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雅安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都规定的位置上。2.回答第I卷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编号。3.回答第卷试题必须使用0.5毫来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内。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卷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卷交回。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本部分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2、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此现象体现了小农经济A. 安居乐业的生活场景B. 具有封闭性和落后性C. 男耕女织的辛苦劳累D. 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可知,材料体现了小农经济下农民的生活状况,反映了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故B选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小农经济“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的封闭性和落后性,而不是安居乐业的生活场景,故A选项错误;题干通过材料体现了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没有涉及男耕女织的信息,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主要
3、体现了其封闭性和落后性,故D选项错误。2.战国时,赵国铸造了大量的样式多样的青铜货币,其中布币是最主要的货币形式,还有为适应与燕齐交界地区的商业交往而转的刀币,以及受秦国影响铸造时间较晚的圆钱。这反映了当时赵国A. 手工业技术很发达B. 具有工商立国思想C. 取得经济霸主地位D. 积极开展商贸活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赵国铸造了大量的样式多样的青铜货币”“ 为适应与燕齐交界地区的商业交往而转的刀币,以及受秦国影响铸造时间较晚的圆钱”等信息可知,战国时期赵国为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铸造了样式多样的青铜货币,其中除最主要的货币外,还铸造了与燕齐地区商业交往的刀币和受秦国影响的圆钱等,可
4、见赵国积极开展商贸活动,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反映了商业发展,没有体现手工业技术发达,故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当时赵国为了适应商业的发展而铸造的各种样式的货币,没有体现工商立国的思想,故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赵国铸造了各种样式的货币以适应工商业的发展,无法得出赵国取得经济霸主地位的结论,故C选项错误。3.西汉初期,推行体养生息政策,轻儒薄赋,农业税征收比例曾低至1/30,虽然促成了工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但又远远不能满足王朝财政需要。为解决这一矛后,汉武帝时期A. 提高农业税和商业税比例B. 大量裁减政府机构和人员C. 加强了对经济资源的垄断D.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
5、考查的知识点是西汉的经济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政府加强了对经济资源的垄断,实行专卖政策,故C选项正确;材料“推行体养生息政策,轻儒薄赋,农业税征收比例曾低至1/30”可知,提高农业税和商业税会违背休养生息的初衷,对经济造成一定的冲击,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并未涉及相关裁减机构和人员的信息,故B选项错误;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商鞅变法时期, 故D选项错误。4.福建士绅蓝鼎元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游手无赖,亦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沿海居民,富者贫,穷者困。”据此
6、可知A. 海禁政策阻碍中西经济交流B. 海禁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C. 海禁导致沿海民生凋敝D. 海禁带来了中国的贫穷落后【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南洋未禁之先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然而“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可知,在海禁之前百姓很少有家贫或者盗劫之事,而实行海禁之后就出现了“沿海居民,富者贫,穷者困”的现象,说明海禁政策导致沿海民生凋敝,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禁政策不利于中西经济交流,但材料内容没有涉及中西经济交流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海禁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但材料内容没有涉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
7、体现了海禁政策导致沿海地区民生凋敝,没有强调海禁带来了中国的贫穷落后,故D选项错误。5.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是地丁、钱漕、盐课等,其中地丁几占全部岁收的三分之二;鸦片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关税、厘金等收入几占岁入的一半。从鸦片战争前后财政收入的变化可以看出A. 西方列强的侵略掠夺B.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转入低谷C. 自然经济已经解体D. 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是地丁、钱漕、盐课等鸦片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关税、厘金等收入几占岁入的一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开,关税、厘金收入的增长与对外贸易的增
8、长紧密相连,体现了清政府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说明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选项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传统农业、盐铁财政收入比例下降,而与贸易相关的关税、厘金等比例上升,体现出中外贸易的扩大,无法体现西方列强的侵略掠夺,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步发展,而不是转入低谷,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主要沿海地区的自然经济解体,而在广大内陆地区,自然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故C选项错误。6.下图为近代中国机械进口数据统计图。对此图所示信息解读最为恰当的是A. 传统手工业基本被机器生产所取代
