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5936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北重三中2018-2019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1.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从汉朝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到唐代台谏相辅,到明清演变为台谏合一的体系,这一演变趋势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谏官的谏诤职能。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君主集权的加强B. 避免造成机构的重叠C. 台谏分置的弊端D. 加强监察制度的权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谏官的谏诤职能”可知,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强化了纠弹职能,弱化了谏诤职能,加强了君主的权力,这主要是君主集权的加强的结果,故A正确;御史台管监察,谏官负责谏诤,职能不同,不能体现机构重叠,排除B;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

2、变化主要是为了强化君主专制,并非加强监察制度的权威,排除D。2.中国历史上不少皇帝为封国问题大伤脑筋,出现过严重的封王反叛,但历代皇帝照封不误。中国古代封国不断主要在于A. 分封制度的优越B. 宗法关系的存在C. 专制皇权的需要D. 地方势力的强大【答案】B【解析】【详解】中国古代绝大部分封国之王与皇帝同姓表明血缘家族、宗法观念及宗法关系的存在是虽出现过封国封王反叛但历代皇帝仍照封不误的主要原因,B项正确。材料表明,分封制存在明显弊端,威胁了专制皇权,A、C两项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3.美国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

3、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立A. 增强了政府政务执行力B. 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C. 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D. 促进了内延机构外延化【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清军机处的特点。【详解】根据材料军机处“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得出军机处提高了办事效率。选C。材料主旨不是政府的执行力和规范化,故排除A和B。D选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点睛】清朝军机处的职权: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每日接受召见,跪受笔录,按皇帝的旨意拟写诏令,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军国大事完全由皇

4、帝一人裁决。影响: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提高了行政效率。全国的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权合并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到了顶峰。4.西周时期,在祭天或祭祖完毕之后,天子会拿一块作供品用的肉来赏赐给某一诸侯。这个诸侯会感到非常光荣,其他诸侯也羡慕得很。这反映出当时A. 周文化的延续性B. 宗法制的稳固C. 神权的至高无上D. 王权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赏赐,诸侯感到光荣,其他诸侯也羡慕,说明当时宗法制度较为稳固,没有出现周王室衰微的局面,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周文化的延续性,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神权,西周没有实现王权的高度集中,故排除CD两项。5.唐初,“五品以

5、上,不得入市”;唐代中后期,士人经商已成为一股潮流。地方上的军政大吏,如节度使、观察使等也多经商。唐宪宗元和八年,允许赐给王公、百官等人的庄宅、店铺等进行典卖。唐代中后期这一现象反映出A. 中央集权严重削弱B. 商业地位有所提高C. 官商勾结吏治腐败D. 社会奢靡现象严重【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士人经商、官商合流,政府默许官吏经商.这些现象表明唐代商业获得发展,商业的地位有所提高,故B项正确;当时节度使、观察使等也做生意.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并不意味着其对抗中央.故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吏治腐败的结论.故排除C项;材料论述的是商业发展特点,不是论述社会奢靡现象严重,故D项错误。6

6、.清前期,广东的冶铁业中,“矿徙”“山贼”等雇工因官府的禁采、停炉造成失业而反抗;苏州的纺织业中,踹匠因克扣工钱而多次罢工,被政府压制。这些现象表明当时A. 经济由盛转衰的趋势B.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体制C. 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D. 无产阶级政治意识逐渐觉醒【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清朝出现了手工行业雇工的反抗与罢工现象,反映了在清代商品经济发展之下,形成了雇工群体,为争取自身的利益进行一定的斗争与反抗,冲击了传统的体制,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不能体现出经济由盛转衰的趋势,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经济领域,没有反映君主专制强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抗的人群并不是无产阶级,故D项错

