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质量检测卷(七)(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1920年,俄国的农业总产量只相当于战前水平的2/3,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严重缺乏,人们要忍受着冬季严寒的侵袭。到1921年,情况更惨了。这主要是因为()A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国内战争的破坏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延续D西方国家的封锁解析:选C19181921年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和食物配给,导致人们生活困难,故选C项;苏俄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开始的,排除A项;国内战争在1920年已经结束,排除 B项;材料“农业总产量”下降和“日常生活
2、用品”缺乏都是国内经济状况,其主要原因不是西方国家的封锁,排除 D项。2据苏联经济史记载,(苏俄)国营农场的数目:1919年只有2 020个,1920年末已经增长到3 312个。这一时期国营农场的发展有利于()A农业生产水平的迅速提高B保障对工业中心的粮食供应C推动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D调动个体小农生产积极性解析:选B材料中反映的是农场的数量的增多,不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故A项错误;材料中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为工业提供原料,故B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推行的,故C项错误;发展国营农场并不能调动农民个体的积极性,故D项错误。3据统计,到1921年2月,苏俄工人的工资中实物工资占到了工资总额的9
3、3.7%,国家银行也被取消。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当时()A推行实物配给制度B流通货币严重短缺C国内金融危机严重 D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解析:选A1921年2月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发放实物工资和取消国家银行属于该政策的一部分,故选A项;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定程度上取消了自由贸易而非货币的短缺,排除B项;材料现象引发了国内经济危机,排除C项;该现象源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D项。4从1921年至1928年,苏俄(联)原来破败不堪、奄奄一息的经济,很快恢复了起来,人民生活也迅速得到了提高。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A没收地主土地,鼓励农业生产B实施计划经济,优先发展工业C允许私人经营,恢复商品市场
4、D削减农业税收,扩大谷物生产解析:选C由材料“苏俄(联)原来破败不堪、奄奄一息的经济,很快恢复了起来,人民生活也迅速得到了提高”可知,新经济政策促使苏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选C项;新经济政策允许土地私有制,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实施计划经济,优先发展工业,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扩大谷物生产,排除D项。5列宁曾说:“我们并不是孤零零地生存在世界上,我们是作为世界经济的一员生存在资本主义国家体系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对部分企业实行租让制或租借制B通过指令计划管理经济C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D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解析:选A据材料“是作为世界经济的一员生存在资本主义国家体系中”,可知
5、承认市场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对部分企业实行租让制或租借制,故选A项;通过指令计划管理经济是计划经济排斥市场,排除B项;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是坚持以计划经济为前提,排除 C项;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是计划经济的表现,排除D项。6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许多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对此不理解,甚至为此痛哭。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为了继续前进的“有限的退却”。列宁所指的“退却”是()A实行余粮收集制缓解饥荒B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C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D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解析:选C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故选C项;实行余粮收集制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非新经济
6、政策的内容,排除A项;对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同样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非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B项;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的苏联领导人是列宁的继任者斯大林,排除D项。7斯大林针对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提出在十年内缩短距离,必须建立工业化所需的社会组织形式,随后苏联短短几年内消灭了私有制和个体农民。这一做法()A消除了城乡之间的差别B增强了国家动员能力C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解放了社会生产力解析:选B根据材料“建立工业化所需的社会组织形式几年内消灭了私有制和个体农民”,可知公有制有利于提升国家的动员能力,故选B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了人员的自由流动,城乡差别明显,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对