9、B.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逆差地位C. 列强放松对中国机器进口的限制D. 民族工业在甲午战后得到较快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材料主要体现了1844-1913年期间的中国机械进口数据统计,其中1894-1913年期间,机械进口激增,表明这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较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故D选项正确;材料的时间是“1844-191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国机器生产并未取代传统手工业,并且材料内容也没有体现相关信息,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国近代1844-1913年期间的机械进口情况,没有对中外贸易的进出口进行对比,
10、无法得出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逆差地位,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列强对中国机器进口的政策没有发生变化,故C选项错误。7.1935年11月,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实行法币公告,其主要内容为:自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的钞票定为法币,其他银行不再拥有货币发行权。以后市场上的一切交易均以法币为限。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在当时A. 导致中国银更紧缺,工商企业大量倒闭B. 促进物价回升,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C. 引发严重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更加贫困D. 使中国的货币完全摆脱国际货币的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的钞票定为法币,其
11、他银行不再拥有货币发行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政府通过币制改革统一货币发行权,有利于国家对金融货币的统一管理,同时一定程度上防止白银外流,有利于市场的稳定,推动了本国经济的发展,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政府通过币制改革,统一发行法币有利于防止白银的外流,而不会导致中国银更紧缺,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政府时期引发严重通货膨胀,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的是与国民政府的通货膨胀政策直接有关,而不是币制改革,故C选项错误;1935年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有利于防止白银外流,有利于市场稳定,而不能使中国的货币完全摆脱国际货币的影响,故D选项错误。8.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
12、规定的任务。主要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刚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长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等。这些成就反映了A. 中国的工业化基本实现B. 新中国经济发展受苏联的影响C. 国民经济将迎来快速增长D. 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同时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1953年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通过“一五”计划,我国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这反映了新中国经济发展受苏联的影响,故B选项正确;通过“一五”计划,我国重工业薄弱的局面开
13、始得到改变,但不能说中国的工业化基本实现,故A选项错误;“一五”计划的完成,推动了我国重工业的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没有显著的发展,因此不能说国民经济将迎来快速增长,故C选项错误;“一五”计划主要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轻工业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因此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提高,故D选项错误。9.从1957年到1978年,尽管粮食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都有了增长,但1978年全国人均占有粮食大体上还只相当于1957年的水平,全国农业人口平均全年收人只有70多元,平均每个生产大队的集体积累不到1万元,有的地方甚至不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这主要是因为A. 土地公有制不适用于现代农业的发展B. 农村人口的快速增
14、长阻碍了农业发展C.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生产力低下D. 计划经济体制压制了农民的积极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1978年主要实施人民公社经济体制,生产队集体劳动的生产方式、平均主义分配方法挫伤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造成农业生产缓慢,因此这时期计划经济体制压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通过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土地所有制已经是公有制形式,故A选项错误;人口的快速增长一方面会拉低人均收入,但是人口的增长也增加了社会劳动力的数量,会促进集体积累的增加,但材料中集体积累也没有大量增长,由此可知,人口增
15、长不是导致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停滞的主要原因,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1978年期间,农业生产缓慢的主要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不能够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所导致,而不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故C选项错误;10.1997年,全国个体工商户达2,850万户,从业人员5,541万人,私营企业达96万家,从业人员1,349万人。1999年1月,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20家私营企业首批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涉及饲料、食品、农业开发、医药和计算机软件开发等行业。这表明在中国A. 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C. 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发展影响增强D. 现代企业制度适应
16、市场经济要求【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至20世纪末,我国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数量和从业人员不断增加,涉及多个行业,而个体和私营企业是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增强,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非公有制经济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非主体,故A选项错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于21世纪初期,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故B选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涉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故D选项错误。11.下表是根据陈锡从农村改革四十年看乡村
