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考预测】高考中对于文言实词的考查,历来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的失分率很高,其主要原因可能与他们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不扎实有关。学习文言实词,重在积累、掌握一定量的实词是阅读文言文的前提。对文言实词的掌握,要以2012考试大纲中规定的120个实词为中心,兼顾其他的重点实词,尤其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积累实词,意在运用。解答文言文阅读中分辨实词词义的题目常用的方法是:把给出的义项带入相关的句子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实际上这里要求具备的是一种根据上下文推断词语含义的能力,在推断的过程中始终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要从一词多义、词类
2、活用等角度去分析它。要通过学习,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其中学习和考查的重点在于引申义。另外,还应当注意区分古今词义的差别,特别要注意不要把古代汉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释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节词。【知识导学】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它数量多,表意性强,变化性大。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主要落实在一词多义,古今
3、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及词类活用等方面。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应特别注意:1注意词的古今义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3注意通假现象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
4、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 以身徇国 ,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5要注意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
5、,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推导总原则还是词不离句,具体有如下几种。1.利用音形的分析来推导 如觐,从见旁可以推出拜见;造 ,辶与走有关,解为到去。又如,甲兵顿敝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中的顿可以推断为钝义,因为古人用同音字替代的情况较多。2.利用语法结构推导,例: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 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3.利用联想的方法推导,平时
6、我们学过不少文言文和成语,在解题时,利用学过的知识并迁移过来,也是不难解决的。 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4.利用组词来推导,文言文词语都是单音节的,现代汉语是双音节的。将单音节的文言词语,作为语素组成双音节的现代汉语词组,然后根据实际去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组词的方法有两种:a辐射式引申 节 / 节约 节省b链条式引申朝:朝见-朝拜-朝廷-朝代5.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例:又以適去,意不自得(郭)永以书抵幕府句的適是什么意思,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句的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
7、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理解文言实词的基本原则是依据语境,即上下文。上列三点,只是把这语境具体化。【知识梳理】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游
8、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胄。(赤壁之战)被动句被动句是表
9、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
10、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石钟山记)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送东阳马生序)2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大王来何操? (操何) (鸿门宴)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鸿门宴)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师说)唯利是图(图利)省略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
11、略较多见。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之)斗卮酒。(鸿门宴)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许多特征。最重要的特征是名词后面还有名词或者名词短语,这个名词或者名词短语就是活用动词的宾语。如:(1)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刺秦王)(2)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促织)乃、细都是状语,于是原本是
12、名词的前、疏都活用成了动词。如果一个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那么这个名词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如:(1)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2)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廉颇蔺相如列传)鼓刃前面有能、欲,都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了。2名词做状语名词一般是不能做状语的,做了状语就意味着带了副词的性质。在文言文当中,这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所以名词做状语也是一种词类活用的现象。如: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南指相当于向南指。(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活用主要是动词活用为名词。在一定的上下文当中,一个动词处在主语或者宾语的位置,这个动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如:(1)不
