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481834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3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济宁市泗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娃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伟大的转折用镜头寻觅红军战士的闪光足迹,用艺术丈量惊心动魄的血色距离,力图通过一幕幕以少胜多的浴血搏战、一场场殊死战役的惨烈与凶险,叩问如今的人们:我们当年为什么出发可还记得清?红军在长征路上书写的壮烈史诗可还读得懂?伟

2、大的转折植根史实,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尽量对长征的真实状态做历史和艺术的还原艰难的抉择、艰苦的跋涉、艰窘的生活和浴血的战斗。作品描写的是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即湘江战役后,转战黔、滇、川等地的5个月。应当说,这是我党的一次思想解放,是我党带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走向胜利与复兴的伟大转折。经过80多年的岁月淘沥、时空化合,长征精神已不仅仅属于一个军队、一个政党、一片地域,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表现出人类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伟大的转折真实地再现历史,艺术地揭示历史经验,这是为了坚守和传承留存在历史中的高贵英雄主义精神,以期其成为今天的思想烛照和精神钙质。当然,我们也必须承

3、认,这部剧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制作不够精良、特型演员的形与神拿担得不够到位等问题。长征有着说不尽的深厚历史内涵、思想内涵、人文内涵,虽然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远去,但艺术创作的长征依旧任重道远。(摘编自李树声让长征精神成为我们的精神之钙,光明日报2019年11月5日)材料二80多年前,长征的胜利鼓舞了当时大批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这直接促进了我们党和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大发展。80多年后的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新的长征。长征精神没有丢,不能丢,更不会丢,因为它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长征途中,“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战士为何有如此英雄气概,答案是他们坚守

4、着共产主义信仰追求,正所谓“心有所信,才能行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这些年,又何尝不是一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伟大长征?80多年前的长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自信与文化自信,这种“走自己的路”的自信正逐渐沉淀升华为中华民族前进的强大定力和深厚历史底蕴。正如毛泽东同志后来所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好一点吧。”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只有高扬理想信念的风帆,保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摸索中、自省中、挫折中、成功中获得自信,才能从容应对各种考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

5、大事业的前进。“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当年的红军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永葆斗志和毅力,既勇于直面困难,又敢于接受挑战。长征的胜利启示我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征不常有,长征亦常态。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应明确关键时期还会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金沙江”“大渡河”需要征服。绝不能看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喊苦喊累,提条件讲难度,向挫折和压力妥协,否则,任何工作都只能受困于“泥沼”,寸步难行。在长征前,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要向群众宣传,做群众工作,帮助群众建立政权和地方党组织。长征途中,红军用实际行动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在红

6、军途经少数民族地区时,很多少数民族同胞主动为红军带路、送粮草、救护伤病员。可以说,长征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群众是红军的胜利之本。80多年前的长征有终点,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的长征没有终点。中国梦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梦不会自动成真。只有把党的战略目标变成群众的自觉实践,不忘密切联系群众,不断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聚合众力、融合众智,以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摘编自季琳欢新时期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材料三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令人

7、感叹的是,长征其实也是“一群年轻人的进发”。因为在这支一往无前的队伍里,大约54%的人是24岁以下的年轻人。在江西信丰,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长洪超只有25岁;在湖南道县,死守湘江阵地的陈树湘也不到30岁就是这群胸怀理想的年轻人。在这条淬火成钢的道路上舍生忘死、抛洒热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让人欣慰的是,不断有年轻人回到长征路上,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切身感受这一传奇史诗。一名20多岁的网络主播,用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艰苦卓绝的英雄故事,观察长征路上变化与发展中的今日中国;一名95后大学生在重走长征路时,为过去不了解红军

8、的艰辛而流泪。精神是可以传承的,这条地球红飘带所孕育的英雄的基因,感染与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曲折而顽强的道路上努力奔跑、奋力前进,探寻走向胜利的密码。有人曾提出疑问,今天的年轻人还用“长征”、还能“长征”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长征除了是脚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摘编自盛玉雷激扬新长征的青春力量,人民日报2019年6月24日)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