7、误。7.明史籍记载:“成、弘之际,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舰贸易海外者。”正德九年(1509年),广东布政司参议惊呼“近许官府抽分,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船,私置兵器,纵横海上”。材料反映了A. 明朝改变了重农抑商B. 政府己废除了海禁政策C. 明朝海禁政策的松弛D. 明朝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舰贸易海外者”可知,明朝的海禁政策有所松弛,C选项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王朝一直坚持的政策,A选项不符合题意。B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选项材料未体现限制外商来华贸易,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海禁政策,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8、。8.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仁政观念深入人心B. 儒家思想的神学化C. 儒家思想的官学化D. 经学之士积极推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两汉以来,孔子的地位不断上升.褒号由“子”到“至”,再到“神”,这主要是因为汉武帝之后,儒学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日益官学化,故孔子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故C项正确;B、D两项所述是其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B、D两项;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9.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唐宋学者把传统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融合。这体现了

9、A. 中国文化的发展空前成熟B. 中国文化的先进性C. 中国传统文化居主体地位D.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答案】D【解析】【详解】汉代学者董仲舒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发展了儒学,唐宋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国文化的发展空前成熟,排除A;材料只是体现中国文化吸纳多种文化,具有包容性,无法体现先进性,排除B;材料只是体现中国文化吸纳多种文化,具有包容性,无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居主体地位,排除C。10.王阳明主张“致知格物”,并将其解释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谓也”。这表明他旨在A. 颠覆传统儒

10、学的价值追求B. 维护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C. 强化名教伦理的社会功能D. 倡导发奋读书以明理匡世【答案】C【解析】【详解】“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谓也”即要想明理致知,必先要革除物欲,修正其不正确的观念,表明王阳明强化名教伦理的社会功能,故C正确;王阳明主张“致知格物”属于认识论问题,无法体现“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排除A;材料是王阳明对“致知格物”的解释,B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是王阳明对“致知格物”的解释,无法体现王阳明“倡导发奋读书以明理匡世”,排除D。11.元朝王祯为官“惠民有为”,其所著农书中绘制有100多种农具,农器图谱占全书的4/5。结合所学判断

11、,该书A. 关注民生,注重生产工具的推广B.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C. 首先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思想D. 标志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到顶峰【答案】A【解析】王祯的农书中绘制有100多种农具,农器图谱占全书80%的篇幅,几乎包括了传统的所有农具和主要设施,堪称中国最早的图文并茂的农具史料,后代农书中所述农具大多以此书为范本,说明该书关注民生,注重生产工具的推广,故答案为A项。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排除B项;“重农抑商”思想最早由战国时期的李悝提出,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12.明万历年间,白话小说的出版达到鼎盛。据学者统计,明中后期,三国演义有28种刻本,水

12、浒传有14种刻本,西游记有9种刻本。该现象的出现源于A. 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B. 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C. 白话小说的通俗易懂D. 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我看着,印刷技术的突破是在宋代,明代只是在宋代基础上的有些改进,故A项错误;在古代,民众整体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且只是其中一个次要原因而已,故B项错误;白话小说的通俗易懂是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小说的繁荣与市民阶层的扩大紧密相连,而市民阶层的扩大源于明代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故D项正确。二、材料阅读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古代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之一。新世纪以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

13、议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材料一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其实是张骞通西域起到的效果。张骞通西域本身是出于军事、政治目的,而不是出于贸易。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中国丝绸在中亚的影响,引起了更远地方人们的兴趣。罗马帝国实力强大,对丝绸有强劲需求,罗马帝国贵族都以穿上丝绸为贵,随后丝绸价格甚至高过黄金,而汉朝是丝绸惟一来源。摘编自葛剑雄历史上中国没有动力进行丝绸贸易材料二“近代丝绸之路”,既是任人宰割的悲剧,也是否极泰来,走向振兴的前奏。从空间看,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通道是扩大了;从内容看,“西学东渐”是主线,但中国也在开放中艰难发展晚清政府平定西北起义和新疆叛乱后,“丝绸之路”还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14、。我们从晚清民初大量的时人旅行记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驼队马帮活动频繁,都带有大量的丝绸。海上丝绸之路所达的更是商埠大开,口岸林立。先有条约开埠,后有自开商埠。据王健“近代丝绸之路”: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历史跨越的重要节点材料三“一带一路”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精髓,秉持“讲信修睦、弘义融利、协和万邦”的理念,致力于再筑东西方利益交融、文明辉映的盛世。“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对接、优势互补,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共同应对全球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推动相关各方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交流与合作,建设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构建更强劲、更有效、更具亲和力的区域一