13、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论)(2)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援、救原本都是动词,这里不是处在主语,就是处在宾语的位置,所以都活用为名词了。(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做谓语、定语;如果一个形容词做了主语或者宾语,这个形容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如: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过秦论)贤原本是形容词德才优秀,这里是贤士、贤人,可见它已经名词化了。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如果带上宾语,就活用为动词了。如: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
14、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苦后面带上了秦做宾语,就活用为动词了。(四)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一个动词或者形容词,产生了使宾语发生某个动作的意思,这个动词或者形容词便有了使动意义,活用为使动词了。如: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崤之战)勤民是使民劳累,是使动用法。(五)意动用法意动用法表示心理活动,意思是认为怎么样。如: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荆轲刺秦王)迟之是认为这件事办得太迟,是描写心理活动。 一般句式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3)用“者”表判
15、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汝是大家子(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梁将即楚将项燕。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臣本布衣。且相如素贱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予本非文人画士。(6)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16、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二、被动句 (2)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用“于” 或“受.于.”表被动“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5)用“被”表被动。“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
17、思。【注意】: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三、省略句()主语的省略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谓语的省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动词宾语的省略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四、疑问句 2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
18、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里不举例子讲解。 特殊句式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三岁贯汝,莫
19、我肯顾(硕鼠) 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还有如: 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
20、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3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
21、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格式:宾十介十动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余是以记之 (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 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夫晋,何罪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唯弈秋之为听 (弈秋) 译文:“
22、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唯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 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唯马首是瞻 (冯婉贞)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 (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23、)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4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
24、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三、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1)格式:动十以十宾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 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申之以孝悌之义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
25、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覆之以掌 (促织) 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2)格式: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能谤讥于市朝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生乎吾前 (师说) 译文:“生在我的前面”风乎舞雩 (四子侍坐) 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3)格式:形十于十宾长于臣(鸿门宴) 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四、定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
26、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1】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5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 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 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马之千里者(马说) 译文:“千
27、里马”僧之富者不能至 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 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