9、确的一项是( )A. 长征精神表现出了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 长征精神启示我们,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直面困难,接受挑战,才能在新时代阔步前行。C. 长征的历史告诉我们,只要依靠人民群众,发展群众路线,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D. 以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的英雄故事、重走长征路等,都是当代年轻人感受长征的做法。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伟大的转折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聚焦红军长征最关键的时间,为我们展现了我党我军的成长轨迹。B. 用艺术再现历史,更利于大众接受,也利于传承长征精神,但艺术并不代表历史,只能做到尽量

10、还原。C. 年轻人重走长征路,不仅可以用脚步与先辈对话,还可以确定未来之路的方向,探寻成功的密码。D. 新时代的年轻人,依然需要“长征”,只不过“长征”的含义有所变化,它更多地强调精神和价值。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闽南师范大学校团委组织团员开展“重走红军路”主题活动,通过带领学生们体验“红军长征路”,提升新时代青年的思想和精神境界。B. 近日,共青团江西省委“创在江西”青创AI基地举行电影红色往事公益放映活动,这标志着电影红色往事“重走长征路公益放映万里行”活动正式开始。C. “他们这种长征精神,将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一课,我也会坚守和发扬这种精神,走

11、好我今后的人生路。”广西大学生“重走长征路”主题活动结束后,参加的学生这样说。D.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扎实推进,某地组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沿着红军在当地的足迹重走长征路,从红色基因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4. 请简要说明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 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 C 2. C 3. B 4. 材料二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进行论证。开头先提出论点“长征精神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然后分为“坚定理想信念”“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依靠人民群众”三个分论点进行论述,最后再次总结观点,强调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12、。 5. 重走长征路,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在心底与先辈共鸣,了解红军英雄们的艰辛;积极主动地参加不同形式的红色教育活动,了解更多的红军故事,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坚定理想信念,不断追求,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奋进;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想当年红军长征的不易,鼓励自己勇敢向前。【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依靠人民群众,发展群众路线”并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条件,因此“只要就”表述绝对。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曲解文意,对重走长征路的意义理解不当,文中并无重走长征路可以“确定未来之路的方向

13、”的意思。材料三第二段说的是“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文中是“怎么看待来时的路”,而不是“重走长征路”。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主要论证的观点是长征精神具有的时代意义。B项,强调电影红色往事“重走长征路公益放映万里行”活动正式开始,并未提及长征精神在新时期的意义。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议论文论证方式以及论证结构的能力。材料二说的是“新时代长征精神的意义”。开头先说“80多年后的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新的长征。长征精神没有丢,不能丢,更不会丢,因为它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这是提出论点,

14、总说“长征精神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接着第二段扣住“长征途中,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战士为何如此英雄气概,答案是他们坚守着共产主义信仰追求”,即“坚定理想信念”写;第三段扣住“长征的胜利启示我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应明确关键时期还会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绝不能看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喊苦喊累,提条件讲难度”,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写;第四段扣住“长征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群众是红军的胜利之本”,即“依靠人民群众”写。这是三个分论点。最后第五段说“只有把党的战略目标变成群众的自觉实践,不忘密切联系群众,不断调

15、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聚合众力、融合众智,以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再次总结观点,强调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可见,材料二的论证结构是总分总结构。【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内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原文“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让人欣慰的是,不断有年轻人回到长征路上,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切身感受这一传奇史诗”可知,重走长征路,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在心底与先辈共鸣,了解红军英雄们的艰辛;由原文“一名20多岁的网络主播,用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艰苦卓绝的英雄故事,观察长征路上变化

16、与发展中的今日中国;一名95后大学生在重走长征路时,为过去不了解红军的艰辛而流泪。精神是可以传承的,这条地球红飘带孕育的英雄的基因,感染与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曲折而顽强的道路上努力奔跑、奋力前进,探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密码”可知,积极主动地组织或参加不同形式的红色教育活动,了解更多的红军故事,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使自己的人生思想得到升华;由原文“有人曾提出疑问,今天的年轻人还用长征、还能长征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长征除了是脚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可知,生活中,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想当年红军长征的不易,鼓励自己勇敢向前;由原文“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在成长和

17、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可知,坚定理想,不断追求,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奋进。(二)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桥边的老人海明威一个戴着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

18、,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你从哪儿来?”我问他。“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对我解释。“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还有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我凝视着浮桥,眺望着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