17、振兴战略的提出绘制的我国农村从1978年到1984年的某些变化。表中内容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间我国粮食产量人均粮食人均纯收入农村贫困人口1978年6095亿斤633斤134元2.5亿人(标准为100元/人,年)1984年8146亿斤781斤355元1.25亿人(标准为206元/人,年)A. 使我国绝大多数农民彻底地摆脱了贫困B. 促进我国非农产业人数大增C. 使农村增产增收与解决贫困的效果明显D. 加速了我国农村的土地流转【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我国农村从1978年到1984年粮食产量、人均粮食及人均纯收入均呈现上升趋势,而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呈下降的趋势,表明家庭联产承
18、包责任制使农村增产增收与解决贫困的效果明显,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农村粮食产量、人均粮食及人均收入的增加,无法得出我国绝大多数农民彻底地摆脱了贫困,并不符合史实,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我国在1978-1984年期间的农村变化,没有体现我国非农产业人数的变化,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以来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只是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并没有改变土地归国家所有的所有权,这时期没有发生土地流转,故D选项错误。12.1904年,在上海“王兴昌记”诞生了中国人缝制的第一套西装。20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大都市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还创下了中国人自己的名牌,报纸、杂
19、志也开辟专栏,介绍西式服装。这说明A. 人们传统观念发生变化B. 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C. 政权更迭带来思想多元D. 近代社会生活的全面西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诞生了中国人缝制的第一套西装”“ 大都市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还创下了中国人自己的名牌,报纸、杂志也开辟专栏,介绍西式服装”等信息可知,这时期人们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通过报纸、杂志来主动介绍西装说明这时期人们的传统思想发生变化,故A选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了20世纪初,在上海出现了第一套西装,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没有涉及人们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的西装店的出现,并通过媒体介
20、绍西装说明这时期人们的传统思想发生变化,无法体现政权更迭带来思想多元,故C选项错误;20世纪初在上海等地出现西装店,说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不能够说近代社会生活的全面西化,故D选项错误。13.17世纪威尼斯的羊绒年产量从29000卷下降到了2000卷:在佛罗伦萨,17世纪前50年间,羊绒的产量也从20000卷减少到5000卷;在热那亚港,货物成交量由每年900万吨减少到300万吨,而且,因为城市里丝绸业遭受重创,整个意大利的海运业都面临类似的情况。以上意大利相关经济数据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 意大利经济发展缓慢B. 航运业遭受重创C. 商业革命的影响D. 价格革命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
2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市场扩大,同时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海地区,即出现了商业革命,材料中17世纪意大利经济发展面临挑战的主要原因就是商业革命的结果,故C选项正确;这时期地中海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商路、贸易中心由以往的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而意大利经济发展缓慢不是主要原因,故A选项错误;这时期意大利等地区的航运业遭到重创是现象而不是原因,主要原因是商业革命的影响所致,故B选项错误;价格革命是指,新航路的开辟后,随着大量的金银流入欧洲市场,导致金银贬值,物价上涨,材料中的现象主要原因不是价格革命,故D选项错误。14.17世纪,荷兰政府对进
22、口货物收取相当低的关税,而且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其安特卫普港口更成为欧洲商人和商品的集散中心。据此可知,当时荷兰A. 积极开拓海外市场B. 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C. 重视发展手工业经济D. 在商业贸易中占据优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荷兰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造船业,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使其在17世纪成为“海上马车夫”,因此这时期荷兰在商业贸易中占优势,故D选项正确;这时期的荷兰积极发展商业贸易,而不是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荷兰政府对进口货物收取相当低的关税,而且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可知,这时期荷兰没有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重商主义强调通过出
23、口额大于进口额来获得财富,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时期的荷兰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在商业贸易中占主导地位,而不是重视发展手工业,故C选项错误。15.1700-1701年美洲殖民地占英国出口值的11%,进口值的20%。1772-1773年,北美和西印度占英国出口的38%,进口的39%;到1797-1798年,分别为57%和32%.这一变化A. 推动了机器取代手工劳动B. 由欧洲的价格革命所引起C. 确立了英国殖民霸主地位D. 受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18世纪初到18世纪末,美洲殖民地占英国出口进口值由11%和20%到分别占57%和32%,说明其海外
24、市场迅速扩大,这意味着海外市场的需求量增加,原有的手工生产难以满足其需求,因而推动了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推动18世纪中后期的工业革命,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末到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引起价格革命,材料与价格革命无关,故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18世纪末英国海外市场迅速扩大,海外市场的需求量极大增加,从而推动了英国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推动英国工业革命,无法得出英国确立了殖民霸主地位,故C选项错误;工业革命产生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材料没有体现,故D选项错误。16.