28、后面。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知识梳理】一、理解句子正确理解句子是正确翻译的前提,故先讲如何理解句子。理解句子,即要分析语境,又要分析句子本身。这里主要从分析句子本身的角度来说。1以易求难,推敲关键词语多年来的高考试题表明,要求考生理解并翻译的句子,并非每一个词语都有难度,都不会理解,而只有一两个词语有较高的难度。从这个意义说,理解句子就是对关键词语的确切认知。一般说来,这关键词语表现为多义实词或词的形态特点(单音词、双音词)或用法特点
29、即活用。例如:(何子平之)母本侧庶,籍(户口册)注失实,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持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在这段文字中,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是什么意思呢?州中、有微禄、当、留都是不难理解的,难的是差、启、相这三个词。差是个多音词,这里该怎么理解?州中既在州中;有微禄,有少许俸禄。可见差应读chi,为当差之意,即任职。启有打开、陈述等意,因为要向上陈述某人之任职,所以应理解为禀告。相留,自然不是互相挽留,而是挽留何子平。于是全句该理解为:在州中任职有少许奉禄
30、,将禀告上司挽留你。这样看来,所谓以易求难,就是根据已知求未知。求的过程,就是对语句作分析的过程。2转换角度,辨析句式特点有些文句,在实词,虚词方面没有太多障碍,但要真正说清其含意遇到麻烦,这时就得转换视角,从句式方面作考虑,这样也许会寻求到正确的理解。例如:(胡)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读cun),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胡威之父)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其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在这段文字中,先其将归,请假还家一句,字词上没有一点疑难,但先其将归是什么意
31、思?是早就要带他回去吗?自然不是。原来这是一个省略句,在先之后省略了一个介词于,其,指代胡威。这样看来,全句的意思是:在他将要回去之先,(都督)便请假回家。用这个意思去替代原句,正好与下文意思一致,因为阴资装等句意思是: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接他,就与他结伴同行,每次遇到什么事情,就帮助他处理。从分析句式入手,是理解句子的重要方法,如至于公事,何由济乎?句中何由是由何的倒置,何由济乎?就是凭什么才能成功?而不是有什么理有才能成功?又如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一句中,破,使动用法,降,也是使动用法,使降。据此全句是说: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部投降。3烛照全文,求助于左邻右舍
32、有些文句,仅靠分析句子本身是不够的,还需要跳出文句,综观全文,求助于左邻右舍-上下文。例如:裴晋公为相,布衣交友,受恩子弟,报恩奖引不暂忘。大臣中有重德寡言者,忽曰:某与一二人皆受知裴公。白衣时,约他日显达,彼此引重。某仕宦所得已多,然晋公有异于初,不以辅助相许。晋公闻之,笑曰:实负初心。这段文字中,晋公有异于初,不以辅助相许是什么意思呢?句中的异是异心,还是不同之意?上文说,裴晋公在未做官时,曾与他人相约,一旦显重就彼此引重,而现在裴已为相,却不肯答应某人担当辅弼之臣的请求。从这里可以看出,裴晋公的做法似与当初相约有所不同,而看不出异心-对国家有叛逆之心。因此本句的意思是:裴晋公与当初不同,
33、不肯答应让我任辅弼之臣。(相许,许之,答应我)二、翻译句子文言文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多年来,文言文翻译都是用四选一的选择题来考查的,从2002年起改用考查考生自己动手翻译的能力。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高考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其主要之点分述如下:1字字落实字字落实,是一个原则的要求,应区别以下不同情况:(1)留。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专有名词原样保留,不必翻译。(2)删。对那些起语法作用原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者是表敬称、谦称而没有实际意义的词,
34、在译文中可以删去。(3)换。对那些古今意义上有差别或多义词,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兵应换成兵器,利应换成锋利,弊应换成弊病、毛病,等。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指这一类字的落实。2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用词的特点,主要是指活用的词类。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即译文要正确表述出活用的情况。如过秦论外连衡而斗诸侯一句中,外,名词作状语,应译为对外;连衡这里用作动词,应译为用连衡的策略;斗,用作使动词,应译为使争斗。全句译为:(秦国)对外用连衡的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这便译出了全句用词的特点。3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所谓原文造句的特点,指原文所使用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特点
35、。译出这种造句的特点,要分两种情况:一是文言文的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要译成现代汉语相应的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二是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倒装句要顺过来。例如: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下天笑。(屈原列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句是以是以是的倒置,臣未之闻也是臣未闻之也的倒置,翻译时的都要顺过来。全句可译为:仲尼的门徒没有说过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因此后代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句兵挫地削、为天下笑都是被动句。全句可译为:(楚怀王)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割削,失去了楚国的六个郡,他自己
36、也死在秦国,被天下人嘲笑。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是求可使报秦之人的倒置(定语后置),全句可译为:主意拿定,寻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回复秦国的人,没有寻找到。上列三点是就句子本身翻译说的。在动手翻译之前还得顾及语境。三、重点突破翻译文言文语句,牢记翻译的原则、方法是基础,翻译时结合具体语境更为重要。翻译文言文常见的错误有:(一)专有名词,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把它保留下来。因为这些名词不好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也不用翻译,但偏有的同学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如: 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译
