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田家炳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512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田家炳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田家炳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田家炳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田家炳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田家炳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田家炳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田家炳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田家炳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田家炳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田家炳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田家炳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田家炳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田家炳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田家炳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田家炳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田家炳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田家炳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田家炳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田家炳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田家炳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田家炳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田家炳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田家炳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田家炳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田家炳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1. 静脉注射时常用生理盐水(0.9%的氯化钠溶液)作为载体,将各种药物输入人体,该过程中生理盐水的功能主要是( )A. 运输药物进入细胞B. 提供能量C. 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D. 供应水分【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无机盐的作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生理盐水的浓度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浓度大致相当。静脉注射时常用生理盐水作为载体,在该过程中生理盐水的功能主要是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以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而不是运输药物进入细胞与供

2、应水分,A、D错误,C正确;生理盐水不能提供能量,B错误。2. 细胞外液不包括下列中的( )A. 血浆B. 组织液C. 淋巴D. 血液【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内环境也称细胞外液,是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组成,其中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D错误故选D【点睛】3.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A. CO2、O2B. H2O、Na+C. C6H12O6、尿素D. 血红蛋白、氧化酶【答案】D【解析】【详解】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氧化酶存在于细胞内线粒体中,均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故选D4. 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

3、的共同点是()A. 具有传染性B. 都能导致组织损伤C. 属于免疫过强D. 对体外物质的反应【答案】C【解析】【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发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产生的组织损伤和功能紊乱。自身免疫病是指免疫系统无法识别“自己”,将自身的细胞和组织当做抗原来攻击,两者都属于免疫系统过于灵敏导致的免疫异常。【详解】A、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都不具有传染性,A错误;B、过敏反应一般不会导致组织损伤,B错误;C、两者都属于免疫过强造成的免疫异常,C正确;D、自身免疫病并没有针对体外物质,而是在攻击自身的组织和器官,D错误。故选C。5. 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生长素能够促进插条生根

4、B. 生长素浓度越高,植物生长越快C. 去掉顶芽可以促进侧芽生长D. 植物向光性是生长素分布不均所致【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生长素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A正确;B、 高浓度生长素会抑制植物的生长,B错误;C、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会堆积在侧芽附近,抑制侧芽的生长;去掉顶芽会降低侧芽附近生长素的浓度,促进侧芽的生长,C正确;D、单侧光照射使生长素由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使背光侧生长快,出现向光性,D正确故选B【点睛】6. 下列现象或事例对应激素关系不正确的是A. 顶端优势生长素B. 果实成熟乙烯C. 早春低温时清水浸泡的种子早发育脱落酸D. 无籽西瓜的培育生长素【答案】D【解析】【分析】【详

5、解】无籽西瓜是通过多倍体育种获得的,D错。故选D【点睛】7. 棉花植株长到一定高度时,棉农常对其进行摘心(即去除顶芽)处理,以提高棉花产量。这是因为摘心能够A. 去掉一些枝叶,减少对营养的消耗B. 减少部分叶片,增加下层的透光度C. 防止植株过高,避免水分供应不足D. 解除顶端优势,以促进侧芽的发育【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顶端优势是指一个枝条上,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抑制的现象,产生的原理是:由顶芽形成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加大,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敏感而被抑制,同时,生长素含量较低的顶端,夺取侧芽的营养,造成侧芽营养不足,在生产实践中经常根据顶端优势的原理,在棉花栽培过程

6、中,需要摘心(打顶)使侧芽的生长素量减少,以促进侧芽发育成枝条生,以增加分枝,提高产量,所以棉花在棉花植株长到一定高度时往往要进行“打顶”(摘除顶芽)主要目的是促进侧芽发育成枝条,D正确;故选D。【点睛】8. 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 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 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 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答案】B【解析】【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

7、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详解】A、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说明岛屿上存在水平结构,故A正确;B、岛屿有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故B错误;C、旅游等人类活动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