25、早在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欧美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中就已开始出现个别的垄断组织。1873年的经济危机使许多中小企业破产,于是垄断组织较多地发展起来。该材料表明A.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根本调整B. 垄断组织控制商品生产和价格C. 生产和资本集中推动垄断组织产生D. 垄断组织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偶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873年的经济危机使许多中小企业破产,于是垄断组织较多地发展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垄断组织是指为获取高额利润,由多家大企业通过协议、控股、持股等过程中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而形成的组织,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垄断组织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而不是
26、根本调整,故A选项错误;垄断组织是在企业生产集中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社会化和生产集中的发展程度的不同,大型企业之间互相勾结或联合的程度和具体目的不一样,因而垄断组织有不同形式,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是其主要形式,因此垄断组织不仅控制商品生产和价格等,故B选项错误;垄断组织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而不是偶然,故D选项错误。17.经济学家托马索维尔在诡辩与真相一书中指出,“联邦政府仅在1933年就购买了600万头猪,然后将其毁灭。数量巨大的农产品葬于耕犁之下,就是为了让其退出市场从而把价格维持在官方所规定的水平上,因为同样的原因,大量的牛奶被倒入
27、了下水道。联邦政府此举意在A. 维护农民的利益B. 平衡市场供求关系C. 刺激农业扩大生产D. 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数量巨大的农产品葬于耕犁之下,就是为了让其退出市场从而把价格维持在官方所规定的水平上”“ 大量的牛奶被倒入了下水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减少农产品过剩,平衡市场供求关系,缓解经济危机的影响,故B选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从长远的角度有利于维护农民利益,但农产品的直接毁灭的方式不能维护农民的利益,主要是为了通过上述措施平衡市场供求关系,故A选项错误;通过上述措施,政府直接干预的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减少农产品过剩,
28、而不是刺激农业扩大生产,故C选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主要通过平衡市场供求关系以调节农业生产,而不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矛盾,故D选项错误。18.1979年撒切尔夫人担任首相,很快在英国掀起了私有化的浪潮。在私有化改革中,包括钢铁、电信、汽油、航天等领城,许多国有企业都转变为私有制,卖给个人。这主要因为当时英国A. 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B. 形势好转经济复苏C. 新技术出现改善了环境D. 社会阶级矛盾尖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到20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陷入停滞,1979年,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执政,撒切
29、尔夫人认为国家干预损害了企业的自由,导致经济“滞胀”和严重失业,故而她放弃了凯恩斯主义,改行货币主义政策,推出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故A选项正确;这时期英国掀起私有化的浪潮主要是因为凯恩斯主义失灵,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而不是形势好转经济复苏,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这时期撒切尔夫人放弃凯恩斯主义,改行货币主义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而导致,而不是新技术出现改善了环境,故C选项错误;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失灵,出现“滞胀”和失业,社会阶级矛盾尖锐,但这不是当时出现私有化浪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故D选项错误。19.供给学派主张以供给创造需求,认为发展经济的重点在于扩大
30、供给而不是需求,只要供给充足,需求就会跟上。里根政府上台后就实行了供给学派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A. 使美国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B. 直接推动了“新经济”时代的到来C. 促进了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起D. 基本杜绝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供给学派强调以供给创造需求,认为发展经济的重点在于扩大供给而不是需求,只要供给充足,需求就会跟上,整个经济便会随之出现稳定增长。该学派主张减税和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认为减税能刺激人们投资和生产的积极性,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能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这一政策促进了美国高新技术的崛起,故C选项正确;使美国进入高速发展
31、的“黄金时代”是20世纪50年代时期,故A选项错误;推动“新经济份时代的到来”是在20世纪90年代,供给学派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故B选项错误;资本主义国家无法杜绝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故D选项错误。20.1923年,苏联把对农民征收的多种税收改为统-的农业税,并把实物税改为货币税。就市场而言,其积极意义在于A.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C. 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D. 有利于农业产品商品化【答案】D【解析】【详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从市场角度而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缴纳固定的粮食税后,余粮可以自由买卖,这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