37、成: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珠宝,同越南接界,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成:大概说的就是姓李的将军吧。 在、句中就犯了固有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中交阯郡是地点名词不用翻译;中的李将军其实指的就是李广将军,也应保留下来不用翻译,且翻译的也不准确。 (二)、该译不译,文白掺杂 有的同学,在翻译句子时往往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如: 今之朝臣无以易薛永昶者。 译成:如今的朝臣当中,无以替代薛永昶的。 从令纵敌,非良将也。 译成:服从命令而放纵敌人,非良将也。 两句的译文犯了翻译不彻底的毛病,中的无以应译为没有谁可用来 ;中的后半句没有翻译,应译为不是好的
38、将领。这两句都因为翻译不彻底而造成译文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三)、今义古义,不当替代 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已扩大,有的已缩小,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有的词义已经转移,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切忌盲目替代。如: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译成:带领妻子和乡里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处分适兄意,哪得自由专。孔雀东南飞 译成:怎么处罚顺从你的意思,哪能我自做主张。 意气益厉,乘胜逐北。 译成: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向北追赶。 三句的译文都犯了盲目的以今义替代古义的毛病,句中,妻子在古汉语中是妻子和子女的意思,句中的处分在古汉语中是处理安排的意思
39、,句中的北并非指北方而是指败兵。 (四)、脱离语境,误译词语 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应有不同的解释,因此在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而不应脱离语境,以免误译词语。如: 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成:稍微的看一下公子,公子的表情更加和善。 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 译成:刘母向媒人道谢。 在句中把微错译成了稍微,结合语境,当时是侯赢在暗中观察信陵君因此应译为偷偷的,悄悄的;中,谢的翻译也没有结合语境,误译成了道谢、感谢,结合语境可知这是刘母谢绝媒人的话,因此谢应译为推辞、谢绝。 (五)、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在古汉语中,由于语法的需要,有些词语在句中只起音节的作用,还有
40、些词语只有语法功能而没有实际含义,那么在翻译时就应把这些词语删去。另外还有一些偏义词语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删掉。否则就容易使译句显得罗嗦赘余。如: 婴之亡,岂不宜哉? 在本句中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把之删去,可译为婴逃亡,难道不应该吗? 宋何罪之有? 在本句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删去。本句可译为宋国有什么罪过呀? (六)、该补不补,成分残缺 古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成分才完整,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如: 范氏富,盍已乎? 译成:范家富贵,何不停止呢? 言茶盐利害,省
41、州县之役,皆称旨。 译成:陈述茶和盐的利弊,减少州县的徭役,都符合圣上的意思。 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译成:范献子抓住并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在句中省略了已的宾语婚姻之事,翻译时添加上译句才完整;在句的译句中明显缺少陈述的主语他,且陈述的也非茶和盐的利弊而应是茶制和盐制的利弊;句中是个省略句,省略了执而纺的宾语董叔翻译时应该补上。 (七)、该调不调,语序混乱 由于在古汉语中,有一些是倒装句,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调整过来;还有一些不是倒装句,由于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因此语序也不符合现代语法,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例如: 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本句也是一个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
42、于斯亭饮酒而乐之,因此应翻译成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把这当作乐趣。 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本句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欲而得之,又请何焉?应翻译为(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记 本句语序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古汉语中常把数词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且省略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加以调整和补充。本句可译为(朋友)曾经赠送给我一枚核舟。【易错点点睛】易错点1 记人叙事类文章(主要是人物传记、小说等)的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武 技蒲松龄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
43、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予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此以名,邀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
44、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交乎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舁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5、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 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要:求取 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易:轻视 D偶适历下,见二少年尼僧弄艺于场 适:到去 【错误解答】 C或D。 【错解分析】 误认为C项应该译为“以为易”,不知道“之”宇的意思是代词,指尼僧,所以应该译为“轻视”。D项中,因为不知道“历下”是地名,所以,就译不出“适”。 【正确解答】 A。解析:A项中的“鄙”应该是“边境、边界”的意思。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 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 B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 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C李在侧不觉技痒
