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业质量标准过关检测(四)本卷分为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卷(选择题共4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下图为我国某地地质、地貌和农业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1图中地貌广泛分布于我国(D)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青藏地区 D西南地区解析:读图,图中地貌有峰林、地下暗河、石钟乳等,是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D对。 东北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很少分布,A、B、C错。2图中(D)A暗河主要通过蒸发参与水循环 B岩层是由于变质作用形成的C河流处左岸堆积,右岸侵蚀 D地质地貌的形成顺序是解析:图中暗河主要通过地下径
2、流参与水循环,A错。岩层是石灰岩,由于沉积作用形成的,B错。河流处是左岸,也是凹岸,左岸侵蚀,右岸堆积,C错。 地质地貌的形成顺序是,D对。3该区域的农业模式(B)A发展优势是肥沃深厚的土壤条件B有利于减轻滑坡、泥石流等灾害C适合大型机械化生产,商品率高D可提升不同纬度水热资源利用率解析:该区域的农业模式在山地有水土保持林,在丘陵有经济林,河流沿岸平原是农田,有利于减轻滑坡、泥石流等灾害,B对。该地流水侵蚀强烈,土层较薄,A错。耕地面积小,不适合大型机械化生产,商品率低,C错。对提升不同纬度水热资源利用率作用不大,D错。在台湾东北部海岸的野柳地质公园,已有约4 000年历史的“女王头”,其“脖
3、子”越来越细,可能在10年后自然崩塌。如果发生地震,则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有关方面已决定不再用人为方法对其进行加固,何时崩塌完全由大自然决定。根据材料和下图回答第4题。4形成“女王头”景观的地质作用与下图中一致的是(B) 解析:野柳的标志“女王头”是蕈状岩的一种,在地壳抬升的过程中,因受到海水差异侵蚀而逐渐形成今日的面貌。其成因与海蚀桥一致,B正确。下面左图是成都平原位置示意图,右图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5与乙地相比,甲地(B)A沉积物颗粒小,地下水位低B沉积物颗粒大,地下水位高C沉积物颗粒大,地下水位低D沉积物颗粒小,地下水位高解析:由图中河流流向可知,甲乙两地中,甲位于上
4、游河段,地势高、流速较快,沉积物颗粒大,地下水位高,故B正确。6枯水季节,60%以上水量会从鱼嘴进入内江,主要原因是内江比外江(D)A河道宽 B流速慢 C河床浅 D河床深解析:根据水往低处流的原理,枯水期多数河水能够进入内江可推测内江的河床更深,D正确。水流方向与河道宽窄无关。下图为杭州湾海岸的变迁,读图回答79题。7杭州湾南北两岸(B)A南岸陆地面积增长快 B主要为泥质海岸C北岸陡峻,南岸平缓 D岸线趋于平直解析:根据图示海岸线,与6 0007 000年前海岸线相比,南岸陆地面积增长慢,A错。河岸由河流泥沙堆积作用形成,主要为泥质海岸,B对。北岸沉积面积大,坡度平缓,南岸陡峻,C错。根据图示
5、岸线形态,岸线趋于弯曲,D错。8影响图中甲地海岸线变化最主要的是(C)河流侵蚀作用 河流沉积作用海浪侵蚀作用 人类活动A B C D解析:图中甲地海岸线先是向海洋延伸,北岸增长较快,主要是河流沉积作用,对,错。后来,现代岸线甲地出现岸线向陆地退缩现象,是海浪侵蚀作用强,超过了泥沙沉积速度,对。人类活动不是海岸线变化的主要因素,错。C对,A、B、D错。9推测未来杭州湾岸线将(B)A稳定不变 B北岸基本稳定C南岸基本稳定 D北岸变化快,南岸变化慢解析:目前杭州湾北岸海岸线退缩,主要是海浪侵蚀造成,推测未来海浪侵蚀速度与泥沙沉积速度达到平衡,杭州湾北岸基本稳定,B对。南岸一直是增长状态,将来仍会是增
6、长状态,A、C错。将来可能北岸稳定,变化慢,南岸变化快,D错。读图,回答1011题。10该地形的发育主要是受何种外力影响形成的(B)A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解析:图中有溶洞和地下河,说明该地为喀斯特地貌,其形成和发育受流水的侵蚀作用影响,另外该地的石灰岩广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正确答案选B。11该地貌在我国广泛发育的地区有(D)A福建、广东、广西 B四川、重庆、湖北C湖南、江西、福建 D云南、贵州、广西解析: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为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
