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热点专练(三)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士的地位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在社会流动中,成为上下升降的汇聚之所,观念转变也较快”。以下解读正确的是()A察举征辟制导致知识分子最善于接受新思想B九品中正制促成大部分的士进入社会上层C科举制为知识分子地位的上升提供制度性途径D农民起义式的社会流动不能使下层知识分子的地位上升答案C2西汉学者贾谊在其治安策中宣称:“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伸),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痼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其旨在告诫统治者要()A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B注意防治结合,消灭传染病源C削弱王国势力,加强
2、中央集权D严惩官吏腐败,加强专制主义答案C解析注意理解材料意思,其大意是:“当今天下的形势像得了严重的浮肿病,小腿粗得和腰肢差不多,脚趾粗得和大腿差不多。平时都不能伸屈自如,一两个指头抽搐,浑身就觉得无所依赖。如果不抓住今天的机会赶紧医治,它一定会成为顽症。即使以后有扁鹊那样的神医,也将无能为力。”从材料可知,这是贾谊对汉初天下政治形势的分析,即当时主次颠倒,中央实力不如地方。结合西汉初年的王国问题可推断出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3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
3、何以救?”从材料来看,范仲淹对当时科举制的看法不包括()A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B应在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C其公平性已经受到普遍质疑D导致天下危困“乏人”局面答案C解析根据“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分析可知,虽然通过写诗词歌赋进入仕途的人员很多,但是有真才实学的却不多,这体现了作者对科举制在考试内容上和选拔人才上的担忧,因此A、B两项包含在材料中;“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体现了D项。材料中没有提及人才选拔的公平性问题,同时从材料看这只是范仲淹个人的看法,不能体现普遍质疑。故C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4学者任东来指出:“美国宪法的目的是规范和限制政府的权力,以保护人民免受恶政之苦。换句
4、话说,它要防的是治者之恶,而非被治者之恶。”这一观点体现了美国1787年宪法()A符合美国大多数人的利益B各州获得充分自治的权利C人民获得广泛的民主自由D使美国政府处于无权地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以保护人民免受恶政之苦”可知A项正确。B项说法不正确,该宪法体现了中央集权,各州有一定的自主权;C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要内容,同时1787年宪法还没有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1789年颁布修正案,规定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等权利;D项说法错误,1787年宪法是要实现中央集权。51617世纪的中国正经历着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悄然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文化反思和批判创新的新现象。对这种“新现象”理解正确
5、的是()A使传统儒家思想焕发生机B是对传统程朱理学思想的彻底否定C是对西方启蒙思想家学说的借鉴D促成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答案A解析解答此题需要认清明末清初文化反思和批判创新现象的实质。这一时期的启蒙思想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故A项正确,B项错误;这一启蒙思想是在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与君主专制强化的背景下产生的,而非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故C项错误;1617世纪中国的资产阶级并未产生,故D项错误。6狄摩西尼指出:“植根于每个人(雅典公民)心底的原则是:人生来不仅属于父母,而且属于国家倘若他视自己为国家的儿女,便会自愿赴死,而不愿看到国家沦为附庸。如果
6、国家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他会感到蒙受的耻辱比死亡更可怕。”下列各项中,最能解释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的是()A雅典的小国寡民形态B民主政治激发了公民的爱国热情C雅典文化中的尚武精神D雅典的爱国主义教育成效显著答案B解析一定时期的思想是这一时期经济政治的集中表现,经过三大改革,雅典相对完备的民主政治使每个城邦公民都成为国家的主人,使他们充满了主人翁精神,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B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7时下热议的“异地高考”改革折射出的是对教育公平的呼唤。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没有世袭等级,没有财富的权力,不主张任人唯亲,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通过考试选拔具有公平性。”这一制度指的
7、是()A世袭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通过考试选拔具有公平性”可以判断出是科举制,其他三种均不通过考试选拔。8“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刊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中国对当时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态度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当时的外交政策C“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D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是权宜之计答案D解析材料言语明显具有意识形态分歧,故A、B、C三项正确。中美关系的改善是
8、双方共同要求,并不是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故选D。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在未来的5年,世界经济将出现8642的发展格局,具体而言: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将年均增长8%,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将年均增长6%,世界经济将年均增长4%,发达国家将年均增长2%,亚洲的新兴经济体有望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世界经济重心已转向发展中国家B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加强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D多边贸易体制框架已经构建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亚洲发展中经济体”“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可知,反映的是当今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加强,答案为B。A、D两项说法错误;
9、C项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101988年1月1日,日本产经新闻报道:世界将由某一个国家取代美国而负起牵引世界经济的责任。在这个新的主角亮相之前,世界经济将继续发生混乱但目前在世界上靠得住的只有日本。日本有责任应该主动地为世界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而发挥最大的力量。对此理解准确的是日本()A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B继续追随美国C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D试图称霸世界答案C解析 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C项符合题意。11小张翻阅旧报纸,发现1949年9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特大粗黑标题