46、,意气而进 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 D幸先以我名告之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错误解答】 A。 【错解分析】 A项中前一个“以”是“用”的意思,介词;后一个“以”是“因为”的意思,连词。B项中,两个“所”的后面都是接的动词,都是构成名词性短语。C项中前一个“而”表偏正关系,“意气”修饰“进”,后一个是转折连词,意思是“但是”。D项中前一个为代词,他。后一个为“的”的意思,助词。【正确解答】 B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 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 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僧笑,命李试其技
47、方颉颃间,尼即遽止 A B C D 【错误解答】 C 【错解分析】 题干中要求找出“表现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内容,交待的尼僧对待比武的态度。写李超学完武技后的心态。句是说,李超认为那个人胆怯,坚决要求再战,表现了他求胜、好表现的一面,不能用来说明他武艺不精。 【正确解答】 D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 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小说中几个人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C本文善于对过笑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和尼僧高强的
48、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人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错误解答】 A或D 【错解分析】 A项中的句末“愤而择日告辞而去”与原文不符。原文开头写李超摔出一丈多远,憨和尚对他进行了教育,数日以后,僧辞去。B项中说“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不对,他应该是一个“争强好胜”的形象,尼僧武技高超,谦逊有度,是作者褒扬的对象。D项中说“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不对,应该是重在通过动作和语言来刻画了人物形象。原文表面描写两个和尚对李超武技的指导,实际是写对其德行的指导。 【正确解答】 C5把文言
49、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译文: (2)众相顾,迄无应者。 译文: (3)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译文: 【错误解答】 (1)李超因此以武技而闻名,邀游大江南北,没有人能够跟他作对。 (2)大家互相看着,最终没有答应。 (3)李超开始不说,尼僧坚决诘问他,才将和尚的名字告诉地。 【错解分析】 句(1)中没有译出“罔有其对”,“罔有其对”的意思应该是“没有竞争对手”。句(2)没有译出“迄”“应”两个词,它们的意思分别是“终、最后”和“相应的人、对手”等。句(3)译法生硬死板。 【正确解答】 (1)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
50、的对手。 (2)大家互相看着,最终没有应战的人。 (3)李超开始不说,尼僧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地。专家会诊1对于虚词,采用句子结构和内容结合起来分析的方法,不能只注重句子结构而不顾文字内容,因为虚词比较灵活,它往往由句子的内容来决定它的意义。熟练掌握考纲要求的18个虚词的基本意义。 2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判定,关键是能够翻译文中的关键句子,多与原文进行对照分析。找出某点内容在哪个位置,是否与原文有出入。3对于文中的句子的翻译,关键是联系前后文,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望文生义,往往对于句式的考查也杂在这个内容当中,所以在翻译时应该分析是否含有特殊句式。比如上面的翻译中就包含有对“判断句”
51、句式译法。易错点2 抒情说理散文(如小品文、序文、墓志铭、碑文、赠序等)的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
52、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
53、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平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 游:游玩,交往 B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 悉:全,都 C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 怪:责怪,责备 D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 缪:通
54、“谬”,谬误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A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B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C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D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错误解答】 B或C。【错解分析】 没有弄清这两个“之”字的作用和意义。B项和C项中的“之”宇是“的”意思,助词。【正确解答】 D。例句中的“之”是结构助词,作用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故D项中与它相同,A项中是代词。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D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
55、用哉 【错误解答】 B或D。 【错解分析】 不能够从语法的角度将词语放在文中来分析; 【正确解答】 C。A项中为句中“这篇文章”,现指“文化或文人”。B项“上下”的意思是“把下等的当作上等的”即“以劣充优”;今义为:上上下下的人。D项中的意思是“有利”,现为“以看待财产和地位来对待人”。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没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 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
56、“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没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D欧阳修曾利用其他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 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错误解答】 B。 【错解分析】 选B是误以为考文学常识。从表面上看有一定的迷惑性。实际上也反映了文学常识掌握得不牢靠。 【正确解答】 D。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愈的文章和文道让天下人所遵从,即“亦其理有当然者”。5把文言文阅读