7、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广西境内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喀斯特,贵州、云南、西藏多为高原喀斯特,高山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区。依据题意,答案选D项。读甲、乙两图所示的两种地貌,回答1213题。12甲图所示地貌名称为(C)A三角洲 B沙丘 C冲积扇 D沙垄解析:甲图所示地貌分布在河流出山口,位于山麓地带,名称为山麓冲积扇,C对。三角洲分布在河流入海口处,A错。沙丘、沙垄分布在沙漠地区,如乙图所示位置,B、D错。13乙图所示地貌,其形成原因主要是(B)A流水侵蚀 B风力沉积C风力侵蚀 D流水沉积解析:乙图所示地貌是沙丘、沙垄,其形成原因主要是风力沉积,B对。流水侵蚀形成的是沟谷,分布在
8、湿润地区,A错。风力侵蚀形成风蚀蘑菇等风蚀地貌,C错。流水沉积形成冲积平原或三角洲,D错。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是天山北麓规模最大的冲积扇,由南向北发育有多期冲积扇,不同时期形成的冲积扇之间有明显的阶梯状陡坎。玛纳斯河山前冲积扇地区是第四纪活动断层发育形成的。下图示意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的发展演变。据此完成1415题。14下列关于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C)A地势由南向北倾斜 B组成物质从南到北总体由粗变细C耕地分布南多北少 D扇体边缘有大量地下水溢出解析: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位于天山北麓地区,根据河流的流向可以判断冲积扇的地势南高北低,A正确;由于流水沉积作用具有一定的分选性,冲积扇
9、的泥沙颗粒由扇顶向扇缘逐渐减小,可知冲积扇组成物质从南到北总体由粗变细,B正确;冲积扇的形态南窄北宽,距离出山口越远沉积颗粒越细,土壤越肥沃,可知该地区的耕地分布南少北多,C错误;冲积扇边缘,由于地势低,地下水埋藏浅,甚至可能出露地表,D正确。本题要求选择说法“错误”的选项,故选C。15从各期冲积扇的位置和形态变化推测,诱发该冲积扇发生Fl至F4四期演变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D)A风力搬运、沉积作用 B变质作用C冰川搬运、沉积作用 D地壳运动解析:由材料可知,玛纳斯河山前冲积扇地区是第四纪活动断层发育形成,由于地壳活动,使得Fl至F4不同时期形成的冲积扇之间有明显的阶梯状陡坎。故答案选D。科任
10、村位于福建沿海地区。该村分布着一种偏红色的细砂沉积物,俗称老红砂。老红砂主要是由海滩沉积砂经风力搬运、堆积形成的,其发育过程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下图示意不同地质时期科任村附近海平面位置。海平面T1时科任村老红砂普遍发育,T2时较发育,T3时发育受限。据此完成1617题。16老红砂堆积的主要季节是(B)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 解析:根据材料老红砂是风吹起海岸带的细沙沉积后形成的,该村落分布于福建东南沿海地区,所以该地老红砂主要由来自海洋的风携带海岸带的细沙沉积形成的。冬春季节该地主要风向为西北风,不利于老红砂的堆积,故A、D错误。与秋季相比较,夏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东南季风更为强盛,更
11、利于老红砂的堆积,故C错,B对。所以该题选B。17科任村老红砂在不同地质时期发育存在明显差异,其直接影响因素是(C)A年均温高低 B降水量大小C距海岸带远近 D海平面高低解析:根据材料老红砂是风吹起海岸带的细沙沉积后形成的,所以影响老红砂堆积的直接影响因素为风力的大小和距离海岸带的远近。T3T1海平面逐渐升高,使海岸线距离该村越来越近,更利于老红砂的沉积,故海平面高低为间接影响,所以D错误;该区域范围较小,年均温和降水量的差异很小,不是影响老红砂发育的直接影响因素,故A、B错误。所以该题选C。图1为福建某山区等高线示意图,图2为坡面上设计的甲、乙两种小区房屋排列图。读图,完成1820题。18玻