19、着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什么动物?”我又问道。“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在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76岁了。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20、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巴塞罗那。”我告诉他。“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你这样想吗?”“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鸽笼没锁上吧?”我问道。“没有。”“那它们会飞出去的。”“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

21、不想也罢。”他说。“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6.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尽管文中的“我”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但是通过与老人的谈话以及他催促老人离开等细节可以看出,“我”既同情老人,又厌恶战争。B. 从“我”的“劝离”

22、与老人的“不动”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老人难以动身的原因在于对家园的留恋和对未来生活的茫然。C. 老人最后说“我只是在照看动物”,“只是”二字交织着一种既“怨”又“冤”的情感:我招惹谁了?我们招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D. 本文旨在反映战争的罪恶,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正面描写和一个孤苦的老人流离失所、外出逃难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7. 以下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桥边的老人和老人与海均以“老人”为主人公。前者表现了战争环境中人性的光辉,后者则力图展现面对困难时“人的精神的尊严”。B. 文中的老人多次说猫会照顾

23、自己,经两次劝告始终没有挪动离开,表现出他的老迈唠叨、对外界反应麻木的精神状态,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与罪恶,显示出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对战争的控诉。C. 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自己照看的小动物,他对动物充满了爱心,其形象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D. 小说的结尾说“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淡淡几笔写景,烘托出一个疲惫不堪的孤老头在战火纷飞、人们竞相逃命时那孤独而悲凉的内心世界。8. 小说一开头便描绘了人群、车队蜂拥过河的场景以及那个坐在桥边的老人,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9. 海明威曾提出著名的“冰山”创作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上移动,很是庄严宏

24、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试探究小说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创作原则。【答案】6. D 7. B 8. 真实地描绘出了大战在即、人们仓皇逃命的混乱景象,表现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他人的紧张慌乱与老人的纹丝不动形成鲜明的对比,着重突显主人公的形象。在结构上,引出了后文“我”对他的关注,进而与之攀谈起来。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9.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导致读者只能在叙述者的带领下走进情节,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去感知人物,挖掘小说的内涵。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小说没有交待老人的过去和结局,仅仅截取了一个战前的场景,叙述了一段老人与“我”的对话,却表现了

25、宏大的战争主题。简约的“电报体”语言风格。小说语言凝练简洁,不事渲染,多用短句,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引人遐思。【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项,“对战争场面的正面描写”错。这篇小说没有正面描写战争场面,而是要通过一个孤苦的老人流离失所、外出逃难的遭遇,侧面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项,“表现出他的老迈唠叨、对外界反应麻木的精神状态”错。多次谈及猫,是因为挂念和担心;不挪动离开,不是因为反应麻木,而是因为他的疲惫和对前路的茫然,对命运的绝望。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

26、分析文中的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其作用。(1)小说一开头便描绘了人群、车队蜂拥过河的场景“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这样的场景表现了人们的紧张与慌乱,真实地描绘出了大战在即、人们仓皇逃命的混乱景象,表现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2)在人群、车队蜂拥过河时,“一个戴着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从老人“衣服上尽是尘

27、土”可知,因为战争到来,老人已经逃了很远的路。此时,老人疲惫劳累至极,以致他坐在桥边不走了,也就是走不动了。他人紧张慌乱的与老人的纹丝不动形成鲜明的对比,着重突显主人公疲惫、孤独、无助的形象。(3)当“我”完成任务后,又从桥上回到原处时,我发现“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大战即将到来,敌人快速推进,他人慌乱逃命时,只有老人孤独无助地依然坐在桥边,这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才有了下文“我”和老人的交谈,也才有了“我”的询问,以及老人的回答,进而了解了老人的情况。所以,开头第一节的描写引出了后文“我”对他的关注,进而与之攀谈起来。同时,作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为何别人都在

28、慌忙过桥,只有老人“纹丝不动”,显然,这个悬念的设置,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9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艺术手法的能力。此题要求分析海明威小说的“冰山理论”,实际是分析海明威的小说的特征。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从人称的选择、叙述视角、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角度作分析。(1)这篇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有限的有限叙述视角。小说中“我”的一系列看似平静简单的对话与动作中,也暗藏着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我”边问老人,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看到“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看来这里即将成为战场,老人再不走就太危险了。“我”对老人的话不大关心,恰恰是对老人命运的最大关心。所