57、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因乞李氏以归。 译文: 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译文: 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译文: 【错误解答】 于是请求李氏回家。学者应当达到这个地步就停下来啊!特地认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错解分析】 一是没有弄清古代汉语中“乞”、“学者”、“特”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二是对前后文理解分析不够。只孤立地将某个句子进行生硬的翻译。【正确解答】 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只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专家会诊 1抓住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把握和理解作者的对人和事所表现出来的态度。 2分析作者所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是正
58、面还是反面,有什么作用,是概写还是略写。 3注意翻译、理解,说明应该符合作者的思想倾向和表达目的。【典型习题导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也。年七岁丧母。母以社日亡,来岁邻里社,修感念母,哀甚。邻里闻冬,为之罢社。年二十,游学南阳,止张奉舍。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顷之,郡中有反者。修闻融有难,夜往奔融。贼初发,融谓左右曰:“能冒难来,唯王修耳!”言终而修至。 袁谭在青州,辟修为治中从事,别驾刘献数毁短修。后献以事当死,修理之,得免。时人益以此多焉。谭、尚有隙。尚攻谭,谭军败,修率吏民往救谭。谭喜曰
59、:“成吾军者,王别驾也。”谭之败,刘询起兵漯阴,诸城皆应。谭叹息曰:“今举州背叛,岂孤之不德邪!”修曰:“东莱太守管统虽在海表,此人不反,必来。”后十余日,统果弃其妻子来赴谭。谭复欲攻尚,修谏曰:“兄弟还相攻击,是败亡之道也。”谭不悦,遂与尚相攻击,请救于太祖。太祖既破冀州,谭又叛。太祖遂引军攻谭于南皮。修时运粮在乐安,闻谭急,将所领兵及诸从事数十人往赴谭。至高密,闻谭死,下马号哭曰:“无君焉归?”遂诣太祖,乞收葬谭尸。太祖欲观修意,默然不应。修复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大祖嘉其义,听之。魏国既建,为大司农郎中令。其后严才反,与其徒属数十人攻掖门。修闻变,召车马未至
60、,便将官属步至宫门。大祖在铜爵台望见之,曰:“彼来者必王叔治也。”顷之,病牛官。初,修识高柔于弱冠,异王基于幼童,终皆远至,世称其知人。 (节选自三国志卷十一魏书十一)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游学南阳,止张奉舍 止:住宿,落脚B辟修为治中从事 辟:征召C别驾刘献数毁短修 短:诋毁,指摘D时人益以此多焉 多:增多,增加答案:D 解析:多:推重,赞美。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母以社日亡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B邻里闻之,为之罢社 臣闻之胡龅曰C无君焉归 吾何辞焉D其后严才反 则或咎其欲出者答案:C 解析:前者是疑问代词,哪里;后
61、者是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呢”。A都是介词,表示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B都是代词,代指这件事;D都是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3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王修“知人”的一组是能冒难来,唯王修耳 东莱太守管统虽在海表,此人不反,必来 识高柔于弱冠 彼来者必王叔治也 成吾军者,王别驾也 异王基于幼童A BC D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社日是王修母亲的忌日,王修在这一天悼念母亲极为哀痛。邻里深为其孝心感动,为此罢免了组织社日欢庆活动的负责人。B对于得疾病的张奉一家,王修暗中亲自精心照顾他们,直到他们病好
62、了才离开。这反映了他坚守道义的精神和不事张扬的性格。C袁谭不听王修之言,兄弟相残以致众叛亲离。他向太祖求救,但太祖反而攻破了冀州去攻打袁谭,袁谭于是就背叛了太祖。D王修能做到“受其恩,食其禄,赴其难”,忠义之行深为其主赞誉和推崇。答案:D 解析:A“罢社”是“停止了社日活动”,旷隐”是“同情、怜悯”之义,C太祖攻破冀州攻打的是袁尚。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八大山人传 陈 鼎八大山人,明宁藩宗室,号人屋。“人屋”者,“广厦万间”之意也。性孤介,颖异绝伦。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尝写菡萏一枝,半开池中,败叶离披,横斜水面,生意勃然;张堂中,如清风徐来,香气常满室。又画龙
63、,丈幅间蜿蜒升降,欲飞欲动;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善谈谐,喜议论,娓娓不倦,常倾倒四座,父某,亦工书画,名噪江右,然喑哑不能言。甲中国亡,父随卒。人屋承父志,亦喑哑。左右承事者,皆语以目:合则颔之,否则摇头。对宾客寒暄以手,听人言古今事,心会处,则哑然笑。如是十余年,遂弃家为僧,自号曰“雪个”。未几病颠,初则伏地呜咽,已而仰天大笑,笑已,忽跌殉踊跃,叫号痛哭。或鼓腹高歌,或混舞于市,一日之间,颠态百出。帝人恶其扰,醉之酒,则颠止。岁余,病间,更号曰“个山”。既而自摩其顶曰:“吾为僧矣,何可不以驴名?”遂更号曰“个山驴”。数年,妻子俱死,或谓之曰:“斩先人祀,非所以为人后也,子无畏乎?”
64、个山驴遂慨然蓄发谋妻子,号“八大山人”。其言曰:“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也。”山人既嗜酒,无他好。人爱其笔墨,多置酒招之,预设墨汁数升、纸若干幅于座右。醉后见之,则欣然泼墨广幅间,或洒以敝帚,涂以败冠,盈纸肮脏,不可以目。然后捉笔渲染,或咸山林,或成丘壑,花鸟竹石,无不入妙。如爱书,则攘臂搦管,狂叫大呼,洋洋洒洒,数十幅立就。醒时,欲求其片纸只字不可得,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其颠如此。外史氏曰:“山人果颠也手哉?何其笔墨雄豪也?余尝阅山人诗画,大有唐宋人气魄。至于书法,则胎骨于魏晋矣。问其乡人,皆曰得之醉后。呜呼!其醉可及也,其颠不可及也!”5 下列句子加点字古今词义相同的
65、一项是 A颖异绝伦 B忽跌趵踊跃C个山驴遂慨然蓄发谋妻子D何其笔墨雄豪也答案:A 解析:踊跃,跳跃:妻子,妻儿:何其,为什么他的。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或鼓腹而歌,或混舞于市 或师焉,或不焉B斩先人祀,非所以为人后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C子无畏乎 美哉乎,山河之固D醉之酒,则颠止 顷襄王怒而迁之答案:D 解析:A,有时,有的人;B用来的,的原因;C反问语气,感叹语气;D代词“他”。7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八大山人“性之颠”和“精绘事”的一组是A性孤介,颖异绝伦 张堂中,如清风徐来,香气常满堂B初则伏地呜咽,已而仰天大笑 若使叶公见之,亦必
66、大叫惊走也C既而自摩其顶曰:“吾为僧矣,何可不以驴名?” 欣然泼墨广幅间,或洒以敝帚,涂以败冠。D山人既嗜酒,无他好 捉笔渲染,或成山林,或成丘壑,花鸟竹石,无不入妙答案:B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八大山人从小聪慧异常,八岁就能作诗,特别擅长绘画,他画的荷花,极为传神,挂在厅堂,立时便香气满室;他画的龙吓得叶公大叫惊走。B国破家亡之后,八大山人的生活遭遇剧变,由贵族公子沦为混迹街头的乞丐。在装聋作哑十多年后出家为僧,几年后又因死了妻儿还俗。C八大山人只能在醉中作画,在宽大的画纸上,用破笤帚洒墨,用坏帽子涂抹,拿起笔画成山林丘壑,花鸟竹石,极其精妙;酒醉之后,灵感顿失,
