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课后限时作业 第2单元 商鞅变法 单元跟踪测评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5180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课后限时作业 第2单元 商鞅变法 单元跟踪测评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课后限时作业 第2单元 商鞅变法 单元跟踪测评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课后限时作业 第2单元 商鞅变法 单元跟踪测评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课后限时作业 第2单元 商鞅变法 单元跟踪测评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课后限时作业 第2单元 商鞅变法 单元跟踪测评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课后限时作业 第2单元 商鞅变法 单元跟踪测评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单元跟踪测评(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A春秋时期分封制已遭到破坏B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C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D齐国率先废除了旧有的制度答案 A解析 公元前481年是春秋末期,旧的分封制遭到破坏,不但诸侯不再听命周王,而且从材料中看,诸侯国内部也出现了士大夫夺权的现象,故A项正确。2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

2、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答案 A解析 春秋时期“初税亩”的税制改革反映了逐步废除了西周以来井田制下的土地国有制,实际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故选A项。3战国策秦策三载:“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材料反映出()商鞅变法采取统一度量衡、“为田开阡陌封疆”、奖励耕战等措施商鞅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富国是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A B C D答案

3、B解析 说法错误,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是在富国的基础上实现强兵,使秦国力量增强,用武力击败其他诸侯国,完成统一,故B项正确。4商鞅认为“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因而他在秦国变法,只许秦民盲目服从,所谓习非成是。为防止秦民“智多”,商鞅采取的措施是()A加强贵族的力量 B改变社会习俗C“燔诗书而明法令” D实行二十等爵制答案 C解析 商鞅变法打击了贵族的力量,故A项说法错误;改变社会习俗与使“秦民盲从秦”无关,故B项错误;实行二十等爵制削弱了贵族的特权,使民奋进,故D项错误;变法中采取的“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思想文化专制,使“秦民盲目服从”,故选C项。5商鞅变法前,在秦国举行的一次宫廷会议上,有

4、人曾提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A阐述变法的指导思想 B歌颂商鞅变法的成效C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答案 D解析 透过题干信息“不变法”“不易器”体现的是反对变法的主张,故D项正确。6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国人必须严格执行。这一规定()阻碍了经济发展的进程便利了各地的经济交流有利于国家赋税的征收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A B C D答案 D解析 统一度量衡,有利于经济交流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该项措施是商鞅在社会经济领域的重大改革,与打击奴隶主贵族的势力没有直接的内在联系,故D项正确。7恩格斯说:“迄今的一切革命

5、,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商鞅变法中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A以法律的形式承认土地私有B奖励努力耕织的人C奖励征战中立军功的人D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地方答案 A解析 商鞅变法是废除井田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这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进步,具有一种“革命”性的变革,故A项正确。8“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是()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D有利于刺激士兵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答案 C

6、解析 “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的效果是增加户口数,从而达到提高政府赋税收入的目的,故C项正确。9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这个故事主要说明()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答案 A解析 B、D两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客栈主人不是守旧贵族,故C项错误。10以下对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的相同点的表述错误的是()A改革者打击了旧贵族的利益B改革者壮大了本国实力C改革者为本国民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D改革者个人的结局都比较凄凉答案 C解析 C项的表述符

7、合梭伦改革,但与商鞅变法不符,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共60分)11(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强调“轻罪重刑”,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韩非子材料二“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帝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材料三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

8、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该统统毁灭。(1)韩非子对商鞅的“轻罪重刑”持何种态度?(3分)(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4分)(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4分)(4)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以后的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4分)答案 (1)赞扬态度。(2)“连坐”与什伍相结合。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3)商鞅认为“六虱”是其推行耕战政策和富国强兵的大敌,不利于新法的推行。实质是文化专制政策。(4)使秦朝法律严苛

9、、文化专制严重,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12(15分)“富国强兵”是历代统治者施政的重要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都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

10、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不得摘抄原文,逐条列出)材料中的“犹以务本”“王制遂灭”分别指什么?(7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国为何能达到“国富兵强”的局面。谈谈你对商鞅变法使秦国“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的认识。(8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坏井田,开阡陌”“耕战之赏”“务本之故”分析概括;第二小问“本”指农业,“王制”指奴隶制度。第(2)问,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材料二、三回答第一小问;商鞅变法使秦国“民以殷盛”的说法过分夸大,结合商鞅变法的影响回答“认识”。答案 (1)主要内容: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

11、战,重农抑商。含义:“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王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2)原因: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加强统治;重农抑商,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在社会风尚习俗领域进行了改革。认识:“民以殷盛”过分夸大了商鞅变法的作用;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实现了“国以富强”。13(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齐威王当上霸主以后,燕、赵、韩、魏等国都来朝贡,只有西方的秦国没有来。中原各国叫它“西戎”,把它看作野蛮民族,瞧不起它,很少跟它来往,还不时派兵侵夺它的土地。秦孝公求贤令: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

12、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材料二商鞅变法规定,“编民为什伍”,五家为伍,两伍为什。又规定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监督,“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他认为“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则重者无从至矣”。即对轻罪严厉处罚可以杜绝犯重罪。“燔诗书而明法令”。认为“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必至贫弱”。还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说成了“六虱”,反对根据这六种情况授予官职。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凡从事末业及游手好闲致贫者,全家没入官府,罚为官奴婢。(1)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原因。

13、(7分)(2)历史上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依据材料二中的变法内容,简要评价商鞅变法的功过是非。(8分)答案 (1)秦地处西陲,位置偏僻,思想保守,受中原各国鄙视;经济落后,国力较弱;为实现富国强兵,秦孝公决定变法。(2)商鞅变法实行“法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新的社会秩序的确立,但同时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思想文化专制毁坏了传统文化,专制独裁也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变法有利于经济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但对商业发展的抑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14(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吴起、商鞅变法比较简表吴起变法(前386前381年)商鞅变法关系蔡泽曰:“吴起为楚悼王立法,卑

14、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南收杨越,北并陈、蔡,破横散从(纵),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禁朋党以励百姓,定楚国之政,兵震天下,威服诸侯。”摘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BC材料二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越国大臣)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僇辱而身全者,下也。”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1)结合所学知识,在吴起、商鞅变法比较简表的B位置填上商鞅变法与材料一内容相似的措施,据此指出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关系并填在C处。(8分)(2)概括材料一、二中

15、蔡泽对吴起与商鞅变法的评价。你是否同意其观点,并说明理由。(7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得出实行军功爵制,打击旧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塞私门之请”得出杜绝私人的请托,“一楚国之俗”得出移风易俗,“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得出奖励耕战或重农抑商。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可得出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有一脉相承之处。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可知,蔡泽认为:商君、吴起是有功绩的,世人都希望建功立业,性命和功名都得成全的,这是最好的愿望,功名可以使后世景仰而性命却失去的,这就次一等了,性命虽得苟全,但声名却蒙受污辱,这就是最下的一等了,从而概括蔡泽对吴起与商鞅变法的评价。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问题,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答案 (1)B:军功爵制(或废除世卿世禄制,按军功授爵);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禁游客之民而显耕战之士(重农抑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C:商鞅变法借鉴了吴起变法的措施(两次改革一脉相承)。(2)评价:肯定二人的功绩,但认为成就功名而失去性命,其成功不圆满(次等的成功)。示例:观点:层次一:同意。理由:蔡泽的看法符合历史事实。不同意。理由:判断改革成败不能只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层次二:不完全同意。理由:蔡泽的看法符合历史事实,但判断改革成败主要看改革的客观历史效果(看其是否推动历史前进;积极成果是否得到维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