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碳排放与环境安全(4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2020潍坊高二检测)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图中字母A、B、C、D代表的圈层分别是()A.水圈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B.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D.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2.过程可能导致()A.臭氧层破坏B.生物种群增多C.全球气候变暖D.海平面下降【解析】1选B,2选C。第1题,读图可知,A圈溶解CO2,可判断A圈属于水圈;B圈含有CO2,且矿物燃烧产生的CO2排放到B圈,所以B圈属于大气圈;C圈存在火山喷发,可判断C圈属于岩石圈;D圈包含绿色植物和动物,可判断D圈属于生物
2、圈。第2题,过程是矿物燃烧向大气中排放CO2,使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加,会使全球气候变暖。【补偿训练】(2020淄博高二检测)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下图中的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读图回答(1)、(2)题。(1)图中()A.开采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B.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C.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D.需要在变质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进行(2)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则()A.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C.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变缓D.亚寒带针叶林向较低纬度扩展【解析】(1)选C,(2)选B。第(1)题,海底石油也是来自岩石圈的,但
3、对水圈有影响;排放的是CO2气体,而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是氟利昂;绿色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大量吸收CO2,从而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需要经地壳变动后经长时间变质形成煤炭和石油,而非在重熔再生作用下形成。第(2)题,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增强;大气中CO2增多,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增强;气候变暖会加快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和亚寒带针叶林向较高纬度地区扩展。图瓦卢是南太平洋一个岛国,然而由于海平面的上升,再过50年,这个拥有9个小岛的国家极有可能在世界地图中消失。据此回答3、4题。3.下列因素中将促使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是()大量砍伐森林大量燃烧矿石燃料
4、海水体积膨胀陆地外流区入海河水大增A.B.C.D.4.下列措施中对减缓海平面上升可行的是()A.调整能源结构,加强国际合作B.开发新能源,放弃使用一切矿物燃料C.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减少对工业的依赖性D.分散城市人口,减少城市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解析】3选C,4选A。第3题,海平面上升是由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引起的,而大量砍伐森林和大量燃烧矿石燃料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使得全球升温,加速冰川的融化和海水的热膨胀,故正确。陆地外流区入海河水与海洋存在水循环,陆地降水量大,说明海洋蒸发、输送水蒸气多,河水流量增加对海平面影响较小,故说法错误。第4题,要想减缓海平面的上升,控制二氧化碳
5、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关键。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强国际合作,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开发新能源可以缓解温室效应,但目前新能源开发远远不能满足能源消费需求,还需要大量矿物燃料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能源;工业比重的提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减少对工业的依赖性不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温室气体增多和人类消耗能源增加有关,能源消费多少与人口居住集中程度关系不大,故分散城市人口,减少城市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说法错误。(2018天津高考)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读图文材料,回答5、6题
6、。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如图)及产生的影响。5.对图中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6.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A.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解析】5选D,6选D。第5题,读图可知,图中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冰川消融,湖泊面积加大。由于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年蒸发量随之增大;气温升高,有利于一些新的生物生长,生物种类会增加;河湖水量由于
7、蒸发量增大,水量减少,地表淡水总量减少。第6题,全球气候变暖,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的海拔降低,冰川融化。ABC选项都和海平面上升关系密切,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与海平面上升关系不大。(2020临沂高二检测)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能够有效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增加碳排放,退耕还林还草或植树造林减少碳排放。下图是我国华北地区淇河流域在自然保护、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三种情境下的碳储量和密度变化图。读图,完成7、8题。7.2005年-2015年淇河流域碳储量变化的原因
8、可能是()A.建设用地的扩张B.耕地转化为草地C.天然林迅速恢复D.农业灌溉区减少8.2015年后,对淇河流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恢复最明显的措施是()A.控制人类活动,自然恢复 B.减少建设用地面积C.设置基本农田,维持稳定D.增加生态用地面积【解析】7选A,8选D。第7题,据图,2005年-2015年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呈减少的趋势;根据材料“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增加碳排放,退耕还林还草或植树造林减少碳排放”。故建设用地的扩展可能造成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减少;农业灌溉面积的减少对陆地生态系统中碳排放量的影响未知。第8题,据图可知,生态保护情境下碳储量增加比自然增长情境下、耕地保护情境下大,所以20