12、璃栈道能让地貌观察者体验悬空、惊险、刺激,图中规划最合理的玻璃栈道是(B)AR BL CT DK解析:玻璃栈道能让地貌观察者体验悬空、惊险、刺激,应选择地形坡度大,甚至有陡崖或接近陡崖的地方,图中规划最合理的玻璃栈道是L,距地面高,坡度陡,B对。R位于鞍部,地形平缓,A错。T、K距地面低,缺少悬空的感觉,C、D错。19图中M、N两地相对高度最大约为(B)A325米 B375米 C355米 D525米解析:图中等高距为50米,M海拔范围在600650米,N海拔250米,计算可得高差范围在350400米,选择选项中375米符合。故选B。20地形因素对建筑物布局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若只考虑日照,为保证
13、山坡上的建筑物底层有充足日光照射,下列组合对应正确的是(C)A甲 B乙C甲 D乙解析:为阴坡,为阳坡,为保证山坡上建筑物底层也有充足阳光照射,阳坡楼房应上高下矮,阴坡楼房应上矮下高。应对应乙,应对应甲。第卷(非选择题共60分)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板块运动引起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原或盆地,在隆起的高原上,通过流水不断侵蚀和搬运,导致河谷发育,随着流水下切、侧蚀,河谷不断加深、展宽。下图为某河谷地形图,图中T1、T2、T3、T4是不同地质时期流水沉积的鹅卵石。(1)说明图中鹅卵石的形成过程。(2)推测该河谷上剖面没有鹅卵石分布可能的
14、原因是什么?答案:(1)河流上游两侧山坡的岩石风化破碎,形成大小不一的石块;石块随流水进入河流;石块在流水搬运途中相互摩擦并受流水长期的摩蚀,棱角逐渐消失形成鹅卵石;当流水的搬运能力下降时,鹅卵石便沉积下来。(2)有两种可能性:在图中的河谷形成之前,该地区为非沉积区,没有鹅卵石沉积;该山谷的河流以侧蚀、下蚀为主,随着河流侧蚀,上部的河谷展宽,原有的鹅卵石沉积区被侵蚀而不复存在。2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河口三角洲是海陆交互作用的产物,既受陆地径流输沙的影响,又受潮汐、风浪、洋流等海洋水动力作用影响。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是由黄河11281855年南徙(改道)时带来巨量泥沙堆积形
15、成,近年来专家对原水下三角洲受侵蚀后的泥沙进行了研究。下图为苏北废黄河口及所在区域示意图。材料二冬季考察废黄河三角洲水下沉积物粒度的统计数据(%)。分区黏土粉砂砂北侧26.072.31.7废黄河口17.250.232.6南侧9.932.058.1(1)与北侧相比,指出冬季南侧水下沉积物粒度的特征,并简析原因。(2)推断1855年黄河北归入渤海后,苏北废黄河三角洲面积(陆上和水下两部分)的变化情况,并说明理由。(3)苏北地理位置优越且海岸线长,但是大港口很少。请分析主要原因。答案:(1)南侧沉积物粒度比北侧大(或以粒度大的砂为主)。原因:沿岸洋流大致向东南方向运动;冬季风为偏北风且风力大,助推了
16、沿岸洋流;南侧水流动力大,与潮汐的冲击力(或顶托力)增大,海水扰动加强;从偏北方向来的风浪和水流在南侧是向岸的,对南侧沉积物冲刷更强烈,使得颗粒小的黏土和粉砂被淘洗转移,所以导致南侧沉积物以砂为主。(2)陆上三角洲面积缩小,水下三角洲面积增加。理由:黄河北归后,苏北废黄河日径流入海水量骤减,海浪侵蚀加强使得陆上三角洲后退;海水侵蚀掉的泥沙在浅海区沉积;仍有陆地径流携带泥沙入海,使得水下三角洲部分继续缓慢向海洋推进。(3)苏北沿海泥沙淤积严重,不利于轮船航行;缺乏大河入海口,经济腹地受限;苏北沿线城市经济欠发达,运输需求量不大;历史上黄河改道在苏北入海,地理环境不稳定。解析:(1)南侧沉积物粒度
17、比北侧大(或以粒度大的砂为主)。沉积物颗粒的大小与流速关系密切。一般来说,流速快,沉积物颗粒大;流速小,沉积物颗粒细小。据材料“河口三角洲是海陆交互作用的产物,既受陆地径流输沙的影响,又受潮汐、风浪、洋流等海洋水动力作用影响”,原因可从以上方面分析。黄海西岸沿岸流终年向南,冬强夏弱;原因:沿岸洋流大致向东南方向运动;冬季风为偏北风且风力大,助推了沿岸洋流;南侧水流动力大,与潮汐的冲击力(或顶托力)增大,海水扰动加强;从偏北方向来的风浪和水流在南侧是向岸的,对南侧沉积物冲刷更强烈,使得颗粒小的黏土和粉砂被淘洗转移,所以导致南侧沉积物以砂为主。(2)三角洲面积的大小与泥沙的沉积有关。陆上三角洲面积
18、缩小,水下三角洲面积增加。陆上河流改道,陆上泥沙沉积减少,海水侵蚀加强,海岸线向陆上推进,海浪侵蚀加强使得陆上三角洲后退;以及陆上仍有部分河流注入,使得水下三角洲面积扩大。(3)在地理条件上,优良的港口通常具有不冻、不淤、深水(大于15米为深水港)、风浪小等特点。同时,在港口的集疏能力、运转效率、基础设施、运营成本、腹地经济、腹地外贸倾向、周边港口实力等情况都是重要标准。苏北沿海泥沙淤积严重,不利于轮船航行;缺乏大河入海口,经济腹地受限;苏北沿线城市经济欠发达,运输需求量不大;历史上黄河改道在苏北入海,地理环境不稳定。23读贺兰山东麓堆积地貌图,回答问题。(12分)(1)描述图中地貌类型及形成