15、体化合作大格局,实现人类和平发展与共同繁荣。据厉以宁、林毅夫、郑永年等读懂一带一路(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丝绸之路”贸易的新特点,并说明“近代丝绸之路”贸易发展的意义。(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更好地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答案】(1)条件:西汉建立,张骞通西域,交通条件较好;中国丝织技术先进,丝绸影响扩大;罗马帝国对丝绸有强劲需求。特点:历史悠久;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商品;贸易动力主要来自罗马帝国;以中亚为桥梁;区域范围广。(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新特点:政府腐朽衰落,

16、支持力度小;在民族危机背景下进行;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压制;主要靠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推动;以近代工业商品为主;外贸港口多;贸易量和规模及区域更大。意义:促进了中国内地与边疆的交通联系;加速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为后世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3)践行:传承古代和近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和商贸精神;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作为倡议国,面对风险挑战,需要有大国心态,积极面对;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共赢、共建共享;(其他言之成

17、理可酌情给分)【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张骞通西域起到的效果”“罗马帝国实力强大,对丝绸有强劲需求”的信息从交通、中国丝绸质量以及罗马帝国的需求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历史悠久、贸易范围、贸易动力以及中亚桥梁等角度回答。(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通道是扩大”“丝绸之路”还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先有条约开埠,后有自开商埠”等信息和所学从贸易背景、政府支持力度、贸易产品以及贸易范围等思考回答。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从丝绸之路对于边疆地区经济、政治以及管理和区域经济发展等角度思考回答。(3)本体属于开放题型,依据“一带一路”特点从深化改革、增强国力以及加强与沿线国家

18、的交流,合作共赢等角度思考回答。【点睛】对于归纳材料要点类的主观题,最基本的要求实际上就是两个字:“全”和“变”。“全”就是指要点全,即把材料中所有的有效信息都提炼出来,不遗漏任何一个要点。“变”即变通,也可以说是归纳概括,要求将材料中的原文换一种更为专业的表述方式。在变通时既要简明扼要,又不能曲解原意,尽量做到专业而准确。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古代具体学科科学家统计中国古代科学家的主体是知识分子,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术传统一贯是重文轻理,重书本轻实践。科学技术及其有关知识,不是被视为三教九流、旁门左道,就是被视为雕虫小技、奇技淫巧,而为士大夫知识分子所不齿。自古“君

19、子动口不动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玩物”被认为是“丧志”,脱离实际是旧知识分子的通病。据杜石然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整理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答案要点评分要求: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须为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示例1:观点: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学、数学、地理制图学、T程水力及农学的研究。论述:中国占代学者进行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中国古代科技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天文学在古代深受统治者重视,一方面出于统治者政治需要,另一方面为

20、农业生产服务;要制定精确的历法,需精于计算,数学亦伴随天文学发达起来;中国幅员辽阔,政府为有效管理国家,历来注意掌握地方的疆域沿革、山川形势等情形,导致了地理学的兴盛;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决定了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从而导致对农学及水利丁程的重视。示例2:观点:中国古代科学家学科分布不均衡。论述:中国古代在医学、天文学、数学、工程和农学方面的发展较为突出,在物理、化学方面相对薄弱。中国古代具有经世致用的传统,学术传统一贯是重文轻理,重书本轻实践,导致科学技术研究倾向实用,缺乏抽象推理的研究。【解析】【详解】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本题要围绕中国古代科学家的学科分布,学术成就特点而展开。由表格,

21、可见中国古代科学家学科分布不均衡。由学科建设而言,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学、数学、地理制图学、水利工程及农学的研究。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安史之乱以后,国家失去有效地控制户口及田亩籍帐的能力,土地兼并更是剧烈,加以军费急需,各地军政长官都可以任意用各种名目摊派,无须获得中央批准,于是杂税林立,中央不能检查诸使,诸使不能检查诸州,赋税制度非常混乱。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江南地区出现武装起义。材料二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唐德宗即位,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到建中元年(780年)正月,正式以敕诏公布。规定,“租庸调”和一切杂捐、杂税全部取消,但丁额不废;依照丁壮和财产的多少定出户等,分夏秋两次征