10、报道:“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下列对此报道分析正确的是()A反映了中国首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诞生的事实B“人民大宪章”应该是“共同纲领”的排版失误C“中国人民政协”应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误D“人民大宪章”的提法反映了共同纲领的性质和地位答案D解析阅读题干,据材料中时间“1949年9月30日”与报道的标题“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并结合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相关知识可知,D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不符合史实;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排除C项。12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冷静而现实地写道:“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
11、,不需要也不应该变成一种零和游戏(一方的收益以另一方的损失为代价)。”材料表明()A美国已丧失了经济大国的地位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中国是美国主要的竞争对手D美国应该承认中国的地位答案D解析本题通过引用基辛格的话来考查中美关系。据材料可知,基辛格认为中美之间不应该是敌对关系,美国应该承认中国的地位,两国应该互惠互利,D项符合题意。A、C两项的描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二、非选择题13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两千多年前,孔子有一次谈到自己的梦。“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在王室衰
12、落、群雄并起展开综合国力竞赛的时代里,即使渊博智慧如孔子,要在鲁国一国率先建成“礼仪之邦”,难免偏离历史方位,近于空谈,无助实干。节选自中国梦的方位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1月11日材料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整个二十世纪一直是中国无数志士仁人顽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中国的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可以说是贯穿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三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
13、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材料四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经饱受欺凌,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但“中国梦”在无数矢志于民族复兴的仁人志士心中从未泯灭过。梦想不灭,希望永在。“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五四运动以来,汇聚了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中国共产党,率先破解了“中国梦”的密码,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路径,波澜壮阔的铸梦世纪工程大幕开启。节选自梦在前方路在脚下经济日报2013年1月4日(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中国梦”指什么。简述这一“梦”的主要特点。(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
14、代“中国梦”的内容,简述20世纪“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对实现近现代“中国梦”的贡献分别是什么,这三次历史性巨变与“中国梦”的关系如何。(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史上中国共产党破解和实现“中国梦”的密码与路径。答案(1)孔子的“中国梦”:恢复“礼治”,恢复西周的政治(礼乐)制度。主要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家国一体的国家政治机构;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带有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神秘色彩;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具有延续性。(2)内容: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15、推动了民族经济的发展,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移风易俗,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完成的,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最终实现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第三次是改革开放,谱写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篇章。这是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并预示中国必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孙中山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中国共产党是实现后两次历史性巨变的领导者;三次历史性巨变既有不同的表征和内涵,又有对“民族复兴”的历史传承;既各具历史地位,又依
16、次推进着中国近(现)代化、振兴中华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3)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从此不断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关键信息“吾不复梦见周公”来分析孔子的政治主张;第二小问实际上是分析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两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大历史任务”回答即可;第二小问要从近现代中国三次历
17、史性巨变的历史功绩着手;第三小问要从三次历史性巨变的共同目标与历史阶段入手。第(3)问,从近代中国由“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曲折历程着手。14在中美两国长期的交往中,两种对立的中国观在美国曾交替出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784年以前,美国与中国没有直接的往来。尽管美国人对中国非常陌生,但也还大致形成了对中国的初步印象,把中国看成一个文明礼仪之邦,表现出尊敬和羡慕,这一时期美国的中国印象是积极和美好的。1784年“中国皇后号”来华后,美国人开始有机会亲眼目睹中国的“庐山真面目”,他们发现眼见的中国与耳闻的中国相去甚远,顿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材料二我们有
18、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长期以来一直备受美国蔑视和施舍的中国人迎来了最佳时光其影响至今仍清晰可见。材料三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国的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阅读材料一,指出1784年以前美国人可能通过哪些渠道了解中国。“中国皇后号”来华后,中国社会的哪些现象可能“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简要分析这一时期美国人的这一中国观形成的原因。(3)阅读材
19、料三,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并简述其形成背景。(4)谈谈你对“美国人的中国观”的认识。答案(1)渠道:中国的商品,如瓷器、丝绸、茶叶等;来华的欧洲旅行家、传教士或商人;启蒙思想家涉及中国的作品。现象:闭关锁国政策;官僚腐败;天朝上国的观念;中国人的某些习俗和信仰等。(2)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或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原因:太平洋战争爆发,共同抗击日军;中国的抗战有力地支持了美国;中国政府的亲美政策;抗战中中国军民表现出的优良品质等。(3)形象:莫斯科的“傀儡”;忘恩负义的“侵略者”。背景:美苏“冷战”;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抗美援朝等。(4)按以下三个层次组织答案。第一层次:美国人的中国观是不断变化的。第二层次:美国人的中国观变化的原因不完全取决于中国,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的现实需要。第三层次:对美国人的中国观进行简要评价。比如,美国人的中国观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和片面性。