7、农民索取过多,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C项;斯大林模式单一的公有制,以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排除D项。81928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有379人,技术人员505人。到1932年,前者增加到1 910人,比1928年增加了4倍多;后者则增加到10 655人,与1928年同比增加了20多倍。据此可知()A全球劳务实现自由流动B经济建设需要抓住良机C美国极力转移过剩产能D苏联经济体制快速转型解析:选B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在该时期,大量的西方专家和技术人员被邀请到苏联,为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急需的技术支持,这说明“经济建设需要抓住
8、良机”这一论断,故选B项;题干反映了在经济危机期间,大量技术人员来到苏联,但不能说明当时世界实现了劳务的自由流动,排除A项;题干只是反映了外国专家来苏联的情况,不能推出美国转移过剩产能,排除C项;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实行斯大林模式,没有实现其经济体制的转型,排除D项。9斯大林为了加速工业化,不得不依靠农产品和原料出口来换取外汇,以支付机器设备等进口费用。这种做法()A合理地利用了世界经济形势B表明苏联的农业成就斐然C赢得了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D是农业集体化的重要原因解析:选D苏联发展工业化的资本只能依靠农业,而个体化的农业生产显然不能满足计划性的工业化的资金和原料需求,所以,苏联实行农业集体
9、化,通过计划生产来满足工业化的需求,故D项正确;材料的核心意思是“不得不依靠农产品和原料出口来换取外汇”,无法得出“合理地利用了世界经济形势”的结论,排除A项;出口农产品和原料并不能得出“农业成就斐然”的结论,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10国内战争时期,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规定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年,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这表明苏俄()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始终不高B充分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C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D制定经济政策存在随意性倾向解析:选C题干反映出苏俄(联)政府从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再到集体农庄,农业政策在近十年左右
10、作了三次调整而适应形势需要,故选C项;固定的粮食税下,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忽视农业发展,排除B项;苏俄(联)政策的调整是形势必然,排除D项。111930年,时任苏维埃外交官的亚历山大巴米尔纳在国外待了四年后回到苏联,他震惊于首都的经济困境:“几乎找不到还在营业的商店,罕见的陈列橱窗里弥漫着萧条的气候。什么都短缺,尤其是肥皂、靴子、蔬菜、肉类、黄油、脂肪类食品。”这反映出当时的苏联经济()A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波及B呈现模式僵化与衰退的景象C取消自由贸易导致生活水平的骤降D行政干预过多导致弊端显现解析:选D1930年斯大林模式正在形成,优先发展重工
11、业,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导致民生萧条,故选D项;苏联的计划经济跟世界市场联系很少,受到危机影响不大,排除A项;“模式僵化与衰退”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排除B项;“取消自由贸易”是1918年开始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C项。122003年,俄罗斯民意调查机构就斯大林逝世50周年进行民意调查。结果显示,高达57%的人对斯大林在俄罗斯的作用是肯定的,只有34%的人持否定态度。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A斯大林模式仍适应俄罗斯建设B俄罗斯仍盛行崇拜斯大林之风C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D俄罗斯民众对国家振兴的期望解析:选D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赢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苏联成为一个世界大
12、国,2003年,俄罗斯民意调查结果显示,高达57%的人对斯大林在俄罗斯的作用是肯定的,只有34%的人持否定态度,说明了俄罗斯民众对国家振兴的期望,故选D项;斯大林模式在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这种模式的种种弊端日益暴露,排除A项;20世纪30年代人们崇拜斯大林,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排除B项;斯大林时代的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符合史实,但不太符合题意,排除C项。13下图是苏联经济阶段年平均增长率示意图。该图说明苏联()A经济发展与政策调整密切相关B三次经济改革使苏联经济不断下滑C新经济政策推动了工业化实现D斯大林模式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13、解析:选A20世纪20年代50年代经济年平均增长率受到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A项正确;三次经济改革始于1953年赫鲁晓夫改革,故B项错误;斯大林执政时期推动苏联工业化的发展,故C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50年代经济年平均增长率呈下降趋势,故D项错误。141935年苏联取消了面包和面粉的配售制,后来,又陆续取消了其他食品和所有工业品的配售制。这反映了计划经济的实施()A促进了苏联经济比例协调发展B使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C使苏联迅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D促进苏联农业轻工业的快速发展解析:选B据材料“取消了面包和面粉的配售制,后来,又陆续取消了其他食品和所有工业品的配售制”可知,苏联为人
14、们提供的生活工业品增多,故选B项;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比例失调,排除A项;材料“苏联取消了面包和面粉的配售制”只是涉及国内,排除C项;材料“陆续取消”说明不是快速发展,排除D项。15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杜兰特夫妇在历史的教训中指出:“现在俄国的社会主义,正在逐步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这里主要评价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赫鲁晓夫改革C新经济政策 D戈尔巴乔夫改革解析:选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于19181921年,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在斯大林上台后