9、15年后,增加生态用地面积对碳储量恢复影响最大。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召开,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存续问题,是德班大会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经过近两周“马拉松式”的谈判,会议于当地时间11日凌晨在南非德班闭幕,大会通过决议,建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决定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据此完成9、10题。9.京都议定书要解决的问题是()A.酸雨问题B.臭氧层破坏问题C.核扩散问题D.全球变暖问题10.发达国家率先承担先减多减限制的义务,说明()A.地球上二氧化碳的增多都是由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造成的B.发展中国
10、家经济水平低,不承担减排限排的义务C.国际环保中,无论国家大小,承担责任是相同的D.国际环保中,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解析】9选D,10选D。第9题,根据材料可知,京都议定书是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所以解决的问题是全球变暖的问题。第10题,从工业革命到现在,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远多于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更应该承担大的责任。二、非选择题(共16分)11.(2020东营高二检测)读“大陆架海域环境问题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1)若以二氧化碳为主的一些气体在大气中积聚造成所谓的“温室效应”,则原因与图中序号相关,理由是什么?(2)针对全球变暖,有人建议向南极附近海
11、域撒入大量铁以促进海藻生长,以此来降低温室效应的危害,请评价其可行性,并说明理由。【解析】第(1)题,温室效应与二氧化碳的增多有关,从图中可看出工业生产和家庭生活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森林的过度砍伐,农田水土流失影响作物生长,会导致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减弱;故序号应是。第(2)题,从图中可看出水生植物与蓝藻有利于吸收二氧化碳,故可行;或不可行,撒入大量铁可以促进海藻生长,海藻繁盛会导致海水向富营养化方向发展,破坏南极附近海域磷虾等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引起新的生态灾难。答案:(1)工业生产和家庭生活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森林的过度砍伐,农田水土流失影响作物生长,都会导致对二氧化碳的吸
12、收作用减弱。 (2)可行。撒入大量铁可以促进海藻生长,有利于吸收温室气体。(不可行。海藻繁盛会导致海水向富营养化方向发展,破坏南极附近海域磷虾等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引起新的生态灾难。只要合理即可给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0分)某勘测实验小组发现:一定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起始阶段,环境污染的程度较低;在经济起飞阶段,资源利用和污染排放往往超过承载能力,环境逐渐恶化;在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环境状况开始改善。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倒“U”形关系曲线,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13题。12.图中四条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在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下形成的,其中最理想的是()A.
13、甲B.乙C.丙D.丁13.和先进工业化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发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是因为()我国自然资源贫乏我国民众环境意识提高国际社会制约增强环境承载量压力增大A.B.C.D.【解析】12选D,13选B。第12题,图中四条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在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下形成的,最终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同,环境污染程度最低的曲线最理想,图中丁曲线环境污染程度最低。第13题,和先进工业化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发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不是贫乏,错误;我国民众环境意识提高,正确;国际社会制约增强,正确;随着人口增多,环境承载量压力增大,正确。二、非选择题(共24分)1
14、4.(2020长郡中学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2020年2月,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连续几天刮起了强风,卷起了漫天黄沙,大量的沙尘飘过大西洋,抵达美洲(如图所示)。据统计,撒哈拉沙漠每年向大西洋、南美洲等地输送约1.8亿吨的尘土。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这种沙尘天气正在不断加强,对地球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1)当沙尘飘过大西洋上空时,推断洋面气温的响应过程。(2)分析沙尘在大西洋沉降对海洋生态的影响。(3)说明沙尘在亚马孙平原沉降对维持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积极作用。(4)依据沙尘向大西洋、亚马孙平原的输送过程,推测其对全球气温的影响。【解析】第(1)题,该题考查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当
15、沙尘飘过大西洋上空时,沙尘一方面通过反射、散射削弱太阳辐射;另一方面沙尘作为凝结核,促进洋面蒸发的水汽凝结,成云致雨,削弱太阳辐射,使海洋表面温度降低,地面辐射减弱,进而使大气的温度降低。第(2)题,沙尘中富含营养物质,沉降到大西洋以后可以促进藻类的生长,藻类的增加又促进了其他海洋生物的生长。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热带雨林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流失多,土壤贫瘠,沙尘中富含营养物质,沙尘沉降增加了土壤肥力,从而促进了热带雨林生长,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第(4)题,本题考查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原理,结合以上几个问题的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沙尘一方面削弱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另一方面促进了海洋藻类和热带雨林生长,减少了大气中CO2含量,从而抑制了全球气候变暖。答案:(1)当沙尘飘过大西洋上空时,大量反射、散射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大气获得的热量,降低了温度;沙尘作为凝结核,促进洋面蒸发的水汽凝结,成云致雨,削弱太阳辐射,继续降低气温。(2)沙尘作为营养物质;促进海洋藻类的旺盛生长;藻类的增加促进鱼虾等海洋生物的旺盛生长。(3)热带雨林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流失多,土壤贫瘠;沙尘沉降,增加了土壤肥力;促进热带雨林生长,维持了动植物生态平衡。(4)沙尘削弱太阳辐射;促进海洋藻类和热带雨林的生长,减少了CO2含量;抑制了全球变暖,令全球气温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