32、可知,新经济政策时期,实行粮食税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但这不是从市场的角度而言,故A选项错误;苏联实行粮食税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这也不是从市场角度而言的,故B选项错误;苏联实行的粮食税,把实物税改为货币税,从市场的角度而言,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而不是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故C选项错误。21.1931年时,苏联全国粮食产量相比去年减少了16.8%,而粮食出口相比去年增加了7.2%。这表明苏联A. 一五计划期间放开售粮限制B. 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建没做出贡献C. 帮助西方国家渡过经济危机D. 工业发展减少对粮食进口的依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尽管粮食产
33、量减少,但为了获取工业发展的资金还是将粮食大量出口换取外汇,体现出苏联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一五计划期间粮食销售是受到限制,重点发展重工业,要求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市场和资本,故A选项错误;这时期苏联粮食产量减少但出口量增加主要是为了重点发展重工业服务,而不是帮助西方国家渡过经济危机,故C选项错误;苏联工业发展需要雄厚的资本,所以扩大粮食出口是为了工业发展积累资本,体现不出对粮食进口的依赖,故D选项错误。22.有人说苏联是斯大林的偏重重工业的发展模式给解体的。但也有人认为如果苏联不做出这样的选择的话,恐怕等不到二战结束就会崩溃。对于这两种
34、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A. 二战的爆发延缓了苏联解体的进程B. 苏联解体的唯一原因是斯大林模式C. 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偏重重工业发展D.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国情的必然选择【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领导苏联初期,苏联国力落后,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物质技术基础,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因此,苏联走向斯大林模式是其国情的必然选择,故D选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了斯大林模式的两种评价的理解,并没有涉及二战对苏联解体的影响,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苏联后期的勃列日涅夫、戈
35、尔巴乔夫实行的改革都没有取得显著成效。随后,戈尔巴乔夫进行的政治领域改革更是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斯大林模式下,苏联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达到了高度集中,对苏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影响由好有坏,因此不能说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唯一原因,故B选项错误;是否偏重重工业发展要视具体社会情况而定,斯大林时期,苏联国情使得偏重重工业成为了必然选择,而苏联后期不能及时转变发展方向,才会走向经济的停滞,故C选项错误。23.20世纪40年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相继成立,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对世界经济起到的共同作用是A. 消除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B. 促进世界经济向制度
36、化方向发展C. 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D. 向各国贷款促进各国经济恢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为会员国在国际货币问题上进行磋商与合作提供必要的机构,促进国际的合作等宗旨调节各成员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世界银行通过为用于生产目的的投资提供便利,以协助会员国的复兴和开发等宗旨促进国际贸易,而关贸总协定通过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逐步降低关税并消除各种非关税壁垒,以提高各国的生活水平等宗旨,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的生产与交换,因此这三大支柱对世界经济起到的共同作用是促进世界经济向制度化方向发展,故B选项正确;消除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是侧重于关贸总协定,不
37、是共同的作用,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三大组织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美国在这三大支柱中拥有特殊地位,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而不是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故C选项错误;向各国贷款促进各国经济恢复属于世界银行的作用,不是共同作用,故D选项错误。24.20世纪80年代,西欧国家纷纷采取措施以解决科技落后于美、日的问题。法国制定的“研究开发基本法,以信息技术为首要开发领城:西德实施为期5年的信息技术研究开发计划:英国则开始了高级信息技术发展计划。上述现象的出现反映了A. 世界经济竞争
38、的日趋激烈B. 知识经济受到各国重视C. 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D. 欧洲经济领城合作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欧洲国家面对科技实力落后于美国、日本的局面,在政府的主导下实施各类科技振兴战略计划,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这反映了世界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知识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各国实施各类科技振兴战略计划,与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无关,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只是强调了各国实施科技振兴战略计划,没有体现欧洲经济领域内的合作问题,故D选项错误。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注意:1.第I卷答案只能用
