,款款地抹去彼此一时的敌视,使人们冷静下来,从而看清事情的本来缘由。同时,也看清了自己。寓言中那匹被咬的马理智地选择了宽容,最终两者和好如初。试想一下,倘若它针锋相对,以同样的方
36、法还击对方,那么除了两败俱伤,头破血流之外,还能带来什么呢?因此可以说,寓言中的马其实是很明智的。它的明智在于“以德报怨”。宽容似火。更进一层次的宽容意味着不仅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更能用自己的爱与真诚来温暖别人的心灵。心平如水的宽容,已属难得;雪中送炭的宽容,更可贵,更令人动容。从寓言中我们看到,犯下过错的那匹马已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而羞愧难当,这时被咬的马体现出的宽容与安慰,便恰似一团火焰,明亮而温暖。宽容,不仅融化了彼此的冰冻,更将爱的热力辐射进对方的心窝。在被某些人评论成“物欲横流”的时代,自下而上空间正日益缩小的人们所缺的不正是发生在两匹马之间的宽容吗?选择宽容,也就选择了理解和温情,同时也
37、选择了人生的海阔天空。宽容是诗。宽容是一首人生的诗。至高境界的宽容,不是仅仅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某一事件的处理上,而是升华为一种对宇宙的胸襟,对人生如诗般的气度。宽容的涵义也不仅限于人与人的理解与关爱,而是内心对于天地间一切生命产生的旷达与博爱。寓言中的马无法到达这种境界,而这种境界对于人类却是如此的真实和深刻。为生活的平淡与多舛而心存积隙的人呵,请你选择宽容吧。这丝毫无损于你的尊严,反而有助于人们在漫长的生命之河中穿越平庸。具有宽容的思想境界,才会懂得人生的真谛,宽容也是一门生活的艺术。当然,宽容同“方以律己,圆以待人”是不矛盾的。轻易原谅自己,那不是宽容,而是懦夫。“圆以待人”,也得先看对象。
38、宽容不珍惜宽容的人,是滥情;宽容不值得宽容的人,是姑息;宽容不可饶恕的丧尽天良的人,则是放纵。所以,宽容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门学问。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发生的决不是两匹马这样简单的事。生活,往往纷繁,又常常平淡。正因为宽容如水,使纷繁经过过滤变得纯净;正因为宽容似火,使平淡通过燃烧日趋鲜明;更因为有这诗般的宽容,才赋予人生以艺术,赋予生命以永恒。【名师点评】这篇习作有两大优点:一、见解比较深刻。文章自始至终能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行文不只是例证,而且注重分析,逐层递进地论证了“宽容是一种境界”这样一个抽象的命题,显示了小作者对“宽容”的透彻的认识。全文的分析,不仅富有生活的哲理,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二、论述生动形象。文章巧用比喻,从三个层面揭示“宽容”的本质,思路开阔,联想丰富,由此及彼,较好地把握了三个层面的内在关系。文末的开掘,既概括了上文的内容,又把“宽容”的精神融于生活的艺术和永恒的生命之中,让人产生深远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