29、以当读者从“我”的眼中看到老人“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时,便会强烈地感受到老人的疲劳至极以及思念故乡之苦,还有对未来的迷茫、求生欲望的淡薄,通过“我”的眼睛似乎能看到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所以,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第一人称的叙事带给读者真实感,读者还只能在叙述者的带领下走进情节去感知人物,挖掘小说深刻的反对战争,并表达对遭受战争迫害的人们的同情。(2)这篇小说采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小说没有交待老人的过去和结局,只是截取了桥边因战争来临拥挤、紧张、慌张的人群逃亡和一位纹丝不动坐在桥边的老人的画面和“我”和老人的一段对话这样“小”的事情,反映了

30、宏大的战争主题。所以,桥边的老人是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4)这篇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76岁了。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显示了小说语言凝练简洁,不事渲染,却包含深刻的内容战争不是人民发动的,而是政治家的阴谋。“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你这样想吗?”“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鸽笼没锁上吧?”我

31、问道。“没有。”“那它们会飞出去的。”“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文中“我”与老人的对话多用短句,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老人絮絮叨叨告诉“我”他的“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等动物时,读者能深切地感受到老人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

32、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徒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

33、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中美缗中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释】裒:pu,聚集。羡缗:指羡钱,即多余的钱。常指赋税的盈余。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

34、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味/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B.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C.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D.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考试,在

35、殿廷举行,由皇帝本人亲自主持,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殿试的第一名被称为“状元”。B. 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C. “徽宗”是北宋皇帝赵佶的谥号。古时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人,在其去世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事迹,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用来高度概括他的一生,这个称号就是谥号。D. 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元的第一年,被称为“元年”,就如本文中的“建中靖国元年”。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

36、,让他出人头地。B. 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C. 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上书请求减免上供米的三分之一来纾缓灾情;同时,他又兴建治病场所、积聚钱粮来抵御疫病。D. 苏轼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天赋异禀。无论嬉笑怒骂,皆可成文。他的文章博大精深,光辉璀璨,称雄百代,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少见的天才。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2)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14. 作为一代文宗,苏轼对写文章有

37、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答案】10. C 11. C 12. C 13. (1)等到二十岁时,(他)就学识广博,通晓经书正史,每天写文章几千个字,喜欢贾谊、陆贽的文集。(2)苏轼担心不被(当权者)所容纳,请求调到外地,被授予龙图阁学士一职,主管杭州。 14. 写文章应该像行动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原本就没有固定的形态,只是在该流动的时候就流动,该停止的时候就停止。为文应当收放自然,姿态横生,而不受外在形式的束缚。【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元祐三年,苏轼暂代礼部贡举一职。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冻得打颤不能说话。苏轼放宽对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

38、。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子,而且抓住模糊的单一言辞,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士坐庭中”主谓宾都全,其后断开,且“噤未能言”的主语也是“士”,承前省略,不能把“噤”断到上句,排除AD项;“巡铺内侍”是官职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核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徽宗是北宋皇帝赵佶的谥号”错。带“祖”和“宗”的是庙号,“徽宗”是赵佶的庙号。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不是“同时”,而是“明年春”。,原文是“明年春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可见“同时”表述错误,“集贮

39、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应当是第二年春天的事。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本题关键词有:(1)“比冠”,等到二十岁;“通”,通晓;“属文”,写文章。(2)“见”,表动句;“外”,调到外地;“拜”,授予官职;“知”,管理。【14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要点的能力。首先找出文中关于苏轼对写文章的看法的句子,“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是说写文章应该像行动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原本就没有固定的形态;“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意思是在该流动的时候就流动,该停止的时

40、候就停止。也就是为文应当收放自然,姿态横生,而不受外在形式的束缚。【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苏轼)听到古今的成败,总是能说出其要点。等到二十岁时,(他)就学识广博,通晓经书正史,每

41、天写文章写几千个字,喜欢贾谊、陆贽的文集。嘉祐二年,到礼部考试。主考官欧阳修(因见到他的文章而)惊喜,(苏轼)参加殿试考中乙科。后来(苏轼)以书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该避开此人,好让他出人头地。”苏洵去世,朝廷追封(他为)光禄丞。(苏轼)服丧期满后,回到朝廷,以判官告院的身份任职。王安石开创实施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不利。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其间,常常凭借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来造福百姓,百姓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知州。司农实施手实法,不按时实行的人按违反诏令论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诏令的罪名,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法令。”提举