15、逐渐被取消,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开始进行改革,故D项错误。16苏联学者指出:若不是多亏新开垦地获得丰收,苏联在1956年几乎肯定是要发生饥荒的。这主要表明()A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出现重大突破B赫鲁晓夫的垦荒政策符合苏联实际C垦荒政策是苏联特殊国情的产物D二战后初期的苏联改革成效最突出解析:选C赫鲁晓夫改革并未实现突破,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的垦荒政策也造成严重的环境恶化,并不完全符合苏联实际,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下农业问题突出,垦荒政策是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之一,是苏联特殊国情的产物,故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赫鲁晓夫改革,无法推断改革成效最突出,故D项错误。17“在经济上,赫鲁晓夫建立
16、了地区经济委员会,给工厂管理者赋予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并激励他们提高效率和利润,以求放松集中化的经济管制。”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A系统纠正了斯大林体制弊端B深刻改变了经济体系的缺陷C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经济体制D一定程度上运用了经济手段。解析:选DD项与“赋予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并激励他们提高效率和利润,以求放松集中化的经济管制”相符,故选D项;赫鲁晓夫改革未能突破斯大林体制,排除A、B两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8赫鲁晓夫提出“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口号,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代之以“发达社会主义”的提法,1967年宣称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个口号都()A具有开创性、探索性、创新性
17、的特征B与美苏争霸中苏联居于优势密切相关C是“加速发展战略”在改革中的运用D体现了苏联领导人对国情的片面认识解析:选D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在此之前已经提出,因此不具有开创性,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美苏争霸苏联处于守势,故B项错误;“加速发展战略”是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提出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口号说明当时对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认识不充分,故D项正确。19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宇宙飞船可以到达月球和火星,汽车却故障频出且耗油惊人,许多苏联百姓家里的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很多人经常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这体现出()A指令性计划减少
18、 B商品经济发展C计划体制的弊端 D公有制被打破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勃列日涅夫时期重视发展重工业,并未体现出指令性计划的减少,故A项错误;材料中是计划经济,不是商品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苏联的重工业发展而轻工业落后的局面,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民经济结构的比例失调问题,故C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时期仍实行公有制,故D项错误。20美国人的研究认为,勃列日涅夫后,苏联在第三世界政策上出现新动向,降低了对第三世界的义务、减少对东欧盟国的承诺,要盟国提髙自力更生程度等。这种动向的出现()A源于苏联实力的相对下降B体现了第三世界的崛起C表明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D彰显了苏联的大国战略解析:选A勃列
19、日涅夫后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原因就在于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资源,苏联实力下降承担不起更多的义务与承诺,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第三世界的崛起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问题,排除C项;材料“降低了对第三世界的义务、减少对东欧盟国的承诺”体现的是苏联的霸权衰落,排除D项。211970年苏联氢弹之父萨哈罗夫说:“苏联就像一辆巨大的卡车,驾驶员用一只脚使劲往下踩加速器,同时另一只脚踩刹车”。这里的“踩刹车”意指苏联()A工业经济停滞不前 B突破了斯大林模式C致力于发展核武器 D仍坚持传统的体制解析:选D“1970年”处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此时处于经济大发展时期,在美苏争霸中处于
20、攻势,故A项错误;斯大林之后的前两次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故B项错误; “加速器”是指致力于经济大发展,比如发展核武器,故C项错误;“踩刹车”是指前两次改革始终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故D项正确。22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据此,戈尔巴乔夫()A优先发展军事工业B制定“加速发展战略”C加强执政党地位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选B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从经济上进行改革,制定“加速发展战略”,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23历史学家尤叶梅里亚诺夫撰文写道:
21、“(斯大林逝世时)苏联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直接导致这个超级大国灭亡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赫鲁晓夫改革C新经济政策 D戈尔巴乔夫改革解析:选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故A、C两项错误;1964年,赫鲁晓夫改革告终,而材料中“这个超级大国灭亡”是1991年,故B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故D项正确。24从1985年3月到1990年10月,短短五年多的时间,苏共中央曾先后推出12套经济改革计划,1990年2月出台“400天计划”,5月出台“5年计划”,8月又随