39、0.5毫米黑色签字笔回答在答题卷指定的位置内。2.本部分共3大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到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家,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高炉前喷发出铁水的光亮。工业已成为国家的命脉,人们靠工业、而不是农业生存。据钱乘旦、许沽明英国通史材料二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仍然关注重工业的发展,试图以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并且还要时刻应对可能爆发的希特勒对共产主义的战争。斯大林所追求的不仅是单純的改变私人所有制形式,而是要彻底破除西方市场机制唯利是图的本质.因
40、此,他不依靠价格竞争,而是使用正式的、集中的资源分配来安置设备和物质。据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材料三 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多年杂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据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前后英国经济领城的变化。(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苏联工业化道路不同之处,并分析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
41、国改革开放的意义。【答案】(1)变化: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由手工生产到机器化大生产;由手工工场到工厂制。(2)不同: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独立自主;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使苏联迅速完成工业化,走上工业化道路;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农民付出代价过大;成为阻碍苏联改革的主要因素。(3)意义: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世界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解析】【详解】(1)小问,根据材料“到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家,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可知,这时期的重要变化
42、是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高炉前喷发出铁水的光亮”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手工生产被机器化大生产取代,管理方面由手工工场转为工厂制等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回答。(2)第一问,根据材料“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仍然关注重工业的发展”可知,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且还要时刻应对可能爆发的希特勒对共产主义的战争”可知强调独立自主;“斯大林所追求的不仅是单纯的改变私人所有制形式”“他不依靠价格竞争,而是使用正式的、集中的资源分配来安置设备和物质”可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等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回答。第二问,根据所学知
43、识可知,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同时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一些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借鉴。但斯大林模式的片面发展重工业,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衡,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农民付出代价过大;斯大林模式成为阻碍苏联改革的主要因素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3)小问,根据材料“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有利于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得我国年均增长率远高于同期的世界经济增长率,有利于增强
44、我国综合国力,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同时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为世界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从以上三幅图片中任选两幅地图,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选择:图一和图二主题:交通线路的开辟,推动人类文明的交流与联系。说明:汉代张骞通西域,由此开辟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连接中国和中西亚地区、南亚地区,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先进的丝织品,造纸术逐渐向外传播,推动欧洲,印度的发展。同时西域
45、的葡萄、苜蓿等农作物品种,印度的佛教等传入中原地区文化,影响中国文化。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第一次把世界各大洲连为一个整体。人类文明交流联系进一步加强,欧洲先进的耕作技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思想文化逐渐渗透到亚非拉地区。美洲的高产农作物烟草、玉米、马铃薯等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总之,交通线路的开辟成为联通各民族各地区的纽带,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有力的推动了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与发展。示例二选择:图二和图三主题:世界经济发展走向经济一体化,整体化。说明:16世纪初,麦哲伦等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第一次把世界各大洲连为一个整体,欧洲的殖民扩张、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世界市场的雏
46、形开始出现。19世纪末,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英国为主的西方国家以廉价的商品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使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成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场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工业革命带来交通运输业的革命,轮船等交通工具先后发明,远洋运输公司大量出现,不仅促进国际间人口和资本流动,还促进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总之,新航路开辟以后,在西方国家的殖民征服、殖民掠夺下,资本主义经济主导的世界经济逐渐走向一体化、全球化。示例三选择:图一和图三主题:中西方选择了不同对外贸易方式。说明:中国古代以和平友好的方式展开对外贸易。丝绸之路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