19、过程。(2)概括图中地貌沉积物分布特点。(3)说明河流出山口前和出山口后所经地区等高线的分布特点。答案:(1)冲积扇(洪积扇)。上游侵蚀作用形成的泥沙经过河流搬运,在流出山谷后因河道变宽,流速降低,泥沙沉积。(2)呈扇形分布,从扇顶到冲积扇末端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3)出山口前等高线向西北弯曲且较密集,出山口后等高线向东南弯曲且较稀疏,等高线数值自西北向东南递减解析:河水流出山口后,因河道变宽,流速降低,携带泥沙的能力减弱,泥沙在出山口处沉积,形成山麓冲积扇。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从扇顶到冲积扇末端,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1)图中地貌位于河流出山口处,上游流水侵蚀作用形
20、成的泥沙,被河流搬运带到出山口处,河水流出山口后,因河道变宽,流速降低,携带泥沙的能力减弱,泥沙在出山口沉积,形成山麓冲积扇,也叫洪积扇。(2) 图中冲积扇地貌沉积物呈扇形分布,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从扇顶到冲积扇末端,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依次是砾石、细砂、粉砂、表土。(3)根据图示等高线分布,河流在流出山口前,所经地区等高线向西北弯曲且较密集。流出山口后,等高线向东南弯曲且较稀疏。水向低处流,等高线数值自西北向东南递减。24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材料湄公河上游在我国境内称澜沧江,出境后始称湄公河,并流经老挝、越南等5国。图1为澜沧江湄公河三处河段景观图
21、,图2为河流地貌示意图。 图1图2(1)请将图1中的景观与图2中的序号连线。答案:(2)任选图1中的一幅景观图,对比其他两幅景观图,描述所选景观图中地貌的主要特点,并将答案填写在表格中相应的位置。(3)图1中,河流流速较慢、携沙能力较弱的河段有(A)A B C D(4)下图为某种道路交通警告标志,其在图1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地区是(C)A B C D三处相同解析:(1)图1中的景观河道变宽,与图2中的序号V对应,位于中游。与图2中对应,位于河口地区,城镇发展快。对应图2中,位于河流上游,“V”形谷形成。(2)图1中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势较平坦,宽而浅。位于河流入海口处,地势平坦,宽而浅。位于河流上
22、游山区 ,地势起伏较大,窄而深。(3)图1中,河流流速较慢、携沙能力较弱的河段有、河段,即中下游或河口地区,A对。位于上游,流速快,携带泥沙能力强,B、C、D错。(4)图为某道路交通警告标志,表示注意落石,其在图1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地区是,山路转弯处,C对。A、B、D错。25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1)说出图中AB地形部位名称,并简要说明判断依据。(2)一组老人在两条徒步登山线路中选择线路登山,说出其选择线路的理由。(3)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形地势特征。(4)描述图中公路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山谷。判断依据:等高线弯曲,且向海拔高的方向凸出。(2
23、)线路经过的地区等高线较稀疏,坡度较缓,更省力。(3)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势起伏较大。(4)公路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平原和东南部河谷地区。原因是平原和河谷地区地势平坦,修建成本低;且人口较多,运输需求较大。东南部公路密度小,西北部公路密度大。原因是东南部地势陡峭,修建成本高;且人口较少,运输需求较小。解析:本题考查等高线的判断。(1)从图中可以看出,AB线等高线弯曲,且向海拔高的方向凸出,可判断为山谷。(2)从图中可以看出,线路经过的等高线较稀疏,坡度较缓,更省力。(3)地形地势特征从地形和地势角度说明。(4)从图中可以看出,东南部山区公路密度较小,西北部平原地区公路密度较大,主要原因可以从人口、地形等方面回答。据图可知,东南部地形崎岖,修建成本高;人口(或聚落)较少,运输需求较小。而西北部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修建成本较低;人口(或聚落)较多,运输需求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