8、和方向进行,故C正确;D、该岛屿上植被茂盛,已经演替到森林阶段,属于顶级群落,说明一定经过漫长的过程,故D正确。故选B。9. 太平洋深处的一座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由于植被茂盛、物种独特,登岛研究的人员逐渐增多。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该岛屿物种发展到现阶段是初生演替的结果B. 研究人员的到来可能会影响该岛屿的群落演替C. 调查岛上一种陆生动物的种群密度需要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D. 群落演替过程中岛屿上物种多样性增加【答案】C【解析】【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

9、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火山喷发形成的岛屿上从无植被覆盖到植被茂盛,该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B、人类活动会影响该岛屿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正确;C、该岛屿处于太平洋深处,与世隔绝,故调查岛上某种陆生动物的种群密度不需要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C错误;D、群落演替过程中,岛屿上物种丰富度增加,D正确。故选C。10. 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A. 开展生态旅游B. 发展畜牧业C. 增加木材产量D. 改善生态环境【答案】D【解析】【分析】西部生态环境问题的突出特点:1荒漠化;2草原退化;

10、3生物多样性;4水土流失。西部地区的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西部地区是全国的生态保护屏障,西部大开发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两项措施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中的森林和草原,从而改善生态环境,有利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故选D。11.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 农田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的演替是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B.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速度和方向进行C. 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时,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D. 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食物链缩短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11、【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群落的演替其过程有一定的区别: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详解】A、农田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演替是从弃耕时开始,首先经历一年生草本植物阶段,A错误;B、人类活动会对生物群落产生影响,因此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B正确;C、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是受到干扰或破坏时,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C错误;D、随着演替的进行,食物链缩短

12、,但每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仍为10%-20%,D错误。故选B。12.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 分解者 消费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信息传递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故选C。13. 农田生态系统中,假设有两条主要的食物链,如图。如果有人大量捕捉蛙,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A. 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B. 水稻虫害严重C. 蛇的数量迅速增加D. 鼠的数量迅速增加【答案】B【解析】【分

13、析】本题以稻田生态系统中的两条主要的食物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食物网中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能力。【详解】大量捕捉蛙,短期内会导致害虫数量增多,水稻虫害严重,不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A错误,B正确;大量捕捉蛙,蛇因蛙的数量减少而捕食的鼠的数量增多,因此短期内,蛇的数量会基本不变,而鼠的数量会迅速减少,C、D错误。【点睛】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外来因素而大量减少时,一般除导致上一营养级减少外,还会导致下一营养级增加;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有多种食物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被中断,则该种群可通过多食其他食物而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14. 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

14、池生态系统。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 )A. 小鱼吃的小虾B. 泥巴中的藻类C. 吃小鱼的大鱼D. 泥巴中的大肠杆菌【答案】B【解析】生产者处于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泥巴中的藻类是生产者;根据题意,小虾是初级消费者,小鱼是次级消费者,大鱼是三级消费者,泥巴中的大肠杆菌属于分解者,所以B正确。【考点定位】食物链15. 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A. 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臂病的发病率B. 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C. 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D. 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答案】

15、C【解析】【分析】本题借助食物结构改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素食一般指植物是生产者,处于能量金字塔最底层,吃肉食时人的营养级比吃素食时的营养高,所损失的能量也就越多。【详解】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臂病的发病率是从人体物质代谢的角度来描述的,A错误;B、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由于能量传递经过的营养级少,损失的能量少,可利用的能量应该较多,B错误;C、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角度合理解释题干中的观点,C正确;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是从营养的角度而非生态学的角度进行解释,D错误。故选C。16. 如图是某一个湖的能量金字塔,下列相关描述不正确的

16、是()A. 甲、乙、丙、丁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B. 甲、乙、丙、丁之间可以形成一条甲到丁的食物链C. 甲、乙、丙、丁的大小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D. 甲、乙、丙、丁的大小变化体现了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特点【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对各个选项涉及的知识进行判断的能力。【详解】甲、乙、丙、丁表示处于营养结构上的第一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A正确。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由不同种群生物依据食物关系构建的,图中营养级是指食物网中处于同一营养级的所有种群,可能包含多条食物链,B错误。甲、乙、丙、丁的大小分别表示