47、商贸大道,不仅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也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自从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国通中亚和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中国的丝、绸、绫、绢等丝织品源源不断的运向中亚和欧洲,而西域的玉石、汗血马、石榴等货物源源不断的运往中国。这种友好贸易对各国人民都是有益的。西方对外贸易以侵略掠夺为主要方式。两次工业革命的刺激下,西方国家对外推行“炮舰政策”,强制推行自由贸易,用坚船利炮打开其他国家的大门,迫使全世界为西方开放市场。如鸦片战争,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等。同时西方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欺诈贸易,在亚非拉地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使亚非拉经济成为西方经济的附庸。掠夺贸易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
48、展,导致亚非拉地区的贫穷和落后。总之,由于社会性质和时代特征不同,东西方对外贸易采取了和平或侵略方式,带来了不同的后果。(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均可得分)【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然后再调动所学知识加以阐述。答题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应用已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中的图一是张骞通西域的路线,图二是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路线,图三是19世纪英国海外殖民掠夺和贸易的路线,根据材料中的三幅图信息,可以选择图一和图二,从交通路线的开辟,推动人类文明的交流与联系角度,可以选择图二和图三,从世界经济发展走向经济一体化和整体化的角度,也可以选择图一和
49、图三,中西方选择了不同对外贸易方式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社会保障就是“新政”的一个主要内容。因为社会保障维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安全,“弱势群体”面对生存的考验,急需政府进行强有力的社会保障。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也与罗斯福的个人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罗斯福正值壮年时得了骨髓炎,在加上治疗不当导致他腰部以下的瘫痪,以至于他后半生的行走中一直需要人的扶持,两腿还得装上笨重的钢撑架。由于他是一个身体残疾的人,因此罗斯福对“弱势群体”有着强烈的个人情感,对“弱势群体”也比较关注。在经济“大危机”中,他采取“抑富济贫的方
50、式,使得穷人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他认为联邦政府应承担起保障人们生活的责任,罗斯福的主张为社会保障法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1934年6月,罗斯福任命了一个经济保障委员会用来研究经济和社会保障问题,并且为研究成果制定立法纲领。这个委员会于1935年1月向国会提交了一个关于社会保障的法案,这个法案经过激烈的争论于1935年8月14日由罗斯福总统签署生效,这便是著名的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的出台为年老、儿童,妇女、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的保障救济提供了法律依据。摘自徐维民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社会保障制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
51、斯福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答案】(1)背景:经济危机下,失业人口庞大。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尖锐。罗斯福个人因素。罗斯福就任总统,推行新政。(2)特点:“抑富济贫”(救济贫困和抑制富人结合起来);立法保障(社会保障走向法律化、制度化);政府主导;保护弱势群体(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得到基本保障)。【解析】【详解】(1)小问,根据材料“在经济大危机中,他采取抑富济贫的方式,使得穷人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推行社会保障制度与当时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有直接的关系,经济危机导致大量企业倒闭,失业人口庞大的背景下推行。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当时的美国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尖锐,为
52、了缓和社会阶级矛盾,罗斯福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由于他是一个身体残疾的人,因此罗斯福对弱势群体有着强烈的个人情感,对弱势群体也比较关注”可知,与罗斯福个人因素有关。“社会保障就是新政的一个主要内容”可知,罗斯福就任总统,推行新政,社会保障制度是新政的一个主要内容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2)小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罗斯福新政时期通过了社会保障法,体现了罗斯福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保障的特点,即社会保障走向法律化、制度化;“这个法案经过激烈的争论于1935年8月14日由罗斯福总统签署生效,这便是著名的社会保障法”可知,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颁布和推行以政府主导;“社会保障法的出台为年老、儿童,妇女、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的保障救济提供了法律依据。”可知,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保护弱势群体,即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得到基本保障等角度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