22、即出台“500天计划”,改革计划的混乱使地方层面根本无法落实。由此可见,戈尔巴乔夫改革()A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B把重心转向政治领域C使苏联社会陷入失控D具有盲目随意的特点解析:选D背离社会主义道路是指经济上实行私有制、政治上实行多党制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众多的经济计划,未体现政治改革的信息,故B项错误;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还并未使苏联进入失控的局面,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苏共中央曾先后推出12套经济改革计划改革计划的混乱使地方层面根本无法落实”,可知反映的是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中盲目性的一面,故D项正确。25俄国历史学家德米特连科评述道:“这样,到80年代初,苏联的极权
23、体制事实上在社会上失去了支持,不再有合法性。它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据此可得出()A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实现理论上的突破B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C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具有历史必然性D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因素解析:选C赫鲁晓夫的改革在1964年结束,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80年代苏联极权体制丧失了民众支持,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不能全面体现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对苏联极权体制的影响,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20世纪80年代苏联极权体制衰落,可知苏联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故C项正确;斯大林模式长期得不到纠正,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26
24、题20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4分,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1862年和186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两项建筑横贯大陆的铁路方案。为鼓励私营公司向铁路投资,联邦政府实行了补贴制度。据统计,从18501871年,作为奖励措施,政府先后把1.75亿英亩的农田、牧场、森林及矿地赠给铁路大王们。另外,还给予铁路公司特殊的银行信贷便利,允许享有长期或短期的免税特权。在19世纪最后30年,美国全境铺设了四条铁路干线。1865年,美国有铁路35 000里,到1900年增加到25.9万里,约占全世界铁路长度的一半。 摘编自徐鹰美国工业化进程中的政府作用材料二: 十月革命后,苏俄把全国
25、铁路全部收归国有,并建立了统一领导交通运输的交通部。国内战争时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拨款恢复、改造旧线,同时兴建新线,到1928年苏联境内的铁路总长度达到76 887公里,同时在1920年通过的国家电气化计划指导下,开始了主要铁路干线的电气化建设。在前三个五年计划中,都把铁路建设作为重点发展部门。到1945年,全苏铁路通车里程已增加到112 900公里,比十月革命胜利初增加了60%。 摘编自纳波尔科苏联铁路运输发展史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末美国铁路发展的表现,并简析其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与美国铁路修建模式上的差异。(8分)(
26、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铁路修筑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1862年和186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两项建筑横贯大陆的铁路方案”得出,制定了铁路发展方案;据材料一“为鼓励私营公司向铁路投资,联邦政府实行了补贴制度”“还给予铁路公司特殊的银行信贷便利,允许享有长期或短期的免税特权”得出,完善了与发展铁路相关的金融与奖励制度,据材料一“在19世纪最后30年,美国全境铺设了四条铁路干线。1865年,美国有铁路35 000里,到1900年增加到25.9万里,约占全世界铁路长度的一半”得出,铁路干线里程大幅度提高。第二小问,从19世纪美国的政治、经济及国家政策
27、等角度回答。第(2)问,从性质、资金来源、政府作用上等角度回答。第(3)问,从加强各地经济联系,促进沿线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新技术的发明与运用,推动科技创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发挥辐射作用,推动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等角度回答。答案:(1)表现:制定了铁路发展方案,完善了与发展铁路相关的金融与奖励制度,铁路干线里程大幅度提高。原因: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南北战争,维护了联邦体制,国家统一;政府的重视与鼓励政策;私人资本的壮大。(2)差异:从性质上,美国属于私营,苏联属于国有;从资金来源上,美国通过银行信贷,苏联是国家财政拨款;从政府作用上,美国政府制定方案、提供保障,而苏联政府通过计划来指导
28、铁路建设。(3)意义:加强各地经济联系,促进沿线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新技术的发明与运用,推动科技创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发挥辐射作用,推动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2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年底,苏俄使者马林在张太雷的陪同下会见了孙中山。马林介绍了新经济政策的情况。孙中山评价到“此种新经济政策,其精神与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不谋而合。”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相对于中国国民党而言,消除了对苏俄的恐惧感,从而在寻求西方资本主义支持失败后,转而投入了苏俄的怀抱,走上了联俄的道路。 摘编自再论第一次国共合作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角度材料二:新经济政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完整的政策体系,而是通过不断