17、不同的营养级所固定的能量多少,C正确。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取的能量越少,D正确。【点睛】能量金字塔就是依据在单位时间不同营养级生物获得能量绘制而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从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散失的能量就越多。17.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可。根据如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CO2b参与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过程增强后过程随之增强,不能通过增强过程来减少大气中的CO2d

18、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过程的依赖。A. a、bB. c、dC. b、cD. b、d【答案】D【解析】【分析】图示中为化石燃料的燃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表示生物群落通过呼吸作用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表示生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等方式从大气吸收二氧化碳。【详解】a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形式传递,a错误;b过程指生物群落即所有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的呼吸作用,b正确;c为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过程主要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光合作用增强后,能减少大气中CO2,c错误;d、过程表示化石燃料的燃烧,要减少该过程,需要人们开发太阳

19、能、水能、核能等新的能源才行,d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的有b、d两项,D正确。故选D。【点睛】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并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18.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B. 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C. 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D. 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生态系统的中的能量流动是随物质循环而进行的。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能量是不循环的,能量流

20、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A正确;故选A【点睛】19. 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下列关于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 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B. 能量沿食物链循环流动C. 能量在各营养级间可以循环利用D. 消费者的级别越高,所获得的能量越多【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过程中是逐渐减少的。能量沿食物链依次流向后面的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A正确。故选A【点睛】20. 运用信息传递作用防治害虫的优点是()可以减少农药的用量防止环境污染防治效果肯定好于

21、化学防治容易操作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信息传递的应用:

22、(1)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产量。(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详解】运用信息传递作用防治害虫可以减少农药用量;因减少了农药的用量,故可以有效的防止环境污染;运用信息传递防治害虫有很多优点,但其防治效果不一定好于化学防治;易操作不属于运用信息传递防治害虫的优点。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故选A。21. 一些植物受到昆虫啃食时,会释放一种物质吸引昆虫的天敌。这一物质属于( )A. 物理信息B. 行为信息C. 化学信息D. 营养信息【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明确各信息种类概念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详解】物理信息是指生

23、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A错误;行为信息是指动物的一些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传递某种信息,B错误;化学信息是指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可见,一些植物受到昆虫啃食时释放的、一种能够吸引昆虫天敌的物质属于化学信息,C正确;营养信息是指通过营养交换所传递的信息,即为食物和资源的供应状况,D错误。22. 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B. 在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与细胞、个体与个体、种群与种群之间传递C. 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捕害虫也属于信

24、息传递【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生物通过信息传递获取食物、逃避敌害,可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A正确;B、信息传递不仅存在于细胞与细胞、个体与个体、种群与种群之间,还包括生物与环境之间,B错误;C、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捕害虫也属于信息传递,D正确。故选B【点睛】23. 广州南沙区拥有面积达200多公顷的湿地,是多种候鸟南下过冬的重要栖息地,被誉为广州的“南肾”。由于近年来多项大型石油化工项目落户南沙,引起环保专家对南沙自然环境的关注。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湿地的破坏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

25、间接价值B. 负反馈调节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 南沙湿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保持不变D. 南沙开发应追求经济发展第一,不用考虑对环境的影响【答案】B【解析】【分析】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科学家一般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二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间接价值(也叫做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详解】A、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若破坏湿地,一定会影

26、响该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错误;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正确;C、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会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但不是保持不变,C错误;D、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南沙开发应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同发展,D错误。故选B。24. 下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 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B. a为恢复力稳定性,b为抵抗力稳定性C. 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呈负相关D. 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

27、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详解】生态系统中组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则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则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A正确,B错误;营养结构越复杂,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越弱,即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成相反关系,C正确;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弱,成相反关系,D正确。【点睛】注意:环境条件基本相同的前提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因此,一般情况下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呈负相关,且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与