67、画不出像样的画了。D作者认为八大山人并非真颠,而是一种后人难以企及的至高的艺术境界。他认为其诗画有唐宋气魄,书法有魏晋风骨。答案:D 解析:A“香气满堂”、“吓得叶公大叫惊走”错误;B“沦为混迹街头的乞丐”、“装聋作哑”错误,C“只能”、“酒醉之后,灵感顿失”文中无信息。9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左右承事者,皆语以目。译文 尝写菡萏一枝,半开池中,败叶离披,横斜水面,生意勃然。译文 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其颠如此。译文 答案:他身边跟随的奉命办事的人,都用眼睛给他示意。曾经画一枝荷花,半开于池中,败叶散乱,横斜在水面,生气勃勃。即使将百镒黄金陈放在他的面前,他也不屑
68、一顾,他颠狂到这样的程度。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4题。 谭澄,字彦清,德兴怀来人。父资荣,金末为交城令,国兵下河朔,乃以县来附,赐金符,为元帅左都监,仍兼交城令。未几,赐虎符,行元帅府事,从攻汴有功。年四十,移病,举弟资用自代。资用卒,澄袭职。澄幼颖敏,为交城令时年十九。有文谷水,分溉交城田,文阳郭帅专其利而堰之,讼者累岁,莫能直,澄折以理,令决水,均其利于民。豪民有持吏短长为奸者,察得其主名,皆以法治之。岁乙未,籍民户;有司多以浮客占籍,及征赋,逃窜殆尽,官为称贷,积息数倍,民无以偿。澄入觐,因中书耶律楚材,面陈其害,太宗恻然,为免其逋,其私负者,年虽多,息取倍而止;亡民能归者,
69、复三年。诏下,公私便之。壬子,复大籍其民,澄尽削交城之不土著者,赋以时集。中统元年,世祖即位,擢怀孟路总管,俄赐金符。换金虎符。岁旱,令民凿唐温渠,引沁水以溉田,民用不饥;教之种植,地无遗利。至元二年,迁河南路总管,改平滦路总管。 七年,入为司农少卿,俄出为京兆总管;居一年,改陕西四川道提刑按察使,建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宜令民年四十无子听取妾,以为宗祀计。”朝廷从之,遂著为令。四川佥省严忠范守成都,为宋将昝万寿所败,退保予城。世祖命澄代之,至则葬暴骸,修焚室,赈饥贫,集逋亡,民心稍安。会西南夷罗罗斯内附,帝以抚新国宜用文武才,遂以澄为副都元帅,同知宣慰使司事。比至,以疾卒,年五十八。 (
70、录自元史谭澄传,有删略)注:浮客:客居的人户。太宗:指元太宗窝阔台。世祖:指元世祖忽必烈。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澄折以理 折:折服,使屈服。B豪民有持吏短长为奸者 短长:偏义复词,指短处。C为免其逋 逋:欠交,拖欠。D诏下,公私便之 便:方便。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澄折以理 察得其主名,皆以法治之B积息数倍,民无以偿 无以成江海C朝廷从之,遂著为令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D为宋将昝万寿所败,退保子城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答案:D 解析:上句的“所”与“为”一起构成“为所”格式,表被动;下旬的“所”与后面动词一起构成名词性词组。A“以”均
71、为介词,意为“凭,用”;B“无以”均为“没有的办法”;C“为”均为动词,意为“成为,作为”。12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谭澄抑制豪强、制民之产的一组是澄折以理,令决水,均其利于民察得其主名,皆以法治之官为称贷,积息数倍,民无以偿亡民能归者,复三年 沁水以溉田,民用不饥;教之种植,地无遗利宜令民年四十五子听取妾,以为宗祀计A BC D答案:C 解析:表明谭澄抑制豪强,表明他制民之产。13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谷水北岸的郭帅筑堰独揽水利,谭澄以理说服郭帅,令其把水堰决开,使交城百姓均受其利。B强豪之民中有人掌握着官吏的问题,因而作奸犯科,谭澄查出这些官吏的姓名,都依法
72、予以处理。C谭澄任陕西四川道提刑按察使,建议听凭那些年纪在四十岁以上仍没有儿子的百姓娶妾,以延续子嗣。D西南夷人罗罗斯族归附元朝,元世祖认为安定新归附者该选用文武全才,于是任命谭澄为罗罗斯副都元帅,同时知宣慰使司事。答案:B 解析:谭澄处理的是作奸犯科的豪强,而不是官吏。1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复大籍其民,澄尽削交城之不土著者,赋以时集。译文: 答案:(1)又大规模登记户口,谭澄把不是长久居住在交城者的户口全部删去,赋税因此能够按时征收。(2)至则葬暴骸,修焚室,赈饥贫,集逋亡,民心稍安。译文: 答案:(2)谭澄赴任后,掩埋抛弃在外的将士遗骸,修缮好被烧毁的房
73、屋,赈济饥贫的百姓,召集逃亡的民众,百姓才稍稍安定。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19题。 初,太傅邓禹尝谓人日:“吾将百万之众,未尝妄杀一人,后世必有兴者。”其子护羌校尉训有女曰绥,性孝友,好书传,常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绥后选入宫为贵人,恭肃小心,动有法度,承事阴后,接抚同列,常克己以下之,虽宫人隶役,皆加恩借,帝深嘉焉。尝有疾,帝特令其母、兄弟入亲医药,不限以日数,贵人辞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私幸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帝曰:人皆以数入为荣,贵人反以为忧邪!”每有宴会,诸姬竟自修饰,贵人独尚质素,其衣有与阴后同色者,即时解
74、易,若并时进见,则不敢正坐离立,行则偻身自卑,帝每有所问,常逡巡后对,不敢先后言,阴后短小,举止时失仪,左右掩口而笑,贵人独怆然不乐,为之隐讳,若己之失。帝知贵人芳心曲体,叹曰:“修德之劳,乃如是乎!”后阴后宠衰,贵人每当御见,辄辞以疾。时帝数失皇子,贵人忧继嗣不广,数选进才人以博帝意。阴后见贵人德称日盛,深疾之。帝尝寝病,危甚,阴后密言:“我得意,不令邓氏复有遗类!”贵人闻之,流涕言曰:“我竭诚尽心以事皇后,竟不为所祜。今我当从死,上以报帝之恩,中以解宗族之祸,下不令阴氏有人豕之讥。”即欲饮药,官人赵玉者固禁之,因诈言“属有使来,上疾已愈”,贵人乃止。明日,上果瘳。及阴后之废,贵人请救,不能
75、得。帝欲以贵人为皇后,贵人愈称疾笃,深自闭绝。 资治通鉴卷四十八注:人豕:即“人彘”。汉孝惠帝时,太后曾因嫉恨戚夫人而断其手足,去眼,辉耳,饮喑药,使居厕中,命日“人彘”。15 对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帝特令其母、兄弟人亲医药 特:特意B虽宫人隶役 虽:虽然C即时解易 易:更换D数选进才人以博帝意 意:欢心答案:B 解析:虽:即使。16 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1)阴后见贵人德称日盛,深疾之 (2)及阴后之废,贵人请救。B(1)帝欲以贵人为皇后 (2)常克己以下之C(1)即时解药 (2)即欲饮药D(1)而使外舍久在内省 (2)属有使来,上疾已愈答案:C 解析:即:立即。A“
76、之”,代词,指邓绥;“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以”,介词,把,让;“以”,连词,可译为“来”。D“使”,动词,让;“使”,名词,使臣。17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邓绥“恭肃小心”品性的一组是昼修妇业,暮诵经典接抚同列,常克己以下之虽宫人隶役,皆加恩借贵人每当御见,辄辞以疾其衣有与阴后同色者,即时解易忧继嗣不广,数选进才人以博帝意A BC O答案:D 解析:说的是刻苦学习;说的是不与阴后争宠;说的是悉心呵护皇帝。18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叙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邓绥是邓禹的孙女,她因终日勤勉读书,诵读经典,学习女工,因而家人给她起了个名字叫作“诸生”