29、地摸索、实践逐步完善起来的。新经济政策允许经济活动有某些自由,承认商业、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对农民和私人资本让步。党内以斯大林等人为代表的一派对新经济政策总体上持否定的态度,把它看成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年年不忘限制以致取消新经济政策。摘编自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材料三: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为后人的探索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尽管它实施后也收到了相当显著的经济实绩,当时终未能在苏俄社会成规模地引入市场因素。二战后的5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改革一度为高度僵化体制下的苏联注入了活力,但是这一代人对改革缺乏理解,并由于战略、政策乃至作风上的失当所带来的动荡,使改革不可能继续下去。 马绍雷二十世纪
30、的俄罗斯(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革命形势产生的影响。(4分)(2)据材料二,分析俄共党内对新经济政策产生分歧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6分)(3)据材料三,概括苏俄(联)经济政策调整产生的影响。综合材料二、三,谈谈苏俄(联)经济政策调整给你带来的启示。(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此种新经济政策,其精神与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不谋而合”得出,新经济政策与民生主义原则一致;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推动三大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实现国共合作。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新经济政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完整的政策体
31、系”得出,没有形成完整系统性的政策,据材料二“以斯大林等人为代表的一派对新经济政策总体上持否定的态度,把它看成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年年不忘限制以致取消新经济政策”得出,对恢复商品市场关系结果有不同认识;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恢复和稳定政治形势的需要。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尽管它实施后也收到了相当显著的经济实绩,当时终未能在苏俄社会成规模地引入市场因素”得出,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未形成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据材料三“但是这一代人对改革缺乏理解,并由于战略、政策乃至作风上的失当所带来的动荡,使改革不可能继续下去”得出,没有改变长期僵化的模式,
32、改革最终失败;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经济模式的探索要形成科学理论,经济政策的调整需要结合国情和实际。答案:(1)认识:新经济政策与民生主义原则一致。影响:推动了三大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国共合作的实现。(2)原因:没有形成完整和系统性的政策;对恢复商品市场关系结果的不同认识。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恢复和稳定政治形势的需要。 (3)影响: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未能形成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没有改变长期僵化的经济模式。启示:经济模式的探索要形成科学理论;经济政策的调整需要结合国情和实际。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
33、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列宁文稿材料二: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必须发展各类工业”,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材料三: 改革必须是全面的、深刻的
34、,绝不能像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那样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也不能像戈尔巴乔夫那样左右摇摆、朝三暮四。改革要有目标、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 整编自苏联兴亡史论(1)材料一中的公式蕴含什么深意?该深意在经济领域付诸实践的表现是什么?(4分)(2)材料二中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有什么不同主张? (4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普鲁士的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社会主义”得出,建设社会主义,应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列宁曾提出”并结合所学,得出新经济政策。第(2)问,据材料二“优先发展轻
35、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得出,布哈林主张先轻后重,据材料二中“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并结合所学得出,斯大林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据材料二“他主张本国节约”得出,布哈林主张本国节约,据材料二“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得出,斯大林主张农业服务于工业。 第(3)问,据材料三中“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得出,改革不彻底,据材料三“左右摇摆、朝三暮四”得出,没有明确目标,据材料三“改革要有目标、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并结合所学得出,放弃党的领导,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严重的国内民族矛盾等。 答案:(1)深意:建设社会主义,应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表现: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2)主张:布哈林主张先轻后重;斯大林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布哈林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主张农业服务于工业。(3)原因:改革不彻底;没有明确目标;放弃党的领导;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严重的国内民族矛盾等。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