28、恢复力稳定性也呈负相关。25.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叙述,不正确的是A.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 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间接价值D. 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含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调节基础:负反馈调节。 4、种类 (1)抵抗力稳定性: 含义: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29、规律: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 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自我调节能力就遭到破坏。 (2)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往往相反。 5、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 (2)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关系。【详解】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就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A正确;B、由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定义可知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

30、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B正确;C、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即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C正确;D、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有状态的能力,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系统一旦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的时间越长,难度也越大,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26. 地球上各种不同类型的生

31、态系统具有不同的调节能力。与农田、草原、冻原等生态系统相比较,热带雨林的自我调节能力的特点是( )A. 种群数量调节能力强,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弱B. 分解力弱,生产力强C. 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强,自我恢复能力弱D. 能量流动速率快,物质循环速率慢【答案】C【解析】【分析】与农田、草原、冻原等生态系统相比较,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度更高,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强,恢复力稳定性更弱。【详解】A、与农田、草原、冻原等生态系统相比较,热带雨林的组成成分更复杂,种群数量调节能力强,抵抗力外界干扰的能力强,A错误;B、热带雨林中分解者和生产者的数量均较农田、草原、冻原等等生态系统多,故分解力强,生产力也强

32、,B错误;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高,营养结构复杂,其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强,自我恢复能力弱,C正确;D、热带雨林的能量流动速率和物质循环速率均较快,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明确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7. 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科学、有效的途径是()A. 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B. 围湖造田,增大耕地面积C. 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D. 开荒辟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工程建设要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

33、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生态经济主要是通过实行“循环经济”原则,使一个系统产生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所以要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不能围湖造田,违背生态规律。【详解】A、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是解决粮食生产和粮食危机的有效措施,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能解决粮食危机和实现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A正确;B、围湖造田,增大耕地面积,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态,B错误;C、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会导致环境污染加剧,C错误;D、开荒辟地,会破坏生态平衡破坏生物多样性,D错误

34、。故选A。28. 下列关于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B.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要把计划生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C. 目前我国人口太多,不可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D. 专家预测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人口总数将达到高峰,然后才有可能下降【答案】C【解析】【分析】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可持续发展是在不危及后代发展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2、正因我国人口较多,我们才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详解】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

35、略的重要条件,A正确;B、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要把计划生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降低人口出生率,B正确;C、可持续发展是在不危及后代发展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正因我国人口较多,我们才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C错误;D、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接近15亿左右,然后才有可能下降,D正确。故选C。【点睛】29. 我国西部因历史和气候的原因,生态环境较差。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考虑A. 发展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以保护和改善西部的生态环境B. 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以减轻人类对环境的压力C. 治理严重的水污染,从而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D. 发展乡镇企业、增加收入,以

36、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有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功能,物质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我国西部因历史和气候原因,生态环境较差,主要是由于缺水导致的。【详解】A、我国西部因历史和气候原因,生态环境较差,主要是由于缺水导致的。为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防止土壤沙漠化及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在西部大开发中特别强调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并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以保持和改善西部的生态环境,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A正确;B、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缺水问题从而改善生存环境,B错误;C、从生态和环境的角度考虑,防比治更为

37、重要,而且西部缺水不是由水污染引起的,C错误;D、经济发展后再解决污染问题,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符合发展经济的主题,D错误。故选:A。30. 黄顶菊原产于南美洲,生长和繁殖能力极强。2001年首次在我国的天津、河北发现黄顶菊,由于没有动物取食,迅速蔓延。试推测黄顶菊的迅速蔓延最可能会使这些地区( )A. 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B.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C. 物种多样性增加D. 遗传多样性增加【答案】A【解析】【详解】A黄顶菊由于没有动物取食而大量繁殖,与原有物种间存在竞争,使原有物种生存受到威胁,A正确;B、由于黄顶菊的入侵,使原有物种生存受到威胁甚至于灭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