42、官惊恐地说:“请您暂且慢点推行它。”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废除了它。元祐元年,苏轼以七品官入侍延和殿,(皇帝)当即赐他银绯,升他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苏轼暂代礼部贡举一职。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冻得打颤不能说话。苏轼放宽对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子,而且抓住模糊的单一言辞,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祐四年,因为议论政事而(与人)积怨,被当权的人所憎恨。苏轼担心不被(当权者)所容纳,请求调到外地,被授予龙图阁学士一职,主管杭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

43、常平仓的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常要多些。”于是收集盈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的五十两黄金,来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聚钱粮来抵御疫病。徽宗即位,又经历三次大赦,于是提举玉局观,恢复朝奉郎职务。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绩要求升迁,所以官职就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常州去世。苏轼以父亲苏洵为师学习文章之道,不久便因为有天赋而很快学到了写文章的本领。曾说自己:“写文章应该像行走的云和流动的水,本来就没有固定的形态,只是常常行走在应该行走的时候,停止在不得不停止的时候。”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辞,都可以写成

44、文章来读。他的文章博大精深,光辉璀璨,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大概也属少有。(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安定城楼(唐)李商隐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注释】贾生:即贾谊。王粲:东汉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载: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但并不得志。他曾于春日作登楼赋,中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回:挽回、扭转。鹓雏;传说中一种像凤凰的鸟。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

45、,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本诗极具李商隐诗歌“使典用事以抒情言志”的特色,使用了多个典故,盘郁顿挫,表达了丰富而深厚的思想感情。B. 首联点题,上句以夸张之笔写诗人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下句则描绘了一幅绿树与汀洲连成一片的辽阔景象,乃登楼之所见。视野开阔,气象万千。C. 颈联的情感又一跳转,由颔联的激愤转入低沉。在现实的打击下,诗人回顾自己一生无为,避世心态油然而生,于是渴望在白发苍苍的晚年归隐江湖,开创人生的新天

46、地。D. 尾联用庄子寓言之典,把朝廷的禄位比作腐臭的老鼠,又用鹓雏自比,借此剖白自己处世的立场和志趣,比喻巧妙,意味深长。16. 请结合本诗相关诗句,简述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答案】15. C 16. 颔联:对才华横溢却不受重用的贾谊和王粲的惋惜和同情,同时又寄寓了自身怀才不遇的感伤。颈联:既要扭转乾坤,又并不贪恋名利的崇高理想。尾联:诗人自比凤凰,以清高自守、光明磊落的人格自况,并对那些自己追名逐利、却妄加猜忌他人的无耻小人进行了无情地嘲讽和批判。【解析】【15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C项,“由颔联的激愤转入低沉”“避世心态油然而生”错。永忆江湖,即怀淡

47、泊名利之心;欲回天地,想扭转乾坤,即抱建立功业之志。颈联是说,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但要等到回天撼地之日,肃清当前国家的混乱局面之后就功成身退。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远的人生境界,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三、四句先以两位古人自比。贾谊献策之日,王粲作赋之年,都与作者一般年轻。用两位古人的古事,比自己当前的处境和心情,对才华横溢却不受重用的贾谊和王粲的惋惜和同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之悲。五、六句抒露志趣和抱负。作者的遭遇虽然困顿,可是他的凌云之志,未稍减损。江湖、扁舟乃使用春秋时代范蠡的典故。“永忆江湖”,即怀淡于名利之心;“欲

48、回天地”,即抱建立功业之志。这两句诗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才志之士的积极向上思想,既怀着恬淡的心情,又有担当事业的志气。七、八句借庄子寓言表示自己敝履功名利禄,正告他人不要妄加猜测。这两句诗,诗人自比凤凰,以清高自守、光明磊落人格自况,既阐明自己没有患得患失的私心杂念,胸次光明磊落,淡泊宁静,为上面“永忆江湖”句提供有力的论证;又表示对世间一切恶浊事物,睥睨蔑视,决不妥协容忍;还尖锐地批判那些捧住权位不放的禄蠹,对他们尽调侃奚落的能事。(三)名篇名句默写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体生命相较于自然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