77、。B在宫中,邓绥无论是对皇帝、皇后还是下人,都温文有礼,爱心呵护,因而深得皇帝的赏识。C由于邓禹“将百万之众,未尝妄杀一人”,所以其孙女邓绥能被选人皇宫为贵人,成为邓禹所说的“兴者”。D皇帝屡遭丧子之痛,邓绥为此忧心忡忡。为解除皇帝的忧虑,她多次为皇帝遴选妃嫔,以使皇帝后继有人。答案:C 解析:邓禹预言和邓禹的孙女邓绥人选皇宫,不能说成因果关系。19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帝每有所问,常逡巡后对,不敢先后言。译文: 答案:(1)每当皇帝有所问话,总要犹豫之后回答,而且不敢抢在阴后之前回答。(2)上以报帝之恩,中以解宗族之祸,下不令阴氏有人豕之讥。译文: 五、阅读下
78、面的文言文,完成2024题。 黄州快哉亭记苏 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闽。昼则舟揖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令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
79、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日:“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别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注: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宋玉有风赋,讽楚
80、襄王之骄奢。楚襄王,即楚顷襄王,名横,楚怀王之子。宋玉、景差都是楚襄王之侍臣。兰台宫,遗址在现在湖北省钟祥县东。窃会(kui)计之余功:窃,偷得,这里即“利用”之意。会计,指征收钱谷等事。余功,功劳之余,即剩余时间。20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其庐之西南为亭 即:就着,凭借B周瑜、陆逊之所骋骛 骋骛:纵横,活跃C王披襟当之 当:抵挡,挡住D将何往而非病 病:忧愁,怨恨答案:C 解析:当:应该是“面临”、“面对”的意思。2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庶人安得共之 沛公安在C昼则殉楫出没于其前 位卑则足羞,
81、官盛则近谀D乌睹其为快也哉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答案:A 解析:以:“因为”,“由于”,表原因。安:副词,“怎么”、“哪里”代词,“哪里”、“什么地方”,作前置宾语;则:连词,“就”,表示对举,连词,“就”表顺承;其:代词,指前面的“连山绝壑”等事物/代词,“他的”,代指人。22 下面属于亭子命名为“快哉”的原因的一项是以览观江流之胜有风飒然至者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A BC D答案:D 解析:说的是楚襄王之事,说的是由快哉亭所见及张君行为引起的感想。23 下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快哉亭上,既能
82、见到长江美景,又能观赏岸上的山川草木,还可由故城遗迹,缅怀古代英雄,这些都足以让人感到愉快欢乐。B写楚襄王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君王富贵者的那种快乐,不是人人都追求得到的,普通的人只要得到世俗的快乐就够了。C人是否感到快乐,固然与山川形势等外部环境有关,但更在于无论得意还是失意,要内心有自得之乐,要有坦然自适的态度。D写张梦得不以谪为患,既然是对他遭“不遇之变”而自放山水之间的旷达行为的赞许,也是对失意士人的慰藉。答案:B 解析:意在说明是否感到快乐,在于人的态度。2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译文: 答案:(1)那些遗留的风流胜迹,也足以使
83、世俗的凡人称快。(2)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译文: (3)土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译文: 答案:(3)士人生存于人世,假如内心不能自我得意,那么到哪里又不会忧愁呢?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2428题。 罗企生,字宗伯,豫章人也。多才艺。初拜佐著作邓。殷仲堪之镇江陵,引为功曹。累迁武陵太守。未之郡而桓玄攻仲堪,仲堪更以企生为谘议参军。仲堪多疑少决,企生深忧之,谓弟遵生曰:“殷侯仁而无断,事必无成。成败,天也,吾当死生以之。”仲堪果走,丈武无送者,唯企生从焉。路经家门,遵生曰:“作如此分离,何可不执于!”企生回马授乎,遵生有勇力,便牵下之,谓曰:“家有老母
84、,将欲何之?”企生挥泪曰:“今日之事,我必死之。汝等奉养不失子道,一门之中有忠与孝,亦复何恨!”遵生抱之愈急,仲堪于路待之,企生遥呼曰:“生死是同,愿少见待。”仲堪见企生无脱理,策马而去。 玄至荆州,人士无不诣者,企生独不往,而营理仲堪家。或谓之曰:“玄猜忍之性,未能取卿诚节,若遂不诣,祸必至矣。”企生正色曰:“我是殷侯吏,见遇以国士,为弟以力见制,遂不我从,不能共殄丑逆,致此奔败,亦何面目复就桓求生平!”玄闻之大怒,然紊待企生厚,先遣人谓曰:“若谢我,当释汝。”企生曰:“为殷荆州吏,荆州奔亡,存亡未判,何颜复谢!”玄即收企生,遣人问欲何言,答曰:“文帝杀嵇康,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
85、母。”玄许之。又引企生于前,谓曰:“吾相遇甚厚,何以见负?今者死矣!”企生对曰:“使君既兴晋阳之甲,军次寻阳,并奉王命,各还反镇,升坛盟誓,口血未干,而生奸计。自伤力劣,不能翦灭凶逆,恨死晚也。”玄遂害之,时年三十七,众咸悼焉。先是,玄以羔裘遗企生母胡氏,及企生遇害,即日焚裘。 赞曰:重义轻生,亡躯殉节。劲松方操,严霜比烈。白刃可陵,贞心难折。道光振古,芳流泉哲。 选自晋书列传五十九2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仲堪更以企生为谘议参军 更:再B我是殷侯吏,见遇以国士 遇:相逢C荆州奔亡,存亡未判 判:辨别,断定D自伤力劣,不能翦灭凶逆 伤:悲伤答案:B解析:遇:对待。26
86、下列各组句于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吾当死生以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B作如此分离,何可不执手 徐公何能及君也C并奉王命,各还所镇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D口血未干,而生奸计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答案:B 解析:A对/因为;B怎么/怎么C他们的/地方;D却/并且27 下面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罗企生“重义轻生”的一组是仲堪多疑少决,企生深忧之。成败,天也,吾当死生以之。仲堪果走,文武无送者,唯企生从焉。生死是同,愿少见待。自伤力劣,不能翦灭凶逆,恨死晚也。及企生遇害,即日焚裘。A BC D 答案:C 解析:视死如当,不怕死,以死相拼2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
87、一项是A殷仲堪性情优柔寡断,罗企生很为他担忧,认为他仁慈却不能决断,事情一定不会成功。仲堪果然失败,逃跑时,除了企生外,文武官员中没有一个跟随他。B桓玄不但猜疑残忍,而且野心很大,常常背信弃义。他与各路军队升坛结盟,信誓旦旦,犹在耳边,但转身就发动战争,攻击其他盟友。企生斥他为“凶逆”。 C罗企生多才多艺,很得殷仲堪赏识,接连被任命为佐著作郎、功曹、武陵太守。企生到武陵任职不久,桓玄发兵攻打仲堪,仲堪又任命罗企生为谘议参军。 D罗企生知恩图报,在仲堪失败时,他决心与仲堪 同生死。他为被弟弟牵制不能追随仲堪而后悔不已,他不畏桓玄的威吓和利诱,坚持“士为知己者死”的节操。答案:C。29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殷仲堪之镇江陵,引为功曹。译文: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w。w-w*k&s%5¥u高考资源网w。w-w*k&s%5¥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