38、构会变的简单,B错误;C、由于黄顶菊的入侵,使原有物种生存受到威胁甚至于灭亡,导致物种多样性降低,C错误;D、由于黄顶菊的入侵,使原有物种生存受到威胁甚至于灭亡,遗传多样性会降低,D错误;故选A。二、非选择题 31. 如图是人体内环境的示意图,请据图完成以下问题:(1)指出图中所指部位的体液名称:表示_;表示在淋巴管内的_;表示在毛细血管内的_;表示组织间隙的_。(2)以上合称_液,它构成了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故称_。(3)人体内的细胞通过_才能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而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则对新陈代谢起着_作用。【答案】 (1). 细胞内液 (2). 淋巴 (3). 血浆 (4)

39、. 组织液 (5). 细胞外 (6). 内环境 (7). 内环境 (8). 调节【解析】【分析】据图示可知,为细胞内液,为淋巴,为血浆,为组织液,构成内环境,构成体液。【详解】(1)由图示结构可知,为组织细胞内的液体,是细胞内液,为淋巴管内的淋巴,为毛细血管内的血浆,为组织间隙的组织液。(2)淋巴、血浆和组织液为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3)人体内的细胞不能直接同外界环境间进行物质交换,需通过内环境来进行,内环境的稳态受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32. 如图为人体内的浆细胞结构图,请据图回答:(1)该细胞是由B细胞经抗原刺激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由该细胞参与

40、的特异性免疫称为_免疫。(2)该细胞发挥免疫作用时需合成并释放一种称为_的物质,这种物质合成的场所是细胞中的_,对该物质加工和修饰的场所是_和_。(3)多数情况下,抗原与该细胞产生的_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变化,如形成_或_,进而被_吞噬消化。(4)抗原初次侵入机体时需经_处理,大多数抗原经_传递给_,少数抗原直接刺激_。(5)抗原初次侵入机体时,该细胞由_增殖、分化产生;当同一种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该细胞由_增殖、分化产生。抗原第二次侵入机体时,该细胞产生的速度比初次侵入时_,产生量比初次侵入时_。【答案】 (1). 体液 (2). 抗体 (3). 1核糖体 (4). 2内质网 (5). 4高尔

41、基体 (6). 抗体 (7). 细胞集团 (8). 沉淀 (9). 吞噬细胞 (10). 吞噬细胞 (11). T细胞 (12). B细胞 (13). B细胞 (14). B细胞 (15). 记忆细胞 (16). 快 (17). 多【解析】【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分析图形:图中浆细胞有很多突起,其中1是核糖体,2是内质网,3是线粒体,4是高尔基体,5是细胞膜,据此答题。【详解】(1)浆细胞参与的特异性免疫称为体液免疫。(

42、2)浆细胞发挥免疫作用时需合成并释放一种称为抗体的物质,这种物质合成的场所是细胞中的1核糖体,对该物质加工和修饰的场所是2内质网和4高尔基体。(3)多数情况下,抗原与该细胞产生的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变化,如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4)抗原初次侵入机体时需经吞噬细胞处理,大多数抗原经T细胞呈递给B细胞,少数抗原可直接刺激B细胞。(5)该细胞为浆细胞,抗原初次侵入机体时,该细胞是由B细胞经抗原刺激增殖、分化形成的。抗原第二次侵入机体时,由于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故产生抗体的速度比初次侵入时快,产生量比初次侵入时多。【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

43、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掌握体液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解释生物学问题。33. 选取健康大鼠,持续电刺激支配其胰岛的副交感神经,测定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浓度,结果如图,请回答:(1)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别由_细胞和_细胞分泌,它们的化学本质都是_。(2)开始刺激后,血糖浓度将_,原因是_。(3)图中胰高血糖素浓度下降的原因之一是胰岛素直接抑制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若要证实该结论,可在胰岛组织中注射_,通过检测注射前后周围血液中_的浓度变化来确定。【答案】 (1). 胰岛B (2). 胰岛A (3). 蛋白质 (4). 降低 (5