49、但并不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_,_”。(2)李白将进酒中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肯定和遭遇失败之后依旧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_,_”。(3)论语雍也中阐释“文”和“质”关系的句子是“_,_”。【答案】 (1). 人生代代无穷已 (2). 江月年年望相似 (3). 天生我材必有用 (4). 千金散尽还复来 (5). 质胜文则野 (6). 文胜质则史【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已、材、质”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67年,马尔克斯创作的百年孤独横空出世,很快便 了世界文坛。作

50、品不仅描述了马孔多小镇上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也反映了拉丁美洲的百年历史,被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鸿篇巨制。马尔克斯用魔幻的笔法,把现实社会中政客的虚伪、统治者的残忍、民众的愚昧和盲从写得 ,令人拍案叫绝。此后他还推出了家长的没落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佳作。马尔克斯对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除了在创作实践上拥有像百年孤独这样的世纪 之作以外,在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理论方面,他也是颇有建树的。一是他首先将民族传统和现代意识结合起来,发掘古老的印第安人神话传说,把它和当代拉丁美洲的现实有机地融合成一体,并在一种虛幻的情景和氛围中,给现实披上了一件 的魔幻外衣。二是他的创作

51、成功地借鉴了欧美现代主义各种新颖的创作手法。他在运用象征、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梦幻意识的技巧方面非常高超,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尤其可贵的是,( ),而是善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不拘一格地开创表现新路。他的代表作百年孤独便十分鲜明地体现了他的这种理论创新精神。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震动 淋漓尽致 扛鼎 光怪陆离B. 振动 穷形尽相 扛鼎 斑驳陆离C. 震动 穷形尽相 压轴 光怪陆离D. 振动 淋漓尽致 压轴 斑驳陆离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他从来都不轻易借鉴和运用这些手法B. 他在借鉴和运用中很清楚这些手法的局限C

52、. 他不只是在自己的创作中借鉴和运用这些手法D. 他在借鉴和运用中从不囿于这些手法的固定程式【答案】18. A 19. D【解析】【18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振动”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有其规律和周期。“震动”才能表示重大的消息使人心不平静的意思。文中说的是百年孤独对世界文坛的影响巨大,应选“震动”。“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穷形尽相”原指描写刻画细致生动,现指丑态毕露,不能作补语。文中是“把现实社会中政客的虚伪、统治者的残忍、民众的愚昧和盲从写得”,恰好需要做补语,应选“淋漓尽致”。“扛鼎”比喻有大才,能负重任;“扛鼎之作”指

53、文学作品在社会上的影响广泛,意义深远。“压轴”指一场戏剧演出的倒数第二个剧目,现多指占据分量大;“压轴之作”是指虽然后出场、但是最有分量的作品。文中说的是百年孤独对文学界的巨大影响,应选“扛鼎”。“光怪陆离”可形容离奇怪异的社会现象,而“斑驳陆离”则没有此意,只指色彩多样、斑斓绚丽。文中指的是魔幻外衣,应选“光怪陆离”。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括号前面说“他在运用象征、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梦幻意识的技巧方面非常高超,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尤其可贵的是”,后面说“而是善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不拘一格地开创表现新路

54、”,可见括号中应当是说他如何正确运用这些手法。A项,“从来都不”与前面“他在运用象征、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梦幻意识的技巧方面非常高超,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和后面“善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矛盾;B项,“很清楚这些手法的局限”,与“而是”以及“善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无法衔接;C项,“不只是”与“而是”不能搭配。故选D。20. 下面的文段有五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疫情面前,容不得半点侥幸心理。无论是谁,都必须做到“早报告、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这是切断疫情传播过程、防止疫情扩散的最有效措施。只要据实报告,就可以使自己获得及时的隔离与救治。让亲友乃至更多的人做好必

55、要的个人防护,才能让管理部门充分掌握疫情和警示信息,更有效地统筹部署针对性的防控。如此,才有利于疫情防控的大局。相继曝光的隐瞒案例无时无刻都在敲响着警钟。事实证明,疫情防控工作仍容不得我们一丝一毫的懈怠。【答案】句,“早报告、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改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句,“切断疫情传播过程”改为“切断疫情传播途径”。句,“只要就”改为“只有才”。句“统筹部署针对性的防控”改为“统筹部署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句,“无时无刻都在敲响着警钟”改为“无时无刻不在敲响着警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语病的能力。“早报告、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不合逻辑,应改为“早发现、早报