22、收,依户等纳线,依田亩纳米粟,“两税法”颁布以后,到建中(780年正月-783年十二月)年间末,就有了1300多万的两税收益,比“两税法”以前唐王朝的全部财赋收入还要多出百万,唐王朝的全部财赋收入达到了3000余万贯。摘编自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行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实行的意义。【答案】(1)原因:政治上,安史之乱以后,中央集权严重削弱,全国赋税混乱;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旧的赋税制度遭到破坏,严重影响国家收入;政局上,社会矛盾尖锐,社会秩序动荡;为了巩固统治。(2)意义: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适应了商品

23、经济发展的需要;保证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征税标准体现公正合理,对后世赋税制度产生重大影响。【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安史之乱以后,国家失去有效地控制户口及田亩籍帐的能力,土地兼并更是剧烈,加以军费急需,各地军政长官都可以任意用各种名目摊派,无须获得中央批准,于是杂税林立,中央不能检查诸使,诸使不能检查诸州,赋税制度非常混乱”可以得出政治上,安史之乱以后,中央集权严重削弱,全国赋税混乱;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旧的赋税制度遭到破坏,严重影响国家收入;依据材料一“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江南地区出现武装起义”可以得出政局上

24、,社会矛盾尖锐,社会秩序动荡;结合所学可以得出为了巩固统治。(2)依据材料二“租庸调和一切杂捐、杂税全部取消,但丁额不废;依照丁壮和财产的多少定出户等,分夏秋两次征收,依户等纳线,依田亩纳米粟”、“就有了1300多万的两税收益,比两税法以前唐王朝的全部财赋收入还要多出百万,唐王朝的全部财赋收入达到了3000余万贯”,结合所学可知,意义是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保证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征税标准体现公正合理,对后世赋税制度产生重大影响。1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

25、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由君上大权和附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组成,其内容涵盖了宪政制度的基本要求。第一条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第三条规定“法律在皇帝批准颁布前应经议院决议。”第五条规定规定“任官权虽议院不得干预,但由大臣辅弼之。”附录中首先规定了臣民的宪法权利,“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等事,均准其自由”“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摘编自岳麓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材料二正是钦定宪法大纲和明治宪法制定时中日在政治、经济、外交环境等具体因素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差异,尤其是当时的清朝统治者根本不具备日本明治维新时所具有的“天皇万世一系”

26、的政治权威,再加上当时满清政府内部根本无法形成一个团结有效的领导核心、中央和地方之间也是离心离德、一塌糊涂的外交窘境。钦定宪法大纲虽师法日本明治宪法,但结局却迥然有别。摘编自宋宇文相似宪法文本的不同命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钦定宪法大纲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晴政府师法日本结局却迥然有别的原因。【答案】(1)特点:带有封建性,确立了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体现了民主宪政精神;君主权利受到限制;规定了臣民的宪法权利;保护私有财产等。(2)原因:政治上:日本通过废藩置县确立中央集权政权,天皇具有至高的政治权威,而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经济上:

27、甲午中日战争后,巨额赔款使日本财政收入增加,而清政府则损失惨重;外交环境:清政府主权严重受损,西方列强转而支持地方军阀,缺乏一个和平安定的外交环境。【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和明治维新等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1)据材料一的关键信息“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法律在皇帝批准颁布前应经议院决议”“任官权虽议院不得干预,但由大臣辅弼之”“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等事,均准其自由”“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从中逐一概括特点:带有封建性,确立了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体现了民主宪政精神;君主权利受到限制;规定了臣民的宪法权利;保护私有财产等。(2)据材料二的关键信息“中日在政治、经济、外交环境等具体因素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差异”,联系所学知识,可以从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对比分析不同结局的原因。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思想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