44、). 胰岛素浓度升高和胰高血糖素浓度降低,将促进组织细胞加速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与储存,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6). 胰岛素 (7). 胰高血糖素【解析】【分析】胰岛素的分泌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胰岛素能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来降低血糖含量,但不能抑制葡萄糖的重吸收。【详解】(1)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它们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2)据图分析,开始刺激后,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故血糖浓度将降低。原因是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加速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与储存,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3)根据题意可知,可在

45、胰岛组织中注射胰岛素,在注射前后期检测周围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变化来确定胰岛素是否直接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血糖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获取信息的能力。34. 下图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一种类型。(1)此图表示_型种群。(2)此种群中,_个体少,_个体多。(3)据统计,这与我国某阶段的年龄组成大体相似,预测在稍后的一段时间内人口数量的发展趋势是_。【答案】 (1). 增长 (2). 老年 (3). 幼年 (4). 大量增加【解析】【分析】年龄组成分为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

46、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详解】(1)由题图可知该种群幼年个体较多,老年个体较少,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为增长型的种群。 (2)由题图可知该种群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3)此图表示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所以在这以后的一段时间内的种群发展趋势是数量增加。【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把握所学生物学知识的要点和理解能力。35. 根据南极食物网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此食物网中有_条食物链。(2)_属于三级消费者。(3)

47、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是_、_。(4)大鱼与小鱼的关系是_,海豹与小鱼的关系是_,磷虾与须鲸的关系是_。(5)要构成生态系统,除了图中所示组成成分外,还应该包括_和_。【答案】 (1). 5 (2). 虎鲸 (3). 虎鲸 (4). 须鲸 (5). 竞争 (6). 捕食 (7). 竞争与捕食 (8).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9). 分解者【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浮游植物小鱼海豹虎鲸;浮游植物大鱼海豹虎鲸;浮游植物大鱼企鹅虎鲸;浮游植物须鲸虎鲸;浮游植物磷虾须鲸虎鲸。【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此食物网中有5条食物链。(2)图中属于三级消费者的是虎鲸。(

48、3)同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的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别可能不同,要在各条食物链具体分析,图中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是虎鲸(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须鲸(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4)大鱼与小鱼都捕食浮游植物,二者关系是竞争,海豹捕食小鱼,二者是捕食关系;须鲸捕食磷虾,二者都捕食浮游植物,故磷虾与须鲸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5)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点睛】本题考查了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相关知识,试题难度中等,解答的关键是正确分析食物链中的种间关系。36. 2010年11月29日12月1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

49、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6次缔约方会议在墨西哥海滨城市坎昆举行,“节能减排”和“森林保护”是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低碳经济和绿色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图表示碳循环局部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碳在生物群落内以_的形式进行流动。煤是“高碳”能源,通过燃烧,其中碳主要以_的形式进入大气圈。(2)图中表示生产者的字母是_,若因环境污染造成生产者锐减,则对F、D数量的影响是_。(3)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若D增加1千克,则至少需消耗E_千克。(4)假设图中的D属于珍稀濒危物种,将其引入某动物园繁育的保护措施属于_。【答案】 (1). 含碳有机物 (

50、2). CO2 (3). E (4). F、D数量均减少 (5). 生产者(或E)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6).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7). 25 (8). 易地保护【解析】【分析】图中,A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E是生产者,FD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详解】(1)碳在生物群落内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煤燃烧的过程中碳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入大气圈。(2)图中E是生产者,图中的食物链是:EFDB,若因环境污染造成生产者锐减,则会导致消费者F、D数量均会减少。(3)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即E固定的总能量,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若D增加1千克,则至少需消耗(传递效率应该按20%计算)E:120%20%=25千克。(4)对生物的保护措施有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其中将D引入某动物园繁育的保护措施属于易地保护。【点睛】生产者最少消耗按20%计算,最多消耗按10%计算;较高营养级最少获得按10%计算,最多获得按20%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