56、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疫情传播过程”中,“切断”“过程”搭配不当,改为“切断疫情传播途径”。“据实报告”不是“使自己获得及时的隔离与救治”的充分条件,关联词运用不当,“只要就”表述绝对化,换成表示条件关系的“只有才”。成分残缺,“统筹部署针对性的防控”缺少宾语,改为“统筹部署针对性的防控措施”。语序不当,“给我们不断地敲响警钟”改为“不断地给我们敲响警钟”;“无时无刻”必须与否定词“不”搭配,“无时无刻都”改为“无时无刻不”。21. 下面一段文字是某公司董事长的新任秘书在向其汇报会议安排时说的原话,因缺乏逻辑和条理,董事长很不满意。要求新任秘书将此次会议安排按照“下结论”“述原因”和“提

57、建议”的逻辑顺序重新向其汇报一遍。现在,假如你是这位董事长的秘书。你将会怎样重新进行汇报?董事长,刚刚杨总来电话说系统出现问题。明天下午4点钟他无法参加会议了。张总说他时间充裕,晚些开会也没有关系。可是明天的会议室已经被别人预定了,但是星期五是空着的。王总的秘书说,王总明天很晚才能从外地出差回来。我建议,会议的时间定在星期五上午10点,您看行吗?【答案】董事长,原计划明天下午4点召开的会议,可能要改期了。首先是会议室安排的问题,明天的会议室已经被别人预定了,但是星期五是空着的,可以使用;其次是参会人员的时间问题,杨总和王总明天都有事,不能按时到会。所以,为了确保会议效果,我建议把会议时间改在星

58、期五上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简明、准确、连贯地运用语句的能力。题干提示这段话缺乏条理,要求按照“下结论”“述原因”和“提建议”的逻辑顺序重新汇报,这就给了考生思考的方向,考生只需要按照“结论”“原因”“建议”找到对应句子调整顺序即可。本段文字应该先说结论:董事长,原计划明天下午4点的会议,可能要改在星期五10点进行了。再按照“首先”“其次”等逻辑呈现。首先是会议室空档时间问题。会议室明天已经被别人预定了,但是星期五是空着的,可以使用。其次是到会人员的时间问题,由于杨总和王总明天都有事不能按时到会。最后是归纳总结,因此,为了保证所有人按时到场,确保会议效果,我建议把会议时间改在星期五1

59、0点,您看可以吗?22. 阅读下面这则新闻,为它拟写一个新闻标题,不超过25个字。新华社北京5月13日电: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13日发布公告,2019年5月9日,美国政府宣布,自2019年5月10起,对从中国进口的2000亿美元清单商品加征的关税税率由10%提高到25%。美方上述措施导致中美经贸摩擦升级,违背中美双方通过磋商解决贸易分歧的共识,损害双方利益,不符合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为捍卫多边贸易体制,捍卫自身合法权益,中方不得不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调整加征关税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际法基本原则,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

60、员会决定,自2019年6月1日0时起,对已实施加征关税的600亿美元清单美国商品中的部分,提高加征关税税率,分别实施25%、20%或10%加征关税。对之前加征5%关税的税目商品,仍继续加征5%的关税。中方调整加征关税措施,是对美方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回应。中方希望,美方能够回到双边经贸磋商的正确轨道,和中方共同努力,相向而行,争取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达成一个互利双赢的协议。【答案】中国将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提高加征关税税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段压缩能力。这则新闻共三段,第一段是新闻的导语,主要阐述新闻事件的背景及此次新闻的主要事件,可以将背景忽略,直接找出本次新闻的主要事件“中

61、方不得不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调整加征关税措施”,整理出事件就是:中国将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提高加征关税税率。第二段是新闻主体,是对这次加征关税的情况的具体阐述,没有新内容补充,不用压缩。第三段也是新闻主体,是就此次事件中方的看法,也不用压缩。四、写作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子思受邀回到高中母校宣讲成长经历及学习心得。他说自己在母校学习期间就非常喜欢儒家文化;现在,他正跟着研究生导师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有位同学向他提问:“对儒家文化,我们有所了解,像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类的道理,我也很认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如果你是子思,你

62、将怎样回应这样的提问?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答同学问-致“仁和有礼”的你亲爱的同学:你好!很高兴你能将我刚才宣讲的内容听进心里,并发提出了一个很有思辨性的问题:“生活中如若遵行儒家文化倡导的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开头直切问题,省下不少文字。)刚才我说过,我在母校学习期间就非常喜欢儒家文化,并且现在读研究生还在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中。我认为儒家文化提倡的“仁“义”“礼”“和”等思想,与挤不上公交并不是对立关系,恰恰是一剂治愈这个社会人人“抢为先”思想弊病的良药。(将原文他述内容转换为自述式,巧妙省墨

63、;继而亮出观点:来得快捷。)首先,同学们必须明白当下“坐公交要挤”,“上公交要抢座位”等现象存在的根源,不仅仅是规章制度执行不力,还有人们缺乏道德自律的因素。人无自律,便是“无礼”。人们总以为上公交是先抢先得,越抢越占便宜;抢先一步,不顾形象,不顾他人。结果让外人看到我一礼仪之邦,国人形象如此不堪。我们可以设想,如若人人为一己私利,“无礼”横行,那社会将更加“乱象”横生,何来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何来幸福指数的提升?(有的放矢:分析“挤公交”的原因,接着指出其不良影响和危害。)其次,同学们还应该理清这样一种逻辑关系:“约之以礼”是一种道德自律,“抢不到座位”一类现象并不是对“约之以礼”的道德自觉

64、的否定,而是缺少这一道德自律前提后必然产生的后果。同学们都知道,儒家思想核心为“仁”。“仁”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提出“仁者爱人”。那如何“爱”人呢?答:言行有“礼”。 ”礼”是为了“节”,“节”是为了“和”,而“礼之用和为贵,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只有国人上下,人人讲“礼“,社会才能安定有序,人民幸福指数才会高。那时候,你再去等公交,人人都排队,不用“挤”都能上。(这段点的漂亮:应该理清这样一种逻辑关系“抢不到座位”一类现象并不是对“约之以礼”的道德自觉的否定。直戳对方观点要害,并正面指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同学们,你们觉得强国

65、的定义是什么呢?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我想,强国不但是要强物质文明,还需强精神文明。因此我们要提倡儒家文化,继承发扬儒家思想传统,增强国家的软实力,提高国民道德素质。一刚一柔,刚柔并济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固本之策。(升华一笔,将“文明”同“强国”自然联系在一起,水到渠成,顺乎逻辑,读来一点也不感到突兀。)讲到这里,我想那位同学应该可以理解和明白儒家文化与“挤公交”关系了吧。当然儒家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继承形式在发展变化中,如经典咏流传中对古典诗歌的改编传唱,中国诗词大会中对古诗的解读。但是,“仁礼”永远不过时,尊老敬贤、仪

66、尚适宜、礼貌待人、先来后到、推己及人、以德服人等儒家思想在改造与承传中永不过时。(首句收回思绪,回到“挤公交”的话题后,又拓展开去,说到儒家文化的传承,特别点到“推己及人”,扣题巧妙。)最后,我希望同学们:人人热爱儒学,推广“仁礼”,做一个“仁爱有礼”的高中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那我们就从现在做起,从不“挤”公交做起吧!(结尾提出希望:三句话不离本行:希望同学们:人人热爱儒学,推广“仁礼”,做一个“仁爱有礼”的高中生。语重心长,有征服力。)你的儒学校友子思【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是相关学习儒学的问题,有人提出“对儒家文化,我们有所了解,像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

67、及人之类的道理,我也很认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的译文,对此作出自己的答复,首先要分析主要的矛盾,是信奉儒学和挤公交车,应该明确儒学没有什么问题,是对社会提出的较高层面的要求,然后分析是都信奉,那就不会出现“挤公交”的现象,之所以出现“挤公交”是“仁”“礼”等观点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扬。行文时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实际对此观点做相应的延伸和拓展,使文章有一定的深度。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有“明确立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此题注意根据材料提出观点,然后进行论证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